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郭家谱
姓氏起源:
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以后并有部分人从台湾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姓以台南最多,次为台北和嘉义。在台湾百家姓中名列第十四位。据史载,大陆郭姓迁居入台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郭姓后代,随大陆人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成行于台的,以后入台郭姓日渐增多,遂使郭姓在台世代相传。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
宗族
叔伯
),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
人文
,开自
姬周
。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
分土
,见并于晋,然
明德
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
虢国
在
春秋
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
德行
的
后代
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
燕国
,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
昭王
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
族谱
》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
木刻版
《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
读书人家
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
家谱
。作为
民间文化
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
禁书
,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
有的人
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
国史
,县有
县志
,家有家谱。留下
笔墨
,以供
后人
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
乡村文化
,亦随
中华文化
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
郭氏族谱
》、
民国
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
来历
、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中华民族
的
兴衰
历程
,也记叙了一些郭氏
家族文化
,涉及忠国治家
之道
、
文史
武略
等,如:蔡邑撰《郭有道
碑文
》、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
七书
家训
》及《
一家言
》、《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
前人
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
全书
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
世系
。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
源流
,第三卷
家风
传记
。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
史料
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
家礼
》《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
历代
年世
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
仕宦
人物志
》《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
天福
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
郭庠生
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
欧阳修
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
郭氏家谱
叙》
唐
颜真卿
撰《郭
公庙
碑铭》
宋王彰撰《
汾阳王
碑记
》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
大清高宗
子仪赞论》
《
电视专题片
<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
古诗
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
尊亲
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
命民
,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
战国策
》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
晋语
》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
穷源
,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
春秋战国
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
应天
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
生子
仪公,
忠贯日月
,功盖天下,再造
王室
,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
纲目
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
士大夫
不得祖
诸侯
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
祠堂
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
伯父
,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
著述
,学通
今古
,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
诸公
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姓氏起源:
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以后并有部分人从台湾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姓以台南最多,次为台北和嘉义。在台湾百家姓中名列第十四位。据史载,大陆郭姓迁居入台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郭姓后代,随大陆人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成行于台的,以后入台郭姓日渐增多,遂使郭姓在台世代相传。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找郭家谱
本文2023-09-27 10:51: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