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姓的来源!急急急!!!!!!! 谢谢!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
中文名称: 隋姓
渊源: 祁姓
得姓始祖: 随会
郡望: 清河郡
目录
基本介绍
姓氏溯源源流一
源流二
源流三
源流四
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郡望
堂号
宗族相关
历史名人隋昱
隋宝
隋世昌
隋赟
隋翥
隋良辅
隋振业
隋铨
隋人鹏
隋维烈
隋藏珠
隋聿修
近代名人隋克荣
隋树森
隋福军
胶东隋氏家族
展开基本介绍
姓氏溯源 源流一
源流二
源流三
源流四
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堂号
宗族相关
历史名人 隋昱
隋宝
隋世昌
隋赟
隋翥
隋良辅
隋振业
隋铨
隋人鹏
隋维烈
隋藏珠
隋聿修
近代名人 隋克荣
隋树森
隋福军
胶东隋氏家族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介绍隋
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朵奇葩。
编辑本段姓氏溯源隋,裂肉也。即残余的祭品。隋人与古代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隋人是善于从事祭祀活动的氏族,以此.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称隋,建立的城堡称隋邑,发展成隋国,最终出现隋姓。[1]
隋姓来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2]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时有王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
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叔亡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隋姓,隋代时大都随惯例改为隋姓,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姓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清河郡——汉代置郡。治所在清阳(故城在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1]
堂号
清河堂
致和堂
编辑本段宗族相关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
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如铅球运动员隋新梅,辽宁足球队员、大连人隋明云、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队员隋东亮等。
4隋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09%,A型占281%,B型占312%,AB型占98%。[1]
5目前山东荣城县县志办收藏隋姓族谱1部。[1]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历史上隋姓主要的人物有:东汉五原太奇隋昱;元朝沂郯上副万户隋世昌,高密令隋宝;明朝广东按察使隋赞,官县主簿隋翥。[1]
隋昱
隋昱,绥远五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人,于王莽末起兵,为卢芳将,后归汉光武刘秀,拜五原太守,封镌胡侯。此为最早见诸史册之隋姓人。
隋宝
隋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元代将领。金末隶军伍,仕至管军都总领。蒙古窝阔台汗下山东,他降元,授莱阳令,历莱阳节度判官,终高密令。
隋世昌
隋世昌,莱阳人,隋宝之子,元代将领。涉猎书史,善骑射,使浑铁枪,重四十余斤。蒙哥汗三年,选充队长。守海州,攻宋涟水,有功。世祖至元初,授莱阳县诸军奥鲁长官。从破樊城、沙洋,东进围扬州,前后数百丈,体皆金疮。官至沂郯上副万户。卒年六十一,谥忠勇。
隋赟
山东即墨人,明初官吏。洪武初受英山县主簿,平陈友谅余党反抗。历知县、袁州通判,累官至广东按察使。
隋翥
隋赟,山东栖霞人,明代官吏。正统年间官县主簿。教民种桑植枣,除去虎害。
隋良辅
隋良辅,山东益都人,明代孝子。以岁贡为教谕,致仕家居。父丧未葬,农民军突至,良辅守柩不避,农民军怜其孝且老,赠以物而去。卒年九十余。 隋所居:山东诸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零一名。
隋振业
隋振业,山东寿光人,清康熙九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五名。
隋铨
隋铨,山东寿光人,清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三名。
隋人鹏
隋人鹏,山东莱阳人,清雍正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二十七名。
隋维烈
隋维烈,山东寿光人,清嘉庆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七名。
隋藏珠
隋藏珠,山东乐安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四名。
隋聿修
隋聿修,山东乐安人,清同治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二甲四十八名。
编辑本段近代名人隋克荣
隋克荣,山东莱阳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历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胶东军区五师营长、华野九纵二十七师副团长,二十七军团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建国后,曾任三十军副师长等职,一九六九年任晋东南军分区司令员。
隋树森
隋树森,字育楠,原籍山东招远(辛庄镇东良村),1906年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2年 隋树森 编著
毕业,先后在山东省立惠民中学、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抗战爆发后抵达四川重庆,担任教育部辖下国立编译馆的编审工作。隋树森通晓日文,在这个时期先后翻译了多种日本学者的汉学名著,其中包括青木正儿(1887~1964)的《中国文学概说》(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和《元人杂剧序说》(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盐谷温(1878~1962)的《元曲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按:此书早在1941年春已译毕)。众所周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戏剧和小说的研究,多所创获,而盐谷温和青木正儿正是这方面的杰出学者。隋树森翻译他们的戏曲论著之余,亦逐渐对元曲产生兴趣。
隋福军
隋福军,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在职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17日加入中国***。同年12月26日参军,历任空军导弹部队战士、副班长、班长,营部书记,团政治处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防空混成旅政治部干事,地空导弹营政治教导员,陆军医院政治协理员,师政治部干事、代理组织科长,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烟台干休所副所长(副团职)等职。1997年转业后任烟台市经贸委机关党支部专职副书记。2001年6月任烟台市经贸委工会主任。社会兼职,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会员。1978年始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北京科技日报》、《组织人事报》、《空军报》、《前卫报》、《内蒙古日报》、《中国老年报》、《山东经济日报》、《华东信息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山东文学》、《胶东文学》、《机关党建》、《秘书工作》、《当代秘书》、《现代文秘》、《秘书之友》、《现代企业》、《应用写作》、《办公室业务》、《秘书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会财会》、《烟台社会科学》等全国二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调查报告、写作研究论文和摄影作品500余篇。1987年编写了《前车之鉴与正气之歌》一书,1991年编著出版了《党支部工作必备》一书。2003年8月出版了《写作技巧与实践》一书。其业绩被收录《中国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和《中华名人大典》一书,2002年12月获得中国当代秘书贡献奖。2005年10月经第五届全国秘书科学论坛组委会推荐,中国秘书科学联盟研究决定,授予“中国当代秘书学家”。
编辑本段胶东隋氏家族隋氏是当今中国不是很常见的姓氏。关于隋氏的来源,古今已有记载。据传,女娲时有一名乐师名随,他并是笙乐器的发明家。其后代以随为姓。并以此名为随的人为始祖。隋氏在当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
根据记载隋氏渊源可以总结为: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随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二、出自他族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姓族谱
隋氏一族在历史上一直是鲜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姓氏比较陌生。时至今日,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尽管隋氏在历史上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胶东,隋氏作为一个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来却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
胶东隋氏,始祖失讳,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宋时自固始县迁居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蛇窝泊。自此,隋氏族人开始在胶东繁衍开来,自四世祖隋宝担任官职开始,数百年来,胶东隋氏一直是人才辈出,世代为官,逐渐在胶东当地形成望族。
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 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浙江海盐)。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岁,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舟山),谥忠勇公。子国英嗣。(万户侯府建在莱阳城北关)(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王淳等)。《元史》中记载甚详,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转载了。清朝嘉庆间《莱州府府志》中记载有胶东隋氏后人隋赟。隋赟,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陈友谅余孽王玉儿,返京师,太祖召见,赐宴劳之,累擢广东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记载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迹无考。《清史稿》中记载有:随光启:永州(现湖南郴州零陵县境)锦田卫守备隋光启婴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隋人鹏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举人,丁未(一四二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协办山东赈务,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改国子监司业,四川学政詹事府少詹事,河南按察使。隋淑温与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温少读书家贫兼躬耕,以养父母。父死,兄弟守墓无力结庐,掘地穴居。乡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温归侍医药,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
姓氏源流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所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所载,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姓。
3、出自上古贤者楚老,当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时楚隆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出自春秋时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饶时氏,汉姓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熊绎。西周楚国建立者,文王师鬻熊之曾孙,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纣王子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为根据地,另图发展。至熊绎时,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于丹阳,国号荆,爵同子男。后其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楚于东周时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曾一度十分强大。战国后期楚灭于秦,其后世子孙为纪念故国,有以国为氏者,称楚姓,并尊始建楚之熊绎为楚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楚国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特别是楚庄王时,国势之强,,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但后来由于佞臣弄权,楚王昏庸,加之秦国变法后,崛起于西方,楚国逐渐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终为秦所灭,楚姓之大宗正式产生。在熊绎之后的楚姓产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于鲁(都今山东省曲阜)以及当今之山西、河南等地。历汉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于江陵县与新平郡,江陵县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毋庸置疑应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于今陕西彬县,可见楚姓入陕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间,楚姓如同汉魏时期一样表现得非常沉寂,令人难知其繁衍播迁的准确情况,但楚姓以上述郡望为中心,渐播迁于今湖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后,楚姓见诸史册者渐多起来。南宋至元,楚姓因战乱之苦,渐有南迁于云南、广西、广东者。元朝末年,朝 败,官场黑暗,战乱频繁,灾疫连绵,始建明后,人口减员甚巨,为“缓解中原之急务”,明 强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在祖国西北之甘肃、宁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则有南入越南、缅甸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此际也有沿海之楚姓飘洋过海,入台湾或国外者。明末张献忠屠川后的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庆之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约占全国汉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历史名人
楚 儿:唐代人,字润娘,辨慧能诗。曾为妓,后从良,嫁于万年县捕盗官郭锻,并不幸福。
楚 衍:开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学家。少通四声字母。尤得《九章》、《缉古》、《缀术》诸算经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经》,善阴阳、星历之数。自陈试《宣明历》,补司天监学生,迁保章正。仁宗天圣初造新历,授灵台郎,制《崇天历》。进司天监丞。后又造《司晨星漏历》,官终管勾司天监。
楚 弁:安丰蒙城(今属安徽省)人,元代将领。初仕金,为镇国上将军、寿春府防御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窝阔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来攻,城破战死。
楚 鼎: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怀远大将军,领兵镇宁国。后从范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风坏船,挟破板船漂流三昼夜至高丽。
楚 璋:山东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经书,仕元为翰林学士。洪武初以明经举,任儒学训导,升詹事府丞。
楚 智:明初将领。洪武时先后从冯胜、蓝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挥。燕王朱棣起兵,其与李景隆率兵拒敌,以勇称,后与燕兵战死于夹河。
楚 烟:山东省曹州(今菏泽)人,明末官吏。天启五年进士。授龙溪知县,迁户部主事,致仕归。崇祯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杀。有《紫芝堂集》。
楚芝兰:汝州襄城(今河南省临汝)人,北宋官吏。初习《三礼》,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术。适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荐。以占候有据,擢为翰林天文。授乐源县主簿,迁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监事,官至尚书工部员外郎,后因事贬为遂平令。
楚昭辅: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将领。初任军器库使,太祖外出征讨,委任其为京城巡检,累迁枢密副使。太宗时官拜枢密使。为将以才干称,性勤介,人不敢干以私,惟吝啬而已。
楚建中:洛阳人,宋代大臣。出身进士,初官荥河知县,有治声。有远见,建议修筑抵御西夏之城防,西夏人闻有备果不敢犯。历夔路、淮南、京西转运使,累迁陕西都转运使,知广州、江宁、成德军,以正议大夫致仕。
楚执柔: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阴丞,任内大力治水,使县内诸水道疏而不壅,节而不滥,六千余顷农田得益。
郡望堂号
1、郡望
江陵县:秦代设置,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南朝齐改置郡,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新平郡:东汉设置,治所在漆县(故城在今陕西省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永寿、甘肃泾川、灵台等县地。
2、堂号
楚姓的主要堂号有:“秉德堂”、“江陵堂”、“刚介堂”、“紫芝堂”、“听雪堂”等。
宗族特征
1、春秋战国时代,楚氏先人一度表现抢眼,而亡于秦后,却突然间销声匿迹,可以说楚姓于宋朝以前一直表现的比较沉寂。
2、楚与熊、荆、米等姓氏可以说是同一大树的不同枝叶。
3、楚姓之独特适用楹联有:“春秋并列五伯,战国跃居七雄”,“司晨星漏传万世,姑苏台图焕千秋”,“宋朝炳炳转运使,元代彪彪大将军”等。
============================================================
楚姓宗祠通用对联
〖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善知水道;
熟习算经。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楚执柔为江阴县丞,善知水道。下联典指宋·楚衍为司天监丞,凡诸算经尽穷其妙。
--------------------------------------------------------------------------
〖楚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春秋并列五伯;
战国跃居七雄。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威动天下”的,“五伯”之一楚庄王。五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人。下联“七雄”,典指战国时魏、赵、韩、秦、齐、楚、燕七大强国。
--------------------------------------------------------------------------
〖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阴丞善知水道;
司天监熟习算经。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人楚执柔,政和年间官江阴丞,通晓治水之道。县内的各条河水经他治理后,疏通而不壅塞,节水而不泛滥,受益农田达六千多顷。下联典指北宋开封人楚衍,研究《九章算术》、《缉古缀术》、《海岛算经》等算术经典,能得其奥妙,又善于推断阴阳、星历。曾自己请求召试《宣明历》,被补为司天监学生。天圣初年,制《崇天历》,官司天监丞,后著《司辰星漏历》十二卷。
司晨星漏传万世;
姑苏台图焕千秋。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楚衍,著有《司晨星漏历》等名著。下联典指唐代画家楚安,工人物楼台,有《吴王晏姑苏台图》等佳作传世。
宋朝炳炳转运使;
元代彪彪大将军。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陕西都转运使,字正叔,洛阳人。多谋善政,以正议大夫致仕。下联典指元代管军总管楚鼎,蒙城人。曾被朝廷派去东征日本,渡海时他的船被风暴毁了,他抱着甲板漂了三昼夜,漂到朝鲜。他登陆后,沿着海岸去召集失散了的军队,后又回到朝廷向皇帝报告,被加授怀远大将军。
翰墨寄情风规远;
金石铭志骨气清。
——楚图南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楚氏名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书赠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日本艺术研究会会员荣鸿钧联。
--------------------------------------------------------------------------
〖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出正词,决嫌疑,老当益壮;
讲才干,善心计,介而不仅。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卜官楚丘事典。下联典指宋代枢密命使楚昭辅,字拱辰,宋城人。有才干,善心计,性刚介,人为敢以私。
--------------------------------------------------------------------------------
中国人民 楚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楚鸿彦中将
楚鸿彦(194210-——),河南省杞县人。1960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 ,空军第2航空预备学校飞行专业毕业,大专文化程度。
任中国人民 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 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2002年1月任 总后勤部副部长。
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一、姓氏源流
戚(Q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 ,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戚 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 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戚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戚衮时骋义,摛与往复,衮精彩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逼戚衮俱行,后自邺下遁还。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戚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 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当时,邑人杨恶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羡慕,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省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蓟州,命令戚延龄查清案情。戚延龄知案情重大,若不设法排解,势必兴起大逮捕,不仅张差有灭族之祸,还要株连很多无辜的百姓。于是,他便奏报张差得“疯癫”前后的经过情况。朝廷根据他的奏报结案,只判处张差一人死刑。戚延龄因此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东海郡:秦代设置,汉代沿用。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一带),秦汉之际曾称郯郡(汉现今山东省郑城县)。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2、堂号
戚姓的主要堂号有:“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等。
============================================================
戚姓宗祠通用对联
〖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海世泽;
武毅家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
源始濮阳。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
惠及困穷。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丧父,以孝闻名。因五代战乱,他无意做官。好施舍,尚信义,喜读书,能作诗,著有《孟诸集》。死后,他的弟子私谥为“坚素先生”。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抚州知州时,惠及穷苦百姓,又毁坏*祠(滥建的祠庙)。后官虞郎中。
练兵纪效;
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省登州人。出身武将家庭,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经严格训练,能征善战,成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胜,继而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后再援福建,升任总兵。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的倭寇。隆庆年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因功进左都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祖死后,吕后专权,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处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吕后听说大怒,将她斩去四肢,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用哑药灌她,最后扔进厕所,呼为人“人彘”。她善于鼓瑟击筑,喜欢跳折腰舞。
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
礼义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
〖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7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
〖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善画水,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字仲咸,永康人。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清苦自处。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闻。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华人。正德进士。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等。
-----------------------------------------------------------------
〖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初从高祖为郎,以都尉守靳城,后以中尉侯封临辕侯,卒谥坚。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字世佐,楚丘人。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
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
附录:戚姓典故、趣事
〖人彘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在战争中认识的。她能歌善舞,又年轻貌美。因此深受刘邦宠爱,也让吕后嫉恨在心。戚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如意。刘邦常说:“这个孩子像我,甚和我心意。”因此,萌生了废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吕后毕竟心计颇深。她求张良帮忙,为太子刘盈请来了四位号称“商山四皓”的老人。刘邦见了,十分惊讶,问他们:“朕曾经请你们出山,你们不肯,现在怎么肯帮助太子了?”四位老人回答:“太子仁厚,礼贤下士。我们甘愿为他效命。”刘邦回去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忙。废不掉了。”
后来,刘邦去世后,吕后干政。她罚戚夫人作奴隶,剃去她的头发,让她穿上粗布衣服,去舂米。戚夫人便歌道:“子为王,母为奴。相隔三千里……”吕后干脆连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一并毒死了。
戚夫人的下场更惨,被吕后灌了哑药,熏聋耳朵,挖去眼珠,割去四肢,割去舌头,然后扔到茅坑里,叫她“人彘”。连吕后的亲儿子刘盈见了,都不忍心,吓得脸色大变,大叫:“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没脸再掌管天下了!”于是,此后,刘盈果然不理朝政,吕后就名正言顺地开始处理朝政。
戚夫人在茅坑里爬了三天,死去了。
-----------------------------------------------------------------
〖戚继光抗倭〗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备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卢镗、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大败倭寇。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剿寇。戚继光攻下横屿,斩首2600。又乘胜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
倭寇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戚家军进入兴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回师福清,又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朝将领刘灦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
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并包围兴化城。明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倭寇攻占了兴化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戚继光因战功而升为总兵官。
第二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
中国人民 戚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戚先初少将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77团营特派员、团政治处保卫股长。1940年任18集团军巡视团团员。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5年任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所部改编为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1团,任团政治委员。1946年参加张家口战斗后,改属晋冀鲁豫军区,南下濮阳阻击 新5军,1947年参加豫北战役和运城、六营集、羊山战斗。挺进大别山后,在桐柏山与敌周旋。1948年参加郑州、开封、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16军48师副政治委员、军随营学校副政治委员,参加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 第16军干部部部长,第186师政治委员,高炮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高炮101师政治委员,1959年后任空2军政治部主任,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1966年任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修建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
戚氏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热杖缒辏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
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戚姓的名 字数
通常为 两字 一辈,下辈 则 三字 一辈。同辈 的字数相同。用字上通常 上下 五代 内 不用 重字。
矫[矫、蟜,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矫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晋大夫矫父之后。”
春秋时期,晋国有卿大夫矫父,即晋军征南军师矫智的父亲。其后裔以父字为姓氏,乃成矫氏。
矫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出妻仍母之礼,维亲为续。”在原始奴隶社会中,女子就是生子工具,若生字后被夫驱逐,其女就丧失了为子之母的权利。而矫父敢于破坏此“出妻之礼”。
这在史籍《通典》记载:
晋傅玄曰:“征南军师北海矫公智父前取夹氏女,生公智后而出之。未几,重取王氏女,生公曜。父终之日,谓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当更嫁。可迎还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夹氏女,非复矫氏妇也。今将依汝居,然不与矫氏家事。’夹氏来至,王氏不悦,脱缞绖而求去。夹氏见其如此,即还归夹舍。三年丧毕,王氏果嫁。夹氏乃更来。每有祭祀之事,夹氏不与。及公智祖母并姑亡,夹氏并不为制服。后夹氏疾困,谓公智:‘我非矫氏妇,乃汝母耳,勿葬我矫氏墓也。’公智从其母令,别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还,于是为服三年。公曜以夹氏母始终无顺父命,竟不为服。”
汉朝学者、博士刘喜云:“公智之父,弃夹纳王,其在户庭,尚为己配,苟有变悔,自由可也。还归夹氏,则他人矣,去就出处,各从所执,岂复矫父所得制乎?故出妻之礼,夫使人致曰:‘某不敏,不能从而供粢盛,使某也敢告。’主人曰:‘某子不肖,不敢避诛。’又曰‘妇当丧而出则除之’。然则相与之礼,于是绝矣。”
矫父原妻为夹氏,生了矫智,后夹氏被矫父赶走。之后,矫父再娶了王氏。但矫父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儿子矫智说:“王氏年少,我死了以后,她必然会改嫁,那时,你可以迎还你的母亲回来,仍为汝母。”一举打破了“出妻无复”的传统,为后世历代名家所称颂。
二迁徙分布:
明朝洪武年间,矫氏由云南乌撒卫(今云贵两省交界处)迁址山东即墨,几经迁移后落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矫家长治村等周边村落,主支在埠西头乡前垂柳村榃,该村全为矫姓,现天下矫氏均可到该地寻根问祖。
矫氏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约有两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西村、西福镇扬家村和青岛市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矫家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原烟台牟平省矫家长治迁立该村,因位于平泊处而得名。
矫氏族人在台湾省也有分布,如台湾棒球队的著名后卫矫扶桢。
三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四字辈排行:
青岛海西二支三甲矫氏字辈:“扶法恒本立田可昌乃新”。
矫氏一支字辈:“春露秋霜继祖业水源木本春常在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
五历史名人:
矫 智:(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军征南军师。
矫 慎:(生卒年待考),字仲彦,扶风茂令人。著名汉朝时期隐士。
年轻时喜爱研究黄帝、老子的思想,在山谷中隐居,终身未婚。后人有见之者,以为仙。
史书中记载他:“少好黄老,隐遯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称,然皆推先于慎。”
矫 望:(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右将军。
矫敬本:(公元1926~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财会管理专家。
高级会计师。历任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省少儿童出版社计划财务科长,辽宁省新闻出版会计学会理事。
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四十余年,重视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撰写数十万言的财务会计论文。
在大量的发表论文中,《出版社财会核算的几个问题》获辽宁省优秀会计论文奖,并被中国会计学会选入《会计学论文选》;《缓解出版社流动资金紧缺的思路》、《论会计的参予力度》等论文,先后获辽宁省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另写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的财务会计篇章。
矫革峰:(公元1939~今),吉林德惠兴盛屯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196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71年调入吉林油田研究院,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任油田高级工程师。历任科研课题项目长与室技术负责人。
1965年于辽宁清原树基沟铜矿实习中,曾发现疏松状含矿标志与一个新的含矿层两条新的矿脉(已经钻探证实),使即将闭坑的矿区得以复活。
在他编写的《1972年总体设计》指导下,发现新木油田、探明红岗油田、落实了双坨子含油构造。
他所编写的科研报告,历获研究院优秀报告,多次获油田一、二、三等奖,也多次获局先进生产者与标兵,他提出被采纳的油田(或油藏)发现井,有新-5、新-103、红-5、红-8、木-101、坨-8、农-5、大-6、大-8、大-205、方-2、方-3、方-6、方-12、方-25、老-3、老-4、孤-7、孤-12、让-11、让-18、民-1、民-2、民-3等二十多口,找到九个油田与若干个出油点。
1984年合着发表了《试论松辽湖盆三角洲类型》,1995年撰写了《能量地质学》,1996年发表了《湖海复合的松辽盆地》,1997年出版了《扶余~新立、新民油田》。已完成《弘扬科教兴国,实行三权(党、政、人大)鼎立,推进四轮(科教、工业、农业、法制)运转,是保证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迅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一文。
现正着手着写《石油的形成》与《灵子医学》,决心将后半生献给人类的文明事业。他热爱科学,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
作品与传略已载入《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专家大辞典》、《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与《中华精英大全》等。
矫智仁:(公元1947~今),山东牟平人。著名山东省贪污罪犯。
矫 毅:(公元1953~今),山东烟台人。著名地方金融专家。
1970年参加工作,在空军某师修理厂当过机械员,在药材公司担任过团支书。在饮食服务公司人事秘书科担任过科长,在山东大学读书,在烟台市商业局职工中专担任过党支部副书记。
在经营上坚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主要办理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存贷、结算、储蓄和投资开发等业务。开业多年来,银行各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截至1993年末,银行总资产已达十五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十一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十一亿元,为烟台市住房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住房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贷款项目,争取到了世界银行向烟台市发放的专项贷款四千万美元。多年来,累计发放商品房开发建设贷款和投资十亿元,支持四十多个住宅小区建设商品房三百余万平方米。
矫国文:(公元1957~今),女;山东牟平人。著名医护专家。
主管护师,五常市山河屯林业局医院护士长。
于1980年1月步入山河屯林业局医院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得到了许多殊荣。1982年被评为局劳模、三八红旗手、在1989年至199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院劳模,1994年5月12日护土节被评为局十佳护士,在创二甲巾帼建功演讲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奖,1995年至1998年一直被评为院劳模、工会积极分子。
自1992年至今任护士长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护理的第一线,能认真履行自己工作职责,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勇于投身改革,积极参加院里正规化、标准化建设。
1997年8月,有两篇论文在全国“临床预防医学与肿瘤学”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并在《中国医药荟萃》上正式发表,题目是《脑血栓合并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和《对急性心肌梗塞先兆的观察与转送护理体会》,获论文证书。
矫文捷:(公元1959~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胸外科医学专家。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一.赵姓概述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的血缘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缘始祖是伯益。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另有学者认为: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时《百家姓》的统计中赵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赵姓全国总人口有2000多万人。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2007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公布:全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29%,按人口比例,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赵姓名人不胜枚举,春秋时有晋国的赵勇,战国时有名将赵奢、平原群赵胜、秦宰相赵高。西汉有赵婴棋,关内侯赵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营平候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马破敌。三国时有
关于隋姓的来源!急急急!!!!!!! 谢谢!
本文2023-09-27 05:22: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