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造句:用瑶族造句(约30个)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3收藏

词语造句:用瑶族造句(约30个),第1张

瑶族拼音: yao zu

瑶族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40万人(1982年)。主要分布在广西,部分在湖南、云南、广东和贵州。多住山区。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兼营林业。

瑶族造句: 1、在少数民族中,以长发而闻名的瑶族妇女,她们在龙胜梯田附近演出。

2、此外,白裤瑶族人群高血压还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汉族人群高血压与饮酒呈正相关(P<005)。

3、1980年,读完书以后,很幸运得找到一份“帮难民”的社会工作在旧金山。这些跟我合影的小朋友是辽国来得瑶族难民。

4、自从古时候就有人在这儿居住,其中包括 汉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畲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

5、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则是导致平地瑶族群的形成分布以及多元化族源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6、十二个少数民族—傣族、爱呢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阿佤族、瑶族、回族、壮族、彝族、白族、和苦聪族—和大多数汉族人口住在一起。

7、费孝通教授一生五次上瑶山考察,1935的考察是为了研究瑶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

8、而盘瓠和盘王是瑶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9、1996年,由我会拨款及香港朋友捐资,在韶关如愿瑶族自治县助建前进、凰村两所小学。

10、在中国南方的苗族、瑶族、黎族以及其他民族中,传说着盘古呈犬首人身,是所有人类的祖先。

11、而在恭城瑶族的家谱中比较注重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

12、由于迁徙,瑶族人新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又给他们的宗族制度烙下了鲜明的特色。

13、目的探讨广东地区瑶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STT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14、红头瑶是瑶族众多分支中的一支。按照传统,凡是结过婚的红头瑶女子都得将头发全部剃去,然后戴上一块红布做头饰。

15、在对瑶族整体文化的研究当中,宗族文化方面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够,有分量的成果不多。

16、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17、随着社会的发展,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也在发生迁移,其蕴涵的价值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18、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19、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

20、每个民族的求爱方式都积淀着本民族的智慧和 ,湘西瑶族在爱的表现方式上也是一样。

21、广东全省大多数人口为汉族,一小部分是居住在北部的瑶族,其它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包括苗、黎和壮族。

22、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成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3、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24、目的研究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在中国汉族和瑶族人群中的分布。

25、瑶族渴望掌握汉文化的心理与其文化教育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

26、瑶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族的少数民族。

27、结论中国汉族和瑶族人TPMT活性分布均呈正态分布。

28、盘王节简直就是瑶族人和其他名族的一个大聚会。

29、在大瑶山里,长毛瑶定居稻耕,过山瑶迁徙游耕,他们是中国瑶族两种文化类型的缩影。

30、目的研究广西恭城县瑶族和汉族居民的G-6-PD缺乏症发病率及基因频率。

1 广西白裤瑶景区

介绍你来看临桂义江缘 义江缘景区位于桂林西北旅游线世界著名景观“ 龙脊梯田 ”景区的必经之路临桂县五通镇,素有风情长廊的桂林西北旅游线聚集了苗 、瑶 、侗 、壮等十数个少数民族,雄浑的大山中原始森林 、高山瀑布 、峡谷激流 、梯田壮景和火热的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形成桂林独特亮丽的旅游景观 。 义江缘是一个以临桂文化为背景,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大型景区,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的领略桂西北特有的农家风貌、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也可领略到临桂八景之首的 “ 义江风光 ”;义江风情演艺水道,可以和我们的壮族歌仙对歌,聆听“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感受瑶族长发的奇特风俗,又可游览义江两岸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情、建筑景观 。义江缘民艺走廊的数十种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同样能使你目不暇接 。长街宴是你终生难忘的地方,火热的民族表演、奇特的民族美食,使你忘却自己,一起狂欢…… 风情演艺水道 —— 义江风光、苗家芦笙迎宾表演、壮族歌仙山歌表演/对歌、土家族花鼓表演、龙胜长发瑶表演、侗族大歌表演、义江流域渔家捕鱼表演。风光如画的义江缘景区江面上,汇集了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演绎的精华。竹排顺流而下,我们可以和壮家歌船相遇,体会壮家歌女火辣和悠扬的山歌。对不上山歌,他们可不让你走 看过长发舞吗?听过他们的土话吗?看过他们在清澈的河边梳妆吗 铜鼓响起来了,白裤瑶用他们跳了两千年的舞迎接你,走近他们去领悟这个少数民族的神秘吧 和义江融入的是义江流域的渔家、渔排、鸬鹚、江雾和遥远的村落,好一幅义江美景。 手工民间艺术走廊-— 瑶族刺绣 、壮家竹器/草编制作 、苗族银器/服饰/芦笙制作 、侗家微型木制建筑/蜡染艺术 、临桂三皮画/草编艺术等手工艺现场演示 。好像古老的村落长街,织布机的声音,姜糖的美味,绣花女低吟的歌声,还有赤脚玩耍的小孩,你没有来过这里,却又像儿时的记忆,哪怕一个小小的梳子,都有一份淡淡的情感,你会沉陷其中吗? 欢乐/美食长街宴--少数民族风情美食/小吃 、中国最神秘/原始民族——白裤瑶大型表演 。在广西各少数民族中都有最盛大的活动,每逢重大节庆,每家每户都拿出自家的拿手好菜,摆成百米的长席。游客在品尝少数民族风情美食的同时,可以同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一起载歌载舞,参与各种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2 广西瑶族景区

广西瑶族自治区属于广西河池市

3 广西白裤瑶族好玩吗

壮族和瑶族是广西最主要、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两个少数民族,两个民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壮族人民信奉布洛陀,每年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瑶族人民则奉密洛陀为自己民族的精神领袖,白裤瑶族创世经典《密洛陀》中有这样的记载:

瑶族住山上,种旱稻,壮族住山下,种水稻。瑶族喜爱红色,壮族很少穿红戴绿。

4 广西白色景点

直接推荐干货(值得一去的地方)

右江区:百色起义纪念碑穿过红军桥来到百色起义纪念馆,澄碧湖

田阳区:田州古城(最好晚上去)

田东县:湿地公园

平果市:无推荐

德保县:“小西湖”

靖西市:通灵大峡谷

那坡县:无推荐

田林县:无推荐

隆林县:无推荐

西林县:无推荐

凌云县:水源洞

乐业县:乐业天坑

5 广西有白色这个地方吗

南宁和百色市是不同地方,南宁是广西首府,百色市是边境城市,离越南很近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1]、中国面向东盟十国国际大通道、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带、西南出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百色,别称:鹅城,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 百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百色属百越的一部分,秦末汉初,百色为南越国属地,2002年,设立地级百色市。百色市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也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同时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6 白裤瑶旅游

瑶族砍牛是白裤瑶习俗,长者死后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学称“二次葬”。白裤瑶家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

中文名

瑶族砍牛

地理标志

瑶山习俗

砍牛这一天,一群群瑶族人身穿鲜艳的盛装,抬着铜鼓、折糯(糯谷连禾草折下来)、米酒,从四面八方朝丧家的寨子涌去。丧家门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侧的铜鼓架上串联悬吊着十几面铜鼓。客人们带来的折糯全部码架在铜鼓架的横梁上。低沉苍凉的铜鼓声笼罩着整个寨子。

丧家门口,瑶族匠人们忙着赶雕两根柱头。这两根柱头将要竖立在坟前两侧。柱头上雕刻着简朴的花纹,中部各有一个套环,砍牛以后,牛角就插在这套环里。柱顶各安着一个木雕鸟儿。

棺棂停在屋内,悼念者鱼贯入屋,依次抚棺而泣,感情真挚,哭罢出屋,男人要喝一碗酒。丧家的厅屋里,一溜摆着几十个菜碗,祭悼者轮流进屋,围在菜桌两旁,吃“流水席”。吃过饭或尚未轮到吃饭的人,转围在屋前空坪上,听长者唱“古歌”。古歌大意是瑶家的历史和处世道德之类。

下午四时许,猴鼓声嗄然而止,寨中忽然响起三声鸟铳,预示“砍牛”即将开始。

砍牛场中竖着两根木桩,各拴着一条牛,木桩顶各绑着一根青翠的竹子。这两根竹子将要栽到死者的坟前。据说,这样牺牲才能随死者一起升到天堂。围观人群如堵,人们翘首以待。这时三名枪手上场,朝天又鸣三响铳。祭师应声上场,端着一筐箩米,拖长声调念念有词,一边抓米朝天空扬去,一边说:“尊敬的XX,把您的牛领去吧,您放心地去天堂吧……”。

祭师下场,三名枪手再朝天鸣三响铳。这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弯着腰,人人手握一束青鲜的芭茅草上场,鸣咽着朝牺牲走去,抚摸它,向它鞠躬,献青草,场景十分悲切动人,充分表达了瑶家人对牛的深情。

瑶山习俗,砍牛手为两名,由丧家和外家各出一人担任。砍刀要磨七天,磨至吹毛可断的地步。砍牛只能砍牛角后面的牛颈,切忌砍在牛角上。砍牛只可砍三、五、七、九刀,具体砍多少刀,由丧家视情况而定,但须是单数。“哭牛”后,丧家家族长者领砍牛手上场。长者手捧雪亮的砍刀绕场 一周,向参加祭悼活动的众人鞠躬致辞谢,再向牺牲鞠躬致歉,然后庄重将刀授予砍牛手。这时,牛已觉察死亡在悄悄逼近,不安地绕柱子打转、出粗气。场上便骚动起来了,人们大着嗓子吼叫,朝牛扔土块,甚至上去用棘条抽打牛,目的是叫牛更加惊恐万状,乱蹦乱跳,让砍牛手难以下刀或忙中出错,好看砍牛手的笑话。

砍牛是残忍的,牛颈上裂开的口子一尺多长,张开血盆大口,鲜血喷涌而出,在夕阳下闪耀着疹人的红光。丧家往往在这时已动了恻隐之心,第二头牺牲便改用捅刺放。

7 白裤瑶民族风情园

瑶族祖先为盘古,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 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据瑶族家谱和神书《开山歌》所记,瑶族的祖先原是福建省,后迁居广东肇庆。300多年前从肇庆迁居到广西博白县,后又迁到玉林、贵县、灵山、防城一带。以后各分支又先后来到十万大山北麓居住。早来的已有200多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的也是100多年。其先人初到时,以租山耕种,过着“刀耕火种,吃山过山”的生活。以后购买了荒山或水田,便逐步定居下来。

有些瑶族成员,是由一些壮族和汉族人入赘瑶族或与瑶族通婚后,便同化为瑶族。语言以瑶语为主

8 广西白裤瑶服饰

白裤族,中国瑶族的支系之一,因男子身着及膝白裤而得名。总人口约三万,主要居住广西南丹县和贵州省的荔波。 白裤族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遗风,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堪称“民俗活化石”。白裤族神秘而特色的民俗风采更是让外人神往和喜爱。广西南丹县是中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服饰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寨居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淳朴的原始美感,其中尤以送葬、赶夜街、细话歌等民俗风情表现最为突出。

9 白裤瑶族旅游

瑶族人对牛有着特别深刻复杂的感情。从春节耍春牛之惜牛爱牛,到牛生日之尊牛敬牛,从农业生产之养牛用牛、祭牛王之崇牛护牛,到丧节祭祖之哭牛杀牛,瑶族这一看似矛盾的“牛情结”在其神话传说、农业生产和文化图腾都有所体现。

可以从经济场域、艺术场域和宗教信仰场域分开理解。

从经济场域而言,褒扬耕牛品质承载着瑶族人对富足生活的渴盼,并以艺术场域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舞春牛表演;从宗教信仰场域而言来看,杀牛祭祖蕴含着的复仇、孝道、敬畏先祖等主题则起着维系民族性等瑶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功能。

10 广西白裤瑶族图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居住: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一般一栋三间,长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庆典、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互赠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成婚。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族外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崖葬、挂葬。  禁忌: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在妇女面前不能说粗口;堂屋内不许吐痰;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忌讳“姐夫”、“妹夫”等称呼  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居家习俗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丧葬习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11 广西白裤瑶在哪里

白裤瑶族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白裤瑶

别名

布诺

所属地区

广西南丹,贵州荔波

介绍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白裤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铜鼓舞不仅是一种文体活动,它还与白裤瑶青年的爱情紧密相连,白裤瑶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

词语造句:用瑶族造句(约30个)

瑶族拼音: yao zu 瑶族解释: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40万人(1982年)。主要分布在广西,部分在湖南、云南、广东和贵州。多住山区。有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