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5收藏

李姓的来源,第1张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坐在空气里,烟雨在眼前飘来飘去,河流不缓也不急,温度不凛也不燥,心情不愠也不火,看窗前柳枝婀娜、看门前笑脸儿穿梭,俗情俗事断了来路…有个途中的偶遇畅谈古今、闲话风月,清茶一盏,书卷二三,身心付之丝竹中……

  曾经这般的幻想,而今,坐在这里,就是这般的景象。而这般的景象,需是纯粹之江南才略有的魏晋清逸。

  于是,我坐在了江南里,坐在了江南烟雨里,坐了四天。圣堂茶室中,凭栏品茗,窗棱楼阁下的河流缓缓的,对岸是杨柳、晓风、游人,有欢乐、有甜蜜、有寻觅。

  是夜,偶然星光忽明忽灭,想起姜白石那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缓缓归,披着春凉与夏雨。

  

  [花结种,蕨成柴,衫未老,心先行]

  

  4月的我正力图从一场于我言之的巨大浩劫中挣脱出来,这场浩劫绵延一年有余,思想、情感、乃至意识都几乎被席卷一空,类似于沈从文1949年的“疯狂”——我目前俨然因一切官能都十分疲劳,心智失去灵明与弹性,只想休息。

  真欲逃避,唯有死亡,然而,死亡给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平静湖面下的惊涛骇浪非常人所能想象,真正彻悟的生命是平静的。我想;这个挣脱的过程迫切需要一点儿的安静和祥和去促成,而我,是急切渴望着的这一点儿的安静和祥和。

  

  将扇面上的牡丹进行了最后一遍的罩染,彤来电:去酒吧喝上一杯。

  酒吧里有我喜欢的歌手,一个嗜好男装、梅艳芳表情、凄清歌喉的十九岁的女孩,艺名十三,披肩的发、冷冷的样子、还有这个名字很容易、很容易让我想起许多年前那个在路边徘徊等待的、手持吉他绿衣的小山。说话有时是种浪费,言尽了反而无味,更甚者言之无数却缺了记忆。有些记忆是一辈子乃至更长,即便当记忆体自身消亡其也依旧如青山白云,途中的每个过程、哪怕是细节的枝末都无不带着眷恋、携思念的蛛丝马迹,小山是属于这类记忆的,我青春生命里无可取代典型的柏拉图,我将带着他前行直至死亡直至永生。十三唱着的音乐,会牵着心,于麻木之中的我,无疑有若一点黑夜的亮色,宛若小山,在缺了幻想、缺了意识、被俗事俗折磨的痛苦倾至麻木之际,他便从容的回来,站在我必经的路旁等我路过,给挣扎着的伤口一点儿安慰,相信着纯情与美好的存在、相信世间有着干净没有血腥的情感——不论过去还是未来。

  女孩不饮酒,如此青春的漂泊少了酒的罩染,和那阴郁浓重的歌声有些儿落差。酒饮至凌晨二点,空荡荡的街道只剩光影来回追逐,空荡荡的象不合身的装束,空荡荡的一颗心也在空荡荡的飘。彤邀约:假日找个宁馨的小镇小住几日,感觉、感觉。黑的天加着云层,天亮后是个怎样的日子?!

  

  [花欲醉,叶欲狂,黑瓦白墙掩映成梦]

  

  温先生提醒:小心可别画呆了。

  一瞬,发现,自己的确有些儿呆了。麻木从骨髓深处传出,隐隐开始吞噬着一切的知觉。

  天空下雨,一场异常大的暴雨,雨转小后,遽然想外出,遂扔下了毛笔,收拾了行李,撑着满满的雨去寻找——没有疲惫的安宁。

  手中三张票,目的地不一样,时间不一样,来来往往的喧哗在耳边鼓噪,犹豫若干,选择了在距离心情最近地方,在飘雨的黄昏里出发。途中,对面的长者言:嘉善有古镇,古镇名西塘。

  雨依旧下着,透过雨看见了自己,清晰又模糊,隔窗反照仿若刚被发掘的瓷片。

  古江南清丽,宋江南繁华,明江南煊赫,清江南风流,盛世升平气象,春秋乱世、五代十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元末明初——西塘代表着的江南,以饱经沧桑练就的绝代风姿穿过历史,借着一笼烟雨剪断了红尘内外,清澈地走近了我这个陌生访客。

  院内院外,桥头廊边,各式的花正在略微还有些春凉的烟雨中安静的梳洗。此时正是江南的烟雨恣意宣泄的时刻。镇中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无处不成景,恍然置身桃源阆苑、人间天上。

  穿梭在古镇的水榭长廊中,光影在墙面、廊柱、叶上暧昧的走游,四下的游人惊叹着江南,红红的灯笼沿长廊蜿蜒着,漆园正对岸的舞台上越剧清悠婉丽,隐隐令人回味起旧时江南的繁华与过往。

  问漆园主人:江南六大古镇中,西塘的特色是什么?主人答曰:胡同。若说水是西塘的灵魂,长廊是西塘的飘渺,那胡同记载着西塘,是西塘的记忆,长长的记忆,仿佛穿过这胡同能找回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可以穿梭完这世间无穷尽的烦恼。这胡同,有着即使是同里的穿心巷也无法媲美的灵异气质。

  漆园主人带着我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胡同,胡同的另一个出口犹若灵魂的另一个出口,不经意来到不可预知的另一个端点、另一方世界。尤其是在夜里,穿过胡同,蜿蜒的长廊、忽明忽灭的红色灯笼与黑的夜色、起伏如缎面光泽的水色、蓝的星光交相呼应、相映成趣,令人欢喜几乎不能自己。  

借宿于圣堂后的民宅之中,原以为可听得晨钟暮鼓,孰料这建于明代的庙宇供奉的是关帝像,只是祈福、庙会的热闹场所,尽管无甚空灵妙音,还是有些风摆青杉的天籁可略做慰籍。

  夜里风起云涌,后窗望去黑瓦白墙,树叶簌簌生风,水墨氤氲的转瞬,心神顿入空无。

  

  [有道唯存厚,无为但率真]

  

  古镇民风淳朴,几日走游后,各处小店多半熟稔,四下里仿佛是相交已久的旧友一般,累了在漆园小憩,难得离店的隔壁老板也第一次走进漆园邀杯畅饮。

  基于在沪跟随古玩鉴定专家蔡国声老师学习古玩鉴赏的前因,西塘的第二日里便巧遇前往西塘收古董的常熟博物馆副馆长周公太,并结识了江浙一带数位颇有名气的民间收藏艺人:敦厚堂主李松、纽扣博物馆长朱铭、圣堂茶馆主人、漆园主人、西塘三把刀等,饱览了数位家藏珍品:明清家私、青花瓷、桃花美女、文房四宝、漆器;出于对书画的热爱,最吸引我的当是敦厚堂主的数方砚台,紫色的、绿色的端砚、洮砚、松花砚,疏松的**的澄泥砚,有绿豆、鳝鱼黄、玫瑰紫、鱼肚白、蟹壳青等色泽,有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莲花等图案,有墨雨、瓜瓤纹、象眼、鱼脑碎冻、微尘青花金线、玫瑰紫青花、火捺、青花、蕉叶白、胭脂晕、金银线、眉子纹等石品,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兄长们一一诠释着真品与赝品的区别,细解每个微妙,我这个入道本不深者可谓闻所未闻,一览之下竟有些瞠目结舌了。

  敦厚堂上有幅对联:有道唯存厚,无为但率真;正是西塘人的表征。羡慕着他们的生活,在山明水秀中寻找并构筑着自己的理想,也正是这般的写意生活,才有了外界少有的谦逊仁柔。

  借宿之处恰巧也是敦厚堂主的双亲家,据其家谱记载,到李松大哥这一代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世子孙了。老人们对我很是疼爱,清晨在枇杷树下闲话些西塘及家中的往事,午时为我炒上几碟小菜,夜间等我这意犹未尽的浪子乘着夜色兴冲冲地从已熟睡的青石板跺回,到分别时分与二老已是难分难舍。三五个古玩友人笑言:西塘一行相当于在古玩上摸索五年;我却感,这西塘几日的至交可胜过沪上五年的相识。

  

  在西塘的日子里,烟雨和淳朴慢慢治愈了我的疲惫与麻木,雕花梁下、柳阴处读着诗书,与兄长们谈着唐宋明清,窗外的细雨与炊烟有着想彻底埋葬自己的欲望。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麻木与疲惫在西塘的安抚下逐渐沉淀,听着古曲,品着清茶,看见墙角的花已较前日里更加绚烂,温先生问我是不是在整顿自己,我却怕已被这个世界涤荡得一无所有。

  坐在岸边看游人来来往往,想起了毕业后那年住过的民宅,主人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常常坐在门前,一坐就是一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想着来来往往的事;想起年少的晨昏或是黑夜,对着天空、湖面,和清风白云心神无际;想起少年在必经的路上,歌声缀满的繁华花季;想起潮涨潮落、月升月降的海边……往事上落满蛛网与灰尘,有些从不提及、十余年前的旧人居然在梦中清晰如见;古琴曲中喜《广陵散》,常常听上半日,然不悦其传说中的结局;西塘则相反,到了第四日、第五日,游人渐少,仿佛一场盛宴已经谢幕,而游人减却后的西塘七分真味方浮上湖面,茶坊酒肆清逸之气才清晰的泛了出来,借着微凉的雨丝把江南的‘三味真火’抖落的淋漓尽致。

  生命不可抗拒,生命又厚爱有加,西塘一行尤其体味。寂寂走过无尽黑的夜,轻狂饮下醉的酒,漫谈对酌魏晋的茶,落寞吻过花之泪,呆滞不停执笔,不眠与烟相对…而今,在这江南一隅,蓝印花布的帘内,清浅着唐宋明晰的过往,世事宛若帘外一笼烟雨,尘嚣真正的大如历史凝固、静止入定。

  之于我,西塘是生活所想,是个梦想般的神话世界,与世无争,纯净无染,象曾经存在着的理想,令人在混沌的世间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重新相信神话与梦幻在世间的存在。西塘的灵魂之水自太湖蜿蜒而来,这一根太湖细弱的神经末梢,抚平了我颠沛于红尘浊世永无休止的纷扰,在心事已成非之后,使我重新得以平静与欢欣。

  江南,尝尽了清丽、繁华、煊赫、风流、盛世、乱世等诸番滋味,卸下厚重的妆容,夜下的她不过也是个渴望安宁、享受着睡眠乖恬的婴孩;空灵妙音、清风雅乐,忽感不过是旧时翠衫灯影袭来后心下的空明,想那姜白石的惆怅也正是这江南子时后芳华老去的浅浅春寒,只能是‘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之幽幽。

  

  江南逐渐老去、相思逐渐老去、心事只合江南夜

李白有后代。

看李白的家谱,李白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叫李伯钦,第二个叫李平阳。次子之后,长子李伯勤有两个女儿,准备出嫁。至此,李白在三代中陨落。

李白于唐玄宗十四年(726年)结婚,时年26岁左右。他娶了湖北安陆人徐氏为妻,徐氏的祖父是唐高宗的宰相。李白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长达10年。李白,许氏,生一男一女,女儿平阳,幼时天真活泼,长大后聪慧有礼。不幸的是,她结婚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伯禽聪明、足智多谋,懂书、会写字,但他一生都在修身养性、读书,从未步入仕途。

后来,李白在山东娶了“艺鹭女子”为妾,并生下一子,取名里坡。历史书上对他的事迹只字未提。

李白有一个孙子和两个孙女,都是伯禽的孩子。早年,他的孙子像他的祖父一样,游手好闲,离家出走。至于两位孙女的下落,据史书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白去世五十八年后,李白故友范伦的儿子范利用职务之便,拜访当涂县令三四年,才终于找到她们。姐妹俩都嫁给了当涂当地的农民。她们的丈夫是陈云和刘权。虽然都成了农妇,但她们的容貌和仪态“进退从容优雅,处理细节道理,祖德不亚于她们,儒家思想不亚于她们”。

问这个干嘛 告诉你 看着

历来的文学史家都认为,李白一脉传到第三代就绝嗣了。但是,我却认为,李白很可能并未绝嗣。我这样说,不是文学语言——指李白诗歌影响后人、李白精神激励后人、后人因为太喜欢李白便给自己取名李赤张太碧李青莲之类的现象,我说的是:遗传学上的继承关系。

李白生前好友魏颢(本名万)在《李翰林集序》中这样叙述李白一生的婚姻生养:“…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按理,魏颢是了解李白家庭情况的,这个叙述应该是完备的。可是李白本人的诗歌里,只出现过一儿一女的名字,即《寄东鲁二稚子》诗的“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提到儿子伯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其中有“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等句。

这个伯禽,到底是明月奴,抑或是颇黎?《李太白全集》辑注者清代学者王琦认为是不得而知之事(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而《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主编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则断言伯禽系明月奴改名而来(见其《李太白别传》第四章)。

我有不同于上述两位学者的猜测:伯禽应该是颇黎。

我的主要论据有三个: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

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从范传正的墓碑记看,后来改名伯禽的颇黎虽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这个儿子离家出游12年竟然毫无音讯。合理的想象,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旅途之中遭到不测,例如病死,被野兽吞噬,遭强盗杀戮;二是看空红尘,遁入空门,彻底摆脱人间的羁绊。以世俗的观点看,李白的这个嫡孙子算是白瞎了。

以传统的标准衡量,李白是绝后了的。这一点上远不如杜甫,杜甫虽然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都不见出色,但是他们的后代人丁兴旺,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据说,按照家谱追溯,杜甫一脉至今兴旺,分布在许多地方。但是,从遗传学上讲,诗仙李白的血缘很可能并未断绝。这个血缘不光是指他的嫁为农妇的两个孙女,还包括他那留在许家的儿子明月奴。至于具体是怎样的传承关系,则只能寄希望于对安陆许氏和当涂陈云、刘劝三个家庭谱系的寻访钩稽。我相信,大多数喜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对此都是怀有浓厚兴趣的。

大唐的标签就是诗,在大唐诗人虽然多,但当得起这个称号、并能流芳百世的人,却还是有数的,这其中,白居易就是特别醒目的一位。

白居易是中晚唐时期的诗人,这个时候,大唐的国势已经无可奈何地走下坡路了,并且已经完全看不到复兴的希望。

虽然国运不昌,但诗歌的发展却没有如同国运那样无可挽救,中晚唐时期的诗人,以白居易为代表,在大唐诗坛依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个时候,虽然在诗人和诗歌的数量上不能与盛唐时期相比,但在诗歌创作的手法和内容上,却出现了转折,为大唐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白居易就是其中做出贡献较大的一位。

白居易之所以出名,不仅在于他的诗歌质量高,还在于数量多,从目前保存的数量看,白居易是大唐诗人作品最多的一位,更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涉及面广、绝句、律诗、古风等题材都有涉猎,而且都有代表作,因此,白居易被称作诗王,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驾齐驱,成为大唐诗坛的代表人物。

性格柔顺,人生之苦平稳

白居易人虽然聪明,但却非常刻苦,从不以聪明自居,更不曾因此而荒废学业。据说白居易满月时,就被保姆抱着认屏风上的字,保姆惊奇地发现,第一天在他面前读的字,第二天再读时,白居易的目光竟然能准确地落在读出的字上面。

消息传开后,白家人都庆幸自己家有了一位神童和读书的种子,在未来,或许能依靠读书而广大门楣。

果然,白居易长大后,没有辜负家人的厚望,在参加大唐最难的进士考试时,白居易第一次参加,就高中进士。

那一年,大唐进士只录取了17人,而白居易却是这1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也足见他读书的天赋了。

白居易考取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也就正式进入了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但是,与考试的顺风顺水相比,白居易在仕途上的发展,却非常不顺。在前期,白居易基本上都是当的一些小官,而且还遭遇了多次贬署。好容易盼到有皇帝欣赏他,但却因为他喜欢提意见,惹得皇帝不高兴,被赶出了中央。

有了这些经历,白居易算是彻底丧失了向上爬的兴趣,开始随波逐流,也因此迎来了官场上的转机,并在晚年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但却从没有掌握实权,只有荣光和荣华。

好在白居易性格恬淡,也不以为意,开始安心在诗歌创作上发展。正是得益于这一转变,大唐诗坛上才出现了一位诗王。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写实为主,而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诗歌形式。与过去追求气魄宏大和华丽的唐诗不一样,白居易开创了通俗诗风,即便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在读和听白居易的诗歌时,也不会有什么障碍。这种新鲜的诗歌形式,让白居易得以出名。

当然,如果说白居易是名通俗诗人,那就是贬低了他。白居易的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比比皆是,这也足见他写诗的功底。

白居易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

白居易的民族身份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白居易因为是高官,所以有资格为自己立传。按道理,这问题应该很好解决。但恰恰是他自己的传记,把自己的民族身份弄得非常复杂。

白居易在自己写的家谱传记中,强调自己是汉人,而且还是不一般的汉人,是山西望族,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战国楚国公族白公胜、白乙丙,一直延续到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

单看这些人名,就应该肃然起敬了。可以说,白居易的家谱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但家谱不是说你把历史上的名人放进去,这些名人就是你的祖先了,这需要明确的考据来证明。

在这方面,白居易却做得不认真,他没有交待这些名人和自己的关系来源,仿佛这些人之所以是自己的祖先,就是因为大家都姓白,都住在山西。

这样的说辞,自然很难让人信服。以至于在白居易去世后,一些有心要为他扬名的人,在为他做传时,在考据门风方面,都觉得难以下笔把他和古人联系起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白居易同时代的名人,如李商隐等,都认为白居易自己写的家谱不可信。

白居易是胡人的理由可信吗?

白居易的家族不是一个小家族,白家有出息的人也不止白居易一个,他的堂弟白敏中在官场上的出息比他还要大,最高职位是宰相。在大唐的政府中,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和白敏中一起当宰相的人,在上班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办公,原因就是他是一个胡人,而白敏中也从没有反驳这种说法。既然白敏中是胡人,那么,白居易作为他的堂哥,自然也是胡人无疑了。

还有记载表明,白居易对自己的胡人身份是心知肚明的,因为在他亲笔写的家谱里,他不光把先秦时代的姓白的人当作自己的祖先,还把当时的名人,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白寂然当作自己的本家。

这位僧人是当然的胡人了,白居易和他攀亲,自然就在表明自己不是汉人,而是胡人了。如果白居易不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断然不会以大唐官员的身份去和一位来自天竺的和尚结亲的。

这样一来,有关白居易民族属性的争论就难以下结论了。白居易一会说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汉人,但又有胡人的堂弟和远亲,这又是为什么呢?白居易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民族身份上有前后不一的说辞呢?他到底要掩藏什么?这其中的谜图还需要继续研究。

李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