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
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学及孔讷先后于明洪武时袭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辈,排在“公”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而据《阙里志》载,此十字行辈亦连同十个表字辈:“起钟振体京,显法泽羽瑞”。
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又有改为“荫”、“允”、“坛”,但较少见。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袭封时因原有行辈经已用尽,故奏准新立行辈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九年十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有文献将“懿”字改成“彝”,“长”字改成“常”,“绪”字改成“续”。
另外,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赐孔、孟、颜、曾四裔十字行辈:“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但此不为四裔后代所承认。
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辈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证实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辈分最小的是“念”字辈的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在中国辽宁省。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闵、冉(伯牛)、冉(仲弓)、端木、仲、言、卜、颛孙、有、东野等孔子弟子或其他先贤之后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唯有颜氏,因与孔子有亲缘(孔子母亲颜征在),另用字派。
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12)
摘要:自当代中国首次《新百家姓》排行--“1987年杜若甫、袁义达300大姓排名”发布以来,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姓氏图腾”开始在网上盛行起来。但真正影响广泛深远并且自成体系的当代“中华姓氏图腾”只有两大系列:一是王大有先生首创“中华姓氏图腾”128(100+28)姓系列;二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首次发布统一图样的“中华姓氏图腾”400大姓系列。前者是个人才艺的极致展示,后者是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从陶姓图腾的角度,还是从规范“中华姓氏图腾”的角度,我都主张把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首次发布统一图样的“中华姓氏图腾”400大姓系列作为“百家姓图腾”通用范本。关于当代“中华姓氏图腾”的使用,我认为只要符合以下三条即可:一是族标。一个姓氏族群区别于其他姓氏族群的标志。二是“姓氏图腾”蕴涵本姓氏祖先起源的历史、文化遗迹信息。三是得到本姓氏族群主流任可。完全不必拘泥于是否“原始姓氏图腾”。“姓氏图腾始原”的回归研究探索是图腾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及极少数爱好者的事情,应与当代“中华姓氏图腾”的使用区别开来。
自当代中国首次《新百家姓》排行--1987年杜若甫、袁义达300大姓排名发布以来,各种“姓氏图腾”开始在网上盛行起来。其中涌现了较有影响并且自成体系的“中华姓氏图腾”两大系列:一是王大有先生首次发布“中华姓氏图腾”128(100+28)姓系列;二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首次发布统一图样的“中华姓氏图腾”400大姓系列。本文拟作一简单介绍和述评。
一.王大有先生首创当代“中华姓氏图腾”128姓系列。
<一>作者简介
王大有,字岭岩,号韶华,又号韶华子。1944年生。综合型学者,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于一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名人学会会员。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自1956年开始发表美术作品。1974年以后进入创作高峰,截至1986年出版、发表、展览、被收藏美术作品100余幅。并多次获奖。1986年以后,转向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1978年以来,致力于中华上古文明研究,致力于中华本体文化与中国三皇五帝时代的古史重建,致力于美洲土著与中华文明亲缘关系的研究。
30年来亲赴各地考察民族、民俗、古文化遗址,壮行五次,行程十余万里,兼作旅行写生,体验生活。1他在图腾文化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是:设计创作了当代“中华姓氏图腾”128姓系列。
根据族谱的传统,一个孩子通常只能挂在一个族谱中。族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传承的文献,通常只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如果这个孩子是入赘到另一家族,并被承继到另一个家族的世系中,那么他可能需要在另一个族谱中记录他的世系。但是,他仍然不能同时在两个族谱中挂名。
需要注意的是,族谱的传统和规定可能因地区和族谱性质而不同。因此,如果您有关于族谱记录的具体疑问,建议您查阅相关的族谱记载和族谱协会的规定。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省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
廖姓名人主要有:始祖廖叔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
廖氏家谱主要记载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李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z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z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z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z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l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
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孔子家族的家谱历史
本文2023-09-27 10:20: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