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生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曹雪芹的生平,第1张

他不是太监

曹雪芹本名曹霑 ,号雪芹、或芹圃,芹溪。为什么三个号都离不开一个“芹”字,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原来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曾用野芹熬汤治好了一名茶馆伙计马青,从此医名大震,后来他用中草药治好许多人的病。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志向,他便特意给自已取了一个雪芹的号,意思是愿做一棵山乡的芹,既可给父老乡亲们充饥,又可为穷人治病。后来又取了芹圃、芹溪的号,他的正名倒不大有人提起了。

为什么“芹”字之前冠以“雪”字,周汝昌以为怕是从苏东坡《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的意思中取来的。寒雪压芹,芹芽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破雪而出,迎接春天的到来。不是颇有深意吗?

同时,他还有“梦阮”的号。“阮”即是以蔑视礼教、率性任性著称的魏晋名士阮籍。“梦阮”之号表达了他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

曹雪芹的生年,研究者一般推测为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织造府。这时曹家不及先前那样兴盛,但曹雪芹赶上了家庭最后一段繁华时期。曹雪芹的先祖原是汉 人,被满人贵族掳为正白旗包衣,成为奴仆,入了旗籍,后来成为清皇室内务府的奴隶。曹家发迹是从上祖曹振彦开始。他随清兵入关,为清皇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振彦儿子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姆,康熙即位第二年曹玺任命为江南织造第一任监督,掌管宫廷所需织物和采购,这是个财赋要职。曹玺去世,康熙又命其子曹寅袭了此职。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被称为“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他任职时期是曹家鼎盛时期。康熙6次南巡,就有五次以江南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在曹寅任上。曹寅死后,康熙又命其子 曹顒袭职,过两年, 曹顒去世,康熙又命曹寅之侄子曹 兆页 (可能是曹雪芹之父)过继给曹寅为子并袭职,直至雍正五年,因皇室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曹兆页 获罪 (据张书才先生考证:当时曹家亏空200万两银子以上,是获罪的重要原因),遭株连,后被革职抄家。曹家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之职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曹家又是“诗礼簪缨之族”,特别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当时有名的才子,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他能作诗、词、 曲,有《楝亭诗抄》等著作,同时又是著名的藏书家,家有藏书数万册。这样一个有极深文学修养的家庭,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准备了优良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

在曹雪芹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家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最初安身之地是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十七间半房,我曾于200年夏去参观过这个地方,有两位老人(曹家后代)指着一间十多个平方的空房子说,曹雪芹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写《红楼梦》的。他可能在宗学里当过差,从好友敦诚的诗来分析推测,他在宗学里不是干粗活,而是“诗笔有奇气”“高谈雄辩”,以才子、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众多皇族子弟面前。

曹雪芹大概在四十岁前后移居北京西郊傍近西山的一个荒村,敦诚的题为的《赠曹雪芹》的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前句写住地,后句写生活困窘之状。从他一些好友诗作零星记载中,我们仅能知道他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喜欢喝酒,对黑暗的社会抱着不屈的傲岸态度。张宜泉有首《题芹溪居士》一诗中说他:“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意思是他不羡慕慕李白(青莲居士)曾受到皇帝调羹赐食的宠幸,不忘画家阎立本应召到御前画画所留下的羞耻。看来,工诗善画的曹雪芹是有机会往高枝上爬的,但他连皇帝的恩赐也不希冀,这样傲世的性格决定了曹雪芹必定愈来愈贫困。曹雪芹在北京西郊荒村,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最后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一病不起,“泪尽而死”,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分类:  百家谱

谱  名:湖南宁乡、善化《夏氏续修合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书衣据,版心、书名叶题夏氏族谱

版本堂号: 民国二十年汇源堂木活字本

册  数:二十四册

修纂者: 夏职虞、夏职讱主修

开  本:长291厘米、宽176厘米、厚277厘米

目  录:卷首序、源流引、旧序;卷一谱引、条款、例言、祠图、祠记、祠规、主龛式;卷二前清诰敕、祀田记;卷三四礼、服制图;卷四上中下墓图;卷五上下世系图;卷六派表;卷七上下列传、行述、墓志铭、墓表;卷八家训格言、家法;卷九年表;卷十派表补编,沅、汉、益、长、宁联合说、合约;卷末领谱字号、修谱辑名、跋。

迁徙经过: 始祖东首公,字祖述,宋建隆二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长安乡迁益阳三十九都清修山。谱以东首公曾孙林海为迁宁乡一世祖。林海,字汇川,宋末年迁居宁乡三都麻羊坪。其孙济、湘复迁一都夏家洲,而后石坝房十四派孙仁为公、长冲房十三派文泽公,皆于明末清初迁居善化。此即居宁乡与善化者所合修。

排  行:略

历修年代: 前各有支谱,至光绪十八年始合修,此为续修。

赏  析:谱祠规云:“吾族军籍,历来饷银原系长沙卫征收,清康熙二十七年奉旨裁卫,由是将屯饷各归各属县尹,维时有胥吏更册,误将善化长冲夏清与宁邑崔伯册名彼此互相伪造,三十年与崔仆拨,迄今仆券犹存琼林堂。但卫虽裁,而军、民仍各别,乾隆元年勒永禁碑,竖善邑署前,永示军不民徭也。碑摹存。”

 由此可知,这个夏氏家族为军籍。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民籍之分。民籍就是士农工商,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则只纳租税,不用服兵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终生拥有。不仅如此,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子顶替军籍,兄去世后,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与此同时,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而另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一旦成了军户,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而属朝廷直辖,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

 在谱名中标示“民籍”的家谱曾收藏了几部,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木活字本江西南丰《郭氏民籍家谱》、民国四年湖北黄梅《徐氏民籍宗谱》、光绪十八年湖北黄梅《向氏民籍宗谱》等,但标有“军籍”的,上海图书馆藏二部,谱籍在湖南湘潭的《中湘十都铜陂军籍张氏三修族谱》和《四修族谱》,为递修本,我手头还上有一部,湖北《浠水饶氏军籍宗谱》,余外没见书目载录。象这部《夏氏》一样在内容中有所提及的,以前没有注意,后来注意到了,但只发现了这一部,想见以“军籍”身份修谱的家族,还是相当少的。

 《湖南家谱解读》夏氏名人介绍中,有“善化人夏家泰,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署福建按察使,以廉能称;其弟夏家畴,清咸丰二年进士,官终禄丰粮台,兼理盐务”,查此谱中,此二人世系见卷六之四之二第五十二叶。关于这兄弟俩的生、卒年,一些辞书均作不详,家谱中却有详细记载,自可补阙。敦嵩焘为曾同在科尔沁王做过幕僚的夏家泰之兄夏家鼎撰“諟吾公传”,详见卷七上第九十二叶。

分享:

孛[孛,读音作bèi(ㄅㄟˋ),亦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豫章王萧综之子萧直,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农历3月,梁王萧衍(公元464~549年,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武进)以宣德太后令,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三十九岁的萧衍继任皇位,是为南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公元502~549年)后出家为僧,八十六岁逝世。

萧衍称帝后,平息了东昏侯萧宝卷的残余作乱,讨平反叛;放遣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被幽逼者,“分遣内侍、周省四方”,招集流民、发展生产,并亲耕劝农,推行屯田。与此同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实行以文治国,并大力提倡朝廷节俭。

不过,南梁武帝的节俭主要是对他本人和功臣们,但其皇室族人却又大方到了徇私护短的地步。后来,由于宗室成员所做的两件事,使他倍受 ,这也是他后来要出家当和尚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郡王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豫章王萧综。

豫章王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虽然当时有人怀疑萧综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儿子,但南梁武帝并没有歧视萧综,仍封他为豫章王,并将古豫章郡封为豫章国,还让他做大将军。到吴淑媛失宠之后,出于对南梁武帝的怨恨,就把七个月便生萧综的事告诉了儿子。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逐渐南梁武帝疏远了。

后来,豫章王萧综投靠了北魏政权,但后来一直不得志,以致最后客死于北魏国异乡。

由于豫章王萧综背叛了南朝梁国,南梁武帝因而将其子萧直改姓为“悖”,以志其父糊涂反叛,其后裔子孙皆称悖氏。古代,“悖”也通作“孛”,因此亦称为孛氏,读音作bèi(ㄅㄟ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术律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术律氏,在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odori Hala,汉义“疣”,世居索伦地区(今黑龙江嫩江)。

满族、鄂温克族博都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孛氏者,读音作bó(ㄅㄛˊ)。

二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兰陵郡:兰陵郡始建于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下领五县,其时辖地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一带地区。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黜。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 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到了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 置峄州。明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庚子,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辛丑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三历史名人:

孛定方:(公元1118~1162年),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定方,本名阿海;内吉河人。著名金国将领。

据史籍《金史》记载:孛定方材勇绝伦,海陵王完颜亮素闻其名。

金天德初年(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召授孛定方为武义将军,充护卫。数月后转十人长,迁宿直将军,赐予甚厚。寻为殿前右卫将军,又三月,擢殿前右副点检,世袭猛安,改左副点检。出为河南尹,改彰德军节度使。海陵南伐,定方为神勇军都总管。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宋军攻陷汝州,河南统军使宗尹遣孛定方将兵四千往取之。汝州东南及北面皆山林险阻,不可以骑军战。是时,宋兵由鸦路出没,孛定方至襄城,得敌虚实,遂牒谕汝州属县曰:“我率许州戍兵十二万径取汝州,尔等可备粮草二十万,使人扬言欲据要路绝宋兵往来。”既而孛定方引兵趋鸦路,宋人闻之,果弃城遁去。

孛定方进至鲁山境,知宋兵已去,遂遣轻骑二百追至布裤叉,击败之,遂复汝州。授凤翔尹。

宋人阻边,以本职行河南道军马副统,孛定方率步骑六万,将由寿州进军,次亳州。宋军将领李世辅攻陷宿州,孛定方从左副元帅志宁战于城下。时天大暑,孛定方督战,驰突敌阵中,出入数四,渴甚,因出阵下马取水,为宋军乘机毙之,终年四十四岁。

上闻而悯之,诏有司致祭,赙银五百两、重彩二十端,赠金紫光禄大夫。

孛德裕:(公元?~1217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德裕,本名蒲剌都;隆安路猛安人(今辽宁开原)。著名金国参知政事兼签书密院事等。

孛德裕,官补枢密院尚书省令史,右三部检法、监察御史,迁少府监丞。

金明昌末年,孛德裕受命修北边壕堑,立堡塞,以劳进官三阶,授大理正。

孛德裕后丁母忧,起复广宁治中,历顺州、滨州刺史。不久孛德裕坐前在顺州市物亏直,遇赦,改刺沈州,累官北京路按察使、太子詹事、元帅左都监,迁左监军兼监潢府路兵马都总管。

坐士马物故多,及都统按带私率官兵救护家属,孛德裕蔽之,御史劾奏逮狱。遇赦,谪宁海州刺史,稍迁泗州防御使、武胜军节度使。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改知临洮府事,兼陕西路副统军。召为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兼签枢密院事,行省大名。诏发河北兵救中都。凡真定、中山、保、涿等兵,元帅左监军永锡将之,大名、河间、清、沧、观、霸、河南等兵,孛德裕将之,并护清、沧粮运。孛德裕不时发。及李英至霸州兵败,粮尽亡失,坐弛慢兵期,责授沂州防御使,寻知益都府事。

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农历2月,孛德裕病逝。

孛鲁罕:(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阿鲁罕;隆州琶离葛山人(今山西祁县)。著名金国参知政事。

孛鲁罕在八岁时,选习契丹字,再选习女真字。及壮年,晋为黄龙府路万户令史。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试外路胥吏三百人补随朝,孛鲁罕在第一,补宗正府令史。累擢尚书省令史。仆散完颜·忠义讨窝斡,辟置幕府,掌边关文字,甚见信任。

窝斡既平,孛鲁罕招集散亡,复业者数万人。复从完颜·忠义伐宋,屡入奏事,论列可否。上谓宰相曰:“阿鲁罕所言,可行者即行之。”宋人请和,完颜·忠义使孛鲁罕往。和议定,孛鲁罕入奏,赐银百两、重彩十端。

完颜·忠义推荐孛鲁罕有才干,可任尚书省都事,诏以为大理司直。未几,授尚书省都事,除同知顺天军节度事。

纥石烈志宁北巡,孛鲁罕摄左右司郎中。还朝,除刑部员外郎,再迁侍御史。上问纥石烈良弼曰:“阿鲁罕何如人也?”对曰:“有干材,持心忠正,出言不阿顺。”数日,迁劝农副使,兼同修国史,侍御史如故。改右司郎中。奏请徙河南戍军屯营城中者于十里外,从之。迁吏部侍郎,附山东统军都监,徙置河南八猛安。迁武胜军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改西南路招讨使。

有司督本路猛安人户所贷官粟,孛鲁罕乞俟丰年,从之。军人有以甲叶贸易诸物,天德榷场及界外岁采铜矿,或因私挟兵铁与之市易,皆一切禁绝之。上番军不许用亲戚、奴婢及佣雇者,营堑损圮以时葺治,不与所部猛安谋克会宴,故兵民皆畏爱之。

上谓太尉守道曰:“阿鲁罕及上京留守完颜乌里也皆起身胥吏,阿鲁罕为人沉厚,其贤过之。”改陕西路统军使兼京兆尹。

陕西军籍有阙,旧例用子弟补充,而材多不堪用,孛鲁罕于阿里喜旗鼓手内选补。军人以春牧马,经夏不收饲,瘠弱多死,孛鲁罕命以时收秣之,故死损者少。仍春秋督阅军士骑射,以严武备。终南采漆者,节其期限,检其出入,以防奸细。上谓宰相曰:“阿鲁罕所至称治,陕西政绩尤著,用之虽迟,亦可得数年力也。”召为参知政事,命条上天德、陕西行事,上称善。以疾乞致仕,除北京留守,卒。

史籍《金史》中称赞他:“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

孛 翀:(公元1279~1338年),女真族,亦称孛术鲁·翀,原名思温,字伯和,后字子翚,号菊潭;其先隆安人,生于邓州顺阳(今河南邓县)。

孛翀稍长即勤学,后拜江西新喻萧克翁为师,《元史》载:翀原名思温,字伯和,萧克翁因前夜梦有大鸟冲天而去,故为之易其名字为“翀”。

元大德末年(公元1307年),孛翀以荐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升汴梁路儒学正。擢翰林修撰,又改左司都事。累迁监察御史、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职务。著有《菊潭集》。

孛翀记问宏博,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书法为时所重。在上都时“尝奉敕撰碑文”,传世墨迹可见于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后的行书题跋诗一首。

孛和伦:(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称孛术鲁·和伦;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孛和伦以参将从征白莲教,累官至巴里坤总兵。

曹雪芹的生平

他不是太监曹雪芹本名曹霑 ,号雪芹、或芹圃,芹溪。为什么三个号都离不开一个“芹”字,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原来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