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豫亲王府要改称信郡王府?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为什么豫亲王府要改称信郡王府?,第1张

第二代豫亲王多尼,是多铎的次子,于1649年袭封为豫亲王,同时改封为“信亲王”。由于多铎在多尔衮死后被牵连获罪,多尼便在1652年被降为郡王,即信郡王,豫亲王府改称信郡王府。直到1778年才恢复了豫亲王爵位名号。

该府建于顺治朝。多铎去世,其第二子多尼袭王后改踢号为信,府亦改为信亲王府。多尔衮死后,多铎虽早多尔衮一年去世但也被牵连,于顺治九年(1652年)被追降为郡王,同时,已继袭亲王爵位的多尼也因父罪降为信郡王。因此,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只绘有信郡王府,而无豫亲王府。

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高宗追叙多铎的开国之功后,命复豫亲王爵,袭王修龄才由信郡王改号为豫亲王,信郡王府亦改称豫亲王府。

该府前身为明代诸王馆址。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该府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5间的大殿(进深3间)、有丹墀,各面阔5间的东、西翼楼,面阔3间的后殿,面阔7间的后寝和面阔13间的后罩排房。大殿两侧各有3进院落的东、西跨院。中轴线上建筑之大殿和后寝部分,近似紫禁城的外朝与内廷。

传说第四代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欢下棋,两个人棋艺都不错。乾隆皇帝经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娱乐。一日君臣会棋,打算一比高低。结果是5:5,胜负对等。怎么奖罚呢?乾隆灵机一动,说:“朕也不赏你,也不抠你门钉。这样吧,朕准你府墙加高三尺!”府墙高低也是级别的表示,准加高府墙实际也是赏给荣耀。豫王很高兴地接旨加墙。其实后来豫王才明白,加墙实际上是把自己禁锢得更严实了。府墙和大狱的院墙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终身。由此北京城就留下了“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谚语。

随着清王朝的倒台,豫亲王的铁帽子爵位也走到了尽头,为了维持家族庞大的开销,1916年末,有近300年历史的豫王府,不得不卖给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美国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筑,请中美两国的专家设计,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据《盛京城阙图》清初沈阳也有一座豫亲王府 。以通天街为界,西有“erke cin wang ni boo',译为豫亲王府,即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的府第,俗呼“十王府” 。它座落在今中街以北,会兰亭浴池以东,沈阳市消防科研所招待所院内,即原沈阳都城隍庙(今沈阳商场的正北方) 。多铎王府是一座长方形两进院落,正门南向。至今仍保留一座石雕的照壁,石质呈红色,显系本溪一带所产的“红小豆石”,与今沈阳故宫崇政殿前石栏杆中的一些栏板的材质相同。石照壁为双面透雕,雕工粗犷、严谨,最宽处为410厘米,高200厘米。整个石照壁布置得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十分和谐优美。且用昆虫、走兽、树木、仙人、·飞禽、山石等谐音寓意吉祥。如“封(蜂)侯(猴)挂印”、“福(蝠)禄(鹿)寿(仙人)喜(喜鹊)”等,用以赞祝主人万事如意,永为王侯。壁身之上为石雕脊顶,由脊瓦、·兽面形瓦当、海棠叶形滴水等组成。壁身之下是石雕缠枝牡丹花纹的壁座。影壁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

铁帽子王一点都不铁

或者说,铁的只是那顶帽子(爵位),而不是戴帽子的那个王。

所谓的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在清朝的爵位序列里,属于最高等级。非世袭罔替的亲王,基本都是恩封,也就是皇子们自然就是亲王,只是被封的早晚问题。

但恩封的亲王死后,其爵位自然降一级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就变成了郡王。郡王去世后,继承人就只能是贝勒。降到奉恩镇国公,也就不降了,也算某种意义上的世袭罔替。

但说到“世袭罔替”,就只能是从源头就没降过的铁帽子王才算。

铁帽子王的源头是来自功封,也就是因为功绩比较大,才加封了世袭罔替——爵位不必降级,永远是亲王。

清朝的两个恭亲王系统

除了比较熟悉的恭亲王奕䜣(咸丰皇帝的兄弟),还有一位恭亲王常宁(康熙皇帝的弟弟)。

这两位恭亲王,相隔百年,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是作为皇子直接受封的:一个是顺治的皇子,一个是道光的皇子。

但同样是“恭亲王”常宁一系的爵位,越传越小。之后,其子海善、满都护,甚至是降两级继承。由亲王之子继承了贝勒的爵位。

到常宁的曾孙明韶,又降为贝子。

到常宁的第五世孙晋昌,又降为奉恩辅国公。

到常宁的七世孙祥林,降为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再降级。

恭亲王常宁一系,相传七代,除了自然的递降爵位,还有五六次的革爵、夺爵。

而“恭亲王”奕䜣一系的爵位,因为是铁帽子王,奕䜣去世后,其孙溥伟继位,仍然是恭亲王,而非恭郡王。如果清朝没灭亡,那这个恭亲王还能一直传下去。

可铁帽子王犯了事儿,自己的爵位也保不住,只能把爵位转给旁支,自己一样要被罚俸、幽禁,甚至判刑。这还属于革爵。

甚至有削爵的例子。比如,在辛酉事件中,被赐自尽的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这两位都是铁帽子王。不仅被赐了自尽,连爵位也被削去。尽管,两年又恢复了铁帽子王的爵位,也与他们本身无关了。

所以,铁帽子王不是免死金牌,也不是铁饭碗。如果不信,就只能“试试就逝世”。

清朝的王爵制度

明清两朝的制度差不多,但在王爵制度上,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加以改进。

明朝的王爷有两个特点:圈禁在各自的王府,王爷的后代还是王爷(按照清朝的标准,明朝的王爷们都是铁帽子王)。

这就造成不良的后果,明朝的亲王群体不断膨胀,又被圈禁在各地,只能单纯的消耗资源,却无法创造任何效益。这被称为“全国养朱”。

清朝是怎么改的呢?

第一,清朝的皇子仍然是变相的圈禁,只是全在京城住,不许私自出京。

第二,每一代继承人都自动降低一级爵位。爵位的降低,相应的待遇也随之降低,这也节省了资源。比如,清朝的王爵如果传递到第二代,成为郡王。以郡王的等级,就没资格再住原来的亲王府邸。这位郡王就只能搬家到更小的郡王府邸里。

王府不是私产,而是清朝宗室的宿舍。够什么品级,住什么宿舍。铁打的王府,流水的王爷。

宗室们成了流水,且绝大部分是向下流动,很难再向上。直到爵位降无可降,落得个闲散宗室,也就减少了财政负担。

作为异类的铁帽子王

这么看来,住在亲王府邸不用搬家的铁帽子王,则成了钉子户。似乎是与清朝王爵制度不符。

但这也是与其产生的时代和背景有关。

铁帽子王的说法,乾隆后期才出现。在此之前,也有世袭罔替的亲王,也有世袭递降的亲王,甚至还有明朝降将被封为亲王。但到了乾隆时期,清朝也已经过半了,一切尘埃落定,也就到了该总结一下的时候了。其中,就包括对爵位的厘定。

乾隆四十三年,借着给多尔衮平反的时机,乾隆大书特书多尔衮的功劳。并且,以功劳大小,对世袭罔替的亲王,进行了正式的认定。

注意,评价功劳的人是乾隆。而乾隆评价功劳的背后,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原因:八旗改制。

势力划分。什么王爵,不过是乾隆随意赏赐的工具。操控人。

原来的八旗,各自有旗主。也就是说,各旗都是旗主的私产。皇帝有三个旗,其他宗室贵族分其他的五个旗(以牛录为基本单位),按牛录多少,分为大小旗主。大小旗主,相当于大小股东,皇帝是最大的股东。

但不论大小,大家都是股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股东可不可以撤股?

还真有撤股的,努尔哈赤的兄弟舒尔哈齐当年就这么干过。只是被努尔哈赤平息了。不过,这在法理上是一个漏洞。

在中原坐稳江山的清朝皇帝蓦然发现,有些权力是自己的手伸不到的地方。

这就如同,中原共遵周天子为王,但诸侯们各自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周天子管不了。之后才转变为秦朝的郡县制,皇帝直接管理地方。

八旗也是这个道理。雍正时期,八旗旗主被换成了八旗都统,贵族变成了官员。尽管八旗都统们很多都是贵族充任,但性质不同,传统的秩序还是改变了。

铁帽子王的出现,正是乾隆在进一步完善新秩序时出现的一种交换——与原来的旗主做的交换。

旗主们把权力交出来,皇帝则确认各自的封爵。其实,权力早就被旗主交出来了,这事在雍正手里就做了,乾隆只是修补的更完美一些。

皇帝的工具

爵位,不过是皇帝手中控制贵族,定秩序、分蛋糕的工具而已。一句话,铁帽子王铁不铁,皇帝说了算。皇帝牢牢的掌握着话语权。

一个例子是豫亲王多铎,被乾隆评为“多铎战功实为诸王之最”。可多铎都死了一百多年了,早就没有了势力,但树立这么一个典型,就能安抚人心、激励大众。

乾隆是怎么用这顶铁帽子王来操作的呢?多铎本来是豫亲王。因为受到多尔衮的牵连,被追降为豫郡王。其子多尼当时就被改为信郡王——连改名再降爵。

多尼征战一生,有军功,二十六岁去世,却仍然没有翻案。多尼死后,两个儿子鄂扎、董额,孙子德昭,都继承的是信郡王爵位。

而德昭死后,明明有继承人修龄,乾隆却把信郡王的爵位赐给了多铎的另一支系如松。修龄承袭的是如松的父亲功宜布的辅国公爵位。

可等到如松死后,如松之子淳颖又没承袭信郡王。而是承袭了修龄的辅国公。而信郡王的爵位,又回到了德昭之子修龄头上。

等于是这两对父子(德昭、修龄父子;功宜布、如松父子),交换着继承各自的爵位。背后的主导者正是皇帝乾隆。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才追封了世袭睿亲王、世袭豫亲王的爵位。至此,德昭之子修龄、如松之子淳颖,各自得到了一个铁帽子王爵位。

至于这两个人各自的先祖们,也因为他们的爵位变动,不断被变换着追封为信郡王、豫亲王、睿亲王。 

这还不算完,当豫亲王传到修龄之子裕丰之时,又因为林清之变,裕丰有下属从乱之过,而被夺爵。爵位到了修龄的另一子裕兴头上。

可裕兴因为奸婢,以至婢女自杀,也被夺爵,幽禁。豫亲王的爵位就落到了修龄第五子裕全头上。

一个爵位,可以在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直接赐给旁支;得到爵位的人,也会因为犯法而失去爵位。

爵位是铁的,但得到爵位的人却没那么铁。

1949?如果指的清朝,那么应该是康熙年间。

康熙30年(1691)4月,康熙帝亲率文武百官及上三旗官兵,由张家口出边"抚绥"蒙古,派遣兵部尚书马齐前往多伦诺尔安排会盟礼仪。通过这次会盟在喀尔喀蒙古实行内扎萨克蒙古的设旗编佐制。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为什么豫亲王府要改称信郡王府?

第二代豫亲王多尼,是多铎的次子,于1649年袭封为豫亲王,同时改封为“信亲王”。由于多铎在多尔衮死后被牵连获罪,多尼便在1652年被降为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