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是因为中国的支持才当上联合国秘书长的?
看看这段文章就知道中国为什么支持他了:
有韩国媒体报道,已就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祖上出自河南荥阳;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潘基文祖上出自福建。潘基文祖先到底出自哪里?70多岁的河南荥阳潘窑村退休老教师潘永昌,珍藏多年的“潘氏家谱”显示:潘基文祖上出自荥阳。
族谱“认下”潘基文
沿郑州中原路西行约30公里至荥阳,再向荥阳西南方向行驶约25公里,翻越两道山岭,就到了潘氏祖先季孙荥阳侯所在的高山镇潘窑村。
昨日中午,在潘窑村村委意见办公室,荥阳“世界潘氏研究会”会长潘建民打开厚厚的一本“潘氏家谱”,翻至94页,指着韩国巨济一族源流考说:这上面有记载,韩国潘姓出自荥阳。
据“潘氏家谱”记载:潘氏先祖唐东齐太守潘源将军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随开漳圣祖陈元光将军入闽平乱,其子孙定居福建泉州潘山……文节、文壮两兄弟投效高丽国,得识高丽国王世子谌……文节位极人臣。死后葬于高敞郡,现韩国巨济郡尚存文节祠。韩国巨济潘氏由此而来,至今繁衍子孙三十余代,播迁韩国及朝鲜各地族人超出10万人。
据媒体报道,已就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家谱显示,文节兄弟父亲的父亲名字中含佑字。
“‘佑’字辈和‘文’字辈在家谱中都可以找到”,随即,潘建民打开潘氏家谱列表,找到70世、71世,印证了自己的说法。
“族谱显示,潘基文祖上出自荥阳。”潘建民说。
天下潘姓出荥阳
“这本家谱很多内容都丢失了,后来添加的一些内容是台湾的潘峪源一路考证得到的。”据潘建民介绍:1997年夏天,70多岁的潘峪源来到潘窑村时说:“为考察潘姓的根到底在哪里?他已经辗转了很多地方,从福建转到山东,再由山东转到河南荥阳。终于在荥阳找到了潘姓的发源地。”
潘峪源的说法在1996年10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也得到印证,912页显示:潘条载系自姬姓。潘氏水名,在河南荥阳,以水为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四子季孙食采于潘,子孙因以为姓。
据潘建民介绍,毕公高之前,潘氏家族每个人的名字均不相同,研究史料后,他发现,潘氏源自周朝,灭商后,周朝建立,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被封为荥阳侯,毕公高四个儿子分别被赐魏、冯、潘、毕四姓,其中四子季孙姓潘。之后,季孙的后代均沿姓潘,自此才有了潘姓,如今,传至87代。
再后来,因为潘氏后代有多人外出为官,慢慢地,潘姓遍布全国。唐朝末期,潘氏从荥阳迁往福建泉州。逐渐流往东南亚各国。时至今日,潘氏已形成了国外以越南为最,国内以广西为最的状况。
“从史料和族谱来看,天下潘姓均出自荥阳。”潘建民说,据其考证,如今,在广西有的县,有些潘氏祠堂仍然镌刻着“荥阳衍派”四个大字。
祭祖华裔超百人
经过多年流徙,如今,潘窑村的潘姓人家只剩下20来户100多人。
但是,每年从世界各地寻根问祖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每年都有好几批前来拜祭祖先。有一个人来的,也有组团过来的。”潘建民说,“为此,2002年后,荥阳市专门成立了研究会。潘窑村又在祖坟修建了先祖墓碑。便于宗亲祭拜。”
1997年,来自台湾的潘峪源看到落后的潘窑村,捐资1000美元建立了潘窑村小学。之后,又投资300万元在郑州建了一个制衣厂,村内很多人都在这个厂打工。
“除了广东、福建、湖南等国内的潘姓宗亲前来认祖外。”潘建民说,近几年来,来自新加坡、 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的华裔潘姓人数至少超过了100人。
潘基文年轻时攻读外交专业,并以优异成绩通过韩国外务部的公派 公务员考试。他曾任金大中总统的外交通商部次官,卢武铉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其外交能力出众。他精通英语、法语,还掌握德语、日语等,2006年12月14日刚刚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最为人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时候的东汉已经是成为了名存实亡的皇室。此时的汉献帝已经是成为了傀儡,在历史上汉献帝的结局还是不错的。他的一生中,在禅位之后才真正开始,也就是被曹丕逼迫退位之后。 汉献帝在成为了山阳公之后,开始行医济世,由此说来汉献帝的人生在后半辈子才是开始展现的。话说回来,在东汉你们到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这些人包括曹操、刘备、孙坚、关羽、吕布等等,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 东汉末年的时候,东汉皇室已经成为了傀儡。东汉末年的时候还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东汉的皇室成为了不堪一击的皇室。东汉末年出现了很多人才,不过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人才,他叫做卢植。这个人在历史上不算太知名。 东汉的大臣们,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是明哲保身,见风使舵,要么就是玩弄权术,暴虐无道。在这些人中,仍然是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这其中就包括之后的曹操等人。卢植在当时也是其中之一。 现如今看来,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都是不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但是卢植就是一个例外。卢植在当时有很多出色的学生,即使是他的后代也是非常厉害的,甚至是有两个人在现如今,他的后代在韩国特别有名。 卢植从小就有匡扶天下的伟大志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当时的名儒马融为师。学成之后,卢植归隐家乡,也就是在家乡中,卢植收了很多学生。卢植的学生中,有两位特别厉害,分别是刘备和公孙瓒。对三国熟悉的人,对这两位肯定不陌生。 刘备从白手起家建立了蜀汉,公孙瓒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北方诸侯。东汉末年时期,公孙瓒的能力毋庸置疑,能够成为北方的霸主,这样的公孙瓒是非常厉害的。可是公孙瓒一味地好战,导致最后失去了部下的信任。结果公孙瓒被袁绍打败。 由此公孙瓒的势力消失在了东汉末年时期。刘备这个人更是厉害的人,在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人之一。经过了赤壁之战后,刘备成就了蜀汉的基业。此时的刘备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到了之后,刘备称汉昭烈帝。此时刘备已经是建立蜀汉,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了。 东汉末年时期,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这时候的朝廷让卢植前往平定。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后来卢植因为身体原因而辞职。后来卢植病好之后,发生了黄巾起义,在这场东汉末年的关键起义中,卢植仍然发挥了作用。 由此说来,卢植是文武双全绝不是开玩笑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刘备和公孙瓒之外,袁绍也是卢植的学生,但是袁绍拜在卢植门下后,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卢植就去世了。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汉灵帝去世,结果没过多久,董卓之乱就出现了。 董卓之乱出现后,董卓将卢植免职,后来卢植为了躲避董卓追杀,到了幽州上谷郡隐居。史书对此记载为「 ”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到了初平三年,卢植去世。此时一代名儒消失在了历史上。不过到了唐朝时期,卢植继续受到尊敬。 李世民选出22位先贤大儒配享孔子,就包括卢植。更为厉害的是,他的儿子卢毓在曹魏辅佐了五位君主,也就是从曹操到曹髦。在卢植的孙辈中,卢钦在西晋时官至尚书仆射;卢珽在曹魏时官至泰山太守。即使是到了曾孙一代时,卢植的后代也没有衰落。 卢植的曾孙卢皓和卢志都是西晋时期的尚书。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大乱。这时候卢植的后代逃亡到了朝鲜半岛,也就是在这里,卢氏的分支出现了。根据卢氏的家谱来看,韩国总统卢泰愚和卢武铉两位总统就是卢植的后代。
潘基文是联合国秘书长,韩国外交官、政治家。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通过潘接替科菲·安南,成为第八位联合国秘书长,他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大会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个任期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中文名: 潘基文
外文名: 반기문
国籍: 韩国
出生地: 韩国忠清北道
出生日期: 1944年6月13日
职业: 联合国秘书长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行政学硕士
英文名: Ban Ki-moon
家庭背景
潘基文生于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南部忠清北道的一个小镇,本名姚基温,其母亲姓潘,父亲去世后分家,故随母姓,是显赫的开京姚氏分支之一的熊津姚氏的第九代孙。他从小成绩优异,学习刻苦,是公认的好学生。早在年轻时,潘基文就立志当一名外交官。在学生时期,他还有幸获得美国红十字会邀请,前往美国接受时任总统肯尼迪的接见。就在潘基文起程访美时,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其中,忠州女子高中的一名女学生代表学校为他送上了象征好运的竹筛。巧合的是,这名女学生若干年后成为了潘基文的妻子。他和夫人姚淳泽(也是显赫的开京姚氏分支之一的南原姚氏的第九代孙)女士育有一子二女。潘基文精通英语和法语,并且熟悉德语和日语,还懂一些汉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 谱学著作还都在流传,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谱籍。
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王姓家谱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清楚。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据最新消息说,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间的各种家谱包括在内。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如今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潘基文是因为中国的支持才当上联合国秘书长的?
本文2023-09-27 06:25: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