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第1张

时间: 2017年11月12日

地点 :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安村孔家

采访人员: 张志刚、谢伟、冯福才、冯雨

抗日战争时期,汤原县是下江中心县委所在地,太平川地区,更是著名的红地盘,抗日组织遍布,抗联活动频繁。八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太平川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老人们故去,老房子拆除,老物件消失,很难再寻找到当年抗日的踪迹了。2017年秋冬时节,在太平川一家简陋的农舍里,在屋主人古老的家谱的末页,一首七律抗日诗篇被发现。它像一缕阳光,照射进漫漫历史空间,让人们窥见了昔日下江军民共御顽敌的画面。

患难兄弟手足般,枪淋弹雨几多年。

优秀儿女齐参战,同心同德灭敌顽。

庆余屯中孔庆余,舍死忘生助抗联。

但愿抗日成功后,你我兄弟乐晚年。

东北抗联第六军 夏云杰 、冯仲云。

伪满康德三年仲秋。

这首七律抗日诗篇的发现,引起了抗联斗争史研究人员和抗联后代极大兴趣,汤原县博物馆、抗联后代联谊会等前往考证。2017年11月9日,笔者也前往太平川,采访了珍藏抗日诗篇的孔祥吉老人。

笔 者 :请您说说家谱书上那首七律抗日诗的情况。

孔祥吉: 我岁数小,我接家谱才几年呀。我是七几年接的家谱。原来在我父亲家搁着,我父亲去世了,才传到我这经管。俺家老头活着他也没说。为啥写这顶上,我这么考虑,日本子来了顶架(东北方言,总、经常的意思。)搜查,他再搜查不能搜查家谱。就这么地,就写在这谱书后面了。

笔 者 :怎么来的不知道?

孔祥吉: 不知道。

笔 者: 那你爷爷识字吗?有文化吗?

孔祥吉: 他识几个字不多,会打算盘。那时候,虽说我家是大户,就父亲私熟念了二年,我老叔,一个字不识。那时候没地方念书去,都不识字。

俺们家不像老耿家(注释1),吃小灶,俺们家人都和劳金(长工)一样吃,半夜起来,吃完饭你该干啥干啥去。我四叔那时候,还整个狗皮箍脖灵盖(膝盖)上。现在跟人家说人家都不信。缝脖灵盖上干啥?抗磨(保护裤子耐磨)呗!

结果有些令人失望,那首七律抗日诗篇背后的故事没人知晓,那显然是精彩的,而它随着历史的烽烟隐去了,几乎不可能再被人们所知了。

遗憾之余顿笔思考,我只好再询问主人陈年古事,力求给读者一个完整解释,还原一段抗日传奇。

家谱的主人姓孔,叫孔祥吉,依照家谱的排序,他该是孔夫子的第75代后裔,是“焚书坑儒”之后逃亡云南的一支,这一孔姓旁系后迁徙山东福山,那就是孔祥吉的祖先。

孔祥吉采访笔录:

笔者: 请您谈一下老孔家的情况,包括家史和抗日的事,咱们就打开话匣子唠家史吧,随便唠。

孔祥吉 :我叫孔祥吉,今年74岁,1944年6月30日出生。我爷爷孔庆余,父亲孔凡喜,我是爷爷的长孙。

我们家山东省福山县人,闯关东过来的。那时候(晚清时期)我祖太爷只身一人,挑八股绳(指做生意的担子,前面四股绳,后面四股绳,拢起了两边的担子,民间称为八股绳。)过来的,边走边做小买卖,卖个针头线脑的。就好象货朗扁担似的,走那那是店。后来到了江南吉林省三姓城火龙沟站住脚了。后来祖太奶打听其下落,没打听着,其实,我祖太爷在江南那嘎,就派大儿子孔宪和来找。二儿子又来找,可下打听着了,在江南火龙沟。那就是我的祖爷爷。后来就给我祖爷爷结婚了,和当地范家女子结婚。

在家里这边,我祖太奶奶抽签,抽到一个凶签,说是五个小孩围着一口棺材哭。她再也坐不住了,谁劝也不行,着急忙慌,只身出发奔北大荒寻亲,抿装脚,走了半年,到江南火龙沟还真找到了家人。

结果,我祖爷爷死了,他的二儿也死了,扔下五个孩子。我祖太爷爷的哥哥,终生未娶,就为扶持侄女侄子长大成人,谁劝也不行。那时候也像现在扶贫似的,官家给一挂车,全家就来汤原县了。开地,有良田几百倾,开油房。后来,日本人来了,缴地照,缴枪照。地就没那么多了。

孔祥吉所述的孔家先祖闯关东的事,汤原县志有记载:

民妇孔刘氏,山东福山县人。于前清光绪三十二年,举家由吉林三姓迁居汤原县城东北太平川地方,系甲长孔庆余之祖母,生而贤淑,又秉母训。十九岁于归孔氏。翁姑早逝,佐夫、子紫勤俭持家,生二字,长宪和,次宪周。时因年荒。抚夫远出谋生计,二十余载无音耗,历尽艰辛,抚养二子成立 ,乃命长子宪和出外寻父 。时宪和二十一岁,东奔西驰数千里,遍历城乡里,年余无耗。恐母忧念,不得已旋里。又二年复遣次子宪周寻父,行至吉林三姓界北大垃子地方,父子得相遇。又数年无耗,适有邻人郑性者,道及其父子在外做小负贩,次子已娶妻生子。乃复遣长子宪和往寻,乃得相遇。又数年,闻夫昭魁、次子宪周相继病故,氏哭望天涯,痛不欲生。至光绪二十五年,长子宪和迎母就养吉林。三十二年举家迁居汤圆,一门孝友,诚该氏训迪有方之所致也。

邻里述其形状于大府,于民国十五年5月,奉大总统令,给与红绶银章一座,“乡里矜式”匾额一架。

此段文字记述,与孔祥吉所述稍有偏差。意思是说:孔祥吉爷爷孔庆余的爷爷孔昭魁,灾荒年别妻离子,挑着货郎担子独闯关东谋生,落脚于依兰县火龙沟地方。其妻在家独自抚养两个幼子,历尽艰辛抚养大孩子,先后遣其去关东寻父,终于得见。又十余年后,长子回乡接母去关东就养,其夫已亡,二儿子亦亡,抛下寡妻刘氏并三子二女。其后,全家迁徙汤原县垦荒务农,开办油房,置办家业,家业渐兴,富甲一方。民国大总统令,授与红绶章一座,“乡里矜式”匾额一架。

这是一段凄惋传奇的经历,孔家人勤勉贤达,悯贫,虽少有文化,却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熏淘,继承了优秀的民族精神。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孔家在乱世中舍命与日寇周旋,为抗日出力的义举了。

孔家为抗联筹集布匹、粮食、药品。冯仲云遇险获救,夏云阶(注释2)被护送上山。老孔家为抗日贡献了一切,包括两个儿子的命……

笔 者: 老孔家抗日的事,您都有啥记忆,都说说吧。

孔祥吉: 赵尚志、夏云阶、张寿篯,周保中,祁致中、戴洪宾、谢文东、李华堂都来过我家。王明贵(注释3)也来过我家,王明贵就是在我家参加抗联的,他就是顶俺家去一个人,他替我们家去的。王明贵外号叫王十老三,金沟刹金子的,那时候兴拜把子,嗑头联香,他排行十三,叫王十老三。

我说这个你们可能不信,这是我母亲说的,我们家一宿放六回桌子没亮天。一会儿抗日队来了,一会日本子来了,一会又是三十八团来了,一会儿又是山林警察来了。谁来了你都得招待,人家说要吃猪肉,你得马上去给杀猪去。不管黑天白天,来了就是先吃饭,旁的不讲,先吃饭。正吃饭呢,就起队了,到那得先吃饭。那时候也别说胡子和抗日队了,都穿的靰鞡,系的靰鞡草,这鞋呀,两只都不能一堆脱呀,这只系好了,那只再脱。你知道啥时候来令起队呀,正吃饭呢,端饭腕起队走了。到那得先吃饭,这顿饭吃了,那顿饭到那吃,到那去不一定呢。

那时候俺们家,那时候粮食也不值钱。那时候不卖粮不给你布,给抗日队整多少布呀,白布,整到山里去染了做军装,我们家都没少整。药,我姥爷于药铺(孔祥吉姥爷绰号于药铺),药都没少给整。

笔 者: 据说冯仲云在你家遇险,是假扮你太奶奶的儿子脱险的。

孔祥吉: 当年冯仲云在我家,表面上就是我家的长工,以长工做掩盖(掩护),顶架(东北方言,长时间的意思)在我们家。他有个名号,叫冯瞎子,他不戴眼镜嘛。

有一天,日本子来搜查来了,又是警察署,又是宪队兵的,来了不少。来的挺突然,想躲躲不了了。我太太和我爷爷一看,就给弄炕上去了,假装有病了,搁那守着(在那守护着)。日本子来了,问,老太太几个儿子?其实我太太她三个儿子。四个儿子。炕上躺的谁?炕上躺的我老儿子。他乍了?得伤寒病了。日本子寻思半天呀,一看也挺属实,一看真四个儿子,我爷爷老大,我二爷我三爷,加他四个,这样就给他掩盖(掩护)过去了。还有一回,抗联和日子干仗,退却了,打的日本子的洋白面和枪啥的,就来不及了(来不及带走了),就塞到我家的黑天棚里了。这日本子来了就搜查呀,这要是搜去了还了得了。都上去了,登梯子上去了,用枪在那搁楼(东北方言,拨拢的意思。),拨拉半天,寻思寻思又下来了,没发现,那要是发现就完了。

笔 者: 老孔家为抗日贡献的太多了。

孔祥吉: 今天我说实话了,我大爷我二大爷都是为抗联死的,为抗日死的。怎么说呢?我大爷是肺结核,那不是送剁子嘛(剁子,用骡马驼运物资送往某处,称送剁子),偷着往山里送小米,走半道遇到山林警察队。就跑,在山里能有好道嘛,还牵着马,驮着小米。后来可下跑出来了,还掉炕洞沟(东北方言,指沼泽、漂垡甸子、沟塘等山林难行地域。)里了,那让人撵的就没个样了。我大爷他是肺结核,他肺结核挺严重,肺结核就犯了,我二大爷还掉炕洞沟里了,腿摔折了,没让人抓去还挺好。那时候乱巴地(东北方言,指混乱荒蔽的年代。)的时候,缺医少药的,也没有先生(医生),买药也没有地方买去。我大爷的肺结核就拖严重了,那时候他俩就差两三岁,我大爷不超过二十五岁,我二大爷也就二十二三岁,就先后都死了。

夏云阶在我家养病,警察来搜查来了,我爷爷让我父亲护送上山,自己出面应付敌人。我父亲护送夏云阶上山的时候,可能都不到二十岁,顶多二十岁,也喜欢摆弄枪,想参加抗联。两个弟弟都小,才十来岁,两个哥哥都死了,家里没人,脱不开。老夏说,不去就不去吧,不去也能给抗联做事,在家里也一样抗日。他就参加了青年队,晚上把鬼子的电线杆子拉折了,白天再给埋上,日本人白天还得让你大户人家出人给埋上。

老孔家炕热乎!老孔家小米粥香!老抗联们记着老孔家的好,回访老区多次探望孔家。老孔家和抗联心连心,为解救蒙寃入狱的抗联老兵,孔庆余两进京城找冯仲云。

笔 者: 你爷爷后来见过冯仲云吗?

孔祥吉: 五几年的时候,好像是五五年,我父亲还去北京找过冯仲云,还是为别人的事。怎么说呢,这事说也行不说也行。

笔 者: 没事,现在无所谓,说吧。

孔祥吉 :张传福你知道嘛?张传福的四哥张合(注释4),他不也是抗联的团长嘛。好像五几年,他家不有点啥事了,就让人搁(关押)起来了,掐尖入狱了。完了,他家人就来找我爷,要不怎能上北京呢。头一次去接待了。那个时候接待行呀,你一个老地主,随便去呢。冯仲云给说一句话,就把老张头子放了。具体怎么说的,说的啥,不知道。给说话就行了呗,人家那么大的官。就是为他的事去的。

为啥事蹲芭篱子呢,好像老张头吧,在我的记忆里,大跃进那几年受管制,戴个牌子,扎个麻绳头子,在车站晃悠晃悠。老张头家成分不也高嘛,像我们似的,都富农地主的。

笔 者: 你不是说去冯仲云那两次嘛,那第二次怎么个情况?

孔祥吉: 还有一次人家没接见,说是去开会了。

笔 者: 有这种可能。

孔祥吉: 八几年的时候王明贵王钧(注释5)回访革命老区,都上我们家来过。在乡里会见后,我父亲要回家,王明贵不让,非拉我父亲吃饭,还得挨着他坐着。老孔家炕热呼,老孔家的小米粥香,好喝!他们都还记着老孔家的好。王明贵家,王钧家,我都去串过门,还在他们家吃过饭。

土改中,孔家被划为地主。孔家没有因为帮助抗联抗日受到褒奖,却因为地主成分饱受歧视。这应该是民族的悲哀!

笔 者: 土改时老孔家的情况怎么样?

孔祥吉 :说实在的,俺们家成分吧,头前是地主,后来整个富农,后来化中,后来又整个富农。怎么回事呢?说起话长了,五八年,我五七年我小学毕业,考中学没考上。五八年不大跃进嘛,我十五,就考那个汤原有个奇克职业学校,属于中传。考上了,考上了我就去村上开介绍信,人家要介绍信。那时候有个文书,叫王天成。那时候咱岁数小,好像低人一等似地。他说你是谁家的?我说我是老孔家的。孔庆余家的?我说嗯那。你家什么成分?瞅瞅本,我说化中农。他说你家乍能化中呢?我说人家定的就是化中呀。你家不是化中,是富农。拿就给改了。完以后又是富农了。

完考上学校,念了三年书。60年毕业了,荣丰鱼场实习二年,完了分配。在那念书吧,你成分不好,另眼看待。完了毕业了,分配了,都分配了。我们分配在依兰。人家不接收,又回来了,回到荣丰鱼场。那时候赶上精减嘛,下放自留人员。那时候归佳木斯水产局管,水产局王局长李科长,说你们已经安排不了,我们三个,你们先回家等待吧。你们吧也不算下乡,也不算插队,也不算知识青年。等待分配,一定给你们安排。这话说的挺死,我们就等,等到七几年了,62年回来的。去找了两回,我两个同学去找的,佳木斯水产局找,人家说安排不了。去荣丰鱼场找,人家说,哎呀,你们来晚了。人家都安排完了。那完了,咱们也没有门路。回来再等吧,后来也放弃了。我们同学大多数都安排了,后来都退休了,有的都死了。我那是岁数最小的,人家都安排了,都退休了。

笔 者: 那是荣丰鱼场,你应该是荣丰鱼场的职工。

孔祥吉: 嗯那。

笔 者: 你这个家谱上写的这首诗,如果经专家考证,确定是冯仲云夏云阶写的诗,那就是革命文物。它本身没有啥经济价值,但是它有重要的历史与政治价值,对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属于你们家,它更重要的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所以,我建议你,要妥善地保管好这个东西,不要谁来了都给人家看,那些照片也是一样。你们孔家勤勉贤达,伸明大义,为乡里称道。孔老夫子的七十五代后裔,能为抗日做出贡献,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后记

孔庆余,汤原县太平川乡兴隆村(庆余屯)之首住民。庆余祖辈晚清年间独闯关东,初落脚于江南火龙沟,民国初年举家迁居汤原太平川,开荒种地,置办油房,家业渐兴,始有庆余屯。

《汤原县志》载:1934年日本侵略军进驻太平川后,孔庆余避之唯恐不及很少抛头露面。同年6月抗联派人下山,与孔庆瑜会晤,孔庆余毫不犹豫捐出抢二支、马八匹、粮食若干。从此以后孔庆余曾多次为抗日武装筹措枪支弹药粮食衣物,其家亦为抗日武装下山停留,随时提供方便。夏云杰军长曾在其家养病休整。伪军警察觉孔庆余与抗联往来,于1936年5月至八月间,连续数次突袭搜查。一次日军进村恰逢夏云街患重感冒,发烧在孔家治疗。孔庆余令儿子套马车将夏军长迅速送出转移。自己出面应付敌人,使夏军长免遇敌人遭遇。

1957年,孔庆余七十岁,因病逝世于太平川。

抗日战争时期,汤原地区抗日民众四起,高潮时军队数千,抗日组织遍布城乡。仅汤原东北太平川一带,既有孔庆余、黄友、贾友等开明士绅筹措枪支马匹粮食药品支援抗日。孔庆余家仅为一代表人物。此番景象正印证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引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注释 :

1、老耿家,汤原县太平川反动恶霸地主耿子修。耿家勾结日寇,捕杀抗联及抗日群众,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2、冯仲云,东北抗联六军政委,东北抗联三路军总政委。解放后任松江省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副部长。夏云阶,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牺牲。

3、王明贵,抗联六军三师师长,东北抗联三路军三支队队长。解放战争中任嫩江军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八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60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铁道兵副司令员、公安十九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

4、张传福,东北抗联六军二师师长,1938年西征途中牺牲。张合,张传福胞兄,抗联六军团长。光复后加入三江人民自治军,参加剿匪斗争。

5、王钧,东北抗联六军保安团政治部主任,三路军三支队参谋长。解放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体委主任。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等。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近年来,赣南采茶戏歌舞剧团的《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进京献艺,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三僚村也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辽阳市好玩的地方有:东北最高的砖塔--辽阳白塔,佛教圣地--广佑寺,清初遗迹--东京城城址,南端第一峰--通明山。

东北最高的砖塔--辽阳白塔:

辽阳白塔建于辽代,为东北第一高塔,名列我国六大高塔之一,辽阳白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的修补,还保持原有的风貌,是辽阳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而白塔公园占地面积8公顷,园内设有白塔古迹游览、群芳苑花卉欣赏、儿童乐园游艺设施和动物观赏园区等4个游览区。

佛教圣地--广佑寺:

辽阳广佑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较早出现的寺院之一,金元明清各朝几经复建,鼎盛时期占地9万平方米,庙宇200间,是东北地区较大的佛教活动道场。曾有词人写到“直擎碧汉,依然大乘悲心,施亿万家慈云法雨,方显出广佑灵光,辽东人杰,欣喜庄严佛日升腾,普照娑婆凡识,遍脩九品功德,觉路同登。”

清初遗迹--东京城城址:

辽阳在辽代就是“五京”之一的“东京”,后来金代仍以辽阳府为“东京”陪都,明代置辽东都司,治所在辽阳,管辖辽东地区。努尔哈赤统一北方女真族各部落后,亲率八旗兵攻克辽阳,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了一座新城——东京城。四年以后,迁都沈阳,而这个遗址则存留到今天。

南端第一峰--通明山:

风景区内山高而险、通明山风景区峰奇而怪,曲径同幽,山清水秀,奇石异树比比皆是。绿树浓荫遮天蔽日,山下南果阵阵飘香,春可赏花,秋可摘果,烂漫山花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幅山水田园图,这便是南端第一峰--通明山。

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

时间: 2017年11月12日 地点 :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安村孔家 采访人员: 张志刚、谢伟、冯福才、冯雨抗日战争时期,汤原县是下江中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