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1 族谱的序言有不是白话的吗
这是支谱的序,总谱不在我家这里。括号里的字和标点是我加的,繁体也改成简体了。其实一般也就是说说什么家谱重要啊,介绍祖公啊,然后说说是谁编的啊,祖上住哪儿啊之类的。每个人不一样,其实也参考不了啥的。
谷城于氏支谱
于氏宗谱序
于之先世登州文登人也,明洪武二十五年迁于东阿城北杨柳镇,后移东阿城内。世历两朝,凡数百年矣,修谱数次未便胪列,今有本支十七世昭斋等不忍坐视,不辞劳苦,会同大族,追本求源,不忘渊源,细查老谱。七世祖灼公乃知柔公第三子也。时当明末,父母早丧,二兄外出。公年五周,孤苦伶仃,流落朝头。抚养至十余岁从军,数十年不家。配曾氏,生一子龙江公,携眷回籍。认为朝头故里,自知父灼不明的泒,后人亦不郑重,因而失修。夫谱何为而修?乃敬宗收族也。家有谱,无异水有源。万殊归一又何言哉?虽然亦不可无序,十七世以上名字仍旧,以下按字起名,尊卑之分。闻名而世序昭然,岂不有谱之美哉!
2 宗祠墙壁上的古文翻译求翻译成白话文宗族祠堂在湖平的中央,面西而朝东,是被皇帝宣敕表彰为义民的祖父谦铭公所居住的地方。明朝进士黄阳先生命名这住所为“正本邑”。
用来彰显美德。年代久远,宗祠坍圮了不少,他的孙子(我)承蒙遗训(我认为不是人名),在原址(估计漏字了)将宗族祠堂重新修葺一番,
但仍用旧名来告诫后人不要忘了先人,诸子贞恕,贞秀,贞兆请。
我作“铭”来纪念这件事 :(((铭曰:邦家有本,正在一人,纲纪有本,正在一身。人身之本,心性天命内直外方。惟义是敬。
怀惧乐患,好恶勿私,庸行庸谨,摄威慑义,父子君臣,我亲我义,夫妇长幼,我别我序。尊贤不善,不仪而明,笃近举远,不爽而贞。
形体隙间,天君荆恪,亲戚我携,天典我薄,根植本茂,源澄水清,己正物格,雇諟明命。
同治伍年岁在丙寅冬月毂日)))国家根源的基础是否存在在于皇帝,法律制度是否存在在于自身。人的原来根本心性,受之于天,是出于天生的。
上天让一个人内心正直,外性刚强,柔顺中正,是最基本的东西。所以要敬重道,怀有敬畏心,有忧患意识,喜好与憎恶不能有私心,而要懂得中庸之道,
小心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行为,对威严和正义保持敬畏 。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
敬重品德高尚的人而不善变,没有庄严的仪态但要内心清楚明白,要能同等待人,虽有过错但有节操。
形体上虽然有空缺,但内心应小心谨慎而恭顺,提携亲戚而不跋扈,淡化听由天命的安排,注重自身的努力勤劳。扎根牢固了树木就茂盛了
源头澄澈了溪水就清澈了,自己明正了,事物的认识程度道理就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极限的。
引用正确的言论写成这样教诲训命。1866年11月初八
唐朝进士黄阳这个地方为正本乡(县)…我觉得这句可以根据族谱上的记载来确定,“正本邑”是地名,而不是屋名。“前进士”是哪朝就可以如此确定。
3 请求翻译一段古文 原文句读:
盖闻硕德毓名邦,沿齿行乎乡校。圣朝隆钜典尊贤,始自上庠。洵风世之良规,实引年之盛举。惟老长史齿尊望重,品洁行优,芳型早树于一乡,令闻久孚于合邑。用请文驾光贲宾筵,望即俞允,曷胜翘企。谨启。(望核对,感觉原文似有错讹)
赐进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现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级朱宠
勅授修职郎徽州府学训导卓侯升加一级沈汝霖
侯彚(汇)详乡饮宾六十岁朱君怀立
嘉庆21年季冬月谷旦年家眷弟朱宠沈汝霖全顿首拜
我试着解释一下。但由于其中的人、事及来龙去脉不熟悉,可能出错。
解释:
常说有大德的人可以影响、培育一方文化,乡村小学就因袭了这种好的文化传统。本朝大法规定尊敬贤能,是从大学开始的。对年老退休的贤者加以尊养的举措,确实是社会的好规范、好风气。只有长老阅历丰富,德高望重,品行优洁,好声誉早在一乡树立起来了,美好的声誉很久以来已经取信于全县之人。尊请大驾光临宾筵,望皇上答应,不胜翘足盼望。谨启。
赐进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现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级:朱宠(落款人官职及姓名)
勅授修职郎徽州府学训导卓侯,升加一级:沈汝霖(落款人官职及姓名)
侯彚详乡饮宾,六十岁,朱君怀 立(落款人身份及姓名)
1816年腊月吉日(年家眷弟——客套话)朱宠、沈汝霖。 全顿首拜。
4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在网上能找到家谱或族谱的序言的原文吗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 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孙森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 1998。
7。23武汉 二、天地生物人为贵。
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
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
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翰堂刘氏,自始祖讳泰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前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粤,卜筑于北邑之西门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今遗井犹存──即邑乘所称刘家井是也。 后迁于二厢之翰堂,又移居六贡屯村。
故僻地槎牙,杭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二世祖念庄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为路,累石成桥,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邑乘所载六贡桥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
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
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为故明邑庠生。
六世曾大父,为国朝邑增广生,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 邑乘所志皆实录也。
七世长伯祖复斋公,以明经授昭平教谕,卓有政声。后沐覃恩,荣膺敕命移赠先人。
其生平善迹,县志列传详载之。 而先大父著斋公,亦就职州司马加级,请封秩阶正四品,荣赠两代,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后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 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
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
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 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
盖数阅月而后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翰堂刘氏族谱》,原其始也。
后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孙敏榘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1998。8。
21武汉 三、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
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
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 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实际上,已有人编制了旨在使全球华人能快速寻根,编制族谱,查找亲人的网站。 《翰堂刘氏族谱》网站于1999年在网上发布,有不少读者访问及留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树有根。
5 为什么会有写“族谱”的传统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 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 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 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
孔德成不回曲阜的原因是77代孔德成在大陆解放时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的,所以其后代均在台湾。
1937年7月,因为曲阜即将沦陷,蒋介石怕孔德成落入日本人手中被扶植为文化傀儡,命令军长孙桐萱带兵强迫孔德成离乡,迁居重庆。1948年去美国考察精神文明建设。1949年迁居台湾,任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大学教授。
孔德成迁居台湾后继续享受世袭特任官的待遇,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1998年孔德成的办公室“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被裁撤。2008年10月28日病逝于台湾,享年88岁。
孔子的后人都在孔府居住吗
不是,只有每代的衍圣公才能居住在孔府。孔府是孔子后代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也是历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初期的孔庙仅有孔子故宅三间,其后裔在简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庙建宅。而当今的孔府,则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
才逐渐发展扩大形成的。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随着孔子地位及其子孙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扩展。
曹魏时期,又于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设教讲学。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住宅在庙东已有“客馆”、“客位”、“斋堂”、“宅厅”、“恩庆堂”、“双桂堂”等建筑。
蔡氏家谱的字辈排行:
地域-字辈
1、安徽宣城 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2、安徽合肥 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3、安徽无为 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4、安徽蚌埠 文长仕为德
5、福建石狮 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6、福建大宇 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7、福建美林 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8、四川内江 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9、四川广安 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10、广东罗定 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
11、广东揭西 始基鸟丹山 朝天守彩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 缵成奕世贤
12、江苏南京 “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13、江苏宿迁 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广宗统
14、山东枣庄 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15、山东菏泽 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16、广东汕头 士君振祥,裕镇安贤,仁义忠信,厚德绵长
17、福建龙岩 承世启士显超,大道中正,文运天开,永赐祯祥,嘉宗振远,积善昌隆
18、重庆 景弘宗泽,中正明良,如金承淑,世玉茂昌
19、湖北 尔于孔方贤、世大正光明
扩展资料:
蔡姓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主要有济阳郡、洛阳郡、汝南郡、高平郡、丹阳郡、南阳郡、朔方郡。
堂号:
1、洛阳堂:以望立堂。
2、济阳堂:以望立堂。
3、汝南堂:以望立堂。
4、丹阳堂:以望立堂。
5、高平堂:以望立堂。
6、南阳堂:以望立堂。
7、朔方堂:以望立堂。
8、九峰堂:宋朝蔡仲默,三十岁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称“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9、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10、祗德堂:堂号的由来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计前怨,率德驯善,克庸祗德,周公举为鲁卿士,出治鲁国有方。因此,周成王复封于蔡,以奉祀其父。
周成王在其钦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为“祗德”一词之出处。以后蔡姓族人即以“祗德”为堂号。
人口分布: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552万,为全国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
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湾、安徽、福建,这五省又集中了32%。
广东居住了蔡姓总人口的137%,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以及东北的移民。
参考资料:
蔡姓-
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 ,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昭烈定蜀拜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世: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世: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世:恂,字修仁。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世:儒,字敬业。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世: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世: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世: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世: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世: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世: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世: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元和中拜谏仪大夫。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世: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世: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世: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世: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世: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世: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世: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世: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世: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按(以上皆按旧同治本《三迁志》的记述。四十五世中兴祖以下就确然有据了。 四十五世: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世:坚。德学俱优,授徐州知府。 四十七世:宽。 四十八世:钦。 四十九世:津。 五十世: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仕。 五十一世:允祖。 五十二世: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世: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世: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世: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世: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世: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世:公肇,字先文。是元之弟之子。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世: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世:承光,字永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世:宏益,字振扬。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世: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世: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世: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世: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世: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世;毓瀚,字钟北。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世:传连,字国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世:继烺(lang),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世: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世: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世: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世: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世:繁骥,字雪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世: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周姓不同地区以及支源不同,其家谱的字辈排行是不同的。如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其字辈排行是机、奎、濂、树、炳、城、锡、永、松、焕、培、铭、源、本、熙、桃、钊、淮、桥、照。
如山东周氏(济南市济阳县)族谱辈序:师、建、传、吉、昌、培、成、瑞、吉、祥、行、家、尊、孝、友、玉、国、安、民、良。湖南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等。
再如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
扩展资料:
周姓起源: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姓主源另有东周时期周公黑肩一说,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改姓周。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周姓家谱
孔子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孔子雕塑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汉太中大夫
-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搢、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浈、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任、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民国八年)卒于北京,遗腹子孔德成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2008)1949年应国民政府之请,迁往台北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1939-1989)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1975- )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
- 第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家谱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本文2023-09-27 06:22: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