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故里寻访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马致远的故里寻访,第1张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令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让我们来到门头沟区的王平镇来看一看吧。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就是王平镇韭园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和韭园村。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接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故道旁有经历百多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那么,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上的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在这个小山村居住的老人对老道昔日的辉煌,仍是津津乐道。

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京西大道,古道从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开始进入山区,经永定河过丑儿岭、斜河涧,翻越牛角岭关城,下桥耳涧,到王平镇,向西北直至张家口,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商旅和兵家通道。

古道旁的韭园村,草木丰茂,泉水涌流,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上到山下,大小泉眼多达十余处,一股股的涓涓细流汇成小溪,从村中流过。

这里的民居大多倚山而建,一座座小院并排连成一线,而小院门前就是流淌着泉水的山溪,很多老院子门前建有一座小桥,这些小桥是用山石砌筑而成的单孔拱桥,构造简单,样式古朴,几百年了,依然如故,一眼就让人感受到马致远吟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

如果您走在桥耳涧村与王平村之间的古道上,特别是在深秋季节,依然可以感受到马致远笔下“西风、古道、瘦马”的景致;可以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西风不是泛指,而是单指。因为在这三面环山的古道上,只有西面有一个通往远方的峡谷,一年四季,这里只有西风光临。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作是“豪放”派的主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致远戏曲创作特色的形成,与他长期生活在京西山区不无关系。

马致远幼年时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就是背负着沉重货物的老马在古道上艰难行进的画面,当他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江南为官时,不能不思念家乡“小桥流水”的景致,不由得呼喊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绝句。

在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崇尚回归自然的今天,门头沟韭园四村的百姓越发珍惜“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对祖先马致远惠泽下来的元曲文化倍加推崇,当地政府作出了恢复与兴办元曲文化的规划,具有元代风貌的戏台,马致远杂剧散曲的排演将在不远的将来与游人见面。而与马致远相关的文化研讨活动也将成为这里的亮点。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三、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五、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因为马致远非常擅长写,“仙道”剧,并且通过这些剧表达了自己想要脱离俗世的避世思想,所以被后人称为“马神仙”。

马致远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和杂剧作家,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生活在元朝初期,那时的元朝已经开始理性之国,会允许汉族文人进入官场,这给了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很大的希望。然而虽然“已汉治汉”这个政策已经实施,但实际上,元朝给汉人的权利是很低的。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是研究和设计产品的高端技术人员,而另一个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

年轻时的马致远也是满心的抱负,想要在官场上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然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因为得不到重用,失望之下,马致远把方向转移到了创作方面。他创作的杂剧有16种之多,在那个时代掀起了一个杂剧的高潮。

此外他创作的散曲也非常的出名,既有苏东坡的豪迈。又有辛弃疾的慷慨激昂。其中他的作品的《夜行船》,更是被后世评为传世之作。《夜行船》这个作品,充满了作者对人生起起落落的感悟,体现了作者极力想要摆脱世俗,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观念。正是这个作品,让马致远被后人称为“马神仙”。

此外,被后人叫为“马神仙”这个称号,还有一点原因。因为马致远喜欢“仙道”剧,例如《任疯子》、《黄良梦》,以及《陈抟高卧》等。这些剧大多讲述道教的事迹,宣扬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思想,所以后世有一副对联来形容马致远:“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马致远的创作对元朝散曲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擅长把想要表达的哲理与情感融入一起。语言豪放而不失真实,是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曾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马致远的故里寻访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