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姓的家谱文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5收藏

季姓的家谱文献,第1张

山东蓬莱季氏族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李柏龄立,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图书馆。中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吴如胜纂,手写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季氏阖族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一诺堂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延陵季氏宗谱二十卷,(清)季忠瑞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季氏重修族谱四卷,(民国)季源海主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15年)敦让堂铅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熟海虞季氏宗谱不分卷,(清)季诚纂,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季氏宗谱不分卷,(清)季诚纂,清咸丰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季氏支谱十二集,(清)季方晓、季秉信等重修,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季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季荣恩编,清咸丰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青旸季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清)季念诒辑,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青旸季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清)季幼梅、季保广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季协理辑,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石姆岭村下石姆岭村。

浙江常山季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招贤镇大溪沿村。

浙江兰溪稠川季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村。

福建浦城高路季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季孝维、季梦熊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季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仅存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季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百官季氏宗谱六卷,(民国)季镕主修,车景囊重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德润堂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上虞县档案馆。

浙江义乌前洪村志(吴姓,另有缪、王、季、杜、陈等),(现代)吴世春等修,1996年计算机激光排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的血缘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缘始祖是伯益。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另有学者认为: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时《百家姓》的统计中赵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赵姓全国总人口有2000多万人。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2007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公布:全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29%,按人口比例,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赵姓名人不胜枚举,春秋时有晋国的赵勇,战国时有名将赵奢、平原群赵胜、秦宰相赵高。西汉有赵婴棋,关内侯赵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营平候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马破敌。三国时有名将赵云。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宋代赵氏立国历经320年,为帝王者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还有名宰相赵普,西夏国君李元昊出自党项羌族,也被宋太祖赐姓为赵。元代有著名书画家赵孟俯等。明代有吏部尚书赵南星,清代有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等。近代以来,赵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赵树理、诗人赵朴初、艺术家赵丹等,都为世人所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有12位赵姓当代将军。他们分别是赵可铭上将,(-——),湖北省武汉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20晋升为上将军衔。赵南起上将,(-——),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赵坤中将(1929-——),江苏省丰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昭中将(1923-2004),原名赵明发,笔名赵松,河北省安国县(现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4年1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赵先顺中将(1924-2002),河南省永城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赵兴元中将(1925-——),山东省济南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国臣中将 (1935-1994),辽宁省绥中县人。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1994年9月27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赵炳耀中将 (),山东省莱阳县人。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赵文泷少将(1942-2004),河北省易县人。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7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2岁。赵本胜少将 (1942-2004),安徽省舒城县人。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62岁。赵宗焕少将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2月22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终年71岁。赵织雯少将(1935-——),女,上海市人。1990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赵姓家谱介绍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山东地区14部,其中有益都青郡赵氏、黄县东西支赵氏、金乡赵氏、德州赵氏、城阳赵氏、莱阳赵氏、琅琊赵氏、掖县赵氏等。

4380上海宝山罗溪金氏谱略一卷

(民国)金其源纂修

民国六年(1917)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4381辽宁锦西金氏族谱一卷

(清)金锃纂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木刻本

辽宁锦西市沙河营乡乌朝屯

4382上海嘉定金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金恩沛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上海图

4383江苏南京金陵金氏族谱二卷

(清)金玉音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刻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本 二册

北图

注:书签题《重刊金陵金氏家乘》。

4384江苏南京金氏新族谱二卷

(清)朱朝柱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金陵城刊本 二册

科图

4385江苏江宁金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金居敬重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4386江苏镇江润州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金全汉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 宣统元年(1909)世

耕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上海图 美国

注:书签题《古润金氏宗谱》。

4387江苏镇江古润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全喜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世耕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金锡爵始修于明供武间。

4388江苏武进延陵金氏增修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金谔等修

清咸丰六年(1856)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4389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维俊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0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方增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追远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4391江苏常州毘陵金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金城主修

民国二年(1913)怀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历史所

4392江苏常州金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金康元 金家骥纂辑

民国八年(1919)受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3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洪兆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追远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4394江苏常州延陵金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杏魁主修 金杏生主稿

民国三十年(1941)延陵金氏纯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金世祚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4395江苏常州毘陵湖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元升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12,

又一部存卷5)

4396江苏常州毘陵钱桥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震一等续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雍睦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4397江苏常州毘陵白荡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嘉戊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始修于清光绪二十年。

4398江苏常州毘陵洋溪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培根 金振之主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毘陵金氏追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9江苏武进剡村金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金兰奎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存著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4400江苏武进金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01江西江阴暨阳花园金氏宗谱十七卷

(民国)金醉悟续修 金锡之重篡

民国十五年(1926)敦厚堂活字本 十九册

吉林大学

4402江苏 宜兴 阳潘社里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庄棋辰编辑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雁溪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4403江苏苏州枫江金氏谱略十卷

金承烈钞本 十册

江苏苏州市图

4404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八卷首一卷

(清)金铁香等修

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四册

美国

4405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卷

(清)金日良修辑 金荣海重辑

清同治间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卷3-9,又一部存卷1-3

4406江苏常熟慈材金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金慎思续修 金廷桂等纂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

科图(存卷3-13)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附《金氏文苑》内集二卷,外集一卷。

4407江苏常熟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荣济等修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六册

科图

4408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淳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二册

历史所

注:金世章始修于清雍正四年。

4409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正诗 金正麟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历史所

4410江苏吴县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附《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4411江苏吴县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江苏苏州博

注:附《金氏家谱》后。

4412江苏吴县洞庭夏泾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兰军编

清道光十一年(1831)叙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注:卷端、书口题《夏泾金氏宗谱》,封面、书签

题《洞庭金氏宗谱》。

4413江苏吴县金氏族谱钞不分卷

民国三年(1914)金科乙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该族居洞庭东山。

4414江苏吴江金氏家谱五卷

(清)金学诗编

清嘉庆三年(1798)修 嘉庆二十一年(1816)

补修刊本

日本 美国

4415浙江休宁迁浙金氏谱略一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 一册

美国

4416浙江杭州金氏宗谱一卷

(清)金日修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刻本 一册

浙江图

4417浙江富阳富春玉洲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金守梅修纂

民国五年(1916)怀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4418浙江临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发诙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裕后堂钞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记事增补至光绪间。

4419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二卷

(清)金廷椿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万松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20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金学泗纂修

民国四年(1915)万松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上)

4421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金宏伸 金宏汝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万松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天一阁

4422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钱启共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春堂木活字本一册

天一阔

4423浙江鄞县清源金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金德招 金继富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乘裕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4浙江鄞县鄞月湖金氏家乘二卷

(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稿本 一册

天一阁

4425浙江慈溪汉塘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利镇 金忠书等创修

民国十二年(1923)奉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6浙江奉化龙溪金氏宗谱五卷

(清)王际青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金歧始修于清雍正八年。

4427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清)金鸿吉 金兆蕃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注:谱首修于清道光十四年。

4428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民国)金兆蕃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兴孝堂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浙江图 浙江嘉兴市图

4429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宗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敬爱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图

注:金兰初修于清顺治十四年。

4430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民国)金兆珑续编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至民国仞年。后附《平水金氏谱》。

4431浙江绍兴平水金氏谱

(民国)金兆珑编

民国钞本

浙江图

注:附《山阴贤庄金氏家谱》后。

4432浙江绍兴山阴湖塘金氏宗谱

(清)金宗孝增修 金丙耀监修

清道光九年(1829)仁山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浙江图

4433浙江绍兴会稽五峰金氏宗谱三卷

(清)金天志 金行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五峰金氏纂修宗谱》。

4434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六卷

清钞本 六册

美国

4435浙江绍兴渔临金氏谱考不分卷

(民国)金白顺 金成洽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庆延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绍兴渔临关金氏藏谱》。

4436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金乙麟编辑

民国二十年(1931)庆延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4437浙江绍兴山阴昌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金学书 金耀庭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绍城中华印刷所石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续修昌安金氏家谱》。

4438浙江绍兴山阴金氏宗谱

(民国)金士桂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延庆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4439浙江诸暨暨阳西安白浦刘金氏宗赠十卷

(民国)金足民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忠孝堂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4440浙江诸暨研塘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汝洲 金咏棠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暨阳安俗刘氏宗谱》。该族原姓刘,

后改姓金。

4441浙江上虞金氏家乘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金鼎 金晴川等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续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2浙江上虞前江金氏宗谱六集十八卷

(清)金晴川 金翰臣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3浙江金华凤山金氏宗谱五卷

(清)金元发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五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又一部缺卷2)

4444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桐山后金村

4445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

4446浙江东阳中山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民国)王室蕃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红旗乡金家村

4447浙江东阳木香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东阳宅口乡蒋家畈

4448浙江东阳西衙金氏宗谱□□卷

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古光乡下甲(存八卷)

4449浙江常山彭城金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4450浙江常山赤山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景贵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沙帽山村

4451浙江常山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大梓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金家村(不全)

注:金廷台始修于清嘉庆三十九年。

4452浙江临海岭下金氏宗谱□□卷

(民国)陈达炽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宇本

浙江临海县博(不全)

钞本 一册

浙江临海县岭景乡岭景村

注:金名庚创修于清雍正五年。

4453浙江临海金氏宗谱

清钞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4454浙江临海金氏世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

4455浙江临海金氏世谱二十四卷

(清)金炎之纂

清咸丰三年(1853)湖阜草堂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2-24)

4456浙江临海临邑涂下桥蟾洋金氏宗谱四卷

(清)金在镕 金世凯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4457浙江黄岩大田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彭年纂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4、8)

注:金尚省初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

4458浙江松阳西演坑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叶冠祥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玉岩乡西坑村 浙江松阳

县玉岩乡大垢下村

4459浙江松阳吊玄金氏宗谱

浙江松阳县斋玄乡上坌村

注:一名《彭城金氏宗谱》。

4460安徽金氏统谱六卷

(清)金应澧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双溪天台堂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书签题《京兆金氏宗谱》。

4461安徽金氏统宗谱八卷

(清)金可炘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天合堂活字本

北图(存一册)

4462安徽京兆金氏统谱十卷

(清)金可炘编

清光绪三年(1877)编 民国二十年(193l)

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4)

4463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附录

一卷

(明)程天保纂修

明正德十年(1515)家刻本 六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4464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首一

卷附录一卷

明嘉靖间刻本 一册

历史所(缺卷6-8)

4465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汪溪金氏族谱附录一卷

(明)金弁 陈有守等纂修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家刻本

北图 北京大学

卞姓

姓氏的一种。卞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是我国当代第269位姓氏。卞(Biàn)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吾融之后,以国名为氏;2、出自曹姓,为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卞氏家谱记载,改姓氏的得姓始祖是卞随。相传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典籍《庄子·让王》和史籍《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暴虐统治而隐居到了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很是感慨。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随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后来,曹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个大勇士名庄,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在鲁国做官,后被封于卞邑(今山东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爵,故时称卞庄子,又称为弁庄子、馆庄子。在卞庄子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汉朝时期,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曹、卞、庄、严四氏系出一源。据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相联姻的习俗。卞氏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1]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传到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为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弁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弁师,亦称卞师,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礼仪小官,专职负责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动中配戴的冠帽,后各诸侯国亦设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义就是掌管并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两周王朝的官员称作“弁师”,而各诸侯国的相应官员则称作“卞师”。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长的两周历史时期中,曾有三次诸侯国君称自己的掌冠官为“弁师”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军队败于郑庄公,郑庄公曾得意地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为王并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扬威,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周王朝,结束了战国历史之后,秦昭襄王干脆就将周王朝的官称一股脑地端进秦国宫廷,使自己成为正统,“弁师”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官称了。直到秦朝末汉初,弁师、卞师之称尤存,而由“弁师”衍申的“弁员、马弁、弁卫”等等官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弁师、卞师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卫姓氏者,称弁师氏、或卞师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亦有仍称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过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卞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和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边佳氏多冠汉姓为卞氏、边氏。

得姓始祖

卞随。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卞随:“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据此,卞氏是高士卞随的后代,夏朝末年商汤遂与伊尹联合讨伐夏桀,大功告成要将天下让给卞随。卞随推辞不受,并投于颍水自杀而死。卞随的子孙就以卞为姓,称为说氏。故卞氏后人奉卞随为卞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 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到了大约3000年以前的周代,现在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卞,遂建族。” 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典。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譬”。

振铎所建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后,曹之国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汉之际,部分卞氏族人远徙于山东北部及今江苏南部。《万姓统谱》载,东汉桓帝时蒙冤下狱的卞崇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氏南迁之早。由于汉朝时期,在定陶一带置济阴郡,故后世卞氏以济阴为郡望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氏一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氏之里程碑。此间,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氏族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两代,江浙成为战争重灾区,导致卞氏向福建、广东等地迁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朝中叶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卞氏族人有迁往辽宁南部及内蒙之东南者。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卞氏随闯关东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卞氏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郡望堂号郡望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卞姓名人

卞 随

夏朝末年人,卞氏得姓始祖。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或者是说“关我屁事!”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小子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哥们;现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 和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卞 后

武宣皇后卞氏,出身于娼家。二十岁时被曹操在谯纳为妾,并随他到了洛阳。到董卓为时,曹操弃官,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曹操凶讯,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后识断精明,制止了众人的莽撞行动。后来曹操听说后十分赞赏。丁夫人薨,曹操就将卞后扶正。曹丕当太子后,左右向卞后称贺,被卞后婉言谢绝。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文帝践位后,封卞氏为皇太后;明帝即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而不得,十分厌恶他,于是借故曹洪的门客犯法,要处死曹洪。卞太后通过郭后,制止了曹丕,再刑为免官削爵土。卞后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

卞后生平节俭,不喜华丽,曹操曾得名铛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选中者,言:“取上者为贪,取下者为伪,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对亲戚外家亦然,为人称道。卞后随军征进时,但见路上有老年人,便赏赐绢帛,对他们哭泣说:“可惜我的父母没能等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啊。”后崩于太和四年五月,七月,与魏武帝合葬高陵。

卞 敦

晋代尚书,字仲仁,卞壸从父兄。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官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 庄

春秋鲁国卞邑大夫,有勇为,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卞 粹

晋代中书令,字玄仁,冤句人。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 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晋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晋明帝侍中、尚书令,以功封建兴县公。后赠壸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祠以太牢 。卞壸 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 彬

(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荷泽西南 人中领军卞嗣的孙子。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他在宋齐都做大官,《全齐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赋》一首,是谈跳蚤和虱子的。他说:“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为人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剧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宫毛][宫毛],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于浦讨”,虱子越来越多,谚云:“虱多不痒”,但卞彬还是十分痒的。他不去捉虱子,却写了这篇《蚤虱赋》,炫耀自己脏、懒、多虱蚤。被清代的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卞 敏

清代女画家,秦淮人。为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卞 瑛

字渭珍,原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胜西)乡,他读书未就,又懒于耕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违背双亲出游,东南西北辛苦备尝。行至山东济宁时,被一位在孔子后裔处当幕僚的苏州人钱某招为女婿,后随钱某进京师,又被一位总戎马某延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马某移调天津,他也携眷相从,并定居于天津。卞瑛有三个儿子,长子亦如乃父,中年出游未归,次子传五世而绝,只有三子人丁兴旺,天津乡祠卞氏都是这第三门后裔。卞氏发家始于第四代(从卞瑛起计)卞宗礼兄弟三人开设隆顺号,时在嘉庆初年。第五代卞树堂兄弟四人继续经营,老四卞树榕又增设隆顺榕药店,时在道光初。随着天津开埠,卞家商业更加发达,增设茶庄、粮行、银号等,成为地方巨富。

卞大亨

宋代学者,字嘉甫,泰州人。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著有《松隐集》等。

卞仲子

元代画家,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思义

元代诗人。1338年前后光州志伊书院主讲,工于诗,以《铁笛诗》名世。

卞 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

季姓的家谱文献

山东蓬莱季氏族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李柏龄立,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图书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