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炉中一柱查晃动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香谱》的作者,虽从宋以来多视此谱为洪刍所作,但《郡斋读书志》提出与所传洪刍《香谱》内容略异的疑点、明陶宗仪《说郛》提出为唐人所撰,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似非洪刍所撰等,对于作者的问题仍须厘清;此外各传本流传的卷次与内容差异,仍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先从《香谱》众多作者中,如:唐人所撰、可能为侯氏《萱堂香谱》等说法,考订为洪刍所撰写,并从洪刍生平事迹之研究,兼论洪刍撰写此谱的可能性。其次,针对《香谱》的流传及其版本问题探讨,如:《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说郛》本《学津讨源》本与《名人小说》本等比较,并论述体例与内容特色。
《香谱》所属谱录类书籍,系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虽乏文学创作之艺术性,但具有保存文献、整理编纂之功。作为观看宋代社会文化之现象而言,《香谱》的出现反映宋代香事高度发展的真实现况与价值取向;而洪刍的《香谱》正是此一系列发展的奠基者。
关键词:香谱、洪刍、版本、谱录、香文化
壹、《香谱》作者考辨
宋代香事发达,文人从事撰写整理「香谱」之类书籍众多,宋元之际陈敬编纂《新纂香谱》所引用的各家谱录便有:「沈立之香谱、洪驹父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局方第十卷、是斋售用录、温氏杂记、事林广记」等。 涵括公家与私人编辑「香谱」、文人笔记、医书局方、农书、民间类书等等各式书籍,显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用香事宜的重视与时代所崇尚的香事风潮。
其次,由于香谱内容多属汇集抄录性质,后出转精收录资料更为周全、丰富,故前谱多为人遗忘而散佚;加上对于「香谱」之命名方式,概以某氏或某堂香谱,往往遗漏作者名字,流传日久,混淆亦增。南宋时期陈振孙(1183-1249/1261)撰《直斋书录解题》谓:
《香谱》一卷,不知名氏。
《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严三昧》(按文献通考作十卷),不知名氏。
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谱录类》也著录「香谱」书籍四种皆未注名作者及卷次。
洪氏《香谱》、沈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本文所探讨《香谱》最早著录为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廿一年(1151)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目录》「类书类」记:
《香谱》一卷宋洪刍撰。
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百川学海》收入《香谱》二卷,题为宋洪刍撰。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纪录:「洪刍《香谱》五卷」。
对于香谱的作者问题,晁公武已经提出疑问,谓:
《香谱》一卷,右皇朝洪刍驹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郑康成汉宫香、南方小宗香、真诰婴香、戚夫人迎驾香、唐员半千香,所记甚该博,然《通典》所载历代祀天用沈水香独遗之,何哉?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香谱》的作者提出:「此本(内府藏本香谱二卷)有水沈香一条,而所称郑康成诸条乃俱不载,卷数比通考所载刍谱亦多一卷,似非刍作。沈立谱久无传本。书录解题有侯氏《萱堂香谱》二卷,不知何代人,或即此书耶?」
参、《香谱》版本考述
一、《香谱》流传与知见版本
洪刍《香谱》的流传,从周紫芝(1082-1155)《太仓稊米集》与《郡斋读书志》所记载推论,约绍兴二十一年之时,洪谱应已流传。
周紫芝于绍兴壬申年(即绍兴二十二年)看过洪刍《老圃集》,《太仓稊米集》有〈书老圃集后〉谓:「绍兴壬申春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等语。同书次卷则有〈书洪驹父香谱后〉一文,云:「余在富川作妙香寮,永兴郭元寿赋长篇,其后贵池刘君颍与余凡五赓其韵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颇多,犹有一二事驹父谱中不录者,乃之世间书岂一耳目所能尽知。…」 从「富川妙香寮」等语,显见周紫芝所见洪谱,也约在绍兴二十二年前后。
又据周紫芝所写〈汉宫春〉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反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又明日,乃作此词歌于妙香寮中,亦仆西来一可喜事也」 等语,显示妙香寮为其出知兴国军后所居之处,而紫芝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润五月知兴国军,秩满后隐庐山以终。可以推测出妙香寮的时间在绍兴二十一年润五月之后。
又见成书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晁公武(约1105-1180)《郡斋读书志》便已著录:「《香谱》一卷洪刍撰」。 这是今所见最早洪刍香谱的著录。
直至南宋左圭于咸淳九年(1273) 辑《百川学海》收录洪刍《香谱》二卷。 相距一百二十余年,在卷次上却出现一卷与二卷之别。
再查宋人著录洪谱记录尚有:
宋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分别列入「沈氏香谱、洪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洪氏《香谱》即为洪刍《香谱》。可惜尤目所载诸书不言卷数且常遗撰者名氏。
宋陈振孙 (约1183-1249/1261)《直斋书录解题》:「《香谱》一卷,不知名氏。《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其后,元之马端临(1254-1323)依据晁公武与陈振孙之著录,在《文献通考经籍考》谓:「《香谱》一卷,…洪刍」。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农书类则著录洪刍《香谱》五卷, 由于传世《香谱》版本与内容有一卷与二卷之别,《宋史》纪录应为误。
洪刍《香谱》的传本则见于清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香谱》二卷,不着撰人,百川本。格致本。《艺圃搜奇》本。《唐宋丛书》本。学津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新增:「明刊本」与《续录》之「说郛本」。
今昌彼得先生作《说郛考》对于洪刍《香谱》各传本之卷次提出:
是书今传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卷九八、唐宋丛书、学津讨原诸本,除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唐宋丛书诸本作一卷本外,余分二卷。均题宋洪刍撰。
不过,仅从目录文献所纪录卷次与实际内容之间仍有差异。仔细查阅《香谱》各传本之卷次与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书目所记录的一卷本与二卷本之间颇有出入。
第一,明确注明作者洪刍与卷次的二卷本有: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之《百川学海》、清张海鹏《学津讨源》、洪汝奎《晦木斋丛书》、胡文焕《格致丛书》等。
第二,一卷本洪谱则收于《说郛》、明末重编《百川学海》等丛书中,与二卷本相较,其内容多删削而成。
第三,有些注明为一卷本者,实际内容与二卷本无异,如《名人小说》即是。
第四,有目录未注明卷次者,内容则为二卷本,如《唐宋丛书》。
今将所见洪刍香谱各传本整理叙述如下:
(一)《百川学海》本之《香谱》
今传洪刍《香谱》于丛书之中,最早当为宋人左圭所编之《百川学海》。该丛书成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取自汉扬雄法言行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全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刻本每集收书十种,明刻及其后的重辑本,每集则收书不等。
流传百川本之《香谱》主要有:摹刻、新刊、重刻、影印等性质。
摹刻为根据宋本翻摹,在版式、行格、内容同原本,字体相仿,又称:景刊、覆刻,明代与民国都有景刊或覆宋本出现。今流传最广为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之《香谱》即据此本影印,此本宋刻影刊最近左圭原辑,故最为通行。此外,明代弘治十四年华埕本《香谱》亦属摹刻本。
新刊,明代有重新编排之百川,内容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如明嘉靖十五年郑氏宗文堂百川本《香谱》属之。
重刻,明代出现重新刊刻,不仅版式、行格、字体,连内容子目也重新编辑,对原书面目重新刊刻,故内容有所删节。明末陈太史重编百川本之《香谱》,以及明末叶坊刊本《香谱》皆是。
百川本《香谱》今流传最广,并有二卷本与一卷本之别,以下分别就百川本《香谱》各传本之性质与内容分析其异同。
1左圭《百川学海》宋刻本与覆宋本
《百川学海》宋刻原本罕见,清代藏书家偶获残卷零本之宋刊本。现存宋版百川,存子目九十一种,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九种,后入藏北京图书馆,即是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
陶湘序文言宋本发现经过与景刊事宜,张鸿卿于民国九年获流传宋本,并赠与陶湘。陶湘与傅增湘商榷景印,但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子目十种。所缺序、目由傅增湘游日本时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版原书序目补入;所阙书十种明华埕本内容仿宋刻字体补足。
此本今以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流传最广,其收录覆宋本《香谱》题宋洪刍,二卷。
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咸淳九年刊本十种、十八卷、六册即《菦圃善本书目》所载清代钱曾、季沧苇旧藏,但此本缺《香谱》。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五丛书纪录宋刻本一部,共百种、一百七十九卷、六十册,其中所缺之序、目、子目九种,以陶湘景宋本配补。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有百川学海三十一册。据该馆善本书目记载,此即《经籍访古志》所录宋本。
2明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埕刊本
华埕(1438-1514)字汝德,号梦萱,后改尚古生,为常熟无锡人。其室名尚古斋,善于鉴别古奇器及法书名画,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华埕在弘治年间即购得宋版百川一部,但于弘治十二年退食后才着手编印,弘治十四年(1501)刻印左圭《百川学海》一百种,分十集,一百七十九卷。覆宋活字刻本,半叶十二行、行20字。
华埕本之版式、子目内容虽依仿宋刻,但在卷第上重新编次,明钱福〈重刊百川学海序〉云:「左录每书各厘为册,凡百。每聚数种一帙,以十干第之,甚妙。但其所分帙未能合予意,乃敢仍其旧帙,而妄改之,皆以类属,而先后亦有说焉。」因此,其收录洪刍《香谱》二卷,由左圭宋本之丁集改为壬集。
华埕本《百川学海》于弘治十四年排印完成后,印出不少复本。但今传本多有补版、递修之痕迹。如:《汇刻书目》第四册著录百川一部,题为「明正德间无锡华埕重刊本,有钱福序。」可能为旧版递修重印。
华埕刊本流传颇广,民国十年影印本流传,上海博古斋之《百川学海》,即据明弘治华埕刻本影印。
3明嘉靖十五年(1536) 郑氏宗文堂刊本
《百川学海》于明代之新刊本,全十集,一百种,框为188×128公分,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单栏、版心白口。署款「嘉靖十五年(蒲)阳壶云道人书林郑氏谨依宋本绣梓刊行」 ,亦称「蒲阳书林郑氏刊本」。
郑氏宗文堂为元至顺间建阳人郑天泽、郑希善的书坊,自元至明万历,延续将近三百年,刻书甚多。《书林清话》卷四载:明嘉靖十五年刻印宋左圭《百川学海》二十卷。
其内容依宋本百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郑氏宗文堂刊本不分十集以卷次分,其卷十八收录《香谱》二卷。
4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与明末叶坊刊本
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题为「陈太史复位」,无序跋,文献亦未见记载。此本分十集,一百四十四卷。
明末叶坊刊本,共分十集,一百二十卷。据研究,明末重编《说郛》辑成后,坊间书贾又自该版,重辑一部《百川学海》,其版式与重编《说郛》相同,在每种子目首叶撰人名下有「撰」字与校阅人姓名、内容圈点皆剜去。 此特点与叶坊百川刊本相同。
比较重编百川《香谱》与叶坊刊本《香谱》, 两者关系密切,都是一卷本,无目录,均以范烨「香序」为起始,后接子目。版式皆为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版心为单鱼尾,上刻书名,下记叶码,字体为明末横轻竖重匠体字。唯两者之差异为: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之《香谱》有「香谱宋洪刍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叶坊刊本则剜去「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仅余「宋洪刍」三字,其余版式、行格、字体版式相同。可知叶坊本《香谱》为依据重编百川本《香谱》旧版剜除刊印。
(二)《说郛》本之《香谱》
洪刍《香谱》亦收入于《说郛》中。今所见《说郛》传本,有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之别。《说郛》百卷本之《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一百二十卷本著录洪刍《香谱》,但两者之体例与内容差异颇大。故从《说郛》今之传本与《香谱》之关系说明之。
1《说郛》百卷与百二十卷传本
《说郛》一百卷,其卷六十五收入《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如国家图书馆藏明蓝格旧抄本即是。涵芬楼排印本于唐无名氏之下注洪刍,今通行有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即是据涵芬楼本排印。
《说郛》百二十卷,于卷九十八著录《香谱》,作者题为洪刍。今通行为清顺治丁亥年(四年)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收入。
《说郛》为浙江台州黄岩人陶宗仪取经史传记、诸子、杂说之书,凡一千余家,纂辑而成百卷。宗仪生于元延佑三年前后(1316),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 从《说郛》原序之杨维祯序、收录元代著作者称为皇元、孙作罗列陶九成著作,以《说郛》居先,元至正二十六年《辍耕录》次之,显见《说郛》成书于元代。据叶盛《水东日记》卷六陶九成《说郛》条云:「近闻说郛百卷尚存其家,有九成涂改去取处,不知如何。其亦未成之书欤。」 《水东日记》成书约在明天顺成化之间,彼时《说郛》百卷尚存。
惟《说郛》之流传,从明代以来,经郁文博、陶珽等人之校正重编、明末删改重印等,残佚甚多。明景泰四年进士(1453)郁文博校订《说郛》作序便说明当时《说郛》经涂改之情形与校对经过,云:
说郛一百卷…成化辛丑,余罢官归乡,于士人龚某家得借录之…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未瑕校正。继而屡为司牧部使者借去分命人录,而所录之人不谨,遇有字误,虑对出被责,辄将予旧本字涂改相同以掩其过,而字之讹缺者加多。予愤其人而无可奈何。尔年以来,借录者颇简,遂欲校正。复遍阅之,见其编入百川学海中六十三事,学海近在锡山华会通先生家翻刊。铜板活字盛行于世,不宜存此,徒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出者,尽删去之。当并者并之,字之讹缺者亦取诸载籍逐一比对。讹者正之,缺者补之,无载籍者以义厘正之,终岁手录,乃编为一百卷,犹恐有未尽善,留俟后之君子重校而刊行焉。
弘治九年(1496 )郁文博补订《说郛》百卷,邵懿辰《四库标注》谓:「原本一百卷,后佚去三十卷,弘治中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关于郁文博校正之《说郛》刊刻,虽《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明人刊本有一百卷校刊本不同,藏嘉定吴氏,又一部藏常熟陈子正家」。由于刊本流传甚罕,万历以来的藏书家,如: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等藏书目录著录《说郛》皆为抄本,因而也有学者主张郁文博校本不传。
民国八年(1920)冬海宁张宗祥主持京师图书馆,取该馆所藏《说郛》明抄残本、并借得涵芬楼万历抄本、江安傅沅叔所藏明残抄四种,以及书估求售之明抄本共六种,其中以洪武抄本最旧。以此六种明抄本相互参校,订其讹缺,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涵芬楼排印成。
据昌彼得先生研究,张宗祥跋中提及洪武本「实系弘治乙丑(十八年)抄本,云洪武者殆初审定之误。由此可以推知近世所传之百卷说郛,实出同源,皆出弘治初郁文博编校之本。」 加之流传之郁文博校本疑点甚多,故张宗祥集校《说郛》百卷被视为今较佳传本之一。
此外,今通行一百二十卷本之《说郛》为明末编刻,俗称重编《说郛》。《千倾堂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各家藏书目题为陶珽重编。陶珽为云南姚安人,明万历三十八进士(1610)。清代李际期任浙江提学道,整理旧版,于顺治四年(1647)复位印行,即清印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编印,谓:「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
对于重编《说郛》编印过程,昌彼得先生认为:「今考传之重编说郛各本,…皆非原编初印,乃掇拾残余版片并补刻重印者。…其原版式尚可于今传之明末广汉丛书、百川学海、吴永续百川学海、逢可宾广百川学海、艺游备览、熙朝乐事等丛书见之。此等丛书皆就说郛一部分原版或渗刻数种而编印者式悉同…。今传之重编说郛多就此版剜去撰人之『撰』字、校阅者姓名、及书中圈点而重印者。」
由是对《说郛》的评价,谓:「重编《说郛》在编辑体例上既变乱旧章,内容方面赋予《说郛》大部迥异。但因袭说郛之名,及『五经,众说郛也』之义,与郁文博或陶宗仪原本之《说郛》之关系,仅此而已。」
是故今存百卷本《说郛》虽是陶宗仪编辑《说郛》之节录,但仍保留较多陶宗仪与明代刊本的原貌。以下续就《说郛》各传本著录《香谱》之体例与内容逐一比较。
2今《说郛》传本之洪谱体例与内容比较
以今通行之四库《说郛》本之《香谱》(一百二十卷,以下简称四库本《香谱》),与涵芬楼排印本《说郛》香谱(一百卷,以下简称涵芬楼本《香谱》)等两种传本著录体例与内容比较之。
第一,分品类用词不同
涵芬楼本《香谱》品类分为:香品一、异香二、香事三、香法四。
四库本《香谱》分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法、香之事。此分品类方式与《百川学海》、《唐宋丛书》、《名人小说》、《学津讨源》等丛书之《香谱》相同。
第二,子目条例数量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收入条子目计:香品一26条、异香二15条、香事三19条、香法四7条,共65条。
四库本《香谱》为:香之品43条,香之异38条,香之事35条,香之法22条,共计138条。
第三,子目内容的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子目之下多直接抄录内容而无引书书目。
四库本《香谱》,子目之下注明引书之书名并抄录内容。涵芬楼排印本《香谱》删节引书书目以香品诸条目最为明显,如「龙脑香」条径为「出波律国树高…」,四库本为「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
其次,引用书目内容详尽有别,试以「沉水香」条比较如下。
涵芬楼本《香谱》香品「沉水香」条云:
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丁相天香传曰:香之类四者,曰沉、曰笺、曰生结,曰黄熟。其为类者也十有二,沉香得其八焉,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为格,谓如文木也,曰:黄腊、曰牛眼、曰牛角、曰牛蹄、曰鸡头、曰鸡腿、曰鸡骨、皆为沉香也。
参考资料: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的井头湾村,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一个极具瑶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徽式建筑的清代古村落,目前又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化电视台、永州市电视台、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先后对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作了相应的报道。
井头湾村,隶属于瑶族分支平地瑶聚居区,是瑶汉民族的和谐融合,汉瑶归瑶族,皆是族群归属的一种思绪意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闻不如一见,走进井头湾,您才会感觉到不枉此行。
井头湾,不愧是神州瑶都江华的古民居瑰宝,它特定的背景是瑶族文化。它是远近闻名的瑶锦传承基地,被誉为湘南瑶族织锦第一村。
一
独特的井头湾村与广西接壤,距离江华县城42公里,有着江华平地瑶的特色民居。整个井头湾村,由老屋地、井头湾古建筑群、现代民居、井头泉井等组成,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现存完好古民居建筑有50多座,占地面积40多亩。因村南面山脚石岩天然之井头泉井而名。这口大井分三股清泉奔流成溪,溪水绕村穿行而流,村庄因溪而布局,井溪时而穿建筑而过,时而伴建筑而下,是该村饮用、洗涮、灌溉的主要水源。村里的古民居群巷道设计成了纵横两道呈“井”字形状的独特格局,取名为井头湾。这个名字的来由,十分的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漫。井头湾村族人都姓蒋,所以又叫蒋家大院。
顺着溪流,沿着泛着青光的石板路漫漫行走,很快找到井头湾的井泉所在。这是一口深20多米、宽8米的古井。原来只是箩筐一样大小的水井,传说由于一条黄龙在里面翻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数丈深潭。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三股清泉由井口潺潺而出,泉水四季长流,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井水美容养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瑶民。这里流行一个传奇故事:民国年间,一伙强悍的土匪打起了这个偏远村落的主意,但又碍于村民过于集中无法强攻。匪首心生一计,在村外断其水源数日,围而不攻。正在村民焦虑之时,井口被被黄龙拓宽了数倍,古井的出水量却比平时猛增了几十倍,井水四处溢流,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土匪无可奈何,只好惺惺离去。
据该村蒋氏家谱记载,生于康熙元年(1662)的道州商人蒋汝新带领儿子蒋宗文、蒋宗易(生于康熙35年即公元1696年)举家迁徙来到此地,因他们带走的一头水牛在一口井里洗澡纳凉,不管人怎么驱赶,这头牛就是赖着不走。于是,蒋汝新就在井边落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远眺而看,井头湾古村横卧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犹如一幅冲淡韵致飘逸空灵的山水画轴。
二
站在村外半山腰,我们可以鸟瞰到,井头湾村古民居建筑群总的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格调,主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即蒋宗文族和蒋宗易族。蒋宗文族,由上下座民居及门楼组成。蒋宗易族,由三座大屋民居和八字门文昌楼组成。两座门楼处于两条主巷道的入口,两条巷道依坡而上,都用青石板铺成,一级一级地向坡顶延伸,并有横巷贯通。三座大屋创建于道光年间1830至1832年,由蒋宗易后代蒋光椿、蒋士俊、蒋士耀、蒋士禄组织共建,分上、中、下三座,有9个天井,130多个门口。上下屋民居由蒋宗文后代蒋士明、蒋士洸、蒋士爵组织创建,于1843年建成,分为上、下两座。两大宅院比邻而建,门庭严谨,高墙耸立,青瓦盖顶,青石铺地,天井相间。宅院的门梁、窗户、屏门大多采用精湛的传统木石雕刻工艺装饰,经历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梅兰竹菊、鲤跃龙门的姿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关于三座大屋的创建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当年,蒋氏后人蒋光椿的妻子是10多公里外的白芒营镇黄泥江村人,由于当时贫穷到无米下锅的地步,蒋光椿叫儿子到黄泥江舅舅家里要点钱米。舅舅没好气地对外甥说:“你那里没有黑土,黄土总会有吧。我也没有米了,只有泥巴。”于是,蒋光椿的儿子空手而归,并将原话告诉了父亲。蒋光椿立下狠心,带着儿子到与广西交界的地方开荒挖地,结果意外挖出了两窑银子,他们就用这些钱建成了三座大屋。后来,其它民居也相继筑建。
井头湾古民居具有典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式建筑风格,多以四合院格局为主。走进井头湾,满目是古意:青砖瓦屋起,料石砌到窗。水从拱门过,路巷石板勷。砖墙青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朴素典雅。马头墙与封火墙错落有致,院内石墩青光可鉴,石柱上刻有龙凤花鸟。每座房屋都分正房、厢房、下房。房的左右建有用青石板铺成的走廊。正房与厢房、厢房与下房之间靠一个呈“回”字型的天井隔开。天井与厅堂相通,采光效果很好。大的天井有的还设有养鱼缸或盆景、假山。天井主要是用来采光,但民俗认为这是“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大厅两边各有两间卧室,卧室的窗棂上刻有木雕,雕饰的内容多为吉利的民间故事、戏剧画等。刻牡丹,花开富贵 ;刻葫芦,福禄绵长;门户、窗棂木雕活色生香,饶有风趣。
朋友,走到这里,请大家触摸一下这些门墩上的麒麟,石柱上的凤凰,门槛上的蝙蝠,我想,这些浸润着古悠神性的石雕会给我们带来灵气和福气,更会让我们触摸到久远的乡愁。
井头湾的古屋用条石作基础,屋基用三层或四层打磨精细的长条石砌成,坚固牢靠,风雨不摧。所有工程中的主楼、厢房、天井、照墙等,古色古香,做工精致。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让人不敢想象那些石料从何而来,能工巧匠技艺如此高超。
徜徉在井头湾古民居,在历史的幽暗时光里穿行,融进瑶族村寨的记忆中,我领略了古建筑群的精髓与惬意。井头湾是流动的诗,是立体的画。它没有江南水乡的典雅工丽,却充盈了瑶乡的纯实与天然。
三
井头湾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八字门文昌楼,门楼上面的牌匾书写“九侯第”三字,这个“九侯第”的来历还挺有意思的。据说,蒋姓系周朝时周文王所赐,蒋氏家族在周朝沿袭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东汉建武年间,蒋横被刘秀治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从此蒋家被称为九侯世家。因九子蒋澄的五个儿子皆成为州牧,也称九侯五牧。后到清朝,按照族谱所记载,这里的家门应该是蒋元公长兄靖公的后裔。蒋氏转辗井头湾,后生勤奋耕读,人才辈出。当时,这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庄就出了13个秀才。后人蒋伯龄生了9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在朝廷做官,而且官居高位,清正廉明,朝野内外一时传为佳话。第9个儿子在家务农,勤劳简朴,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且积极办学、扶贫济困、回馈乡里,在当地德高望重。道光年间,皇帝获悉这一情况,对蒋氏族门家风严明、德才兼备大为赞赏,又知蒋氏家族祖系九候世家,就赐予蒋氏第九子的大宅子居所为“九侯第”。据说,蒋氏后人在民国时期有人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当过团长,湖南和平解放后还回来省亲过几次。
井头湾村古建筑群主体建造规整、严谨、考究,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三进大屋三厅依次为前厅、中厅、后厅,宽绰的堂屋,族人间的婚嫁娶丧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皆可在此进行。所有厅堂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承重,檩、枋、梁、柱用料考究,工艺超绝。厅堂地面三合泥铺就,平整干燥。井头湾,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昔日发生的故事,每一扇宅门和窗棂都有着世纪沧桑的历史印痕,每一块石雕都赓续了瑶乡人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会唱瑶歌的村民蒋盛富从小就听着老人们讲着这些古老建筑的故事,他常常手抚着每一座建筑的精刻细纹,直到这些细纹也爬到了他的脸上。据他介绍,凤凰是这里常见的石刻纹饰,家里有女孩子的多会在门楣上刻上凤凰,这是瑶族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一个写照。梅花鹿、鱼尾龙头等颇有意蕴的纹饰也会出现在石雕和木雕上。这些纹饰生动地反映了井头湾村先祖们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蒋盛富把自己喜欢的瑶歌抄在一本小本子上,天天兜在口袋里。一有空,他就翻出来唱。他唱昔日井头湾的艰辛:“有女莫嫁井头湾,出门就是山。半田又半地,长年吃杂粮。”如今,辛酸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10月1日,在这里我亲历了一场瑶族传统婚礼盛宴,婚礼场上,嫁过来的是一位漂亮的湖北女子。早前,还有苗族女子嫁给井头湾的瑶族男子。情酣深处,蒋盛富唱道:“不到村子不知情,人来实地亲眼见。吃了井水存丹田,一见钟情找说亲。”他所唱的瑶歌是“嘞嘞嘿”的调子,单纯朴实,粗犷隽永。
井头湾古民居,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梁檐、窗棂、石柱之上,雕刻精美,象征吉祥,形神兼具,惟妙惟肖。宁静古老的瑶寨村落,孕育了浓郁淳朴的瑶族风格;悠久厚重的耕读传家,渲染了古村民居的文化气息;山环水抱的生态自然,灵动了井头湾的散淡与朴野;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构筑了瑶乡一处天籁的世外桃源。
井头湾,以一种稀缺的美存在。古民居远离了喧嚣城镇的华灯市声,真正的古意盎然,真切的轻松与踏实。在这样的古村里行走,雨天你的鞋不会沾一点泥土,晴天你的头上不会染一丝灰尘。
井头湾原本是蒋家人避难祛灾、寻求安然的理想王国,它的灵魂终归不可遗忘的还是对这块土地上子民们的呵护与关切。
当地瑶歌唱道:“井头湾是好地方,大井绿水又青山。井水出来绿悠悠,一年四季景如春。”的确,古村与小溪相伴,溪水穿村而过,人影绰绰,水声哗哗,与江南枕水小镇相似。从古民居走出来的人,多了一份悠闲,多了一份慢生活,让我们领悟到时光的善待与厚爱。
来吧,远方的朋友,走进井头湾,触及瑶乡的心灵,意想不到的别样风景一定有你心目中祈盼的颜值。
处于静谧瑶乡,井头湾古民居依然散发出隽永的生气。在文昌楼大门口墙上镶有一块同治六年(1867)的碑刻,记载了蒋氏族人捐赠银两维修大屋的数目,凝结着蒋氏家族的合力与团结。村里祠堂正中挂着一块“庆衍瓜瓞”的横匾,是同治甲戌年(1874)庚月所立的。清朝光绪年间,蒋氏族人出过文职正九品登仕郎官员,从“九候第”大门进去那一块字迹开始模糊的“登仕郎”竖匾可以为证。
井头湾古民居,高低有序,房屋相连,巷道是青石板路铺就,四通八达,曲折回旋,有如迷宫,加上小桥流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朋友,让您的心尖紧贴井头湾的肌肤吧。这个神韵独具的瑶族古村,伴随您的是山岚水雾,绿树繁花,不失生态的和谐与本色。
质朴的墙,素面的瓦,一轮金月慰苍生。在井头湾漫步,您以坚实自信的神情,不仅流连在清新隽永的瑶乡中,还可以与这些古民居进行无言的交流。
看罢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我想,细雨蒙蒙中来此别有一番风味,远离了喧哗与浮躁,古韵十足的村寨就会湿润成一部清韵丰沛的中国山水诗章。
四
井头湾不仅散发出古朴的山野气息,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俗文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了民间祁剧班、彩调班和武艺班,白天田间劳动,晚上娱乐唱戏,曾辗转流唱江华瑶族自治县各个村落。现在,戏班不复存在,但村里宽敞明亮的戏院还在。盛大节日时,瑶族同胞传统的瑶歌不断,蝴蝶歌、梧州歌、山歌长唱不衰。村里每逢婚嫁喜事,人声鼎沸,歌堂连连。
井头湾,走过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最终走进富庶与幸福。
该村除了历史悠久的瑶锦手工艺外,还有婚嫁民俗坐歌堂、对歌、伴新娘、哭嫁、皮篮舞等独具特色的瑶族民俗文化。
瑶族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瑶家十八酿,瑶家腊肉风味同样闻名遐迩,瑶家荷叶粉蒸肉和梅菜虎皮扣肉都是佳绝的菜肴。过年时的圈圈馃,清明节的艾叶粑粑,平时节庆日瑶家人爱做水煮粑粑,油炸粑粑等。这里的土特产还有山笋、茶叶、腐竹、野生天鹅菌、野生茶树菇等。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栏目如果不是因为争议而停播的话,据说2016年第一站就会抵达井头湾古民居瑶寨。
井头湾,是瑶族文化支系平地瑶文化的承载地。沉醉于瑶乡的山美水美,更能感叹清新自然的瑶家姑娘天然去雕饰的貌美。走进井头湾,你大可以欣赏一道道醉美的人文风景。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井头湾村对古民居建筑群、独特的瑶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增强。修缮古民居,传承瑶歌、织锦艺术,拓展生态自然探险和观光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井头湾村正在打造一座文化广场,让村民们的手工艺品有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井头湾村即将成为集唯美山水画卷和新农村建设图景为一体的原生态瑶族文化传承基地。
井头湾村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向外界展示它内在的美。近两年来,有关部门投入3000多万元,已经对该村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做到“修旧如故,整修如故”,力求真实地还原旧貌。要全面推进对该村的旅游公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集中建房新村等公共服务项目,也将大力改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不断培育玫瑰香柑、瑶山雪梨等旅游观光农副产品。
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走进神州瑶都,徜徉魅力江华,体验瑶家火塘!走进井头湾,您将会遇到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我!第1世 黄帝,少典之子。公元前3856年前,新郑之轩辕丘有龙图腾之国,名有熊国,国主名曰少典氏,为女娲帝直系之第七十七代孙。少典有夫人二,一曰任姒,又名女登,二曰附宝。女登生炎帝,附宝生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因奠定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初,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
轩辕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为华夏族公认之文明始祖。黄帝族世居新郑,后西迁,与住姜水之姜姓炎帝为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之母名附宝。附宝夜见电光环绕北斗枢星,有感而孕,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有熊,故称有熊氏。少典崩,黄帝继立为有熊国君。
初,神农氏衰,其政归末帝榆罔之臣炎帝。炎帝者,黄帝同父异母之兄弟也。时炎帝于朝邑佐辅神农氏末帝榆罔。少典崩,炎帝归有熊国,与黄帝争有熊国之位。黄帝以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败炎帝。
黄帝又率兵马征伐四方不臣之诸侯。时有蚩尤兄弟十八人,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食五谷,吞吃河石,残害黎庶,诛杀无辜,不服黄帝令;蚩尤又制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战。黄帝顺民意,征讨蚩尤。历经十五旬,黄帝未能败蚩尤,黄帝权退兵。黄帝忧心忡忡,梦大风吹走天下尘垢,又梦一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黄帝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岂有姓风名后之人千钧之弩,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天下岂有姓力名牧之人于是黄帝四方访寻,于海隅见风后,于大泽见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始大举攻蚩尤。涿鹿郊野,两军大战。蚩尤布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黄帝令风后造指南车以破大雾。西王母派玄女助黄帝,教黄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术,风后据之演化出遁甲之法。黄帝与蚩尤战于冀州。蚩尤率魑魅魍魍,令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令天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七十二战,黄帝擒杀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黄帝又征四方,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前后经五十二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发明器具用物,方便日用。黄帝令元妃嫘祖养蚕,嫘祖以蚕丝制衣服;黄帝令大臣曹胡发明上衣,伯余造下衣,於则做鞋子,百姓们从此不穿兽皮树皮;黄帝令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令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令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黄帝又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黄帝令仓颉制文字,具六书之法;黄帝采首山之铜,以造货币,通行天下。黄帝依浮叶飘于水上之理作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楫行于水上。黄帝据转蓬之理发明车辅,便利交通。黄帝令雍父发明春,又令人制作釜甑,便百姓蒸饭烹粥。黄帝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定天下万物之名称,划分星度为二十八宿。黄帝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纪月,以六旬为一甲子,世人始有时空观念。当此时,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天下太平。初,黄帝行于野,观风景,见大鸟衔天图,置其前。黄帝拜受之。大鸟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黄帝问天老。天老言:“此鸟雄名凤,雌名凰。晨呼为登晨,日叫为上祥,晚鸣为归昌,夜鸣为保长。凤凰出,天下安,为大祥之征兆。”黄帝又梦两龙持白图于河中出,献其下。黄帝不解,又询天老。天老答:“此河图洛书将出之前兆。”于是黄帝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大雾三日。又大雨七日七夜。复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受之。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时逢天下太平,于是黄帝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黄帝闻广成子居空峒山,遂去问道。广成子曰:“自尔治天下,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缺荒不已。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尔何以问道?”黄帝归,惧,不敢问政。黄帝自建小屋,置席上,反省三月。复去问道。黄帝膝行,问:“何以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言:“此问甚好!”遂向黄帝讲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言毕,广成子以《自然经》示黄帝。黄帝受之。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又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黄帝回缙云堂修炼。黄帝采首山铜,于荆山下铸九鼎。鼎成,有黄龙长须飘垂以迎黄帝。黄帝骑黄龙,飞升而去。有小臣抓龙须,龙须断,小臣与龙须坠地,是为龙须草。又有臣子放箭阻拦,射伤飞龙,飞龙降桥国休息,复飞,桥国人扯下黄帝一靴,埋葬于桥山,是为黄帝衣冠冢。
黄帝崩,葬穹山,后人讹为桥山,非是。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嫘祖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世人称之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然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分封得姓: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黄帝元妃西陵氏曰螺祖,生三子:昌意、玄嚣、龙苗。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唯美故事
长相是天生的,虽说现在科技发达,有了各种美容的技术,但还是无法像捏泥土那样随意改变人的长相和容貌;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中所有的容貌变化,一出生就被注定,高考作文素材第二辑:唯美故事。对于长相而言,其实是可以因为每个人天天所思所为而改变。
经验的多少、知识的众寡、思考的深度、行动的决心…一个人内在的这些累积,会一点点地改变着人的外表和容貌、气质、长相。也可以说,反映一个人这种内在变动的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脸色,是"一个人价值的外观"。
美国总统林肯的一位朋友,有次向他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却没用他。推荐的朋友问林肯为何不用他。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哦可是,这岂不太严厉了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脸孔负责呀!""不。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脸孔负责。"
日本经济学家、教育家小泉信三曾说:"精于一艺或是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凡庸之士所无的某种气质与风格。读书亦然,读书而懂得深入思考的人,与全然不看书的人相较,他们的容貌当然不尽相同。""潜心熟读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的巨著时,的确会使一个人变得与别人不一样,这件事当然也会显现于一个人的长相。"
完成某种大业的人,有其风格,有其魅力。即使不与他有所深谈,只要与他在一起,就让人觉得三生有幸。此即所谓的魅力,是一个人具有的声望与感化力,它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成的,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晶。妙就妙在,它会先显露于一个人的长相上。(聂勇摘自《辽沈晚报》名后遗症
它总是光芒万丈,谁都没看过它真正的样子及清楚的面孔。
人最爱追逐的第一名,大概就是这个摸样。让人可以高高在上显然非常吸引人心,不管那比赛的标准多么不合理,那追逐的目的从来没细想。可知第一名会带来什么后遗症:
1人缘会变坏。
2压力会越来越大。
3会不会不能承受从第一名掉下来。
4可能会变得很骄傲。
5可能会误认为自己从此高人一等。
6老的时候,还在提当年勇。
7为了第一名,硬是熟背自己也不认同的内容。
8过度在乎分数,眼里只有名次…
你能想到的越多,你就越能保护自己不被这虚名玩弄。
比赛的赛制要公平是不可能的。很多不公平的比赛都是因此而问题重重。我曾参与某**节的评审,就亲眼目睹有位评审在最后投票前说她没看过几部**,但她还是投票了,奖也颁了。如果参赛者知道幕后评奖的过程是这么荒唐,那第一名还有什么价值呢
长久站在第一名位置的人,即使是大人,都有可能上瘾,仿佛穿了件纯白的衣服,走在随时有风有雨的世界,沾了污点,就可能气到发疯,甚至会急出心病。(王子摘自《"母爱"真可怕》沈阳出版社)有一种人还在追求无功利的人生
一
有个德国人来到中国,在广西的大山里生活了十几年,他过着拉牛耕田、挥锄种菜的简单生活,把免费教育当地孩子、跟孩子们在一起打闹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
央视记者柴静采访这位名叫卢安克的德国支教者时,心中疑惑不解:一个外国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这穷乡僻壤来干啥呢柴静问他:"当时你是为了什么"
卢安克说:"我记不起来了。"
"那个时候你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真是很雷人的回答---这个外国人,他竟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更雷人的是,他的人生甚至没有目的。
二
前不久我采访一个英国籍的在读博士,他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在好莱坞挣大钱。
这样一个人,十几年前无意中看了一场京剧表演,嘿,整个人就被京剧迷住了,书不教了,博士也不读了,抛家舍业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来学京剧。什么压腿、踢腿、下腰,什么唱念做打,受的那个罪,说出来人家都不信。
有人问格法:"以你的条件干什么不行,干吗非得来中国唱戏"
格法很奇怪:"京剧美啊,你们的国粹嘛,所以我就来了。"
这个理由简直太让人难以信服了。我采访他,也不解,就非得向他要个靠谱的理由,能让广大读者信服的"说法"。我问他:"格法,你原来的日子那么好,现在日子这么苦,你愿意这么过吗"
"我当然愿意啊。"格法很吃惊,好像我的问题非但多余,而且不可理喻。
"那你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愿意就是为什么…"
这个回答,雷人吗
三
还有一次,我采访一个"80后"年轻人小马。他本来在城市里过得好好的,有一天却回到家乡的沙漠去种树。多种些树,就能挡一点风沙,可他自己,生活得很苦。我采访了两天,回去以后写出稿子,同事看后说:"嗯…事迹很感人…只是有一点…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回想这两天我与他的交谈,似乎他都没有提到为什么。有时我问起,他也总是轻描淡写:"这样挺有意义吧。"
一句"有意义",似乎也太"假大空"了一点。
我加了他的QQ,聊天时我又无意中提起这个话题。他说:"你为什么总想要问为什么呢"
我也愣住了。所谓"因果关系",世上事,都是有原因的吧。
可他说:"真的没有为什么。不是为了理想,也不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更不是想让生命历程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说我努力去做了,有一天实现了这些,那也是后来的事。而在这之前,我什么都不想,我只是去做。"
我想起了卢安克,也想起了格法。他们和小马一样,只是去做,并不在乎结果。
就像一句广告语说的那样,"Just do it"。有一种人生没有那么多功利,只是想做就做,没有为什么。
至于结果,迟早会来。(常宝军摘自《杂文选刊》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
守一颗心,就像守一只猫。它冷了,来偎依你;它饿了,来叫你;它痒了,来摩你;它厌了,便偷偷地走掉。守一颗心,多么希望像守一只狗,不是你守它,而是它守你!
婚姻和爱情的模式在世界有千万种,我的看法:女人是一架钢琴,遇到一位名家来弹,奏出来的是一支名曲;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来弹,也许会奏出一支流行曲;要是碰上了不会弹琴的人,恐怕就不成歌了。婚姻的比喻大致如此,我无法清楚地归类,但是我有信心。
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份暗示、一种鼓励、启发,还有真诚的关爱。
有人说平行线最可怕,但我认为最可怕的是相交线---明明他们有过交集,却总会在以后某个时刻相互远离,而且越走越远…
爱情就是上辈子欠下的情债这辈子来还---我上辈子一定俗不可耐,搞得我今生无债可还!
你快乐吗你快乐吗你快乐吗试试看,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雨晴摘自《三毛文集》)一个人,一条狗一把吉他走天下
最近在网上流传川子演唱的一首叫做《今生缘》的flash,但许多人有可能不知道,这首《今生缘》就是川子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而写出来的。在flash中,几位铁哥们在一起喝酒、打架,然后到朋友间的离去和背叛,最后到哥们遭难的时候,川子挺身而出…真实的川子也是如此,在他19岁的时候,为朋友挺身而出,两肋插刀,只是他的年少轻狂,换回的代价却是太大,他被判处十三年有期徒刑。
失去自由之后,川子这才明白自己给家人带来多大的麻烦,自己对不起曾经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父亲。静下心来,川子开始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能够原谅自己的鲁莽,能够到监狱里面来看一看自己。
第一封信发出之后,没有消息,第二十封信发出之后,仍然没有消息。川子每每看到同一牢房里的狱友在接待自己的家人前来探视,就觉得自己被家人抛弃了,自己成为了秋风刮起的一片叶子,没有人愿意捡拾。川子想到了自杀,但他希望在自杀之前仍能够见一见自己的父亲,对父亲说上一声"自己错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川子的信也足足写了六十多封,这时候他的父亲才同意见他。在见到父亲的一刹那,川子跪在父亲的面前,哭泣着对父亲说:"对不起,是我成为了你们的负担。"父亲当时也哭了,他一边擦拭川子的泪水,一边哽咽着对川子说:"儿子,记住了,永远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说完这句,他又对川子说,你一定要记好了,你今年十九岁,从里面出来就是三十二岁,而那时我就已经老了,我可不想你出来之后,我还要担心你一辈子,所以你必须在里面好好的学一样东西,并且学精它!这样你才有可能不成为别人的负担。
学什么川子在父亲离开之后开始想,学电脑自己没兴趣,学车工更没有兴趣,自己的兴趣就是唱歌,用一把吉他边弹边唱。于是,在第二次和父亲见面的时候,川子提到自己想要一把吉他。父亲答应了他,开始时给川子买的只是几十元一把的吉他,到后来,为了支持川子实现音乐梦想,甚至花几千元给川子买更好的吉他。
正是有了吉他的学习,有了写歌、唱歌的生活,川子才真正改变了自己,他不但在监狱里表现越来越好,而且获得了减刑。出狱之后,川子背着吉他南下广州,虽然他不会粤语歌和当时流行的英文歌曲,但川子硬是凭着磁带一遍一遍地放,他一遍又一遍地听,然后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学,最后,他竟然学会了,并且在当地的酒吧里唱上了歌。可惜没过多久,他又被别的歌手挤走了。
不能在酒吧里驻唱,川子只能四处流浪,广州、深圳、海南三地跑。他一个人,背着一把吉他,不是遭遇抢劫,就是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最苦的时候,他在马路边上、地铁站口,唱歌要钱,这样的结果最后让他心爱的女人也离开了他。
前几年川子终于回到了北京,和父母、女儿呆在一起,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家音乐主题的酒吧,还有一条和自己一样喜欢唱歌的狗,那就是嘟嘟。
从此,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川子带着他的嘟嘟,出现在各个电视台的节目里面,在同嘟嘟一起表演的过程当中,人们才开始认识这样一位披肩长发、形象粗犷,满脸胡子,但心中装着音乐梦想,个人经历却又无比艰辛与苦涩、勇敢和无奈的川子,2011高考信息《高考作文素材第二辑:唯美故事》(http://wwwunjscom)。但川子自己说得最多的却仍是父亲说过的那句话:我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就如同我身边的嘟嘟,按人的年龄来算,它应该七十七岁了,但它仍然每天对着话筒,和我一起歌唱,因为它也明白,它不能成为我的负担!所有人听到这些,眼睛都湿润了。(智慧摘自新浪博客)家训
陆勇强
我家祖上是当地大户人家,生意通达,在上海也有铺子。后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只余一间房、几个人。但是我的曾祖母,衣裳总是清清爽爽的,头发总是梳得齐齐的,神态总是静静的,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不急也不躁。
曾祖母与婶子关系不融洽。婶子经常无理取闹,曾祖母从不与她争论,总是看到婶子恶语相向,而曾祖母脸色平静,总是说:"声音轻点,让别人听到多不好。"
曾祖母非常好"面子",每有亲戚来访,她从不说婶子的坏处。有时候我在她身边玩耍,她与亲戚聊天,就听到她在夸奖婶子如何勤劳,孙子们如何孝顺,有时候会把我拉过来,摸着我的头,说:"这个玄孙我最贴心。"
其实,曾祖母的日子非常苦。当时全家人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早晚两餐只能喝粥,到了下半年,得用红薯充饥。我那时尚小,不知愁滋味,而曾祖母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怎能不愁我经常看到村里的一些老人,因为吃不饱饭、日子太苦,脸上皆为悲苦之色。有时好好地与人聊天,聊着聊着就会恸哭起来。但我的曾祖母精精干干,从来没看到她哭过,也从来不会向别人兜售苦难。
前段时间翻家谱,发现里面有几句家训:人前不露怯,远足不露财,内外当整洁,自奉须俭约…总觉得曾祖母就有这样的遗风,秉持了祖上的训条,日子再苦,命运再舛,也避免以悲苦之色示人。我想这既是一个从商世家的教条,也是一种人生训条。因此,我们家在给小辈起名时,也要求积极向上,故家族中几个男儿,姓名当中均有"强、刚、勇"等字眼。
教育家张伯苓有句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张伯苓是一个主张内外兼修的教育家。譬如认为人难以避免霉运,但脸上不可有霉相。越有霉运,越要面净发净,不可萎缩,不可显在脸上,这样霉运也会过去。他为南开中学的题词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总觉得曾祖母与这样的教育大家所持理念相通。可叹的是,我是人近四十才想起曾祖母当年的从容和坚强,而在此前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我露过太多的怯,诉过太多的苦,兜售过太多的难。我终于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给我带来好运,或许倒给人留下了愤懑、晦涩的印象,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诸多不利。
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如此,不必以一副落魄脸示人,何不换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让人信任,更能得到成长的机会。(紫云英摘自《中国青年》一条忍着不死的鱼
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远处的利比亚东部,有一个叫杜兹的偏远农村,这里白天的平均气温高达42摄氏度,一年中除了秋季会有短暂的雨水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骄阳似火。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世界上最奇异的鱼,它能在长时间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忍着不死,并且通过长时间的休眠和不懈的自我解救,最终等来雨季,赢得新生,它便是非洲的杜兹肺鱼。
每年当干旱季节来临时,杜兹河流的水都会枯竭,当地的农民便再也无法从河流里取到现成的饮用水了。为了省事,当他们在劳作时口渴了,便会深挖出河床里的淤泥,找出几条深藏在其中的肺鱼,肺鱼体内的肺囊里储存了不少干净的水。
农民们将挖出来的肺鱼对准自己的嘴巴,然后用力猛地挤上一顿,肺鱼体内的水便会全部流了出来,帮他们方便地解渴。
然后,农民便会将其随意地一扔,不再顾及它们的死活。
有一条叫"黑玛"的杜兹肺鱼就不幸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当一个农民挤干了它的水分后,便将它抛弃在河岸上。无遮无挡的黑玛被太阳晒得直冒油,生命垂危。好在它拼命地蹦呀、跳呀,最后终于跳回到了之前的淤泥中,重新捡回了一条命。
但是,不幸远没有就此打住。很快,又有一个农民要搭建一座泥房子,于是他开始到河床里取出一大堆的淤泥,好用它们做成泥坯子。不巧,黑玛正好就在这堆淤泥中。于是,它又被这个农民毫不知情地打进泥坯里。泥坯晒干后,那个农民便用它们垒墙,黑玛很自然地便成了墙的一部分,完全被埋进墙壁里,没有人知道墙里还有一条鱼。
此时墙中的黑玛已完全脱离了水,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它必须依靠囊中仅有的一些水,迅速进入彻底的休眠状态之中。
在黑暗中整整等待了半年后,黑玛终于等来了久违的短暂雨季,雨水将包裹黑玛的泥坯轻轻打湿,一些水汽便开始朝泥坯内部渗入。
湿气很快将黑玛从深度休眠中唤醒了过来,体衰力竭且体内水分已基本耗尽的黑玛,开始拼命地整天整夜地吸呀吸,好将刚进入泥坯里的水汽和养分一点点地全部吸入肺囊中---这是黑玛的自救办法。
当再无水汽和养分可吸之时,黑玛又开始新一轮的休眠。
很快,新房盖好后的第一年过去了,包裹着黑玛的泥坯依旧坚如磐石,黑玛如同一块"活化石"被镶嵌在其中,一动也不能动。黑玛深知此时再多的挣扎都是徒劳,唯有静静等待。
第二年,在自然的变化以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泥坯彼此之间已不如之前密合得那么好,它们开始有了些松动。黑玛觉得机会来了,它不再休眠了,而是开始日夜不停地用全身去磨蹭泥坯,生硬的泥坯刺得黑玛生疼,但它始终没有放弃,在它的坚持下,一些泥坯开始变成粉末状,纷纷下落。
在黑玛昼夜不断的磨蹭之下,第三年它周围的空间大了许多,甚至可以让它打个滚,翻个身了。但是,此时的黑玛还是无法脱身,泥坯外还有最后一层牢固的阻挡。
改变命运的转机发生在第四年,一场难得一见的狂风夹带着米粒般大小的暴雨,终于在某个夜里呼啸而至,更可喜的是,由于房子的主人已在一年多前弃家而走了,这座房子已年久失修,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泥坯开始纷纷松动、滑落,直至最后完全垮塌。此时,黑玛用尽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与暴风雨内应外合,一较劲,破土而出了!
沿着满路面下泻的流水,重见天日的黑玛很快便游到不远处的一条河流中,那里有它期待了4年的一切食物和营养---肺鱼黑玛终于战胜了死亡,赢得重生!这是杜兹,也是整个撒哈拉沙漠里的生命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名字显然便叫坚持和忍耐!(鱼尾纹摘自《安徽青年报》上了《新闻联播》的棒棒老郑
腊月的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一分钟的时间,播出了老郑的故事。
老郑在电视里笑呵呵地说:"缺钱不缺德。"他早前就说的这句大实话,竟成为年初网络里的流行语。
那时,老郑还没时间看电视,他正在寒风中扛着一根"棒棒"寻找力气活。快过年了,老郑想多挣点钱回家,刚动完了手术的老婆,想让老郑买一件暖和的棉衣回家,山里风大。
老郑是凭什么上了《新闻联播》的58岁的老郑,叫郑定祥,是我所在城市一个扛着棒棒出力的农民工,他来到这个城市已经3年多了。
今年新年第一天的下午,城市正飘着雪,穿着三件单衣的老郑终于盼来了一件活儿,帮一位雇主挑两大包包裹。他挑着东西在前面走,那人催得急,他担起货物跟在雇主身后,没来得及看清雇主的相貌,竟和雇主走失了。
这可急坏了老郑,他加快脚步来回追赶,都没发现雇主。
寒风裹挟着冷雨,像刀子一样拍打着老郑的脸,他的手、脚都麻木了,鼻涕也流了出来,身子也禁不住发抖。老郑猛抽了
佛炉中一柱查晃动
本文2023-09-27 04:16: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