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谐音的对联(有横批)快点,急需用!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2收藏

有谐音的对联(有横批)快点,急需用!,第1张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新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无情)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何所长因何当所长。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下联: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下联:牧童伐木,木伤牧童二目木。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新联:院后廊中,院里郎中,郎中行廊中,廊中幽郎中悠。(无情)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下联: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新联:家谱四五笔,上书老子。(无情)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注: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

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注: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

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注: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

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注: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下联: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新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无情)

新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无情)

新联:进北京献白金白金藏北京百斤白金(本原)

注: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注: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二、四、七字读zhang

下联一、三、五、六字读hang。二、四、七字读xing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下联;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 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 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 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上联: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 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联: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 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新联:罪客勿来醉客来。(无情)

上联: 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 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下联; 鹦鹉洲,州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上联: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下联;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下联: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下联;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

下联;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注:此联为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诸葛亮),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关羽, 张飞。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祭以黄羊。因成巨富。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当时荣成地界驻军很多,除两卫两所外,县地大都是卫所的屯田,许是受到驻军的影响,荣成的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二。

灶王,又称灶君、灶土老爷,据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就本质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奸细、坐探,从年首到岁末.始终守在各家各户,监视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报,报告这家人的善恶。而玉皇大帝呢,则偏听偏信,根据灶王的密报,把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行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带回。因此,人们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又有点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这点在祭灶仪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祭灶之前,要请一张新“灶马”,荣成俗称“灶马头”,实际上是一种木刻印刷的年历。“灶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还印有一年的日历。日历的内容,随历法的不断完善而有所增删。

祭灶前,先用白泥浆把锅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给“灶王老爷”洗洗脸,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吃过晚饭后,在灶前摆好供品——米饭、饺子、酒菜等,但麦芽制成的糖瓜和秫面制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还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吃了糖瓜嘴甜,见了玉皇大帝净拣好听的话说。至于黏糕和酒糟则是为那些不受贿赂的灶王准备,把嘴给粘住,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摆好后,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并将旧“灶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马夹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爷也就骑马上天了。此时,男主人一边烧一边祈祷:“上天言古庆,下界保平安。”

旧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鸠占鹊巢,升为“一家之主”,贴在旧灶土的位置卜。荣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贴在正面东锅台上方的墙上,也有贴在东里房西山墙上,少数人家的“灶马”两旁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更多的人家对灶王采取实用态度,除过小年外,平日并不恭敬,“灶马头”实际只起到日历的作用。

辞灶以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长期被各种礼仪、禁忌压抑的人们,突然被解放了,便“肆无忌惮”地准备过年。杀猪宰羊、搬物动土,全不受礼仪和禁忌的束缚,完全自己说了算,大概这也是一种宣泄吧。 腊月二十八日,家家户户蒸供品,荣成俗称蒸供儿。供品的种类很多,包括家堂供儿、天地供儿等等,而且大小不一。最大的,当属家堂供的饽饽,底部直径起码一尺,高六至七寸,顶部三开,插枣,每个少说也在五斤左右,俗称枣饽饽。少数买不起枣的人家,可以蒸光头饽饽,蒸熟后在顶上打个红点儿,俗称点饽饽点儿,以示鲜亮,但大小同枣饽饽一样,数量也都是十个。这样大的饽饽,光用头罗面蒸,连富户人家也蒸不起。过去,农民全年的使费,主要靠卖小麦和花生,所以蒸大饽饽只好偷工减料。发面时,头罗面二罗面同时发。做饽饽时,先把发好的二罗面团成团儿,在外面裹上一层头罗面,顶部厚些,底部薄些,因为摆供品时,都是底部朝下,第四个虽然朝上,但又被第五个底部遮住,没人看得见,不过,饽饽蒸得太好,顶部笑得露出黑面,人们也见怪不怪,家家如此,谁也不笑话谁。天地供儿小,比拳头大点,俗称小枣饽饽,因为个头小,全用头罗面。年糕蒸成板状,俗称板糕,有插枣的,有不插枣的,在糕面上点红饽饽点儿,鲜亮、美观。当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状两块,摞在一起,,家堂供儿个头大,蒸时加屉,烧火计时用香。一炷香尽.饽饽蒸熟。

蒸供儿最忙,劳动强度大,特别揉面更累。邻舍间的主妇们乐于互助,谁家面先开,先帮谁家。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场——插枣儿;供儿蒸好后,邻舍间相互看供儿笑得好不好,如果是新媳妇做的供儿,笑得又好,人们不约而同夸她手巧,新媳妇会美得合小拢嘴儿。

供儿蒸好后,先放在盘子上、簸箕里,待凉透了,再拾到柳条笸箩里,上面盖好红包袱,以待过年祭神用。如果凉不透.饽饽之间会粘皮,不美观。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最忙,主要活动有: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也“国徽翻五色,民帜定八方”。建国后,“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对子”之所以贴得早,与“年”有直接关系。传说“年”是个凶残的妖怪,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有一天,它刚到一个村庄,准备行凶,忽听“叭”的一声脆响,“年”以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其实,那是村里人赛牛鞭的。“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个村门,突然眼前红光一闪,向它打来,吓得它抱头鼠窜,这次是个闺女晒红袄,恰巧抡在“年”的眼前,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红,就发明了鞭炮和春联,“年”再也不敢进村伤害人了。但荣成贴“对子”,和催债讨债有直接关系。过去,贫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或灾病,往往向有钱人家借债。年终岁末,债主清理债务,就派人到各借债人家里讨债,踏进腊月门,讨债逼得更紧,无法还债的借债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门上对子一贴,讨债人看见对子扭头便走,借债人可以安稳地过年。正是这个道理,荣成的对子都是一大早便贴好。民国年间章村一位老人更绝,他因还不起债,“过小年”那天贴对子:“刀枪剑戟来要账,针尖削铁不能还”,横批:“来年论计”。然后把门一锁躲债去了,不到过年不回家,债主们无可奈何。

春联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饭再贴,大年三十早饭,崖头以南吃烫面包子,菜很讲究,褶儿细密,非常漂亮,不次于城市里的三鲜蒸饺,取其平安富足之意。崖头北喝面条,谓之钱串,预示来年钱财滚滚而来,必须提前准备穿钱的绳子。

早饭过后,家长们忙着敬神的事务,子女们则在家里贴春联,如迎面墙贴“抬头见喜”,箱柜贴“招财进宝”,米囤贴“五谷丰登”,畜栏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等等。“福”字不仅贴在门纂上,而且到处可贴,并且故意将“福”字倒贴,谓之“福到了”。至于小姑娘们则贴窗花,什么盛虫(小龙)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余、喜上眉梢啦,尽其所能,花样不断翻新。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满三周年,不贴红纸对子,如贴应用素纸。贴春联的习俗不仅延续到今天,内容也有所增加。从抗日战争时间起,荣成百姓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军人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锣扑鼓地给烈军属贴春联,挂红灯,挂光荣牌,以示崇敬和慰问。 从前农业生产到了月日便地了场光,进入农闲时期,荣成百姓也从这天起吃两顿饭,晚饭叫“两顿夜饭”,时间在3点半到4点之间。年三十的晚饭,便叫“年夜饭”。荣成年夜饭很讲究,酒菜丰盛。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质量好些,贫苦人家质量差些,但必须满盘子满碗,数量以双数为吉利,而且各有名称:四个菜叫“四季发财”,六个菜叫“六六大顺”,八个菜叫“四平八稳”,反正都是吉利词儿。年夜饭有个规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请客人,吃饭时邻舍间也不串门,只有—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圆饭,喝团圆酒。主食是大米干饭,没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发纸用,然后煮熟自食。凡是年饭,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饺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饱吃好还有剩余。剩饭一定存放在粮囤里,盖上红色包袱,寓意“年年顿顿有富余”。

吃完年夜饭,主妇们忙着包发纸的饺子,男主人便领着孩子,端着香纸供品盘子,扛着木锨,提着灰篓子,到场院祭场。祭场时,先焚香纸。酹酒叩拜。拜毕,男主人用木锨铲草木灰,在场院上撒上圆圈,圈内十字交义,在十字中心点上放上撮粮食,谓之“打粮囤”。圆圈旁边用灰撒成梯状,谓之粮梯。意思是粮圈太满太高,只有踏着梯子才能够得着。粮囤扑好后,再焚烧纸燃放鞭炮,磕头叩拜。祭场回来,又在各自的门前撒一粮囤,放上五谷,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走进街门顺手将早已准备的桃木棍横挡在门槛前,叫“挡门棍”,挡住财宝,防止外流,同时又能阻挡厄运进门。放下香纸盘子、木锨、灰篓。男主人便将一种纸制的几何形、长条刻纸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荣成土话叫“吊贯”。挂上“吊贯”,等于宣布过年正式开始。因为挂上“吊贯”后,除寝膳事务外,禁止一切劳务活动,并有诸多禁忌,如不耕不织,不浆不洗(指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小捕(鱼),不推(磨)小捣(碓),不搂(草)不挑(水)。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禁说不吉利的话。 也叫请神灵,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吃完年夜饭、祭完场之后,天擦黑儿,男主人领着儿子,端着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着灯笼,到祖墓请祖先回家过年。首先摆好供品,提上灯笼,按世次高低,绕每座坟转一圈。荣成称奶奶为婆,转时嘴里要虔诚地念叨:“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每座坟都照完,收拾起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灯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爷老婆”引导到摆供桌那个屋,俗称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禀告“老爷老婆”到家了。然后,将灯笼别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启椟,再点烛上香,焚纸叩头。这套程序完成后,方能将引路的灯笼熄灭移开。请神之前,家庭成员及供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这也是年夜饭必须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此后,供桌上的烛火常明,香火缭绕,每日三时烧纸叩拜祖先,香台前的纸灰不能扫掉。同时,神灵请来,后辈必须严守规矩,供桌两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争位。不得吵嘴骂阵,以免惊动祖先,或对祖先不敬。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泼在地上,混淆浇奠。祭神时不得大声呼唤小孩的名字,以免门外的野鬼游魂听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养。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谱,悬挂祭祀。逝世未满三周年者,不能当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单独设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简略些。 除夕晚上,发纸、迎则财神、辞岁,都在半夜子时进行,兴许这就是守岁的由来吧。发纸,在天地桌前进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设天地供桌,为走路方便,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饭桌,供品不如神主桌兴盛、齐全,供牌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祭祀时间在晚饭前。祭祀时焚香酹酒,磕头跪拜,祈求天地老爷保佑。最后,烧道黄表才能起来,说是“送钱粮”。此神也许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为什么要给它纳“皇粮国税”呢这叫祭天地。

请神回来以后,全家围坐在热炕上,开始守岁。过去年岁,一般都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到了半夜子时,各家各户在天地桌上摆好供品:饽饽、水饺、米饭、酒、菜等等。家长带领全家人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顺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最后祭祖,在进行这些仪式的同时,家庭主妇将一棵白菜拦腰切开,口中念道:“切白菜,(家)发得快!” 切完白菜,接着切开一个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的粮食触(荣成方言念“促”)屋笆!”谓之“借口彩”。发纸的饺子,煮时要烧苞米或谷秸,发时口中念念有词:“烧得壮,庄稼人丁都兴旺。”日广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发纸时,语言要谨慎,严禁不吉利之词,对儿童及刚过门的媳妇,家长再三叮咛。发纸后到家堂祭祖,祭祖起来,顺手将预先放在供桌旁边的升拿走。端上香盘子,按“灶马头”所示当年财神所处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然后顺手摸起一块石头(不一定是石头,凡是手最先触到的硬物,如泥块、柴棒等,摸到什么拿什么),轻轻放进升里,扭头回家,路上严禁说话。回家以后,将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盖以红布。有些地方在家里专设财神供桌,悬挂财神像,摆下供品,焚香祭祀。这叫“迎财神”。财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时间长,从迎财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才能将升从供桌下拿出来。因为“十五”已过,百事俱兴,财神也就负起责任,保证一家财运亨通。

当男人迎财神的时候,主妇在家里包饺子、煮饺子。过去,辞岁饺子和初一的饺子,要包成元宝形,俗话叫“元宝馉扎”。即将捏好的饺子,两角交替捏在一起。迎完财神后,全家围坐一起,吃辞岁饺子,也叫辞年饭。农业合作化以后,这些习俗逐渐消失,守岁也流入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性地摆摆样子,既不发纸,也不迎财神,便各自安寝。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的新颖、吸引力强,守岁、辞岁饺子重新兴旺起来。看完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是深夜一二点钟,老年人和孩子们兴许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觉发纸被鸣鞭炮所代替,从半夜12点,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鞭炮越来越大,越来越响。

有谐音的对联(有横批)快点,急需用!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新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无情)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