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这个姓是满族姓简化过来的,原来的姓是什么?
1包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萨克达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吉锦氏(蒙古族)、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包多机根(蒙古族)、巴岳特氏(蒙古族)等。该姓知名人物有:
包翠艳(1952- )女,辽宁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历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等职务。
包天仁(1953- )吉林通化人。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会长,通化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组长。
2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
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瓜尔佳演化来的。
安徽包公后裔有万人
67岁的包遵亮是包公第34代孙,生于包公桑梓地——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尽管辈分不算当今最高,包遵亮在包公后裔中德高望重。作为合肥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包遵亮对包公后裔的状况了解最多,退休后经常被全国各地邀请参加一些关于包公的研究等活动。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首届包公文化节将举办仿古祭祀大典活动,组委会已经向包遵亮发出邀请,希望由他来担任主祭官。
据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1万人。
和其他包公后裔一样,包遵亮一生谨遵祖训。广东肇庆(古端州)是包公的成名地,当地一直流传有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2002年,包遵亮应邀前往肇庆参加新包公祠落成典礼,被安排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剪彩。回合肥时,肇庆市文化局的一位同志塞过来500元“路费”,包遵亮断然回绝。
古老的小包村传说多
小包村现住有200多包姓村民,包公第33代孙包义中就是一位。见记者到来,老实巴交的包义中停止收拾院里的花生,因嫌自己双手布满灰尘,伸手要握手又缩了回去。尽管已年过花甲,包义中仍常年坚持在田间劳作,辛苦一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
小包村西有一面水塘,塘边矗立一座衣胞庙,传说为包公出生时衣胞所埋地。庙前水边拴着一头水牛,十来只白鹭飞来飞去。包义中指着塘北一片低洼的稻田说,衣胞庙原在那里,文革时被毁,现在的衣胞庙是后来迁上来重建的。
村东有一块荷花塘,郁郁葱葱。传说包拯出生时,包母因嫌其花脸疑为怪胎,把他遗弃于荷花塘,却浮在水面上一夜而得救。包义中说,荷花塘里的藕并非无丝,但与一般的藕比起来,丝确实少得多。
荷花塘北侧有一口石井,名叫包公井。井沿系一块厚石板掏空制成,离水面约有六七米。中午时分,村民郑帮德前来打水,说他一家人包括90岁的母亲包礼英都喝此井水长大,数次经历大旱却未见井水干涸,且井水甘冽。因位于包宅后花园,包公井也叫花园井。
包义中育有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已在合肥立业。但是,包义中并没有到儿子家享受城市生活的打算。他说,村里“义”字辈的包公后裔还有十多人,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片生育过包公养育了包公后代的土地。
大包村人日子过得火
大包村距离小包村25公里,因为更加靠近312国道及其辅道,比小包村要富裕一些。包公第33代孙包义抗是从小包村迁过来的,如今住在一栋宽敞的楼房里。包义抗曾做过小商品生意,后来又改为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71岁的包义抗从家里找出一张塑封完好的包公画像,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许久不肯放下。包义抗说,包公画像的真本在文革时被人付之一炬,而这张画像是1999年大祭包公时才得到的,所以十分珍爱。
1994年,菲律宾一位名叫庄垂郎的老先生因仰慕包公高风亮节,曾经为当时532户包氏后裔每家捐款300元。但是,当时的包家后人都没有把钱拿回家,全部用作修缮村里的包氏宗祠。包氏宗祠是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312国道北侧,据说为宋代末年所建。每逢春节、清明,包公后裔都会来此祭奠。
奇怪的是,包氏宗祠并非坐北朝南,而是大门面向东北,传说正朝着当时宋代皇宫大门。祠堂北面现有一片水塘,东面一块稻田原来也是水塘,传说两个塘仅一埂之隔,但一清一浊,寓意包公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断案如神。关于包氏宗祠传说很多,但有一点却是真的,村人从没有在祠堂内的椽瓦上看到一屡吊灰。
包家村最近“炸了锅”
千百年来,包公后裔一直平静地生活在大包村和小包村里。不过最近一段日子,包家村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他们了解到,肥东县在最新一次区划调整中,计划把解集乡和高亮乡合并成包公镇。对此,包公后裔们无不欢呼雀跃,还有包公后裔行动起来,争取把镇址设在大包村所在的文集村。
包公第34代孙、文集村支部书记包遵志说,他们为拥有一个像包公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包氏后裔人人都谨遵包公遗训,因为包公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一大品牌,他们虽然没有资金来开发这一资源,但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好包公文化。
之所以建议把包公镇址选在文集,因为文集恰好处于解集和高亮的正中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文集又是当地历代商品集散地,辐射全椒、巢湖、肥东三县,现有水泥大街800米,商业门面130间,农贸市场摊位130多个,各类交易场所齐全。最为重要的是,文集可以更方便地把大包村和小包村联系起来,选择文集作为镇址,包公镇才更加名副其实。
合肥闹市有幢“包家楼”
在位于合肥闹市区的宁国新村,略显破旧的25#楼可能鲜为人知,因为内部住有约20户包公后裔被称为“包家楼”。“包家楼”里住的都是包氏长房长孙,是以包河为生、为包公守祠护墓的嫡系后裔。
包公第35代孙包先学,是“包家楼”的常住居民。包先学告诉记者,1955年被包河征用,他们家也就从包公祠整体搬迁到宁国新村。包先学说,“包家楼”的包公后裔很少有人经商,也鲜有人在政府机关上班。如今,包先学的家已成为接待省内外包氏后裔交流和修谱的聚集地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包公后裔来访。因为早在1999年包公大祭前,包先学与包遵章、包训芝等5人已组织包公后裔完成对包公家谱的阶段性修缮。
对于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的包拯,我们耳熟能详。他是古代清官的楷模,其廉洁奉公的精神历久弥新。哪怕是现代社会,“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的口号也时时刻刻在人耳边敲着警钟,提醒人不能行差踏错一步。
包拯早已故去,虽说其精神永留存,可像追寻孔庙一般,人们对于包拯总有种朝圣的心理。包公祠堂何在?其后人又在哪里?
“不打工”的“包青天”第35代后人
包拯故去于1062年,至今已经接近一千年。从相关资料中可以查到,当年包拯共有过两子两女。经千年传承,如今包拯已有十余万的后人。他们遵守着祖先教诲,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可其第35代后人包先良,却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留在家中看门,不肯出外谋取生计,看似有些“不上进”,实则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故事。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供奉包拯及其后人的家族祠堂。由于至今已经近千年,包氏宗祠曾历经数次整修。清朝光绪年间,包氏宗祠再次重修,距今也已有上百年。久历风雨,它显得破败不堪。1993年,包氏宗祠破败的顶部塌掉,只余几堵墙,甚至还有村民在里面养牛。
这一年,包先良曾因生计所迫,到外打工,可妻子一个电话将他喊了回来。身为包家后人,宗祠却如此破败,这让他们很不是滋味。包先良结束短暂的打工生涯,和其妻子一起努力,并于次年筹得捐款开始重修包氏宗祠,将其修整为如今的模样。
此后,夫妇二人为了方便守候这个祠堂,再也没有外出打过工,他们在村里一个乡镇企业担任清洁工,收入微薄,可甘之如饴,只因这项工作能够保证他们及时为前来拜谒包拯的游客做义务讲解。
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先良夫妇二人情愿忍受清贫的生活,也要守护包氏宗祠。包先良曾说过,身为包氏后人,他为有包拯这位祖先而骄傲,有义务将包拯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精神一直宣扬下去。只因包公精神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最渴望的,在什么时代都有着生命力。
安徽合肥包氏宗祠距离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只有两公里,处于群山环抱中。包氏宗祠与一般宗祠不同,大门不朝南而朝北。当年宋朝权贵向皇帝进谗言污蔑包拯所怀不轨,包拯为剖白自己的忠心,特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氏宗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虽几经翻修,其所承载的包拯精神历经千年而不朽,也吸引着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拜谒缅怀。包先良夫妇每日来到包氏宗祠里,打开门窗让阳光普照进来,为祠堂做义务洒扫工作,还为花木浇水……每当有游客前来,夫妇二人便将包拯的故事和当年历史讲解给他们听,还会给他们指认附近有关包拯的传说遗迹。
心甘情愿戴上紧箍咒
包氏宗祠内陈列有《包氏宗谱》及包拯画像,还时有包家后人过来翻阅族谱,认祖归宗。有关于包氏宗谱,还有一件轶闻。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964年,包玉刚偶然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查阅了其珍藏多年的线装古本《包氏家谱》。顺着包氏绵延脉络一直查下去,他意外得知自己便是包拯的29代嫡孙,当即高兴得热泪盈眶,为有包拯这样的祖先而骄傲。
不过,包玉刚是包家后人中鲜少从商的人之一。包拯曾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恪守律己,哪怕亡故后,也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绝不可做出有损社稷百姓之事。
古代,逐出家族和死后不入族地是极其严厉的惩罚,尽管包拯已去,后人却一直严格恪守家训,心甘情愿地主动戴上这个紧箍咒。包先良道,因着世人“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死板印象,恪守家训的包氏后人鲜少有踏足商界政界的。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下普通人,可他也不会忘记祖宗家训,一直将包拯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纵不为家族增光,也绝不会抹黑辱没了先人。
包先良只是包拯的一个普通后人,却耗费精力和财力,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包氏宗祠,将包公精神传承给游客,希望包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的精神能一直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他的行为守护着先祖,也守护着世人,守护着人们一直呼唤的,世间最清廉的一缕魂。
断阳,夜断阴
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场模式下,平头百姓们像渴望着青天白日一般呼唤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的父母官。在封建社会的人治重压下,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更多地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贤臣清官身上。纵然包拯已经故去,可人们却一直希望,有官员能传承他的衣钵,为民请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流传着各种关于包拯的传说和文学作品。
《龙图公案》是记载包拯审案断狱故事的小说,小说里的包拯有着大公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甚至被塑造成了神仙下凡,天庭地府都对包拯有求必应。包拯日断阳夜断阴,被丰富和理想化,体现了民众反腐倡廉,呼唤司法公正的期盼。
哪怕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清廉无私、行事高效的官员队伍也是我们殷殷呼唤的。包拯到端州任职,破除“端州砚”惯例,直至离任也没有一块当地砚台的事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映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包拯清官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斯人已逝去千年,包氏宗祠亦几经修缮,可包拯的精神却被其后人一代代守护下来,人们呼唤清廉的声音从未停止,与贪腐作斗争的行为也从未断绝。而今包先良老人已近八十高龄,守护包氏宗祠和包拯精神的任务最终还是要靠大众共同完成。包氏家训也不该只是包拯对其后人的谆谆教诲,更应成为世人,尤其是官员队伍自愿戴在顶上的金箍。
包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我来说两句 浏览评论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包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包”这个姓是满族姓简化过来的,原来的姓是什么?
本文2023-09-22 01:18: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