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姜 满族 辽宁东港 爷爷义字辈 父亲甲字辈 我承字辈 请问一下我的祖上是谁?
东港满族姜佳氏也是有自己的家谱排字的。
佑德天维作福,
国文庆书贵(延)长(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玺,
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
银丰宝积连金。
广喜英明崇志,
振家全海同馨。
这一户始祖是佑恭。隶满族正黄旗。清初随顺治帝入关。
一 姓氏源流 经姓的来源有三: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堂号 1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江苏江都市麾村镇苏庄村,该村现聚居的经姓人很多,排辈为:长、文、春、志、秀、凤,现在该村最长的为春字辈
我认为采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这个要看当地习俗吧,有些地方很重视繁体字的传承,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不要忘记。
应该说,时下各地兴修家谱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我父亲说,他们那一代人以前都是有家谱的,名字中间的字都很有讲究,要按辈分顺序不能乱的。当父母他们来到了都市生活,这里就没有人再讲究了,名字随便起,我们这一辈人都没有见过族谱是什么样子,上面有没有自己。
不过,在农村老家还是很讲究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家族成员比较众多且有德高望重之人,对修家谱是很看重的。
修家谱,我个人觉得如果是年轻人掌管此事,那就采用简笔字比较好,让后人看得会更清楚明白。如果是族群里年龄偏大、德高望重者掌管此事,他们坚持使用繁体字,晚辈们就顺从这些老者吧,暂时不要勉强老人去强行改成简笔字,否则他们会很生气,甚至觉得会有些“不严肃”,因为繁体字在一些老者心里就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家族中的老者认可简笔字那就更好,直接写成简笔字就行了。
题主问:对各地当下兴修家谱,采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你怎么看?
我的回答是:尽量采用简笔字。对于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如果坚持采用繁体字,我们还是要给予尊重,暂时采用繁体字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从家谱及字体中,也能看出家族中一代又一代人修族谱的记载和故事。如果是年轻人或者接受简笔字的老者修缮,可以直接采用简笔字。
家谱的修缮,什么字体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来源,传承的方向、家规及祖训的内容等,家族就像一颗大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树上的叶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里绽放,最终要落到哪里。
感谢头条邀请。
来源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剧照
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户商贾人家,父母双亡由兄嫂养大。原本醉心学问的他是准备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奈何兄长病故,只得弃文从商。
在他的经营下,乔家产业达到顶峰。当国家陷入支离破碎的局面时,许多商人将产业转移海外,可乔致庸却反其道而行。
同治初年,他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乔家大院,这座大院被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常言说:富不过三代,清官不到头。如今的乔家大院早已没有乔家人的身影,他们四散天涯,基本没有了经商者,但乔家人的优良家训依旧长存他们心间。
一代儒商乔致庸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户商贾人家。
殷实的家境让他无需劳心生计问题,在兄长的庇护下一心读着圣贤书,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然而兄长一朝病故,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仕途选择经商。
文人出生的乔致庸对于经商原本并不通晓,但他为人勤勉好学,虽不能用腹中所学报效国家,却可凭借所掌握的儒学之术另辟一条颇具儒风的经商之路。
乔致庸经商从不以贪婪奸诈的态度做事,反而尤重诚信道义。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家产业蒸蒸日上,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乔致庸经商从不图蝇头小利,而是从大局出发赚取顺应时代潮流的钱财。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出门携带金银是极其危险与不方便的,他从此中窥得商机创立了称雄包头的复字票号。
家业富足的乔致庸并未耽于挥霍,当国家需要时总是竭尽所能帮助。他曾全力支持朝廷收复新疆,在饥荒年间开仓放粮。对于子女的教育,他更是以严苛著称。
为防子孙因富足而不思进取误入歧途,他定下"六不"家规: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
乔致庸剧照
在乔致庸的以身作则以及严苛家规的约束下,乔家子弟基本未出现作奸犯科者。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学问都是认真踏实的态度,生活上也延续着乔致庸定下的简朴之风。
不过人生最难顺遂,乔致庸曾先后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育有六个儿子,可惜这六个儿子都不符合乔致庸挑选当家人的标准。
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依旧是不会减少半分,尤其是当一个人垂垂老矣的时候。
他对最小的六儿子尤为疼爱,只是孩子生来身体孱弱,最终病逝在乔致庸前头。乔致庸备受打击,自此身体每况愈下缠绵病榻,幼子离世两年后,他也就随之而去,享年89岁。
以儒学安身立命的乔致庸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丰厚的家产,更是一种经得起锤炼的风骨。乔致庸故去后,乔家后人也在乱世中浮沉流散,但先祖乔致庸的人性光辉始终是他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育六子皆不顺意
彼时乔家家业丰厚,门风严谨,按照常理推算,他一定是能够选出合适的继承人的。
不过事与愿违,这六个孩子都不具备继承乔家家业的能力。有流言说乔致庸八字过硬,亲缘单薄,先后娶妻六人,生育六子却难逃高处不胜寒的命数。
乔致庸在教育子女方面颇为用心,严苛繁琐的家规让他的儿孙绝不敢行不端之事。可不知是否因为乔致庸太过严厉,自己的六个孩子都未能自然成长,性格能力方面都各有欠缺。
乔致庸的长子乔景岱出生于道光十八年,他为人处世也算八面玲珑,在乔家生意经营上也曾颇有贡献。
只是他身为乔家长子,见识资质虽优厚却难免骄纵,不太愿意接受他人意见,做事也有些强势。乔景岱一心想垄断经营,自然对同行打压严重,长此以往他与各同行的关系终降至冰点。
剧照
之后甚至被被人以"欺行霸市、结交官员"为由告上法庭。之后乔景岱就远离了乔家产业的经营,关于他的死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被同行买凶杀害,另一说是乔致庸恐他折损乔家颜面将其囚禁至死。
乔致庸的次子乔景仪起初也是乔致庸的生意帮手,但他的脾气过于暴躁,常冲动误事。
和他大哥一样忘记了和气生财这个基本道理,到处树敌,最终被人暗杀。长子与次子都曾被乔致庸给予过期望,不过最终都是潦倒收场。
乔致庸的第三个儿子终于不再像他的哥哥那般冲动激进,乔景俨为人方宽厚且处事十分小心谨慎。
可生意场上做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魄力与担当的,他这般瞻前顾后自然难当大任。不过,他的谨慎与宽厚还是受到了父亲的认可,在乔致庸年老后,家中内务完全交于他打理。
四子乔景侃性格最为内向,成年后也曾帮助过父亲打理生意,但身体健康不佳,是乔致庸六个孩子里最早离世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也曾让乔致庸郁郁寡欢。
五子乔景偁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喜欢专研学文。乔致庸见他一心求学,也就打消了让其经商的想法。
他对后代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一支基本脱离了经商之路,一心向学,后代中更是有留学海外攻读博士的。
乔致庸晚年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幼子,不过这孩子生来体质就很差,缠绵病榻无所事事时更是破了乔致庸定下的家训,染上了毒瘾。
乔致庸剧照
原本按照乔致庸的性格,定是要严厉训斥的,只是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身受疾病困扰,他终究软了心肠。这个孩子不到三十岁就离开了人世,着实伤透了做父亲的心。
乔致庸的六个孩子不是性格不适合经商,就是对经商毫无兴趣,更有体质孱弱不堪劳作的,总而言之就是的确不适合担当乔家当家人。
不过乔致庸本人寿数够长,他终究是在自己的十一个孙儿里挑出了合适的继承人。
乔家中兴可天命难违
乔致庸的长孙是乔荩臣,他是乔景岱的儿子,生于1863年。
按照乔家的家谱乔荩臣应该遵循"映"字辈,只是他父亲乔景岱在包头做胡麻油生意时得罪了蒙古王爷吃了官司,原是要被判死罪的,因乔家与朝廷的关系获得了特赦,乔景岱侥幸活命,但不得再用本名从事商务活动。如此,他的儿子才没有遵循家谱取名。
不过乔荩臣在生意上颇有天赋,早早地就帮自己的祖父打理家业,在乔致庸故去后,更是成了"在中堂"的掌门。
他将产业扩张到了北京,成了当年北京城著名的商人洋买办,成了北京百代唱片公司以及三枪自行车的代理人,后成为北京前门屈臣氏西药房经理,在前门多家商号投入了股份。
在他的手上,乔家的产业开始走出山西向当时的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等大都市进发,也为乔家后人在兵荒马乱里四散天涯埋下了伏笔。
1926年3月20日,乔荩臣离世并将"在中堂"掌门交给他的堂弟乔映霞。
乔映霞字锦堂,乳名成义,生于1875年,是乔致庸次子乔景仪的儿子。他与其祖父颇为相似,深得祖父赏识。
在他的手上乔家迸发了最后的辉煌,只是后来时局太过动乱,任其再是长袖善舞都没能恢复乔家辉煌。
乔映霞本人是十分推崇西方思潮与变法的,他加入同盟会在家乡祁县积极推行变法。执掌家业后更是大力整顿票号让乔家生意再上了个台阶。
乔映霞深受祖父熏陶,目标远大不甘落后,又和父亲一样极其逞强好胜。这样不服输的个性让其给乔家注入了强大活力,也在乱世的无可奈何里受到反噬。
战火纷飞里,乔家的票号生意也日趋凋零。乔映霞依旧恪守祖训以诚信待客,在票面一直贬值情况下自负亏损。任凭家大业大也经不住这样的折损,乔家产业只得凋零。
乔映霞的婚姻也多受挫,先是痛失发妻,之后再娶的妻子也因年龄差距过大逐渐情薄,为此他曾跳楼自杀,致使留下终生跛腿的残疾。1921年起他的精神状况也不好,只得在天津、北京、祁县三处往返休养。
接下来的30年间,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哪一方势力都想打乔家大院的秋风,任是乔家家产丰厚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乔映霞虽然长袖善舞,但是面对如此历史浩劫终究是难以闯过。即便是抗战胜利后,局势开始稳妥,乔家也再没了重振的气势与决心。
1950年,公私合营的大潮开启,乔家后人彻底放弃了复兴家业的想法。此时乔映霞病重,只得让自己的儿子乔铁民处理产业。
乔家在包头的油房、面铺都以廉价让给职工承包,大部分房产也是低价出售给国家。对于不离不弃的各号执事掌柜都赠送了房产,全了一场主仆情谊。
乔家的资产剩余的变现部分按照各房的占股比例分配,自此乔家与百年"复字号"再无关系。处理完这些,乔家最后的当家人乔映霞也于几年后病逝于北京,终年81岁。
自此,乔家人开始淡出大众视野。
四散天涯各有建树
直到乔家第七代的乔燕和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时,人们才发觉原来乔家后人从未断绝过,更没有丢失过自己先祖的信仰与坚持。乔燕和是乔映霞的孙女,父亲是乔铁民。
据乔燕和回忆,自己这一支从父辈开始就脱离经商之路了。乔铁民年轻时在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工商学院附中等学校。虽然父亲也曾担任过大德通银号的董事长。
但随着乔家生意的没落,最终选择了专心学术。之后的他更是前往北京辅仁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
虽然乔燕和的父辈基本选择了用心专研学术,但是心中也都存了一份重振乔家家业的心思,只不过生不逢时,局势的动乱完全脱离他们的掌控,在一番权衡利弊后,他们纷纷走上研讨学术或者其他的工薪岗位。
乔燕和是乔家第七代中比较出名的人物,她年少时就察觉自己在功课上难出成绩,对于舞台表演却充满兴趣。
对于她选择成为戏子的事情,乔家长辈们原本都是坚决反对的态度,毕竟在他们看来这太过有失身份。不过乔燕和的父亲十分开明,最终支持了女儿的选择。
乔燕和最终踏上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多年后她成为了家族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总顾问。
乔致庸的玄孙一代,20个子女中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和12个大学生。他们身处不同的领域,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自乔映霞带着家人离开祁县后,乔家后人多在天津、北京以及上海谋生。待到如今,更是有不少子孙走出国门在他国继续学业以及家族的绵延。
虽然他们中经商者寥寥无几,但是乔家严苛的门风与家训被他们流传了下来。
在乔燕和的回忆里,乔家的子孙里没有作奸犯科者,全部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虽然岁月磋磨里,他们四散天涯,但是若有家族相关的事情,每家都会派代表前来相聚商谈。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 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以上内容引自“汉典”
我姓姜 满族 辽宁东港 爷爷义字辈 父亲甲字辈 我承字辈 请问一下我的祖上是谁?
本文2023-09-27 15:01: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