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谁成为中国新诗的前三名诗人?
先说结论,我认为现代最好的的三名诗人分别是:胡适、戴望舒、穆旦。参考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当代最好的的三名诗人分别是:贺敬之、顾城、西川。参考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徐敬亚《现代主义诗群大观》
首先,诗歌这个文体,历来因为欣赏水平、鉴赏方式、个人喜好而评论不一,甚至有些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化倾向,就古人的诗而言,存有量灿若星子,然而被人公认为好诗的大抵可数,而被公认并不代表被个人所欣赏,这也与诗歌自身的表现方式以及个人欣赏有关了。中国新诗问世百余年,历经众多政治文化考验,得存名姓者也不过凡几,是以大多都算是经得住考验的,从这么多人中拎出来三个,未免勉强。
其次,排名一事,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就算是按照对于诗歌做出的贡献等方面来说,也难免会有所偏颇。那么按照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史的意义来理清脉络的话,我们按照以下方面来进行一个简单的评判,还算勉强可以得出个结论:
1、 对于诗歌发展的促进作用
2、 能够被当做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3、 具有公认的文学史地位
4、 其作品对于研究当时的诗歌语言发展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另外,我们还需要将现当代分开,按照现代的三个十年,当代的三个十年来进行划分,更容易得出结论。
1、 胡适(1891 -1962)胡适是中国新诗的首创者,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该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而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白话文浪潮。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虽然这首诗用词、意境都一般,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算是诗。然而胡适依旧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合为《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由此奠定了胡适新诗奠基人之实。
同时代的创造社的郭沫若等,湖畔派的冯雪峰等,新月派徐志摩等,抒情派李金发等,冯至等人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参考观赏意义。
2、 戴望舒(1905 -1950)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诗坛领袖'。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后《雨巷》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影响了无数青少年。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代中国诗歌会的穆木天等,汉园三诗人也有重要参照意义。
3、 穆旦(1918年—1977年)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他的诗歌风格晦涩,意象新颖,标志着现代诗派对于含蓄追求的极致,并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对之后的朦胧派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古墙》
一团灰沙卷起一阵秋风,
奔旋地泻下了剥落的古墙,
一道晚霞斜挂在西天上,
古墙的高处映满了残红。
古墙寂静地弓着残老的腰,
驼着悠久的岁月望着前面。
……
同时期七月派的胡风、艾青等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至于当代最好的三位诗人:一、贺敬之(1924- )
建国后一直到朦胧诗派之前,政治抒情诗——中国历史的产物,算是诗歌的一个主要方向,其中以贺敬之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意义,他的《放声歌唱》,《回延安》等,以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了时代的磅礴生机与强烈的力量蕴含,表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同时代可参照归来诗人艾青等。
二、顾城(1956—1993)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被称为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顾城诗集》、等。顾城被称为 "童话诗人"。质朴纯真作为他的诗歌的最主要的特征,他的意象充满了生命力的表现,细腻、准确,极富韵味和感染力。他的纯真的诗中,却也有着成年人的忧伤,这是使人敏感心灵所必然会表现出来的。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同时期可参照朦胧诗派舒婷、北岛、海子、江河等人。
三、西川(1963- )作为第三代诗人,西川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先锋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出版诗集有《虚构的家族》、《大意如此》、《西川的诗》。作为学院诗人,他的诗不太注重体制,有散文化倾向,他的诗歌思考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现状,关于灵与肉的冲突,让平常生活陌生化,去寻找诗歌的本质。《虚构的家谱》
……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以上所选人物只是凭着一己想法所写,这个排名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可以参照《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中国诗学》等书来进行一个自我感知。
无锡鸿山杨氏,可溯源至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始传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蕃衍至今,已成为历经千年的煌煌大族。不但"枝繁叶茂",名人辈出,而且祠堂屡有兴建,宗谱几经修续。最近,由鸿山杨氏第三十世孙杨天龄先生主持编纂的《鸿山杨氏宗谱寺头分城支文叔公嫡长系春池公系谱传》(以下简称《谱传》)又已告成问世。这是继杨世奎先生编著的《慎终追远》和杨世纯、杨世缄先生主编的《双松百年》两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鸿山杨氏分支的续修谱传。
杨氏裔胄中的名人,大多是在勤奋读书、勇于治世、为社会作贡献中成长起来的。在历代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之榜者就有明代的杨璿、杨琛、杨文、杨淮、杨僎、杨成、杨应文、杨兆升和清代的杨兆鲁、杨又林、杨廷榕、杨栋、杨永谟、杨花、杨延俊(字菊仙)、杨楷(又名道霖)等16人。中举人者有杨震发、杨潮观、杨揆、杨熙之、杨楫、杨志濂、杨宗瀛、杨寿枬(字味云)等29人。中武举人者有杨宸鏣、杨志成、杨大崧等8人。被朝廷考选为贡生、博学鸿词、博学宏才者则有杨 、杨度汪、杨芳灿、杨铭敦、杨模、杨栻等20多人。此外,虽未经科举取得功名,仅由诸生入仕,但为官清正爱民,政绩卓著,或屡有重大义举、百姓称颂者如杨绍雍、杨德埙、杨春池等,也分别在邑志中或《谱传》中立有传略。
关于《鸿山杨氏宗谱》的主编,应该是上文提到的中举人的杨楫。以上文章是夏刚草先生写的文章节选(见附件)。另外南宋朱熹弟子中也有名为杨楫者,但显然不是家谱主编者。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单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参考!
分布地区
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历史来源
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
「单」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于周襄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二、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阿单氏、纥单氏,皆改为汉姓单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干人,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西等。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单姓人口增加率与全国的平均值一致。目前单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在苏沪、鲁皖浙大部、黑吉辽、内蒙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广东珠江口地区,单姓在当地人群中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居住了大约61.5%的单姓人群。在粤桂湘赣鄂大部、皖浙西南、福四川北段和南部、云南大部、豫陕、甘肃南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西部,单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5%一o.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6%,居住了大约29%的单姓人群。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家族名人
单雄信:(?—621)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单思恭:(约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后在世)字惠仍,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工诗,宗竟陵体。著有《甜雪斋集》二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家谱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以后,官方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民间可见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族谱造假的行为,自欺欺人,颠倒基本事实,即是对先人的极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于家风的传承。为了提高家谱的“产量”,“谱匠”创造的家谱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谱匠”习惯于用华美的诗词歌功颂德,也喜欢把家谱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也是他们认知中最古老的时期。
现存的古老家谱大多数属于明清时期纂修。如果从科学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结果可能让人很失望。根据专家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家谱中,先祖内容大多都是虚构,谱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会历史名人。在古代战乱频繁情况下,想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谱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近几代的家谱世系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谁成为中国新诗的前三名诗人?
本文2023-09-27 09:25: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