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南”姓的家谱?还有姓氏的来源?
起源山西姓氏介绍(二十六)----南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南姓居全省第129位,共有20024人。南姓以地名为姓者,出自春秋时晋国。晋国有高士,隐居南乡,其后裔遂以南为姓,是为南姓。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者;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时为大夫,此为南姓主源;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周朝楚国有子南氏,也称南氏;春秋时晋中市国有高士陷于南乡,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在我们河北、山东一带世代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张皇后(河北沧县兴济人)修减河、建盘古庙,两兄弟占民田犯罪。1549年,子孙四处逃跑,后由张姓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明史含糊记载不祥。为此,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在我们这里,南姓与东姓就论一家人。(此说限于河北、山东、天津一带,应与南方之南姓来源不同,)
去看看本网西姓的介绍,你们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证明传说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东西南北是一家!
南宝通0317--8864033河北省南皮县委宣传部
南姓起源较为复杂:相传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者;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夜梦赤龙入怀,怀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时为大夫,此为南姓主源;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有以南为姓;周朝楚国有子南氏,也称南氏;春秋时晋中市国有高士陷于南乡,因改姓南。历史上南姓在汝南、河东(今山西永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等地形成望族。历史名人:春秋鲁有南蒯。汉代算学家南季,唐代给事中南巨川、名将南霁云。明代陕西渭南南氏出现了数支大族,且显于世,有绍兴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孙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书,企仲子南居业、居仁也在朝任职,有清白之名。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其祖谱中载:“我太祖来自西陲,移镇东路,相传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隶,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破城,坑人(活埋,四万,百人幸难逃一,燕王即位,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据泊头、河间、董驿、孟_村、沧县、献县等县市若于回族家谱记载,其始祖大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晋、鲁、浙、沪、皖、鄂等地奉旨迁徙而来。其中迁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港)者居多。如牛进庄刘氏家谱载:“吾东始祖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永乐二年迁徒于此”。孟村镇吴氏谱清道光九年载:“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联县,前明永乐年间周祖北迁”。献县马氏家谱一载:“始祖马刚为回族将领,燕王扫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港随军到河间府,后长子马广庆到河间东南定居,立村为辛中营”(即今本斋村)。
除上述情况外,历代统治阶级、官僚恶势的民族压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户较多的沧州一带逃避,成为沧州回族的来源之一。如,明朝末年,无定府(今山东惠民)李阁老依仗权势,对惠民、乐陵两地的回族人民进行了残暴的血洗,强令两地周围40里不许有回民居住,迫使许多回族人民从山东逃至沧州,现沧州铁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难,逃此落户的。
综上所述,沧州回族的迁入,大致可分为六种原因:1.战争。即通过对外战争,使中、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京都诸路(含沧州);通过国内战争,使外地回族将士落足沧州。2.经商。沧州优越的经商条件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决定了沧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S.官居。即出任官职或随龙保驾携眷落户。4.移民。其中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奉旨迁来占产立庄I二是随迁仆从百姓;三是被发流罪。5.逃生。即逃荒、避难而来。6.投一亲。即因种种原因投亲靠友而来。其族源,按照迁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陆路和东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个团结、仁爱且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迁入沧州后,不同时间来自不同地点的各家各户相互攀连,彼此相纳,在血缘关系上结成“回回亲戚”,在风俗习惯、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回回一家”。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断发展壮大。
繁衍“分荣”。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沧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各姓家族“抽。核分亲”,原有村庄容量饱和,土地开发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庄另立,开辟新的栖身之地。
据对当地部分回族宗脉考查:刘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岗迁来后,先在孟村东北部建庄称牛进庄,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县的西赵河村和南皮县的黑龙村,此后层层“分蒸”,代代 “抽枝”,至今已发展到孟村的新县镇、大北赵河、小北赵河、辛庄子、大提东、小提东,沧县的小马庄,盐山的后刘庄,黄驿市的刘洪博村等10多个刘姓村。吴氏始祖由安徽款县迁来后,本人后返原籍,由二子在今沧州市区和孟村镇占产落足,现黄驿市吴庄子,沧县博古屯,海兴县小路村,孟村何吕店等10多个吴姓村皆为沧、孟吴姓回族分枝。任丘、河间哈姓,为河间果子洼哈姓回族分枝。马姓回族多为青县马桥马氏祖分枝(现马桥已无回族,只有马氏_回族祖坟,故知者甚少,多误以本斋村为马姓始祖村)。青县辛集及各地散居的回姓,多为沧县大格村回姓分枝。盐山县小宝庄由沧县东宝庄宝氏所造。盐山王古宅村由孟村县杨石桥村王姓所建。孟村大文台李姓由沧县曹庄子迁来,后又分建了李龙潭村。
迁徙外延。数百年来,由于战争、逃荒、谋生、经商、工作调动等原因,沧州回族迁徙外流,延至全国各省和本省各地。据当地调查及河北省民族志(初稿)载:清雍正年间,河间府回族将领哈元生率兵镇压云南昭通、东川的彝民起义后,所领部分士兵便在昭通一带电四,后定居当地。辽宁省营口市虎庄戴、马、张三姓回族是在清顺治年间移民时,由沧州迁去。辽宁盖县熊岳镇回、张、李、刘、尹等姓回族是由青县楮村过去,宽甸哈姓、韩姓均系河间果子洼乡迁居落户,至今均已五至八代。吉林早期回族,多为清乾隆五十丸年 (公元1794年)由盂村、沧县、河间、青县逃荒回族灾民。吉林伊通县回族村了家屯最早为孟村丁庄子丁氏四兄弟辟地而居,并因此得名。吉林辑安县有回、常、李、王、孔、张各性及龙井市杨、金等姓回民约于1928年前后由沧县、河间、肃宁、任丘迁去。河北省张家口部分回族系沧州回族商贩,因贩卖牛羊逐渐定居。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杨姓回族元相系黄驿市羊二庄人,因贩运牲口于清光绪年间落后郭家屯(今隆化县)后迁到凤山镇开烧饼铸定居。河北平泉、丰宁、滦平等县部分回族是从沧州逃荒而来,据平泉县回姓家族称:“老家在沧县大错村,大约乾隆年间过来平泉。”
除上述迁徙较早的情况外,沧州回族大量外流是在铁路交通趋于发达的解放前夕和初期。其主要流向是西北、东北的矿区、林区。今宁夏石嘴山、甘肃迭布,山西大同、阳泉。辽宁抚顺、丹东、本溪,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林矿城市和北京、天津、上海及哈尔滨、佳木斯、银川、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石家庄等经济、交通发达城市的叵族,祖籍沧州、河间者具有相当数量。尤其伊春市和鹤岗市南山区,素有新孟村之称。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初期,为加强全国少数民族工作,经中央决定,选派了以王廷芳、刘震环、刘树森为首的大批沧沧州籍回族领导干部携眷到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1956年春,全省23个市、县组织动员1542户,6834名回族群众迁往青海省厅和县从事农业生产,其中867户,3928人定居该地。在这些支边回民中,沧州回民占有很大数量。
三、现 状 与 分 布
沧州的回族,历尽沧桑,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演化,现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民族。据统计,全市回族共有丁、于、万、马、王等56姓。170788人。回族人口分别占全市总人口和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9%和91地 分布于17个市(县、区)、2个农场和214个乡(镇、办事处)、1468个村(街)。全市建有盂村回族自治县和杜林、大话村、李天木、捷地、孝子墓、辛集、羊三木、羊二庄、新村、果子注、刘庄、本斋第12个回族乡。在居住和人口分布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大分散小聚居。从总体分布看,全市所有县、市、区、场和大多数乡镇、村街都有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有75个村为纯回族村或回族人口占90%以上的村。
(二)固寺而居。出于回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的需要,沧州回族多以清真寺为核心,固寺而居。现全市共有清真寺167座,其中沧州北大寺、泊头清真大寺及牛进庄、丁庄子、孟村镇、果子洼、淄川镇、新县镇、本斋村的清真寺历史较久,规模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清真寺的历史、规模就是当地回族居住状况的写照和标志。
(三)同姓聚居和分区划姓。由于沧州回族多于明初“靖难”以后,为“以实空地”奉诏迁来占产立庄,故所建村庄多为单姓或以单姓为主,虽经历代变迁,这种聚居模式基本未变。因族源多在南方,移民多沿运河北上,落足运河两岸。多年来,虽各有迁徙变化,但不同区域的姓氏区别仍很明显。除以运河为界划分的回族姓氏区域外,许多小区域、小范围也都有不同的姓氏特点。河间的金、哈、白姓,沧县的回、买、吴姓,孟村的刘、吴、丁、韩姓,黄驿的张、王姓,泊头的石姓,青县的戴姓,献县的马姓,皆为当地回族的代表姓。
(四)商贸区内聚居。由于回族善于经商,沧州回族多选择交通发达,商贸繁华,有利于经商的地方居住。全市7个回族人口超万人的县、市(区)中,有6个为古驿站,5个傍运河。就是在回族人口较少的县市中,回族人也多居城镇或商业繁荣的乡镇。在城镇居住的回族人,又多择商贸繁华的街道、区域而居,以形成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沧州南大街、泊头胜利街、河间城关、连镇大街、肃宁主街、苗街等县市商贸繁华部位皆为回族聚居区。
王氏族谱,郡望: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洪洞县一带) 堂号:三槐堂 字辈为:从、家、士、守、敬、宝、如、田
郭姓渊源
古今分布 从上述郭姓悠长的姓氏源流和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姓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姓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100个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一千万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广泛分布的主要地区。早在夏商周时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荥阳一带居住和繁衍生息。东汉以后,郭姓人迁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汉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个,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连,今禹州市郭连乡人民 驻地,是东汉曹操谋士郭嘉的故里。郭村镇,今商丘市辖镇,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后渐成集镇,故名郭村镇。郭店,今夏邑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唐称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后简称今名。郭村,禹州市梁北乡人民 驻地,明代以后郭姓迁居于此,故名郭村。郭屯,在宁陵县城关 镇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三村,称三官屯,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村合并筑寨,改今名。郭全屯,在卫辉市区西 75公里处,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民碑载:山西泽州移民110户迁此,里长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郭庄,今夏邑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因明洪武年间郭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县城关镇东南18公里处,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间人郭臣被招为驸马,得封地,更名宗禄村,清代村民外迁,此村遂名郭老家。郭庄,今原阳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永乐年间,郭辂迁此建村,名郭辂庄,简称今名。郭滩,今唐河县郭滩乡人民 驻地,明末郭姓在水潭边建村,取名郭家潭,后演变为郭滩。郭家河,今新县郭家河乡人民 驻地。此地的店铺处于河湾,原名拐弯店,后改陈家围。清初郭姓迁此,并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岗,在镇平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盖有楼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 (属滑县)、郭里(属安阳市郊区)、郭亮屯 (属辉县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较早的一个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地区。山西太原、阳曲、汾阳一带的郭姓发展很快,并且形成望族,长盛不衰。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阳曲有姓氏333个,超过两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占总人口的 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数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内,既有以郭字命名的县、镇,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乡北社村的郭家堡虽然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门的上方,这里现在仍居住着许多郭姓后人。泥屯镇的白空社有郭郡马(夫人为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从碑记可看到郭郡马与夫人的生活片断与业绩。此村原有6个郭姓神轴,后四个被烧,从现存的两个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几十代的变化。今汾阳县有金代设置的郭栅镇,以及山西寿阳县南寿水滨的郭村,在山西平陆县东北百余里濒临黄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灵石县南 25里有郭家沟。 陕西省 陕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个比较早的开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区。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陕西冯翊繁衍生息。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郭姓人除在冯翊发展之外,又分布到华阴等地,唐时一代功臣郭子仪出生在华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孙,家人数千,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陕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记载,例如隋唐宋时代的郭州,就在陕西的西宁镇。郭家塔,在陕西宜君县。 山东省 山东省是郭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山东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庄 19个,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东聊城县东北,春秋时亡国郭氏的栖息之地。单县的郭村镇,是明洪武年间郭氏自山西洪武县迁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后成集镇。郭太平,今临沂市太平乡人民 驻地,位于市区东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间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区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镇,属郓城县辖境,原为明永乐年间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间因郭氏为屯长,更名郭官屯,后简称郭屯。潍坊市寒亭区的郭家官庄镇,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镇,属莱州市辖镇,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并开设饭店,故名。郭庄,今郓城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清光绪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镇,济南市历城区辖镇,郭姓最早在此开店,得名。郭寨,今夏津县郭寨乡人民 驻地,明末由李蛮屯、贾家坊、姜家庄合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还有郭仓、郭楼、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历史渊源,与山东一样都是在春秋时代播迁繁衍下来的。中山鼓城、馆陶、曲沃、魏郡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等地,是隋唐时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且形成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庄,在抚宁县北;郭家屯,在隆化县西北;郭磊庄,在万全县西南;郭疃镇,在沧县东;郭苏镇,在乎西县西北 40里;郭庄镇,有两个,一在献县东,一在无极县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省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境内的郭姓移民及其后代,他们与中原地区的郭姓血脉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镇,又名郭家河,属仙桃市辖;秭归县的郭家坝镇;郭家庄,今丹江口市茯苓乡人民 驻地;郭家冲,在广济县;郭峪,今谷城县郭峪乡人民 驻地。江苏省的泰邑、润东、京江(今镇江市)等县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县郭村镇、今铜山县郭集苍乡人民 驻地、今滨海县陈涛乡人民 驻地、今宝应县郭桥乡人民 驻地、今吴县郭苍乡人民 驻地、今如皋县郭园乡人民 驻地、今句容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以郭作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兴县泰兴镇北,相传宋代岳飞部将郭某曾在此扎寨,故名。浙江省的宁波、鄞县、萧山、龙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今蒙城县郭集乡人民 驻地、今五河县郭府乡人民 驻地、今黄山市黄山区郭村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区。 福建广东省 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后代,与中原地区的郭姓族人血脉相承。此后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迁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东部的长乐、泉州、漳州、龙溪、魏塘、在平和县小溪镇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区。肇庆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陇、广州市北的白云山区的郭塘,是广东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湾省 台湾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从沿海的福建、广东省播迁去的。并在台湾各地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台湾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湾主要分布地区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义、台南、台北等县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来源 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相传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 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郭姓迁徒史 春秋战国时期 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姓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颖-禾 水)川(治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属山西),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出自太原。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迁入香港 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南头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 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贡献。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 “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迁入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 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 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迁徙海外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三槐堂王氏族谱我不知道改过没有,爷爷 家 字辈 ,爸爸 远 字辈, 我 诗 字辈 儿子 书 字辈。家谱有记载的是江西南昌县逃避安史之乱迁移到今天的湖北武昌,先辈们光辉的影子今天都可以看到,武昌知府大人洪玉公,退休后来到今洪湖市永丰村将泥湖改名南昌湖为了纪念祖籍,今天还有一个村子以先辈的字命名洪善公,他一生行善 今天的洪善村洪善庙都是后人为他修建。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
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编辑本段]当今刘姓概况 时代在不停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
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经过先辈们数千年的经营、创造、弘扬,到21世纪初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代表辉煌的东方文明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成员之一的刘姓,他当前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他的最新面貌又是怎么样的?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刘姓成员都想了解的问题。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 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在中国民间,很早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另外历史上也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刘姓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早已在为中国人的共识。
据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所作的综合分析,刘姓为全国10大姓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排在第4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据此推算,到公元21世纪初的今天,刘姓在中国地区的人口总数,约有6500万。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实际总数(有估计为15亿),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和已完全本地化的刘氏后裔,则世界刘氏人口总数应该在8千万以上。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李、王、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
有统计表明,刘姓人口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华东的上海则排在第12位,在广东省排在19位,在福建省排在第12位,在台湾省排在第9位或8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
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刘姓胜过北方刘姓。(补数据)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
刘姓成员以汉族为主,但也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之中,此外还分布于高丽民族、日本民族、越南民族等多个外国民族之中。,
从宗族支派上看,当代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在民间,甚至出现了"汉后无二刘"的说法,意思即天下刘姓都是汉朝皇族后裔。(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乎不准确。)
虽然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派,而且各个宗支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现代刘姓主要有以下几个较大的支系: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四派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人数较少,如今刘邦故乡汉里堂刘氏就是梁王后裔。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再辐射到邻近省区,人数也较少。此外,还有属于荆王刘贾后裔和代王刘仲后裔等派的刘姓。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有谁知道“南”姓的家谱?还有姓氏的来源?
本文2023-09-27 14:31: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