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家谱序言,古文,谢谢麻烦大家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梁氏家谱序言,古文,谢谢麻烦大家了,第1张

……唐高俭传赞曰:风教既簿谱录都废,人靡常产之拘士,忘旧德之传是知谱录者。虽一姓一家之事,而笃宗盟厚伦纪,扬先烈示后来可以培孝悌之基,可以正风教之本,其事顾不重哉。我族自太始祖宗富公,宋季,由南雄珠玑里卜居顺德扶闾乡,世系源流,昭穆远近,族谱载之系详。逮十三世裔龙公,侨寓省城,再传至玉书祖,乃寄籍南海,继继绳绳,自为世次,遂以裔龙公为始迁祖。想八世而至纶,宗支蕃衍,于今十有一传矣。……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仲秋谷旦 八世孙纶

谨序

1 读书作文谱文言文翻译

常用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的三段译文供参考:其一 武叔卿曰:“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润;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尔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白玉上的斑点矣”译文:武叔卿说:“写文章,如果有一稿写成不加点缀而自然就工稳的,那属于“神来之笔”,这(自然是)太好不过的;次一点的,必须精心地思,细致地改如文章起草创作已定,便应从头至尾一一检查圈点文气有不顺处,须疏理使它润爽;结构有不圆满处,要反复锤炼使之圆满;(文章的)脉络有不连贯处,要通融使之连贯;音节有不协合处,要调整使之协合如此仔细推敲,(文章)自然缺点毛病稀少如果一时心气浮燥,随随便便只图小小的成功,(文章中)的小毛病不去除,最终还是美玉上的斑点”注释:武叔卿:人名其二古人虽云,文章多做则疵病不待人指摘而自能知之,然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惟过数月始能知之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时改之始确耳译文:古人虽然说:文章多做,则缺点毛病不必等到别人指摘,自己也能知道但是当他刚刚做好(文章)时,缺点毛病不能自己发现,只有经过数月才能知道假如他当时就能发现,哪他就不会这样下笔了所以,当时如发现明确的(毛病),当改则改之;若不是这样,不如且放一放,等到数月后,取出(这文章)一看,精美处、丑陋处了然于心,修改它自然容易多了,并且只有在这时修改才是正确恰当的其三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痛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成效”。

2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的原文及翻译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3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

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4 文言文雪夜访谱的翻译

雪夜访普

原文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译文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太祖)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雪夜访戴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5 文言文《沧州酒谱》怎么翻译

参考译文:沧州酒,王士祯称它为“麻姑酒”,然而当地人实际上没有这种称呼。沧州酒不是市井小民所能酿造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掌握好它的水、火的节候。造酒的水虽然取自卫河,但河水不能用来酿酒。必须在南川楼下,像金山在江心取泉水那样,把锡瓶沉到河底,取河中地下涌出的清泉水,才有淡雅的味道。贮存沧州酒怕冷怕热,怕湿怕燥,这些方面不注意,酒的味道就变了。新酿的酒不太好,必须把它放在阁楼里存放十年以上,才算上品,一瓶能值四五两黄金。

下附原文:

沧州酒,阮亭先生①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②沉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③。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其新者不甚佳,必置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6 翻译文言文

孟春这个月:太阳在白天运行到营室位置,傍晚参宿在中天(正南方),早晨尾宿在中天。这个月以甲乙日为主日,主这个月的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动物则以鳞类为主,音以五音中的角音为主,候气律管则应着六律中的太簇,以八为成数,味道以酸为主,气味则以膻为主。以户神为祭祀对象,祭品以脾为上。东风把冰冻化开,虫子开始振动翅膀,冰下过冬的鱼儿开始往水面上游动,水獭把鱼陈列如祭,大雁北归。天子在青阳左边的房间处理政务,乘坐鸾鸟装饰的车,要骑青色的马,车上要插青色蟠龙旗,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玉饰,主食是麦与羊肉。祭祀所用的器皿要简洁而通透。

立春节气正处在这个月中。在立春前三天,太史要禀告天子:“某日立春,盛德在木。”于是天子就开始斋戒。立春当天,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东郊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回来后,还要在朝廷上对卿、诸侯和大夫进行赏赐。命令三公广布德教并宣读禁令,对百姓行善施恩。仁政的施行,没有不妥当的。天子还命令太史,要好好守住国家的六典、八法,并观察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出差错,不要漏掉记载,一直要好好贯彻,就像刚开始做一样。

这个月,天子要挑选吉日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还要选择良辰,亲自用车拉着农具,放在车上的武士和车夫之间,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种天帝的籍田。天子推三下农具,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们各推九下。返回宫后,在祖庙中举杯饮酒,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要参加,这叫做“劳酒”。

这个月,天上的清轻之气下降,地上的重浊之气上升,天地之气合一,草木繁殖生长。君王要布置农业生产的事情,命令农夫们都要住在田地的东边,都要修整田的界限,修好田间的小路,仔细研究丘陵、阪险、高地和低地,根据地形来种植五谷,要好好教导百姓,天子要亲自过问。农业生产的命令既然要下达,就要先确定标准,这样农民才不会产生疑惑。

这个月,命令乐正率领公卿子弟进入学校学习乐韵歌舞。要修整祭祀的法典,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祭品不要用雌性鸟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翻鸟巢,不要杀死幼虫和雏鸟,不要杀死小鹿,不要获取鸟蛋,不要聚集多人无所事事,不要修筑城郭,要把暴露在外的尸骨掩埋好。

这个月,不可以大举兴兵,发动战争就一定会发生天灾人祸。不要兴起战争,不可以从我这里发起战争。不要改变上天的规律,不要漠视土地的常理,不要搅乱人的纲纪。

孟春之月实行夏天的政令,那么风雨的到来就不会合乎时节,草木很早就会枯萎,国家就会有大的恐慌事件发生。孟春之月实行秋天的政令,百姓当中就会暴发大的疫情,狂风暴雨就会数次来袭,而且各种各样的杂草反倒会蓬勃生长。孟春之月实行冬天的政令,就会发生大的水灾,大的霜雪会勃然到来,种下的种子也不会深入土壤而扎根。

7 求几篇古文的翻译: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第一页:x(前面缺字)月初二日未时,死于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初五日卯时,享年49。葬于西山上,有一个女儿嫁到了巢姓人家。

  闻伯,镇坤的长子,生于乾隆38年癸巳10月22日辰时,死于乾隆53年戊申6月23日未时,当时年龄才16岁,葬在本村西山山麓。(由于没有后嗣,于是)过继闻著的长子美中做他的后嗣。

  闻著字会文,镇坤的次子,生于乾隆47年壬寅7月初八寅时,死于嘉庆25年庚辰7月初五卯时,当时年龄37,葬在平坦山。娶了谢氏为妻。谢氏生于乾隆46年辛丑正月初七子时,死于嘉庆13年戊辰10月23日未时,时年28岁。葬在东山石拱(这个字不认识)口,一个儿子,美中,一个女儿管山的管继。闻著后来继娶了武邑恽氏。

  第二页:生于乾隆51年丙午7月初四亥时,死于咸丰6年丙辰10月初二辰时,当时高寿72岁,有两个儿子,二满、中盈,两个儿子中间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李

  

  美中,过继给闻伯。

  闻广字先合,镇嵒的儿子,生于嘉庆6年辛酉12月20日辰时,死的时候失去记录无法考证。

  闻顺字得清镇嵒过继的儿子,实际上是镇崧的四子,生于嘉庆6年辛酉6月初三寅时,死于同治3年甲子5月29日未时,高寿64,葬在白云坞田。娶了巢氏。巢氏生于嘉庆13年戊辰正月25日子时,死于同治元年壬戌12月初六寅时,当时年龄55葬在牛路山。儿子有显中、仕中、科中、第中。他们中间还有两个女儿,一起嫁给了册塘戎。。。。。

1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原文翻译

原文: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

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翻译: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

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

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

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

(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

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

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

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

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

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

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

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

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

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 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

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

2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 95邓攸保侄 翻译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文言文启蒙读本》中《小人》的翻译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102课《李氏夫妇》的译文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但是吃过不久,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的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3 《王氏门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王子明(中书是官名),大名叫莘人(什么什么样的人,类似于过去叫狗剩什么的,好生养的意思)。

对待嫂子礼仪有加,和弟弟也是非常亲近。家里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饮食也不是很挑剔,只是很少吃而已。

曾经有人尝试在他的羹里放了墨汁,子明就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喝羹,他说,我不喜欢吃肉。

后来又放墨汁到他的饭里,他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你可以准备粥了。性格独立自强,很少置办田地房子,免得后代为 争夺财产 陷入不义的地步。

子明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告诫儿女子孙说,我们家族一直都是以清誉美德流传,(我死以后),你们要勤俭节约,保持家风,不要事事奢侈,也不要用很隆重的葬礼对待我。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

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翻译方式 直译和意译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我不如老农。”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如: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擂得战鼓咚咚响。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3) 原文: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

4 文言文翻译

郅都,河东郡大阳县人。以郎官的身份侍奉文帝。景帝时任中郎将,敢于向皇上直言进谏,在朝廷上当面斥责大臣的过失。郅都曾随侍皇上去上林苑,贾姬在厕所,野猪也进入厕所,皇上目示郅都,郅都毫无所动。皇上想亲自拿兵刃去救护买姬,郅都跪伏在皇上面前说:“失去了一个贾姬,又有一个新的买姬进来,天下缺少的难道是买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不以自己为念,又怎能对得起国家和太后?”皇上听了郅都的话,便退了回来,野猪也没有伤害买姬。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给郅都黄金一百斤,皇上也赏赐给郅都黄金一百斤,从此器重郅都。

济南姓的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强横奸滑,济南太守不能治服他们,于是汉景帝就任命郅都当济南太守。郅都来到济南郡所,就把氏家族首恶分子的全家都杀了,其余姓坏人都吓得大腿发抖。过了一年多,济南郡路不拾遗。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象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郅都调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亚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这时,百姓质朴,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却自首先施行严酷的刑法,以致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连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要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

5 王氏门风文言文翻译

王子明(中书是官名),大名叫莘人(什么什么样的人,类似于过去叫狗剩什么的,好生养的意思)。

对待嫂子礼仪有加,和弟弟也是非常亲近。家里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饮食也不是很挑剔,只是很少吃而已。

曾经有人尝试在他的羹里放了墨汁,子明就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喝羹,他说,我不喜欢吃肉。

后来又放墨汁到他的饭里,他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你可以准备粥了。性格独立自强,很少置办田地房子,免得后代为争夺财产陷入不义的地步。

子明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告诫儿女子孙说,我们家族一直都是以清誉美德流传,(我死以后),你们要勤俭节约,保持家风,不要事事奢侈,也不要用很隆重的葬礼对待我。

  帮你解释一下。

  这是贾姓重修家谱的序言。文意如下:

  壬申年(1932或1992,按60年前推)仲秋(农历八月)之前一天,表弟柴荣广约我到燕尔沟贾氏府,请我撰写修宗谱的序言。我环视这里四面地形,北面连接古城土楼,南面屏蔽的是佛屏岭,西面隐隐约约可以望见金峨,东北面可遥望老爷山顶。湟水从西北汹涌澎拜向东之下。山岳重重叠叠,形势起伏,村舍千里,田地沟渠万顷,土质肥沃,常年气候不冷不热,可耕可……

原文原自步贡后钦,选福建漳州府龙岩县任官,儒学为官清廉,后署龙岩县印加五级,于明朝万历十年考仕。

解析原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仕途,被钦命官是后来的事情。选择福建漳州府龙岩县任官,儒学出身为官清廉,后来在龙岩县印加五级,在明朝万历十年考中官吏正式进入仕途。

1 族谱的序言有不是白话的吗

这是支谱的序,总谱不在我家这里。括号里的字和标点是我加的,繁体也改成简体了。其实一般也就是说说什么家谱重要啊,介绍祖公啊,然后说说是谁编的啊,祖上住哪儿啊之类的。每个人不一样,其实也参考不了啥的。

谷城于氏支谱

于氏宗谱序

于之先世登州文登人也,明洪武二十五年迁于东阿城北杨柳镇,后移东阿城内。世历两朝,凡数百年矣,修谱数次未便胪列,今有本支十七世昭斋等不忍坐视,不辞劳苦,会同大族,追本求源,不忘渊源,细查老谱。七世祖灼公乃知柔公第三子也。时当明末,父母早丧,二兄外出。公年五周,孤苦伶仃,流落朝头。抚养至十余岁从军,数十年不家。配曾氏,生一子龙江公,携眷回籍。认为朝头故里,自知父灼不明的泒,后人亦不郑重,因而失修。夫谱何为而修?乃敬宗收族也。家有谱,无异水有源。万殊归一又何言哉?虽然亦不可无序,十七世以上名字仍旧,以下按字起名,尊卑之分。闻名而世序昭然,岂不有谱之美哉!

2 宗祠墙壁上的古文翻译求翻译成白话文

宗族祠堂在湖平的中央,面西而朝东,是被皇帝宣敕表彰为义民的祖父谦铭公所居住的地方。明朝进士黄阳先生命名这住所为“正本邑”。

用来彰显美德。年代久远,宗祠坍圮了不少,他的孙子(我)承蒙遗训(我认为不是人名),在原址(估计漏字了)将宗族祠堂重新修葺一番,

但仍用旧名来告诫后人不要忘了先人,诸子贞恕,贞秀,贞兆请。

我作“铭”来纪念这件事 :(((铭曰:邦家有本,正在一人,纲纪有本,正在一身。人身之本,心性天命内直外方。惟义是敬。

怀惧乐患,好恶勿私,庸行庸谨,摄威慑义,父子君臣,我亲我义,夫妇长幼,我别我序。尊贤不善,不仪而明,笃近举远,不爽而贞。

形体隙间,天君荆恪,亲戚我携,天典我薄,根植本茂,源澄水清,己正物格,雇諟明命。

同治伍年岁在丙寅冬月毂日)))国家根源的基础是否存在在于皇帝,法律制度是否存在在于自身。人的原来根本心性,受之于天,是出于天生的。

上天让一个人内心正直,外性刚强,柔顺中正,是最基本的东西。所以要敬重道,怀有敬畏心,有忧患意识,喜好与憎恶不能有私心,而要懂得中庸之道,

小心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行为,对威严和正义保持敬畏 。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

敬重品德高尚的人而不善变,没有庄严的仪态但要内心清楚明白,要能同等待人,虽有过错但有节操。

形体上虽然有空缺,但内心应小心谨慎而恭顺,提携亲戚而不跋扈,淡化听由天命的安排,注重自身的努力勤劳。扎根牢固了树木就茂盛了

源头澄澈了溪水就清澈了,自己明正了,事物的认识程度道理就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极限的。

引用正确的言论写成这样教诲训命。1866年11月初八

唐朝进士黄阳这个地方为正本乡(县)…我觉得这句可以根据族谱上的记载来确定,“正本邑”是地名,而不是屋名。“前进士”是哪朝就可以如此确定。

3 请求翻译一段古文

‍ 原文句读:

盖闻硕德毓名邦,沿齿行乎乡校。圣朝隆钜典尊贤,始自上庠。洵风世之良规,实引年之盛举。惟老长史齿尊望重,品洁行优,芳型早树于一乡,令闻久孚于合邑。用请文驾光贲宾筵,望即俞允,曷胜翘企。谨启。(望核对,感觉原文似有错讹)

‍ ‍赐进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现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级朱宠

勅授修职郎徽州府学训导卓侯升加一级沈汝霖

侯彚(汇)详乡饮宾六十岁朱君怀立

‍‍ 嘉庆21年季冬月谷旦年家眷弟朱宠沈汝霖全顿首拜

我试着解释一下。但由于其中的人、事及来龙去脉不熟悉,可能出错。

解释:

常说有大德的人可以影响、培育一方文化,乡村小学就因袭了这种好的文化传统。本朝大法规定尊敬贤能,是从大学开始的。对年老退休的贤者加以尊养的举措,确实是社会的好规范、好风气。只有长老阅历丰富,德高望重,品行优洁,好声誉早在一乡树立起来了,美好的声誉很久以来已经取信于全县之人。尊请大驾光临宾筵,望皇上答应,不胜翘足盼望。谨启。

赐进士出身,勅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现任徽州府教授加三级:朱宠(落款人官职及姓名)

勅授修职郎徽州府学训导卓侯,升加一级:沈汝霖(落款人官职及姓名)

侯彚详乡饮宾,六十岁,朱君怀 立(落款人身份及姓名)

1816年腊月吉日(年家眷弟——客套话)朱宠、沈汝霖。 全顿首拜。‍

4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在网上能找到家谱或族谱的序言的原文吗

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 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孙森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 1998。

7。23武汉 二、天地生物人为贵。

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

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

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翰堂刘氏,自始祖讳泰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前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粤,卜筑于北邑之西门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今遗井犹存──即邑乘所称刘家井是也。 后迁于二厢之翰堂,又移居六贡屯村。

故僻地槎牙,杭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二世祖念庄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为路,累石成桥,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邑乘所载六贡桥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

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

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为故明邑庠生。

六世曾大父,为国朝邑增广生,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 邑乘所志皆实录也。

七世长伯祖复斋公,以明经授昭平教谕,卓有政声。后沐覃恩,荣膺敕命移赠先人。

其生平善迹,县志列传详载之。 而先大父著斋公,亦就职州司马加级,请封秩阶正四品,荣赠两代,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后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 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

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

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 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

盖数阅月而后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翰堂刘氏族谱》,原其始也。

后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孙敏榘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1998。8。

21武汉 三、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

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

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 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实际上,已有人编制了旨在使全球华人能快速寻根,编制族谱,查找亲人的网站。 《翰堂刘氏族谱》网站于1999年在网上发布,有不少读者访问及留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树有根。

5 为什么会有写“族谱”的传统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 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 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 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

1 含有“族”的文言文有哪些

1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东汉·许慎《说文》。

2 意思:箭头。

3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4 意思:家族,氏族。

5 亡秦族矣。--汉·贾谊《过秦论》

意思:民族。

6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宋·王安石《伤仲永》

意思:宗族。

7 繁衍之族。--清·洪亮吉《治平篇》

意思:家族。

8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意思:古代百家为一族。

9 士大夫之族。--唐·韩愈《师说》

意思:种类。

10 莫不族布。--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意思:品类。

11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意思: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2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意思: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3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

意思:丛聚。

14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意思:众多。

2 有关家的古文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原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维五等到

梁氏家谱序言,古文,谢谢麻烦大家了

……唐高俭传赞曰:风教既簿谱录都废,人靡常产之拘士,忘旧德之传是知谱录者。虽一姓一家之事,而笃宗盟厚伦纪,扬先烈示后来可以培孝悌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