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属于哪个省
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
如皋(RUGAO,旧称JU-KAO),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东距上海150公里,西距南京200公里。面积1477平方公里,人口14528万人,现辖主城区、20镇以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如皋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跻身于中国明星县(市)、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科技百强县(市)、乡镇工业明星县(市)、邮电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 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我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等四个“之最”是如皋历史文化的最好写照。如皋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积淀,三国军事家吕岱、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文学家冒辟疆、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等,是古代如皋星空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座。如皋现存大量独特卓异的人文景观,如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门北向,曲水环寺,群楼抱殿,为中华寺庙一绝;明代建筑大成殿为国内罕见的全楠木结构;清代建筑水绘园是海内徽派园林孤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灵威观、法宝寺、济忠井、集贤里、石合泰等许多具有文史价值的遗迹和民居,富集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乾隆年间,如皋曾是苏北最富的县,享有“金如皋”之美誉。古城如皋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自古以来就是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生财之地。
中国花木盆景之都 如派盆景系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与岭南派、沪派、扬派等各领风骚,以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中南海、钓鱼台、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以及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均可见如皋盆景的身影。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宋代,兴于明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600多盆盆景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荣获大奖。今年,在荷兰举办的2002年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评比出的9枚金奖中,如皋独得3枚。目前,如皋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种植面积有6万多亩。
世界长寿养生福地 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资料显示,如皋为全国六大长寿之乡之一。据最新统计,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51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占比为173/万,而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主要指标为百岁老人占比075/万,中国确定的长寿之乡标准为百岁老人占比03/万,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如皋平均预期寿命为755岁,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即为长寿国家,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仅为63岁。世界上闻名的长寿之乡不是在高寒地带,就是在偏僻的山区。而地处江海平原的如皋,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已引起国内外新闻传媒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投资兴业热土 在上海都市圈中,如皋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富有特色的产业优势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的新热点。如果以长江为界将上海都市圈一分为二,那么包括苏、锡、常在内的南半圈已成为金融、商贸、信息等产业中心,北半圈则是呼应南半圈产业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在这一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如皋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传作用。一是缘于如皋的区位优势。居皋南眺,江阴长江大桥和已经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犹如如皋拥抱上海的两条臂膀;临江北望,两桥又如动、静二脉延伸交汇于九华立交。苏通大桥的通车,使如皋到上海的车程缩短到90分钟。新长、宁启铁路和宁通、沿海高速双双从如皋境内交汇而过,再加上如皋港、如皋机场、新老204国道,如皋交通可谓四通八达。二是缘于如皋的产业优势。如皋经济开发区(南区)以及如皋经济开发区(北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拥有172公里的黄金岸线资源,功能齐全,政策灵活,蕴藏着无限商机。20个镇工业园区亦能为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工业上,电子、化工、医药、食品、机械等是该市的强势产业;农业上,业已形成花木盆景、优质油米、创汇果蔬、优质生猪、如皋黄鸡、优质桑蚕等六大特色基地。
自然地理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全市面积147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62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25万公顷。
如皋地形相当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微微倾斜。海拔最高处不超过6米,最低处约2米。
如皋位于河网稠密、湖荡众多的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4千米以上。 坦荡的地形和湿润的气候,对河流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勤劳勇敢的如皋人民,是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开挖和蔬浚了全市境内的绝大部分河流,形成了稠密的水网。
全市水乡介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之间。以长江北岸沙堤为界,南部属长江水系,北部属淮河水系。50年代以前,境内水系紊乱,沟河断残,灌排困难。建国后,大兴水利,在沿江地区加固长江大堤,蔬浚通江水道,挖港建闸,保证了沿江低平原的引排畅通;在高沙平原区,结合平整土地,挖河建站,保证了该地区的农田灌溉;在东北部滨海平原区,开挖河渠,冲洗盐_,形成了一套防洪、干旱,盐渍的水利系统。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如皋境内河道水流平稳,河水清澈,含沙量极小,冬季偶有结冰现象。由于近海,主要干流又与长江相通,受海潮的顶托,水流方向不定,经常作往返流动。河水量夏多冬少,并有一些地区差异:沿江低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区的水量较大,高沙平原地区的水量较小。
如皋市境内的河流几乎全部是人工河道,大小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河有四条:焦港河、如海运河、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
焦港河由北而南纵贯如皋中西部,先后流经夏堡、搬经、常青、江安、高井、葛市、石北和张黄等8个乡镇, 沟通了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大寨河、西司马港等东西流向的河流,最后与长江相通。它对如皋高沙平原区的灌溉和水上运输起着更重要作用。
如海运河流经如皋中部广大地区,流域面积居全市各河之首。河宽而直,航运条件好,并与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东、西司马港等河流相连,也与长江相通。它对袁桥、邓元、何庄、城西、大明、场北、磨头、长庄、车马湖、郭元、九华、营防等12个乡镇的航运和农业灌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扬运河先后流经柴湾、戴庄、新民、邓元、如城、东陈、丁北、建设、丁西、丁埝、林梓、新姚、蒲西、白蒲、勇敢等15个乡镇,是流经如皋乡镇最多的河流。它沟通了白_港、南凌河、如泰运河、丁堡河、东、西司马港等,并与长江、大运河相通,流经如皋经济最发达地带,成为运输最繁忙的河流,也是如皋东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的主要灌溉河道。
如泰运河流经如皋北部地区,河长居如皋各河之首。它是如皋东西航运的大动脉,并可与拉马河、焦港、长甸河、如海运河、通扬运河、丁堡河等河道联运。
以上四条一级河与众多的二、三、四级河构成如皋纵横交错的灌排运输系统。良好的水利设施和完整的排灌系统,抗御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旱涝灾害。1991年华东地区遭受物大洪涝灾害,但如皋市蒙受损失很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皋所处的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0千卡/年·厘米2。最冷月(1月) 平均气温17℃,最热月(7月) 平均气温达274℃,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200小时,无霜期约216天。根据热量带划分标准,如皋属亚热带。由于距海较近,受海洋调节较明显,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
与我国广大东部地区一样,季风是影响气候的主导因素。近海的位置使得如皋深受夏季风的影响,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各年强弱不等,因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如皋地处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的一部分。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冬季低温少雨量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如皋市冬季吹干冷的偏北风,晴天多,降水少,12月~2月三个月降水仅140多毫米;气温低,每年冬季可出现几次寒潮天气,强劲的冷气流南下,温度降,常出现较严重的霜冻。在寒潮初来进,有时伴有少量降雪,给大地披上银装。
寒潮带来的突然降温,有时造成越冬作物的冻害。但是,低温可消除一些病虫害。偶尔的降雪,为越冬作物的返青和春播储备了水分,可谓“瑞雪兆丰年”。春季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冷暖气流相互争雄,彼此旋进旋退,时寒时暖,气温呈波浪式上升,乍晴乍雨,天气多变。适量的雨,有利于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和生长,以及春播作物的下种和萌芽。
春末夏初,冬、夏季风进入势均力敌状态,由此而形成的梅雨锋面长期徘徊于如皋所在的江淮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正所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过多的雨水会影响三麦的收割,但适量的降水对早稻、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的早期生长非常有利,更为伏旱季节的农田灌溉储备了水源。
梅雨季节过后,如皋所在地区受单一性暖湿气流控制,形成伏旱天气。此时,正值盛夏季节,天气明朗,光照强,气温高,降水相对较少。充足的光热条件对农业有利,而降水少又往往造成干旱。由于持续高温,有时又造成强烈的空气热对流,形成雷雨天气。加上地处东南沿海,常有台风过境形成狂风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但也可调节盛夏酷热,缓和伏旱季节的旱情。
秋季,夏季风减弱,冬季风热力增强,大气层比较稳定,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期间光照和热量充足,非常有利于秋熟作物的成熟和收摘。
充足的光热,丰沛的降水,而且雨热同期,对如皋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由于夏季风势力不太稳定,降水变率较大,又受寒潮,台风和龙卷风等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涝、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
地名由来
“如皋”之名,岁数已老,老得上了的木牍和的竹简。据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贾大夫射雉”的动人故事,曾经引得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赋。
“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耕东皋沃壤兮”句。
历史沿革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置县。隋时废,并入海宁县,唐武德年间,宁海县复名为海陵县,如皋仍为其属地。宋元明之际,隶属泰州,宋时如皋定为中下县,元至元二十一年升为上等县。清雍正二年升通州为直隶县,如皋划归通州管辖。
1940年新四军东进,将县境沿今通扬运河一分为二,以东为如东县,以西为如西县。后为日军占据,1945年9月新四军收复如皋县城,如西县政府奉命接管,复名如皋县。
1991年6月1日,经民政部批准撤县设市,现辖23镇53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4528万,面积147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如皋全市人口14456万人(2003年“如皋年鉴”),每平方千米人口数达978人,属中国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如皋是中国著名的长寿地区,全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比全部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长寿地区所规定的各项指标:2002年如皋80岁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岁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559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71岁)45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岁,表明如皋已跨入长寿地区行列。
如皋市百岁老人数更是居全国同类地区之首。2002年如皋有百岁老人172人,近来逐年递增,2003年为195人,2004年为209人。2004年百岁老人数占总人口144人/万,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的标准(075/万),更高于我国公布的长寿之乡的国内标准(03/万)。
据2003年统计,我国百岁老人为17875人。国内另外两个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数为:广西巴马69人;湖北钟祥48人。
一、如皋长寿现象源远流长
如皋历史悠久,如皋长寿现象亦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如皋历史上长寿名人有:三国时期军事家吕岱,92岁出任吴国大司马,享年97岁,葬于如皋林梓镇。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学,被王安石尊为当朝“孔、孟”。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美学家、出版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古稀之年著有《词典》、《演习》,开中国戏曲理论之先河。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辟疆,享年83岁,被毛主席誉为“清兵入关后最有民族气节的人”。
清代大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了南宋淳熙三年李嵩从80岁起每年在紫牡丹花下连续祝寿30年,活到109岁。
明清以来记载如皋寿星的史料,主要是如皋县志。如皋名姓氏家谱或宗谱,钦准所印如皋乡土志(光绪31年奏本奉旨所印)等。
今天的中国长寿之乡——如皋,是历史长寿现象的延续和繁衍。
《如皋县志》不仅记载了数以千计长寿老人的姓名、年龄,还记载了长寿老人的家庭成员、本人简历以及个性特点等丰富史料。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了解长寿历史、品读长寿文化、解释长寿现象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些史料是如皋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长寿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如皋长寿现象不仅见诸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如皋街巷、桥梁等建筑物的命名也记录了百岁老人的踪迹。如皋有百岁坊6处、百岁庄1处、百岁桥3座、百岁井2口、百岁巷1处,有记长寿、祈长寿、寓意长寿的寿山、寺庵6处。
二、如皋长寿现象引起国内外关注
如皋长寿现象,早就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一、二、四套节目播放如皋十位百岁老人齐赴《千岁宴》后,加拿大《环球时报》、德国《世界报》等海外媒体先后来如皋采访。其中陈邦英老人在香港回归前夕,亲手制作100只香袋寄赠香港儿童,特首董建华专函致谢,一时传为佳话。1998年春节前,十位百岁寿星制作了“拜年贺卡”,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向全国人民拜年,一度被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国内老龄问题专家的重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来如皋对50位百岁寿星进行健康调查,专家们认为如皋地处平原地带,和我国大多数东部地区及部分中西部地区情况相近,对如皋长寿现象的研究,有可资借鉴作用。同年11月,香港《明报》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结果报道,江苏如皋已与广西巴马、湖北钟祥、四川乐山、新疆克依、辽宁兴隆同列为全国六大长寿之乡。中国社科院刘岱岳教授致函该市,通报这一信息,如皋人如大梦初觉。平时他们只知道如皋长寿老人多,并不知道自己在全国长寿地区中所处的地位。如皋市委、市政府认为长寿现象是如皋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表明如皋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应充分关注和挖掘这一资源,适时地向世人发出了“世界长寿养生福地”这一城市名片,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回应。张文范、邬沧萍、曾毅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相继来如皋作考察研究。
2002年10月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成功举办,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长寿养生福地的迷人风采。105位百岁及高寿老人同赴“太平盛世万岁宴”,把长寿系列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先例。
2003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多次进驻如皋实地拍摄如皋长寿老人生活花絮和长寿文化活动,作为《夕阳红》开播10周年特别节目《今又重阳》的主背景和重头戏,让世人分享如皋长寿文化的乐趣,感悟如皋长寿现象的真谛。
三、影响如皋人长寿的因素
为探索如皋成为长寿地区的原因,2002年6月在该市四套班子的关心、支持下,“如皋市长寿研究会”成立了。长寿研究会成立两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生如皋长寿现象的相关因素,组织力量开展了调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两年来的实践,他们有这样的两点认识:
1、如皋长寿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记录如皋寿星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岁老人出身于上个世纪初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分析他(她)们的长寿奥妙时,必须把他(她)们放到百年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读如皋长寿现象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又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2、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具有封闭式的条件,因此形成如皋长寿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显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长寿老人的自身原因。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他们也初步认为影响如皋长寿现象的因素,有这样几个: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温温和,舒适宜人。
如皋地处北纬32°00′—32°30′,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4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 1℃,近40年中最低温度低于零下10℃的只有7天,大于35℃的平均每年仅有54天,可见,如皋气温温和,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2、雨水充沛,湿度适中。
如皋常年降水量10568毫米左右,平均降水日数1194天,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仅32天,常年平均相对湿度80%,舒适宜人,人们感觉心情开朗,精力充沛。
3、空气清新,绿色满园。
由于如皋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林木茂盛,绿色植被常年覆盖,至今境内有1500年的银杏树,850年的柏树,800多年的松树,300年的罗汉松、黄杨,300多年的五针松等,这些充满生机的“活化石”展示出如皋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如皋人重视环境绿化、庭院室内盆景摆制,有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美称。如皋普通农家都是“前有大树,后有大竹,中间才是堂屋”,把拥有林木多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人穷露肉,村穷露屋”的说法。如皋大地充满生机,满园绿色,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心情,净化了空气,增加了负离子的含量,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是一大享受。
4、河汊纵横,水质优良。
如皋境内水网密集,河汊纵横且与长江贯通,饮用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如皋人喝茶喜欢饮用“天水”,还爱用霍香、薄荷、牛舌头草(学名车前子)代茶叶,冲泡消夏,这些中药有去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现在水井在农村还有,但城市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正在实施“清泉”工程,推广普及饮用自来水。根据历年来饮用水源调查资料表明,如皋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5%。所有化学指标一直保持Ⅰ—Ⅱ级标准内,人体所需的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锰、铁有微量超标。据文献资料,锰在人体内有趋脂作用,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适量的高锰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
5、土壤资源多样,物产丰富。
如皋土壤主要来源为长江冲积物,且受淮河冲积物的影响,使如皋土壤母质的矿物构成比较复杂,为土壤元素组成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复杂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如皋市丰富的种植基础资源,为如皋市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皋除了盛产稻米、麦类、玉米、豆类、薯类、花生等外,有许多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如“如皋萝卜条”、“如皋黄酒”、“如皋火腿”、“如皋香肠”、“如皋肉松”、“白蒲茶干”、“林梓潮糕”等。
(二)社会人文因素
如皋人长寿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社会人文因素:
1、如皋民风淳厚,敬老爱老成风。据明朝嘉靖39年(1569年)出版的《如皋县志·风俗》,称如皋人“其性驯柔,其俗质实。民畏法而耻罪,士读书而循理。征科易集,讼狱稀简。冠、昏、丧、祭,习尚俗礼,多俭约之风。”畏法耻罪,读书循理,讼狱稀简,生活俭约,这是当时如皋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1933年《江苏省志稿》中说:全省民风普查,如皋被定为“淳厚”。“孝道”是华夏伦理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爱老的风尚在如皋代代相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同是如皋的乡规民约。子女不把老人看成是累赘,而当成家庭的荣耀,家有高寿长者,子女在社会上就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为老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了最佳的社会环境。
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爱老“八个一”的惠老工程,即:一项长寿补贴,年满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长寿补贴80元;一瓶牛奶,年满9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瓶牛奶;一次体检,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体检一次,100岁以上老人由市政府组织医务人员登门服务,90岁至99岁的老人由镇政府组织体检;一次慰问,市领导每年对百岁老人进行一次慰问;一次祝寿,对年满百岁的老人政府当年赠送一台彩电;一次褒奖,每年对有8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开展尊老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活动,由政府给予褒奖,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温暖家庭,益寿延年。
家庭应该是幸福和温馨的港湾,这对一般人是如此,对长寿老人更是如此。据调查,有941% 的如皋百岁老人与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生活在一起。有的老人没有儿子,那么女儿女婿就承担起养老责任;有的儿子、女儿已经去世,孙子、外孙承担起责任;有的则由侄子、侄女负责。应当说,大多数人长寿老人能获得高寿,其后代确实是功不可没。他们对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儿孙绕膝,尊老爱幼,这正是如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是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谓“和睦家庭幸福多,幸福家庭长寿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长寿老人的自身因素。
2002年,如皋曾对全市119位百岁寿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简史、生活习惯、饮食、配偶、子女、长辈、兄妹、健康史等9大项82小项。调查结果显示如皋百岁寿星中有十多十少;
女性多(85%),男性少(15%)
经常喝酒的多(662%),吸烟的少(77%从不抽烟)。
文盲半盲的多(866%),高知识阶层的少(1人)
从事体力劳动的多,脑力劳动的少
百岁女寿星中生育子女的多(平均生育556个)
未曾生育的人少(73%)
兄弟姐妹中头胎长寿的多(405%)
胎次后的长寿概率小(二胎生304%,三胎生139%,四胎生76%,五胎生76%)
睡眠质量高的多(90%),失眠的少(25%)
饮食粗细搭配的多74%,偏食的少
未得过传染病的多(90%),得过传染病的少(23%)
百岁老人出生于上个世纪初前后,近百年来,他(她)们也曾经历过饥荒、战争和人为折腾,蒙受过灾难的折磨,他(她)们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刻意去追求长寿,却寿登人瑞。他们认为除了社会、自然等客观因素外,也有他(她)们自身的因素,跟他(她)们的遗传基因肯定有某种联系,跟他(她)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看,百岁老人生活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两点是共同的。
一是粗茶淡饭。百岁老人饮食习惯以素为主,拒绝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如皋民谣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饮食方式一般是一天一干两稀,主食除大米、面粉外,还兼有玉米、麦类、薯类等杂粮,这种粗细搭配的食物结构为如皋人获得了多样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皋俗语说得好“糁儿粥米打底,吃了能活90几。”
二是心态平和。在被调查的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人与事、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体现一种与人为善的豁达胸怀。除因耳聋、反应迟钝等原因,有一部分老人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外,情绪低落者极少。调查显示,百岁老人性格开朗,对待人间是非能够放得下、想得开,淡泊人生,与世无争,经常保持坦荡豁达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性情较为温和,无论在家庭还是邻里关系都比较融洽。古人云:“心不老,则人难老”。看来“心不老”确实是百岁寿星们赢得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
2021年4月,如皋市在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县级市)中位居第51。
2021年4月,如皋市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76名。
2021年1月,如皋
崔张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品读原著很大程度是为了欣赏其典雅华美的文言,很对我口。“普救寺,月下西厢,蓝桥水,织锦回文…”作者巧妙的融入了隐喻和转喻,数不尽的雅号别称,看不够的机警造句,让人不禁对古典文辞暗加钦羡。
美丽的文字下面,实则看到了巨大的矛盾冲突。此矛盾看似是简单的才子佳人惯有的情节,即教科书中的概括评价: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可歌可泣爱情的大团圆结局。可我分明读到了悲哀,作者王实甫是男性,从男性视角出发写尽女性的悲哀。
先说男主人公张生。普救寺中才与莺莺打了个照面,就疯魔了张解元,他前一句刚说“雪窗萤火二十年”,转眼已是“‘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对功名前程和眼前佳人只像是临时起意,说放弃就放弃,想追求便去追求了,随性至极。与莺莺初见,他不仅看到了莺莺“解舞腰肢矫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更在“偌远地”的地方注意到了莺莺的小脚。“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在缠足的那个时代,女子的三寸金莲是私密的身体部位,除了丈夫以外是不能轻易给人看到的。张生初见莺莺便去关注小脚,暧昧的意味就冒出来了;更何况,莺莺**系着长裙,张怎么就能知道她的脚小呢?他说“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原来是从她落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面轻浅的脚印看出来的,一旁的法聪和尚并没有看出什么门道,只他看到了。步香尘的这个画面很美,然对落在香尘上的足印有这样细微老道的观察和品评,让人不得不怀疑张生过去二十年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吗?为接近莺莺,他以温习经史为由向方丈借得西厢;他伺候时机,在方丈随红娘去向老夫人和**回话之际,激将方丈觊觎美色,套出老夫人治家严明,**未曾婚配的信息;还借祭奠父母之由同莺莺一起做法事,他用心够深,可手段没有半点君子之风啊。与红娘初次搭话,张口便是“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虽笑他是个自报家门的傻角,但也听出他这话中有明显的求配之意,后又打探起**的日常,算冒昧唐突的了,不怪红娘当场抢白他“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
不过还挺佩服张生,兴许他是真的模样俊俏,又有点才华,再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西厢住下的日子里,他隔墙对诗,白马解围,琴音传情,撩妹技能达到满点,最终俘获了莺莺**的芳心。老夫人阻碍两人因缘时自有老夫人的不对,张生眼看革命尚未成功,又放大招了——他害了相思病。他让长老放出消息“张生好生病重!”暗地里琢磨着“怎么还不见人来看我?”他说太医治不了这颓症候,“除是那**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唾津儿咽下去”才治得好呢!书里人赞他情痴,我看他只有荷尔蒙。他与莺莺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三媒六聘,瞒过老夫人书信往来暗通款曲…到最后木已成舟,得了莺莺,补考了功名,老夫人也只好应允婚姻。对张生而言自然结局美满,那对莺莺呢?
再说莺莺,她才是西厢记的主角啊,要不西厢记的原型《莺莺传》为什么不叫《张生传》呢。我以为张生行止对应他们那个时代算大胆的了,可比起张生,她更大胆叛逆。
莺莺自小长在深闺之中,父母早给她订了亲事她做不得主;母亲又管家严肃,不告不得出闺门,“倘遇游客私视,岂不自耻?”就算是花园也不愿让她去看,只“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怪道她与张生隔墙对诗说“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想必她长这么大也没见过多少个男子,她看上张生,是出于一点寂寞,一点爱慕,还有一点对现状的不满。她是在礼法教育下长大的贵族**,本该是最守礼法的人,直到遇到了张生,她的叛逆开始有了突破口。
刚打了个照面,不仅疯魔了张解元,也撩到了莺莺。她在太湖石畔拜月时,烧了了三炷香,第一炷“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第二炷“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到第三炷时默而不语,“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她说不出口的第三个祈愿,想必就是关于张生。拜月当晚,莺莺隔墙遇到了张生,张认为莺莺对他颇有卓文君之意,故高吟一绝试她回不回应,莺莺也应和得很快,“一字字,诉衷情,堪听。”张还想更进一步,走到她面前去,试看她会不会见他,于是他“拽起罗衫欲行”,她也“陪着笑脸儿相迎”…看得出两位已是郎有情妾有意,一时也忘了**的体面,还好“不作美的红娘忒浅情”,她怕**私会男子要挨老夫人骂,瞧着张生要过来就拉**回房去了。
匪寇来时,威胁全寺要带走莺莺,这时的她没有一点扭扭捏捏,愿去嫁给贼头孙飞虎,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自我了结,这样既不辱没“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又能保全寺人平安。这时的她充满一股勇敢又不屈服的劲儿,有烈女子的风范,也有叛逆的胆量。
张生退贼后,受老夫人阻挠没娶到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只她有药可医。这时候的两人情正浓时,她不再乖顺地服从老夫人的意思了,她让红娘给张送了药方,告诉他“‘桂花’摇影夜深沉,酸醋‘当归’浸。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药方有了,再等天黑,来成就春宵一刻值千金,彻底治好了张生的相思病…这应该是全文最叛逆的举动了,她不再遵守原有的婚约,不再顾男女大防,也不再管。 什么**的体面和家族的脸面,她就是要跟张私定终身了。要说她反封建吗,她真的反啊,她在追求自由的婚姻啊。可是我还是觉得悲剧,因为对象是张生就总让人觉得她所托非人,她反封建的过程就如同从一个囚笼跳入另一个囚笼,这不是解脱,她终究没有幸福。张爱玲在一篇文章中借他人之口诉自己之情说:“女人,一辈子讲的都是男人,念的都是男人,怨的都是男人,永远永远…”这无比贴切的符合本书主人公崔莺莺。
在西厢记不同版本的故事里,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之前的故事内容都是相似的,张生始终还是那个色急的张生,莺莺还是那个敢于自荐枕席的莺莺,不同的是其他版本的张生都是始乱终弃,是张再娶崔再嫁的结局,西厢记则是被王实甫改写成了大团圆结局。在我看来前者悲剧收尾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而王写的大团圆感觉只是个假象,张的轻浮性格加上崔的大胆主动,故事读来读去都是“薄情年少如飞絮”的味道。王把结局写得再好,我也读不出美满来。
书中人物我最喜欢红娘,喜欢她的聪明和大胆。她是个明白人,帮张生传情书时不忘规劝他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藕丝缚定鲲鹏翅、黄莺夺了鸿鹄志…真真是个明事理的红娘,她提醒这位色迷心窍的张生还是考功名要紧。再看到她反驳老夫人的情景,她用那伶俐的口齿怼一个日常高高在上的老夫人相当出彩,如同在《傲慢与偏见》里看到伊丽莎白怼凯瑟琳夫人那样痛快。她的反驳大致是说**和张生的事情还不都是老夫人的错,老夫人言而无信让有情人做了兄妹,还留下张生使他们怨女旷夫早晚窥视,不早晚得出事…现在既然已经出事了不成全一桩美事,不仅辱没相国家谱,再则张生他日若是功成名就,夫人对他背信忘恩日后要怎么处?…一大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
我也同情书中的老夫人,她是封建家长的典型,要维护家族名誉,要包办女儿婚姻。要说她的不对之处,就是不该在莺莺已有婚约的情形下再允诺退贼者可以娶莺莺,既是已经放出了承诺,就不该背信弃义拿莺莺已有婚约来搪塞。可她反对张生娶莺莺却不觉得她可恨。我们也可以单纯的认为老夫人看不上张生,就是因为张生一届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她不见得就能慧眼识人看得出张生轻浮不可靠,从而阻止他们交往。她阻止的出发点到底还是爱女儿。他们那个社会环境,严格的伦理纲常当道,女儿家从来都不轻易得见男子,更别说相互了解了,所以婚姻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父母也不见得能够做更多的了解,所以在嫁娶的时候都是考虑门当户对的。老夫人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在践行他们普遍认可的一个朴素真理——门当户对才能最大概率地获得幸福。其实最后老夫人也并没有棒打鸳鸯,她督促张生去考了功名再娶莺莺,这个要求于张于莺莺而言何尝不是在为他们的未来在谋划,可怜天下父母心。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之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早已作古,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也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史老太君(即贾母)还在。在宁荣二府众多的人物中,贾母的辈分最高。她是贾赦、贾政的生母,贾敬的婶娘,贾琏、宝玉、元春姊妹的祖母,贾珍的叔祖母,林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的姑奶奶,薛宝钗的远支姨姥姥。这位金陵世族史侯家的千金嫁到贾府已经五十多年,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政痛责宝玉,她以“立刻回南京去”要挟,贾政便“苦苦叩求认罪”;贾赦想要她身边的侍婢鸳鸯作妾,被她骂了回去,也只得“告病,且不敢见贾母”;至于王熙凤等人更是千方百计地逢迎讨好,众星捧月般围着她转。贾母虽不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却是荣国府的中心人物,府内的日常生活便以贾母为中心展开着:吃酒、听戏、斗牌、逛庙、打醮、祭祠、说笑话、制灯谜、行酒令……作者对公侯府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使我们真切了解到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生活的真实情景。
由于贾母的溺爱,贾宝玉得以长期在内帏厮混,也是由于贾母的疼爱,失怙无依的林黛玉从扬州来到荣国府,客观上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老太太可以心疼地搂着他们“心肝儿肉”地叫,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宝玉的眼睛,却不能容忍他们越出了“正经礼数”的爱情行为。在她的眼里,一个清白女孩儿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便“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了。所以续作者写她采用王熙凤的“掉包计”,制造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时也造成了宝钗的婚姻悲剧,是极有可能的。最后,这位享尽人间清福的老妇人,在目睹家产被抄、儿孙入狱的凄惨结局后,随着这个家族的崩溃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贾赦袭了贾代善的爵位(按封爵逐代降级的规定,袭一等将军之职),分出去另过。他在《红楼梦》中主要作了两件事:一是逼着邢夫人去讨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作妾,一是勾结贾雨村强夺石呆子家的二十把古扇,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贾母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和大儿媳妇邢夫人,而是和二儿子贾政一起过,于是贾政的妻子王夫人便掌了荣国府的内政。贾政夫妇是贾府老辈人中的正人君子,丈夫在外为官清正,妻子在内吃斋念佛。他们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贾宝玉,期望他能成为贾家百年之基的继承人。为此,贾政不惜下死手痛笞宝玉,王夫人则处心积虑安插下忠于封建道德的袭人监护宝玉,而把涉嫌将宝玉引上邪路的金钏、晴雯、芳官等人痛加责罚,驱除殆尽。但是贾宝玉终于没能按他们的愿望走上“仕途经济”的“正路”,而是“悬崖撒手”,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这一对没落家族中道貌岸然的正统派,在家族崩溃时不会得到比别人更好些的结局。后四十回写“复世职政老沐天恩”,让贾政重袭贾赦丢掉的爵位,不符合曹雪芹“为官的家业凋零”的原意。
贾赦、贾政的堂兄贾敬是长房宁国府的第三代人,虽然他是贾代化的次子,因长子贾敷早亡,所以由他袭了爵位,并有一男(贾珍)一女(惜春)。但是他却迷上炼丹修道,一心成仙,把爵位让给儿子贾珍继承,自己搬到城外道士庙去住,过生日也不回来,终因吞服丹砂过量导致膨胀而殁。《红楼梦》第五回说“箕裘颓堕皆从敬”的“敬”指的就是贾敬,说他是贾家祖业败坏的起始。 以上是贾氏家族的老一辈人,有想入非非的,有昏暴贪*的,有道貌岸然的。贾家的衰败从他们这一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靠家大业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架子才没有倒下来。
贾氏家族的第四代人可分成两组:一组是已成家并掌了权的贾珍、贾琏兄弟以及入宫当了皇妃的大姐元春;一组是还在少年烂漫之际的宝玉、贾环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
贾珍是宁荣二府第四代人里的头一号败子。他年轻时就袭了“三品威烈将军”的爵位,又以长房资格做了贾氏宗族的族长,无人能管。他与自己的儿媳秦氏通奸,被丫环发现,致使秦氏含羞自尽;他还与小姨子尤氏姊妹私姘,为达到长期姘占的目的,把尤二姐送给贾琏做外室,葬送了二姐的性命;在为生父守丧期间,他也不忘寻花问柳,骑射聚赌。封建社会的种种道德约束对他丝毫不起作用,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赤裸裸的兽性的疯狂享乐。
贾珍的堂弟贾琏也是这样一个“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的“下流种子”。亲生女儿出痘疹,须斋戒供养痘疹娘娘,他却乘机和厨娘私偷;妻子王熙凤过生日,他又跟仆妇鲍二家的乱搞;在国孝(太妃丧期)家孝(贾敬丧期)两重孝期内,偷娶尤二姐做外室。他名义上是荣国府的外掌家,却处处受内当家王熙凤的制约,连他的小厮都知道:“奶奶(指王熙凤)的心腹我们不敢惹,爷(指贾琏)的心腹奶奶的就敢惹。”如果有谁不了解封建贵族的纨绔子弟是什么样子,贾琏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样板。
贾琏的妻子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儿,跟贾琏亲上做亲(未婚时是姑舅兄妹)。因为这一层关系,贾琏虽然是贾赦的儿子,却跟他的叔父贾政一起过。夫妻二人协助贾政、王夫人料理家政。王熙凤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协理宁国府表现出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表现出她的贪婪,毒设相思局表现出她的狠毒,正言弹妒意表现出她的威严,在贾母面前她效戏彩斑衣,在贾琏面前却能泼醋大闹,对尤二姐她借剑杀人,对平儿则恩威并施,她克扣了赵姨娘的月银,却送给花袭人皮袄,与侄儿贾蓉有染,却与侄媳秦氏交厚,她待下人如凶神恶煞,待小姑小叔却又俨然慈嫂,她虽泼辣敢为,却不失大家风范,虽讨贾母欢心,却做得不露痕迹。虽然她每天都在为维持荣国府内的正常秩序而奔忙,实际上她也和两府内其他统治者一样,并不真正关心这座露出裂痕的老屋能支持多久。她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在权力中心维持多久,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当这座赖以存身立命的贾家老屋“忽啦啦似大厦倾”时,她也“昏惨惨似灯将尽”。
在已婚的第四代人中,地位比较特殊的是做了皇妃的贾元春。她虽只是一柔弱女子,却身系贾府安危。一听说进宫陛见,合家人都惶惶不定,听说元春封了妃子,又都洋洋喜气盈腮。省亲场面的豪华热烈掩盖不住她失去人身自由的悲苦,最后在宫内的权力倾轧中命殒身亡,贾府也就此一败涂地。
在没有成家的第四代人中,宝玉和贾环都是贾政的儿子(贾政还有个长子,叫贾珠,十九岁上死了,留下一子,名贾兰,随寡母李纨生活),但因一个是嫡出(王夫人所生),一个是庶出(赵姨娘所生),地位便有天壤之别。宝玉是众人捧护的“凤凰”,贾环却是没人理睬的“小冻猫子”。四姊妹中,元春和探春同是贾政的女儿,也是一个嫡出,一个庶出(探春也为赵姨娘所生,跟贾环是同胞姐弟)。迎春是贾赦的女儿,虽不是庶出,但也不是邢夫人所生(贾琏也非邢夫人所生),大概邢夫人是贾赦续娶的,前面还有一位过世的夫人才是贾琏和迎春的生母。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母亲早亡,父亲又弃家学道,从小儿在荣府这边和贾母一起生活。
贾宝玉是那一时代面目全新的文学形象,也是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由于贾母的溺爱,他得以逃避过早地接受封建主义的教育,长期在内帏厮混,使他避免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害之争,所以在他身上保持了人性中较为美好的成分,而贾政的近乎迫害的教育方式,又使他本能地产生反抗。于是他憎恶“仕途经济”,讨厌与士大夫峨冠礼服往来,把八股时文称作“饵名钓禄之阶”,而对他身边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底层女子,却寄予深厚的同情,他也在这女性的温柔中得到理解和爱护,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富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迎、探、惜三姐妹中佼佼者当推探春。这位人称“玫瑰花”的三**出场便不凡,“修眉俊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王夫人受冤屈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但是这位“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少女也有她说不出的烦难。庶出的身份使她承受一种无名的压抑,她甚至憎恶给她带来这种身份的生母赵姨娘。她渴望立一番事业,最后却抛弃家园,远嫁海疆,一帆风雨,飘零生涯。 二丫头迎春诨名“二木头”,善良懦弱无能,连她屋里的丫环的纷争也管不了,只管抱着一本《太上感应篇》去求超脱。贾府衰败时,她竟成了父亲贾赦的债务抵押品,嫁给残暴寡恩的“中山狼”孙绍祖,倍受凌辱折磨,一年时间就被这条恶狼吞噬,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四**惜春自幼失去父恃母爱,养成孤介偏僻的性格。等她长大时,贾府已经彻底衰败了,她落得个削发为尼的下场,伴随青灯黄卷,沿街乞食化缘,用清冷寂寞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在这一代人中,还应提到三位虽非贾府成员,但和贾府有密切关系的年轻女性。她们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林黛玉是大观园内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之一。她本籍苏州,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小女儿,是贾赦、贾政的亲妹妹,她本人跟贾宝玉是姑表兄妹。由于母亲早亡(不久父亲也去世),她投奔外祖母来到荣国府。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小性儿”,她不能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她执拗地甚至过分地追求自己的尊严,竟达到折磨自己的程度。她对宝玉的爱情也浸透着这种追求的痛苦,不断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简直搅碎了她那颗本来就脆弱的心。但是有谁会去责怪她的小性儿呢小性儿本身打动不了读者,打动读者的是这小性儿里蕴含的一个少女对人性和爱情的执著追求。黛玉最终是泪尽而逝的,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她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跟林黛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金陵闺秀薛宝钗。薛宝钗跟贾宝玉是姨表姐弟,宝钗的母亲薛姨妈跟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姊妹,九省都检点王子腾是宝钗和宝玉的舅父。这位生在皇商家庭的秀女由于父亲早逝,哥哥不成材,从小儿就承担起帮助母亲料理家计的责任,所以年纪虽小,却谙于世故,很会做人。她工于心计却显得温柔敦厚,心思缜密却表现得豁然大度。贾母让她点戏,她挑老人喜欢的热闹戏文,博得贾母欢心;薛蟠带回些南方特产,她挨门儿送到,不露出谁厚谁薄,连赵姨娘也衷心感激;甚至本来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林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按封建道德标准来审度,薛宝钗几乎没有什么缺点,而且博学有识,是理想的内当家人选,所以当凤姐暂时谢事时,贾府仲裁者便让她协助李纨、探春共同管理荣府事物,表示了他们对这位未来“宝二奶奶”的认可。后来她果真名正言顺地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但是她没有得到宝玉真心诚意的爱情。她的美貌温柔贤淑打动不了封建家族的叛逆贾宝玉,贾宝玉永远也不能成为她所期望的“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良人。最后宝玉抛下她遁入空门,她也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殉葬品。
史湘云也出身侯门,是贾母的娘家孙女儿,跟贾宝玉是隔房表兄妹。但是她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而且出生不久即父母双亡,寄养叔婶门下,凄凉景况可想而知,但是她生性开朗,爽直豪放,文思敏捷,憨态可掬。划拳时碰得腕上镯子叮当响,喝酒醉卧在芍药上任落花撒得满身满头,听见大观园里起诗社便急得什么似的,连她的咬舌子“爱哥哥”也叫得那么有趣。她也曾劝宝玉去结交士大夫,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有口无心。跟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比起来,史湘云更让人感到亲切好玩儿,易于接近。但是在那个禁锢人性的时代,史湘云也不会有更好些的结局。她虽嫁得如意郎君,婚后生活比较美满,但不久丈夫病故,晚景更为凄凉。甚至可能沦为乞丐。
贾家的第五代人有贾珍的儿子贾蓉,一位少年花花公子,已结婚,前妻秦氏因与公公通奸败露自缢,续娶胡氏。贾琏与凤姐之女巧姐儿,名字是刘姥姥给取的,贾家败落后,巧姐得到刘姥姥救助。早逝的贾珠的儿子贾兰,由寡母李纨苦守长大,做了官,为母亲争得封诰,但李纨已耗干心血,黄泉路近。
以上是宁荣二府内属于统治者的那一层人物,在偌大的两家府第内还生活着一大群为上层人服务的下层人,主要是各房的侍妾与丫环。下面挑主要的介绍几位。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环,服侍贾母盥漱起居。贾母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她,连打牌行令都需鸳鸯提着些。由于地位特殊,贾琏、王熙凤有些事也得和鸳鸯商量着办,俨然是半个主子。但被贾赦看中,硬要讨去做妾,虽经贾母阻拦未成,鸳鸯的一生已经断送了。“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贾赦的话绝非仅仅是威胁。鸳鸯最后选择了死,以死来维护自己的清白与尊严。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房丫头,又是贾琏的通房丫头。陪房丫头即作为陪嫁,随王熙凤一起由王家来到贾家。通房丫头就是肉体被男主人占有的侍妾。她夹在浪荡公子贾琏和*威主母王熙凤之间,小心周旋,侍奉二人,仍不免受气,王熙凤因鲍二家的同贾琏争闹,平儿就成为他们的出气筒。由于王熙凤掌家奶奶的地位,平儿在处理家常事务上也有一定的权力,但她并不因此而作威作福,能体恤下人,并善于应付各种场面,是王熙凤得力的心腹。
晴雯和袭人都是宝玉房的大丫头,思想与性格却迥然不同。晴雯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性如烈火,敢怒敢为,哪怕因此得罪“主子”,招来大祸也在所不惜。袭人则温顺驯服,甘做奴才,并设身处地为主人着想,惟恐不能恪尽职任。宝玉给她取名“袭人”,暗示她无处不在的温柔侵袭,也是生花妙笔之一。在那个需要奴才并培养奴才的社会里,袭人自然得到主人的赏识,被内定为宝玉的“姨娘”;晴雯则因不甘受人驱使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应了她名字中暗寓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谶言。
紫鹃本来是贾母的丫环,后来被送给林黛玉。她同这位孤高自傲、动辄爱恼的贵族**相处得很好。林黛玉除了因为紫鹃试探宝玉惹下祸那一次,确也不曾对她恶言相向。紫鹃照顾黛玉,不单是婢女服侍**,还带有一种对弱者的同情,特别是对黛玉和宝玉的婚姻,她表现出一种婢女少有的热情,甚至不惧因此受到责罚。尤为可贵的是黛玉去世后,她仍珍重情感,谴责宝玉负情(当然是错怪了宝玉)。紫鹃也名如其人,是一朵忠诚和正义化成的紫杜鹃。
在这一大群丫环中还有许多令人同情的形象,如含冤受屈投井自尽的金钏儿,因追求自主婚姻而被逐的司棋,天真活泼遭人嫉恨而出家的芳官,富于同情心却不被恶少贾环理解的彩云,无辜遭谴的入画,凭空受过的柳五儿……这是一个人人都不配有好运的没落的社会,更何况是生活在这社会最底层,连人身和生命都不由自己做主的婢女。她们的悲惨命运几乎是生来就注定了的,除了袭人那样低眉顺首,甘作奴才者外,但凡在意识和感情上稍微流露出一点“自我”的,必将遭受戕害。
《红楼梦》里一共出现四百多位人物,除贾府人物之外还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贾雨村,打死人不当一回事的呆霸王薛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最后自己送了小命的贾瑞,在老虎牙缝里求食的贾芸,心地善良而又老于世故的村妇刘姥姥,风流倜傥而又冷心冷面的世家子弟柳湘莲,身怀绝技却身不由己的伶人琪官,雪肤月貌水性杨花而终致吃亏丧命的尤二姐,以热血寒光向心上人证明自己清白无辜的尤三姐,具花柳之姿秉风雷之性的夏金桂……几乎是唤出一个人的名字就会在读者面前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他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观察力和令人叹止的表现力活现出那一时代的众生相,完成了这一组貌人人殊,神个个异的人物群塑。
曹雪芹令人叹赏的艺术功力不止在于他塑造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还在于他把这群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共生态的人物群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史上已出现过许多成功的文学形象,但这些人物多是单线的,往往一个人物的主要行为告一段落才出现下一个人物。《红楼梦》则用日常生活细节这张网把众多人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上,谁该做什么都预留地步,既不因小失大,让细节遮蔽了人物,又不一枝独秀,使人物脱离环境与背景。以往的人物多从历史中攫取原型,塑造人物时不免加上创作者人为的取舍与加工,带有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斧凿痕迹。《红楼梦》则面向现实生活,现实约束了曹雪芹,也成就了曹雪芹,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还是绝后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正面描写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本质。中国封建社会步履蹒跚,走过了两千多个年头,到《红楼梦》诞生的年月,它已经走到末期。腐朽的封建社会结构处在全面崩解的前夕,虽经满清开国几代君主励精图治,“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统治阶层中“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他们的子弟早已磨尽了祖辈的筋力和锐气,“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一时代的人似乎已经感到朽屋将颓的不可挽回的历史结局,于是恣意享乐,如同世界末日到来前的疯狂纵欲,另一些人则为这纵情的享乐付出更多的血泪。这种腐朽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彻底朽败,连同寄附在这制度上的人,所以在我们回头审视这段历史时,甚至难以确定应由哪一个或哪一些人来承当责任,封建社会几乎是在那一时代生存者共同的叹息声中走向崩溃的。曹雪芹感受到了这种无可奈何的彻底朽败,并形诸笔墨,用贾府这面透镜把它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不朽名著《红楼梦》。
曹雪芹能够真实深刻地通过宁荣二府的兴衰表现那一时代的本质,跟他的家庭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曹雪芹的祖先本是居住在关外辽阳(一说铁岭)的汉人,在满清军事贵族同明王朝争夺关外统治权的战争中被俘,后编入满洲正白旗,并随清军入关。曹家祖先虽然只是内务府的包衣(家奴),但由于直属皇帝统辖,“从龙入关”,渐渐地有了“出身”。特别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被选中做了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少年时又被选入宫中陪伴康熙读书,曹家同满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建立起密切的私人关系。从曹雪芹曾祖曹玺起,曹家三代连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织造近七十年。江宁织造官阶并不高,只是内务府派驻南京管理皇室织造事务的代表(另外还有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但是由于曹家和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经常向皇帝直接报告江南民生吏治的情况,甚至地方行政长官的奏折有时还得附在曹寅的奏折内呈进。康熙皇帝南巡,四次以织造署作为行宫(皇帝外出时临时住宿的地方),住在曹家。曹家为接驾,“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但是这种赫赫扬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兴盛场面很快就烟消火灭。康熙死后,雍正做了皇帝,政局发生剧烈变化。曹家由于历任亏空及曹(曹雪芹父)行为不检,失去皇家恩宠,被革职抄家。曹雪芹全家离开江宁返回北京。后来可能又遭一次祸变,家道彻底败落,城里住不下去了。那时曹雪芹业已成年,困居北京西郊山村,靠卖画和朋友接济度日,居处满目蓬蒿,常常举家食粥。曹雪芹在人生困顿之中,回忆当年秦淮繁华的旧家景况和一败涂地的惨痛遭遇,对人生和社会的本来面目有了比他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创作《红楼梦》的原始动机。应该说,《红楼梦》的文字中饱含了作者的切肤之痛,所以“字字看来都是血”。但是《红楼梦》又绝非曹雪芹个人伤怀咏时之作,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成功作品,《红楼梦》所表现的主题远远超出了曹雪芹“怀金悼玉”的旧旨。可惜的是曹雪芹没能把这部撼世之作写完,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曹雪芹的同时代人高鹗续作的。续书虽然大致保持了原作的悲剧结局,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大大低于原著。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封建社会失去希望的第一位作家,但他却超不脱历史的局限。他是以一块怀才不遇、无力补天的顽石的身份,无可奈何地叹息这座封建大厦朽败倾颓的。在他生活的时代,他找不到更先进的思想武器,最终还是把这一切归结于宿命,归结于“色”“空”。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曹雪芹即处在这样的苦痛之中。
崇明县博物馆内现有“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两个基本陈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展品丰富。 陈列布置在学宫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内,由序厅和六个单元的内容组成。陈列运用了文物、模型、雕塑、沙盘、布景箱、和先进的视听手段、通俗简明的文字说明,真实地反映了崇明岛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交通、水利、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成就。其中,展出的两艘唐、宋古船,是目前上海地区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堪称镇馆之宝;我国四大船系之一的崇明沙船,更以其独特的功能蜚声海内外。
“崇明民俗”陈列布置在尊经阁和崇圣祠内,主要通过集镇、民间家庭居室、农耕、纺织等生动逼真的场景,再现了崇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淳朴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其中,既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崇明老街商业景致的生动展示,又有崇明典型的传统民宅“四厅头宅沟”及其室内家居布置的逼真再现。耕织部分则重点向人们展出了30余件功能各异的常用生产工具。
此外,崇明县博物馆内还有“黄丕谟艺术馆”等固定展览,展出了著名版画家黄丕谟先生(崇明籍)创作的60幅精美的版画作品。 “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主要布置在崇明学宫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内,由序厅(前言)和六个单元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即为千年崇明的坎坷形成。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由西向东奔泻而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在江海交接处逐渐沉积。经年累月的结果是,江海泥沙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汇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崇明岛正是在此涨彼坍中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祖国的第三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唐初武德年间,也就是公元618—626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域,长江口开始涨涌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50余里,东临大海,西涉江至太仓,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时名东沙、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属于哪个省
本文2023-09-27 03:3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