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亨之二:杜月笙,这个流氓讲文化!
上海皇帝
三大亨里,要说名头最响,声望最高,实力最强,非杜月笙莫属,他是中国近代史里相当传奇的一个人物,有“三百年黑帮第一人”和“上海皇帝”之称。
从水果小贩到黑帮老大,从小混混到企业家,从流氓地痞到社会名流,杜月笙是如何做到黑白两道通吃,商界政界无往不利的呢?他都有些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杜月笙语录
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生于1888年,江苏川沙人,早年父母双亡,年少时以卖水果为生,有高超的削梨手艺,故有两个绰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14岁时,杜月笙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经陈世昌介绍,进入黄金荣的黄公馆打杂,在黄金荣妻子林桂生生病期间,他因尽心尽力服侍而获林桂生赏识,推荐给黄金荣重用。
通过一系列事件,杜月笙逐渐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让其负责经营赌场“公兴俱乐部”,由于他善于结交,极具手段,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他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开设赌场,大量聚敛钱财,广交名士,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民国总统黎元洪下台后,流落于上海,杜月笙热情款待了他,有感于杜月笙的义气,黎元洪秘书长饶汉祥为他撰写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这副对联他很喜欢,挂在家中客厅两楹之上,因此有人称他为“当代春申君”,此语虽有吹捧之嫌,但也说明他待人处世确有一套,下面几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脾气
一般人飞黄腾达后,都特别忌讳早年落魄的历史,有人提起就会愤怒不已,杜月笙是个例外。每次回故地,都有一帮乞丐围着他,扯开嗓子大叫:“莱阳梨,给点钱!”杜月笙从不生气,反而叫手下多给点。
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好兄弟,一直跟随杜月笙打天下,有外人时,他对杜月笙毕恭毕敬,但私下里,他却总爱拿杜月笙打趣,拿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削一个。”杜月笙总是笑着接过去,从没丝毫不快。
有一次,杜月笙到军阀范绍曾家做客,当时满屋子的人,他一时手痒,拿起一个梨和水果刀,转眼间就将一整只梨皮呈螺旋形削下。有客人看得惊讶,赞叹说:“杜先生,你这削皮的本领真了不起啊。”
杜月笙淡淡一笑:“老兄,亏你还是外面跑的人,我是卖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
杜月笙语录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黄金荣与杜月笙基本没发生过利益冲突,唯一一次是在黄金荣退休之后,黄的门徒陈培德犯了案子,被关进淞沪警备司令部。碰巧逮捕陈培德的是杜月笙的门生,这下黄金荣不高兴了,一口咬定杜月笙故意扫他面子,怒气冲冲地要召见他。
第一时间赶到黄家后,杜月笙见一堆人守在黄的身边,可黄却全然不理他,只自顾自地抽大烟。黄不说话,杜只能乖乖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等三筒大烟抽足,黄金荣总算开腔了:“我也老了,愿打愿杀随你们的便。”杜月笙接过话:“您老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哪个敢违抗呢?”黄东拉西扯支吾了半晌,最后才高声吼道:“陈培德犯了什么错?”
这一声吼,把杜月笙吼愣了,陈培德是谁?这种发生在最底层的小事,哪里值得他去关注?但他二话不说,马上跑到门边打电话,安排手下去息事捞人。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整个过程,杜月笙一直和颜悦色,不曾皱过一丝眉头。
识人
大律师秦联奎未成名前,托朋友朱如山带他去杜公馆见识一下,进去后看到别人在推牌九,一时手痒,赌了几把,转眼就输了四千大洋,结清赌帐后,他黯然离开,懊恼的表情被杜月笙瞅个正着。
待他走后不久,杜月笙便问朱如山:“你带来的这位朋友,是做啥事情的?”朱如山如实相告,他叫秦联奎,是个开业不久的小律师,原本只说来看看热闹,没想他会下注输钱。
杜月笙把那张四千元的庄票递给朱如山,说:“当律师,用心血,摇笔杆,逞口舌,能有几个钱好赚?我实在不想赢他的钱,请你替我退还给他。”收到钱后的秦联奎十分感激,从此成为杜月笙的头号法律顾问。
杜月笙语录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在苏州讲学,原本没打算结识杜月笙,但他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侄子与人发生纠纷,他名声虽大,但无权无势,无能为力,只好拉下脸求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没啥文化,却一向尊重和仰慕知识分子,他帮章太炎的侄子摆平了纠纷,事后又亲自到苏州拜访章太炎,向他报告调解过程和结果,临走时,杜月笙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支票叠成方块,压在茶杯底下。
在送了一笔厚礼的同时,又顾全了大师的面子,杜月笙此举让章太炎感动不已,从此对杜另眼相看,他不但引经据典,将“杜月生”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笔为其修订家谱,将出身卑微的杜月笙变为名人之后。
口碑
1930年,法商水电公司员工罢工,法国驻上海领事请杜月笙出面调解,杜月笙说:“工人薪金每月要加5角,罢工期间的工资要照付。”法商公司答:“罢工期间工资可以照付,但薪金只能增加4角。”杜月笙说:“好,那就说定了。”
没想到复工条约签订后,法商公司却临阵赖账,只答应每月增加工资四角的条件,却不肯支付两千三百多工人罢工期间的工资,工人群情激愤,眼看复工就要流产,杜月笙说:“罢工期间的工资,法商公司不付的话,全部由我来付。”
为此,杜月笙足足支付了30万大洋,但“杜先生”的口碑,也由此深入民间。
杜月笙语录
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有一年,金融巨子陈光甫的商储银行遭挤提,他向国民政府财政次长钱新之求助,钱新之让他去找杜月笙,当晚陈光甫来到杜月笙府上,杜月笙对陈光甫只说了一句:“明早开门之前,商储银行见。”
次日上午,商储门口来了一队小汽车,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上海人人皆知这是杜月笙的车。杜月笙跨出车门,申报存款三百万元。见杜先生来存钱,挤兑的客户顷刻散去。杜月笙只亮了个相,一场金融灾难便平息了。
处世
孟小冬,人称“冬皇”,大名鼎鼎的京剧名伶。几次与名满天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唱对台戏,让梅兰芳顿生爱意,梨园同行,惺惺相惜,不久二人便喜结连理。
北平肄业学生王惟琛,是孟小冬的超级脑残粉,因梅兰芳娶了他深爱的女人,怀恨在心,携枪闯入梅家刺杀梅兰芳未果,却误杀了梅的朋友张汉举,事件轰动全国,孟小冬难承压力,加上被梅兰芳原配福芝芳多次欺辱,孟小冬终下决心与梅分手。
几年之后,在杜月笙四太太,也是她的好姐妹姚玉兰牵线做媒下,孟小冬到上海跟了一直仰慕她的杜月笙。1949年,杜月笙60大寿,梅兰芳专程赴上海唱堂会祝寿,街坊们纷纷打趣,不知道杜月笙会不会将孟小冬还给梅兰芳?
**《梅兰芳》里,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
1950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赴法,掐指算了算,一共要办27张护照,这时,孟小冬在旁边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结婚那一晚,孟小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生傲气的她,最终也算是有了真正的归宿。
想看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上海皇帝之岁月风云》,想看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梅兰芳》。
杜月笙语录
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
吴开先担任国民党上海负责人时,杜月笙多次托人请他吃饭,但吴看不起杜,每次都拒绝了他。因为请的次数多了,有时实在找不到借口,就先答应后爽约。即使这样,杜月笙依然没有放弃,照样三天两头托人请他。终于有一次,吴被缠不过,横下心来,决定赴约。
这一天,吴开先准时出现在杜家,大门口,杜的总管万墨林正毕恭毕敬地等候;二道门,杜的头号法律顾问秦联奎毕恭毕敬地迎候;到内厅,杜月笙一身长衫,满面春风,见吴进门,起身相接。
看到杜月笙礼数如此周全,吴开先不由心想:前几次答应来时,他们也曾这样等过我吧?试想三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最后没等到人,该有多失望?于是,抱愧之情油然而生。
杜月笙说的第一句话是:“老早就想约吴先生过来坐坐,却因为我这里总是人来人往,实在太忙,所以一直拖到今天。”似乎吴开先此前多次爽约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含糊说道:“岂敢岂敢。”
此后,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临终
1949年解放前夕,国共双方都在争取杜月笙,一边让他留在上海,一边让他过去台湾,但两边都被杜月笙婉言拒绝,他选择了去香港。
两年后,在香港的杜月笙病入膏肓。处置遗产时,身边仅有11万美元。遗产分配如下:每个太太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
然后他让大女儿杜美如打开家里的保险箱,保险箱里装着满满的借条。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杜月笙一张一张全部撕掉,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沉默了一会,他又说道:“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终年63岁,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PS:感谢从良匪兵提供资料!下回最后一个,张啸林。
大诗人李白在今天虽然享有至高荣誉,但实际上,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被吹捧到这个高度。至少在他42岁之前,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来自哪里。
关于李白的籍贯问题,素来是一个谜题。
在李白的作品里,他一会儿说自己是“陇西布衣”,一会儿又说自己是“本家金陵”,很容易让人怀疑李白在写诗之前是不是喝了酒迷糊了,又或者是在故意隐藏自己的身份。
在李白的从叔李阳冰的记载中,声称李白乃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只不过是因为怕受到牵连而改名的。这样的话,那李白可就是有皇家血统了。
再来看李白的父亲李客,根据记载他是逃亡至蜀地的,并在当时的四川昌明县青莲乡安家落户,在这之后才有了李白。所以,李白祖籍四川的说法基本可以被否定了。
而关于李白的父亲李客究竟为何逃亡,又从哪里逃亡,有人猜测可能来自甘肃一带,有人甚至猜测其来自中亚一带,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定论。
对于籍贯,也许就连李白自己也不清楚。不过,不管你清不清楚,只要皇帝喜欢你,就不愁没有身份。
元宝天年,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举荐的李白,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接见,很快,李白就凭借满腹才华博得了玄宗的青睐。
而在同一年,玄宗下令特赦武昭王李暠的后人,可以被写入宗正寺,也就是恢复皇族身份,而李白虽然只是空口白牙,拿不出族谱一类的证据,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确信,但凭借玄宗的宠信,李白依然顺利得到了皇室宗族的身份,从而拥有了一个“确凿”的身份。
先说结论:辈分不是糟粕,糟粕是打着辈分的幌子行压榨之事,更恶心人的只对徒弟用辈分停止管束,关于晚辈则泼脏水骂大街什么下三烂手腕都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双标玩得飞起。
这种人自身就是糟粕,辈分关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圈钱的工具,并不是真的敬畏传统。
相声行业为什么要论资排辈,由于在相声构成之初,就是一个需求抱团取暖才干生存的江湖行当。八角鼓艺人张三禄为相声命名,穷不怕朱绍文为相声开山,代拉了阿彦涛沈春和二人为师弟,然后三人各自开枝散叶,相声门从此有了海底。
把行业里的人放一本家谱上,一方面可以增加内部的凝聚力,同行们行遍天下到哪里都有家人能够互相呼应。另一方面也能够排挤外人进来抢食,你没有门户没有师父,你就不是这家里的一员,大家就会排斥你,不准你用相声赚钱。
其完成在被炒得飞起的“摆知”典礼,在当初只是一个准入典礼而已,而真正完成摆知典礼的相声艺人不到三分之一,包括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人的摆知典礼都不是完好版,但即便没有完成摆知典礼,你可以得到大局部同行的认可,同样也有摆知的效能。相反假如同行都排斥你,即便你完成了最原教旨的摆知典礼,照样被人当海青打理。
说白了,家人们都接纳你成为一分子,比你上户口本还重要。
而这种家族式管理制度,在某个时期是合情合理,而且是必要的,由于那个时期就是私法至上,替代公法在有效管理社会底层,所以才会有张寿臣这种寿字辈大门长,想给谁降辈就给谁降辈,想刨谁就刨谁,他就是当时的当家人,而且是大局部同行公推的。
可到理解放以后,相声艺人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必需将这种江湖习气剥离进来,成为新社会的一分子,辈分的元素被大大淡化。相声同行们不再以晚辈晚辈相互定位,而是另一种愈加对等的同志关系相处,学习相声技艺也成了一种交流和传承,不再是谁给谁赏饭这种落后的思想,而是一切为人民效劳的高尚目标。
这种对等的相处不但增加了行业的生机,还让相声在艺术殿堂上有了一席之地,在相声最辉煌的时期,他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娱方式,也是国度的文艺轻骑兵。
固然相声行业内部依然有拜师,有论资排辈,但那都是放到台面下的个人选择,并没有任何人强迫一切人都必需承受,更没有写一本家谱去发江湖追杀令这种做法。
马三立老人在白全福拜师典礼上,承受记者采访谈到了相声辈分的问题:
我们的拜师仪式呢,只是一个方式,为了促进感情,要团结。艺术上团结,感情上团结,江湖无辈,我们不要再排辈儿了。以后我们不要这样了,什么“师爷”“师大爷”……人家歌舞团、话剧团,基本没有“师大爷”。你多怎上歌舞团去,人家有“师大爷”?没有……但是,尊崇是应当的。甭管说哪辈儿,师父、师大爷、师爷,一概,都是“教师”。王教师,李教师,刘教师,都是教师……
说白了,江湖气在新中国是艺术的负担,是障碍行业团结和开展的桎梏,是老先生们竭力要摒弃的封建沉渣。相声之所以能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就是摒弃了封建糟粕,整个行业团结分歧的结果。
但现往常有人把这些糟粕重新捡回来,而且把“辈分”这个原本中性的概念,装裱成了下对上的等级观念,把对等的“尊重”改成了“孝敬”,张嘴就是“三年学徒两年效能”“以师命家法为大”“清算门户”等封建沉渣,并将其作为武装本人攻击他人的利器。
徒弟跟本人分裂的时分,那就是欺师灭祖败坏人伦,徒弟需求本人照顾时,那就是公司员工一切以合同办事。对晚辈则是另一套规范,对本人有用的晚辈就叔叔大爷各种叫,对本人不利的晚辈则泼脏水扣帽子各种人身攻击,总而言之,一切都已本身利益为动身点,规矩这种东西取可用者用之,不可用者忽视之。
这并不是尊重传统,也不是尊重辈分,这就是玩双标的商人在逐利而已,糟粕对本人有益处,就捡起来各种装裱各种吹捧。可一旦这些糟粕成了本人赚钱的担负,他们也会立即将其扔渣滓桶,一点心理担负都没有。
所以说糟粕并不是辈分自身,而是某些人把他用歪了,让外界看着腻歪跟恶心而已,于是就成了糟粕。
分类: 草堂话谱
胡瑞澜与《胡氏族谱》
□ 励双杰
胡瑞澜,今人已多不知晓,然说起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可谓家喻户晓,胡瑞澜就是这个奇案的主审之一,时任浙江学政,后来因此案而丢官,《清史稿·本纪二十三·德宗本纪一》有载: “光绪三年二月壬寅(十六日),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连狱,巡抚杨昌浚,侍郎胡瑞澜被职,知府以下论罪有差”。其实,胡瑞澜也非平庸之辈,如果石絮(大概是笔名吧?)所著的《正说历朝十大奇案》就说他“浙江学政胡瑞澜就是一位公认的学富五车的人物,在当地也颇有些名望”。这不是作者随口吹捧,看胡瑞澜所著传世的作品,就有《读史日抄馆课诗赋》、《湘帆杂咏》、《越吟草》、《星轺杂纪》、《星轺续纪》、《海槎日记》、《海槎续记》、《训士质言》、《教士申约》、《教士隅说》等,说他一句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并不为过。但虽通学术,却不谙刑名,如何胜任这场奇案?所以杨乃武只好仰天长啸:“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可惜苦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又连带了胡瑞澜胡大人。
《胡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四卷,光绪十三年刻本,黄纸线装,一函十二册。胡氏始祖净一,元末举人,任福建崇安县知县,由江西瓦屑坝迁居湖北江夏沙洑口。五世迁椿,岁进士,任应城县教谕,生四子:嵩、岳、昆、仑。仑无后,岳迁黄冈,昆后迁黄陂,惟嵩世居江夏。此《胡氏族谱》就是由嵩、岳、昆支下散居于江夏、黄冈、黄陂的裔孙所修。胡瑞澜即出嵩公支下,谱为十七世孙。
陈玉堂先生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胡瑞澜”条目,只是在说到他的生卒之年时,是这样记载的:“?-1882年”,1882年即清末的光绪八年,而在《胡氏族谱》的首序,就是由胡瑞澜所撰,落款年份为“光绪十有二年二月”,也就是1886年,所以《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所载有误是肯定的,问题是其它资料也相沿此说,就造成了他的生年不详,卒年有误。胡瑞澜的世系详本谱卷十六第十二叶,说“生于嘉庆戊寅十月初四日午时,卒于光绪丙戌四月十五日酉时”,这样,他的真实生卒之年就确凿了,即“1818-1886年”,享年68岁。
胡瑞澜是《胡氏族谱》的督修,他在首序中说:“澜奉命起家,未克竟,厥事乃以夙所条例者授弟瑞治,与族人孚畴、孚琯、孚伟、臻福等,正旧谱之夺误,而增其未备,阅三年成书若干卷”,可知《胡氏族谱》完成于他逝世之前,而刻于逝世之后。因为他在光绪十二年就死了,而谱一直到光绪十三年才刻印出来。
胡瑞澜为家族所做的另一大贡献是“建宗祠、置祭田”,《胡氏族谱》卷首四《省城祠堂记》及《条规》就是由他亲撰,他说:“吾族自江右迁居江夏沙洑口,五百年于兹矣。先大父尝议建宗祠,会岁洊饥不果。澜赖先人遗泽,食禄于朝,追念先大父遗言,爰割廉俸,为族人倡。以里居卑下,恒苦水灾,于同治十二年三月卜筑于武昌省垣之里仁巷。工既竣,当捐置祭产为岁时祭祀及修葺之资,以垂久远。”并在《条规》中规定:“岁、科两试及乡试时,凡族中应试者皆得居焉。其或因他事在省,亦准寄居。惟至考试时,则另移他所,不得与应试者杂处,致启事端。”可见证他在培养族中子弟上的态度。
我于家谱中近现代名人家谱的痴迷程度,谱友中尽有耳闻,但说到底,名人的名气有大有小,历史功绩有高有低,总还有一个取舍的标准。象胡瑞澜,谱名原鄀,字观甫,号筱泉,道光乙巳恩科会魁,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宗人府丞、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山西学政、湖南学政、浙江学政、广东学政、阅卷大臣、拟题大臣、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副都御史、礼部侍郎、光禄大夫等,也算是品高位尊,且又占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光,天下闻名。如此人物,加上如此人物参与修纂的家谱,何能不珍而藏之。
上海三大亨之二:杜月笙,这个流氓讲文化!
本文2023-09-27 05:50: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