琉球跟我们是同胞么,是同一民族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琉球跟我们是同胞么,是同一民族么,第1张

  琉球在隋唐至明清时期和越南、朝鲜等国一样属于我国的藩属,通俗的说就是对我国称臣。琉球人和我们不是同胞,也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乾隆时期琉球国王上表奏请将户籍民册并入我国,但乾隆以藩属异议否决了。琉球种族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看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琉球人是当年徐福东渡求仙丹遭遇风浪后逃生的秦朝人,还有人认为琉球人日本大和族的一个分支。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具体来自哪个地区尚有争议。

  琉球人目前约有120 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所在地——琉球群岛。琉球人虽然与大和人同属蒙古人种,但与大和人相比,他们的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琉球人同周边的民族,如大和族、朝鲜族、台湾原住诸民族、汉族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形成独特的文化。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14 世纪时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 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在英美的蓄意支持下被单方面纳入日本版图。

  琉球人有自己的语言琉球语,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语言则为琉球语。琉球语与日语有一定的近似关系。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使用汉语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2]的影响。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以后,琉球国内的公文书(评定所文书)也开始使用候文(日语的文言文)撰写。而对日本的外交文书则亦使用候文。

  琉球语虽然与日语属于同一语系,但语音、语法、语汇都与日语有很大不同。琉球人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16 世纪以后,一些上层人士开始用汉字和日语假名记事。下层民众在流行一种叫做“斯丘码”的象形文字,也有人靠结绳记事。琉球被并入日本以后, 明治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强令琉球群岛上通用日语。现在,年轻的琉球人多已不会讲琉球语。琉球语保留了较多的绳文人语言的痕迹;日语则是由弥生人的语言发展而来。和弥生人相比,绳文人与中国大陆的亲缘关系更少一些,在日本出现时间更早一些。按wiki的说法,琉球语不像日语,受汉语的影响不多;所以作为中国藩属国,琉球国的语言与汉语的差别反而还要大一些。在未被日本吞并之前的琉球王国,官方使用的是中文华语,而国民是说与日语同一语派的琉球语的。被日本吞并后,日本政府利用强硬的手段企图将语言同化。现时冲绳县以日语为官方语言,但琉球语则变质成为方言了。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书中记载:琉球国位于海岛之中,在中国的建安郡东部,水行五日而至。该国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刺兜。王所居舍,一十六间,建筑多飞禽鸟兽,遍植花木。国有四五帅,统治诸洞,洞有小王,村村有帅,治理村务。使用的武器是刀、槊、弓、箭、等。王以木兽(轿子)作为代步工具。

  国人好相攻击,人皆矫健善走,一旦交战,三五人先出阵前叫骂,然后开战,如一方败了即退,并遣人和解。胜者收取死者尸体“聚而食之”。对于犯罪的鸟了帅(洞穴中的头)则罢官,不服可上诉于王,由王与臣裁定。没有刑律,犯罪则临时采取处置手段。也无刑具,“唯用绳缚”,执行死刑时以铁锥“钻顶而杀之”,轻罪用杖。

  在品类繁多的进贡方物中,刀具、铠甲等武备用具从来都是重要的一项。琉球贡品中的大刀鞘,以梨木为地,上饰描金徽章、菊桐等纹样,颇为优美。琉球的武备用具在清代宫廷中保存至今,我们可以通过其保存完好、墨迹如新的贮藏标签辨别出它们的时代,在观赏中回味两国昔日的交往。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因此闽南话和琉球语言有些相同的地方。

1、皇帝用膳时间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2、皇帝用膳术语

皇帝吃饭自有专门的术语。管饭叫“膳”,吃饭叫“用膳”或“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传膳”的号令一路下去,,直传进御膳房。几十名太监的“传膳”大队,直奔养心殿。

3、皇帝御膳房团队

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官厨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两处太监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和饭局。

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

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

4、皇帝用膳排场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

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

5、皇帝御膳餐具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其中,金质碗、碟、盘等器皿最能显示皇家的气派,故而皇家都喜欢“金饭碗儿”。如果改用其他质地的器皿盛饭菜,会惹主子生气的。

参考资料  中国网-揭秘明清时期皇帝吃饭流程 每顿标准为120道菜

知道流坑是在很多年前了,原以为有着千年古村的名头,这里也会成为第二个婺源或者徽州。可是慢慢地,这里似乎又静悄悄无声息了,也许是藏得太幽深了,也许是周边没有形成大气候的旅游是少了文化遗产的一张标签,所以,流坑在世人的目光中停滞了脚步,一切似乎还是多年前的旧模样。

这,也许是流坑的幸运,少了大张旗鼓的旅游宣传,少了商业由头的利益引诱,古老的村落得以维持一种原生态的鲜活,古老的建筑得以安享时光流逝的从容。

状元楼下的青石小路已经打磨得发亮,这样一座占据流坑制高点作为古村象征的状元楼,却没有任何粉饰一新的面貌,挤在窄小的空间里,显得颇为落寞寒酸。八百多年朝代更替,状元楼原始的架构却世代保留下来,依旧是外表轩昂,内构玲珑。踩着转折式木梯走上二楼檐廊,神阁中供着状元牌位,古旧斑驳的匾、联、神龛、供桌,空气中弥散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流坑是董氏的故乡,流坑董氏追奉汉代大儒董仲舒为鼻祖,近祖为唐代宰相董晋的五代嫡传董合,从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并且似乎仍在延续着根深蒂固的宗法礼教。只是,如今祖先的辉煌也不过就是陈列在宗祠中的一幅幅家谱画像,供人品评着,而不再有着香火祭奠的供奉。

七横一竖八条街巷,门楼村墙连接围合,巷内鹅卵石铺地,两百六十余处明清古建筑,牌坊、宗祠、书屋、寺庙、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几乎囊括了所有古建筑人文形态,而且保存得甚为完整,那些木雕、砖雕、石雕、彩画墨绘、匾联题榜更是玲珑剔透的点睛之笔,将古村的艺术造诣推上一个近乎完美的巅峰。

理学名家最醒目的标志就是门口的两只石狮镇宅,不同于一般的石狮,他们的颜色是红色的,虽然色彩剥落了,虽然房屋也破旧了,可是石狮的雄风犹存,“理学名家”的大匾气韵长存。

大宾第被称为村中村,一个人口庞大的商宦之家,造就了一组庞大却又秩序井然的建筑群门坊、庭院、客厅、书屋各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一排排风火墙林立,墙头、门楣、窗栏俱是精美细腻的雕刻和彩绘,让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钦佩的是,村民们仍旧在其中生活着,门道里随处摆着大笸箩,里面晒着花生和辣椒,一块块鲜艳的霉豆腐安躺在绿色荷叶上享受阳光的照射,宛若静寂中响起活泼的乐音,建筑的生硬和冰冷终于被生活的耐心软化了流坑的建筑辉煌和文化力量可以用一本书来描述,可流坑风情的体验可能就是在某个生活的瞬间。

可能是一缕阳光洒下凤凰厅的天井,可能是马头墙上掠过的飞鸟,可能是走在明代墙体和清代墙体夹成的一条小道里感受时光穿梭,可能是转身狭路相逢的是猪圈里的哼哼声或者昂首走来的一群白鹅。

于是,在流坑,我只想静静地感受这份古朴生活的宁静。清晨和黄昏,小巷和大桥,菜市场和医务所,猪圈和菜地,八仙桌和竹躺椅,扁担和竹篓,霉豆腐和红辣椒,有阳光的味道、流水的味道、农田的味道、炊烟的味道,欢乐的味道、悠闲的味道、缓慢的味道,搅混着弥漫着,是岁月的味道。

它们没有让古村的名字变成一块冰冷的石碑刻印,而是比那些浮雕照壁、石狮门匾、彩绘描金文馆祠堂更多一份鲜活的生命力,让这千年的岁月始终跳动着奔腾着,像这脚下的青石板路,在日复一日的擦磨洗练中,闪烁着温润迷人的光华。

  图书馆可以说是一座大学的灵魂,与国内的图书馆相比,美国又有哪些有特色的图书馆呢下面86盘点一下美国大学十大图书馆,别就知道个哈佛图书馆,赶紧了解一下吧。 1、燧石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

 在图书馆的扩建上,普林斯顿大学不遗余力,其规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燧石图书馆藏书约800万册之多,它秉承着这样一种看似悖论的理念:书籍当然应该被精心保护,但更应该被充分利用,如果达不到后者的要求,那么书籍就无异于一堆废纸。存书量,在美国大学图书馆排名中列第18位,其规模并不算大,但是经过近3个世纪的历史积累,该馆储藏了不少优秀的古籍和善本。有的图书十分珍贵,普林斯顿规定每周只对外开放一个小时,学生只有在这段极为有限的时间内才可以一饱眼福。

 2、乔治皮博迪图书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乔治·皮博迪图书馆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乔治·皮博迪图书馆如今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部分,虽然自1857年建立以来这座图书馆已经被易手多次,从皮博迪学院到巴尔的摩市,再到这所大学。图书馆书库的特色是五排令人印象深刻的铸铁阳台 除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之外,乔治·皮博迪图书馆现已成为在巴尔的摩举办婚礼和活动的首选场地。

 3 怀德纳图书馆—哈佛大学,与泰坦尼克号有关系的图书馆

 学子都看过泰坦尼克号吗你知道这个图书馆和泰坦尼克号的关系吗

 怀德纳(Harry Elkins Windener),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和藏书家,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了,因他悲伤的母亲的捐献而建立起来的怀德纳图书馆,却成为一座伟大的永不沉没的图书馆。

 在这个十层的建筑中,有五十七公里的书架,足以容纳四百六十万册左右合订本。这些书架就好像用煅铁铸就的宏伟支架,承载着这座建筑的重量。毫不夸张地说,图书馆就是由它所有的书籍支撑起来的。它就是一座城邦,位于哈佛大学九十多个学院和系所联盟的中心,来这儿的人们不仅是图书馆员、赞助商和教授,还有木匠、快递员、厨师、会计、学生和兼职的书籍上架员、网站所有者、网络管理员和人力资源顾问。它拥有大约一千四百万册书籍,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

 上个世纪60年代学生造反运动达到疯狂时刻,哈佛的一些激进派学生扬言要烧掉这座神圣的宝殿。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拥到图书馆前,却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台阶上威风凛凛地站立着一长排白发苍苍的哈佛老教授,中间的一位老先生抱着一块纸板,上面只写了一句话∶“踩着我们的老骨头过去”。面对着坚强沉默、无畏无惧的老先生们,学生们胆颤了,仓皇离去。

 4 里格斯图书馆-乔治城

 派头非凡包括三层书架、描金柱子和回旋走道、刻着乔治敦校徽的玻璃门、各种颜色硬皮精装书。据说这是美国仅有的几座铸铁构筑的图书馆之一,楼梯也是铸铁的,沿着相当扎实的楼梯上去俯瞰,自我感觉特别膨胀。下来发现转弯的地方还有一架钢琴和几个人物塑像。

 图书馆跟餐厅结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图书馆,加上美味的菜式,对于书虫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就餐地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想在Riggs Library吃饭,还请你事先预约。这一顿人文书香盛宴,可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的。

 5、Bizzell Memorial Library, 俄克拉荷马大学

 此图书馆是该州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珍藏伽利略、查尔斯狄更斯等人手稿),是Big-12联盟中第二大研究型图书馆,位列北美113个大型研究型图书馆第27位,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建筑。想想这些名人手稿,就激动不已呢。

 6、Rush Rhees Library, 罗切斯特

 罗彻斯特大学的图书馆约有330万藏书,分散在11所图书馆,其中Rush Rhees Library是最大的图书馆,建筑古色古香。图书馆是罗切斯特大学River Campus的标志性建筑,你会在很多宣讲会上看到它,我当时也是第一眼看到它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学校的校园风格。学校有校车直达图书馆门口,所以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来图书馆上自习。图书馆里分为三层,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是一进图书馆就是二层,往下走是一层,往上走是三层。图书馆借书区在二层,从左侧过道绕道图书馆的后面就是Computer Lab和部分自习区,只要有学生证ID都可以上网。三层则全是自习室,其中有一个专门为Graduate Student专门设置的自习室,需要有学生证才能进入。自习环境舒适优雅,累了的时候还可以欣赏一下周边的壁画。一层则是传说中的“网吧”~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Computer Lab,是IT Department所在地,有任何关于电脑或者账户登录的问题都可以来问他们。这里还有一个Apple Store,在校生购买Apple产品每年都会有一定的优惠。

 7、尤里斯图书馆-康奈尔大学

 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共有20个单位,是美国其中一所最大的学术研究图书馆。红楼梦抄本甲戌本现存于此。胡适所献。尤里斯图书馆后面的钟楼每天都由学生表演敲钟音乐。每天太阳下山时演奏校歌及其它音乐,参观者可以在钟楼中看他们演奏。

 8、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 Library, Yale(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的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 Library),是 1963 年由曾获得 “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Gordon Bunshaft 设计,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为保存珍贵书籍和手稿的建筑,位于纽黑文耶鲁校园中心的华尔街121号休伊特方庭(Hewitt Quadrangle)。建筑的外立面能让阳光穿透墙壁,照射到图书馆内。

 9、Bapst Library,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

 Bapst图书馆经常被称为全美最美丽的图书馆,在1924年它就被称为“哥特式建筑在美国的最好的例子。”所有这一切都听起来不错,但什么使得它真的很酷Bapst是美国唯一一座,你可以真正逃离凡世,假装自己是哈利·波特的图书馆!

 10、Butler Library巴特勒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下设23座分馆,每个分馆都各具特色,著名的有 Avery Architectural & Fine Arts Library, Butler Library、School of Social Work Library、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 Library,其中 东亚图书馆(East Asian Library)中有各样的中文书籍,流行 小说,古典文学,甚至县志都可以找到。总藏书量达870万册,并且收集有微缩 胶片600万套,2600万种手稿,以及60万册善本书,10万片VCD和DVD,20万份官方文件,还有 中国族谱、 家谱、谱谍约950种,是中国的图书馆以外收集最丰富的图书馆。东亚图书馆的藏书仅次于 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开设有丁龙讲座(Dean Lung Professor),又设立中文图书馆,开始收藏中文数据。

(1)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

(2)道光·周凯纂《厦门志》卷四“岛屿港澳。”

(3)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地名索引”第244页,第236页,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版。

(5)向达注《两种海道针经》甲《顺风相送》第32页。

(5)《厦门志》卷九“艺文”。

(6)向达注《两种海道针经》乙《指南正法》第152页、第153页。

(7)《厦门志》卷三“兵制考”引《真西山奏议》。

(8)乾隆《海澄县志》卷七“兵防”。

(9)《厦门志》卷三“兵制。”

(10)《八闽通志》卷43《公署上》、《八闽通志》卷41《公署》。

(11)《闽书·捍圉志》、《读史方舆纪要》。

(12)民国李猷明总纂《东山县志》卷八《政治志》“防卫”。

(13)(14)《厦门志》卷三“兵制考”。

(15)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嘉庆《同安县志》“海防志”。

(16)明嘉靖《龙溪县志》卷一“地理”。

(17)明张燮《东西洋考》卷八、“税珰考”。中华书局、1981年月版,第156页。

(18)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四“福建事宜”。

(19)同(8)

(20)《明史·佛朗机传》。

(21)《厦门志》卷四“历代建置”。

(22)(23)《厦门志》卷三,“兵制考”。

(24)明·沈有容《闽南赠言》卷一《碑》。

(25)(26)安徽宣城棋盘乡沈家边村《洪林沈氏家谱》中沈有容《仗剑录》。转引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4期。

(27)《明史》卷270“列传”卷159《沈有容传》。

新华网消息:浯屿岛是福建省龙海的一个小岛,面积131平方公里,距厦门渡口12公里,距大担、二担岛4公里。由于它处于厦门通向外海的航道上,自古为兵家所看重。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如今,浯屿岛已成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一座座描金绘彩的民宅楼房鳞次栉比,渔船制造、机修、钢丝绳渔具、水产制冰等工厂林立,海里网箱养鱼形成了“海上田园”!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数千名务工人员长年受雇岛上,或与渔家一起出海打鱼,或在工厂里打工。

浯屿岛确实小,步行逛一圈还不到两个小时。浯屿的富庶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不必细看,看两样东西足够了:一是房舍,各种式样的二层、三层、四层外壁贴包了白色、**、绿色瓷砖的小楼争妍斗艳;二是渔船,在浯屿,港湾里密密匝匝停靠的全是250—300吨的大船。据了解,浯屿村去年的年产值已经达到47亿元。

浯屿人胆大、协作、机敏等等内在特质,创造出了富庶的浯屿岛,但是浯屿岛的富庶还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福建漳州浯屿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浯屿村支部书记蔡文山深有感触地说:“是浯屿边防派出所的官兵,日夜巡逻在浯屿岛的海岸线上,穿梭在村间小巷里,活跃在渔船码头间,不停地与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浯屿岛上打造了一座无形的‘金钟罩’,将狂风浊浪都挡在了岛外,维护了岛上居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村民们能够安心地创造财富。”

走进浯屿边防派出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据所长洪小辉介绍,浯屿边防派出所是浯屿岛上唯一的执法机关,既要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行为,又要维护海岛社会治安秩序;既要管理好岛上大大小小400多艘渔船,又要为渔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集“110”、 “119”、“120”、“122”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岛上的群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给边防派出所打电话。

官兵都说,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是他们无怨无悔,浯屿老百姓送给他们的“神兵”、“奇兵”称号就是对他们的褒奖。

浯屿岛上有一家中国移动通信专营店,当我们走进店里问到浯屿边防派出所官兵的情况时,正在忙活的老板蔡志坚马上停下手中的活,竖起大拇指向我们夸奖道:“边防官兵办起案来确实‘神’,凭借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今年4月11日,蔡老板的专营店被盗。边防官兵根据失主提供的失物中现金有残币记号的重要线索,对外来务工人员承租屋实施地毯式清查,并对浯屿岛的码头、手机经营店、废旧物品收购站及信用社实施布控。4月12日下午2时许,两名可疑人员持币面残缺的,面额分别为50元、10元的人民币各一张到信用社要求更换。此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在附近布控的边防官兵。两名嫌疑人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及时赶来的官兵逮个正着。经审讯,两人如实交代了作案经过。

在浯屿村村部,我们看到了电脑、雷达、GPS等一系列高科技的装备,就像个小型的作战指挥部,令大家觉得很好奇。所长洪小辉介绍,这就是浯屿边防派出所的海上联动指挥中心。边防派出所与浯屿村“两委”联合推出了海上船只编队及港区规范管理的新型管理举措。将浯屿出海400多艘渔船划分为3个支队,下辖6个大队,每大队各辖5个中队,组成三级管理体制,实行结伴作业、编队航行,并由设在浯屿村部的海上联动指挥中心负责对出海船只进行日常跟踪,利用电台等系统实时掌握船舶动态。

去年1月22日凌晨,“闽龙渔1082”号渔船在汕头海域翻沉,船上12名渔民落水。浯屿边防派出所接报后,协同渔业协会指挥同“闽龙渔1082”号渔船编队出航的“闽龙渔6640”号等7艘渔船参与搜救,同时将情况通过厦门海上搜救分中心报告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并派出“南海救101”船。厦门海上搜救分中心派出直升机赶赴出事水域参与搜寻。由于救援及时,船上12人中有9人获救。

村主任蔡建平说:“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良好的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浯屿边防派出所10余名官兵能够把浯屿岛4200多名居民、3000多名外来人口、400多条渔船管理得井井有条,岛上群众都把边防官兵称为‘奇兵’呢!”

行走在浯屿岛狭窄的村道上,看着岛上房屋建筑相邻而建,海上船舶入港相连停靠,海上养殖区网箱密集,我们不禁担心:这里一旦发生火灾,肯定会形成火烧连营的态势,后果不堪设想。

教导员黄晨辉的一番话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为了保障岛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浯屿边防派出所于2008年5月23日正式成立了‘海岛消防队’,配备了一艘消防艇及消防器材。消防队成立以来,共扑灭海陆火灾16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元。”

黄教导员介绍道,去年5月22日凌晨4时许,停泊在浯屿西港码头的“闽厦渔0289”号渔船不慎起火。浯屿边防派出所接警后,迅速组织海岛消防队进行扑救,经过官兵半个多小时的奋战,渔船大火被成功扑灭。

听着边防官兵的感人故事,看着海边美丽的渔舟唱晚图——红透的落日、鱼贯归来的船队,繁忙的码头,一位20出头的年轻后生,赤裸着被烈日晒成古铜色的脊背,吆喝着指挥船工从他的船舱抬下一筐筐鲜肥的收获,传播着丰收的喜悦和喧嚣;一队巡逻的边防官兵整齐地从旁边走过,拉下长长的身影,显得那样的宁静与祥和。我们不禁想说:“浯屿岛,一派生机,一派安详;浯屿兵,一腔热血,一片赤诚!”

浯屿岛距离厦门只有6海里,面积096平方公里。它曾以美丽的海岛风光、淳朴的渔家风情、悠久的历史古迹而享有“海上桃源”、“海上明珠”的美称。然而,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原因,现在的浯屿岛常令慕名而至的游客失望。  道路没一条像样的  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龙海浯屿岛。时值休渔期,数千名渔民都回到岛上,小岛上挤挤挨挨的,极为热闹。  浯屿是一个四面临海的纯渔业村,村民因从事外海捕捞家境富有,堪称龙海“首富村”,官方的数字称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岛上房屋的豪华和密集令人吃惊。一栋栋别墅,动则三四层高,占地面积之大、装修之阔绰,恐怕罕有村庄可以比拟。  然而,建设没有规划,村民们见缝插针地建房,几乎只在自家门口留一个“通道”,有的通道小得只能容一人通过。“整个浯屿岛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一位在岛上租房的山东人这样评价浯屿。  这09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驻军用地,村里能用于盖房子的土地确实不多。一位村民说:“只要有了足够的钱,即使原来的房屋还很宽敞,人们也喜欢推倒重盖。”  与住宅的豪华形成对照的是简陋的公共设施。岛上有3个公共厕所,都极为简陋肮脏。由于多年风吹雨打,顶棚漏水严重,茅坑间的条石不复存在。遇上暴雨天,雨水积满粪池,污秽之物遍流四周。可浯屿人说:“只要装得下就行”。  一位26岁的船老大这样说:“要那么好有什么用?先挣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再说。”  史迹不断消失  几年前,浯屿小学高级教师蔡福乐写了一本《美哉,浯屿岛》的小册子,热情向游客推介浯屿大八景、小八景。但不久前,当蔡老师兴致勃勃带着记者参观时,却发现许多景致已不复存在。  浯屿自古以来就是海防要地,岛上原本存有古城墙、古炮台等众多史迹。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曾在岛的西侧修筑炮台。然而,当蔡老师带着记者来到这里时,古炮台已无影无踪,只留下一块石碑。岛上曾有一块“剑鼓石”,据说是郑成功的练兵处。现在,剑鼓石的所在地,立起了一座高楼。  “为了盖房子,就把石头给削平了。”记者跟着蔡老师跑了一圈,不时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这岛上,文化和历史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村民关注的是现在的生活好不好。”蔡老师这样说。  沙滩脏得像垃圾场  天然的垂钓胜地、平坦的海滨浴场、美不胜收的浯屿八景……当游客慕名上岛时,得到的往往是失望。  傍晚时分,村民们提着一桶又一桶的垃圾,随随便便就倒到海里了。  网友“钓隐”于今年“五一”期间来到浯屿岛,后来在网上发表游记:我们走了好长一段路,来到了传说中惟一的沙滩,可是它脏得像个垃圾场。还有网友说:浯屿的水面“浪来时水面上漂着一层闪闪的东东,看起来水不是绿色的,有点黑。浯屿环境卫生不好,岸边倒了许多垃圾……”  村干部介绍,浯屿与厦门近在咫尺,村“两委”原本也有发展休闲渔业、海岛旅游的打算,但眼看这两年来环境急剧恶化,大伙没信心了。

陕北仿古窑洞建筑群——吴堡同源堂,是由爱心企业家张耀琪先生投资五千多万元,依山就势、分阶梯式精心打造而成,位于其家乡宋家川街道张家_村,距县城75公里。2017年,张耀琪先生将同源堂无偿捐赠给吴堡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利用独特建筑设施,将其创办为国学馆,并获批为榆林市领导干部国学教育基地和榆林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国学教育基地。

同源堂国学馆,一层为就餐区,可供百余人同时进餐;二层为国学展厅,并配有国学书苑;三层为二十四孝及民俗文化展厅,是吴堡民俗文化的真实再现;四层为国学讲堂,可容纳百余学子;五、六、七层为住宿部,有床位70余张,建筑装修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俗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极具个性。

同源堂共有七层,内涵丰富,功能齐全。中华姓氏树挺立堂前,寓意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更包含着对中华姓氏文化最贴切和恰当的诠释。那边的亭子取名“思源亭”,寓意饮水思源,也提醒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

步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华夏同源堂”这几个字是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2014年来吴堡采风时现场题写的。这个斗拱飞檐的木构门头,采用榫(sun)卯结构,整个构造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却非常的结实耐用,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坚固。西边的“凤麓食府”,因张家_村原名“凤麓村”,故取名“凤麓食府”,同时可接待150人就餐,设有各类包间11个,大堂2个,可提供多种特色菜肴和陕北风味小吃,色香俱全。

客房——体验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生活

踏上二楼,首先看到的这个牌匾“裕后”及其两边的对联,继祖先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正道,惟义惟仁。意在鼓励我们后人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养成勤俭节约仁义兼得的好品行。

二楼东边是三孔窑洞式客房,实木雕花的中国传统家具,烧热的土炕,土炕上低矮的炕桌,可以上炕盘腿而坐,或促膝谈心,或品茗论道,或小酌微醉,体验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生活;从实木楼梯踏上二楼,是星级酒店装饰的客房,整洁、温馨,颇具家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每孔窑洞式客房的墙上,都挂着一张“同源堂特色”的张贴画,或者是《赶牲灵》在同源堂拍摄的剧照,或者是陕北风情照。西边是同源堂博物馆,主要展示了陕北的自然历史变迁和人文历史。

在三楼,我们首先看到这个牌匾“种德”玉田一顷,种来壁白,琪树三年,结得子红。(这副对联的两个首字暗喻着同源堂投资者张耀琪的名字玉琪,上下联寓意着积善种德,后果丰硕)。东边的这个金玉苑,是一个套房,里面设有卧室、客厅和厨房,在这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西边是展厅,在这里囊括了吴堡县的历史沿革、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工具,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小时候特别熟悉的器物。

第五、六层也是客房部,全部采用陕北现代窑洞民居形式。窑洞宾馆舒适静谧,干净整洁,廊阁别致,古今对应。窑洞内设施均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让宾客在感受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能享受到现代化的一流服务,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这里有间客房是当时拍摄**《赶牲灵》时设计的结婚洞房,里面的所有家具都是张耀琪先生收集的民间真品,这个柜子是清代晚期描金平面柜,上面的图案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两个椅子就是常说的官帽椅,这个案几,曾经是绥德县衙的。

姓氏文化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踏上四楼,首先映入我们眼帘就是这个地标,在这里可以看到十二生肖。左右两边就是传说中的华夏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楼东边就是姓氏文化馆。抬头看,上面是手工绘制的24孝,意在时刻提醒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敬老爱老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优良传统。正对门上方的这个浮雕是女娲与伏羲,这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意在福佑社稷;浮雕下方分列正面两侧的是象形文字版的各姓氏文字,(比如这边的郭—盖房子,田—种地的,孟—鸟,张—当兵的),在每个姓氏后面的柜子里我们都设计了小方格,用以收集各个姓氏的家谱,方便人们查阅,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左右两边是篆体的姓氏文字,这就和我们今天的字比较接近了。

姓氏馆的西边是字画室,在字画室上方专门手工绘制了弟子规,列述了弟子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提醒我们谨遵圣人教诲。爱好书法的游客可以在这里留下您的墨迹,给同源堂增添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另一边是海乐厅,在吴堡,人们经常会说“海来好了,海来美了”来形容美丽的心情,也寓意美好的生活。所以,这个多功能厅取名“海乐厅”,面积为500平方米,可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婚礼宴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问士第记”——老宅重建气势磅礴

在五楼的这几孔窑洞是同源堂投资者张耀琪先生的老宅,他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张耀琪先生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上面这四块牌匾就是各界人士送给张耀琪父亲和他本人的。张耀琪先生青年时期就离开吴堡在外闯荡,也是前几年回老家,看到衰败的老宅,忽然心里萌生重建老宅的想法,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气势磅礴的仿古建筑。这边这个马棚,也是他们老宅院子里原本就有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还有这边的石磨,也是原本就有的,重新进行了加固和更新。

这边墙上的照壁上的砖刻是“五蝠捧寿”,寓意吉祥长寿。地上这是一整块青石,产自山东,在河北加工而成的。这块石头上我们看到的是“十全图”,寓意十全富贵。这里有一面老宅文化墙“问士第记”。问士是张耀琪先生父亲的名字,“问士第记”就是对他父亲一生的简介,左右两边是张氏新编家训,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家训的精华。

同源堂邀你到陕晋黄河两岸来旅游

在六楼,游客们看到的那些用枣编成的装饰品叫枣蛋蛋,现在会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这个当时是请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编的,非常珍贵,也具有纪念意义。六楼是八个复式客房,一楼是常见的陕北民居炕,二楼是具有现代特色的榻榻米,非常适合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活动。七楼是接待大厅,也为等火车的游客提供休息场所。

西部新闻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吴堡周边形成了以吴堡石城为核心的沿陕晋黄河两岸旅游带,山西有碛口古镇、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陕西吴堡有吴堡大同碛、吴堡古城、毛泽东东渡黄河、柳青故居等旅游景点。同时,同源堂南连307国道,东依太中银铁路,西距绥德五十公里,南到吴堡高速出口五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这对于推动整个吴堡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同源堂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整个张家_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守旧观念,启发了更多人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奉献意识。同源堂带动了吴堡的旅游业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对陕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同源堂已面向社会正式开放,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同源堂体验民俗民风,品尝地方风味,感悟华夏文明。在同源堂,我不禁即兴作诗一首:“别样风情别样人,古今窑洞看年轮,同源堂里忆往事,几多胸怀染风尘!”不一样的同源堂欢迎全国朋友做客吴堡,做客同源堂!这里会是您如家的港湾!

春节在即,疫情当前,就地游玩。作为 旅游 达人,只看风景,不谈政坛之事。话说2021年2月3日沿G220国道在江西省分宜县境内行驶,突然路边的一块非常醒目的景区广告牌闪现在眼中,上书:介桥古村。我知道,这是明朝宰相严嵩的老家,赶忙掉头驶进村庄。

介桥村是个享有“八世一品”美誉的千年古村,是严嵩的出生地,他年少和年老被罢官后在此生活了几十年,如今是江西省 历史 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一生经历明朝5代皇帝,在明嘉靖年间执掌朝政长达20年,堪称政坛上的“不倒翁”。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严嵩去世,享年86岁,在古代能活到这寿数的,简直是奇迹。

严嵩5岁入私塾,8岁有神童之名,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63岁拜相入阁,83岁回归故里“卖红薯”(知识点快记下),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共40年是在分宜县介桥村度过的。

走进古村,急切地要先看严嵩的家,按照一路的指引牌,穿过村里的几条古巷,在村子的中部,有一个玻璃房,难道明朝时严嵩就赶时髦了?

不不不,外层的玻璃是文物部门加的保护层,重点是里面,可里面没啥呀,只是一堵两米高的断墙而已。

真想像不出,这里就是严嵩出生地和启蒙拜师的瑞竹堂。

这栋屋不是严嵩盖的,而是他的先祖建的,有600多年的 历史 ,当年房前有一片秀美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记》,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竹林已被族人占去建了房屋。

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有一个至今未解的百年之谜。墙上有一幅半身的大象雕塑,因隔着玻璃,又是手机拍的,所以不清晰,但用眼睛细看,足见惟妙惟肖,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

众所周知,江西是没有大象的,大多数村民一辈子没见过大象,当地民居上也均没有大象的图画、雕塑,那为何严嵩的故居出现了大象的雕塑呢?这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

话说明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后出台了新规,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被传唤。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日深夜,严嵩正在当班,忽然,一头大象撞门闯了进来,围着床咆哮跺脚,严嵩吓得不轻,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赶来把大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问题是大象是怎么进皇宫的,又是怎么进值班室的,大内侍卫上哪儿去了,若是来了刺客怎么办?当夜,严嵩即写下一首诗《纪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从这首他写的诗中,可见此事对他刺激不小。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严嵩重修瑞竹堂时把它特意塑在故居墙上的?几百年过去了,严嵩故居墙上的大象图仍让人迷惑不解。

介桥古村可参观的远不止严嵩祖屋,还有严氏祠堂、世德堂、飨褒堂、大夫第、御史第、进士第、科甲第和柳树厅等古建筑,这些古建有三进式的,有喜鹊聚巢式的,其装饰雕龙画凤、古色古香。

严氏宗祠是村中最大的祠堂,古祠早在“文革”期间被烧毁,重建的宗祠描金彩绘,高大雄伟,非常气派,正堂供奉着严家列祖列宗的牌位。

严氏宗祠建于一个泉眼之上,为难得一遇的风水宝地。悬挂在严氏祠堂的每一块牌匾,诉说着当年严嵩家族的显赫。

介桥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 历史 文化底蕴的古村,祠堂众多,原有20多座,堂构迥异,各领风骚,现仍留存10座,紧邻严氏宗祠的西侧就有一座祠堂,叫竹坡公祠,又叫毓庆堂,取“积善毓庆,致有子为国之用”之义。

竹坡公祠大门上方挂着两块匾额,上面一块“竹坡公祠”,下面一块“方伯世家”,外墙两侧为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

竹坡公祠(毓庆堂)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第九代世祖严仲恭所创建,至今有600多年的 历史 ,曾三次缩前扩后地大修,有前后三进,上进经过近年的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1949年前的模样,中进、上进厅基本保留原貌。

1944年前毓庆堂内牌匾有124块之多,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都悬挂在此,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 历史 名人的真迹,如“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今天走进竹坡公祠,还能有幸看到挂着不少匾额,其中一块“平倭告捷”匾背后藏有一则故事。那时严嵩倒台之后,其子严世蕃被杀,孙子严绍庭被发配到安徽定远充军。定远离长江不远,常有倭寇前来掠民。严绍庭协助主将奋力抗倭,立下功劳,被左都御史杨涟授予“平倭告捷”匾额。可见,当时的朝廷是有一说一的,并未以父、祖有罪而全盘否定其后代。

严嵩先后为家乡捐建了三座桥,其中一座建在袁河上,叫万年桥,这座桥他放血2万两白银,1588年建成后应乡亲之请,写了碑文,次年由知县刻到碑石上,立于桥头。1985年筑大坝成就了仙女湖,而淹没了此桥。1986年仙女湖水位下降,万年桥露出了水面,严氏后人打捞起这块重达25吨的石碑,移送在宗祠门前的一侧。

怡庵公祠虽并不显赫,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也称飨褒堂,感觉村里的宗祠都取了一个文雅的昵称。

祺远堂也是村里的一座公祠,它正上方的鎏金牌匾很亮眼。

少泉公祠的大门门槛上坐着四位大叔,一个在抽烟,两个在低头玩手机,另一个抬头发呆。

介桥村历代重耕重教,在村中富龙我看到一座钤阳书院,院前有个小院,想必每当私塾下课后这里便充满书童的欢闹。

这个不大的村庄却科甲蝉联,英贤辈出,先后出了7个进士,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就有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是人才的富矿区。因严嵩与他的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这里还走出了战功显著的抗倭英雄严绍庭,江西首位武进士严从云等。

村中巷道纵横,呈撒网状,连接着多栋明清建筑的祠宇民宅,有十祠堂、九府第、二十九家私厅,在江西的西部很耀眼。

也不乏众多近代的农房,有的门两侧还留有上个世纪最流行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政治标语。

惊奇的是赣派民房中混杂着一栋洋式楼房,两层结构,因年代久远,与周边建筑没半点违和感。

村前有一条古街,形成于元、明时期,是安福县来往分宜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地上青砖铺设的人字形古道依然存在。

再过几天就到春节了,在外谋生的严嵩后裔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回到她的根。

苍劲的宋元古樟树群是地处分宜县城郊2公里处的介桥村又一看点,上世纪70年代时全村留有古樟40多棵,后来因为要修铁路、建新房,砍掉了一半,现只存20多棵。

最大最年长的要数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 历史 ,树径92米,要几个成人才能合抱,树冠遮地面积近1亩。

古樟树旁有一围墙,铁门锁着,透过铁门看到墙内是严氏祖墓,埋着严嵩的曾祖、祖父和他的父亲,而他死后却没葬在村里。

墓前有汉白玉石人石马4座,仍可窥当年的威风。

琉球跟我们是同胞么,是同一民族么

  琉球在隋唐至明清时期和越南、朝鲜等国一样属于我国的藩属,通俗的说就是对我国称臣。琉球人和我们不是同胞,也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乾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