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1收藏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第1张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锺智、凌云总纂,民国28年(公元1939)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残存六卷)。

江苏常州凌氏族谱十八卷,(民国)凌荣生、凌应鸿等主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常州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凌奕琏同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钟智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南京河西凌氏支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六印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金鼎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凌氏宗谱六卷,(清)凌星镛等纂修,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阳羡凌氏宗谱十六卷,(清)凌荣甲等纂修,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燕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涧州涧东凌氏续修宗谱四卷,(清)凌大荣纂修,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封溪凌氏近谱两卷,(清)凌钦、凌奕琏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邑凌氏宗谱两卷,(清)凌正奇、凌尊朝等纂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凌氏家谱,(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8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南凌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凌尊宪、凌仁彝纂修,民国20年(公元1931)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凌氏宗谱一卷,(清)周序穆修,清同治13年(公元1874)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会稽凌氏家谱,(清)凌庶铉增辑,清同治7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浦阳凌氏宗谱,(清)凌懋墨等纂修,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湖州凌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醴陵凌氏三修宗谱十卷,首二卷,(清)凌量蟾、凌庆鸿等纂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现缺三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鄞县凌氏族谱,(清)凌海淡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档案馆。

湖南湘乡上湘凌氏族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凌世有纂修,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凌氏五修大全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起行、凌盛谦纂修,清光绪11年(公元188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现存四卷)。

湖南郴县凌氏续修族谱,(清)凌勋华纂修,清光绪21年(公元1895)会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醴陵醴北凌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29年(公元1849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武强绩茸新安白石公分迁武强河间凌氏宗谱,(明)凌大震著(原署“白石宗裔善素子”),明万历、天启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河北河间凌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皖峰等修,清嘉庆12年(公元180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北河间凌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锡祺等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北武强桃源凌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休宁凌氏族谱,(清)凌大魁修,清康照7年(公元1668)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铜鼓凌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二源上源洞官山下。

江西万载凌氏族谱,(清)凌文运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延陵凌氏重修族谱两卷,(清)凌万桐、凌盛彩等修,清光绪13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陕西延陵凌氏族谱四卷,(民国)凌盛彩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汉阳官硚凌氏宗谱八卷,(清)凌张云、凌凌深贞等重修,清光猪9年(公元1883)木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番禺凌氏族谱十二卷,(民国)凌煜勋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广州怡安印务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清)盂广禄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南甸子镇北甸村。

凌氏族谱十卷,(清)凌长兴、凌正兴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梦印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五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河间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王仙岭 AAAA

  王仙岭,又名王相山,位于郴州市东郊。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郴州互通处位置,距城区5公里。王仙岭主峰高9996米,景区内山泉遍布,溪水潺潺,瀑布层叠,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品种2000余种,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城区的50倍以上,是理想的天然氧吧。青山……

2万华岩 AAA

  万华岩地处市西南17公里,柏油公路直达景区。它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地下河溶洞,规模宏大,当年曾是太平天国大军活动的地区之一。万华岩全长约9公里,主洞长2200米,洞外有泉、洞内有天、洞中有洞,洞里的溶岩石像千姿百态,具有古、奇、绝、幽等特点。洞中还有一条暗河,游客……

3郴州市博物馆

  郴州市博物馆位于郴州市北湖区博物馆路5号市文化中心四、五楼,2009年8月2日建成开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00余件。珍贵文物有距今7000年前白陶器,商周至明清时期青铜器、铜镜、……

4邓华故居 

  邓华故居位于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邓华,1910年4月28日生于郴县永宁乡(今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1927年3月加入中国***。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连党……

5南岭植物园

  郴州市南岭植物园位于郴州市骆仙岭,于1989年成立,与郴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组建于1963年)实行一套人马统一管理。2009年,经湖南省林业厅批复加挂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南岭分园牌子,2010年4月,经郴州市编办批复同意加挂郴州市国有实验林场牌子。植物园目前核心管……

6坦山岩劝农记碑刻 

  坦山岩劝农记碑刻立于万华岩洞口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碑高250米,宽173米,厚054米。上有南宋郴州知军赵不退在此进行劝农活动的记载,全文23行,楷书,碑额横题《坦山岩劝农记》篆体六字。作为现存不多的古代官员重农桑的碑刻,具有较高的历……

7犀牛井

  犀牛井在郴州市城南的裕后街,是一口神奇的古井,此井用长条石砌成,呈长方形,长丈余,宽八、九尺,深一丈左右。水清见底,井中横卧一巨石,周身贴着一层苔藓水草,酷似一头体健毛丰的大犀牛,沉在水底嬉戏。原名“涌泉”。传说:在远古时候,神农给郴州带来了九条神犀牛,使郴州……

8郴州四清湖水利风景区 

  四清湖水利风景区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保和瑶族乡,东离万华岩风景名胜区,南连夏蓉高速,北邻南岭(国际)生态园、距郴州市区约15公里,距东江湖国家5A级风景区、永兴便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约50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京珠高速、郴州大道、107国道及212省道、县道X049可……

9郴州邓氏宗祠 

  邓华故居增补点—邓氏宗祠地址: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时代:清……

10郴州田氏宗祠 

  郴州田氏宗祠位于北湖区石盖塘镇小溪村,时代为清。小溪村田家姓家谱中记载,元朝太和知县田某自江西迁至临武蓝山落户,清朝乾隆年间,其后代迁至小溪,因为这里山势巍峨,气势磅礴,乃一龙脉所在,所以一直以来田姓人丁兴盛。后来田姓先祖开枝散叶后分有了五房

  姓氏由来:梦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张澍撰姓氏五书注:当出于首阳、首止,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姓苑载:明弘治时有汀州推官首德仁;湖南长沙人。按,湖南省郴县白露塘镇首家洞与鸦市坪,及浏阳县社港镇,均有首姓人家。 郡望堂号:天竺郡 姓氏家谱:首氏重修族谱 历史名人:首德仁, 首焕正, 首启彬

  据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葭萌后第76代曾孙是“辛公”。辛公生一子,名“孟桂”。孟桂生有六子,这六子以后分别安家在各地。分别为:

  一、谦 公:长沙高桥;

  二、端然公:长沙善化;

  三、德仁公:湖南郴州;

  四、成 公:四川省;

  五、祥凤公:湖南平邑,后又迁回南昌江右;

  六、仁声公:湖南浏阳社港市。

  从第78代开始,浏阳社港市的首姓后代有详细记载,已繁衍了27代。故可以推算出来,首姓共计繁殖了104代(至2005年6月止)。

  2001年5月查阅社港市首姓家谱,首姓派语共有60个字(从第78代开始),一字代表一辈,记录如下:

  仁义崇先志 修培启后芳 福廷欣奉正 永载太安常 德厚逢时盛 书香应运昌

  禅联科甲地 才学发文章 智勇双全立 家兴兆吉详 华章传万代 富贵与天长

  这六十个字中,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六年十月重续家谱时增加上去的。

  浏阳社港的老祖宗是仁声公。他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省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郡上迁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县,后再迁浏阳县社港市,落户边山浏家园(即现在的社港村首家)。

  仁声公生于公元1296年农历(下同)10月20日,逝于1368年12月初10日,终年72岁。其妻名寻迟贞,生于1299年8月初10日,逝于1363年6月初6日,终年65岁。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字辈:永启焕成章、联第招云瀚。

  据说下列地方也有首姓村落:湖南衡阳东阳渡,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洞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瓮洲村,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东田村\首家村\源口乡,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有200多户,陕西汉中南郑(其字辈与郴州相同)。

  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人家、石洲乡有一户。

姓氏由来:梦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张澍撰姓氏五书注:当出于首阳、首止,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姓苑载:明弘治时有汀州推官首德仁;湖南长沙人。按,湖南省郴县白露塘镇首家洞与鸦市坪,及浏阳县社港镇,均有首姓人家。  郡望堂号:天竺郡  姓氏家谱:首氏重修族谱  历史名人:首德仁, 首焕正, 首启彬 据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葭萌后第76代曾孙是“辛公”。辛公生一子,名“孟桂”。孟桂生有六子,这六子以后分别安家在各地。分别为:

一、谦 公:长沙高桥;

二、端然公:长沙善化;

三、德仁公:湖南郴州;

四、成 公:四川省;

五、祥凤公:湖南平邑,后又迁回南昌江右;

六、仁声公:湖南浏阳社港市。

从第78代开始,浏阳社港市的首姓后代有详细记载,已繁衍了27代。故可以推算出来,首姓共计繁殖了104代(至2005年6月止)。 2001年5月查阅社港市首姓家谱,首姓派语共有60个字(从第78代开始),一字代表一辈,记录如下:

仁义崇先志 修培启后芳 福廷欣奉正 永载太安常 德厚逢时盛 书香应运昌

禅联科甲地 才学发文章 智勇双全立 家兴兆吉详 华章传万代 富贵与天长

这六十个字中,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六年十月重续家谱时增加上去的。 浏阳社港的老祖宗是仁声公。他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省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郡上迁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县,后再迁浏阳县社港市,落户边山浏家园(即现在的社港村首家)。

仁声公生于公元1296年农历(下同)10月20日,逝于1368年12月初10日,终年72岁。其妻名寻迟贞,生于1299年8月初10日,逝于1363年6月初6日,终年65岁。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字辈:永启焕成章、联第招云瀚。 据说下列地方也有首姓村落:湖南衡阳东阳渡,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洞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瓮洲村,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东田村\首家村\源口乡,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有200多户,陕西汉中南郑(其字辈与郴州相同)。 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人家、石洲乡有一户。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