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江氏后村庙江村新修宗谱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3收藏

菊江江氏后村庙江村新修宗谱序,第1张

文 | 鹤湖风光

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江村,位于升金湖北滨后村庙,前眺鹤湖笔架山,后观菊江振风塔。嘉靖四十年,菊江江氏八房七世祖镜公,见山青水秀,定宅耕读。历世五百载,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姓氏是每一个人的标签,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宗谱则是同一个姓氏家族从古至今的生命载体,精神家园。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谱能告诉你,你是谁,来自何方。宗谱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们驰骋其间,目睹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聆听先哲们的家训和家规,敬宗睦族,团结友爱,光大家风。

上溯民国三年,菊江江氏八修宗谱,巳经遥遥百年。历经战火兵燹,老谱残缺不全,重修家谱,迫在眉睫。菊江江氏后村庙二十一世裔末泉宗贤率先出资,倡议修谱,合族相应。族内宗仁希平、声平、中年、云旺、海平诸君,慨然担纲,积极推动。他们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上乘先祖之德,下启后来之贤。续修家谱的热情,激荡着他们的情怀,无惧风雨,不惮远涉,四处奔波,终于寻回百年老谱。

宗谱是大家巨族的瑰宝。拜考江氏远祖,有危身之忠,有显亲之孝,有戡乱之武,有华国之文,有利人之功,有惠民之政。其巍然可仰、凛然可畏的先祖事迹,非独仪型其家,实足以惠中华。余笔何足以副仁人孝子之心,更难著斯谱之重文!

江氏历史悠久。夏启之时,中华始祖黄帝瀛姓后裔元仲公,因伯父益公佑舜有功,受封江地侯,元仲公尊为江氏得姓一世祖。三十世济公助周武王伐纣,功封七百里,国号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江国世袭千年,至公元前623年被楚国所灭。后代迁徙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随后各代,功高位显,因官散居天下。

60世烈公,周赧王时任殿中大夫,由济阳迁居阳安(河南确山);69世祐公,东汉光武时任广陵太守,由阳安迁临淄(山东淄博);71世革公,中华孝经二十四孝之一,人称江巨孝,封谏议大夫升齐相,由临淄迁邳州(江苏睢宁);75世统公任太子洗马,由邳州迁丹阳(安徽宣城);77世淹公梦笔生花,文思卓然,登进士第,封醴陵侯,由丹阳迁萧山(浙江萧山);83世法跃公由萧山迁信安(衢县);87世宏秦公由信安迁开化(浙江开化);94世大沣公后汉乾祐庚戌进士,其孙淮公由开化迁鄱邑泽源(江西铁炉埠);107世胜五公弃泽源迁居鄱阳大湾;至117世华二公,赠封监察御史,于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

华二公生八子,八房径公于明永乐十年由道观嘴迁居濠口嘴江家坝;菊江江氏七世祖镜公于嘉靖四十年,由濠口嘴迁居后村庙,为新华江村始迁祖;十三世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升江都阃府,由后村庙迁居省城。

远仰高风于前代,近采芳迹于潮流。文坛华国,千年相承,前贤淹公名誉青史,后昆二十二世裔江亚峰,光宗耀祖,文章卓尔,名列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政坛惠民,后继有人,二十世裔江泽胜荣任东流镇委书记,东至县政协常委。地以人传,人杰地灵,上继先哲,有志竟成。以忠孝继先,以读书韶后,以勤俭律身,以清白立世,家风是我们行走世间展示自己的最好名片。后村庙菊江江氏以历史的厚蕴,必将人文蔚起,枝繁叶茂。先祖庇萌,宗族团结,共同构筑美好江村。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姓 迁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1、人口数据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 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2、名人数据

方姓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姓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方姓 字辈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辈: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某支潘氏字辈:旧序:添万汝和鸾,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长大。派行:忠厚传家人,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荥阳堂潘氏字辈:力昭诒训,芳远泽深,美彦振起,宣述儒林,际逢景连,为国家琛。

湖南宁乡潘氏字辈:德力昭先训,培植在心诚,美彦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辈:庭芳应朝向,仕国文启昌,仁明依勇绣,道德正荣光。

广西平南国安乡潘氏字辈:运善敬永诵,泽文润国红,维华田业永,兴发有余年,道真传万世,勤俭富千秋。

江西上饶清水乡常阜村潘氏排辈:时之大成,肇修人纪,德必希贤,行惟求是,自天笃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国史。

四川绵阳盐亭海门村潘氏排辈:家朝万事兴,文章政国厅,宗之成永手,国泰祖先登。

赣鄂湘三省潘美潘骞公裔下子孙老谱联派诗:淳道崇元运,文明际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丰。雍正壬子年派系诗:盛德承先业,鸿犹启后雄,本支相继祖,福禄定攸同。

广东四会江谷潘氏字辈: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歧光。英才昌济,学智名馨。明德纯雅,宪锡勲华。

山东济南荥阳堂潘氏辈序:永文玉荣尚,传家齐道昌,善述能继志,以谋世运长。

方姓 武林流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桐城派—方苞桐城派: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

宋湘,又称焕襄,清中叶著名诗人、书法家,为官多年,政声廉明,诗书文兼能,擅巧对,著作颇丰,被誉为「 ”岭南第一才子”。 对于宋湘,最让今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巧对,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其格式、意蕴、形式颇有讲究,也考验接对之人的学识、急智,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对流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而在明清时候,作对之风尤其流行,明朝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解缙、徐文长,清朝纪晓岚、郑板桥皆是一把好手,而这宋湘也是其中佼佼者,他有一则150字长联,可谓经典: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北往南来,过客匆匆,自然万千感慨,150字,字字珠玑,沧桑世态、苦涩人生尽皆与此。 另外,宋湘在诗坛也是独领 ,清代文坛考据成风,有人宗汉,有人宗唐,宋湘则采众长,诗风磊落,一生笔耕不掇,诗作频出,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极为时人所称颂,《清史列传》中更是推宋湘为粤诗之巨: 湘负绝人姿,又肆力于古,为文章醇而后肆。诗沉郁顿挫,直逼少陵。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 此外,宋湘的书法可谓造诣匪浅,笔风潇洒,章法有度,唯草书流传最广,一纸书成,即可让众多士贤所倾倒,《清史稿》中评价: 湘性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有评说: 芷湾(宋湘号)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 而纵观宋湘一生,生于躬读之家,少年时可堪天才,五岁时便能吟诗诵联,极早就有神童之名,青年游学多年,一心科考入仕却屡考屡败,不得已滞留都门求学深造,终在不惑之年中举入仕,为官二十余载,尽心尽力,治学安民,政声颇高,至今在云南仍有不少传说。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宋湘为官多年,却依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他留下的只有诗文墨宝百卷,在历史长河中,宋湘这样的官吏,实在鲜有。 少年清贫,蒙馆研学 白渡镇,位于广东省东北一隅。 小小圩镇,据梅州城20多公里,一条石窟河流经而过汇入梅江。 环峰耸翠,景色深幽,古朴的小镇中有一村庄,屋舍聚落依山而建,因山形似象,而称为象山,山前有一湖,名为象湖,而这村子称为象湖村。 村子中有一氏族,姓宋,这个世代业农的家族,既不曾有朝中显宦,也鲜少出文彦名流。 可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两百多年前,乾嘉年间,升起了一颗光耀岭南文坛的巨星。 1757年,宋湘生于象湖村,宋氏一族不算大户,有家谱记载,宋氏家族,先世微寒,以放鸭为生,自曾祖廷策、祖谦益,均务农力耕;宋湘的父亲宋步云是一个读书人,以耕读为本,坚守儒学,也算学有所成,是岁贡生,教书为生,他一改世代务农的家风,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从小就格外重视儿子宋湘的教育。 宋湘五六岁时,便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识字、临帖、诵诗、吟联,由于生性聪敏,有文思,具捷才,深得长辈的钟爱。《光绪嘉应州志》中有记载: 见诸伯叔为文会,既取片纸学为文,下笔有奇气。 当时重文教,各州县内均办社学、义学和私塾,象湖村南,有本族人筹资建立的蒙馆,门前有两株杏树,每至春来红杏如霞,或取「 ”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取名为红杏山房。 宋湘七岁时,便到红杏山房课读蒙学,因慧于常人,总能很快便背诵如流,小宋湘虽天赋异禀,却也好玩成性,在一群同年孩童之中,难免自负,甚至常常逃学:从他晚年所作的回忆诗中可窥见其幼时情景: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忆少年七首》之一 好逸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还是小孩,父亲宋步云见儿子不思进取,有轻学之迹象,忧从心来,不时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宋湘慢慢也可心领神会,不久也能克制玩欲,专心于读书求知,很快学业大有进展。 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二写道: 世间何物是文章,提笔直书五六行。 偷见先生嘻一笑,娘前索果索衣裳。 下笔能文,出口成章,蒙馆老师还教会宋湘对对子,10岁出头的宋湘在当地乡里已是小有名气的小神童。 1768年,宋湘十三岁,在宋氏家族举荐下,宋湘参加嘉应州童子县试,一举夺下第一名。次年,童子府试中,宋湘再次名列榜首。 宋湘第一次出村,便崭露锋芒,回乡之后,宋氏祠堂鞭炮连连,族中老少均来祝贺,宋湘名气更盛。 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科举高中,他想入仕,他想光耀门楣! 院试落选,青年困厄 可宋湘或许不知道,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清代科考,沿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又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俗称「 ”小考”。而宋湘才刚刚过了童试府试,下一场则要面对院试,而考试内容则要开始考察八股文,也就是时文,这种文体,对于宋湘的性格、志趣和天赋才情,都是那样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成为他后来在科考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 十五岁那年,宋湘参加院试,初战不捷。年少气盛的宋湘,第一次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夜灯之下,把书苦读,远山灰蒙,唧唧虫声又添几分凄清,一种不能排解的郁闷之情倾注于笔下: 长夜喜坐苦油少,童时躲读憎油多。 躲读喜坐等自废,蹉跎蹉尔将奈何! ——《孤灯效玉川子五首》之五 对于在学习中从未受挫的宋湘来说,此次落选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心中难免执着与迷惘相互交织,不安、困顿,宋湘第一次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可「 ”学而优则仕”、「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植于心,父母期许经久不忘,宋湘抖擞精神,重新迈上征程: 才思谈笑取封侯,又道文章有凤楼。 拍手大罗天上去,看何蓬岛是瀛洲。 ——《忆少年七首》之五 宋湘的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候是在不安的期待中度过,余暇之时,也与族中兄弟交游唱和。 苍天不负,终于在1778年,宋湘婚后的第三年,经过八应童子试,二十三岁的宋湘中了秀才,总算是拿到了入仕的「 ”通行证”。 负笈游学,一考中举 可州县的教育水平始终是有限,亦无太多文坛名流,要想大有增益,只得到省城拜访名师,以求上学。 1782年,宋湘二十七岁,便惜别家人,负笈远行,希望到广州粤秀书院就读,他带着童仆乘舟由梅江溯流而上,迢迢水路,日夜兼程,一到广州,便呈递一封书启给粤秀书院陈鹤翔先生署中,并附自己平日写作的诗文。 陈监院看了宋湘的书启和诗文,极为赏识,在书院办了一桌酒席招待宋湘,推杯换盏之际,老少二人交谈甚欢,令宋湘无比感动。 盛世难逢,名师难遇,宋湘有感于陈鹤翔的赏识,在书院读书勤奋,成绩优异,陈鹤翔对宋湘更是寄予厚望。 可广州城,毕竟繁华渊薮,宋湘初涉繁华,自然是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他家境清贫,多靠课余卖文自给,而卖文所得,却常到酒楼挥霍一空: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 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鹔鹴裘。 ——《忆少年七首》之四 在书院结业后,宋湘与同门所位士子交游甚广,游踪遍布南澳一带的小岛,延袤三百里,为闽粤门户,多年落拓江湖,从旅游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纷繁的风俗人情,熟识各样的市井百态,既开阔了眼界,也愉悦了胸襟。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十年,潦倒的生活并没有消弭宋湘读书的热情,对于科考,他也未曾放弃过,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科举考试中加试试帖诗,试帖诗的程式化倾向,决定了此类的诗歌诗味淡漠。但为了应付科考,宋湘不得不精心钻研。他曾在《试诗自叙》中说: 其为体也似下而工之甚难,就文中之有八股文。然无才不可,无学不能。而题以制之,法以绳之,才可运而不可得骋,学可用而不可得夸,役于题外与滞于题中,二者均失,故甚难也。……予非于此道能工者,顾尝降其心与此事相从,每叹‘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正应试诗之谓也。 宋湘三十七岁,在广东「 ”秋闹”乡试中了解元,榜头留名,中举表示官场的大门已经敞开,这给宋湘带来欣喜欲狂的感觉,一种对前途志在必得的信心,浸润于笔下: 三策天人一笔成,谯楼笳鼓打初更。 莫嫌矮屋孤明月,卧听霓裳第一声。 ——《壬子中秋乡闱题壁》 奔走都门,三考登第 中举那年冬天,宋湘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刚迈开的成功步子,又一次停顿下来。 身在京城,举目无亲,焦劳困苦,午厨无烟,宋湘无限沮丧,彻夜难眠,只得翻看诗书,不由思及杜甫,颇有同病相怜之苦,满腹牢骚化作愤激之语: 阅世四十年,忽忽叹无成。 人苦不自知,百感戕其生。 陶潜犹乞食,杜甫尚依人。 吟诗岂在好,得酒还独倾。 公卿闻羡人,我何羡公卿。 ——《杂谈四首》之三 正当宋湘徬徨无奈之际,恩师陈鹤翔到任直隶三河县令,适逢中秋,宋湘受邀至三河官舍,月色溶溶,庭院深深,竹影摇曳,桂香袭人,清淡小酌,脸泛微醺,二人交谈甚欢,十分相得,两人之交,也算得儒林佳话。 宋湘在三河官舍一住三年,再次应试,依然落选。 可寄人篱下并非长久之计,况且陈鹤翔家口众多,经济并不宽裕,宋湘为了不给老师增添负担,便回到京城,考取了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关于那段时期的生活,宋湘在《不易居斋集》自序中作了描述: 予自乾隆壬子领解北上,守礼部试四次,周七霜乃归。出都门时,则已末十月矣。其前三年,盖依南海陈榕师名鹤翔三河县斋谈书为多,其后三年,则栖止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舍中,坐客无毡,种花度日,实惟此时。而中宵抱疚,八十老亲尚操砚田以活不肖之妻若子。仰天刺心,不可告人。每一搦管,愁苦森发…… 人到中年,却只能糊口,妻儿都无力照料,宋湘每想起来,总是「 ”中宵抱疚”而「 ”仰天刺心”,「 ”每一搦管”而「 ”愁苦森发”,可又能如何,功未成名未就,一切都还需努力! 滞留北京六年,宋湘贫而兼病,心境异常抑郁,不免自叹: 不寝非关冷,何悲亦为秋。 井栏鸣斗叶,帘角入牵牛。 书剑怜生计,江湖感旧游。 披衣行更坐,风露一萤流。 ——《山斋秋放四首》之三 落叶作响,花藤入帘,落魄江湖,书剑飘零,在这为生计奔走的岁月里,他十分怀念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读书、漫游的生活,而今两相对比,竟无限孤寂。 这段时期,宋湘多作五言排律,赋体入诗,天然率真,情味清隽,春日踏青、中秋斗酒、重阳登高、岁社祭祀,大小节气无不入诗,在他现存的第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中,收的便是那段时期的作品,大多是抒发身世飘零之痛,异乡沦落之悲。 可万千失意之中,仍有不少期待: 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 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 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 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 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 《种花三首》之一 果不其然,只要够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只是大器晚成。 1799年暮春,又是一场会试,各省中举的士子云集京城,宋湘第三次踏入会试考场。 而此时的宋湘,历练多年,时文写作已颇为得心应手,但应付这样一场考试,心中依旧惘然。 好在宋湘已经成为实力选手,八股文写作早已娴熟,笔试、殿试、复试畅通无阻,宋湘成绩优异,被选入翰林院「 ”庶常馆”,储才教养,以待大用。 初入仕的宋湘,既新奇又激动,翰林院素来就是「 ”储才重地,读书养望”之所,虽然俸禄相当七品官衔,仅供糊口,但困顿得于舒解,散馆供职十分安适清闲。 多年困苦终于柳暗花明,跻身翰林,春风得意,正值择日衣锦还乡之际,一个噩耗如当头棒喝,让宋湘难以缓过神来,父亲宋步云积劳成疾,长逝家中,宋湘只得匆忙告假奔丧。 阔别家乡已久,此时锦衣加身荣归故里,青山绿水依旧却依然有种物是人非的荒凉,办完丧事,宋湘留乡守孝。十一月,他又得悉挚友黎简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三。丧亲之悲,丧友之痛,更使他心力交瘁。他的眼前,不断浮现着亡友瘦骨燐峋的影子,一阵悲痛,和泪而就: 黎黄张吕齐名士,无过倾心病二樵。 碧海人家自楼阁,秋山月夜一兰苕。 诗才近鬼胎谁夺?骨相非侯隐岂招! 何事枕边唯药物:半生消渴不曾饶。 ——《五忆诗》之一 深藏心灵的痛苦,只能等待时光慢慢抚平。 居乡守孝的宋湘,为舒解自己抑郁之情,他出游会友,作客潮州。 十相留声之地,名儒驻足之所。唐时常兖、杨嗣复,宋时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都曾施治于此。 被誉为「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治潮八月,致力于兴学育才,使潮州文风蔚起,相辅公卿、名宦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继世而来;遂有「 ”海滨邹鲁”之称,「 ”岭海名邦”之誉。 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的聘请,在丰湖书院执教,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出任广州「 ”粤秀书院”院长,梅州从学者众。 宋湘在执教时期,创作下诸多名篇,既有清空一气直抒胸臆,又有神驰遐想声调铿锵: 渔翁汝何来?何来复何去? 一网出白鱼,歌声入红树。 樵父汝何去?何去复何来? 担头有白云,惭愧呼曰「 ”儒”。 龂龂几个字,以自白其须。 公等我不如,请就尽一壶! ——《湖居后十首》之五 为官廉明,政声在外 嘉庆十年,宋湘结束丁忧重返京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九年的京华生活。 这期间,或许是宋湘最为安逸的时光,过的生活和从前迥然不同,在清水衙做闲散京官,自由惬意。 公事之外,常常交酬唱和打发时光,当他游憩于京城永定门外南海子内,这里曾是元时皇帝和王公携鹰游猪的地方,他写下《登晾鹰台》一诗: 元室君臣夜猎归,国门留此晾鹰台。 寒沙立马荒荒没,落日盘雕故故来。 飞放泊前空水阔,医无闾外阵云开。 书生不解腰弓矢,怀古登临暮角哀。 当年「 ”寒沙立马”,「 ”落日盘雕”已黯淡迷离,遥想冬春之交,不禁自叹作为书生,未能兼武,在黄昏悲壮的号角声中,只能登上晾鹰台缅怀昔人英武气概,不能更好的报国,心中难免哀凉。 九年之后,嘉庆十八年,宋湘被派出守云南曲靖,翰林外放,虽品级依然,薪俸较优,但毕竟是蛮荒之地,也被当做是贬谪,宋湘心中自然不好受,翰林院本是候任宰辅的选拔地,如今却到了荒僻的曲靖府。 宋湘于此,深有感慨: 岁在癸酉,予由翰林出守云南。 既念吏事未谙,恐负君父; 复念巢痕未扫,再到何时? 出门之日,勿勿芒芒,如有所失。——《南行草一卷自记》 此时宋湘,已经年近六旬,垂老而行万里,不免自怨自艾: 龙钟一老向洱海,纵当成佛非生天。 殊不知,正是在滇南,宋湘完成了在政治上的一次全面蜕变,成就一代百姓官。 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 ”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永昌府时,见郡有永保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 在《云南通志·循吏传》中对其政绩有所记载: (曲靖)所属马龙州地瘠民贫,湘捐廉购木棉教妇女纺织,民力稍纾。署广南府知府,城内地高无水,湘度地开设东西二塘供汲饮,民甚便之。护理迤西道,所部大饥,湘捐俸赈恤,存活无算。 虽政声在外,却多年羁居却也让宋湘满怀思乡之情。 莫问今愁与古愁,抽刀断水水东流。 他在《杜鹃花盛开堆满庭院作歌》中感慨: 君不见杜鹃开,一株一株烧春东。 又不见杜鹃飞,一声一声「 ”不如归”! 举头看杜鹃,低头听杜鹃; 杜鹃时节愁人天,客子安得开心颜! 我今买花一万朵,置之庭中照如火。 但得花开红近人,不许鸟啼悲到我。 花间置酒邀春风,可真花是染来红? 千年望帝啼何益,万古青山细雨中。 杜鹃,「 ”瓯越间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宋湘以杜鹃啼血把自己欲归不得,而强抑思归之情的复杂心理状态作了生动的宣泄。 1825年,宋湘年届古稀,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传说在启程之日,父老乡亲皆列队流涕相送,可见宋湘在老百姓心中的声望之高。 次年,71岁的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此事罢后,一个平静的日子,宋湘在家修花、写诗、饮酒,直到夜深睡下,一切如平常。 可曾想,这一睡,便再未起,第二天早上,宋湘面色平静,逝于床榻。 三朝重臣,勤职廉吏,文坛才子,犹如一颗殒星,从天坠落。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道光亲笔写下《悯忠诗》: 守土十三年,政声皆益彰。 七旬挂征帅,漕督下长江。 救接京粮困,爱卿任上亡。 触目怜元老,含悲览奏章。 …… 岭南文坛,群星璀璨,宋湘无疑是震烁古今的一颗。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二、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三、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 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 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建 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

童姓宗祠通用对联

〖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歌传循吏;

荐赐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童詧,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阴。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

杜洲家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

〖童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

益智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 ,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 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金事家风远;

指挥世泽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

〖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

功盖天启三边。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

〖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

父子文坛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垲,精书画。少时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

二树山人留芳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

好山排闼送青来。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

〖童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

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

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童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童陆生少将

童陆生(1901-2001),湖北省黄陂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1927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广西、陕西等地从事秘密联络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童国贵少将

童国贵(1916-1994),江西省信丰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21师61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第四师11团连党支部书记,陕甘宁独立师第3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第6分校大队长、太行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3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9旅26团团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9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军33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5年至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至1980年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童炎生少将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湘赣边区红军当班长,红军独立第3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茶(陵)攸(县)莲(花)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全班被白军包围了,童炎生在率领全班冲出包围圈时,一颗化学炮弹在他身边炸开,他左腿负了伤。当时环境恶劣,无医无药,连用盐水洗伤口都办不到,很快伤口两侧就出现半尺多长的烂肉。他想:不挖掉烂肉,好肉还会感染。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巨痛,自己把烂肉剪掉,敷上草药,伤口才开始愈合。不久在另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营长撤退,左膝盖又负了一次伤。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2旅4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治委员,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苏中军区当团政委时,一次战斗结束,缴获了敌人大批土造手榴弹,当时大家都不会使用这种土造手榴弹。童炎生试着投了一颗,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了,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由于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伤口没愈合又上了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菊江江氏后村庙江村新修宗谱序

文 | 鹤湖风光 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江村,位于升金湖北滨后村庙,前眺鹤湖笔架山,后观菊江振风塔。嘉靖四十年,菊江江氏八房七世祖镜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