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犹存杜店村
明清古道
文/图 张国婧 张海军
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乃秦岭余脉巴山楚水之地,中国东西部、南北方两条地理分界线在此交汇,山重水复、广袤辽阔。其间少见的平缓山坡河川上,一个仅有25平方公里,不足400户、1500余人的村子,兼具“骏马秋风塞北”的粗犷和“杏花春雨江南”的灵秀,古风犹存、历久弥新,它就是河南省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熊耳山为秦岭东段规模最大的山脉之一,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岭,《水经注》记载熊耳山“双峰竞秀,望若熊耳”。杜店村在熊耳山系南麓,村后之山名曰“朱阳山”,林木繁茂、山势巍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发现朱阳山形似伟人卧像,倍感神奇。
社火名扬豫鄂陕
卢氏朱阳关,古时是长安东出中原、南下荆襄的咽喉,素有“三省锁钥”之称,流传着“先有店,后有关”的说法。
杜店村原名杜家店,然而村里却无杜姓,原来旧时该村村民因耍社火“出垛”久负盛名,且为古道店居之地,取名“垛家店”,久之谐音为“杜家店”。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卢氏县一度被改为新四县,杜家店则改称杜店延续下来。数千年前,杜店、朱阳关一带就有人类活动,杜店村东200米处的“杜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3750平方米,曾出土红陶罐、多种陶器残片和烧陶窑,还曾出土许多长刀、长剑及红铜箭头。《隋书·地理志》记载:“析阳郡有淅水”,淅水即杜店村下的鹳河。此处村落先在杜店出现,逐渐向东发展,城子村、王店村、朱阳关街才陆续出现。
以“垛”为代表的社火在杜店村声名远扬,户户能表演、人人有绝活。垛子,顾名思义就是隐蔽和支撑的意思。垛子又称平垛、芯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垛子是把四五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垛子分抬垛和背垛,抬垛是将有装扮成剧中人物的孩子的铁架,置于方桌之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背垛是由一身强力壮者肩背铁架行走,肩扛者也装扮成剧中人模样,上下融为一体,更具表演性和流动性。
垛子底部装饰为平川、云端或花卉等,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的。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小孩子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铁芯子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孩子们显得亭亭玉立。
社火全国各地都有,杜店村人却有着更深的 情感 和更执着的追求,爷教孙学、夫妻同台、全家齐上、不亦乐乎。
明清古道思连绵
杜店村现保存明清建筑9处、民国建筑7处,还有建国时期建筑57处, 历史 建筑、环境风貌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村落几经战乱和水患威胁,依然保存完好,实属宝贵。
“过街楼”位于村中行人必经的村口,造型为城门型,下部为人行券洞,上为亭廊殿堂,供奉白衣观音,因此也叫观音阁或白衣观音阁。观音阁现存有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重修观音阁的碑刻。据《祝氏家谱》详细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年)再次重修观音阁。阁内所立观音神像身着白衣,面容慈祥,阁壁彩绘栩栩如生,观音阁外观庄严肃穆、雕梁画栋。观音阁香火甚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远近百里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清代卢氏县令赵作霖《署篆两月士民眷恋祈留一言赋词为别》曾有记载:“两月莘川治未周,皇仁宪德愧难酬。讼庭敢信情无遁,署案惟期牍勿留。暂访茅檐民俗古,初觇彩笔士风优。临岐攀爱缘何事?一点清心绕水流。”
过街楼(观音阁)
杜店传统村落占地17公顷,过街楼(观音阁)下的明清古道长428米,各个 历史 时期的传统建筑分布于明清古道两侧,街巷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呈现明清、近现代不同时期的风格。明清建筑的形制和风格,受陕、鄂、晋的影响较大。院内栽植花草,檐廊、门窗、厅堂、梁架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重点装饰,有的还有绘画,造型精美,显示着民间工匠的聪明智慧。
日暮余晖里,漫步古道,老幼欢笑中,更发思古幽情。
崇文厚德古风传
行走在朱阳关镇杜店村,古建筑比比皆是,古树名木罗列其间,不时看到古井石桥、碑幢刻石。
杜店村有一对石狮子,高1米,昂首朝向东南,守护着一方平安,石狮来历、年代不详,传说神奇。杜店村东原有数十亩大古柏树林,高大参天,多需数人合抱,林内有牌坊牌楼多处,柏林北面有寺名曰柏林寺,寺内钟声声震十里。明代曾任山东莱芜知县的卢氏人杜景开题诗《朱阳柏林寺》:“曲径羊肠入翠微,峰头寺古老僧稀。鹤栖树杪窥空象,猿挂林端识鸟机。静锁洞房山磐寂,闲翻贝叶雨花飞。寻真直至诸天界,满地苔封坐不归。”可惜,柏林在上世纪被毁。村内有鹳河老龙湾,湾潭相连,波回浪卷,水雾弥天,经久不散。“龙潭起雾”景色至今犹存,常引众人围观。
杜店村流传着“曹植甫嫁儿媳”的故事。曹植甫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曹靖华的父亲,鲁迅曾为曹植甫写过《教泽碑文》,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主席曾向曹靖华打听过曹植甫老先生。
曹靖华上小学时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杜店村近邻的五里川镇马耳岩村姑娘刘宝惠结婚,刘宝惠大曹靖华4岁。曹靖华一直反对这门婚事,对刘宝惠讲自己将来要外出,不与刘宝惠共住。曹靖华后赴开封读中学,随后到苏联留学,其间多次写信给父亲曹植甫提出要刘宝惠另适人家。后曹植甫做通儿媳刘宝惠工作,并在杜店村为刘宝惠找到邹姓夫婿,择吉日,亲自送儿媳刘宝惠到新的婆家。
除了让刘宝惠带走娘家陪送的所有妆奁,曹老先生另外还置办了当时乡间能买到的一应嫁妆。刘宝惠骑一匹骡子前往杜店村,一路上很多人说“曹老先生嫁了4个女儿都没有送行,这次亲自送儿媳到婆家,实在让人钦佩。”
阳关古道犹在,岁月流转经年。文化厚重、人杰地灵的杜店村在外工作人员很多,他们成立了古村保护建设联谊会,保护传承 历史 文化,厚重杜店焕发新的芳华。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名录的金寨县果子园乡姚冲村姜湾。当地人称作姜家大寨,历经数百年繁衍传承,形成相拥而居的庞大村落。现存120余间明清古屋,具有大别山地区典型的人居格局。姜家大寨独立成一体,100多居民中异姓只有肖氏一家,也是与姜氏族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姜湾人淳朴善良、宅心仁厚,至今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习的农耕生活习惯。
义军部将拒降变身寨主
徽楚古道西南有几座海拔600多米的大山,其中的几座合在一起形似骑士正坐马鞍,故称中骑岭。中骑岭四周高山峻岭连绵不绝,岭头有一处120余间古屋。这便是姜家大寨。根据《姜氏家谱》记载及姜家族人口口相传:此支姜氏是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姜维之后,迁居中骑岭的第一世祖姜起超是李自成起义军中左路军的一员大将,随李自成征战南北屡立战功。李自成进京称帝后姜起超官拜大将军,镇守河南商洛地区。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姜起超拒绝降清,解散了队伍,携妻子和5个儿子及少数亲兵随从从河南商洛碾转到湖北大治、罗邑、黄泥畈等地,后来迁至豫皖交界的中骑岭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结草为庐、倚山建寨、垦荒种粮,奠定了衍世的基业,同化在乡邻之中,并在寨子东南还修建了祖祠。这些古屋能够幸运地保存下来,姜氏祖先和族人付出了300多年的时间成本,使得它们在珍视和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多样性的现代成为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日落而息,还保留有传统的农耕习俗。
一、姓氏源流
牧(Mù)姓源出有三:
1、源于春秋,以封地为姓。据《路史》载,春秋时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卫国大夫康叔被封于牧(今天的河南省淇县南部),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地名作为姓氏,称为牧氏。以牧为氏的康叔后裔,后来以弘农为繁衍中心。所谓弘农,是汉朝时的一个郡名,包括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和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望族居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县南)。
2、源于上古,以名为氏。相传上古黄帝在做了天子以后,经常为了没有能干的贤臣来辅助他巩固王位,治理国家而发愁。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场大风把地上的污垢刮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梦到有一个人拿着只有千钧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动的强弩,驱赶着千万头牛羊。黄帝梦醒后觉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风是象征着号令,是执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后,这就是说,有人姓风名后,就能职掌国政。千钧之弩是象征有力者;驱赶牛羊千万头,是说他能够牧(治理)民行善。这就是说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辅助治理天下。于是黄帝立即下令寻访,不久以后果然在海边找到了风后,在大泽中找到了力牧。黄帝用他们两个作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为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后代于是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牧氏。
3、源出以职业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诸侯国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的后代中有以牧业为生的,遂以牧为姓。也称为牧氏。
得姓始祖:力牧。牧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据《风俗通》一书指出,牧氏是黄帝臣子力牧的后代。这样看来,牧氏是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之时就已经出现的,他们的始祖力牧,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将军,而力牧的后代子孙也就“以王父(祖)字为氏,而姓了牧。故牧氏后人奉力牧为牧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牧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上古时,黄帝有两个很贤明的大臣,一个叫风后,一个叫力牧。力牧原来是一个畜牧部落的人,他善于牧羊,还善于射箭,力大无比,后来就被黄帝请去做官,并被拜为丞相。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得黄帝的赏识。力牧的后人中,一部分保留了牧为姓氏的,也有的用他的名作为姓氏。
三、历史名人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牧姓家族都不甚大,所以自秦、汉以降,默默无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才有一位浙江余姚人牧相,打破了这一沉寂的局面。
牧 仲:又名牧中。春秋时期鲁国有名的贤人。与同样是名贤的乐正求关系很好。他们都是孟献子的好朋友。
牧 皮:春秋时期鲁国人,事孔子,以狂妄著称。
牧 相:明代广西参议,余姚人,与理学大家王阳明同时是王华门下的得意学生,他尤受王华的器重,弘治年间,牧相进士及第,被授为南京兵科给事中,直言,敢于犯上。以疏请罢礼部尚书崔志瑞等而享有盛名。到了正德初年,他又因清查御马监,向皇帝力陈昌滥之弊以及中官李棠矫诏旨营私利之罪,而受杖罢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弘农郡:汉武帝鼎四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及华山以南的地区。治所弘农,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北部。
2、堂号
善治堂:黄帝有臣叫力牧,最善于治理天下,他帮助黄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
牧姓宗祠通用对联
〖牧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弘农。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牧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西州循誉;
东鲁古风。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牧艮,官越巂(Xī 音西)太守,多政绩,有美誉,百姓曾为他立碑纪念。下联典指春秋时狂士牧皮,有古风,曾跟孔子做事。
贺镌越巂;
绩著清流。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越巂太守牧艮政绩卓著,民为之立碑颂勋。下联典指明牧民正为清流县令。
-----------------------------------------------------------------
〖牧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力能担重任;
牧可主万群。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嵌牧姓的得姓始祖力牧“力牧”二字的嵌字联。
君子友贤士;
狂夫事圣人。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贤牧钟,一名牧中,与名贤乐正求相厚,同是孟献子的好友。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牧皮,事孔子,以狂称。狂夫,官名。
-----------------------------------------------------------------
〖牧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鲁国书香门第;
明朝相府人家。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贤牧、春秋时鲁国名人牧皮,均为牧氏鲁国名人。下联典指明代广西参议牧相,余姚人。与理学大家王阳明同是王华的弟子,后举进士,授南京兵科给事中,直言敢谏。
-----------------------------------------------------------------
〖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敷政如春,越西镌碑志颂;
守官似水,清流道载讴歌。
——佚名撰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宦牧良的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太守牧文的事典。
古风犹存杜店村
本文2023-09-27 12:36: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