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是满州国里常出现的姓氏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荣是满州国里常出现的姓氏吗?,第1张

荣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荣姓人口的33%。

  荣氏族人今大体分布在十八个省、五十三地:河北省的邢台市东市村、沙河县荣家庄、张东村、张家口市、霸州市、三河市、枣强市;山东省的汶上市演马村、中马村、济宁市任城县、淄博市桓台县、梁山市荣河岔村、荷泽市、东阿市、荣成市、聊城市、宁津市、曹县东楼、潍坊市;江苏省的无锡市梁溪、金坛市、常熟市、苏州市、苏州市寺泾港、苏州市黄沙港、徐州市睢宁县、沐阳市华冲、连云港市、盐城市、铜山县;陕西省的蓝田市、西安市灞桥区;湖南省的攸县、常德市、醴陵市;山西省的榆次市、阳曲市大盂镇、朔州市马邑、交城市坡底村;安徽省的寿县、长丰县、枞阳市、凤阳市;四川省的荣县、重庆市的荣昌县、壁山县、河南省的睢县、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湖北省的宜都市、江陵市,还有吉林省的白城县、江西省、云南省、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等五十三地。

  荣姓是一个在济宁汶上繁衍了2700年的古老家族。

  荣氏肇基汶水,源发昙山。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西),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

  叔公后人荣启期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一天,正在担任中都宰的孔子闲暇时到泰山游览,路过郕邑郊野,遇见荣启期正在快乐地一边鼓琴一边歌唱。孔子上前问荣启期为什么这么快乐?荣启期正色回答:“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这么三点:天生万物,只有人最为尊贵,我能够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这是一乐呀;世上男女之别,男尊女卑,以男人为贵,我既然身为男人,这是二乐呀;有的人生下来,还没有来得及见到太阳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现在已经活了九十岁了,这是三乐呀。作为读书人,贫穷是经常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终点。我安于贫困,等待正常的死亡归宿,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孔子听了这番高论,肃然起敬,不由赞许说:“说得好!先生是一个能宽心自乐、自我安慰的人,确实难得呀!”这就是谚语“知足者常乐”的典故。知足常乐成为人们处世哲学的一种态度。荣启期九十六岁去世,葬于汶上昙山雩娄峰后,其墓汉代尚存。

  春秋时荣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岁,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学习,精通六艺,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中”。唐玄宗时封雩娄伯,宋真宗时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间追称先贤荣子,今曲阜孔庙东庑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荣諲(字仲思)第一次修《荣氏宗谱》,即尊荣启期为鼻祖,尊荣旗为一世祖,至荣諲为第四十六世。荣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处,存心养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于昙山西北麓厌次岭。荣氏长支“以先人之庙堂在此,先人之庐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扫”,辗转厌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庄、周村,至清初居城东演马,一直未离开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圣旨“钦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役”,负责祭祀荣子祠堂和荣子墓。今荣子祠堂在演马村,荣子墓在昙山厌次岭(距演马村北五公里)。明代万历年间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宝寺正卿所书碑文为“唐封雩娄伯宋赠厌次侯先贤荣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缘古碑文风雨损坏,字迹平毁,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与 “文革”中被毁,今仅存墓碑基座。

  荣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孙荣助因设教授徒,由美化大庄迁居济州任城八里店。荣助被尊为任城始迁祖,时在唐朝中叶。荣助几代单传至荣子四十六世孙荣諲。荣諲宋真宗时举进士,官至集贤殿修撰、秘书监,《宋史卷三百三十三》有传,因居任城八里店,史书称其为 “济州任城人”。荣諲主修荣氏第一部宗谱,并因知洪州迁家湖广鄂渚,被梁溪无锡和河北霸州荣氏尊为近世一世祖,至荣毅仁先生为近世三十一世;从一世祖子祺公算起,荣毅仁先生为七十六世。

  荣子子祺公第五十九世孙荣清,明初迁无锡,为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堂兄荣磬迁往河北霸州,现代名人荣高棠即为此支。荣清子三:继先、承先、念先。世居溪北,分为上荣、中荣、下荣。荣毅仁先生即下荣念先次子春沂公支。汶邑荣氏长支与梁溪荣氏宗亲在明清两朝一直保持联系,1934年汶邑荣子子祺公第七十五世孙德敏公在上海与宗锦、宗铨两位族兄晤面,相叙甚欢。抗战爆发及以后战火、政治诸原因,使两地宗亲隔离,实为憾事。幸邓公倡导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万事兴盛,此乃国家、民族之幸,亦荣氏家族之幸。无锡梁溪荣氏宗亲代表荣勉韧、荣伟、荣文琦,河北霸州 “六合堂”荣氏宗亲代表荣世成、荣景胜等分别于1996年、2000年来汶上演马认祖归宗,此事分别载之于无锡《梁溪荣氏世系散编首编》和河北《霸州堂二里荣氏族谱》。

荣氏分支之迁徙

  关于荣氏分支徙居,由于分支太多,仅列主要徙居部分。

  

1、分支徙居总考(注:原文不断句,此加注标点不确)

  荣之有氏自食采于荣始,固彰彰关,汉马融史记注,孔安国书序注,均以荣为周畿内地,春秋有荣锜氏(地名),杜预注:巩县西有荣锜涧,按巩在东都畿内,荣锜岂即荣之别名欤?周朝春秋传说,汇纂荣邑列在王朝地名中,然则荣之始封约在今河南陕西接壤之间,越数百年。而先贤子祺公崛起东鲁,子祺公前有荣驾鹅、荣启期皆鲁人,子祺公至汉广公亦鲁人。荣固鲁之望族,吾族子祺公为远祖第一世祖,则荣实鲁也帷。自子祺公逆溯而上,中间世次迁徙年代既远,不可得详矣。宋集贤殿修撰仲思公,子祺公四十九传孙也,则又自济之任城占籍湖广,为近祖第一世祖。自是厥后,或迁于仁宗嘉佑时徙居金坛,或迁于高宗南渡时卜宅虞山,或迁于前明永乐时卜居锡麓。而各支皆出自湖广。则由吴而溯楚,由楚而溯鲁,而溯周,虽辗转迁徙,而源自可寻也。但入吴以来,各支迁出者更复不少,虽已注明世系,世表中寻阅尚苦其艰,兹复以支彚列之庶,后之辑谱者不致有所遗轶云。

  同治壬申辑

  第一世   荣湮济州任城(现山东济宁坟上县)徙居湖广(楚地,现湖北省 宋初)

  第三世   自湖广迁居金坛(北宋·宋仁宗 嘉佑年间)

  第七世   湖广迁徙常熟(南宋·宋高宗 建炎年间)

  第十一世  荣春渭自常熟徙居苏长洲黄沙港 荣春江自常熟徙居陕西蓝田

  第十三世  荣城复自常熟迁湖广

  第十四世  荣清自湖广徙居无锡梁溪(明成祖 永乐年间),清子三,继先、承先、念先居梁鸿溪北,分为上荣、中荣、下荣。

  第十六世  荣唯高自金坛徙居苏长洲寺泾港(明朝初年)

  

2、附苏州平江寺泾港支谱序

  寺泾港支谱序(注:原文不断句,此加注标点不确)

  寺泾港在平江。北邻甘露,南接姑苏,离锡麓三十余里。左绕胆山之秀,右挹鹅湖之奇,灵石巉岩,清溪激荡,亦天地灵淑之胜观也。我祖唯高公旧居金坛,明初贸易姑苏,与平江友人交深相契合,遂卜宅焉。迄于今又阅十数传矣。虽科名贵显未之前闻,然半耕半读,类皆醇谨老成于以上绍祖宗之泽,下开后嗣之休,浸炽浸昌椒聊蕃衍,庶几应变奕礼无穷,永垂勿替也耶。                                          

  

3、平江寺泾港荣氏族人在各年份修谱中任职(负责分缮支稿、采访、催稿、摧捐)

  嘉庆庚午年修:寺泾港人荣汝权字启元任协修。

  同治壬申年修:寺泾港人荣惠仁字斋平任协修。

  宣统庚戌年修:寺泾港人荣炳斋任协修。

  民国乙亥年修:寺泾港人文明(字显祖)、寿生(字尧卿)任协理。

     

4、山东济宁汶上地区的荣氏世系:

  荣氏肇基汶水,源发昙山。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因以为姓氏”。传至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

  荣叔的后人荣启期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一天,正在担任中都宰的孔子闲暇时到泰山游览,路过郕邑郊野,遇见荣启期正在快乐地一边鼓琴一边歌唱。孔子上前问荣启期为什么这么快乐?荣启期正色回答: “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有这么三点:天生万物,只有人最为尊贵,我能够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这是一乐呀;世上男女之别,男尊女卑,以男人为贵,我既然身为男人,这是二乐呀;有的人生下来,还没有来得及见到太阳和月亮或在襁褓中,就不幸夭折了。我现在已经活了九十岁了,这是三乐呀。作为读书人,贫穷是经常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平民,死是人生的终点。我安于贫困,等待正常的死亡归宿,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孔子听了这番高论,肃然起敬,不由赞许说:“说得好!是一个能宽心自乐、自我安慰的人,确实难得呀!”这就是谚语“知足者常乐”的典故。知足常乐成为人们处世哲学的一种态度。荣启期九十六岁去世,葬于汶上昙山雩娄峰后,其墓汉代尚存。

  春秋时期的荣旗(古字作旂),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岁,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学习,精通六艺,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贤弟子) 之中”。唐玄宗时封雩娄伯,宋真宗时封厌次侯,明世宗嘉靖年间追称先贤荣子,今曲阜孔庙东庑供奉其牌位,列第二十位。宋朝荣諲(字仲思)第一次修《荣氏宗谱》,即尊荣启期为鼻祖,尊荣旗为一世祖,至荣諲为第四十六世。荣旗“老年正心修身,抱道自处,存心养性”,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0年)去世,葬于昙山西北麓厌次岭。荣氏长支“以先人之庙堂在此,先人之庐墓在此”,“思存宗祧而供祭扫”,辗转厌次村、汶水堤口美化大庄、周村,至清初居城东演马,一直未离开汶上。清朝康熙皇帝下圣旨“钦赐奉祀生四员,蠲免一切差役”,负责祭祀荣子祠堂和荣子墓。今荣子祠堂在演马村,荣子墓在昙山厌次岭(距演马村北五公里)。明代万历年间在墓前立高碑一通,邑人尚宝寺正卿所书碑文为“唐封雩娄伯宋赠厌次侯先贤荣子之墓。”清康熙二十三年“缘古碑文风雨损坏,字迹平毁,故重勒石以垂不朽。”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仅存墓碑基座。

  荣子子祺公三十八世孙荣助因设教授徒,由美化大庄迁居济州任城八里店。荣助被尊为任城始迁祖,时在唐朝中叶。荣助几代单传至荣子四十六世孙荣諲。荣諲宋真宗时举进士,官至集贤殿修撰、秘书监,在史籍《宋史》中有传,因居任城八里店,史书称其为“济州任城人”。荣諲主修了荣氏的第一部宗谱,并因知洪州迁家湖广鄂渚,被梁溪无锡和河北霸州荣氏尊为近世一世祖,至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为近世三十一世;从一世祖子祺公算起,荣毅仁为七十六世。

  荣子祺第五十九世孙荣清,明初迁无锡,为梁溪荣氏始迁祖;荣清堂兄荣磬迁往河北霸州,现代名人荣高棠即为此支。荣清有子三:荣继先、荣承先、荣念先,世居溪北,分为上荣、中荣、下荣。荣毅仁即下荣念先次子荣春沂一支。汶邑荣氏长支与梁溪荣氏宗亲在明清两朝一直保持联系,1934年,汶邑荣子祺第七十五世孙荣德敏在上海与荣宗锦、荣宗铨两位族兄晤面,相叙甚欢。抗日战争爆发及以后战火、政治诸原因,使两地宗亲隔离,实为憾事。幸后来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万事兴盛,此乃国家、民族之幸,亦荣氏家族之幸。无锡梁溪荣氏宗亲代表荣勉韧、荣伟、荣文琦,河北霸州“六合堂”荣氏宗亲代表荣世成、荣景胜等分别于1996年、2000年赴山东省汶上县演马庄认祖归宗,此事分别载之于无锡《梁溪荣氏世系散编首编》和河北《霸州堂二里荣氏族谱》中。

荣毅仁生前一直以祖籍济宁为荣,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开全国人大会议,见到时任山东省长的赵志浩时,曾介绍自己老家在山东汶上。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荣毅仁亦曾派亲属来汶上寻亲,但因荣氏长支在汶上默默无闻故未得结果。荣毅仁之子荣智健亦对祖籍汶上深有感情,一次在火车上见到汶上老乡,谈论数小时而无倦意。汶上老乡以此为荣,回到汶上逢人就讲这次奇遇。日前,鲁汶邑荣氏宗亲得知荣毅仁同志逝世消息,特向荣毅仁府上发去唁电,对其亲属表示深切哀悼,其中一副挽联极为感人:“肇睛基汶水,千秋清泉润华夏;源发昙山,一黄土安忠魂。”

 

  5、河北邢台地区的荣氏从明朝时期开始的世系:

  荣 道: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西迁邢台东市,有二子:长子荣敬,次子荣让。

  ┇

  荣 淳:邢台东市荣氏第七世,大约是明朝人。荣淳有二子,长子荣万祉,次子荣万学。

  荣万祉:其子荣我富,荣我富之子荣光启,荣光启之子荣呈祥,荣呈祥之子荣文明,荣文明无子。

  荣万学:妻李氏、杨氏,生子荣我贵,荣我贵生二子:长子荣光耀,次子荣廷锡。荣廷锡是清朝乾隆年间人,生子荣发祥。荣光耀有二子:长子荣安祥,次子荣政祥。荣安祥无子。荣政祥有子荣克己。

  荣政祥:其子荣克己,荣克己有三子:长子荣秉泰,次子荣秉震,三子荣秉德。荣秉泰之子荣振河。荣秉震无子,荣秉德之子荣振山,荣振山之子荣三刚。荣三刚无子。荣振河之子荣三章,荣三章之子荣心平,荣心平妻杨氏,有四子:长子荣守勤,妻王氏,次子荣守俭,三子荣金河,妻张氏,四子荣海河。荣守勤之子荣洪亮。

  荣廷锡:清乾隆时期人,荣廷锡生子荣发祥。荣发祥,字聚瑞,清政府恩赐八品顶戴,清嘉庆年间人,娶妻高氏、梁氏、吕氏,田产丰饶,房宅不少,生有四子:长子荣文斗,次子荣文炳,三子荣文焕,四子荣文蔚。四子在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为其父荣发祥立碑志之。

  荣发祥:长子荣文斗,大清生员,清道光年间人,为东市荣氏第十二世,有二子:长子荣明善,次子荣至善。荣明善之子荣振邦,荣振邦之子荣成德,荣成德无子。荣至善之子荣振江,荣振江之子荣修德,荣修德无子。

  荣发祥:次子荣文炳,娶妻□氏,生有二子:长子荣元善,次子荣性善。荣性善无子。荣元善生子荣振家,荣振家生有二子:长子荣三益,次子荣二肿。荣二肿无子。荣三益有三子:长子荣金喜,次子荣老喜,三子荣升勤。荣老喜无子。

  荣金喜:有四子:长子荣来成,次子荣守德,三子荣守道,四子荣守成。荣来成有三子:长子荣海平,次子荣海路,三子荣立房。荣守德有三子:长子荣平山,次子荣平江,三子荣平军。荣守道之子荣向党,荣向党之子荣辉。荣守成之子荣老强。荣平山之子荣少坡,荣平江有子二:长子荣少虎,次子荣少庆。荣海路之子荣老臭,荣立房之子荣艺科。

  荣升勤:有二子:长子荣守贵,次子荣运良。荣守贵之子荣伟强,荣运良之子荣军强。

  荣发祥:三子荣文焕,娶妻□氏,生子四:长子荣本善,次子荣择善,三子荣进善,四子荣彰善。荣本善生有五子:长子荣振明,次子荣振宗,三子荣振业,四子荣振德,五子荣振朝。荣择善无子。荣进善之子荣振田。荣彰善之子荣振义,荣振义有二子:长子荣三多,次子荣狗蝇,均无子。

  荣本善:有五子:荣振宗、荣振业、荣振德、荣振朝均无子,唯长子荣振明有子:荣三元。荣三元之子荣梦兰,荣梦兰有二子:长子荣守仁,次子荣守义。荣守仁之子荣魁生,荣魁生有二子:长子荣叶超,次子荣叶鹏。荣守义有四子:长子荣合生,次子荣百合,三子荣清河,四子荣立河。荣合生有三子:长子荣胜虎,次子荣胜康,三子荣胜邦。荣百合之子荣胜运,荣清河之子荣胜彪。荣立河夭亡。

  荣进善:有子荣振田,荣振田有二子:长子荣三和,次子荣三香。荣三香之子荣修平,荣修平之子荣立校,荣立校之子荣树泽。荣三和有四子:长子荣贵平,次子荣富平,三子荣钧平,四子荣恒平。荣贵平有三子:长子荣守裕,次子荣江顺,三子荣江洪。荣守裕之子荣树志,荣江顺之子荣树青,荣江洪之子荣树英。荣富平有二子:长子荣江虎,次子荣玉。

  荣发祥:四子荣文蔚,娶妻□氏,生子三:长子荣益善,次子荣好善,三子荣玉善,另有嗣子荣清善。荣益善、荣好善均无子。

  荣玉善:又叫老向,娶妻□氏,有一子九女。荣玉善之子名荣连魁,又叫老占,娶妻七位,1942年卒,寿七十余岁,家产颇丰,邢台有药房,邢台任县等地有多家店铺。家住荣氏家庙西第二家,门楼挂有“善庆云乃”匾额。荣连魁有二子一女,女嫁双楼,长子荣三秀,次子荣三槐。荣三秀,邑庠生,好喝酒,不理产业,1943年农历4月14日卒。妻景氏,1967年农历5月11日卒。荣三秀三子一女:女嫁河会张家,长子荣升平,次子荣德平,三子荣建平。荣连魁次子荣三槐(公元1909~1960年)娶妻曹氏,有子四人:长子荣致平,次子荣安平,三子荣恩平,四子荣国平。

  荣升平:公元1911 年9月5日~1986年10月28日,又叫老太,娶妻刘氏、李氏、杨氏,刘氏在1944年3月5日去世,杨氏(1926年农历1月2日~2007年农历 12月19日)。因父嗜酒不理家业,荣升平早年就挑起家庭的重担,种地经商劝父教弟,治家渐有起色。1945年八路军占邢台,家遭难,晚年卖豆腐。荣升平有二子二女:长女嫁后楼下张孟文,次女嫁东小汪刘章玉。长子荣守敬,次子荣守贤。荣守敬,妻北豆村刘氏,一子三女:长女爱菊嫁东汪杨喜军,次女青菊嫁孔桥许新房,三女爱青嫁后炉子苗海滨,儿子荣钧妻北屋魏花蕊,荣钧子荣秦。荣守贤妻河会李氏,有二子:长子荣信军,次子荣爱军。荣信军妻王快吴秋英,有二子:长子荣斐珂,次子荣斐然。荣爱军妻小场董先娥,一子一女:女荣斐倩,子荣斐龙。

  荣德平:公元1923~1978年,又叫秋路,娶妻豆氏,早年在邢台开药房。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随大军南下,屡立战功,升营长,后任广西全州市公安局长。因妻小在家不便,回乡务农。有三子一女:长子荣守良,次子荣守旗,三子荣常有,女荣娇芬嫁东市杨海喜。荣守良妻郑琴,有二子一女:长子玉山,次子玉林,女玉芳嫁东汪杨家。荣玉山妻大贤左喜妹,女荣格,子荣子文。荣玉林妻任秀英,长子荣子航,次子待考。荣守旗妻杨锦芬,女荣玉霞家东汪杨家,子荣玉强妻豆春芬,有女文青。荣常有妻南大郭女建平,有女荣玲玲嫁豆村李家。

  荣建平:公元1926~2001年,又叫荣小高。1947年参加工作,在东市小学教书,后调孔桥中学,调邢台县扫盲班任教,任邢台县委干事,在宣传部、农工部工作,任东汪乡党委书记,邢台县委党校副校长。妻许氏,有三子一女:长子荣守忠,次子荣守江,三子荣海英,女荣兰英嫁东市袁迷住。荣守忠妻徐旺王氏,子荣爱民。荣爱民妻河会豆翠红,子荣浩。荣守江妻孔桥陈氏,两女一子:长女爱霞嫁大贤,次女爱丽嫁大贤武世昌,子荣立志。荣海英妻东市杨氏,两女一子:长女红霞,次女欢欢,子荣彬彬。

  荣三槐:有四子:长子荣致平,妻□氏,又叫米成,有二子一女:长子荣老刚,次子荣老洋,女名妮子嫁东是冤家。荣老刚之子荣龙。荣老洋有三女:长女苏叶嫁前楼徐家。次子荣安平生于1935年,在天津上大学,毕业分辽宁本溪钢厂,因爱情自杀于家中。三子荣恩平生于1941年,妻袁氏,有二女一男:长女英子嫁河会,次女爱英嫁大贤,子荣铁英妻北俎女,生子荣旺。四子荣国平妻东市任氏,生一子二女:长女老翠嫁河会,次女翠珠。男荣兵印妻豆氏郭氏,有二子:长子荣硕,次子待考。

  荣清善:有二子:长子荣振刚,次子荣振铎。荣振刚有五子:长子荣三禄无子,次子荣三乐,三子荣肖廷,四子荣自在无子,五子荣三让。

  荣三乐:有二子,长子荣振平,次子荣亮平,荣振平之子荣军校,荣军校之子荣云飞。荣亮平之子荣军营,荣军营之子荣琛。荣肖廷有二子:长子荣金平,次子荣海平。荣金平有二子:长子荣俊杰,次子荣瑞杰。荣三让有二子:长子荣开明,次子荣春明。荣开明有二子:长子立格,次子立强。荣立格之子名荣康。

  荣振铎:有二子:长子荣三才,次子荣三思。荣三才之子荣昌平,荣三思之子荣政平。荣昌平之子荣下山,荣政平之子荣建敏,荣建敏之子荣康。

……

  荣 清:明朝洪武末年自湖广迁居无锡县治西九龙山莲花峰之南。是为江苏无锡荣氏始祖。

《史记》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历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掳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职务,回故里居住。

老子为何会被罢免守藏史职务?

据史料介绍——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周景王的太子聪明但早逝。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还未立王子朝为太子,便在荣锜氏那里去世。王子姬匄与王子朝争夺王位,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王子姬猛为王,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姬猛,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周景王嫡次子王子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复位,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在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追随下,出洛阳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9年后,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他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神秘失踪,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至今还没有解开的谜团。

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这次仅存的典籍又神秘失踪,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戕害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说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呢?周幽王在位时,西周国势已颓,戎狄恃强,屡侵王畿,军事斗争形势严峻;三川皆震,河水竭,岐山崩,自然灾害严重;幽王无道,远君子、进小人,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之徒,如以虢石父为卿士治国理政,国人皆怨;幽王又宠爱褒姒,成天饮酒作乐,滥施*威。周王室危机四伏。

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伯般或伯盘)为太子。但幽王的王后本为申后,申后的儿子宜臼早已立为太子。幽王便想废掉申后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代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然而,幽王一意孤行,于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则为王后。褒姒得势后,更与一群奸邪小人勾结,惑乱朝政,迫害忠良。

申后的父亲是申国国君,申国是周朝分封的汉水流域上游的重要封国,国力强盛。申后在宫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则逃往申国避祸。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便兴兵讨伐申国。申侯忍无可忍,于幽王十一年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兵进攻镐京。犬戎军队和申缯军队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杀向镐京,幽王急令点燃骊山烽火,但由于他曾烽火戏诸侯,诸侯没有派兵勤王。犬戎和申、缯军队攻入镐京,幽王和褒姒带着珍宝逃至骊山山脚下,犬戎军队追击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杀,褒姒被俘。

幽王既死,“先是,申侯、鲁侯及徐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以奉周祀。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称为携王。“以本非适,故称携王”。周二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

“犬戎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周幽王以前的官修古史典籍散佚殆尽。一种可能是为犬戎所焚烧化为灰烬。《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镐京,祸且不测,朕欲迁都于洛何如?’今宫阙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百姓嗟怨。”戎狄不识礼义,毁宫焚书,并不出人意外。

一种可能是为犬戎劫掠一空。《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有学者认为《夏书》《商书》《周纪》以及记载诸侯国历史的书籍也是“周赂”即财物,“尽取周赂”,史书不会独存。

此次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出逃,周室所藏典籍恐怕荡然无存了。谁都知道,作为守藏史的老子,即使拼尽性命也无法保护典籍,但对如此大的文化损失,总是要有人担责的。因此,老子被罢免了守藏史职务。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

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刘向说老子是骑青牛出关的。

晚明诸葛羲又进一步证明老子骑青牛出关是史实。诸葛羲,是诸葛亮的36世孙,崇祯元年进士,他在《青牛老树记》开篇写道:“老子入函谷关,为令尹喜强著书,道德数千言,传至今,独青牛所系树,世罕传。余初过华阴,入西岳庙。雨甚,踉跄雨中,不知有青牛树也……(考上进士那年)再过华阴……有道人指树眂余。树在鈡鼓亭左,高丈有余,轮困蟠结,与他树不类。相传为老子系青牛下。秃顶无梢,泽若紫芝,壁立若石丈爪肤,觑之色犹苍然。自周至今,千百余载矣。况前此又不知其几千百年乎?”认定老子骑青牛出关,有青牛树为证。亦可见老子骑青牛出关,在当地流行甚久,并非空穴来风。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呢?青牛,即玄黑色水牛。这与老子反对迸于进取的快节奏的农耕生活有关,他不乘舟舆而骑青牛远行,寻找自己心中理想的“乌托邦”,是在践行自己的思想,表明他对质朴无争的慢节奏的渔猎采集文明的服膺和农耕文明的反动。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他反文字、反征战、反科技、反交流、反智力的主张,是他最“激烈的政治宣言”,充满了对精耕富裕农业社会的警告与预言。

老子反对的农耕生活,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历史记忆。许嘉璐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但就是这样一个现代人认为比较合理的农耕社会,老子却以其非凡的洞见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的严重问题。

老子为何深受西方欢迎?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长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对周朝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对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是老子对周朝不断衰落的反思,以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指点迷津。倘若老子没有深入研究周朝历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震古烁今的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不断发展的农业社会,鼓励人们争高下、比穷富、辨善恶、别美丑、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导到盗贼战乱上去了。整个社会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杀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祸根归结到圣人头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极言开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诈、尚力、巧饰、争名、逐利的农业社会回归到自然、淳朴、少私、寡欲的渔猎采集社会。

  《昭公二十二年》

 原文

 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大蒐于昌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冬十月,王子猛卒。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传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齐北郭启帅师伐莒。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大国不可怒也。」弗听,败齐师于寿余。齐侯伐莒,莒子行成。司马灶如莒莅盟,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莒于是乎大恶其君。

 楚薳越使告于宋曰:「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寡君请受而戮之。」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以为君忧,拜命之辱。抑君臣日战,君曰『余必臣是助』,亦唯命。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君若惠保敝邑,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孤之望也。唯君图之!」楚人患之。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亦能无为也已。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请出之。宋人从之。己巳,宋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出奔楚。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马,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挽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王弗应。

 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錡氏。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晋之取鼓也,既献,而反鼓子焉,又叛于鲜虞。

 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壬戌、刘子奔扬。单子逆悼王于庄宫以归。王子还夜取王以如庄宫。癸亥,单子出。王子还与召庄公谋,曰:「不杀单旗,不捷。与之重盟,必来。背盟而克者多矣。」从之。樊顷子曰:「非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单子。及领,大盟而复,杀挚荒以说。刘子如刘,单子亡。乙丑,奔于平畤,群王子追之。单子杀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刘子入于王城。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乙亥,甘平公亦败焉。叔鞅至自京师,言王室之乱也。闵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与者,天所废也。」单子欲告急于晋,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刘子如刘。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辛卯,鄩肸伐皇,大败,获鄩肸。壬辰,焚诸王城之市。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东圉。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庚申,单子、刘蚡以王师败绩于郊,前城人败陆浑于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丧也。已丑,敬王即位,馆于子族氏。

 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军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师军于泛,于解,次于任人。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军其东南。王师军于京楚。辛丑,伐京,毁其西南。

 译文

 二十二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二月十六日,齐国的北郭启领兵进攻莒国。莒子将要迎战,苑羊牧之劝谏说:“齐国的元帅地位低下,他的要求不多,不如向他低头,大国是不能激怒的。”莒子不听,在寿馀打败了齐军。齐景公又亲自领兵进攻莒国,莒子求和。司马灶到莒国参加结盟,莒子到齐国参加结盟,在稷门外边盟誓。莒国人因此而大大地讨厌他们的国君。

 楚国的薳越派人告诉宋国说:“寡君听说君王有不好的臣下使君王忧虑,恐怕成为宗庙的羞耻,寡君请求接受下来加以诛戮。”宋元公回答说:“孤没有才能,不能取得父兄的欢心,因此成为君王的忧虑,承蒙君王下达命令。君臣之间每天作战,如果君王说:‘我一定帮助臣下’,也只能唯命是听,人们有话说:‘不要经过人家的门口。”君王如果赐恩保护敝邑,不去保护不忠,以奖励作乱的人,这是孤的愿望,请君王考虑一下。”楚国人担心这件事,诸侯派往宋国戌守的将领商量说:“如果华氏感到没有前途而拼命战斗,楚国由于不见功效而很快出兵作战,这于我们不利,不如让他们出去,以成就楚国的功绩,华氏也不能有所作为了,救援了宋国而除掉了他们的祸害,还有什么要求呢”于是坚决请求放出华氏,宋国人听从了。二月二十一日,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逃亡楚国。宋元公派公孙忌做大司马,边卬做大司徒,乐祁做司城,仲几做左师,乐大心做右师,乐挽做大司寇,以便用来安定国内的人们。

 王子朝、宾起受到周景王的宠信,景王和宾起喜爱王子朝,要立王子朝为太子。刘献公的庶子伯蚠事奉单穆公,讨厌宾起的为人,愿意杀掉他。又讨厌王子朝的话,认为违背了礼制,愿意除掉他。有一次宾起走到郊外,看到雄鸡自己弄断自己的尾巴。他问为什么,侍者说:“这是它自己害怕作牺牲。”宾起赶快回来报告景王,而且说:“鸡大概是害怕被人利用吧!人就和这不一样,牺牲,是被人使用的,被人利用确实困难,被自己利用还有什么妨碍”景王不回答。

 夏季,四月,景王在北山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准备杀掉单子、刘子。景王有心脏病,十八日,死在荣锜氏那里。二十二日,刘子挚死了,没有嫡子,单子立了刘蚠。五月初四日,刘蚠进见周悼王,就乘势攻打宾起。杀死了他,和王子们在单氏那里结盟。

 晋国占取鼓地的时候,在宗庙里进献战利品以后就让鼓子回国。鼓子回去又背叛晋国归属鲜虞。

 六月,荀吴巡视东阳,派军队伪装籴米的人,背着皮甲在昔阳城门外休息,就乘机侵袭鼓国,灭亡了它,带着鼓子鸢鞮回去,派涉佗镇守鼓地。

 六月十一日,安葬周景王。王子朝依仗旧官和百工中失去官职的人和灵王、景王的族人而发动叛乱。王子朝率领郊地、要地、饯地的甲士以驱逐刘子。十六日,刘子逃亡到扬地,单子在庄宫迎接悼王回到自己家里,王子还在夜里又把悼王带到庄宫。十七日,单子出奔,王子还和召庄公谋划,说:“不杀死单旗,不能算胜利。和他再次结盟,他必定会来。违背盟约而战胜敌人的事情是很多的。”召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樊顷子说:“这不成话,必然不能战胜敌人。”于是王子还就事奉悼王追赶单子,到达崿岭,大张旗鼓地结盟后一起回去,杀死了挚荒以向单子解释,刘子到刘地去。单子逃亡,十九日,逃亡到平畤。王子们追赶他,单子杀了还、姑、发、弱、鬷、延、定、稠,王子朝逃亡到京地。二十日,单子攻打京地。京地人逃亡到山里,刘子进入王城。二十五日,巩简公在京地大败。二十九日,甘平公也在那里战败。

 叔鞅从京师回来,说起王室的,闵马父说:“王子朝必定不能得胜,他所亲附的人,都是上无所废弃的。”单子想要向晋国报告紧急情况。秋季,七月初三日,带着周悼王去到平畤,于是又到了圃车,住在皇地。刘子到刘地去,单子派王子处在王城守卫,和百工在平宫结盟。十六日,鄩肸攻打皇地,大败,被俘。十七日,把鄩肸在王城的市上烧死。八月十六日,司徒丑带领周天子的军队在前城大败,百工叛变。二十四日,攻打单氏的住宅,被打败。二十五日,单氏进攻。二十六日,进攻东圉。冬季,十月十三日,晋国的籍谈、荀跞率领九州的戎人和焦地、瑕地、温地、原地的军队,把周悼王送回王城。十六日,单子、刘蚠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在郊地作战大败,前城人在社地打败陆浑。十一月十二日,王子猛死。《春秋》不记载“崩”,是由于没有举行天子丧葬礼的缘故。十六日,周敬王即位,住在子旅氏家里。

 十二月初七日,晋国的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领兵分别驻扎在阴地、侯氏、溪泉和住在社地。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汜地、解地、任人。闰十二月,晋国的箕遗、乐征、右行诡带领部队渡河占取前城,驻扎在前城的东南,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京楚。二十九日,攻打京地,破坏了京地的西南部。

 扩展阅读:

 作者之争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3]

 真正作者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但并无任何依据。此后,有些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仍然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但吴起的性情与左传截然不同;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但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左丘明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韩非子·说疑》: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

《公羊传·庄公元年》:夏,单伯逆王姬。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何以不称使?天子召而使之也。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曷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天子同姓者。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春秋经传集解·庄公元年》:单伯,天子卿也。单,采地;伯,爵也。王将嫁女于齐,既命鲁为主,故单伯送女,不称使也。王姬不称字,以王为尊,且别于内女也。天子嫁女于诸侯,使同姓诸侯主之,不亲昏,尊卑不敌。

金学清 《东周王室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3年

杨善群 《论春秋战国间的世卿制》 求是学刊 1988年 第5期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 263页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刘献公之庶子伯鼢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犠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犠者,实用人,人犠实难,己犠何害?”王弗应。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蚠。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

《左传·哀公三年》:刘氏、范氏世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六月癸卯,周人杀苌弘。

《国语·周语下》:及范、中行之难,苌弘与之,晋人以为讨,二十八年,杀苌弘。及定王,刘氏亡。

韦昭《国语注·周语下》:定,也当为贞。^金学清 《东周王室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3年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 263页

周勋初 《韩非子》札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年 283页

金学清 《东周王室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3年^刘绪义《刘绪义读春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年 ISBN 978-7-80173-619-2 218-222页

《史记》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掌管周室历史。

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公元前516年,老子因守藏室典籍被王子朝掳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职务,回故里居住。

老子为何会被罢免守藏史职务?

据史料介绍——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周景王的太子聪明但早逝。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还未立王子朝为太子,便在荣锜氏那里去世。王子姬匄与王子朝争夺王位,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王子姬猛为王,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姬猛,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周景王嫡次子王子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复位,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在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追随下,出洛阳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9年后,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他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神秘失踪,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至今还没有解开的谜团。

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这次仅存的典籍又神秘失踪,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戕害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说周室典籍本来已散佚殆尽呢?周幽王在位时,西周国势已颓,戎狄恃强,屡侵王畿,军事斗争形势严峻;三川皆震,河水竭,岐山崩,自然灾害严重;幽王无道,远君子、进小人,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之徒,如以虢石父为卿士治国理政,国人皆怨;幽王又宠爱褒姒,成天饮酒作乐,滥施*威。周王室危机四伏。

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伯般或伯盘)为太子。但幽王的王后本为申后,申后的儿子宜臼早已立为太子。幽王便想废掉申后和宜臼,改由褒姒和伯服代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然而,幽王一意孤行,于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则为王后。褒姒得势后,更与一群奸邪小人勾结,惑乱朝政,迫害忠良。

申后的父亲是申国国君,申国是周朝分封的汉水流域上游的重要封国,国力强盛。申后在宫中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则逃往申国避祸。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便兴兵讨伐申国。申侯忍无可忍,于幽王十一年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兵进攻镐京。犬戎军队和申缯军队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杀向镐京,幽王急令点燃骊山烽火,但由于他曾烽火戏诸侯,诸侯没有派兵勤王。犬戎和申、缯军队攻入镐京,幽王和褒姒带着珍宝逃至骊山山脚下,犬戎军队追击幽王,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所杀,褒姒被俘。

幽王既死,“先是,申侯、鲁侯及徐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以奉周祀。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称为携王。“以本非适,故称携王”。周二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

“犬戎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周幽王以前的官修古史典籍散佚殆尽。一种可能是为犬戎所焚烧化为灰烬。《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镐京,祸且不测,朕欲迁都于洛何如?’今宫阙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百姓嗟怨。”戎狄不识礼义,毁宫焚书,并不出人意外。

一种可能是为犬戎劫掠一空。《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有学者认为《夏书》《商书》《周纪》以及记载诸侯国历史的书籍也是“周赂”即财物,“尽取周赂”,史书不会独存。

此次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出逃,周室所藏典籍恐怕荡然无存了。谁都知道,作为守藏史的老子,即使拼尽性命也无法保护典籍,但对如此大的文化损失,总是要有人担责的。因此,老子被罢免了守藏史职务。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

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刘向说老子是骑青牛出关的。

晚明诸葛羲又进一步证明老子骑青牛出关是史实。诸葛羲,是诸葛亮的36世孙,崇祯元年进士,他在《青牛老树记》开篇写道:“老子入函谷关,为令尹喜强著书,道德数千言,传至今,独青牛所系树,世罕传。余初过华阴,入西岳庙。雨甚,踉跄雨中,不知有青牛树也……(考上进士那年)再过华阴……有道人指树眂余。树在鈡鼓亭左,高丈有余,轮困蟠结,与他树不类。相传为老子系青牛下。秃顶无梢,泽若紫芝,壁立若石丈爪肤,觑之色犹苍然。自周至今,千百余载矣。况前此又不知其几千百年乎?”认定老子骑青牛出关,有青牛树为证。亦可见老子骑青牛出关,在当地流行甚久,并非空穴来风。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出关呢?青牛,即玄黑色水牛。这与老子反对迸于进取的快节奏的农耕生活有关,他不乘舟舆而骑青牛远行,寻找自己心中理想的“乌托邦”,是在践行自己的思想,表明他对质朴无争的慢节奏的渔猎采集文明的服膺和农耕文明的反动。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他反文字、反征战、反科技、反交流、反智力的主张,是他最“激烈的政治宣言”,充满了对精耕富裕农业社会的警告与预言。

老子反对的农耕生活,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历史记忆。许嘉璐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但就是这样一个现代人认为比较合理的农耕社会,老子却以其非凡的洞见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的严重问题。

老子为何深受西方欢迎?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长期生活在周朝,又是守藏史,对周朝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对周朝德衰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是老子对周朝不断衰落的反思,以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指点迷津。倘若老子没有深入研究周朝历史,形成自己的治世思想,即使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震古烁今的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不断发展的农业社会,鼓励人们争高下、比穷富、辨善恶、别美丑、判智愚,直接把人民引导到盗贼战乱上去了。整个社会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杀人掠地,如江河日下,不可遏止。他把祸根归结到圣人头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极言开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希望由智诈、尚力、巧饰、争名、逐利的农业社会回归到自然、淳朴、少私、寡欲的渔猎采集社会。

老子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曾经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是管理漆树园的小官。庄子在生活上一直比较贫穷,他曾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用带子系着破鞋去见魏王。他认为自己的贫穷是统治者昏庸无能造成的,有志之士处昏上乱相之间是不可能不贫穷的,因此丝毫不以自己的贫穷为耻。

但庄子的精神生活是宏富的,他说他与世界创始者为朋友,以轻虚之气为乘鸟,飞于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旷远之野,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驰骋。

庄子认为凡是出于本然的状态都应安其自然,如野鸭子的腿虽然短,但并非不足,硬要接长,必然带来忧伤;仙鹤的腿虽长,但并非多余,硬要截短,必然带来痛苦;脚趾并生虽连无用之肉,手生傍枝虽有无用之指,但二者都是生性之自然,所以不应切开并生的脚趾,不应砍掉多余的手指。马在自然环境中,蹄子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奔腾、跳跃,自由自在,这是马的自然本性,等到有了伯乐善于治马,于是给马剪鬃、烫印、铲蹄、钉掌、加绊,上笼头,戴铁嚼,栓入马槽,这样把马折磨得死去十分之二三,之后又会遇到饥渴,并被驱赶奔跑,或被训练列队进退,前有铁嚼勒口,后有皮鞭威胁,这样马被折磨死的就有一半。所以伯乐治马,必伤害马之真性,而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结果则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圣人推行仁义礼乐非但无利于天下,反而有罪于天下,非但不是匡正时弊之良方,反而是引起种种弊端

王子朝,姬姓,名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周景王的太子聪明但早逝。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还未立王子朝为太子,便在荣锜氏那里去世。 王子姬匄的同伙与王子朝争立为王,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王子姬猛为王,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姬猛,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周悼王)。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姬匄,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晋国人准备护送周敬王进入周朝都城,但是此时王子朝已经自立为王,周敬王于是避居草泽中。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晋国率领诸侯护送周敬王回到周都,王子朝于是降为臣子。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王子朝的党徒作乱,迫使周敬王逃奔到晋国。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晋定公终于护送周敬王进入周都。

  从医者常常探究中医之本源,《内》《难》及仲景书虽为中医之宗,但追溯其源头,则久远而难考。秦焚诗书,而诗书存;不焚医籍,而医籍亡。马王堆三号汉墓尽管出土了一批简帛医书,可以从中了解战国后期乃至西汉初年医学的一些情况,但更远时代的医籍则难觅其踪,其时的医学史料惟有从先秦经史诸子文献中寻找。《左传》是传《春秋》经的重要著作,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称之“著述罕闻,古今卓绝”。以往人们更多地以之为了解春秋历史的文献,或是研究先秦文学的范本。然而《左传》的内容远远超出历史和文学的范畴。这本著作,保存着众多的医学史料,藉之可窥春秋时代中医之概貌。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架构,最基本的即是阴阳五行思想。春秋时代,尽管卜筮依然存在,但阴阳思想已被社会认可,天人相应的吉凶观也随之动摇。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叔兴评论六鹢退飞过宋都之事时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阴阳的性质及其对立制约关系常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梓慎认为其原因是“阴不堪阳”。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春正月,故周历之“春”大致相当于今时之冬季,气候本应寒冷却温暖而无冰,今人谓之“暖冬”,古人则解释为阴不胜阳而致。昭公二十一年出现日食,梓慎道:“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月蔽日发生日食,古人认为这是阳不胜阴,且认为阴盛则多水而会导致水灾。在《左传》中尚不见人体脏腑阴阳之划分,惟有僖公十五年论及“阴血”和昭公元年论及“阴阳*疾”。虽然凭此还不能清楚阴阳在当时是否已用于藏象学说,但至少可以明了其已经应用于医学领域。

  《左传》对五行的记载多于对阴阳的记载,正如襄公二十七年子罕语:“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充分显示人们对五行的重视。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话中采用“木、火、金、水、土”的次序,木生火,金生水,土之所以列于最后,应是因为人们尊崇职掌稼穑农耕之大神后土,而且人们在论方位时,属土的“中”往往列在最后。再如《尚书·洪范》之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亦以“土”为最后。因此,可以认为春秋之时“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理论已经形成。

  五行相克,如昭公三十一年及哀公九年,史墨明确指出:“火胜金”,“水胜火”。而文公七年,郤缺言于赵盾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之中,水、火、金、木、土,完全是以五行相克的准确次序排列,充分反映人们已准确认识五行相克的规律。

  五行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联系也有所阐及。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则昏乱,民失其性。是以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对照《素问·六节藏象论》之谓:“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两者前后传承,互为补充。此外,五行方位与颜色的匹配也可从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谓南蒯“黄,中之色”而知其一。《左传》并未记载五行与五脏的关系,这说明当时或许还未产生五脏配属五行的理论。尽管在后世医学中五味、

荣是满州国里常出现的姓氏吗?

荣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约占全国荣姓人口的33%。  荣氏族人今大体分布在十八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