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3收藏

1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第1张

“考”的意思就是“成”,父亲生前完成了自己的功业,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德行有成之人。

“妣”的意思是媲,而媲就是配,母亲相夫教子,贤惠忠诚,其德仪配于有德行有成之人。

父母亲去世了,不能说亡父亡母,那是对父母亲极大的不敬,一定要使用冥称,称呼显考或显妣。

考妣词意的转换,应该和古人的谥法制度有关。

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代达官贵人去世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其一生,称为谥号,普通老百姓与国家谈不上立功,更不会有什么重要著作,立言就更谈不上。所以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受谥。

但是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德的,于是人们就从“德”字上做文章。

出于对父母的感念,父母去世后,普通百姓也想模仿达官贵人们给父母弄一个谥号,就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是有功劳的人。

于是“考妣”做为对父母的赞扬,就成了普通老百姓对父母的通谥,专指去世的父母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显(先) 是由繁体“显”的简化字。显是由㬎和页会意而成的字。㬎是由日和丝会意而成,表示太阳照射水蒸气蒸发出现的游丝状态,隐喻出现的微妙变化;页的本义为织绸结束的经线开头,引申头的归类符号。由㬎和页会意为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简化后“显”是由日和业会意而成的字。业表示业绩、事业;日表示太阳,这里表示如日中天。借“先”声表示先导、领先之意。显的本义为事业如日中天,如显赫。

妣(毙) 是由女和比会意而成的字。女表示女性,这里指示母亲;比表示比如,指把母亲比如父亲,能力强。借“毙”声指去世的母亲。

丂(靠kǎo ) 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的象形衍化而成的字。笔画释义为:丂是由横“一”和撇折弯钩“”组成,横“一”表示悬挂编钟的横梁;”是笔画合体,由撇折“”表示编钟为圆弧形结构,横折弯钩“”表示编钟向外突出,口向下的多个相对大小不同钟组成。借“靠”声说明编钟按不同大小上下左右靠在一起,通过敲击发出不同的音符。丂作偏旁的字都与编钟有关,如号、巧、兮、亏、夸等。隶变楷化后,繁化为“考”。 “攵”是“攴”的简化,可理解为敲的省形,通过敲击编钟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依据演奏的效果可以检验敲击编钟者的水平,故引申为考核、考察等。

考(丂)是 丂和老的省形“耂”结合为考,丂即奏乐之钟,古代贵族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等各钟活动中,具有乐器和礼器功能。与造“孝”字类似。考寓意是对长者的尊敬,同时依据死者点位高低采用不同类型的编钟祭祀,也是对人老来的一种价值体现或能力评价。考和考意义相近,后来就合为一字即考。

考的本义为对老人的价值高度评价。 引申为1去世的父亲,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2假借为“考”,敲,击,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3假借为“拷”。拷打,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4查核,如考试、考察、考勤、稽考、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5审察,察考,如考古、考据、考订、考证、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 探索 研求);6完成,建成,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生曰父母,死曰考妣。为了敬仰自己死去的母亲,就用显妣或先妣;敬仰死去的父亲就用显考或先考。

看了几位朋友的回答,他们已经把显考、显妣的意思解释清楚了,考为父亲,妣为母亲。这是古代对父母的称呼。现在一般都指故去的父母。

在农村,大多数的墓碑上写的都是故显考,故显妣,还有一小部分写“ 故祖考”“故祖妣” 的,甚至还有写 “故曾祖考”,“故曾祖妣” 的墓碑。这后两种称呼的墓碑跟第一种称呼的墓碑有何区别呢?

故祖考,故祖比,指的是去世的爷爷奶奶,如果翻译白了就是故祖父,故祖母;故曾祖考,故曾祖妣,就是爷爷的父亲和爷爷的母亲,北方人称为太爷太奶。为什么会出现写有爷爷奶奶或太爷和太奶的墓碑呢?这样的墓碑是孙子或重孙子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太爷太奶立的碑。谁立碑,就根据立碑人与逝者的关系写碑上的称谓。

去世的爷爷奶奶称 故祖考,故祖妣 ,立碑人就是 孝孙 ;太爷太奶 称古曾祖考 , 故曾祖妣 ,立碑人就是 孝曾孙 ;再往上一辈是 故高祖考,故高祖妣, 立碑人就是 孝玄孙; 称呼逝去的外公外婆为 故外祖考 , 故外祖妣, 立碑人就是 孝外孙 。

古代实行的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对于一些字意的说法也特别较真,人们最常见的一些墓碑上写的一些字就是显考、显妣,或是先考、先妣,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代表的意思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家里的老辈是从山东来到黑龙江地区的,逢年过节山东老家那边都有祭祀祖先上坟的传统,所以老父亲在东北这边烧纸,烧纸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要把纸钱烧掉,邮寄给逝去的亲人,所以要写一个像信封一样的外皮,这个外皮在我们当地俗称“包袱”。写包袱上就要用到显妣和显考两字。

包袱皮上面写的话有 :谨备金银各一口袋,冥府转交,民故显考xxx,显妣xxx查收,不孝儿孙XXX敬赠的字样。

显 的意思在古代文字中有敬辞的用法,是对先人的称呼,考和妣的解释是父亲和母亲,所以民间有句形容词叫做“如丧考妣”,意思是说,好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所以“显考”是指逝去的父亲,而“显妣”是指逝去的母亲。

还有就是“显考”与“先考”的用法不同,两者都表示逝去的父亲,但是逝去的父亲上面没有老人了,而且有孙子辈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用“显考”来称呼,否则用“先”来称呼,这种说法男女都一样。

我们先看考妣的意思及出处。

考妣最初是指父母 , 《尔雅·释亲》中有“父曰考,母曰妣”。晋郭璞注引《苍颉篇》中有“考妣延年”。还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如同失去父母的意思)也能看出最初是指父母。

后来随着 历史 发展, 考妣演变成对已死父母的称呼 , 《礼记·曲礼下》中有“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农村墓碑上的“显考”、“ 显妣 ”则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

有这样一个说法,“显考”、“显妣”是从“先考”、“先妣”演变过来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有有道理的。

唐代的张九龄在《追赠祭文》写到:“谨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先考先妣之灵。”,由此可见古代最初使用先考先妣在作为对已故父母的尊称的。放在现代汉语中,先也有已故的意思,比如,先人、先父等都是指已经去世的祖先、父亲。

后来之所以演变成是“显考显妣”很大程度是为了更加赞美已故父母。“显”跟“先”在读音上一致,但是“显”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重,更能体现子女对已故父母的怀念和尊重。还是从现代汉语看,“达官显贵”中的“显”就是比“大”更加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在农村, 白事是最为隆重的公事, 白事方面的传统和礼数保持的比较完整的, 民间又历来以“死者为大”, 所以在选择用“先”还是“显”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显”,以此来表示对已故父母的无限追思和尊敬。

中国人对祖先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崇拜观念,不论是去世的先人和在世的长辈,其实都是非常尊重的,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家族观念的基础上,也就是亲情血缘关系上面,越是传统的地方对这些越是看重,当然现代的年轻人思想认知不一样了,对这些已经不如以前那样在乎了。

而建于对长辈的尊重,在称呼上面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活人身上可以直接接触得到,但是对已故的人只能从家谱或者排位以及墓碑上面才能看到一些关于家族先辈的资料信息,当然对于这些信息其实在现在来说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上面的意思和称呼,只有老一辈的人才懂得那些文字代表的意思和表达的意义,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根本不理解。

最典型的和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一些墓碑上面的信息,比如说本问题提的里面显妣和显考在墓碑上面分别代表什么,其实也只是有少部分人能明白,绝大多数只是看到这个东西后掏出手机去问度娘,而问过度娘后没有多久就又忘记了,根源在于没有认真仔细的去理解过这些东西。

墓碑对于死去的人来说意义重大,是唯一能显示死者身份的东西,所以活着的人在给死去的人立墓碑其实也是非常讲究的,而上面刻的字更是有讲究马虎不得,而这种传统起源于上古时代,古人在死后后辈会用一个字来对死者的一生进行评定,称为盖棺定论,起源在夏商之前。

在古时候的溢法制度,用来给有权势的人用碑文的形式记录一生的功绩,这种也被现代考古界称为墓志铭,而贫民百姓不得使用这样的制度,但是对于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后代是有功绩的,也是当时 社会 的一种认可,所以都用考妣来称呼父母,有成语为如丧考妣的意思就是如同死了父母一样让人伤痛,考妣的代表意思就是父母的意思,考为父妣为母。

而墓碑上面刻有的显考显妣,代表的意思是已亡的父母,正常情况下在考妣前面加先字,就代表父母已经亡故,先的意思是一种敬词,和考妣放到一起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而在一些墓碑上面为什么会有显考显妣这些称谓,为什么不是先而是显呢?其实显字是德行昭著的意思也是名声远播的意思,而普通人的父母谈不上为国家做多大贡献所以立信立功都不能取,只有有权势的人才有资格立,而普通老百姓只能从德的方面入手,彰显自己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是属于歌颂父母的意思。但是在后来的时代变迁中为人子女即将或者已成为为人父母,如何来尽责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所以后来就慢慢的把先字改为近音的显字,寓意彰显的意思,而原本的意义其实已经迷糊。

在农村的墓碑之上,咱们总是能看到,墓碑之上大多刻有“显妣”、“显考”的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来看看

从“如丧考妣”这个成语之中,相信大家对“考”“、妣”二字都有所了解,指的是父母的意思。汉郑玄注:“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指的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尔雅·释亲》中也有记载:“父曰考,母曰妣。

其实“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的是“先”,指“故去”的意思。二是意指彰显父母生前的德行,一般是对父母生前的一种赞美之言。

所以墓碑上有“显妣”、“显考”字样的一般都是子女为父母所刻,既是对父母养育自己的一种感恩,也是表达了自己的孝心

不过咱们也能发现,刻有“显妣”、“显考”的墓碑都是一些比较老的墓碑,现在的墓碑上很少在见到这些字样了,这种风俗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骏景——殷

谢谢长江老农邀请回答问题。

古时,人们对父母称谓分为两个阶段,在生称父母,故世称考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有成语"如丧考妣"。

妣,女字旁,"显妣"是在世子女对已经去世母亲的尊称。

"显考"是在世子女对已经去世父亲的尊称。

考妣主要在碑文、迷信用纸等上使用。

农村墓碑上显妣时代表女性,显考是代表男性,我知道的简单回到是这样,再深的意思不知道

民间墓碑上“故、显、考、妣”使用的细节如下:

1、故

墓碑上的字,一般都有非常重要的讲究。“故”字有故去、友谊、怀念之意,如果将其刻在墓碑之上,则表达了一种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墓碑上刻一个“故”字,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人,才能使用这个字。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故”字,一般都是代表子女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所以如果是朋友或亲属给别人立碑,往往都不会选择这个“故”字。因为“故”字的含义非常单一,就是死者的子女或孙辈对先人的追思。

2、显

“显”字的含义其实非常明确,说的是显赫、彰显、敬重等。一般都是对逝者的一种尊称,取“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普通人的父母或者祖辈去世之后,一般都都不会这个“显”字,毕竟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一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显名。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那就是在父母仙逝之后,墓碑上一般都会有一个“先”字,比如先父、先母某某之墓等。这主要是因为,“显”字与“先”字谐音。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从这一点来看,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大功德就不能用“显”字。但人们在给逝者立碑的时候,总是想在德行上做文章,而“显”字恰好符合这一诉求。

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显和先字绝对不能乱用。因为墓碑上用“显”字,表示逝者已是本族辈分最高的人,或者说上一辈已经没有亲人了。最重要的是,后世子孙都过的都特别好,墓碑上才能用“显”字。而“先”字的含义,恰好与“显”字相反,虽然一字之差,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考、妣

相信平时比较注意碑文的人,一定知道在农村地区,很多墓碑上也有“先考、先妣”字样。这其实是对已故父亲或母亲的尊称,当然也有“故显考、故先妣”字样,其实大意都是对已故父母的一种尊称或美称。因为在每个人的心目中,父母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人,所以人们才会在墓碑上刻上这两个字。

但是按照《尔雅》中的记载,“考”一般指代已故的父亲,而“妣”则是指逝去的母亲。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考、妣绝对不能乱用。“考妣”二字,就算是在古代社会用的也不多。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墓碑上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字,但是真正了解其含义的人也寥寥无几。

实际上“故、显、考、妣”的用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混合使用,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固定搭配。比如,大家经常见的“故显考、故显妣、先考、先妣”等,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在使用。

总结:

“忠义节孝”是中国人最在乎的事情,因为不忠不义、不节不孝之人,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根本无法立足。尤其是对孝道更是特别看重,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也被作为必修课在不断传承。孝顺自己父母的人,子女也会孝顺自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孝道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首位为最高辈分,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许多老人的名讳已经无从考究,我们以“供奉历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区域一行为一代,按家族排行顺序依次填写;有些区域一行为两代,同一行中右侧比左侧辈分高

单个牌位的书写:有一些区域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有一些区域是按照中间分开,家族男性挨内,妻室靠外先考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伯考、伯妣,叔考、叔妣(去世的叔叔伯伯)

先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爷爷奶奶)先伯祖、伯祖妣

曾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

高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亲的太爷爷太奶奶,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大家平时在扫墓时,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很多墓碑上都刻有这样四个字:“故、显、考、妣”,还有“故显考、故显妣、先考、先妣”等称谓。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这些字究竟代表的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字背后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根据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即代表丧葬之事的凶礼;代表军旅之事的军礼;代表宾客之事的宾礼;还有代表冠婚的嘉礼。

这五件事情,被古代人们认为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有专门的流程规范。其中,人去世后的一系列仪式,包括墓穴的选择、下葬的讲究,墓碑的雕刻以及日后的祭拜扫墓等,都属于凶礼的范畴。

在这凶礼的范畴之中,墓碑的雕刻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墓碑等于墓穴的“门面”,相当于一个人的“脸面”和最后的一重”证明单“,所以半点都马虎不得。因此在墓碑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一种固定的写碑方式。 

通常情况下,墓碑上都会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不过,在具体写的时候,为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尤其是对长辈的尊敬,所以就延伸出““故、显、考、妣”这四个字。 

首先是“故”:所谓故,就是故人的意思,也就是去世的意思,这个比较好理解。

在古代,人们在表达上讲究委婉含蓄,尤其是面对死亡这种大事,如果直接写“死”或“亡”这样的字眼,会显得对死者不敬,所以通过“故”这个字来表达,既说明了含义,还足够含蓄。

其次是“显”:其实显,又通“先”,和“故”的理解方式差不多,就是先人的意思,也是对去世之人的尊称。所以,‘’故显‘’的字面意思,就是已经去世的先人。不过,这个“显”字又带有显耀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这个字通常不能乱用。

在古代社会种,如果要在墓碑上刻上“显”字,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逝者是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也就是说在他去世时,家族中辈分比他高的人(比如他的父母、岳父母等)都已经去世,而且他的家族后辈中已经有了孙辈,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显”;否则就只能用“先”。

至于“考”和“妣”两个字:分别指的是父亲和母亲。根据周礼记载,这两个字的含义是这样来的:“考,成也;妣,媲也。”

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即“成”也,也就是“考”。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也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故称“媲”也,也就是“妣”。

古人用这两个字来指代父母,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也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

也正因为此,古代有句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失去父母。因此,“考”和“妣”都是对去世父母的尊称,同时也是子女对父母一生贡献和付出的肯定,表明他们都圆满完成了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妣 : 妣(bǐ)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妣。

“显考”、“ 显妣”之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考妣”原来的指称父母,后指称已故父母。

在考和妣之前加一个“先”(显)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显)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我国古代有谥法制度,人死之后通常会用一个字来评价人的一生,即盖棺论定,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

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一般的老百姓没有资格受谥。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所以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

扩展资料:

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 ,克明德慎罚。”

曹植《责躬诗》:“于穆显考,时惟武皇。”

曹植《王仲宣诔》:“伊君显考,弈叶佐时。”

袁可立《明故乡进士山东费县知县张家瑞行状附志铭》:“明故乡进士任山东费县知县显考张公,配孺人唐氏、焦氏、崔氏。”

徐乾学《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

参考资料:

-显考

参考资料:

-妣考

“显考”、“显妣”、“先考”、“先妣”的区别是:

考是父,妣是母。是对应的。显妣和显考是美称,表赞美。先考和先妣是尊称,表尊重。

考:原指父亲,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

妣: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

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先妣: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

显考:对亡父的美称。

显妣:对亡母的美称

显考 xiǎn

kǎo:

“先考”还是“显考”

成语有“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令人伤痛。从这里来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没有亡故这重意思。那么“考、妣”何以与父母相关?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显妣,读音xiǎn

汉语词语,旧时对亡母的美称。

词语含义:旧时对亡母的美称。

显:对亡者的美称,表赞美

妣: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

词语来源:王粲《思亲诗》:“穆穆显妣,德音徽止。”

1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

“考”的意思就是“成”,父亲生前完成了自己的功业,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德行有成之人。 “妣”的意思是媲,而媲就是配,母亲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