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姓氏当中的:“傅”和“付”有何区别呢?
“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目前,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晓原来自己本来就是“傅”。当然,由于应用量太大,进入户籍已经成了事实,法律已经认可,修订字典中已经将其解释为姓。
又如也是平时常见的姓“萧”、 “肖”二字混用,好多人也不明确到底哪个字才是正确的。包括公安局办理的身份证上也不明确哪个字才是正确的用法,因而出现相同宗族的人有的姓“萧”而有的却姓“肖”。据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萧”字有一条解释“‘萧’字不能简化为‘肖’字”。按照这样的解释,在作为姓氏时,“萧”、“肖”并不能混用,应以“萧”字为准。
楼上的不懂就不要乱回答,你们不是傅姓的,这样乱回答会扰乱我们傅姓的好多后辈的,我现在户口本上面就是姓“付”,但我爸爸,爷爷,太爷爷辈的,都是“傅”,照你们这么说,我跟我的父辈也成了两个姓?真是乱弹琴。
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包括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共有610多万人。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付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付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因为他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号曰付说”。后来,付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付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说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付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付氏、复氏等。故而,至今仍有赖、罗、付三家联宗之说。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付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付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付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付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付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阳城名为姓氏者,称付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付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付氏一族。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付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⑵满族付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付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付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付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付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付,亦称师付,简称付,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付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付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付”。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付”,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付称“太师”,各王所属之付称“师”。
在历代太付、师付、付、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付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付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在付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付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付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汉末期,王莽成功篡汉,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付丞,亦称“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付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其时,曾担当付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付氏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付”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付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权力仅次于王付,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付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付、付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付氏,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写法。“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由于建国后我国文字改革不成熟,在户籍和档案出现“付”姓。随时间的推移,“付”成了“傅”的替代。翻阅“付”姓过去早期的家谱和族谱,方知道原来是“傅”。 据有关史料所载,傅姓真正起源一支,称为妫姓。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洲镇南的妫水旁,舜的氏族以河水之名为姓。而舜的后裔被封在傅,古傅国在山西平陆东。进入夏朝以后,其地被夏王封给了尧的后裔,古傅国远封傅阳,今山东枣庄南,其后以国为氏。妫姓傅氏的后裔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渐渐溶于“傅说”的氏族历史之中。 傅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名为第三十六,在我国的台湾则排名第五十六。 据正史典籍记载,傅姓家族的始祖傅说出生于商代的山西省平陆县,是商朝宰相。商代武丁登基后,想复兴国家,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因此三年不发表政见,大政交由大臣处理;自己深入下层明查暗访,了解情况,发现人才,在一个奴隶的建筑工地他认识了身为奴隶的说,希望说能辅助其成就大业。他深深地感到:贵贱等级分明,是商代难以超越的“雷池”。要不拘一格选拨人才,必然会遭到贵族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特点编个故事:上天托梦告诉我,“夜梦得圣人”。并叫画家按梦中见到的圣人面貌神态画成了图像。朝廷里的官员没有一个人对得上号,便派大臣郑达到处去找。结果在傅险(也叫做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找到一个相貌很像,叫做“说”的人,他正在防洪工地上从事“版筑”劳动,(傅险这地方在殷商时期是虞、虢两个国交界处,是潞盐运销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这里两山高耸,涧水中流,每到夏季,洪水暴涨,冲毁道路,行旅受阻)。郑达就带着这位 “说”回京城去见武丁。武丁一看就笑着说:“我在梦中见到的正是他”。武丁请教他治国平天下的办法,说公对答如流,讲得切合实际,道理深刻,武丁听后非常赞赏,“果圣人,举以为相”,因得说于傅险,就赐他姓傅。流传后世的“君臣对话录”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君臣间的对话,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命》里。
到底姓氏当中的:“傅”和“付”有何区别呢?
本文2023-09-27 07:51: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