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是什么?详细介绍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应用文是什么?详细介绍一下。,第1张

应用文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社会活动中,用以处理各种公私事务、传递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格式规范、语言简约的多种文体的统称。

应用文在内容上十分重视实用性。它是用来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用文在传递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时间、效率,讲究时效性。一般来说,应用文往往是在特定的时间来处理特定的问题,尽快的传递相关信息,因此时效性很强。不及时发文,拖拖拉拉,或时过境迁再放马后炮,使信息失败,就会失去其实用价值。

应用文有其惯用的外观体式和主体风格。有不少体式 是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也有一些体式由国家统一规定,如公文。还有一些应用文格式比较简单。不论体式如何,都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发挥它的工具作用。

扩展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为适应各行各业具体需要的专业类应用文文体应运而生,拓展了应用文的领域,增加和丰富了应用文的种类与内容。如:

(1)财经应用文。指各类只为财经工作所用的财经专业类文书,是专门用于经济活动的经济应用文体的统称。

(2)银行应用文。是银行企业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使用的一类应用文文体,它是在处理和解决银行如存款、信贷、计划、核算、管理等具体工作而撰写的文种,它的内容同银行的资金运动有关,是银行经营活动内容的反映。

(3)外贸应用文。是对外经贸企业专用的一门使用英语的应用文体。它是从事对外投资贸易工作的业务人员在沟通、处理和解决对外经贸的具体工作时一门用英文撰写的专业文种。

-应用文

蒿[蒿,读音作hāo(ㄏ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蒿京”就是“镐京”,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时期,蒿视同“镐”。蒿氏,即居住于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蒿氏,皆为周之宗室成员,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商朝未年,纣王荒*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纣后,周武王姬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商之国祚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沉重无比,既难搬又难运。周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上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周人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了。周武王闻知此事后,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因夏朝国都在洛阳啊。”

镐京,是成周时期以后的文献记记录用语,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语。鼎刻金文为“蒿京”。

“京”字,在周人眼里是“高大建筑”或“高台建筑”的意思,这从“京”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当“京室”(何尊)或“京宫”(矢令彝)联用时,“京”字是修饰词,表示“高大的房屋和宫殿”。当“蒿京”联用时,“京”字是被修饰词,表示有草、木、水、沼的,在主建筑群(宗周)周围的高大辅助建筑物,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皇家园林建筑群”。

德方鼎,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早期所铸造的方形青铜鼎,其鼎铭有史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赐德贝二十朋,用作宝尊彝。”

“德”是周臣,此鼎文记录了“德”跟随着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为周武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之后,周成王赏赐给“德”二十朋贝,即四十串贝币。贝币,就是钱。

这里的“蒿”,即“蒿京”,是有“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而“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在西周初期只有“镐京”。

今许多人认为,西周之镐京在成周,其实错了。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时期的周之京城。蒿地不在成周,而是在宗周一带的建筑群。

西周初期的宗周即“蒿京”,也就是“镐京”,与丰京合称丰镐。丰、镐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位置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相距很近,丰、镐二京在史籍中通常并称,意为周之都城。

丰京是西周先祖宗庙所在地,镐京是周王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京,周武王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后来,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被戎族人焚毁,周王朝的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

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凤雏(H11:20)中记载:“惠亡眚,祠自蒿于丰?”而在周原凤雏(H11:117)上记录:“祠自蒿于周?”上述两例甲骨文都是预测用语,所以都使用问句。

从这两例甲古文可以看出,蒿地、丰地和周地(宗周)是三处不同的地点。

甲骨文中的“周”即是宗周,在歧山脚下,凤雏、黄堆一带有宗周的宫殿遗址。

甲骨文中的“丰”是礼,金文礼从丰从豆,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历史文献将礼改为丰,如在史籍《文王有声》中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然而丰地在何处?今人俱说丰地在今长安县。然“丰水东注”,应是丰地几千年不变的地标,而今长安县所谓的沣河却是北流注于渭河。

在著名的大丰簋上铭有:“乙亥,王有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丁丑,王享大俎王,...”此正与上述两片甲古文相符合。周王在举行大礼前先行问卜,王问凡临周、丰、蒿三方吉凶如何?看来周王进行的大礼需要在三地巡游,“祠自蒿于周”和“祠自蒿于丰”是必要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从乙亥至丁丑是三天,三天游三地,还要进行必要的礼仪过程,其三地应相距不远。故此,丰地和蒿地都应在周地附近。

宫殿区南边有一条水系,水系上游源头有一泉名“醴泉”,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就在此。水系与渭水平行,在武功县东部注入渭河,此正应《文王有声》:“丰水东注”;歧周遗址附近至今还有一地,名礼村,可巧著名的“大丰簋”也出土于礼村。这更证明这里就是丰地。所以“丰地”实为礼地,“丰水”实为澧水,“大丰簋”也应改称为“大礼簋”——“澧”、“醴”、“礼”,皆是“酆”之甲骨文,即礼字。

甲骨文中的“蒿”,在周成王时期德方鼎以后绝少出现,然而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却大量出现。

在史籍《文王有声》里有:“镐京辟雍”;在“麦尊”上也有:“蒿京...辟雍”。“辟雍”是澧水水系流经平地而产生的湖泊,在“静簋”里称为“大池”,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周文王在辟雍附近还修建了灵台,这在史籍《灵台》中有记载:“经始灵台……王在灵囿……王在灵沼……於乐辟雍……”可见这座灵台的规模很大,有园林和池沼,并且还与辟雍相临。所以,灵台与蒿京是一体两面,是同一实体在文献和金文里的不同称呼,因为,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两处同样功能的建筑。“台”与“京”都是指人工修筑的高大建筑物,并且在蒿京多次进行神秘的宛礼,可见蒿京也就是“灵台”。

在史籍《召诰》和《毕命》中,都有“王朝步自周,至于丰”的记录,是说周王从宗周向东步行,到达丰地。可见,丰地在宗周的东面不远处,决不会是今所谓“丰镐遗址”的丰西镐东的布局,也不会是如今丰镐相去十里的距离。王行十里,应是乘车,而非步行。这从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两项最重要的考古情况的对比就可看出,歧周遗址比所谓的“丰镐遗址”的文物发现要丰富的多,而且歧周遗址的青铜器文物里可以发现大量的世袭家族,从而可以断定歧周是从周文王开始,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时期,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歧周遗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宗周是包括周地、丰地和蒿京在内的周王室住地的总称。

当年秦晋交战,秦穆公生擒晋惠公而归,《国语》言:“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左传》言:“穆姬闻晋侯将至……曰:‘……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史记》言:“……穆公曰:‘……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三处所言“王城”、“灵台”和“上舍”信为一处,即故宗周。当“穆姬闻晋侯将至”,遂以死要挟秦穆公,秦穆公不得已将晋惠公“舍诸灵台”,可见灵台离秦国的雍城不远。秦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与宗周所在地歧山县东西相邻,从晋国西归雍城,歧山是必经之地。而今所谓“丰镐遗址”与凤翔和晋地等距离,相信穆公当年不会将惠公置于半途。

另外,雍城和晋国都在渭水以北,所谓“丰镐遗址”独自在渭水以南,当年秦穆公有何必要舍近求远、二渡渭水将晋惠公置于对岸?

现今,所谓“丰镐遗址”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掘,还是个一没发现宫殿,二没发现宗庙,三没发现王陵,四没发现大量贵族居住地的普通遗址;而“歧周遗址”一有宫殿,二有宗庙,三有王陵(周公庙地区发现),四有大量贵族墓地和窖藏,五有大量青铜器证明这里是有连续二百多年的繁荣历史的古王城。在这么多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面前,不知是何原因使当今的文史与考古界一定要认为“丰镐遗址”就是所谓的“周都”?莫名其妙!

至少在《尚书》以前的文献里没有所谓“丰京”的提法,丰在歧周遗址之内。从对歧周遗址的布局来看,凤雏宫殿遗址当是周地,召陈宫殿遗址当是丰地;祁家沟水库和官务水库一带当是“辟雍大池”,而蒿京或灵台也当在附近。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蒿氏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地名,后以地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山西大同有蒿姓。”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也中记载:“明时有进士蒿宾。”

但本书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齐国的蒿地或蒿邑在何处,按姓氏源流原则,不成邑者不成姓,能够成为蒿氏,当必有蒿邑,但未查询到齐国的蒿邑何在。

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为满族老姓。不过,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寻到其源流,但在今河南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有大量满族蒿氏族人分布。

八历史名人:

蒿 宾:(生卒年待考),山东膝县人。著名明朝榜花。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登进士榜。

榜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应试制度,自唐朝宣宗李忱下诏形成,历代因之。自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以来,凡历代封建王朝举行会考后,礼部在放榜时,每年皆取二、三姓氏稀僻的应考者为进士,谓之榜花,是点缀和渲染应试制度的一种举措,鼓励士子们为朝廷服务。

蒿宾,即为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的榜花,倒并不是因为考试成绩好。

蒿广明:(公元1936~今),字普照。安徽太和人。著名妇科医学专家。

历任太和县倪邱中心卫生院中医妇科主治医师、业务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县中医协会理事。

二十世纪年代初,所在医院技术条件差,其以熟练的外科技术,开展了难度较大的腹部和妇科手术,解决了当地患者转诊手术的难题,并培养了一大批青中年医师。

治病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专长于中医妇科,如运用古方“四物场”化裁。治疗各类妇科病都收到较好的疗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子宫脱垂47例报告》、《生化汤化裁治疗产后、人流、引产、刮宫后恶露不尽132例报告》、《123例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初步症状分析》等论文先后发表在各类医学刊物上。

蒿广德:(公元1953~今),四川广元人。主管技师。著名医学化验专家。

毕业于广元职工医学院医疗系专业。从事血液病实验诊断二十年,曾先后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血液病室、 陆军部医院血液科进修学习。

对血液专科疾患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发表论文主要有:心包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一例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首先表现为肾孟积水及肾包膜下血肿的急性白血病一例发表于《新医学》;以反复鼻觑延误诊断的多毛细胞白血病一例发表于《临床荟萃》;HOAP或6V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获广元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茶色素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茶色素对高脂血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别发表于《茶色素的临床应用》;HOAP或6B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发表于《广元医学》等。

蒿振亮:(公元1953~今),山东临沂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运输总公司党委书记。

曾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工程建设~公司党委常委、副经理,基层单位的党委书记、经理、党委书记兼经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等职,具有较丰富的企业复写经验,曾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蒿建华:(公元1959~今),女;山系西安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在多家专业期刊发表过论文。

蒿 伟:(公元1961~今),山东鱼台人。著名地方工商管理干部。

鱼台县工商局稽查大队副队长。1981年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全县多处市场的论证及规划,为市场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十几年来共参与或主持查办经济违法案件一百多起,追缴罚没款八十多万元。1990年四个乡镇因假玉米种使六十多户农民受害,他带领办案组赴辽宁省盘锦市为农民挽回损失三万多元。1994年6月带领办案人员连续奋战一个月终于依法将江苏省无锡市某缫丝厂非法收购的价值六十八万元的蚕茧予以没收。1997年任城区孙庄村四百亩水稻因使用除草剂受害,查清事实后率办案人员五次到南京某工厂依法为农民挽回损失十一万元。

先后五次被鱼台县县委、县 授予优秀公务员称号,1998年当选为济宁市人大代表。政协鱼台县委员会常务委员。

蒿彦儒:(公元1971~今)女,满族,河南清原人。著名现代广告人。

北京歌华阳光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客户总监。

1995年进京创业。曾在多家广告公司工作,设计的作品深受客户好评。

  古代辈分主要有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平辈、矮辈之分。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子女关系图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14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15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家庭关系图:

应用文是什么?详细介绍一下。

应用文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社会活动中,用以处理各种公私事务、传递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所使用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