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一的人物自述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2收藏

胡红一的人物自述,第1张

人物特写:说说东西(节选)

文:胡红一

从知道东西(广西作家,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到认识东西,中间隔了好几年。最初是看他的小说,有时写的啥都记不囫囵了,名字却刀刻般闪亮在印象里。心想这家伙是谁啊?敢起这么高难度的名字,也不怕别人拿这说事作贱他。

后来去坐落于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学读中文系作家班,发现东西的名字虽在花名册里,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他的迟迟不来报到,并不妨碍教授们每天点他的名,更不影响我趁机霸占他的床位放杂物。就这么着,一直“旷课”到我们毕业,东西也没露过一次面。后来听说他和余华、韩东、陈染等一起被广东青年文学院客聘为专业作家,才知道他不来上学的真正原因。

1996年秋,我鬼使神差地成了广西日报社所属子报的记者。从辽阔中原一下子来到南宁,饮食气候语言都无法适应,正举目无亲憋屈郁闷时,突然得知东西也在同幢大楼上班,心里顿时生长出几分亲切。在去拜这位名义同学的码头之前,我特意重读了他的部分小说,以便跟他去套近乎。记得那天阳光不错,推开广西日报副刊部的门,我就大喊大叫谁是东西?弄得满屋子人都抬头看我。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慌忙起身,底气不足地认领我的询问,小声说“我是我是”,表情颇有些紧张失措。如同被打散的红军突然寻到组织,我一把攥住他那并不宽厚的手,使劲摇晃自报家门,东西这才把对待一般作者登门投稿的表情,慢慢调整成分寸适当的客气微笑。当我楞头楞脑地夸他小说厉害时,东西明显变得神情紧张起来,故意差开话题大声介绍同事,很隆重地说这是什么主任,那是什么协会会员,极力将一间小小陋室,渲染得不同凡响卧虎藏龙……

自述:为啥写作 (节选)

大约是12岁那年,我的身高一夜之间蹿到1·75米,早晨起来胳膊腿儿钻进前一天脱下的衣服里,才发现袖口和裤脚短了一大截子,还以为是布料缩水了,也没太在意。背着书包到学校,站在同龄孩子们中间升国旗唱国歌时,才感到高人一头乍人一膀地不自然,就像羊群里突然跑来一头驴。坐前面第一排听课时,后面的学生只见我的后背后脑勺,根本看不清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当天就被那个眼睛很好看的女班主任,将我调到最后一排。

在那段日子真是奇怪极了,我的饭量一个劲儿地噌噌往上长,吃得比家里那头带7个崽儿的老母猪还要多,晚上睡觉时骨头就像刚浇过水的红高粱,能听见嘎吧嘎吧的拔节声……这种一日千里的成长形势,弄得我又是兴奋又是害怕,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一会儿像个快乐的耗子,一会儿像个忧虑的傻瓜。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原大地家家户户分田分地,刚刚砸烂吃了很久的大锅饭,自食其力地过上几天舒心日子,父老乡亲们一天到晚忙着从土地里挖金淘银,恨不得把吃奶娃娃也当成劳动力使唤。父亲是乡村医生忙着治病救人,母亲一个人忙完地忙家里,实在忙不过来时,难免会指使我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说实话,我是个天生不爱劳动的人,就像圣人孔老二说的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用我娘的话说,叫做伸手不拿四两重。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埋头睡觉,可以不吃饭睡,可以不分天明地黑地睡,可以拾麦穗时躺在两座凸起的坟墓之间睡……为了逃避体力劳动,为了能有时间睡大头觉,我想近一切办法又被母亲一一识破。一天,我突发灵感地搬出桌凳铺开纸笔,拉起将要写作的隆重架式,却有意轻描淡写地对母亲说:“俺要写书当作家哩!”

这一招不仅把母亲吓愣了,还把整个家族给震惊了。因为,翻遍家谱查遍亲人,方圆几十里姓胡的人家,也没出过一个能写会画的秀才。打这以后,只要我做出写作状,就算家里人正忙着降龙缚虎,也没人敢指使我干这个干那个,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地用崇拜眼光看我。倒是那些邻居们建立不起“作家”概念,往往把“写书”当成了“说书”,脑子里立马电光石火地浮现出一个场景和一人人物,那就是趁着一年四季农闲时分,竹杆探路走村窜巷的鼓书艺人——瞎子张浩,说这不是学那“瞎浩”巧要饭吗?见母亲听了脸色不好看,就马上改口说,我看行得通,说好了也能吃饱饭混个肚子圆。

不管外人怎么看,我倒是自得其乐,不但落了清闲还被家人重视。有人关注时,就拉开一付不写出名著不罢休的架式。没人注意时,索性就蒙头呼呼睡大觉。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习惯,哪怕睡得再死再沉,只要听到家人从外面干活回来的脚步声,我都会一跃而起咬着笔杆儿做呕心沥血推敲状。看到这幅画面,家人往往很高兴,仿佛我就是他们那块长势最喜人的庄稼地。

拿来写作当借口,我渐渐有些养尊处优了,皮肤细腻四肢修长,看见油瓶子倒下也懒得去扶。由于生就跟年龄极不相符的大高个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常被一些走村窜户的媒婆盯梢尾随,当她们看到我家那座在当时农村不多见的红砖青瓦房时,更加坚定了“吃鲤鱼”(按照家乡风俗,结婚新人要逢年过节给媒人送大鲤鱼)的信念,就找母亲套近乎拉家常,掏出一个又一个漂亮大姑娘的照片,让母亲随便跳随便选。这时候,母亲往往拍着大腿笑出眼泪来,说俺儿还小只有十二岁哩,小学生哪能娶媳妇?媒婆横竖不相信母亲的话,拿着那些好看的照片晃过来晃过去,说别哄人啦小学生咋会长那么高哩,说少要点彩礼行不行啊,说不要彩礼倒贴总可以了吧?可是母亲仍一个劲儿地摇头,说儿子将来不会在农村寻媳妇,说儿子长大要当那啥作家哩!媒婆顿时非常失望,一旁的父亲倒是捧着照片爱不释手,说儿子真是太小了,这么多好闺女推掉也怪可惜,干脆说给他老子算咧!母亲不笑了,锐利的目光像把锥子,剜得父亲直打肉颤。后来在外地辗转谋生,人近30岁也没有成家的意思,远在河南农村的母亲就常常叹息,说早知道这样,十二岁那年就让你在农村成亲了,方圆几十里的大姑娘随便挑随便选,俺早抱孙子啦。

就这样,我先装模作样“假唱”好几年,最高成绩就是常被作文老师当众表扬而已。直到18岁参加工作那一天,突然读懂了父母的期待目光,就知道“事情闹大了”,不得不硬着头皮“真唱”,20岁那年第一篇散文在《河南日报》副刊正式发表后,父母这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报答,捧着念着跟远亲近邻炫耀着,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生来不大孝顺的我,为了让父母继续高兴,便一路仄歪硬撑着上了“贼船”。也许当年睡过头了,也许确实不是那块材料儿,现如今经常一宿接一宿地失眠,把自己整个熬煎得面如菜色,仍然比山西老陈醋还要酸夸奖自己:啊!文学让我如此“药渣儿”……

  专家估算了一下,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流失的文物大约有167万件。在全球,中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有的是战争时期掠夺来的,有的是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窃取的,有的是盗墓贼或文物贩子走私出去的。

  中国文物流失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后开始的。1860年10月18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文物史上最大的劫难。圆明园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庋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和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等都散失殆尽。

  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总数多达23万余件,珍品如山。其中我国古画有数百件之多。被八国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永乐大典》、《女史箴图》、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和“考察队”窃取的敦煌画卷就收藏于此。这里的中国馆是1990年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约2700多万人民币)改建的,改建的目的是便于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展览。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事实上,大英博物馆某些类别的收藏还要优于中国,例如敦煌画卷与经卷(经卷现已随大英图书馆一起搬出)。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除少数为爱好者捐赠外,绝大部分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肆掠夺而来。近年许多国家纷纷向英国政府交涉,希望能够取回属于他们的展品。希腊为争取古代巴特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也非常大,且品种丰富。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分馆——吉美博物馆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达3万多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万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万件。

  面对如此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和惭愧。

  文物走私猖獗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法文物交易价格不断攀升,仅次于毒品和军火走私的巨额利润,导致全球性文物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青海某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珍品被哄抢一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这些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们是中国文物流离失所的源头,也是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的祸首。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2003年8月,深圳海关对外宣布,该关成功破获一起走私国家珍贵古生物化石的走私团伙,截获国家一级文物等国家限制出口文物共计2165件。这一案件是建国以来海关系统查获的最大一宗古生物走私案件。这批走私化石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品种之全,国内罕见。

  因管理不善或监守自盗而造成的文物流失,已成为中国文物走私市场仅次于古墓盗掘的第二大来源。2003年6月18日,在因坐拥避暑山庄而久负盛名的河北承德,共有158件文物被从门禁森严的文物仓库中盗出,其中数件为堪称中国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余为国家二级或三级保护文物。案件所涉文物数量多,品级高,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博界第一大案。2003年10月9日,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的办公室副主任陈迪宽,因涉嫌贪污文物被当地检察机关逮捕,之后又有两名工作人员被刑事拘留。这个馆5000多件文物不翼而飞,也没有报案,主管部门也未作深究。2003年11月2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访谈”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一个经营了近20年的博物馆连一个完整的账目都拿不出来,出现文物大量流失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之前,也报道过故宫字号文物被盗流失的事,流失的原因也是难敌“家贼”。

  长期以来,资金和人手不足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客流量最大的上海博物馆,每年2000万元的门票收入仍不足以使其自足。有的博物馆则因为新文物的出土,不得不在既无人员补充又无资金注入的情况下,背上看守墓葬的沉重负担。近几年来,全国诸如周口店遗址这样的国宝级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维护、保护资金,都纷纷陷入了困境。文物保护经费的巨大缺口在全国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目前国内许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多少有些收入,有的单位如秦俑博物馆等的门票收入都过亿元。这些收入大部分上缴当地政府,上缴的部分返还给文物部门很困难,实际上很难做到专款专用。

  海底“沉宝”“守业”难

  2004年3月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佳士得公司拍卖大厅,有1700余件精美的中国瓷器被同时拍卖。这些产自明朝万历年间的漳州瓷器是越南渔民几年前在南海的一艘中国古沉船上发现的。如此大量的中国海底文物在境外被批量拍卖已经不是头一遭。中国南海的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由于船的装载量大,因此在文物市场上形成了“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的瓷器。

  关于海底沉宝的归属问题,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于遗存于中国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为了获得中国文物并逃过法律制裁,海上盗宝者们使出了各种招数。比如探宝者在获得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许可证后就可进行海底打捞工作,只须按协议与其共同分享打捞上来的宝物即可。但是有些探宝者利用这些国家的许可证作幌子秘密在中国海域进行打捞。外国盗宝者们将其打捞沉船的经纬度作为最高机密,从不对外公布,使外界无法找到其违法的证据。国际公约中有“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于是他们钻国际法的空子,将从中国海域打捞上来的文物藏匿一段时间,等过了法律规定的确认期限,再将其堂而皇之地送往拍卖行拍卖。

  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目前还无法对南海海域的中国沉船进行保护性打捞。尽管沉船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分布在浩瀚的大洋中,水下打捞无异于一场巨额赌博。打捞一艘比较深的沉船动辄需要几千万元。中国曾经组织过一次对一艘日本近代沉船“阿波丸”的大规模打捞工程,结果前期开支预算就高达1�2亿元。

  海底沉船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装载的文物值钱与否,人文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近年来,中国海底文物严重流失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国有关部门的注意,目前中国正在着手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遏制这一现象。

  文物回归不惜血本

  我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陆续回归。这原本是自己的东西,拿回来却花了大量血本。2003年9月,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斥资700万元,以物业发展项目名义,购入圆明园乾隆御制錾花铜猪首并将其赠送保利艺术博物馆。2003年4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据说这还是占了大便宜,此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的博物馆、日本的藏家以及中国的一些拍卖行等都想要这一阁帖,出价均不低于这个数,日本人开的价是1100万美元。这四卷《淳化阁帖》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在上海出现过,后来就流出国门。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为美籍犹太人安思远以30万美元拍下。

  2002年12月6日,散轶多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研山铭》被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征集回国。国家文物局依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指定《研山铭》采取定向拍卖方式,在12月6日拍卖会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依法参加竞买,最终以2999万元购回《研山铭》,并由该中心代接代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放保护。这是国家设立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后收购的第一件珍品。故宫近几年在文物拍卖市场已经展示好几次大手笔了:1800万元收购张先《十咏图》、400多万元收购清石涛《高呼与可图卷》、600余万元收购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200万元收购《出师颂》。

  近年来,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有30%左右为海外回流品。看到国人为购回国宝而奔忙不止,并且时有所获,我们在庆幸之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果按照这些价格,数以千万计的大量流失文物,今后又将如何收回。一件件以巨款赎购根本就不现实。正因为经费短缺问题,不少国宝我们眼睁睁看着让人家买走,我们出不起那么大的价钱。2003年7月12日,康熙御用传世玉玺被海外神秘人士以600万元拍去。华辰公司在征集2003年春拍物品时,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了这件国宝。这枚玉玺被称为“康熙御笔之宝”,仅印面就有9�5厘米见方,是康熙年号玉玺中尺寸、体积最大的一枚,在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遗失海外。康熙共有120方印章,大部分在这次国难中流失。玉玺这种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收藏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物,它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从2002年开始,国家财政第一次设立了“国家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一般安排5000万元。只能有所选择,“买回一件算一件”,以“填补文物空白”为要。大部分只能眼睁睁看着被人家买走。乾隆的《大阅图》有三件,第一件在故宫。前些时候第二件拿出来拍卖,故宫曾想以500万元收购,但人家的底价已是800万元,最后拍到了2000多万元。《康熙南巡图》一共12卷,故宫有几卷,卖方的开价高也没有买。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故宫的心理价位是1000万元,当叫到2300万元的时候,都不敢举手了,只好看着国外买家拿下了,后来进了美国的博物馆,估计永远不会再出来了。

  立法保护有待加强

  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2003年6月17日,美国向中国归还了6件走私文物,这是中国通过法律程序追索文物取得的一项成果。2000年3月,我国墓葬文物武士浮雕像出现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中美两国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拍卖,最终得以按照司法程序将这件文物没收为国家财产,并无偿归还给中国政府。武士浮雕像的胜利追索,开创了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合作,打击非法出口文化财产,返还被盗文物的先河。追寻文物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各国追回被盗文物。我们现在追寻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据是《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但有一个问题存在,返还文物至公约生效以后实行,不溯及以往。当然,国际公约也没有肯定以前的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

  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文物无偿返回祖国,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殷切企盼。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按照国际公约,于情于理,无可辩驳的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财富。若“不惜重金”赎回,确有损于中国人民的颜面和自尊,有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格。但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包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依靠掠夺等非正当手段获取的文物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相抵触。按照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就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要求。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决不放弃追索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为了打击文物走私,中国对文物出境实行许可证制度。这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种文物出境管理制度,未经我国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审核许可,以任何方式携运文物出境都是非法的,是走私文物出境,都要受到法律追究。我国在禁止非法发掘、禁止文物的非法交易和严厉打击文物走私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如果能得到严格执行,文化遗产受破坏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针对国际文物走私猖獗的现象,亚欧一些文化官员呼吁制订一部国际公约,打击文物走私,防止文化遗产流失。目前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文物走私而制订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国际社会需要一部更为详尽可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以确保人们不会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同时保证被掠夺的文化遗产能返还给其原属国。

遇见鼓浪屿,也算偶然。连日忙碌,视力过度疲劳,加之各种眩晕感,闹得疲惫不堪。各种检查之后,眼镜加了度数,即使如此,眼科医生还是建议:“多休息,远离电脑和手机”。可是上班的时候,根本离不开电脑,如何能够远离?休几天年假吧!

闺密华总是那么善解人意,当我决定休年假的时候,她把一张行程表发给我,告诉我,陪我一起休假。利用年假时间,她报了一个省城的散团——厦门六日游,再陪我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鼓浪屿,就这样不期而遇。从厦门市乘船,八分钟的行程,就到了传说中的鼓浪屿。四面环海的美丽海岛,面积仅仅19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着百年风云历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

岛上的空气,弥漫着海洋气候特有的湿热,但并不闷。岛上植物覆盖率还是很不错的,那些又高又大的热带树木,直冲蓝天。没有一辆机动车行驶的地方,空气总是清新的。因为没有机动车,岛上所有的行程都必须是一步一步用脚步去丈量。随着导游的引领,走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感受着鼓浪屿厚重的历史,浪漫的今天。

沙滩,海浪,比基尼。那只是传说。真正鼓浪屿的沙滩,特别迷你。金**的沙滩,海天一色,海浪拍打岸边,漾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岸边三三俩俩的游人,摆着各种姿势,对着大海拍下美丽的瞬间。

走过悠长阴凉的防空洞,听着导游讲解鼓浪屿曾经经历过的战火和硝烟,感受着今天和平时期,鼓浪屿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岛屿上,从幼儿园到大学,还有医院,教堂,应有尽有。导游说,即使两年不出鼓浪屿,也能生活无忧。

走在鼓浪屿窄窄的石板巷,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洋房别墅,曾经有十三个国家的领事馆驻扎在这里。古今,人去楼空,那些建筑,大多都成了被保护的文物。历史,记录了曾经的沧桑。导游说,这里,有很多曾经的别墅,无人认领,由政府代为保管。开玩笑说:“各位游客你们回去查查族谱和家谱,看看有没有先辈曾经在鼓浪屿居住过,有过房产。只要你手续齐全,证据确凿,就可以认领一栋别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看着那些古老的建筑,透着昔日里中西合璧的辉煌。那些高楼围墙内,曾经,有谁在这里与厦门与金门隔海相望?有谁,在这里吟诗作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感概时代的更迭,光阴的匆匆,不知不觉,那些深宅大院,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郑成功,林巧稚,陈嘉庚,厦门不可不说的三大名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157米高的石像,就伫立在鼓浪屿的海边。协和医院妇产科名医林巧稚的雕像,也伫立在鼓浪屿郁郁葱葱的毓园。厦门大学一代一代的学子,都会铭记他们学府的创始人陈嘉庚先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丰功伟绩,才会有今天的厦门,今天的鼓浪屿……

百年鼓浪屿,算是一个博物馆,记载着鼓浪屿百年的风云变幻,那些陈旧的物品,照片,时光走过斑驳的痕迹,静默无声地等待着后人们驻足,感叹……

“琴岛”是鼓浪屿的另一个名称,一个个如雷贯耳的钢琴家,让小岛成了音乐的圣地。走在鼓浪屿,可以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路边会偶遇抱着吉他,留着长发,自弹自唱的流浪歌手。各种音乐海鲜烤吧和地产小吃店铺内,也会有驻唱的歌手,唱着或者忧伤的,或者快乐的,或者深情的歌曲。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美丽的海岛,恋恋不舍地踏上返城的轮船。海上起风了,游轮在海浪上起起伏伏。回头看,华灯初上,美丽的鼓浪屿,在夜色朦胧中,祥和而又宁静。郑成功高大的石像,守望着小岛。圆顶的教堂,透着橘色的灯光,让鼓浪屿变得神秘莫测……

遇上鼓浪屿,缘?缘。

很难有归属感。这个问题,大概是中国人的专属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人几乎都是随父姓的。究其根源,是在人类发明婚姻制度之前,男人只管播种、不管育苗,抚养孩子完全是女人的事。正是因为女人缺乏独自抚养能力,所以才用婚姻的形式强制男人提供抚养支持。由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经历,所以女人既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也更加难以割舍孩子。相比之下,男人却不具备这两个特点。所以,随父姓的原始意义是给孩子打上父亲的印记,“知道该向谁要抚养费”。

因此,国外的女性对此从无争议。而中国女性在 历史 上也不会和男人争什么“冠姓权”,为什么现在出现这种问题了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独特的传宗接代文化。强调一点:不是生下孩子就叫传宗接代,那叫繁衍交配,是所有生物都会做的事情;而传宗接代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由于男人天性热爱自由、不愿意被家庭牵绊,所以西方从来不乏单亲妈妈。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中国古人发明传宗接代文化并给男人洗脑,让他们相信延续家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而没人养老送终、死后烧纸则是十分悲催的事情。从此,中国男人对娶妻生子的态度才由抵触变为热衷。为了保证传宗接代的严肃性,从前要把女人关在家里严格守贞、禁止和丈夫之外的男人接触。不出门就不会有收入,所以男人要为女人提供后半生的衣食保障。因此,中国男人会格外重视女人的贞洁,正如女人认为生孩子是为了男人、所以花男人的钱天经地义,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几千年来,中国男女共同遵守上述规则,相安无事。

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情,打破了延续已久的规则:

首先, 科技 的进步使女性获得了和男人相差无几的挣钱能力,即不必再靠给男人传宗接代、来换取男人提供后半生的保障了;其次是避孕措施的产生,使女性有了生与不生的选择权,以及不依赖婚姻保护而享受性生活的资本。

这种情况下,女人必然认为婚姻是令自己吃亏的事情,并向男人提出高要求作为补偿。如果男人不予满足,就会认为婚姻得不偿失而予以排斥。问题是男女在经济能力上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这就导致了尴尬的局面:

向男人要少了,女人不甘心;向男人要多了,男人又给不起。于是,中国 社会 产生了大量的剩男剩女。

女人其实也不甘心剩下,怎么办呢?现成的办法就是拿“冠姓权”开刀。她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不平衡源于认为生孩子是为了男人;而生孩子是为了男人的标志,就是孩子随父姓;那么,只要孩子不随父姓了,我们不就平衡了?

但对男人来说,问题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女人把“冠姓权”卖高价给他的确令他不爽。但是前面说过,中国男人所以热衷娶妻生子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前提正是传统赋予他的“使命”。一旦同意孩子不随自己的姓了,那相当于不把传宗接代当做使命了,或者说辛辛苦苦养活老婆孩子也不等于完成了使命。果真如此,他又何必结婚呢?自己挣钱自己花不好吗?

中国古人发明传宗接代文化的目的,本来是让男人认领女人生孩子是为了他的人情,自愿承担起抚养责任。如此,既有利于 社会 治安,也有利于增加人口。但在今天,这一文化却成了男婚女嫁的思想障碍,古人大概始料未及吧?

我是绛州四妹,我来回答

身为男人,如果孩子不跟着你的姓,这个孩子会让你有归属感吗?

我侄女嫁的老公,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姓,二儿子跟母姓,我侄女公公明显就偏大儿子。

侄女公公老家是外县的,他是入赘到我侄女她婆婆家的,逢年过节,老大必须去外县,而老二去不去都行,你看可笑吗?

而他公公那边亲戚,明显对老大很上心,对老二就和亲戚一样客气,能看出关系挺疏远的。

由此看来,男人对孩子是否姓自己姓很在意,很有归属感,而女人就不一样了,孩子姓老公姓,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哪一个孩子都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对我来说,孩子姓跟谁不重要,无所谓,姓啥姓,都是自家的孩子,都是自家的宝贝。

我们女儿跟妈妈姓,我全管,女儿跟我亲10倍于她妈妈。儿子跟我姓,跟她妈亲。所以,不是跟谁姓的问题,是你付出了多少的问题。爱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会自然选择亲近谁。

姓氏在中国来说是男人的尊严。孩子不姓自己的姓,那对男人来说是侮辱!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真正正常的恩爱夫妻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是夫妻俩人生养的不论跟那一方姓都是自己的骨肉,但前题是这不能以结婚的条件提出来更不能是女方父母的要求,而是婚后夫妻自己决定才行

我不这样认为!我的两个孩子都不随我的姓,他妈妈是傣族,孩子是在西双版纳生的,他外公在报户口时就按傣族的姓氏,男孩子,岩什么什么地。女儿也是按当地傣族姓氏,依什么什么地。我给他们转户口时想改成汉族名字,结果是需要他外公那边出具这证明那证明的太麻烦,也就不改了。我们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我们村里的本族人也都认可,也没有被歧视的现象。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是个代号,并不是非得必须按老传统才有男人的尊严!

就这样的男的 生一百个孩子 都跟他姓 照样没有归属感。孩子的姓只是个表象问题或者说是结果 不是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自己有没有能力 受不受尊重 跟孩子姓啥没关系。

我早就想说说这方面的感想了。

之前我看了很多有关女性争夺姓氏权的话题,毫不意外,很多男人说,如果孩子不跟自己的姓,就会没有责任感,觉着孩子不是自己的。还有的说让孩子跟了女方姓,就觉着丧失了男性的尊严。这些所谓的责任心和尊严应该就是你说的归属感。

我认为说这话的男的,应该都是眼光短浅之辈。

看看 社会 上,有很多男人的孩子是跟着他的姓的,而且还满足了他骨子里重男轻女的倾向,孩子是个男孩,他们照样不是没担当起父亲的责任吗?

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没钱养家,甩手掌柜,出轨找小三,抛妻弃子,男人们自己说说,多不多呢?这些男人负责任了吗?

没责任心就是没责任心,没本事养家就说没本事养家,做人没尊严就是做人没尊严,不要扯什么因为孩子跟了女方的姓,所以没有动力管家管孩子。

谁会笑话任正非没尊严?没责任心?

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件事:

你现在是男人,你为了争夺男人的冠姓权,你极力否定女人的冠姓权的种种弊端。

你生的是女儿呢?生了几胎都是女儿呢?你生的是儿子,儿子再生,生的是女儿呢?你敢保证你这一支不会因为你坚持的理论流传不下去?

你还会遵从你的男人冠姓权理论吗?

你最终会否定了你自己秉持的理论。

那些女人为什么争夺冠姓权呢?她们明明姓的也是她爸爸的姓?

因为那些女人家只有姐妹,没有男丁,她们代表的是她家的这一支,她们代表了她父亲的意志。

家里有个哥哥或者弟弟,她们才不在乎什么冠姓权。

要么你找老婆时,就考察她有没有哥哥或者弟弟,人家没有哥哥弟弟,你就得有思想准备,你的孩子有可能随女方的姓。

你的孩子随了女方的姓,也不要用可笑的没有归属感来掩盖你没本事的事实。

很多男人生的是女儿,把女儿教的比别人家儿子还要出息,谁敢瞧不起人家?

要么你就找家里有哥哥弟弟的,这种家庭都不会和你来争夺冠姓权。

中国几十年的发展钱是有了,德行没有了,法律上孩子跟谁姓都可以,但是中国人的姓氏族谱是整个村庄、甚至于小区域都是一个姓氏,《过去、今天、以后》会继续存在下去,对整个国家都是好事,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男人嘴巴不是说姓氏就是个符号,血缘才重要,随父姓那么久了,随妈妈姓有什么区别?难道就不是你的孩子了?生育风险,男人承担不了,经济负担也不想承担,结婚大骂彩礼,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要不就喊着AA,没有免费的子宫就好像男人吃了多大的亏似得,讲真话,女人真跟你AA起来,你A的起吗?就你那个姓氏有什么好继承的?!

胡红一

胡红一,河南驻马店人。做过乡村体育老师、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省电视台文艺编导、《南国早报》文娱主编、首席记者、《健报》(广西日报主办)副总编辑。现为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

中文名:胡红一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驻马店

出生日期:1968年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品:《真情三人行》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先后就读河南驻马店师范学校、驻马店教育学院、鲁迅文学院、西北大学、北京**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现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兼职教授。

中短篇小说《麦子黄了》、《段子》、《红雨伞》、《小小》、《第一次飞》等数十万字,散见于全国各地文学刊物。出版过**小说《真情三人行》、个人文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胡红一卷》、城市传记《龙城密码》、人物传记《中国式山水狂想》、剧作集《山歌牵出月亮来》等。

除文学创作之外,还广泛涉猎于新闻、音乐、影视剧、大型歌舞晚会等多个领域的策划和创作。采写过《两个人的学校》、《感天动地父子情》、《四代人和一群白鹭》等新闻特写、报告文学,并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广播剧及舞台剧。

担任作词的歌曲有《人民公仆》、《大地之约》、《山歌牵出月亮来》、《尖尖谣》、《站在这坡望那坡》、《为生命歌唱》、《锦绣壮乡》、《留客歌》、《不会忘记》、《幸福路上》、《忠诚》等百余首,先后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开幕式晚会、中央电视“中韩歌会”、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山歌好比春江水》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综艺晚会《祖国万岁》等100多台大型演出,由陈明、毛阿敏、曲比阿乌、雷佳、吕继宏、魏松、阿鲁阿卓、汤灿、屠洪刚、焦点乐队等歌星乐队演唱。

广西第三届签约作家,广西第一、二、三届签约音乐家。

广西十百千人才、优秀专家。

作品目录

专著:**小说《真情三人行》(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当代作家丛书——胡红一卷》(漓江出版社)、城市传记《龙城密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物传记《中国式山水狂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剧作集《山歌牵出月亮来》(中国戏剧出版社)等;

歌曲:《人民公仆》、《山歌牵出月亮来》、《大地之约》、《尖尖谣》、《幸福路上》、《忠诚》等;

广播剧:《山外有个世界》、《诺言》、《红帆船》、《我要飞》等;

**:《那年秋天》、《真情三人行》、《海边的红树林》、《盖帽》等;

戏剧:歌剧《壮锦》、壮剧《赶山》、彩调剧《山歌牵出月亮来》、音乐剧《龙船调》《过桥风吹》、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歌舞秀《锦-宴》《风-雅-宋》等。

获奖情况

**《真情三人行》获开罗国际**节长故事片大奖、第九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编剧一等奖、中国**“童牛奖”及优秀儿童演员奖;

广播剧《山外有个世界》、《诺言》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剧奖;

新闻报道《两个人的学校》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级晚报新闻一等奖”;

歌曲《人民公仆》、《山歌牵出月亮来》、《忠诚》等被拍摄成音乐电视,在央视及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并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首届原创歌曲大赛“十大金曲”奖、首届全国公益歌曲大赛词曲金奖、全国“广播新歌”银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歌剧《壮锦》获第11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第9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壮剧《赶山》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人物自述

人物特写:说说东西(节选)

文:胡红一

从知道东西(广西作家,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到认识东西,中间隔了好几年。最初是看他的小说,有时写的啥都记不囫囵了,名字却刀刻般闪亮在印象里。心想这家伙是谁啊?敢起这么高难度的名字,也不怕别人拿这说事作贱他。

后来去坐落于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学读中文系作家班,发现东西的名字虽在花名册里,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他的迟迟不来报到,并不妨碍教授们每天点他的名,更不影响我趁机霸占他的床位放杂物。就这么着,一直“旷课”到我们毕业,东西也没露过一次面。后来听说他和余华、韩东、陈染等一起被广东青年文学院客聘为专业作家,才知道他不来上学的真正原因。

1996年秋,我鬼使神差地成了广西日报社所属子报的记者。从辽阔中原一下子来到南宁,饮食气候语言都无法适应,正举目无亲憋屈郁闷时,突然得知东西也在同幢大楼上班,心里顿时生长出几分亲切。在去拜这位名义同学的码头之前,我特意重读了他的部分小说,以便跟他去套近乎。记得那天阳光不错,推开广西日报副刊部的门,我就大喊大叫谁是东西?弄得满屋子人都抬头看我。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慌忙起身,底气不足地认领我的询问,小声说“我是我是”,表情颇有些紧张失措。如同被打散的红军突然寻到组织,我一把攥住他那并不宽厚的手,使劲摇晃自报家门,东西这才把对待一般作者登门投稿的表情,慢慢调整成分寸适当的客气微笑。当我楞头楞脑地夸他小说厉害时,东西明显变得神情紧张起来,故意差开话题大声介绍同事,很隆重地说这是什么主任,那是什么协会会员,极力将一间小小陋室,渲染得不同凡响卧虎藏龙

自述:为啥写作(节选)

大约是12岁那年,我的身高一夜之间蹿到1·75米,早晨起来胳膊腿儿钻进前一天脱下的衣服里,才发现袖口和裤脚短了一大截子,还以为是布料缩水了,也没太在意。背着书包到学校,站在同龄孩子们中间升国旗唱国歌时,才感到高人一头乍人一膀地不自然,就像羊群里突然跑来一头驴。坐前面第一排听课时,后面的学生只见我的后背后脑勺,根本看不清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当天就被那个眼睛很好看的女班主任,将我调到最后一排。

在那段日子真是奇怪极了,我的饭量一个劲儿地噌噌往上长,吃得比家里那头带7个崽儿的老母猪还要多,晚上睡觉时骨头就像刚浇过水的红高粱,能听见嘎吧嘎吧的拔节声这种一日千里的成长形势,弄得我又是兴奋又是害怕,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一会儿像个快乐的耗子,一会儿像个忧虑的傻瓜。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原大地家家户户分田分地,刚刚砸烂吃了很久的大锅饭,自食其力地过上几天舒心日子,父老乡亲们一天到晚忙着从土地里挖金淘银,恨不得把吃奶娃娃也当成劳动力使唤。父亲是乡村医生忙着治病救人,母亲一个人忙完地忙家里,实在忙不过来时,难免会指使我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说实话,我是个天生不爱劳动的人,就像圣人孔老二说的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用我娘的话说,叫做伸手不拿四两重。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埋头睡觉,可以不吃饭睡,可以不分天明地黑地睡,可以拾麦穗时躺在两座凸起的坟墓之间睡为了逃避体力劳动,为了能有时间睡大头觉,我想近一切办法又被母亲一一识破。一天,我突发灵感地搬出桌凳铺开纸笔,拉起将要写作的隆重架式,却有意轻描淡写地对母亲说:“俺要写书当作家哩!”

这一招不仅把母亲吓愣了,还把整个家族给震惊了。因为,翻遍家谱查遍亲人,方圆几十里姓胡的人家,也没出过一个能写会画的秀才。打这以后,只要我做出写作状,就算家里人正忙着降龙缚虎,也没人敢指使我干这个干那个,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地用崇拜眼光看我。倒是那些邻居们建立不起“作家”概念,往往把“写书”当成了“说书”,脑子里立马电光石火地浮现出一个场景和一人人物,那就是趁着一年四季农闲时分,竹杆探路走村窜巷的鼓书艺人——瞎子张浩,说这不是学那“瞎浩”巧要饭吗?见母亲听了脸色不好看,就马上改口说,我看行得通,说好了也能吃饱饭混个肚子圆。

不管外人怎么看,我倒是自得其乐,不但落了清闲还被家人重视。有人关注时,就拉开一付不写出名著不罢休的架式。没人注意时,索性就蒙头呼呼睡大觉。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习惯,哪怕睡得再死再沉,只要听到家人从外面干活回来的脚步声,我都会一跃而起咬着笔杆儿做呕心沥血推敲状。看到这幅画面,家人往往很高兴,仿佛我就是他们那块长势最喜人的庄稼地。

拿来写作当借口,我渐渐有些养尊处优了,皮肤细腻四肢修长,看见油瓶子倒下也懒得去扶。由于生就跟年龄极不相符的大高个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常被一些走村窜户的媒婆盯梢尾随,当她们看到我家那座在当时农村不多见的红砖青瓦房时,更加坚定了“吃鲤鱼”(按照家乡风俗,结婚新人要逢年过节给媒人送大鲤鱼)的信念,就找母亲套近乎拉家常,掏出一个又一个漂亮大姑娘的照片,让母亲随便跳随便选。这时候,母亲往往拍着大腿笑出眼泪来,说俺儿还小只有十二岁哩,小学生哪能娶媳妇?媒婆横竖不相信母亲的话,拿着那些好看的照片晃过来晃过去,说别哄人啦小学生咋会长那么高哩,说少要点彩礼行不行啊,说不要彩礼倒贴总可以了吧?可是母亲仍一个劲儿地摇头,说儿子将来不会在农村寻媳妇,说儿子长大要当那啥作家哩!媒婆顿时非常失望,一旁的父亲倒是捧着照片爱不释手,说儿子真是太小了,这么多好闺女推掉也怪可惜,干脆说给他老子算咧!母亲不笑了,锐利的目光像把锥子,剜得父亲直打肉颤。后来在外地辗转谋生,人近30岁也没有成家的意思,远在河南农村的母亲就常常叹息,说早知道这样,十二岁那年就让你在农村成亲了,方圆几十里的大姑娘随便挑随便选,俺早抱孙子啦。

就这样,我先装模作样“假唱”好几年,最高成绩就是常被作文老师当众表扬而已。直到18岁参加工作那一天,突然读懂了父母的期待目光,就知道“事情闹大了”,不得不硬着头皮“真唱”,20岁那年第一篇散文在《河南日报》副刊正式发表后,父母这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报答,捧着念着跟远亲近邻炫耀着,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生来不大孝顺的我,为了让父母继续高兴,便一路仄歪硬撑着上了“贼船”。也许当年睡过头了,也许确实不是那块材料儿,现如今经常一宿接一宿地失眠,把自己整个熬煎得面如菜色,仍然比山西老陈醋还要酸夸奖自己:啊!文学让我如此“药渣儿”

郇山隐修会

参考资料:

1部分内容来自百度达芬奇密码吧

2本文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所使用的部分材料来自于维基百科的文章“郇山隐修会 ”

郇山隐修会又称作锡安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许多虚构或者纪实文学作品热衷描写的一个秘密基督教团体。在这些作品中,郇山隐修会被描述成西欧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秘密结社组织,或者是现代版的蔷薇十字团。1956年之前,从没有任何文字或者经得起考证的历史材料能够证明郇山隐修会的存在。

郇山隐修会法语Prieuré de Sion、英语Priory of Sion或Priory of Zion

郇山隐修会的历史

可以考证的成立历史是从1956年5月7日开始的,它成立于法国的Annemasse 城,并同其他各种社会团体一样,于7月20日在法国内政部依法注册。创建者按照签名次序依次为:皮埃尔·普兰塔(人称Chyren)、安德雷·波鸿(人称斯坦尼斯·贝拉斯)、让·德利瓦尔和阿蒙·德法日,创会宗旨为:“成员教育和互助”。虽然会长由安德雷·波鸿出任,但很可能大权是掌握在出任秘书长的皮埃尔·普兰塔手中,他也是郇山隐修会的灵魂人物。

郇山实际上是Annemasse以南不远的一座小山丘的名字,当时正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政局动荡不安,阿尔及利亚战争局势不明,法国各地都担心会发生政变。皮埃尔·普兰塔此时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偏远小镇组织一个社团,这难免会引起怀疑,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本地地名为名,希望能够减少当地居民的疑虑。

根据所有的注册材料显示,郇山隐修会是对大众开放的组织。5月27日,第一本会刊Circuit出版,其中部分文章是关于当地市镇议会改选的分析,另一些文章则是对当地市政规划进行批评。这些文章立刻引起了当地政府的警觉,经他们调查,发现郇山隐修会的办公地点和期刊的印刷地点,实际上都是皮埃尔·普兰塔的公寓。

之后,郇山隐修会在其文件中逐渐显露了其实际目的:在当地建造一座修道院。到1956年底,隐修会已经有了一批会员和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同当地的教堂合办一条校车线路,为当地的教会学校服务。但是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该隐修会突然解散。之后,在1962年和1963年间,皮埃尔·普兰塔试图重组该会,但是一直只能停留在纸面构想。有迹象显示,在这段时间内,皮埃尔·普兰塔曾因“欺诈”罪名而被刑事起诉。

196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试图把“郇山隐修会”这个名字同历史上的一些疑点和传说中的秘密会社联系起来。一开始这与普兰塔的小团体毫无关联。在1956年之后,这个团体实际上并无活动,已被政府列入“休眠”名单中。根据法国法律,这意味着如果之后再有团体以郇山隐修会为名,同1956年这个团体也不会发生任何关系,除了四个创始人之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以郇山隐修会之名进行正式活动。

郇山隐修会的传说

郇山隐修会存在的实体“证据”,大都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如此一来,许多研究者抱怨索取有关材料相当困难。这些指责是说,至少某些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人与郇山隐修会互有瓜葛,因而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人乐于留下诱人的蛛丝马迹,让研究者们偶然拾获而空喜一场。

白金特、雷伊和林肯1982年写作《圣血和圣杯》一书时,需要有关墨洛温王朝血统的材料,对两份文卷尤感兴趣。首先是深奥难解的“秘密档案”——一套相互似无关联的文件,时常被人神秘地添加或减取。另外是一本名为《赤蛇》的书,作者大概是让·科克托,因为文体如出一辙。书中载有墨洛温王朝的家谱,圣叙尔皮斯教堂的平面图和13首与黄道十二宫图有关的诗(包括添加在天蝎座与猎户座之间的“持蛇人”座)。两份文卷的公认作者(总计四人)均死于不明原因。

郇山隐修会的根源,据说是公元46年左右由一位埃及圣贤奥尔姆斯领导的炼丹修法会,也叫诺斯替会。1188年,郇山隐修会改换“圣山教团”名称时,曾将“奥尔姆斯”作为副名。同一时期,他们还把自己叫做“真宗玫瑰教团十字”,表明郇山隐修会可能就是最早的玫瑰十字教派。

直到中世纪,才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知与圣山有关的一个组织。位于法国北部阿登地区斯特内城的金谷[据传说,寡妇玛蒂尔达的婚戒掉进谷中的山泉。她刚做祈祷,泉内有条鳟鱼衔着戒指跃入她的手中。她失声惊叫:真是一处金谷!尔后,人们在此建立修道院。]修道院(曾被叫做“撒旦魔教”),由来自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的一群僧侣在1070年修造,他们的首领是墨洛温家族的“乌尔苏斯王子”[Ursus,拉丁语义“熊”](蜚传为达戈贝特二世的曾孙斯希思贝尔)。这些僧侣奠立了圣山教团的基础,与他们一起投身创建的有1099年占领耶路撒冷的布雍的戈弗雷和他的圣殿骑士。布雍的戈弗雷不仅是洛兰 [Lorraine为11-18世纪雄霸法兰西王国东北的公爵家族头衔,该家族于1740年与日耳曼哈布斯堡家族合而为一。]的公爵,作为达戈贝特二世的子孙,他又是墨洛温家族的血脉——当之无愧的王者。斯特内城是墨洛温王朝的两座都城之一。679年12月23日,就在这城郊的乌弗利圣林中,达戈贝特二世遭到了暗杀,恰像丹·布朗所说的那样“在树下沉睡时被刀刺入眼窝”。据说,是他的教子奉“胖子”丕平——身为达戈贝特宫廷宰相的叛逆——之命刺杀了他。

显而易见的是,郇山隐修会要恢复的是达戈贝特二世被暗杀后,墨洛温家族的血脉所失去的占居欧洲王位的天赋特权。通过政治契约与婚姻联盟,这一家族最终与许多贵族王室血脉相融,诸如布朗舍弗尔、吉索尔斯、圣卡莱尔、孟德斯鸠、孟贝萨特、玻埃尔、路易西昂、普兰塔得和哈布斯堡—洛兰家族等。根据当时的史料确证,教团大本营建立在耶路撒冷城南锡安圣殿山上的圣母修道院内。那是一座在拜占庭古堡废墟上重建的金汤要塞。据1990年的《圣经考古》杂志,圣殿山似乎曾是耶路撒冷“基督教贫修会”的总部。这些耶稣的追随者们认定,基督教的合法首领应该是耶稣的兄弟雅各,而不是他的使徒保罗。

不能充分肯定的宣称是,兰登所说的郇山隐修会“尊崇女圣,具有完好的历史记载”,而尊崇他们敬为耶稣之妻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是女性原则的体现。正如翠茜·特威曼在她的《达戈贝特复仇记》中所述:

许多圣杯的研究者们将抹大拉的玛利亚崇奉为女性英雄,声称她被“删出圣经” 是由于教会受到她女性的威胁。然而,无论抹大拉还是教会尊长,都没有吐露过这样的言词,也不可能形成过这样的想法。抹大拉对教会的威胁,并非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出于她身为耶稣子女的母亲——这些子女是传承王族和宗教两系的后嗣。无论从何而言,他们本该有权并合理接领的不仅是基督的教会,还有耶路撒冷的王位(在某些人看来,这一王权本来也该雄霸环宇)。这两项权益才是对教会的威胁,因为它们非但要在精神上、也要在俗世中统治世界,恰如教会宣称它们可以不论出身来扶立国王。布雍的戈弗雷非常清楚他身为圣杯家族的成员,继而又是墨洛温的后裔和事实上的耶路撒冷之王,因为他的远祖可回溯至大卫一脉。占领耶路撒冷之后,他组建了圣殿骑士。尽管另有三支基督教军队趋向耶路撒冷,戈弗雷似乎知道他将被选做耶路撒冷的国王。至少他在从征前卖掉全部财产,清楚地表明了他将要永留耶路撒冷的意愿。尽管如此,他拒绝“国王”的头衔,而接受了“圣陵保护者”的称号。白金特、雷伊和林肯提出的论点是,前文所说的卡拉布里亚建院僧侣,后来无缘无故便从金谷修道院消失,与陪同戈弗雷进入耶路撒冷的非军事顾问团体,其实就是同一组人。他们还认为,就是这组人后来选立了耶路撒冷的国王。[戈弗雷1100年逝世,他的弟弟随即被拥立为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拉丁国王。]

圣山教团看来是在1118年至1152年间以锡安山的圣母修道院为中心,从圣殿骑士的公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27年,圣殿骑士们在特鲁瓦由香槟伯爵[法国东北部的封建贵族,特鲁瓦是伯爵领地的首府。1314年的香槟伯爵成为法王路易十世,而他的父亲就是镇压圣殿骑士的腓力四世。]的宫廷授权成为军事教团,雨戈·帕扬当选大师。

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靠两年战争于1144年兼并香槟地区,即17世纪气泡香槟酒的源产地。]第二次十字军远征归来时,带回了圣山教团的95位成员。其中七人加入了圣殿骑士的军旅,其他的回到奥尔良重新建立法兰西的分支联盟。路易七世在法兰西建立教团的文件,仍旧保存在档。

斯特内的金谷修道院在1131年变成了西多[即“西斯特”教派,1098年在法兰西的西多成立的教团。首领为莫莱斯姆的圣徒罗伯特,该派立志遵从公元6世纪圣徒班尼迪克创立的修行戒律。]教团的圣居。这派人以往的生活贫苦不堪,迁居后状况却随骑士团一道改善。双方都获取了巨额财富和大片土地。

圣山教团的名字,最迟出现在署期1116年7月19日的文件中。继而找到的还有署期1178年的教令,上面带有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玺,并确认教团所属的土地不仅在圣城,也遍及欧洲大陆。

1956年,来自库姆兰的《铜卷书》(Copper Scroll)[即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在曼彻斯特大学得到破译。书中揭示,“约柜”和一笔数目巨大的金砖宝藏,掩埋在所罗门圣殿下。1979年,圣卡莱尔的皮埃尔·普兰塔得——最后一位知名的郇山隐修会大师,对白金特、雷伊和林肯承认,郇山隐修会手中掌握着来自耶路撒冷古神殿的宝藏。这份宝藏于公元66年曾遭到罗马人的抢夺——那段历史场面记录在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上。西哥特人劫掠罗马时,这份宝藏又被他们抢走,可能是运到了法国南部临近莱纳堡教堂的某个地方。普兰塔得先生接着说,这份宝藏“时机一到”就会归还以色列。他没有明言那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宝,还是一套文卷,或者像丹·布朗所言是一张指示圣杯藏匿处的地图。

另有一段传奇,说是卡塔尔“异教徒” 占有了这份宝藏。卡塔尔派(或称“阿尔比派”[Albi,法国城市,该教派发源地。拉丁语为Albiga。])的总部位于现今法国的朗格多克,即莱纳堡所在的地区。1209年,该教派遭到血腥屠杀,这是一场由3万名士兵执行的种族清洗。朗格多克是当时重要的学术中心——这威胁着罗马天主教。卡塔尔派总体上对宗教的轻率不拘,尤其对罗马天主教缺乏礼敬,是引发教会当权者心中仇恨的最大原因。诸多“逾律罪行”中,包括对他们曾经施行生育控制和人工流产的指控。有些人认为,传言中他们把持的宝藏已不再是黄金,而可能指的就是圣杯或知识学问——它们能够带来无法想像的财富。

达·芬奇密码与郇山隐修会

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在前页里写道:

“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多西耶秘密》的羊皮纸文件,才知道包括艾萨克牛顿、维克多雨果和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

郇山隐修会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作者称是为了保护耶稣的血脉。问题是:即使耶稣有后代,耶稣离世已经1000余年,这种保护有什么意义呢?

(1)首先,真正的“危险期”(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耶稣有后人而且确实会受迫害)已过,根本无须保护。

(2)所谓的“后人”早已流落民间,1000余年后的修会不可能无所不能地找到已经失散的人们。

(3)假如耶稣的“后人”可以平安地度过最初最危险的一千年,也就不必担心下面一个一千年,这种保护纯粹是多此一举。

(4)最后,据作者“坦白”:法国国王组织了这次保护,而作者又声称,耶稣的后代是墨洛温王朝的后裔,吊诡的是,这个王朝恰恰是耶稣后人的篡位者,是其敌人,敌人去保护仇敌,这是什么逻辑呢?而且,后来法国国王又没有任何原由地屠杀了自己的工具(隐修会和圣殿骑士);更令人匪夷所思地是,国王不直接指挥圣殿骑士,而要通过几个文人来“控制”强悍的圣殿骑士,并且在面对后来的军事清洗时,几个百无一用的书生竟比足智多谋久经沙场的圣殿骑士更有逃生的能力。这都是痴人说梦,更是天方夜谭。就好比说,刘邦大帝会出力去保护秦始皇的后裔;或者说秦始皇之流会通过几个儒生去指挥他的军队;还可以说,假如秦始皇的后代流落民间,过了上千年后,突然会有某个组织莫名其妙地找到他们(请问他们能找到吗?难道逃难的人会留下密码等人找吗,反过来,所谓的隐修会可以这么快地找到耶稣隐蔽的后人,那么耶稣的后人在一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又如何能不被仇敌杀死无数次呢?)要对他们进行保护。而且,经过岁月的淘洗,这时他们的后代已经成千上万,保护又该从何处下手呢?一点可操作性和逻辑可能性也没有呀。

郇山隐修会在中世纪的历史中根本不存在。但丹·布朗却,煞有介事地祭出了一份所谓的“多西耶秘密”

郇山隐修会历任长老以及大师的名单:

让·德·吉索尔1188-1220

玛丽·德·圣辛克莱1220-1266

纪尧姆·德·吉索尔1266-1307

爱德华·德巴尔1307-1336

让娜·德巴尔1336-1351

让·德·圣辛科莱1351-1366

布朗斯·德·埃夫勒1366-1398

尼古拉斯·弗莱默尔1398-1418

勒内·德安茹1418-1480

约兰德·德巴尔1480-1483

桑德罗·波提切利1483-1510

列奥纳多·达·芬奇1510-1519

科内塔布勒·德·波旁1519-1527

费尔迪南·德·贡扎克1527-1575

路易·德·内韦尔1575-1595

罗伯特·弗拉德1595-1637

J·瓦伦丁·安德烈亚1637-1654

罗伯特·博伊尔1654-1691

艾撒克·牛顿1691-1727

查尔斯·拉德克利夫1727-1746

夏尔·德洛兰1746-1780

麦克西米莲·德洛兰1780-1801

查尔斯·诺迪耶1801-1844

维克多·雨果1844-1885

克劳德·德彪西1885-1918

让·考克托1918-1963

(世纪版中译本312-313页)

而事实上,这份名单已经被证明是由一个名叫“郇山隐修会”的恶搞型“娱乐”团体的大师皮埃尔·普兰塔德伪造的,这个,学界

胡红一的人物自述

人物特写:说说东西(节选)文:胡红一从知道东西(广西作家,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到认识东西,中间隔了好几年。最初是看他的小说,有时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