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李之谜死亡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李之谜死亡,第1张

[李之谜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清末大宦官李,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李以超人的机智和聪明,成为慈禧太后最亲密的官宠,以至于慈禧太后打破了宦官最多住四个官位的祖传制度,赏赐李第二顶高帽,让原本是奴才的李攀上了权力的巅峰。关于大太监李的死因,正史和野史说法不一,但可以我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李生于直隶河间府。根据他的墓志铭,李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七年,十三岁的李被端化派入宫当太监,李原名李进喜。入宫十四年,被慈禧封为连赢。李先后在东路的服务厅和宫当差役。直到他十六岁,才被调到长春宫给慈禧。

李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人。他知道如何调整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他善于揣摩主人的脾气和爱好。凭着他的机智和聪明,李成了慈禧身边最亲近的宠臣,侍奉了她一生。慈禧李死后,61岁的离开了皇宫。三年后,李病逝于北京,享年64岁。

至于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野史中没有详细记载,但他是病死的。

据李氏家谱年记载,1908年10月,慈禧太后驾崩,尽孝百日,出宫养老。李搬进了他在胡同的家,组织了一次斋戒,闭门不出。三年后,李病逝。据李氏家族的后人说,李是病死的,因为痢疾没有治好,他得病后三四天就死了。但是,清朝的档案和墓志铭中用的是一个;话,可以不禁让人对李之谜提出各种猜测死亡。

有人认为李是李的死是被革命党人杀害的,因为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斗争中,李支持慈禧太后,打击皇党。但学术界有人质疑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下了铁证,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治。因此,李不可能参与在朝廷中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李不能得罪革命党人,而且他死后出宫,对政治事务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有杀了李也没什么意思。

对于李的神秘,另一位研究人员描述了李之死的细节谋杀的细节。李出宫后,住在护国寺胡同的一间私宅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接到了清末第一号人物袁世凯的红人江朝宗的邀请。请帖的内容是邀请李到什刹海会贤堂吃饭。李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按时去赴宴。然而,他没有我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会遭到反击。事后,李家人找到了他的头在后海,但他的尸体不见了。

这篇文章发表后,李在后海被杀的说法开始流行,但一些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在古代,刺杀成功后,人头被拿走,没有人留下人头来搬运尸体。有研究者根据史料,首先排除了蒋朝宗的嫌疑。姜朝宗是宣彤二年陕西汉中镇的连长。他没有直到1912年才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北京警备司令。李死于19111年,当时江朝宗还在千里阿韦任连长

小张比李年轻得多。在他离开李的宫殿后,的皇后玉龙成了太后,开始慢慢掌握权力。而且,从入宫到出宫,小从未在慈禧身边做过差使,所以小和李之间并不存在利益冲突。据老太监的回忆年的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把他收藏在宫中的80万两金条搬到了自己的住处。另外还有100多个亲戚,他按照亲戚朋友的关系,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分给他们。那些太监怎么会再来抢他的财产呢?

关于李死因的另一种说法是,李在去山东讨债途中被一个凶恶的土匪杀害。这种说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与李以他的财富和地位,他怎么能亲自出去讨债呢?然而,支持这一观点人说,李曾有一个侄孙女,嫁于山东无棣县。他拜访了她侄孙女,游览了泰山,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被杀。当时,他身边的两个随从都吓得半死,他们只把李把它带回了北京。

[李之谜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李之谜在各种各样的传闻中已经发现了李的死因,专家们认为,史料中的模糊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传说都暗示着有关李的种种古怪的事情李的死因是什么,而的死因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自从大姐哭嫁之后,我的心一直冰凉如水,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想起她当年泪流满面的一幕。

同样是哭泣,哭嫁的含义却多有不同,它是闺女时代的结束,**生活的开始。因此,哭嫁才显得含义复杂,既有所得,又有所失;悲中有喜,喜中有忧;忧中有恨,恨中有爱,称得上是悲欣交集,五味杂陈。

国庆节前,姐姐突然来信,那封信让我眼前一亮。自从山村通了电话,多年没有与亲人通信了,有事拿起电话,按下一串数字,听筒里立刻跋山涉水,传来熟悉的乡音。电话让地球成为一个村子,想想还有谁会迂腐地选择十天半月也抵达不了的书信?

那天邮递员把信交到我手上,我不由愣了一下,然后扫了一眼寄信人地址,天蓝色的信封上一行红色的仿宋字,它像一串密语醒目标示着我的籍贯:江西省修水县。信封和邮票连体印刷,左边三分之一被一幅漂亮的风景占据,那是扩建后的黄庭坚纪念馆。

站在城市街头,我手捏家信,就像捏着一株珍稀树种,仿佛看到湛蓝的天空下一只鸽子正迎风飞起,它携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它衔来了赣地红壤的田野清风。我的心情有难以表达的急切,邮递员的背影还没来得及消失,美丽的信封早已洞开。伸进指头,拉出来厚厚一叠,打开是一张大红请柬,还有一封短信。信是姐姐的亲笔,字体宽扁,笔画松散,形态亦如人到中年的姐姐。

信很简短,但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姐姐告诉我外甥女准备“十一”出嫁,安排我这个当舅舅的去做一回送嫁的上亲。因为按老家的风俗礼节,凡属红白喜事,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不能口头约请,必须用大红请帖敬邀,以示郑重。

看完姐姐的来信,我突然有了一种深深的期待,究竟期待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

一直泊漂在外,远离了乡土,心灵几近干枯,姐姐的来信,就像一根晃荡在深井里的水绳,牵动了我湿漉漉的乡愁,让人想起地层深处管涌似的泉眼。

很想听听多年没有听过的哭嫁,这是年龄增长让人怀旧?还是平庸生活过于无聊?我的心像一块旱地,渴望在故乡的天空下淋上一场透雨。

我不知道在炊烟日渐稀薄的村庄里,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是否像民居古居一样,正被钢筋水泥浇筑的楼房所覆盖戕濯。哭嫁的风俗能否成为贯穿古今的标本,传递出最真实的乡情乡音?我还不知道答案,不过很想了解外甥女哭嫁与三十年前姐姐哭嫁究竟会有哪些不同。

临行前,我和妻子商量了半天,姐姐家多年没办喜事了,现在外甥女出嫁,我们该备一份像样点的礼物。去商场转了好几圈,左挑右选,拿起放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礼物。多则惑,简则明,此语道出了一种朴素的哲理,面对太多的选项,人便容易迷惑。在物质丰盈,欲望泛滥的当下,我常常遭遇此种尴尬。后来想干脆送个红包吧!我准备了两个红包,一个是送给姐姐的,另一个是准备给外甥女的。现在孩子都像心肝宝贝似的,我猜想外甥女出阁之前,母女俩一定会来一场肝肠寸断的哭别。

我这个红包就是为这事而准备的。哭嫁一般会轮番登场,凡属至亲都得出现,根据出嫁程序“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装”……

姑娘在哭泣声中将一个个亲人叹哭,然后亲人红着眼圈,拿出早就备好的红包,塞给姑娘,安慰她,祝贺她早生贵子,早成家……

好几年没回老家了,原来回家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山一程,水一程,要转乘好几次车才能到达。没想到偏僻闭塞的九岭山这几年模样大变。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变化就是修路,路虽然不宽,但是清一色的水泥路。雾气散尽的时候,站在高处往下看,公路像一根灰白的陈年草绳,弯弯曲曲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草绳下藏着一双隐形的手,把沉睡的大山一次次摇醒。

我提前两天就到了姐姐家,一来是想在山里头转转,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二来是希望重温一下乡村喜庆的氛围。听姐姐说,这次外甥女出嫁准备摆三十桌喜宴。我想,三十桌喜宴,这需要多少人来操办?我记得上中学时就安排我到山村喜宴上打过下手,做过杂工,比如挑水、洗菜、洗碗、端菜,后来还做过更辛苦的借办桌椅板凳。山里人家居住都很分散,看着只隔一道沟梁山峁,可是望山走死马,真要绕到那户人家,你得上十几重坡,拐十几道弯。人们说山里人嘴一嗅,山外人跑半昼。三十桌的宴席,这需要多少桌椅板凳?多少杯盘碗碟?特别现在不少人家关门闭户,整家外出,借办的事就显得更难了。想到这颇费周折的事,我在心里暗暗为姐姐家的喜宴操心。

可是姐姐姐夫却特别淡定,摆喜宴的前一天,我发现姐姐家还空无一人,这不免让人纳闷。吃午饭前我实在忍不住了,便问了姐夫:“明天就是喜宴,怎么还不见一点动静?”

这么大的喜宴,按往常的经验,帮忙的大批亲友得提前几天进堂做准备了。姐夫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不用急,午饭之后会有人来。”说完依然慢悠悠地抽烟。果然,午饭过后来了几辆小货车,我一看啥都明白了。怪不得姐夫那么悠闲自在,原来人家车上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一应俱全。一帮人跳下车,分工明确:搬东西、支架子、布电线,不一会,屋场前的彩虹门便支起来了,一个彩条布的大帐篷拉开了。

一两个小时之后,场面布置妥当,音响里传出了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曲,一会儿是宋子英的《好日子》,一会儿是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最后来了个火风的《大花轿》。山里已不兴唢呐、不兴鸣铳了,现在人丁紧缺,帮手太少,都把喜宴包给专业户操办,人家包工包料,大小事情一概轻松搞定。摆完喜宴按单收费,主人只要现场指挥就行了。

除了迎宾待客,收礼管账由自家人负责外,其余的事一概由专业户操办。看着清闲自在的姐姐姐夫,轻松得像客人,想不到公路一通,变化这么大。

接下来让我更意外的是,外甥女出嫁那天,门外停着一长溜缀满鲜花彩条的婚车,那是迎亲车队,听说也是由专人经营管理的,很多路口都贴有他们的小广告。外甥女自始至终乐呵呵,笑眯眯,一副喜上眉梢的劲头,一点也找不到出嫁前伤心难舍的迹象。我当时还想,你现在只管乐吧,等会就有你哭的啦!

满以为山高水长的九岭山里,“之子于归,宜室其家”,哭嫁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它不仅是礼仪的需要,情感的表达,而且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乡土观念的延续。况且姐姐是过来之人,当年出嫁时悲悲切切伤心扯肺的哭泣,其情是多么投入,其心是那么忧伤,让我这个小弟也跟着唏嘘不已,涕泪长流。

我不敢怀疑哭嫁是一种人为的表演,母女哭别,分明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再枯燥贫乏的年代,山里人也从未中断过哭嫁,更没表现过厌倦。哭嫁是姑娘出阁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省略了哭嫁,就像一台大戏失去了引人入胜的高潮部分,主人会觉得颜面失尽,脸上无光,捧场的亲友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在九岭山里,哭嫁是一种独特而又古老的风俗,当嫁期逐日临近,嫁妆嫁奁置办齐备后,姑娘的心跳就开始提速。为了把喜事办得从容、热闹而又喜庆,迎亲嫁娶一般都会选在农闲秋后。庄稼黄熟,稻麦归仓,犁铧锄镐挂了上房梁,这个时候在泥土里忙活了大半年的汉子婆娘们,心情完全放松了,已经有了足够的闲心闲情来操办喜事。

当溽暑闷热逐日消退,村庄便变得含蓄饱满起来。从山梁上走过,感觉天高地远,风清云淡,瓦蓝的天幕下,村子干干爽爽,亮亮堂堂。稻草和麦秸堆成浑圆的草垛,场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炊烟袅袅的村庄像一首诗歌的抒情部分,与村民一样,有了一种深深的期待,期待那动听的唢呐在金风里吹响,期待出嫁的姑娘在母亲怀里羞答地啼哭。

姐姐哭嫁确切地说是从一种无声的落泪开始。整整一个冬天,每天熬夜,飞针走线,为的是给婆家人每人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鞋底鞋面,针脚匀称,做工精细,那是检验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第一道关卡。嫁鞋、嫁衣都准备好了,母亲开始眼圈发红,姐姐看着箱子里摆满了新做的布鞋,蒙着鸳鸯戏水的被面,花好月圆的枕套,早生贵子的手帕,忍不住偷偷地啜泣起来。

母亲身体不好,平时姐姐分担着家里所有的事务,现在姐姐这一别离,就将扔下亲人,成为别家的媳妇。往后回家再难随心所欲,自由如风,悄然间便多了一个字,变成“回娘家”了。母亲想着闺女,心里割肉般的难舍;姐姐想着离娘时的心疼,不禁眼泪长流。

出嫁的前夜姐姐在哭哭啼啼中度过,那一夜大家的心情都十分难受,感觉特别沉重。出嫁本是一件欢乐喜庆之事,但是出嫁的姑娘总是用哭泣来迎接这个甜蜜而又激动的日子,用哭嫁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对乡土的不舍与感恩。

九岭山里的乡民对于哭嫁好像永远充满着热情,在姑娘哭嫁时看热闹的总会挤满一屋子,大家都想看看姑娘哭嫁有没有水平。哭得越好,唱叹得越好,感动了旁人,让别人也跟着姑娘掉眼泪,这就了不起,这就成功了!哭嫁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姑娘贤惠体谅,同时也体现了她的聪明能干,亲人给的红包也就越多,自己脸上也就越光彩。如果笨嘴拙舌,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连个嫁都哭不好的姑娘,别人会瞧不起她,自己也会抬不起头来。要把嫁哭好还真有点难度,因为那些唱词既要含蓄得体,又要见啥哭啥,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就如一张考卷,旁边的考官都在等待着评判打分。

我的红包钱数按照流行的习俗,若要发,不离八,包了八百八拾八元。可出人意料的是,外甥女根本就没给我机会。直至炒豆般的鞭炮炸响,珠光宝气的新娘子背上了婚车,仍没发现姐姐她们有谁哭过一句,叹过一声。母女自始至终都是笑容灿烂,无比开心。

见此情景,我心中感到万分失落,二十多年前,姐姐出嫁时的一幕总在我眼前晃动。涕泪涟涟的姐姐,忧怨地走出低矮的小木房,她先拉住爹爹哭泣: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我兄妹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父亲被女儿叹得抹眼泪,他木讷地站着,不停地搓着双手,不知该如何安慰泪水涟涟的女儿。接着开始哭母亲了,母亲倒是先哭开了,于是母女一同哭叹起来:我的小女啊!我的娇儿,你到他家呐,你要耐烦哦!人家爷娘你要细心啊!孝敬公婆是本分,你(十分)的性子儿呐,你要改呐!你到人家爷娘跟前要冷茶当作热茶来筛吔,我的小女呐,人家的爷娘啊!你要高高儿提起,你要轻轻儿地放下呐。你要耐烦哦!你要三从四德呐,你一要随从丈夫呐……

哭完父母开始哭姐妹,姐妹同样会陪哭,那样就更显热闹。

母亲的泪珠挂满一脸,疼痛漫遍全身。从姐姐的嫁期定下之后,母亲就暗自垂泪,梦里哭醒的母亲,泪水打湿了枕头。夜深人静,黯然神伤,她爱女儿、想女儿,割舍不下女儿。眼看着生下来只尺来长的女儿,辛辛苦苦抚养成长,一转眼就成为别家的人……

往事打乱了时空,让我恍若入梦,不知眼前这个村庄还是不是曾经那个村庄?在记忆中,九岭山是个礼仪王国,红白喜事讲究颇多,一大堆的繁文缛节,一系列的古老仪式,弄得人晕头转向。现在眨眼之间,所有的礼数全部罢免,精神的高地一片荒芜,就连洞房花烛也失去了原有的激动,仅仅成为一种波澜不惊的仪式。曾经复杂神秘的村落,像雾气消散的山岭,纹络褶皱,清晰裸露。诸多绵长的细节被快速删除,一部村庄简史在后生一辈手中随意翻过,从此追寻时尚的脚步开启了直奔主题的生活……

那天晚上,我作为女方送嫁的上亲,被男方亲友热情簇拥,一个劲劝酒。无论我怎么解释:身体不好、胃病严重,正在服药,他们全都滴水不进,看那阵势即使到了胃癌晚期,我也得把那些酒喝下。过分的热情演变成一种野蛮,那些陪酒的亲友不由分说:怠慢谁也不能怠慢了上亲!他们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频频向我发起攻击,不胜酒力的我哪能招架得住?三五杯下肚便翻江倒海,江湖决堤,满身的污秽,弄得异常尴尬。只有到了这个程度,陪客的亲友才感觉基本到位。

我晕乎乎,不知道怎样上的床。半夜口渴得厉害,起来找水喝,喝完水,回转身却怎么也睡不着了。看看房子是新式楼房,设计装修与城里没有差别,床也是新款的实木床,床垫又宽又有弹性,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

听说外甥女婿当年空手外出,经过多年打拼,现在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年收入超百万。姐姐家的房子也是外甥女婿出资新盖的,家里全套电器,姐夫的自行车早已换成了摩托车,往来山里,十分方便。姐姐再不用泥一脚,水一脚,日晒雨淋,整天扑在地里劳作了。

漆黑的夜晚,我眼前不断晃动着姐姐灿烂的笑容,如果把人比作一株植物,那么脸蛋就是花瓣,每一片花瓣都在绽放中裸露出内心的秘密。一个人的幸福感要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遮蔽曾经的痛苦与忧伤,在姐姐身上似乎找到了例证。

当年姐姐出嫁,对家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失去一个得力的帮手,全家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母亲的病情随之加重。所以姐姐出嫁时的哭泣是发自内心的哭泣,是对一个时代的抱怨,对一个家庭最后的回眸。我终于理解了旧时代换亲者无奈有隐痛。外甥女的出嫁却是幸福之旅的开始,是人生质量的提升,在境由心生的情绪里,浸泡在蜜糖一样的生活中,已经找不到哭泣的理由。

我依稀记得,九岭山里方圆百十里都有同一个风俗,那就是送嫁的上亲每人会得一块上等的猪肉,这肉男方用红纸包好,用篮子盛着,送给上亲,叫“离娘肉”;而女人百年过世时,还要给娘家亲戚送一块肉,这肉叫“河席”。没有谁懂得这风俗真正含义了,只能理解为出嫁的女儿永远是娘家的心头肉。

回九岭山的那些天里,我感觉到了时代的急遽变化,我对“乡土”二字为之惶然,在犁庭扫穴般的全球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岂止是乡土的遗失和精神的叛离?传统文化断代、审美向度激变、道德取向更新、普世价值落俗,仿佛千百年来的积淀一夜之间全部归零,一个国家从精神到肉体被彻底清洗了一遍。虚幻、失忆、梦游、贪婪、臆想,揉合成一种共性的病态,所谓的乡土,已退化成纸面上一个六神无主的虚词。呻吟过后,挽歌唱尽,我走进当下的乡土,找不到去路,这个乡土不再是古人千秋怀抱的乡土,那个供奉祖先、续接香火、烟雾缭绕、鬼魂游荡的乡土已经被现代化的手段而取缔。

这是一个让人走神的年代,我没有权力让一个村子长久停滞,永远天真无邪地守望清水般的初衷,守望大山般的承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精神与物质会做出最忠诚的诠释。人降生时第一声就是啼哭,离去时却是亲人的哭泣,在人的七情六欲中,尽管哭比笑更能打动人,就像悲剧总比喜剧更具有人性的深度,但现实中笑永远比哭好!

望着遍地秋阳的村落,已经找不到几个年轻的身影,家里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时村里死了人,需要八个抬棺的汉子都难以凑齐,因为目前还没谁把丧事包给他人操办。想当年,九岭山里的婚嫁丧娶,做屋造船,远乡亲邻都是排着队来义务帮工,那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乡村情感,一种温暖传统的乡土情怀。

姐夫告诉我,两个月前,村里一户人家的房子突然半夜起火,一位妇人抱着孩子惊恐万状地冲了出来。她在村口大哭大叫,高声呼喊:救火啊!救火!声音在夜色里显得急迫而又凄切,一些老弱病残起来了,但根本帮不上忙,仅靠四五个年轻汉子奋力扑救,大火还是没能扑灭,最后这户人家被烧个精光……

那天黄昏,我踏着铺满落叶的小径踽踽独行,这是一条曾经无比熟悉的小路,当年成群的牛羊从这里走向宽阔的草场,牧人甩动着长长的鞭子,清脆的声音还回响在耳际。顺着这条尚未废弃的小路寻找过去的田园、村舍、池塘、树木……

小路像个问号,铺满了黄昏,我走进了从未有过的思索,那是一种回味,一种追忆,一种顿悟。

站在这块养育过自己的乡土中,满眼散落家园的遗骨,没过膝盖的衰草,覆盖着乡土的容颜,脚步所过之处曾是风车、碓臼、筒车、染坊、油榨坊的遗址。遥想那些远去的人和事,那些情与物,不知不觉已成为一幅古画的构图,从此,只能在纸页下追思,在记忆中缅怀。

时光远去,虽然路还是那条路,人还是这个人,顺着它努力前行,却已无法抵达从前的乡村!放眼望去,看到路的尽头是一片鱼鳞般的坟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那里全是沉睡在家谱里的祖先。

1、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

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再高兴不过了!”

2、鸟巢

诗人苏轼6岁进入私塾学习。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却只有一位老师,是个道士。诗人苏轼的绝顶聪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他最受老师的喜欢。平时,诗人苏轼在读书之外,也有多方面的兴趣。放学回家后,他常常观察院子中的鸟巢。

因为母亲已经严格告诫诗人苏轼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诗人苏轼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诗人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

诗人苏轼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

3、砚台

那时候,诗人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都要到苏家拜访。每次有官员的时候,家里都会忙乱一阵,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准备筵席待客。诗人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

诗人苏轼和堂兄妹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菜园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这石板既有晶莹的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当他们敲击的时候,石板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诗人苏轼拿起这块石板说道:“我用它来做砚台怎么样?”

堂妹说:“我看石板这么漂亮,不如找个工匠打磨后做首饰。”诗人苏轼摇着头说:“你看石板纹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湿,我看还是用来做砚台比较好。”

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心中暗暗惊喜诗人苏轼小小年纪竟如此心思细腻,遂找来工匠,将石板打成一块砚台送给诗人苏轼,诗人苏轼一直把这个砚台带在身边,陪伴他度过金色的少年时光。

4、幼年写诗

诗人苏轼10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有两句是这样的:“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篇短文描写的是一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人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诗人苏轼能写出这样的篇章与他平时兴趣广泛,热爱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

5、“苏式”背书的好方法

苏轼11岁时便开始认真准备起了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以至全篇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努力学习的学生能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

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这里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一件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轼读书时也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轼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时,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

他决不会茫然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苏轼也会利用机会练习书法。苏轼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是很高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他的字的特征是外形左低右高,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经惊天动地了。由此,苏轼的书法成就被列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首。

在农村一族建了祠堂大使,嫁人的女儿也出钱,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个问题是传统观念的疑问,我先思考是否合理。以前的话是男敬女,男孩是泰正,女孩是天生的,这是一个症状。也就是说,男孩被认为是劳动力,可以创造价值,女孩出生后来到世界上再吃一口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得到纠正。现在提倡男生和女生都一样。因为都一样,所以整修祠堂是男人的事,但作为同一个后代的女同胞,为什么会受到鄙视,嫁人的女同胞不能付钱,但我们必须重视这件事,所以付钱是合理的。主要是因为要交多少钱,祖先的家谱也好,什么都不会有女同胞的名字。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出来。多少更合理。这句话现在最好不要像一些社会捐款一样设定上限。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不同。这件事是具体情况的表现我们在闽南建祠堂都是村里按规定分担的,钱更多!祠堂建成后,将向出嫁的女儿发送请帖,让她们出席金陵摩。出嫁的女儿将根据各自的能力,包好红包庆祝,并将金库存款刻在祠堂墙壁上。

舅舅说一个金姑姑两千块,你阿姨都答应了。我和我弟弟怎么样?让我弟弟回去!我的理由是妈妈去世20多年了,现在存款过去有什么意义?如果妈妈还活着,便宜一万韩元,人不在包里的话,让人们吃喝吗?

我觉得现象很奇怪。一般来说,分享家产的时候,会说嫁人的姑娘泼的水。嫁人以后不再是娘家人了。家里的一棵草一棵树也和女儿没什么关系。如果出嫁的姑娘离婚,死后也不能葬在娘家祖先的坟墓里。葬在祖先的坟墓里不符合祖先的规则。女儿似乎从嫁人那天起就断绝了娘家和所有利益关系。如何修改祖先的祠堂,想起让姑娘出钱吗?而且还是村单位。

打扰一下。如果村里有福利待遇,是不是也有女儿?可能每个人都站出来说:“为什么有女儿,女儿已经结婚了,就是婆家的人。娘家村有什么福利待遇,跟姑娘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也是农村多年来遗留下来的传统。例如,在我们村,每个季度都向村民分发食物和油的资金,但结婚的女儿即使户口还在娘家,也没有一分钱的东西。

黄飞鸿 是有的

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陈真没有

霍元甲创立精武体育会不到半年就英年早逝,对精武日后的发扬光大只是起到了象征性作用,但在精武创立之初起到决定作用的人中,有3个人姓陈,可以断言,他们才是日后陈真这一英雄的来源:

其一陈其美,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与孙中山交厚,蒋介石的结义大哥,早年留日,入东京警监学校学法,回国后为同盟会在沪浙联络帮会,是青帮首领,辛亥革命后做到上海督军这样的高职,而蒋介石能有日后执掌国民党,真正为蒋与孙中山搭桥的是陈其美;为了与光复会争夺沪浙一带的领导权,陈其美指派蒋介石暗杀了光复会元老陶成章,他行事果断,心狠手辣,1916年被袁世凯暗杀。

其二陈公哲,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同乡,早期的“精武四杰”之一,武功出众,为了精武会,不断的捐资散财,以致于家道逐渐败落。在他的努力下,精武会于抗日战争前发展迅速,从上海到广州、港澳乃至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建起了分会。是个文武兼备的社会活动家。1920年精武会庆祝建会10周年,孙中山又应陈之邀为精武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横匾,还给建会10周年特刊《精武本纪》写序文。

其三陈铁生,名绍枚,字铁生,广东新会人,同盟会会员,精武四杰之一,早年参加过南社。亦任过上海精武体育会编辑,编有《技击丛刊》等。1930年陈铁生曾出过武术专著《达摩剑》,去年还在台湾出过重印本,可见卓有造诣;1919年陈铁生曾因“义和拳”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鲁迅笔战,又可见在文化界已非一般人物。

陈真的身世,应取自刘振声,带艺拜师;其性格应取自陈其美,敢想敢做不择手段,且有留日背景;其武功一定是取自陈公哲和陈铁生,着实的武术大家。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陈真”这样的**真实如今差不多成了影迷们公认的历史真实,**的力量有多大,看看这里就知了。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

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李之谜死亡

[李之谜大太监李是怎么死的?清末大宦官李,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李以超人的机智和聪明,成为慈禧太后最亲密的官宠,以至于慈禧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