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结婚的理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3收藏

我们必须结婚的理由,第1张

文 | 红耳兔**姐

文首插画:Paco_Yao

三十岁之前,七大姑八大姨是用来一起吃饭的。三十岁以后,她们一夜之间倒戈为我老妈的同盟,意图把我踹入婚姻的围城,且最好无期。

我反抗过老妈的霸权主义,比如搬离老巢租房独住;比如顶着不孝女头衔,把她及她的同盟组团拉黑;还比如努力工作天天向上,用丰厚的薪水来证明自己活得很好。

然而,这一切比不过一个男人来得让我妈安心。拉黑后的一个月,老爸打来电话,说老妈抑郁成疾,精神呈恍惚之态。

吓得我赶紧打电话过去。

老妈在电话那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养女不易。我知道她是想让我意识到,离一个合格女儿的目标,我还有十万八千里。

我的良心逐渐不安,我在职场锻炼的坚硬如铁,挡不住亲情的绕指柔。

最后我妥协了,答应了相亲,并重新搬回家。但一再重申,享有恋爱自由,是我最后的倔强,任何包办婚姻的苗头只会让我彻底叛逃。

老妈当即精神焕发,指挥她的后援团展开地毯式搜索,试图在这个贫瘠的相亲市场挖到旷世女婿。

但我已经三十岁了,跟我同龄的男同志普遍眼高于顶,认为有资格与他们匹配的是那些胶原蛋白充沛的年轻姑娘。而我,显然朝气不足,老气有余,离老阿姨只差半步的距离。

要说我沦为老阿姨之前,也曾有过恋爱冲动的时候,也曾幻想在下一个十字路口遇见我的MrDarcy,温柔多情,英俊不凡,还自带遗产。

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富家子弟,普遍够富够子弟,脑袋空虚,五谷不分。

比如我的同学赵大宝。对,这个名字就充满了万恶资本主义的铜臭味。他有一个卖水泥后来卖瓷砖再后来卖房子的暴发户老爹。

他是我初中的帮扶对象,一直以来他的成绩跟他老爹蒸蒸日上的事业呈绝对反比关系,这一度让他老爹怀疑自己挣钱的意义。

而我们两家因为有着七扭八拐的远方亲戚关系,加上从小还在一起玩过泥巴,于是有一天他老爹送来貂皮大衣人参鹿茸等炫富礼品,直接令我爸妈折了腰。

他们单方面帮我承诺会把赵大宝打造成旷古奇才。

从那以后赵大宝异常坚挺地当了我三年同桌,以至于后来同学对我的称呼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比如他们不直接叫我名字,而是赵大宝他同桌。

我那时的少女情怀正一心扑在成绩老跟我较劲的班长顾北身上。他不光聪明稳重,还长着一张标准校草的脸。这跟身边憨憨的赵大宝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当然这一切以赵大宝那不太灵光的脑袋,是觉察不出来的。虽然在物理距离上,我们只有三十厘米。

不过他爹有钱,没事儿就搬一堆辅导资料回来,企图用书山题海砸醒他儿子。

无奈赵大宝只会沉迷于武侠小说,科幻杂志,古今杂谈等杂书无法自拔,整天把头埋在他爸买的书山下面,笑得贱兮兮的。

我虽然是被迫营业,但怜悯之心还是有的,于是我明的暗的搞过许多小动作。

比如写匿名信去老师那里告发;比如去他爸那里打小报告;还比如打着学习委员的名号,罚他抄笔记。然而,一切都不奏效,赵大宝依旧在堕落的路上一骑绝尘。

有一次我非常世故地问他,看这些没有营养的书,能让你考大学吗?

赵大宝抬头嫌弃地看了我一眼,脸上写着四个大字“多管闲事”。

当然如果我不多管闲事,他其实是个很好的同桌。三年时间,塞给我的零食比他爸买的书还多。他既不逃课,也不打架,经常会在下晚自习后送我回家。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想当个好学生。

中考结束,赵大宝不负众望地成绩垫底,分数低到他爹连塞钱的机会都没有。

再后来,他爹找了门路送他出了国。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有钱就是任性。而我爸妈却私下愧疚了好久,认为赵大宝成为废材是因为我的努力不够。

这让我委屈至极。天知道因为赵大宝他爹动静太大的关系,初中三年,所有人包括顾北都认为我和赵大宝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事实是,赵大宝的青春都撒在了他的不务正业上,我于他,只是一个烦人的告密者和时刻想用独孤九剑灭掉的仇敌而已。

我的青春啊,死在了赵大宝手里。

一直以来,中国父母是一个非常拧巴的种群。

总在我们拼命想恋爱的时候,迫切希望我们在书山题海里修炼成佛。但在我们功德圆满几欲成仙的时候,又逼着我们即刻下凡,历经情劫。

我的父母就是其中的典范。

这不,三十岁的我,被迫从一场相亲里开始历劫,对象是个公务员。从职业上看,绝对是中国丈母娘的心头爱,既体面又经济。

用我妈的话讲,公务员的后代大概率也会是公务员,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我老妈高兴得太早了,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前提也要是他们老爸老妈看对眼才行。

很不幸,那个公务男并没有看上我。他一落座就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跑业务的,级别算得上经理。

我本着诚实守信,透明公正的原则,想来一场坦诚布公的精神交流。

公务男却面露鄙夷:“一个姑娘家,怎么能干这种朝不保夕还不体面的工作,你应该去当老师或者医生才是正经。”

这句话噎得我喝咖啡都堵了嗓子眼。

结账时,公务男拿着账单啧啧感慨:“就这么苦了吧唧的玩意儿,竟然这么贵,以后居家过日子可不能这么铺张浪费。”

我拿出信用卡,看都不看账单,潇洒划了账。

公务男立马缓和了脸色说:“你年龄虽然大了点,但现在如果愿意辞职去考教师资格证,我会再考虑考虑的。”

“不用考虑了,怕累着您。”说完,我飘然离去。

第一场相亲,失败。

第二场随即展开,这次是一个格子衫牛仔裤的IT男。听说名校毕业,性格温和。一见面果然够温和,就坐那儿冲你露出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问他兴趣爱好,他冲我笑。我问他工作方向,他继续冲我笑。气得我问他,是不是只会一种表情,他还是朝我笑。

我跳起来,准备转身就走。

IT男总算有了反应,慢悠悠地说,别着急嘛,反正只是演戏给我们父母看,就做全套的。我们好好把这顿饭吃完,别浪费。

哇,第一次遇见这么清新脱俗的相亲搭档,令我喜出望外。随后两人相谈甚欢,关系稳定地朝着一见如故的好友方向发展。

饭毕,IT男感叹地说,我妈怎么不早把你介绍给我,要不然我也不会在异性关系上,自我怀疑这么多年,今天回去就跟我喜欢的姑娘表白,等着吃我喜糖哦。

我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保证会以挚友的身份出席婚礼。随后我们一起畅想美满婚姻的可能,并各自豁然开朗,我们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害怕没有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这个结论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并暗暗发誓,从现在起,我要恋爱,挡我者死。

一个月后,我在相亲的饭桌上,面对着赵大宝,咬牙切齿。我是想谈恋爱,但我拒绝相亲对象是赵大宝,虽然他穿着一套人民币味道极浓的笔挺西服。

老妈在我出门前,已喜滋滋地跑去仙人山还愿了,因为赵大宝他爹对我还带有当年学霸的滤镜,一听说相亲对象是我,就拍着胸脯承诺送房送车送人民币,恨不能第二天就把我名字挂上赵家家谱。

我盯着赵大宝,想从他的眼神里瞄出一丝叛逆的光芒。然而,十五年的光阴,除了把他雕琢得更富贵逼人外,没有半点蹉跎的样子。

我不得不承认,三十岁赵大宝,终于有了男人的样子,虽然不那么英俊,但绝对稳重。

我问赵大宝,你顶着富二代的光环,应该早被恨嫁姑娘们往围城里拖了,怎么还混到跟我一样惨,靠相亲解决人生大事。

赵大宝笑了笑说,没办法,我老爹就是不让我过上躺赢的生活,出国那几年,断粮断油是常有的事儿,人家姑娘一看我穷酸的样子,早撒丫跑路。回国后,因为我坚持写小说,我老爹又断了我的生活费,我就靠着微薄的稿费,活到现在。今年总算正式出书了,我老爹才第一次拿正眼瞧我。

我突然意识到什么,一拍大腿说,那个XX网站排名第一的小说,是不是你写的啊,难怪笔名就是赵大宝,我还奇怪这个作者怎么有和你老爹一样清新脱俗的品味。

赵大宝扑哧笑了一下,对啊,也只有我老爹能把真名取得像艺名。

我也毫无形象地哈哈大笑,随即跟他热烈探讨起小说情节。一场相亲会变成了小型粉丝见面会。我逼着赵大宝在他新书出版以后,第一个给我签名。

赵大宝连连点头,我这才满意地回家了。

我前脚刚踏进大门,老妈后脚就冲出来,逼我交代相亲结果。

我信口开河:“赵大宝说了,以后我生了娃,他一定赶过来当干爹。”

老妈捂着胸口,一副吐血的样子。我没理她,直接钻进了自己的卧室。

躺在床上,我快速翻了翻手机通讯录,里面有从赵大宝那要来的顾北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自己早忘了顾北,可是今天再见到赵大宝,学生时代那些暗恋的记忆如一波一波的海浪,直接把我冲上了旧情复燃的堤岸。

我哆哆嗦嗦地拨了一串号码过去。电话通了,我瞬间连呼吸都忘了。

话筒里传来奶声奶气的声音。“你找谁呀?”

“我找顾北。”我的声音有些发抖,更多是心虚。

“你找我爸爸啊,他现在不在家,我叫我妈妈来接电话吧。”

我匆忙说一句“不用了”,就飞快挂断了电话。

我的青春终于死透了。

过了几天,我收了赵大宝的微信,告诉我,他的新书已经出版了,他从编辑那里拿到了免费的样本,准备送到我家里来。

我回他,这几天出差不在家,但我老妈在,你直接过去就好。

不过话一说完我就后悔了,这个时候让赵大宝登门拜访,务必会引发我老妈及她的后援团一连串不切实际的幻想。

果然一个星期后,我刚踏进家门,就发现老爸老妈一直用八卦的眼神盯着我。

我深知越解释越乱的道理,直接闭口不言。饭桌上,他们几次的欲言又止都被我成功转移了话题。

晚上回到卧室,赵大宝的书就摆在书桌上,一翻开,书香沁入心脾。扉页上有他的签名。

不过签名的下面,有一行被涂掉的小字,黑乎乎的一坨真是煞风景。

不过这不影响我看书的心情,随后我泡上一杯热茶,以最舒服的姿态躺在沙发上。

可是看着看着,我渐渐躺不住了,这男女主角的学生时代,简直就是我和赵大宝的翻版嘛。

按理说把现实的场景揉进故事里,本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这个故事的走向渐渐出乎我意料。

比如,关于顾北那段,我从不认为赵大宝知道我喜欢顾北。但上次吃饭,赵大宝故意把顾北的****在我面前晃了又晃,我就觉得可疑。

还有,赵大宝这厮,最后竟把顾北写成了有缘无分的男二,自己则翻身奴隶把歌唱,从此和女主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当然情节还是很精彩,我忍不住熬了个通宵。

翻完最后一页,我心满意足地回去睡了一个回笼觉。

如果不是赵大宝亲证这是他写的,我都怀疑自己认识了一个假的赵大宝,或者是他爹花钱重造了一个

当然赵大宝作为网文界知名人士,并没有太多空闲时间谈情说爱。他平时不是闭关写作,就是被他老爹逼着出来见各种姑娘。

偶尔约我出来也就是谈谈人生,谈谈工作,谈谈美食,我们的关系跟娃哈哈矿泉水一样纯净。而老爸老妈见我们真没再续前缘的苗头,只好继续推送更多的相亲对象。

后来的一年,我和赵大宝在各自的相亲战场,步调一致地折戟沉沙。

这让我不得不时常找赵大宝吐槽,要不我们以后都不要结婚,年纪大了找个养老院一起颐养天年得了。人又不是非要结婚才有资格终老,单身还不是一样可以把一辈子折腾得热气腾腾。

赵大宝很多时候就是点一桌饭菜,品品小酒,静静地听我在那里大放厥词。

我以为自己和赵大宝的关系,应该就止步于饭友这一步。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女生的电话。

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一开口就说,你就是赵大宝那同桌吧?

我愣了一下,这年头竟然还有人记得我这一层身份,是不是某个被我遗忘的初中同学?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开口:“请问你是?”

“我是赵大宝的相亲对象,我其实挺喜欢他的,可是这厮竟然说他只喜欢什么初中同桌,本来我以为这是真的,后来发现他跟谁都这么说,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这厮说喜欢初中同桌,就是个托词。于是我再一打听,发现还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就是你。可是他也没有追你啊,你们这样耍人有意思吗”

这信息量大的,直接炸燃了我。挂掉电话,我一键按到了赵大宝那里。

赵大宝竟然还在安稳地睡大头觉。

我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开骂:“赵大宝,你这个祸害精,你要相亲就相亲,你要找挡箭牌,别拉上我,我都被人家骂到家门口了。”

赵大宝在那头没有吭声。

“赵大宝,你说话啊,你为什么要这么说?”

“我是真的喜欢初中同桌啊。”赵大宝冷不丁冒出来这句话。

我心头咯噔一下,有种隐约预感的事情得到印证的欢喜感。好吧,我承认,我有点绿茶。

“那你为什么又从不追我呢?”

“因为我希望你是心甘情愿地跟我结婚,而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或者是因为两家的关系,父母的压力,现实的逼迫而跟我结婚。”

电话那头,赵大宝声音低沉有力,我第一次彷徨地强行挂了电话。

夜色渐深,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就重新翻开那本书,看到了扉页上那一坨漆黑,心头一动,发微信问赵大宝,那签名下面涂掉的字是什么?

赵大宝很快回复:是我爱你。就像我一直希望,你跟我结婚,是因为你爱我。

对啊,结婚的理由只能是我爱你,你也爱我,无关其他。赵大宝才是活得最透彻的那个人。

我拿着手机发呆。

好久以后,赵大宝发来另一句话:“我还有希望吗?”

“我考虑一下。”我答。

那头回:“好的,谢谢你,晚安。”

这句话很符合赵大宝的风格,无趣至极,却莫名踏实。

我想,那就先踏踏实实地睡一觉,然后再轰轰烈烈地下凡历劫吧。

这次可是真的历劫,且心甘情愿。

----------------------更多故事,欢迎关注“红耳兔**姐”公众号

漫谈舒姓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学习任务忙,我一直没能到那个舒姓寨上去看一看,这却成了我一生一大憾事。

舒姓人氏虽少,但我经常在报刑、电视上看到一些舒姓人氏。每每见到此,我都感到异常兴奋和激动。我知道,我们舒姓人大都勤劳、勤奋,爱国、爱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并有所作为。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舒氏谱别

正大光明 承兴士行

文武忠国 佳道永昌

泰运启开 祥瑞基登

佐祖安邦 志在朝政

睦帝亲善 仁德礼信

舒氏名人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舒字地域名

我国有些城市和地区,使用舒字开头作为城市名,例如,我国的舒兰市和舒城等。这些都是令舒姓家族后人感到欣慰和骄傲的。

一、舒兰市

在举世闻名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在碧波荡漾的松花江畔, 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有“鱼米之乡、园林城市”美誉的吉林省舒兰市。

舒兰,满语“果实”之意,因其乃盛产硕果饶实之地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舒兰人民发扬“和谐、务实、热情、奋进”的舒兰精神,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奇迹。舒兰由过去鲜为人知的小城变成一座开放的新兴城市。

舒兰依山傍水,幅员广袤。东部山高林密,西部沿江沃土。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清朝被皇帝封为“皇贡区”。如今,这里已是吉林省著名的产粮大市(县),农作物达上百种,尤为盛产水稻、大豆、玉米,其中水稻产量居全省第二。野生经济植物124科549种、有元蘑、木耳、猴头、人参、贝母、天麻等山珍和药用植物。森林覆盖率为41%,有驰名中外的红松、白松、 黄玻璃、柞、椴等几百种树种。

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储量大、煤质好、易于开采。专利技术褐煤造气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舒兰的高岭粘土 ,红、白花岗岩和泥炭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白色花岗岩质量最佳,曾被选作北京人民大会堂建筑基石。泥炭储量达2亿立方米、粘土储量1236万吨,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农业生产已迈入产业化轨道。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香菇、白鹅、烤烟、林蛙、草编织、黄牛、生猪等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生产基地遍地开花。绿色水稻种植遍及8个乡镇,年产量5万余吨。由其加工而成的“丰珠牌”舒兰贡米获得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名牌食品奖”,享誉海内外。1997年,又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同样成就显著。全市拥有各类工业企业4743家,是吉林省煤炭、合成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医药、机械、化工、建材等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吉舒牌镰刀、无水咖啡因等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舒兰市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以生态园林城建设为突破口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高。1996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当年提出,当年实现。目前,舒兰的城市总体风貌已呈现出绿树、白墙、碧水、蓝天、华灯、砖巷的特点。舒兰市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拉滨、龙舒两条铁路贯穿全市南北,经由9个乡镇,连接全国各地。有国、省、市级7条干线公路通往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并有286条乡、村级公路纵横贯通全市。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已与国际国内联网,并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传呼系统。市内建设有一次变电所和二次变电所各一座,年供电能力3.1亿千瓦时,直接与东北输变电网相接。

为加快舒兰经济和改革开放步伐,舒兰市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方面采取了超常规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储备,为投资者提供了极为宽松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舒一展才华。“发扬进取精神,推进创新实践”,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教育活动、更是使全市上下形成了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合力。

“一代业绩载清史,更盼风流谱新篇”。 美丽的北方明珠正以崭新的形象向世人展示着日益成长的现代文明。67万舒兰人民愿以最优美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和各界朋友到舒兰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二、舒城

舒城位于皖中,地处大别山东麓,全县总人口98万,面积2092平方公里。舒城古称舒国,是公学始祖文翁、三国名将周瑜、“宋画第一”李公麟的故里,也是著名作家艾煊、著名画家夏冰流的桑梓。1958年9月16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境内万佛山、万佛湖、万佛温泉等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舒城综合实力较强,社会稳定进步。拥有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创建文明城镇活动示范县、省创建文明县城第一名、省“两基”教育先进县、省卫生先进县、省“双拥”模范县等近10个荣誉称号。1998年9月,舒城作为内陆县, 在全国首次成功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赛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舒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省城合肥54公里。合九铁路、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横穿境内,长江、巢湖等水运航道方便快捷,可直达华东、华中各大中城市。

中国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村纱纸 (又叫构皮纸、白棉纸、皮纸)云龙纸、绵纸,是继承和发扬祖传上千年历史的纱纸生产工艺、它又保持了祖国古代生产纱纸的传统。纱纸、云龙纸、绵纸是以山区特有的构树皮、纱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其生产工艺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21道工序特制加工而成,制成的纸张纤维长,其质量特点是具有极高的韧性、极好的吸水吸湿性、透气性,富有弹性,所产的纱纸具有纸质洁白、细韧柔软、拉力强韧的特点,无毒、环保、耐用,细嫩、防虫注,清香味,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久,对人体有镇惊安神作用的特性,成为历代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家谱及佛教、道教经文的用纸及各类包装、工艺用纸。色泽经久不变、不腐、不蛀,可保存千年不变质 。该产品销往区内外,还转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及欧州、西欧、非州一带;本厂目前共有手工和机械制造加工两条生产线,并生产其他纸品,产品经国家卫生、质量监测部门检测合格。符合食品包装要求,欢迎选购。 贡川村民间作坊生产的纱纸(又叫构皮纸、白棉纸、皮纸)、云龙纸、绵纸,自明朝起就民间生产,当时上至皇宫贵族到州郡衙门下至百姓人家广泛使用。成为历代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家谱、佛教道教经文用纸和各类茶叶包装、茶饼茶砖、药材、人参、鹿茸、参茸、食品等包装用纸以及其它各类工艺、书画、书籍、灯笼、伞业、灯罩、纸扇 、风筝、工艺品包装、精密电子包装、工艺礼盒包装、契约家谱纱纸棉纸等多种行业用途。国家已将该产品作为非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马健执笔) 供应:纱纸(又叫构皮纸、白棉纸、皮纸)绵纸、食品药材包装棉纸 、各种拷贝纸、卷筒拷贝纸、茶叶包装棉纸、普洱茶饼包装棉纸、 卷筒棉纸、人参、鹿茸、参茸包装用纸、五色纱纸、彩色纱纸、云龙纸(颜色可选)卷筒云龙纸、灯笼纸、灯罩纸、伞业纸、扇纸、工艺纸、书画纸、风筝纸、防潮纸、银行专用捆钞条、烟花爆竹引线、迷信扫坟祭事纱纸、契约家谱及佛教道教经书纱纸棉纸等民间传统用纸。

求采纳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上,韩国一般不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的礼节。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是单独使用右手。在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先以右手握手,随手再将自己是左手轻置与后者的右手之上。 在韩国,妇女和小孩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和男子握手,以点头或是鞠躬作为常见礼仪。 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要是对方在社会上有地位头衔的,韩国人一定会屡用不止。服饰礼仪社交场合中,大部分韩国人会讲英语,对讲日语的人没有好感。 在韩国,穿衣上不会过于前卫,是庄重保守的。男子一般上身穿袄,下身穿宽大的长档裤,女子一般是上穿短袄,下穿齐胸的长裙。餐饮礼仪韩国人在一般的情况下喜欢吃辣和酸。主食主要是米饭、冷面。菜肴有泡菜、烤牛肉、烧狗肉、人参鸡等等。总体来说,韩国人的菜品种不是太多,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比较清淡。一般来是说,韩国的男子的酒量都不错,对烧酒、清酒、啤酒往往来者不拒,妇女则多不饮酒。平日,韩国人大都和茶和咖啡。但是,韩国人通常不喝稀粥,不喜欢喝清汤。韩国人一般不喜欢吃过油、过腻、过甜的东西。不啻鸭子、羊肉和肥猪肉,至于熊掌、虎肉。吃饭时,一般用筷子。为环保,韩国人的会为你提供铁餐具。与长辈吃饭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吃饭时,不宜高谈阔论。吃东西时,嘴里响声太大,也是非常丢人的。在韩国人的家里宴请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都是不允许的。习俗禁忌韩国人珍爱白色。国花是木槿花,松树为国树,喜雀为国鸟,老虎为国兽。忌讳数字是"4"和"13",在发音与"死"相同的缘故,韩国人对相似的"私""师""事"等最好不要使用。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反对崇洋媚外,倡导使用国货。在赠送礼品时,最好选择是鲜花、酒类和工艺品。最好不是日本货。韩国有男尊女卑的讲究,进入房间时,女人不可以走在男人的前面,女人须帮助男人脱下外套,坐下时,女人要主动坐在男子的后面。不可以在男子面前高声谈论。在韩国,长辈对晚辈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可不带其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可称对方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等;对有身份的人可称对方为“先生”、“阁下”等,也可加上职衔,学衔,军衔等,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韩国丈夫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说“我夫人”或“我太太”。关系亲密的的朋友之间,往往在对方名字之后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称谓如“鸿哲兄弟”、“世宪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 ”等。对男性也可称“君”,但往往同其姓名连称,如“郑溶君”、“尹鸿哲君”、“赵承远君”、“辛成列君”、“金相镇君”等。对不相识的男性年长者可以称“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对不相识的女性年长者可以称为“阿妈妮”(即“大婶”、“大娘”)。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每年阴历初一这一天,一家人举行例行的祭祖活动之后,所有成员要按年龄顺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长、亲戚等跪着行礼;年轻人甚至要到村里去向长者们行礼以表示应有的尊敬,尽管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长幼尊卑的辈份之分,年轻的成员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长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烟,违背规矩者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尤其是在吸烟上可能招致严厉的谴责。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辞行;父母远行归来,子女要迎接行礼;遇有客人登门拜访,父母先向客人施礼,子女随后依龄随后依年龄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礼……韩国人的亲戚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间联系的纽带非常牢固,恪守将相互合作视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庄重责任,这种关系往往超过个人利益或对对方利益的企盼,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得到亲属的帮助。兄弟之间结婚后再不像过去那样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间有条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别每逢婚礼,长者60或70寿辰、孩子的生日、传统节日等这样的特殊日子,相互总要尽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员之间建有共同的钱库和产业,每年要在一起聚会一次,趁此机会共同商议例如维修祖先坟墓、氏族财产管理等这样大家关心的事务。韩国人初次见面,同姓者之间首先总是打听对方与自己是否同一个氏族,如果是同一个氏族,还要查阅家谱,搞清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近程度,若对方辈份较高,往往会经常去拜访并用敬语称呼以表示尊重。在韩国传统的社会里,年长者因其知识经验而受到尊重,年轻者必须自觉地在行为上以此为准。在公共集会、社交场合和宴会酒店上,谁应当首先向谁表示敬意,谁应当坐在哪个位置上,谁应当首先落座,谁应当首先向谁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这些规矩,不会弄乱,否则就会被视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礼貌礼节韩国人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性格刚强,民族自尊心强,富有集体意识。而且韩国人普遍热情好客,注重礼貌礼节。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人际交往中,韩国人的常规礼貌礼节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民族特色,又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韩国人初次见面时,常以交换名片相识,有些商人养成通报姓氏的习惯,并与“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人待客十分重视礼节,男性见面要相互鞠躬,热情握手,并道“您好”异性之间一般不握手,通过鞠躬、点头、微笑、道安表示问候。分别时,握手说“再见”。若客人同自己一道离开便对客人说“您好好走”,若客人不离开则对客人说“您好好在这儿”若与长辈握手时,还要以左手轻置于其右手之上,躬身相握,以示恭敬。进门或出席某种场所,要请客人、长辈先行。与长辈同坐,要保持姿势端正、挺胸、决不能偷懒。若想抽烟。必须征得在场长辈的同意。用餐,请客人、长辈先入席,不可先于长者动筷。与客人或长辈递接东西,要先鞠躬。然后再伸双手。同韩国朋友约会,要事先联系,尽管韩国人对客人不苛求准时,但他们自己是严格遵守时间的,因而客人也应守时,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如果应邀去韩国人家里做客,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见面时要双手递给主人。受赠者不要当着赠送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进入室内时,要将鞋子脱掉留在门口,这是最普通的礼仪。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擦鼻涕,吸烟要向主人大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不懂礼节。若访问韩国家庭时,别忘穿袜子或长筒袜子。韩国人视光脚为失礼!韩国人待客热情,一般以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这些茶点客人不能拒绝。韩国人一般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场所不大声说笑,颇为稳重有礼。妇女在发出笑声时要用手帕捂住嘴,以免失礼。多人相聚时,往往根据身份高低和年龄大小依次排定位置。在韩国,妇女对男子十分尊重。双方见面时,女子先向男子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坐时,男子位于上座,女子则下座!禁忌韩国人不喜欢双数,尤其是“4”,他们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因此,许多楼房的编号严禁出现“4”字;医院、军队更上一绝对不用“4”字编号。韩国人在饮茶或饮酒时,主人总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菜、布菜,并力避以双数停杯罢盏。韩国人不喜欢听人家叫他们的国家为朝鲜,因为这个名词在韩国人心目中,包含有被日本投掷的侮辱的意味,因此在韩国人面前,切勿提到“朝鲜”二字,也不要用京城来指汉城,这个名词也会令韩国人不舒服。韩国人不习惯在别人面前谈论金钱。韩国传统婚礼礼仪的全过程Step 1:在入口处,身穿传统礼服的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侧,新娘的父母站在左侧微笑地迎接来宾。签到后进入举行婚礼的大厅坐下来,正前方立着一座仿照古代建筑建造的房子,里面有间屋子。那是专门为新娘准备的房间。司仪请两家的母亲走到台前点燃蜡烛,随后,新娘的母亲进入准备室和新娘坐在一起,新郎的母亲则回到自己原来的座位上。Step 2:这时,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入场(有时候还怀抱着一对鸳鸯)。按照规矩他走到小屋前面,向丈母娘行大礼,丈母娘回礼表示对这门亲事的应允。这时,身穿漂亮传统礼服的新娘将双手举到眉眼处缓缓地走出来,手的上边搭着长抵脚面印有“两姓之合”的白绸锻。新娘漂亮的脸蛋上一左一右两个胭脂印,眉心也印着一个。Step 3:新郎新娘行对礼。新娘先行两个大礼盘腿坐下后,双手叠起,腰向前弯到地面,新郎回一个大礼,旁边的司仪解释说代表阴的最小数字是2,代表阳的最小数字是1,所以新娘行两个礼而新郎回一个礼。Step 4:祝贺公演和宾客代表祝贺词。精彩的是“扔母鸡”的节目,两名男子分别站在新郎新娘的旁边一手拎一只母鸡弓腰待命,对面还有两个男士做出准备接鸡的姿势。司仪喊“一、二、三”,鸡被扔了出去,对面的两个男士准确接住飞过来的鸡。此时大家一起喊“新郎新娘多生贵子,百年好合!”在宾客的一阵笑声中,婚礼仪式结束了。

  外岔沟街,(外岔沟门子)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辑安(集安)设县时起,至康德六年(1939年)秋末,为历史鼎盛繁荣时期。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实行区村制,全县分为八区,外岔沟街地属第三区,设立区公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建立伪满洲国,于康德四年(1937年)实行村屯制,将外岔沟街区公所改为村公所。康德六年秋季,水丰电站落成,外岔沟街全部水没。

  外岔沟街位于鸭绿江畔、与朝鲜楚山郡隔江相望。水没前有390户,近5 000人口,康德六年前它以水陆码头而著称,是当时辑安县粮食、木材、土特产及其它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当时辑安县第三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心。经济贸易主要利用鸭绿江的水运,直接与安东(丹东)、营口和朝鲜新义州通商。每日江畔有大量木筏和近百艘中、小船舶在此装卸各种货物。街内有四条主街:阜丰街、正达街、迎旭街、凝柴街,开设大小商铺30余家。清末政治机构设有巡检衙门。民国时期设有县佐衙门、斗秤局、船捐局、江中税局、渡口;伪满洲国时期设有区、村公所、警察署、缉私局、电话分局、邮电局、专卖分局、海关、采木公司、朝鲜人民会、商务分事务所、县立男女小学校两所、朝鲜族普通小学一所。可谓百业俱兴,市场繁荣。外岔沟街的繁华为当时辑安县之冠。

  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辽宁省安东(丹东)丝绸业兴盛,凉水、外岔沟一带有20%农户边种地边放养柞蚕、桑蚕,属辑安放养柞蚕、桑蚕较早地区之一,约有120年的历史。据调查,20世纪30年代中期,外岔沟大商户洪茂长兼营收购蚕茧。每年从外岔沟运出茧三、四百笼。其中外岔沟每年能出蚕茧80余笼。除此产业外,还有10%的农户养蜂,其中朝鲜族居民能占50%,蜂每桶可产蜜30斤左右。商号洪茂长等4家大买卖经营园参,约四、五百块帘,那时帘产量仅有六、七斤、

  1902年至1939年期间,外岔沟街工业和手工业生产也比较兴旺。有铁匠炉、酿酒,油坊、磨米、织布、染场、皮铺、木匠铺和果品制做等个体手工业,这些手工业作坊,工具简陋,工艺落后,除雇用少量徒工外,大部分是自己家操作经营。

  铁匠炉有王家炉、单家炉、张家炉等五家,均属自建,自家操作,手工锻造。产品主要是镐头、锄头、锄钩、镰刀、斧头、铡刀、刀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日用工具,以及牛马骡等牲畜用的掌片、掌钉,大车用的一些铁制轭具零件等。

  酿酒有“富德厚”商号的烧锅,资金5千银两,雇用工人20余人,用玉米、高粱做原料生产白酒。

  油坊3户,“洪茂长”商号兼油坊,资金2 000银两,雇用工人10人;“福源东”油坊,资金1 000银两,雇用工人10人;“德胜春”油坊,资金1 000银两,雇用工人10人,有半机械榨油机1台。

  磨米1户,是金占宝(朝鲜族)开办的粳米所。用柴油机带动磨米机,资金1 000余元(伪满时期的货币),雇用工人3人。

  织布业,大多数是朝鲜族自家开的手工家织布。

  染坊两户,其中福泉涌染坊,资金400余元,自家操作;另一户是冷家染坊,资金300余元,雇用工人4人。染料就地取材,主要用茶枝子、板栗锅子(板栗果皮)。为农家染制自织的粗白布(家织布),多是蓝地,白花纹。

  皮铺两户,一户叫丛树松皮铺;另一个叫张延洪皮铺。加工猪皮、牛皮、马皮和兽皮,主要生产靰鞡、蹚蹚驴子和大车上的褡腰零用皮件和皮鞭、鞭梢等。

  木匠铺两户,陈家木匠铺、赵家木匠铺。其中陈家铺,资金100余元,雇用工人3人。主要制作家俱、寿材和大车等木制农具。

  果匠铺有很多家,有回族标志的:倪家、哈家、金家、白家和刘家饭馆兼果匠铺;还有汉族标志的:兰芳、德兴源果匠铺。他们主要制作月饼、饼干、麻花和火勺等食品,批给旅店、杂货铺等经销。

  外岔沟街其它手工业也比较多。如王殿军和胡宝山缝纫铺,主要加工制作各种衣料;李纸匠、孙纸匠和崔画匠,扎纸牛、纸马,画家谱等;还有王柳匠、华柳匠和朱柳匠,织簸箕编笸箩等;以及许瓦匠、张瓦匠,他们主要为农户打炕抹墙、修房盖房等,还有郎锡匠、许罗匠、贾锢漏匠和织袜子的等用技艺满足人们各种需要。

  外岔沟,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梅辑铁路和水丰电站未建前,这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是辑安境内的商业枢纽。这里每年冬季从辑安的四、五、六区及桓仁、宽甸和通化等地运进大批粮食、木材、人参和蚕茧等及其它土特产品,到此地出售,再购买大批货物,如面粉、布匹、食盐、油类及日用品等运回本地销售。尤其夏秋季外岔沟街更显得繁华,不但大量马车在此停留,江中每天有大批木筏在筏窝子靠岸,还有几十艘大船在码头上装卸各种货物。各大商号收购的粮食、木材及土特产品等利用鸭绿江水运,送往安东(丹东)、营口和朝鲜新义州。这些大商号的商业资本来源,有的是从安东(丹东)资本家或巨商外借贸易资金,每年6月签订购买谷物合同,冬季将购买的各种谷物运到鸭绿江边外岔沟集散地,装船输出。另外,朝鲜新义洲方面的商人也大量投资,故每年夏季也往朝鲜输出大量谷物,据记载,外岔沟每年向外输出粮食,有粳米220石、粳子250石、苞米520石、大豆15 200石、小豆200石。合计16 590石(每石为250公斤)。可见当时外岔沟街商品之丰富,财源之茂盛,买卖之兴隆。外岔沟成为辑安当时最大商埠。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至伪满洲国康德六年(1939年)前外岔沟街经营物资有“八大商号”:德盛春、福记栈、瑞盛合、乾隆栈、恒升源、福生厚、公合永、义发涌。资金少者为5 000银两,多者1万多银两,8家资金合计为6万5千银两,各大商号兼营的粮栈是他们资金主要来源。还有中小杂货商户十来个,即:德兴源、福源东、三省栈、聚源德、双合盛、裕泰丰、裕泰和、德聚福、福祥和、洪茂长、三合义,这些杂货铺形成了内外商品销售网络,有饭馆10家,旅店6家。其中回族饭馆6家,汉族饭馆食品多是尖饼、豆腐和炒菜烧酒之类。来往旅客主要是客商、车夫、船夫。木筏工人及运粮送货的装卸人员。主要街面两侧还设有很多布篷销售床,有摊床25户,理发店3家,澡堂1家。这些服务业随着市场活跃而兴起。

  外岔沟街文化教育事业也较振兴。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前,外岔沟镇没有正式教育设施,主要以私塾馆为办学形式。1908年2月,在外贫沟街开设了县立第四小学校,,高小两个班级,初小两个班级,共4个班级教师4人,学生148人。到民国十年(1919年)2月又增设了县立第五小学校(女校),教师2人,2个班级,招学生74人。康德三年(1936年)又设立了朝鲜族普通小学校。伪满洲国康德四年(1937年)7月,辑安县立外岔沟两级小学校,教师5人,高小1人,初小4人,学生数:高级42人,初级193人,经费2 473元。辑安县立外岔沟女子初级小学校,教师2人,初等两个班,学生70人,经费614元。后将外岔沟小学和外岔沟女子小学合并,改称为国民优级学校,教师15人,学生363人。当时学制和课程设置:优级高小二年,初小四年。高小课程:修身、国文、日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作文、手工、音乐、图画、体育共开设12科;初小课程:修身、国文、日语、算术、作文、习字、自然、图画、音乐、手工、体操共开设11科。尽管当时教育有了发展,但绝大多数农家子女仍念不起被拒之校门外。

  当时,外岔沟街文化、体育也较为活跃。伪满洲国时期,外岔沟街私人开一报馆兼营书刊杂志。主要服务于青年、店员及驻地机关职员等。每逢年节的高跷会和灯会也非常热闹兴隆。春节至正月十五日(或农历二月二日),农民有自发组织举办高跷会和灯会的风俗。高跷会扮演角色花样较多,有青蛇、白蛇、许仙、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民间喜闻乐见的滑稽角色,还有尾随在高跷队后面或穿梭于中间跑旱船的。高跷队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家家户户倾门而出,看热闹的人水泄不通。每天农历正月十五晚间举行灯会,高跷队举着荷花灯上街载歌载舞,青年提着用彩纸扎的各种花灯走门串户,欢声笑语,相互恭贺。大商户“公和永”组织自家店员举办踩花灯、耍狮子、狮子滚绣球等节目,以示买卖兴隆、财源茂盛之意。民间文艺也流行。外岔沟街设有两家说评书的,其中一家姓黄。评书表演者只持一木一扇,边说边演。街里有5人组成的喇叭队,一般人家遇有红白喜事,都要启用喇叭队。艺人根据办事内容,采取不同的曲调,调节气氛;喜事吹奏欢快的民间小调和喇叭曲;丧事则吹奏哀乐。乐器有长号、喇叭、铜钹、铜锣、皮鼓等。艺人多时各备一件,少时轮换吹奏。新踩高跷也多以喇叭伴奏。喇叭在民间享

我们必须结婚的理由

文 | 红耳兔**姐 文首插画:Paco_Yao 三十岁之前,七大姑八大姨是用来一起吃饭的。三十岁以后,她们一夜之间倒戈为我老妈的同盟,意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