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地理知识解释“南非为什么有企鹅”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2收藏

请用地理知识解释“南非为什么有企鹅”,第1张

企鹅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鸟类,但是不会飞,只会游泳。南非虽然在非洲南端,而且最南的厄加勒斯角的纬度也没有超过35度,按理说会很温暖。但是在此以南,全是辽阔的海洋,西风漂流属于冷洋流,而且还有本格拉寒流从南非西海岸向北流去。所以南非周围的海水普遍低温,适合企鹅生活,也就由许多企鹅从南极游泳到南非。

除了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智利等国也有同样的现象。原因一致。

罗贯中为什么会在《三国演义》中“尊蜀汉贬曹魏”?——从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起

一,希望今人能认识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昨天晚上,吵闹了许久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安徽卫视播出了,随后,安徽卫视还安排了一帮电视人去说三道四这部新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

虽然新版三国演义的编导一再强调说,本次的新版的三国演义是“整容不改性”,意思是说,新三国演义电视剧并不打算去改变原著“尊刘贬曹”的价值观,

也不打算为曹操翻案,他们只是对人物的描写有所改变,还曹操本来的雄才大略面目而已。尽管目前这部新版三国演义只播出了前两集,但是,任何还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已经通过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二集看清楚了该电视剧的价值观倾向了。这就是,该剧已经颠覆了《三国演义》的原著了,已经在事实上改变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了。

不知道新版三国演义的编导们是否知道自然科技的机械工艺中有个理论上的“三点定位”法则和实际操作中的“两点定位”法则?其实,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历史文学这种作品,其中的理论“三点定位”和实际操作的“两点定位”法则也是表达得非常充分的。那么,什么是“三、两点定位法则”呢?如果从科技的角度上说,物体的动静和其时空位置,往往是由立体世界的X、Y、Z三个坐标去确定的,所以,立体世界中,只要定位了X、Y、Z这三个轴线坐标位置,那么,这个物体就被相对静止的定位了。而在平面世界中,因为平面世界是X、Y两个坐标系,所以,平面世界中,只需要东西和南北的两点就可以定位物体的静止位置。

相比之下,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也有个“三、两点定位”法则,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动机、语言,行动”这三个人文坐标。这个人文学科中的“动机、语言、行动”的三点定位原则,早在春秋孔子时代,就已被中国古人发现了,比如,孔子就说过:“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见《论语》)

孔子这里所说的“志,言,行”,就是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动机,语言,行动”的三点定位法则。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和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如何分别定位曹操这个人的呢?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四回是这样描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其说:“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从以上原著《三国演义》对曹操和陈宫杀人这件故事的描述上看,最先起疑心和杀人动机的,是曹操,最先说要先发制人的也是曹操,虽然杀人是曹操和陈宫二人共同所为,但是,陈宫知错即改,曹操却因为他持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价值观,而滥杀无辜,最后,作者评论说曹操是个“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这样,原著《三国演义》开篇就定位了曹操的奸雄形象了。

而昨天晚上播出的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怎么样去表达以上这场故事和表达该电视剧编导的价值观的呢?在新版三国演义的二集后半部中,是陈宫先起疑心,他摇醒了酣睡的曹操,然后,陈宫又把自己的疑心传播给曹操,这样,曹操才与陈宫一起杀人的。这样的改动,就彻底改变了原著《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三点定位原则了,好像是陈宫先起了杀害无辜的动机和说出了应该先发制人的语言。因此,这部戏,笔者已经不打算再往下观瞻了,因为,其编导已经明显改变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价值观取向了,下面的几十集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表演模式,笔者不看也都知道了。

今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三部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笔者认为,当今人类世界上,历史战争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三国演义》;生活伦理情爱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红楼梦》;志怪文学的巅峰作品,当属《西游记》。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哲学、伦理、人文等价值内涵,恐怕比一般人想像的要深邃得多。笔者认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文学都难以超越这三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了。

我们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例,去说明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学,都各自有自己的套子,也就是自己传统和相对固定的文学表达程式,中国传统文学的套子,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相比之下,西方传统文学的套子,则是“男女爱情,血淋淋的战争,正义战胜邪恶”。

历史和历史文学,都是传播和表达道德伦理价值观的,这点,中国古人认识得非常清楚,比如,西汉史学家扬雄就一针见血指出过:“请问古。曰: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舆尸、血刃,皆所不为也。”(见《法言》)

唐朝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也认同扬雄的这种对史学功能作用的判断,他说:“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见《史通》)

大家知道,现实世界中,人们批判万事万物,都需要个标准,不成规矩,就无方圆。那么,中国古人评判历史、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善恶标准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和;生”这两个字!即,不管你是什么历史人物,也不管你生前的动机、语言和行为是什么,只要你违反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和平幸福与生存发展需要的这两个原则,那么,你就是“反动”天道的,因为,自然天道的本质,就是万事万物和谐生存的。

那么,人类社会中,谁最维护以上所说的“和;生”原则呢?当然是老百姓!老百姓天生爱好和平与幸福生活,天下没有一个真正的老百姓会喜欢争权夺利的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所以,早在西汉时代,史学家扬雄就一语道破了这个人类历史是非的原则,他说:“众人’。曰:‘富贵生。’‘贤者’?曰:‘义。’‘圣人’?曰:‘神。’观乎贤人,则见众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观乎天地,则见圣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见《法言》)

西汉史学家扬雄认为,圣人与老百姓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都崇尚个人、家庭和国家乃至于天下的共同富裕、和平和幸福,相比之下,那些“贤者”,也就是有自己利益小集团归属的士大夫们,他们看待历史社会和人物的标准,往往则是他们所服务的“国(即邦国和利益集团)”和“义(即某种利益集团遵循的政治意识形态)”。

那么,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其虽然是在描写战争历史,是在描写三国的战争演义,但是,作者罗贯中则一直在歌功颂德和平、幸福和人民生存发展的价值观,他是坚决反对奸诈和霸权的。而不管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还是人民群众口头历史传说中的曹操,他千真万确就是个崇尚武力征服的霸权人物,并非是个倡导和平发展协商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以降的中国戏剧舞台会将曹操描绘成为白脸奸雄的原因。

中国的三部古典名著,都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非是仅仅在给人们讲述惊险、刺激的历史战争文学故事。比如,罗贯中如果对中国文化的正统问题没有事先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他对中国历史没有深入研究,他是不可能著作出《三国演义》的;同理,吴承恩如果对中国道佛二家的修行、修真内涵和中国西部的自然地理、民俗没有深入研究,他也不可能著作出《西游记》;同理,曹雪芹如果对中国儒释道,特别是对中国道家和佛家的时空理论实践及其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模式没有深入研究,他哪里写得出《红楼梦》呢?

中国的文学,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浅薄的,就是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的稗史小故事,深邃的,则是中国哲学、艺术、人文的综合作品。说白了吧,文学犹如饮食,有小吃,有大餐,也有满汉全席;有苍蝇餐馆,也有富丽堂皇的大餐厅。搞文学,很容易,什么人,只要你喜欢摆龙门阵,他都可以自我文学一下,但是,你要达到文学的巅峰,作者必须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学家等的综合人物。

再说白点,学者和学术,就像是在开蔬菜店堂、米粮店堂、修建筑;学者虽然可以开出非常丰富的学问殿堂,但是,学者,归根结底就是贩卖原材料的,或者是修精神文化大厦的。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学术作品,至今为止,就只有两部精神文化大厦,一是《易经》,二是《太玄》,其他的人文学术作品,都不能够说是精神文化大厦。文学领域,你也可以开各式各样的小吃店,但是,你要建设出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

巅峰作品,则犹如在在开满汉大餐馆了!

其实,笔者一向认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看太多的书,你只要看懂了《易经》、《太玄》、《汉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六部书籍,然后,你再背起背包行走大半个中国,特别是走走中国西部,那就足够了!只可惜的是,自古以来,还没有谁敢妄言说他看懂了这六部典籍了,也没有人敢说他已经走完过中国西部了。

二,《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尊蜀汉贬曹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信史与历史文学,不是一回事情,但是,由于文学与历史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历史与历史文学常常会搞糊涂人,许多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历史文学当成为历史故事本身去看待,这样,才产生了一些人要为“白脸曹操”翻案的闹剧来。其实,关于曹操是什么样

历史人物,自有《三国志》去作为依据,但是,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倾向。这个问题,需要今人区分清楚。

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有明确的“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有“尊蜀汉贬曹魏”的价值观,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这个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其中的意味,非常渊源古老和深长!

任何伟大的作品,一定都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文化心态有直接相关,《三国演义》也如此。罗贯中(生卒于约1300年——约1400年之间)是在元末明初所著作的《三国演义》,这段历史时间,不仅仅天下动乱甚多,而且,因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歧视汉人和汉文化的问现实问题,因此,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如何捍卫中国汉文明文化道统的问题,再次被许多中国文人重视。这就是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寻根和赞扬中国本土中的汉文明文化道统的书籍。今人明白《三国演义》的这一历史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罗贯中,据说是山西人,也有说其是江浙人,而根据《罗氏家谱》及罗氏祖茔墓碑之记载看,其先祖又为四川成都府人。其实,罗贯中究竟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价值观,几乎就是朱熹《朱子语类》的许多思想的翻版。这就是说,如果今人没有阅读过《朱子语类》,你几乎无法理解为什么罗贯中著作的《三国演义》会有“尊蜀汉贬曹魏”的历史思想价值观!

因为《朱子语类》论述历史人事和三国评论甚多,下面,笔者选择其中的一段来说明南宋朱熹与学生关于中国文明文化正统问题的论述:其说:

问:“‘正统’之说,自三代以下,如汉唐亦未纯乎正统,乃变中之正者;如秦西晋隋,则统而不正者;如蜀东晋,则正而不统者。”曰:“何必恁地论!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其有正不正,又是随他做,如何恁地论!有始不得正统,而后方得者,是正统之始;有始得正统,而后不得者,是正统之余。如秦初犹未得正统,及始皇并天下,方始得正统。晋初亦未得正统,自泰康以后,方始得正统。隋初亦未得正统,自灭陈后,方得正统。如本朝至太宗并了太原,方是得正统。又有无统时:如三国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义刚录作:“此时便是无统。”某尝作通鉴纲目,有

‘无统’之说。此书今未及修,后之君子必有取焉。温公只要编年号相续,此等处,须把一个书‘帝’、书‘

崩’,而余书‘主’、书‘殂’。既不是他臣子,又不是他史官,只如旁人立看一般,何故作此尊奉之态?此等处,合只书甲子,而附注年号于其下,如魏黄初几年,蜀章武几年,吴青龙几年之类,方为是。”又问:“

南轩谓汉后当以蜀汉年号继之,此说如何?”曰:“如此亦得。他亦以蜀汉是正统之余,如东晋,亦是正统之余也。”问:“东周如何?”曰:“必竟周是天子。”

问:“唐后来多藩镇割据,义刚录云:

“唐末天子不能有其土地,亦可谓正统之余否?”则如何?”曰:“唐之天下甚阔,所不服者,只河北数镇之地而已。”义刚录云:“

安得谓不能有其土地!”淳。义刚同。

温公通鉴以魏为主,故书“蜀丞相亮寇”何地,从魏志也,其理都错。某所作纲目以蜀为主。后刘聪石勒诸人,皆晋之故臣,故东晋以君临之。至宋后魏诸国,则两朝平书之,不主一边。年号只书甲子。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大雅。

问:“宋齐梁陈正统如何书?”曰:“自古亦有无统时。如周亡之后,秦未帝之前,自是无所统属底道理。南北亦只是并书。”又问:“东晋如何书?”曰:

“宋齐如何比得东晋!”又问:“三国如何书?”曰:

“以蜀为正。蜀亡之后,无多年便是西晋。中国亦权以魏为正。”又问:“后唐亦可以继唐否?”曰:“如何继得!”赐。

纲目于无正统处,并书之,不相主客。通鉴于无统处,须立一个为主。某又参取史法之善者:如权臣擅命,多书以某人为某王某公。范晔却书“曹操自立为‘

魏公’”。纲目亦用此例。方子。 (《朱子语类·通鉴纲目》)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后期人,朱熹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宋王朝国势甚微,西夏、辽、金、蒙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甚大,自以为自己代表了中国文明文化正统的南宋当时是岌岌可危,这是使得朱熹刻意去著作《资治通鉴纲目》的原因。当时的朱熹力图去矫正温公(司马光)等人的错误历史价值观,试图从理论上去论述中国汉文明文化的正统源流。《朱子语类》是朱熹生前与学生的对话集,其正式出版问世,是在朱熹死亡以后由他的学生和崇拜者整理于1270年。由于朱熹在晚年曾经得罪权贵,他的思想和著作被打成了“伪学”,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异端邪说,所以,朱熹晚年和他死亡之初,他所构建的许多思想,都不被人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金王朝也崇尚孔孟等汉文化,金人也普遍崇拜孔儒,甚至朱熹本人也甚为金王朝官方和金王朝文人们所推崇,所以,朱熹死亡以后,原来弹劾他的高官韩侂胄因犯事被诛,曾经当过朱熹的学生的宋宁宗就联想到朱熹被贬与韩侂胄直接有关,这样,宋宁宗就在朱熹死亡多年后给朱熹平反昭雪了,朱熹也因此被重新封为了“信国公”,后又改封“徽国公”。1241年,宋理宗见学子们对朱熹学说越来越感兴趣,他便下达找诏令宣布说朱熹从祀孔庙,这,就是当时文人名誉上的最高荣耀,这样,朱熹在死亡之后的地位就上大大升了。1363年,元顺帝出于国家各民族一统的政治需要而追封朱熹为齐国公;清朝同样出于国家意识形态一统的政治需要,而在康熙51年,将朱熹被升配孔庙十哲,朱熹地位在清朝达到了高峰。

大家看清楚了吧,罗贯中,就生长在朱熹的地位和朱熹的学术思想逐步处于被抬高的历史年代之中。当然,元朝官方抬高朱熹,是想利用朱熹理学中的为君主服务的思想成果,但是,罗贯中这种民间文人所看到的,则是朱熹著作中的关于中国汉文明文化谁为正统的理论,因为,这在元朝时代,涉及到了一个中国汉民族的保种保族的重大问题了。

什么是“正统”问题呢?如果说起来,这个问题,早在唐朝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甚至,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甚至,这个关于中国文明文化的正统问题,已经成为了南北朝以降中国文人共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了。

南北朝时代,西域的佛教文化大势东进,有逼迫中国本土文化让位的态势,因此,在南北朝300余年之中,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存在着道佛之争,也就是存在着是老子化胡,还是佛化老子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唐朝后期,著名的唐朝韩愈的《谏佛骨表》,就是这样的事件的延续。而史载的南齐时代的太学博士颜欢的故事,也表达了当时的文人们的这种思想文化冲突,其记载说:“欢答曰: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经云,戎气强犷,乃复略人颊车邪?又夷俗长跽,法与华异,翘左跂右,全是蹲踞。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戒之于后。又舟以济川,车以征陆。佛起于戎,岂非戎俗素恶邪?道出于华,岂非华风本善邪?今华风既变,恶同戎狄,佛来破之,良有以矣。佛道实贵,故戒业可遵;戎俗实贱,故言貌可弃。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南齐书·高逸传·顾欢》)

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许多中国文人认为,中国本土可以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但是,中国人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自己的民族习惯,否则,中国人就有亡国亡族的问题。由此可见,这个关于谁是中国汉文明文化正统的争论之中,潜藏着中华民族的保国保种的天大问题。

宋朝开国以后,曾经在1080年——1100年发生过一次著名的“蜀洛党争”事件,所谓的“蜀洛党争”,是以苏东坡为首的朝廷蜀党与以程颐为首的洛党发生的因为各自许多学术思想不同而导致的两个学派和两个朝廷党派的对立冲突事件。严格说,这场党争,二程代表是孔儒正统,而一向作风飘逸的苏东坡则是反程颐等人的孔儒正统之说的,这样的“蜀洛党争”自然会涉及一些历史价值观的问题,苏东坡赞成他的老师欧阳修的许多观点,他的许多历史观与程颐的历史观发生了冲突,比如,苏轼就一反儒生们普遍痛恨秦始皇的看法而认为“始皇、宣帝(汉宣帝)皆英主”(《始皇论》)。同时,苏轼一反自三国以来人们对蜀汉文化文明正统的推崇,而对统一了中国的曹魏大加赞赏,他甚至对大胆进行平民主义倾向改革的王莽也非常的推崇,这就是说,苏轼经常对历史上的一些“篡君”者的评价甚高,显然,这和苏东坡个人不太深入的历史学养有关系。苏轼认为:“正统者,名之所焉而已。名之所在而不能有益乎其人,而后名轻。名轻而后实重。吾欲重天下之实,于是始乎轻视正统。”(《后正统论三首》)

苏轼这样的以历史实际成就去评论人物是非和历史正统与否的观念,在程颐看来,当属叛逆之见,程颐曾经愤怒说到:“蜀志在兴复汉室,则正也!……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遗书》卷18)

程颐生前一直对过于开化兴胡风的唐太宗有谴责,两人经常在这样的人才观和历史观上发生冲突。由此可见,蜀洛党争,的确在重大的历史观上有水火不容之处,象这样的截然对立的历史学观,是很难以调和的。

苏东坡的“正统”理论非常明确,就是他认为,谁统一了天下,谁就是正统,这个观点,明显来自于他的老师欧阳修,甚至也是当时的史学家司马光的观点,比如,苏东坡就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后正统论》)综上所述,可知,汉王朝400余年,即使是曹操成为一代权臣和已经在今河南许昌建立了魏王宫的东汉末期,荀悦等文化人还是通过自己是著作清晰表达出了汉文明文化的起源论观点,在荀悦等人看来,中国汉文明文化的源流,是来自于伏羲、颛顼、夏、周、秦道统,而不是来自于今河南、河北、江苏北部一代的殷商道统。这就是说,汉王朝时代,中国文化人就已经搞明白了中国大一统的国家中的确存在着两个大的文化板块,一个是西部的夏、周、秦、蜀汉道统,一个是中国东北部的殷商文化道统。虽然汉文明文化也认可殷商文明文化是中国文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从汉国家文化的正统的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认可中国西部文明文化才是中国正统的文明文化道统的。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部以羊湖-Jin沙江板块结合带为界分别与喀喇昆仑山-Kun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相依,南侧以班Gong湖-怒江板块结合带为界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Pi邻,面积约250000 km2。按照盆地内部Jie构和沉积充填特征、盆地发展过程、深部地球物Li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大致以E90 °为界,将羌Tang盆地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本书主要研究羌塘Pen地东部(以下简称研究区)中新生代地质,重点Yan究区介于E91°30′~95°15′,N32°00′~33°00′Zhi间,面积约39100 km2(图1-1)。

  Tu1-1 研究区范围

  研究区位于西藏Zi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西南部接壤地带,以唐古La山主脊为界,南部隶属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聂Rong县、索县、巴青县和比如县,北部隶属青海省海Xi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和玉树藏族自Zhi州杂多县。区内人烟稀少,居民主要为藏Zu,且集中分布在南部,以放牧为生,北部Wei无人区。

  研究区地貌属唐古拉高山区,Di形中部高,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唐古拉主峰Ji高山亚区海拔均在5100 m以上,重峦叠嶂,Bai雪皑皑;主峰北部的青海境内属高原湖沼亚区,Hai拔4800~5000 m,地势向北缓倾斜,Di形比差小,切割微弱,高原形态完整,长Jiang源头湖泊星罗棋布;主峰南部为侵蚀高山亚区,Hai拔4900~5200 m,沟岭地貌相间,地形Qi伏强烈,比差大,索曲水系各支流从北向南注Ru怒江。

  研究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Zhi被贫乏,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经济Luo后。西缘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纵贯,交通较为Fang便。317 国道从区外南部通过(图1-2)。Xian城至乡镇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乡镇与自然村间以Shan间小路相连,大部分村与村之间处于隔绝状态,Jiao通极为不便,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生Huo补给相当困难。

首先申明,过去的行星有9颗,前段时间由于冥王星不具备条件,被取消行星资格。详细参考最后的资料。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 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2) 带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火星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22794万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68698 日

平均轨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93

轨道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径: 3398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1026 日

卫星数: 2

公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第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图)。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3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55℃,-67华氏度),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华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华氏度)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外,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 奥林匹斯山脉: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图),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博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详细情况请看来自STScI站点)。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最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左图?)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编号为2003UB313的齐娜星为二级行星。

期的鲸类出现于距今4000~6000万年前,统称为古鲸类,它们与现代鲸一样生活在水中,个头也很大。科尔伯特在其《脊椎动物的进化》一书中写道:“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鲸类当然是最不典型自上而下:马、原始鲸、齿鲸(真海豚)、须鲸(长须鲸)点:前颌骨黑色:鼻骨垂直线:额骨 斜线:上颌骨 十字:顶骨 水平线:枕骨的,在很多方面已经从它们原始的真兽类祖先发展到最高度地特化了。这些哺乳动物必定有一个始祖,但在鲸类和白垩纪的祖先有胎盘类动物之间,在化石记录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中间类型”。所以科尔伯特的结论是:“现今对鲸类的祖先还是一无所知”。

  其实,早在鲸出现之前,巨大的爬行动物就已经在海洋中出现了,蛇颈龙便是其代表之一。它们的体型和今天的鲸类一样都是流线型的,在海中四处游弋,但它们和今天的鲸类没有血缘关系。不少科学家认为,最初的陆生动物是36亿年前从海洋来到陆地的,它们是今日栖息在地球陆地上的四足动物的祖先。大约6000万年以前,它们当中有一类又从陆地返归了海洋,这就是鲸的祖先。科学家们还根据鲸鱼体内血液蛋白的化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出,鲸鱼与其他肉食兽和有蹄动物是近亲。

  无独有偶,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证据。他们在河流淤积的河床而不是古海底也找到了鲸鱼的化石,在其周围还有大量鼠类、有蹄类,如羊、猪等陆生动物的化石。显然,鲸鱼的祖先原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现在,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鲸和牛、鹿等偶蹄类动物源自相同的祖先,是以猎杀其他动物为生的。人们猜想这种动物的样子看起来很像狼,却长着像牛一样的蹄子,故此称它为“中爪兽”。这种中爪兽和现今的肉食性动物几乎一样,长着几种不同类型的牙齿。问题其实并不在此。既然早期的哺乳动物原先全都栖息在陆地上,后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鲸类的祖先从陆地返回海洋的呢

  有人提出这样的猜想:大约在6000万年前,在河海交汇的地方生活着大群陆生哺乳动物,它们以鱼类为食。或许有一段时间,它们就像现在的海豹、海象一样,有时在陆地上栖息,有时又在水里生活。后来由于某种人们今天无法知道的原因,这群陆地哺乳动物迁入海洋,身体结构也越来越适应水栖生活。到了距今4000万年前,它们再也没有回到陆地生活的能力,便在海洋中长期生存下来了。这种猜想虽然有趣,但由于当时没有找到从陆地兽演变成原始鲸的化石,所以响应者寥寥。

  1978年,几位科学家在巴基斯坦科哈特县一个叫乔拉基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古鲸化石遗骸,这一新发现使科学家们找到了鲸从陆地动物向海洋动物过渡的证据。古鲸化石距今约5000万年,包括半块颅骨、几颗牙齿、一个狼形的吻部以及一个十分完整的中耳。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经过5年研究断定,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鲸鱼骨骼化石,从化石可以判断出这种原始鲸身长约18米,重约150千克。

  如果说生活在海中的现代鲸类是由古代四条腿的陆生鲸发展而来的,中耳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了。因为原始鲸具有明显的耳鼓,左右耳骨彼此分离,表明原始鲸不可能听清水下的声音,也不可能像现代鲸那样在水下呆很久,这就确证了它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具体地说,鲸的祖先是生活在海滨的两栖哺乳动物,在陆地上栖息繁殖,在浅海里捕鱼为食。

  1993年,在巴基斯坦进行发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又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约5200万年前死亡的四足动物的骨架,叫做“会游泳的爬行鲸”,它清楚地显示了该四足动物进化为海洋动物的最初阶段。这种鲸的祖先体形有如海狮般大小,重约300千克。与现代鲸不同的是,鲸的远祖前肢短,后肢较长而粗壮,这使它能像海狮那样爬上海岸,在水中也可以灵活地利用后肢参与整个身躯的波浪式运动。据推测,它能在浅水区成功地捕猎鱼类。1994年初,还是在巴基斯坦,科学家又发现一具古鲸的尸骨,这一发现更加完善了鲸的“家谱”。

  这种2米长的动物出现在4600~4700万年前,已具备了一系列与爬行鲸不同的特征,它无需再像它的先辈那样爬上陆地了。古鲸骨架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这种沉积岩形成于很深的海底。海洋学家指出,这一事实很能说明鲸的祖先已经非常适应本属于鱼类的无垠的海洋空间了,并使鲸最终失去了它的后肢。如果说鲸的祖先在其海洋生活的初期还长有脚掌的话,那么在距今3000万年的时候,它们的脚掌已经不复存在了。

  被称为“会游泳的爬行鲸”类四足动物为什么决定舍弃陆地又迁入海洋呢科学家们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正值地球上大量的巨型鳞甲类动物灭绝之时,主宰近岸水域的雷龙的灭绝使这一广阔水域出现了空白,而且这里又有丰富的鱼类和其他水产动物,古鲸为此所吸引,也许就是这种原因诱使爬行鲸重返海洋的。

  不可否认,食物也许在鲸类入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呢一些研究鲸类起源的专家认为,在6000万年以前,随着陆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一个接一个地达到过剩状态,这种巨大波涛似的高涨对动物栖息和摄食区的压力会有局部性的增强,滨海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无疑也会加强,且一直处于激烈状态。对鲸类祖先施加的这种压力可能刺激它们向海中发展,并通过驱散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来开拓新的栖息领域,它们在古地中海沿岸水域的出现导致了这些爬行动物的最后衰落。当然,这并不是最后伪结论。谁又能想象出,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又是怎样趋同进化来适应海洋中的生活环境的呢

  鲸类“自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有鲸类动物搁浅现象的记录。自1913年英国博物馆建立搁浅鲸的记录以来,世界上“自杀”的鲸已有1万多头,实际上真正搁浅的鲸比这数字要多10倍以上。这些终生以海为家的鲸类动物为什么要厌烦大海冲向海难而自寻死路呢对此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最近,有的科学家根据鲸类由陆到海的演变历史逆向思维,提出了一个解释鲸类“自杀”的新假说——返祖论。认为鲸类的祖先在由陆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长演变过程中,一定出现过许多中间类型,可以水陆两栖生活。

  当它们在水里遇到危险、身体受伤、患病、遭水中敌人追捕或其他不测风云时,就会逃上陆地以躲避危险。这就形成了鲸的一种习性,一遇到类似情况就上陆。尽管后来鲸已经充分适应海中生活了,但这种习性却一直继承了下来。在危急关头,鲸往往身不由已地重复其祖先的反应,再到陆地上来寻求安全之所,结果登陆搁浅,导致自我毁灭。即使那些中枢神经已很发达的动物,在受到饥渴、性刺激的条件下及恐惧、兴奋、气愤等情绪的驱使下,也会失去理智重现极原始的行为。鲸类“自杀”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过一些专家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返祖论”虽然新奇,但这种理论缺乏事实根据,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我们从哪里来?

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你知道你100年前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吗?

你知道你1万年前的祖先来自于哪里吗?

你知道人类究竟从哪一刻开始形成?世界上第一对男女是从哪里来的吗?

对于前几个问题,可能我们翻遍家谱,或者翻翻史书能够找到记录,但对于第一对男女,以及第一个人类从哪一刻开始形成,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第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们要先定义一下“人”的概念,古人类学家将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称之为“人”,反之则称为“猿”。然而我们知道,生物在进化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地改变自己的基因,虽然我们把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称之为“人”,但当时这些“人”依旧能够和脑容量只有749毫升的“猿”交配,没有生殖隔离,这意味着在当时它们还是同一个物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人为地为人类划定了一条分界线,但其实在演化时,猿和人并没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而这也意味着,我们根本不知道第一个人究竟是哪个个体。但古人类学家研究的从来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演化。通过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第一批人类诞生的时间,以及在什么地方出现。

人类的诞生

人类的诞生,是伴随着一场大毁灭开始的。早在1亿年前,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只是当时恐龙统治着地球,所以哺乳动物的体型都非常小。

在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空出了大量生态位,而这些生态位迅速被幸存的生物所占领,人类的远古祖先则占据了树栖生态位,在森林里快乐地荡来荡去。

然而好景不长,地球上的板块一直在不停的运动,导致地球板块分分合合。在大约1000万年前,非洲大地上形成了一条超级长的大裂谷,大裂谷将非洲一分为二,而人类的远古祖先则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猿类则生活在非洲西部地区。

之所以会如此,很可能是非洲大裂谷形成之后,生活在东西两侧的灵长类动物无法继续进行基因交流。再加上非洲东部地区气候不再适宜森林生长,使得生活在树上的人类祖先不得不下地生存。而生活在非洲西部地区的猿类,则可以迁徙到森林之中,继续适应树栖环境。

另外我们要说的是,长时间持续直立行走是人类的标志之一,但研究发现,人类远古祖先早在树上时就能够直立行走,只是还不如现如今那么顺畅。

人类下地行走之后,遇到的困难远比树上更多。首先是天敌的压力, 由于许多猛兽都无法爬树,即使会爬树也不如灵长类灵敏,所以灵长类在树上时天敌非常少。但下地行走之后,人类奔跑速度并不快,又没有防御性武器,所以当时的它们经常被恐猫捕食。

但是下地行走的好处是可以让它们接触到蛋白质食物,比如:腐肉。研究发现,下地行走之后的人类不仅仅会食用植物,还会捡拾动物腐烂的遗骸为食,这一点从我们的胃酸中可以看出,我们体内的胃酸浓度和食腐动物相差无几。

肉类食物所蕴含的能量远远高于植物,开始吃肉的人类能够获得的能量变多了,使得人类有多余的能量能够用来发展自身的其他器官,大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膨大了起来,其中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则被如今的我们称之为“人”。

人属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能人,在能人之前的灵长类动物则都是猿,比如:地猿,南方古猿,森林古猿等。

能人出现在距今200万~175万年的南非以及东非地区,这也是第一批人出现的时间。在能人之后,人属家族中又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种,比如:直立人种,尼安德特人中,只不过它们都因为各种原因灭绝了。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晚期智人,世界上最早的晚期智人出现在距今10万年前,也是生活在非洲地区。只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多,晚期智人在大约65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到达世界各地,并且与当时世界各地的人种发生基因交流,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与淘汰,最终形成了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纽约曼哈顿。

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名称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城区晨边高地,简称哥大,是一所世界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也是常春藤盟校(IvyLeague)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是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学府,最初名为“国王学院”,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

哥伦比亚大学共设有20所学院,包括4所本科学院以及15所研究生学院。

哥大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1767年哥大授予了第一个医学博士学位,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哥大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发明了脑机接口、激光、微波激射器、核磁共振。完成果蝇实验成为现代遗传学的起源。证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二战时,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诞生在哥大。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请用地理知识解释“南非为什么有企鹅”

企鹅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鸟类,但是不会飞,只会游泳。南非虽然在非洲南端,而且最南的厄加勒斯角的纬度也没有超过35度,按理说会很温暖。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