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靳姓家谱,要内容不要介绍的
1、郡望
河西郡: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据《姓氏辩证》载:“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2、堂号
靳姓的主要堂号有:“河西堂”等。
============================================================
靳姓宗祠通用对联
〖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战国;
望出河西。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治河彰绩;
赐米旌廉。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辽阳人靳辅,字紫垣,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年间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年间任河道总督。当时,苏北地区黄、淮、运河等决口百余处,海口淤塞,运河断航。他继承前人“束水攻沙”的经验,又得到幕僚陈潢的帮助,堵塞决口,加筑堤坝,使河水仍归故道,收到较好效果;又在宿迁的清河开创中河,确保漕运畅通。因遭诬陷罢官,后再任河道总督。著有《治河方略》、《靳文襄公奏疏》。下联典指明代淇县人靳义,字原礼,由太学生做官,至监察御史。永乐初年,按察畿辅,惩办贪官,判明积案,使吏民畏服。他生活极为俭朴,每天只有青菜素食,当时皇太子曾赐给他鱼米,以旌表他的廉洁。后官湖广按察司副使。
学崇伊洛;
功著攀麟。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靳裁之,通儒术,学宗二程,胡安国尝师事之。下联典指·汉靳歙,以中涓迁骑都尉,从帝定三秦,以功封信武侯。
学宗伊洛;
功著车骑。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独知二邑有惠政;
众目百会多能声。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刑部主事靳居,字淑孔,长垣人。崇祯进士,曾知济源、莱阳二县,有政声。下联典指宋代州卒靳东发,字弍远,性多能,人目之为“靳百会”。尝集古今谏诤百事以为图,号《百谏图》。
东发成图百事谏;
学颜理财万余言。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州卒靳东发,字弍远,性多能,人目之为“靳百会”。尝集古今谏诤百事以为图,号《百谏图》。下联典指明代太仆射靳学颜,字子愚,济宁人。嘉靖进士,授南阳推官,后巡抚山西,应诏陈《理财》万余言,言甚切至,改吏部右侍郎。
-----------------------------------------------------------------
〖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束水攻沙,造福黎庶;
越权揽政,僭号天王。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治水专家靳辅,字紫垣,辽阳人。康熙间任河道总督,运用“束水攻沙”法,成功治理了黄、淮、运河。有《治河方略》等。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汉国大臣靳凖,匈奴族人。曾独揽朝政,杀汉王自立为汉天王。不久,为部下所杀。
学宗程氏,渊源有自;
武伐项籍,事业争璀。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靳裁元事典。下联典指汉代骑都尉靳歙的事典。靳歙从定三帮伐项籍有功,封信武侯。
============================================================
附录:靳姓典故、趣事
〖靳阁老子〗
明代丹徒人靳贵曾做到武英殿大学士,人称靳阁老。靳阁老有一个不肖之子,科举考试没能及第,多年后,孙子反倒金榜题名。靳阁老每次督促、训斥儿子时,儿子总是强词夺理:
“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您为何还骂我不肖?”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石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父亲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
成龙父亲陈志平原名房道龙,祖籍山东。房道龙曾学过功夫,早年混迹于南京,长大后加入国民党,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一名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也就是常说的军统特务。因从事特务活动需要而隐瞒真实身份,所以改为姓陈。后来因为一次枪支走火事故,被革除了军职。于是龙爸爸在南京改行做起亚麻布买卖,生意相当不错,直到日军侵入中国。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早期***,1925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一、寻根溯祖
欢迎同姓朋友您的到来!请贡献您的资料,以求我姓资料的完整,谢谢!
1、 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楚灭潘,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3、 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
1、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 郡望: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四、历史名人
1、潘 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貌比潘安”,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其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由此削秩三等。后复职并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 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
6、潘大临: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宋代学者,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1899—1967年): 字仲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1908-1976):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氏名人不胜枚举,有兴趣者可去中华一家人看看。
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另据湖北红安县档案局资料记载,红安县潘氏来源有二。其一为七里坪镇杨山片上下潘家河、潘家岗,本邑习称县北潘氏。其始祖名潘万九,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江西铙州府瓦屑土霸迁徙而来,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姓氏之一。此支潘姓其沿革为:潘万九(一世)→潘禄(二世)→潘秀(三世)→潘仲文(四世)→潘谟、潘询(五世),潘谟之子名潘思舜、潘询之子名潘朝造(六世)→潘思舜之子潘伯宇、潘伯宙、潘伯宫、潘伯室、潘伯佑、潘太极、潘太林、潘太华、潘朝造之子潘伯定,是为第七世。此支潘姓到第七代后才开始旺发繁衍,这支潘姓基本上聚居于今七里镇杨山河的东岸、西岸的上、下潘家河,潘家岗,彭家岔,草鞋店等七八个村落。其二为二程镇桐柏集片、上新集镇东南的潘姓,本邑习称磨盘山潘氏。其始祖名潘斐仪,于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由湖广的德安府(今湖北安陆)避战难东迁至今湖北黄陂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定居。潘斐仪字揖三,为德安府庠生,来磨盘山前居德安府孝义里进士桥,以立塾办学为营生,谱牒有赞辞“学博文渊振陂邑,济济生徒化乔野”。潘斐仪的先祖,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永嘉南渡”中,有潘姓一支逃难至湖广的德安州(今安陆云梦一带),九百余年后,潘斐仪东迁磨盘山西麓潘家塆。元明两朝此地潘姓不甚衍发,人丁稀疏。至清代康熙乾隆之际发展迅速,人丁大增。于是由潘家塆扩展播迁到黄陂北乡的吴家田、甘家田、长冲、细长冲、闵家田、付家田、邱家、榨屋、张家咀、罗家塆、朱家冲、新张家、邓家田、潘家村子、潘家冲、芦子冲等处。此间,有一支向北迁到黄安县城附近的卢家咀、庙咀、唐家冲、毛狗洞、甘冲、大洼、肖家咀、高家塆、新屋占家、周博士桥等村。这支潘姓在本邑主要聚居于今红安的二程桐柏上新集东南一带。有后裔于清初迁徙至云南,贵州、甘肃、河南光罗一带。根据其介绍并结合家族史实,河南罗山周党潘姓极有可能为潘斐仪后裔。
潮[潮,读音作cháo(ㄔㄠˊ)]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有巢氏,出自帝尧时期有巢父,属于以先祖称号避难改姓为氏。
潮氏原本为北方巢氏一族,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才在江南落居。目前安庆潮氏多为同一支,先祖居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原为巢氏。
相传,潮氏上祖为有巢父,尧帝时期是一位隐士,久居深山老林,有大智慧。他倚树筑巢而寝,后因拒绝尧帝让位而出名,被称作有巢父。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有巢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
南宋时期,为避战乱纷扰,江西洪都的巢氏族人避入长江岸滨,分别改姓为“潮”、“晁”二氏。其最初移民至安徽安庆的时间,约在明朝洪武初年,移居起始地点也同其它安庆移民一样,由江西瓦屑坝走水路离开老家。
安庆潮氏的一世祖潮善长,携家眷横穿鄱阳湖直入长江,顺流而下,过雁汊镇后,江面豁然开阔,木桅帆船借四月轻轻风力,渐渐驶近安庆西城外白云缭绕的万松山。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潮善长远远看见老城门巍峨壮观,心当时就动了一下。这一动,就为潮氏在安庆七百余年的发展,写下了深刻历史的一笔。
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明初,善长公迁皖,见龙山巍之,长江浩之,南岭之阳,大有佳气,俗醇土沃,舍此奚适,遂率其子若孙而家焉”。
潮氏东迁的真相远不是这般诗情画意。元朝末期,安庆周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后血战了十九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该地区与陈友谅两军频繁血战,这一方肥沃土地早已是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江西十余万移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瓦屑坝为迁徙口岸,离乡背井来安庆寻求生路的。
目前能见到的史料,在叙述此次江西移民时有两点大致相同:其一,移民多为单身未婚青年,偶尔弟兄结伴同行;其二,来安庆落户之前,移民的历史全部空白。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潮善长外迁时曾带有家谱,但后来毁于兵燹。凭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移民迁徒的被强迫性。安庆潮氏一世祖也不例外,潮善长孤身一人,挤在又饥又冷的移民队伍中,能快尽快地从浩瀚的长江水面寻到落脚点就相当不错了,哪有闲情逸致对未来的家园挑挑拣拣?
潮善长怀着绝望与希望交融的心情,一步步地踏上安庆八卦门外那片陌生的土地。
潮善长的勤劳与智慧与众不同,他来自洪都府,而且是洪都府一名出色的玉匠,这就使潮善长不仅很快在万松山下立足,而且小有殷实,并娶妻生子,建家立业。由于年代久远,潮善长公“玉匠”的身份只是一种猜想,理由是他的两个儿子一名为琢琼、一名为琢工。不是玉匠,怎么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
潮氏二世祖潮琢琼、潮琢工也相当了得,长者“为乡进士隐居不仕”,一心一意以商为业;幼者读书出来为官西蜀,从此天各一方。潮琢琼的后代也就是潮氏三祖四祖,更是“以忠厚传家,以耕读服贾孝养为业”。从此,有潮氏族人在此地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明朝中期,围绕二祖老宅子建造的潮氏族人房屋越来越多,渐渐就形成一条窄巷。周边居民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潮家巷”。此期间,安庆八卦门外的商业区,也因皖河口水路码头的繁荣,向西一直延伸至大王庙,扩展成繁华的西门外大街。
潮家巷作为地名,延续的时间大约在二百年左右。到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潮氏九世祖潮康庶动手修撰《皖怀潮氏宗谱》,序中已有“善长公由瓦屑坝迁皖,宅白云山下(万松山),即今太平境,旧名潮家巷。”
潮家巷为什么会被“太平境”所替代?太平兴国禅寺简称太平寺,原址在城西正观门外的万松山麓,相传最早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潮氏一世祖潮善长迁徙安庆时,太平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潮善长以太平寺为邻,建起潮氏落户安庆的第一间房。在潮氏家族缓缓发展并最终形成潮家巷的同时,太平寺也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明洪武末年重增旧制,明天顺年间进行大规模重修。又经二百来年,太平寺在历代官员的重视下,先后建起万寿阁、古鉴堂、文殊院、华藏楼等建筑,初步形成大禅林气势。而这二百年中,潮家巷因潮氏后代不断外迁而衰落,又因太平寺扩建需要被吞噬。一条移民老街,就这样在老城版图上悄无声息消失。而太平寺,又继续辉煌了二百年,并在寺东寺西建起白衣庵、西竺庵,成为安庆四大寺院之一。太平寺前的那段老街,也因此被称之为“太平境”,其中“境”为边界、疆界之意,由此也可见太平寺当年的规模和气势。
二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怀宁县老客头孙家圩等地有潮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皖 郡:亦称古皖国、宜城、今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金贞佑五年(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760~1938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安庆。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 、“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四家乘谱牒:
皖怀潮氏宗谱,(清)潮康庶编修,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潮家宗祠。
求靳姓家谱,要内容不要介绍的
本文2023-09-27 03:00: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