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按:柳栋馨宗亲老家是栖霞市南部的西荆夼村,2017年9月笔者曾跟随长裕堂访亲团去过该地,并且写了《山东寻根行之栖霞大庄头<柳氏修祠堂志记>及该地柳氏迁徙问题初商榷》。柳栋馨宗亲正为西荆夼村编修家谱和村志,读后该书深有感触,收到书后不到三日便写了读后感。
近日幸得陕西蓝田柳氏宗亲柳育龙编写的《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征询稿)一书。阅读过后,深有感触!
看到书,将近1寸厚。拿到手,1斤有余。打开书,文章编纂有序。阅读书,真是难得的黄金屋!
今年秋,我在山东柳姓联谊会的QQ群了解到,有一柳姓寻亲团到胶东地区寻亲,并且赠书《家谱与寻根》,经过了解作者柳育龙是一位年长我一岁的铁路职工,因为跟我经历实在相近,顿感亲切!偶然机会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般的阅读,读后感慨万千!
书中在绪论讲述了家谱及家谱的重要性,以及全国柳姓的基本情况。上篇分六编详细阐述了新旧家谱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编写流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每一方面进行详实的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下篇分四编寻根的情感和寻根指南。附录更是对修编家谱中常用到的词汇、年号以及可能用到的资料,汇集一起以便查阅使用。真的是现代修编家谱的必备书啊!
我比柳育龙小一岁,也是一位类似铁路的职工,也是常年在外不再回村的`年轻人。从2015年开始,我也开始发起并收集我们栖霞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为让我们村一些像我这样的漂泊在外的人,有一本家谱在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看到柳育龙在书中对故乡的情感,在修编家谱时遇到的困难,让我思绪万千,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我在村里倡议修编家谱,邻村人都认为我是某个退休老头,得知我是不足30岁后,都连连称赞。可是,我现在对比柳育龙宗亲,差的实在是太大,实在是太远。但是,我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年青一代,应该多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柳姓家族,不枉我们始祖柳下惠“和圣”的称号!
通过此书,我更是得到了修编家谱,编写村志的思路和提纲。恰恰我现在正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做我们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也在发起对我们村村民对修家谱,编村志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我能在柳育龙宗亲《家谱与寻根》一书的指导下,将我们《西荆夼村柳氏宗谱》《西荆夼村村志》早日付梓。
愿我们年轻人共同努力,为华夏大地的所有柳姓,乃至其他姓氏,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姓的起源。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很多姓的背后都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这方面的书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篆》为基础,其它大多雷同。
氏族世系表。这个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对这些内容要分析、鉴别,抛弃其过时的糟粕,依据现实的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使每部家谱都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材。
名人介绍。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这部分,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方便阅读尽量语言通俗,并加注解。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不妄加评论。所列名人介绍按年代排列。
第五周
阅读《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五章 解读家庭结构
阅读了华盛顿、黛安娜王妃、马丁路德金、富兰克林罗斯福、切格瓦拉、伊丽莎白泰勒、阿德勒、爱因斯坦等知名人士的家谱图。
一、多核心家庭要求孩子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兄弟姐妹排序对人的影响
排序要看诸多因素,例如有一个妹妹有个哥哥,兄妹两人,但是妹妹同时嵌入了表哥表姐的家庭,他们经常在一起,就不能只从兄妹两人来看排行。
1、家庭解体时兄弟姐妹互相依靠;
2、老大会背负家庭的期待和压力,有责任感,可能过度担当;老大可能对弟妹有嫉妒和怨恨;兄长姐姐患病或残疾,小的子女可能承担老大的角色;
3、中间子女更少放纵自己,易迷失,他们必须格外努力,他们喜欢做调停者,成就他人;
4、最小的孩子可能因不必承担责任而自我放纵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较少自我怀疑,而有较多创造力;
5、双胞胎的最大挑战是发展个体性,可能为了区别而走极端;
6、有男孩和女孩的家庭,男孩更容易欺凌女孩,女孩的心愿往往不受到重视;
7、姐妹关系可能错综复杂,需评估女性无法结盟时,谁在从中获益;
三、独生子女集长子的严谨、责任感和幼子的特立独行、特权感于一身。通常一生都和父母关系紧密,而和朋友或配偶建立亲密关系困难。
四、夫妻关系与家中排行
1、配偶间的嫉妒、权力争夺和对立竞争会在兄弟姐妹关系中预先上演。
2、夫妻在出生顺序上互补可带来熟悉感,但未必是幸福的保证。
五、父母可能会过度认同和性别、自己排行相同的孩子,有补偿行为。
原文: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翻译:
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
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政府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赖以编成族谱的东西啊。
1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2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3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373639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4怎么样理解家谱这个词的含义family tree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5说明家族重要的诗句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6家谱的阅读理解答案,求答案,谢谢是不是父亲的家谱啊1)BC(B项,文章中间提到过“因为我的到来,陈星伍有了儿子”,参见11段;且“设置悬念”不合理C项“小时候假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愧”错误,参见第7段,“少年陈星伍说起“我爸是陈启煜”的时候,应该多少怀着某种复杂的羞愧”) (2)①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受到羞辱而退学,上山挖草药维持困顿的生活;②80年代初获得“补缺”的机会成为一名医生;③儿子出生后兼职做起了生意赚了不少钱,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被甩在后面,安度晚年(每点2分) (3)①家谱指父亲的出身,祖父的身份是影响父亲一生的重要因素,②家谱指父亲半生起起落落的经历,③家谱也指通过父亲经历反映出的社会时代的变迁(每点2分) (4)示例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里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新闻价值②严肃并非指地位崇高的人和影响重大的事件,而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积极态度③父亲的生活是平凡的,他却以自己的辛劳支撑起生活,以乐观和坚韧教育儿子,这正是一个普通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本文2023-09-27 13:52: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