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有关的研究书籍和其作者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2收藏

西游记有关的研究书籍和其作者,第1张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 张习孔 工人日报 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 戈弩 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 王顾明 光明日报 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钟凤 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 兆明 中华书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 陈毓罴 光明日报 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 李国生 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陈留 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刘大、张碧波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 杨柳岸 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河南日报 1964.12.8

  《西游记》小议 陈推之 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报 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 何惠云 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7

  瓷枕与《西游记》 郁博文 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斋憎”小议 侯定乾 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启成 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 章启迪 语文战线 1976.3期

  花果山游记 来俊华 连云港文艺 1977.1期(江苏文艺 1978.1期)

  论孙悟空 朱彤 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 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 赵明政 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李洪甫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赵星景 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 霍旭东 甘肃师大学报 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 简茂森 安徽师大学报1978. 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埝任 四川师院学报 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 朱式平 山东师院学报 1978.6期

  论孙悟空 刘烈茂 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黄福根、谢文柏 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苗壮 辽宁师院学报 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殷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 1集 1979. 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 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 高子 书法 1979.4期

  评《西游记》 徐应佩、周溶泉 书评 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 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 中华书局 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 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罗东升 华南师院学报 197 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严云受 安徽师大学报 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陈宏遂 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 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 黄福根、谢文柏 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 蒋星煜 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 刘毓忱、杨志杰 南开大学学报 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王志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 袁珂 文艺论丛 1979. 7辑

  《罗摩衍那》浅论 季羡林 外国文学评论1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 苏兴 随笔 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 夏星南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 苏兴 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 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胡光舟 江汉论坛 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 朱继琢 华南师院学报 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 娄书武、于蕴生 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 罗宪敏 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陈澉 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师大学报 1980. 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 张传藻、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 1980• 2期

  孙悟空的故乡 夏振亚 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 陈澉 北方论丛 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 蓼南 文学遗产 1980.2期

  《西游记》琐谈 苏兴 文学遗产 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 王丽娜 文献1980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东海1980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 聂石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 蒋松源 语文教学通讯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 古丁 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 孙红芮 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 张成材 青海师院学报 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 蔡国梁 学林漫录2集 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娱乐 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 蒋文野、丁乃迟 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 徐宗才 人民日报 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 中华文史论丛 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 顾农 晋阳学刊 1981. 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 严敦易 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 高明阁 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苏兴 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刘毓忱 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佘德余 绍兴师专学报 1981.4期

  吴承恩 江山 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陈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刘蕙孙 古典文学论丛2辑 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 柳和城 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 罗宪敏 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季羡林 文学遗产 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 储大泓 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赵国华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 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 陈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 冯立三 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 秦九凤 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 刘泽球等 江苏教育(中学版) 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 姜威等 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蓼南 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刘远达 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刘怀玉 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苏兴 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 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 黎宏基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将才让译 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 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 徐沁君 扬州师院学报 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 陈民牛 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 扬江柱 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 张春树 社会科学辑刊 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 裴树海 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刘守华 民间文艺集刊2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 李遵义、刘明 历史知识 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 王永生 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 袁珂神话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 李洪甫 文汇报1982. 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曾明 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潘寿全 学术论坛 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 钟扬 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 王季深 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学评论 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丁黎 学术月刊 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赵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傅继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李时人、蔡镜浩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 刘坚 中国语文 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 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 彭荣生 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 旷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 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 南开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 季羡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 苏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

  吴承恩小传 苏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 李辰冬 畅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 李辰冬 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 高小阳、顾阳 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 高小阳 文学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游记》图谱 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 罗锦堂 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 谢云飞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说《西游》 赵聪 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 赵聪 友联书店 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亚学报5-2 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桥 新亚学报6-2 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清华学报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 陈炳良 国语日报 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1970

  《西游记》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现代文学 4 5期 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 卢元骏 书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 余国藩 中国时报 1973.12. 13、14 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萨孟武 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 台静农 东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林以亮等 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傅述先 竹轩时语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 糜文开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 糜文开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东大 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 黄庆萱 幼狮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陆西星传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论沙僧 张静仁 中外文学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 苏其康 新亚学术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谈《西游记》 姚永萼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0

  《西游记》中若干情节本源的探讨——读慈恩传记 曹仕邦 中国学人 1期 1970(幼狮月刊 41卷 3期1975)

  罗摩衍那在中国(Rāmāyana in Chna) 罗怙•毗罗(Dr.Rashu Vira)、山本(Dr.Chikyo yam amoto) 1938、1955

  同源的传说(The KaPPa Legend)石田英一郎 民间文学研究(Fo1klore Studies) No.9 1950

  真实的三藏及其它(The Real Tripitaka and other Pieces) 阿瑟•韦理( Arthur Waley)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 伦敦艾伦与昂温出版社 1952

  远东猿猴传奇(Far Eastern Monkey Lore)卡萨尔(U.A.Casal)日本纪念文集(Monumenta Nipponica) No. 12 1956

  评路易•艾维诺尔的法译本《西游记》德米耶维勒(P.Demiville)通报(Toung Pao)XIV13-5荷兰

  中国小说(The chinese Novd)福伊尔沃克尔(Fener-Werker,yi-tse Met)东方古典文学探研(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

  中国神话(CBinese Mythology)吴益泰(Du-I-Tai)拉鲁斯神学百科全书 纽约普罗米修斯出版社 伦敦巴奇沃思出版社 1959

  中国文学的历史导论(Chinese A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陈绶颐(Chen Shou-yi)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61

  佛教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Buddhist 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柳存仁(Liu Ts’un--yan)威斯巴登奥托•哈拉索维茨(Wiesbaden,Otto Harrassouwitz)出版社1962

  西游记的原型(The Prototypes of Monkey)柳存仁(Liu Ts’un-yan)通报(Toung Pao) 51:1 1964荷兰

  关干猴与奥德赛的比较解说(Notes for a Comparison of the Odyssey and Monkey) 哈里特•戴伊(Harriet Dye)东西万文学(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8:1 1964

  吴承恩评传(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柳存仁 莱顿E.J.布里尔出版社 1967

  两部明代小说的新透视:西游记和西游补(New Perspecfi-ves on two Ming Novels:Hsi-yu Chi and Hsi-yu Pn) 温玲(Wenlin)中国仁道之研究美国麦迪逊出版社 密尔沃基出版社 英国伦敦出版社 1968

  中国古典小说评介(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夏志清(Hsia Chih-is’iug) 纽约、伦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68

  中国小说研究论著目录(Chinese Fiction:A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Artic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李田意(Li Tien-yi) 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 1968(126-132页有评介《西游记》的内容)

  《西游记》: 16世纪中国小说前史之研究(The Hsi-yu Chi A Study of Antecendent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nese NoveL) 杜德桥(Glen Dubridge) 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0 1979

  对此书的评介文章,有以下各篇:

  ①夏志清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XXX,4

  ②王安布罗西奥《Wang Ambrosio》西班牙东方学会会报(Boletin de la Asociacion Espano la de OdeientaliSt8S)Vll

  ③安德烈•莱维(Andr在Levy)通报(Toung Pao,Leiden)LVll 5

  ④多尔比(W.Dolby) 亚洲要闻(Asia Major) 伦敦

  ⑤肯尼思•佩(Kenneth Pai) 美国东方学会会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sl Society)XCll 2巴尔的摩

  ⑥杨•温斯顿(Yang Winston L.Y.杨联升) 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安阿伯

  ⑦赫罗纳莫瓦--诺沃特纳(z.Heronamova-Novotna)东方学会录(Archiv Orienta1ni)XLI 4 布拉格

  罗摩衍那——印度与亚洲历史联系和文化传播的媒介(Romayana-An Instrument of Historical Cantact and Cultural India and Asia)德塞•N•桑托西(Santosh N. Desai)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 1970

  评阿瑟•韦理(Arthur Waley)译《猴》(Monkey) 利昂内罗•兰西奥蒂(Lione11o Lanciotti)东西方杂志(East & West)XXlll 3-4

  吴承恩:生平与经历(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和风堂读书记(Selected Papers ft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西游记》成书的新研究(A New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si-yu Chi)东方文化学院学报(Acta Asi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32 1977 东京

  评波兰塔杜什•兹比科斯基《西游记》译本《猴子造反》拉勃卡——科切罗瓦东方学评论( Przeglad Orienta-listyczny)4

  《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寓言(Allegory in Hsi-yu Chi and Hung-Lon Meng) 蒲安迪(A.H.Plaks) 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7

  有关“探索”的神话和喜剧——从唐•吉诃德和哈克贝里•费恩看《西游记》( Mythic and Comic Aspects of the Quest:Hsi-yu Chi as seen through Don Quixote and Huckleberry Finn) 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77

  于国藩英译本《西游记》书评:

  ①波拉德(D.E.Pollard)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ontal and African StndinS,LOndon)XLI,3 1978 伦敦

  ③王靖宇(Wang,John C.Y.) 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XXXVⅡ,4 1978

  中国《譬喻经》中的罗摩故事( La Legende de Rama dans sun Auvdana Chinois)西特莱•勒维(Sytlain Lervui)

  中国小说的改编技巧——谈《西游记》第九章 阿尔萨斯•严 中国文学一卷2期 1979

  大家一起来来来:既然是要研究,就要尽可能地多一点。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一)叙述的作用

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3、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参数丨)人物之一。”

(二)叙述方法学习注意事项:

1、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二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其用法有

①“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②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③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三)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四)叙述的要求

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

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

第三,详略得当。

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1、《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有韵地你走来

3、《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4、《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平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5、《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

太阳升火,月亮沉珠

哪一波是捉月人?

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

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

听,鱼龙东去,扰扰多少水族

当我老去,千尺白发飘

该让我曳着离骚

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

汩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

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

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

恰似母亲的手指,孩时

呵痒轻轻,那样的触觉

大江东去,千唇千靥是母亲

舔,我轻轻,吻,我轻轻

亲亲,我赤裸之身

仰泳的姿态是吮吸的资态

源源不绝五千载的灌溉

永不断奶的圣液这乳房

每一滴,都甘美也都悲辛

每一滴都从昆仑山顶

风里霜里和雾里

幕旷旷神话里走来

大江东去,龙平媒向太阳

龙尾黄昏,龙首探入晨光

龙鳞翻动历史,一鳞鳞

一页页,滚不尽的水声

胜者败败者胜高低同样是浪潮

浮亦永恒沉亦永恒

顺是永恒逆是永恒

俯泳仰泳都必须追随

大江东去,枕下终夜是江声

侧左,滔滔在左耳

侧右,滔滔在右颊

侧侧转转

挥刀不断

失眠的人头枕三峡

6、《五陵少年》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族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梁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支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

听见没有?来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黄行的橱窗挂着

当掉五花马只剩下关节炎

再没有周末在西门町等我

於是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

来一瓶高梁哪店小二

7、《火浴》

一种不灭的向往向不同的元素

向不同的空间至热或者至冷

不知该上升或是该下降

该上升如凤凰在火难中上升

或是浮於流动的透明一氅天鹅

一片纯白的形象映着自我

长颈与丰躯全由弧线构成

有一种欲望要洗濯也需要焚烧

净化的过程两者都需要

沉淀的需要沉淀飘扬的飘扬

赴水为禽扑火为鸟火鸟与水禽

则我应选择选择哪一种过程

西方有一只天鹅游泳在冰海

那是寒带一种超人的气候

那□冰结寂寞结冰

寂是静止的时间倒影多完整

曾经每一只野雁都是天鹅

水波粼粼似幻亦似真在东方

在炎炎的东有一只凤凰

从火中来的仍回到火中

一步一个火种蹈着烈焰

烧死鸦族烧不死凤雏

一羽太阳在颤动的永□□上升

清者自清火是勇士的行程

光荣的轮回是灵魂从元素到元素

白孔雀天鹅鹤白衣白扇

时间静止中间栖着智士隐士

永□流动永□的烈焰

涤净勇士的罪过勇士的血

则灵魂你应该如何选择

你选择冷中之冷或热中之热

选择冰海或是选择太阳

有洁癖的灵魂啊□是不洁

或浴於冰或浴於火都是完成

都是可羡的完成而浴於火

火浴更可羡火浴更难

火比水更透明比火更深

火啊永生之门用死亡拱成

用死亡拱成一座弧形的挑战

说未拥抱死的不能诞生

是鸦族是凤裔决定在一瞬

一瞬间□火的那种意志

千杖交笞接受那样的极刑

向交诟的千舌坦然大呼

我无罪!我无罪!我无罪!烙背

黥面我仍是我仍是

清醒的我灵魂啊醒者何辜

张扬燃烧的双臂似闻远方

时间的飓风在啸呼我的翅膀

毛发悲泣骨骸呻呤用自己的血液

煎熬自己飞凤雏你的新生

乱曰:

我的歌是一种不灭的向往

我的血沸停腾为火浴灵魂

蓝墨水中听有火的歌声

扬起死後更清晰也更高亢

8、《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

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9、《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10、《纱帐》

小时候的仲夏夜啊

稚气的梦全用白纱来裁缝

圆顶的罗帐轻轻地斜下来

星云□□的纤洞细孔

仰望着已经有点催眠

而捕梦之网总是密得

飞不进一只嗜血的刺客

——黑衫短剑的夜行者

只好在外面嘤嘤地怨吟

却竦得放进月光和树影

几声怯怯的虫鸣

一缕禅味的蚊香

招人入梦向幻境蜿蜒——

一睁眼

赤红的火霞已半床

11、《寄给画家》

他们告诉我今年夏天

你或有远游的计划

去看梵谷或者徐悲鸿

带着画架和一头灰发

和豪笑的四川官话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又是行不得也的雨季

黑伞满天黄泥满地

怎麽你不能等到中秋?

只有南部的水田你带不走

那些土庙那些水牛

而一到夏天的黄昏

总有一只两只白鹭

彷佛从你的水墨画图

记起了什麽似的飞起

12、《第三季》

第三季第三季属於箫与竖笛

那比丘尼总爱在葡萄架下

数她的念珠串子

紫色的喃喃叩我的窗子

太阳哪太阳是迟起的报童

扔不进什麽金色的新闻

我也不能把忧郁

扔一只六足昆虫的尸骸那样

扔出墙去

当风像一个馋嘴的野男孩

掠开长发要找谁的圆颈

我欲登长途的蓝驿车

向南向犹未散场的南方

13、《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

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昆虫,

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

一只来自亚热带的

难以消化的

金甲虫。

文明的群兽,摩天大楼压我们

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几何图形

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

压我,压我,但压不断

飘逸于异乡人的灰目中的

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得更早--

(他要赴南中国海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杖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根歇底沏。

爵士乐拂来时,街灯簇簇地开了。

色斯风打着滚,疯狂的世纪构发了--

罪恶在成熟,夜总会里有蛇和夏娃,

而黑人猫叫着,将上帝溺死在杯里。

而历史的禁地,严肃的艺术馆前,

巨壁上的波斯人在守夜

盲目的石狮子在守夜,

槛楼的时代逡巡着,不敢踏上它,

高高的石级。

而十九世纪在醒着,文艺复兴在醒着,

德拉克鲁瓦在醒着,罗丹在醒着,

许多灵魂在失眠着,耳语着,听着,

听着--

门外,二十世纪崩溃的喧嚣。

14、《圆通寺》

大哉此镜看我立其湄

竟无水仙之倒影

想花已不黏身光已畅行

比丘尼如果青钟铜扣起

听一些年代滑落苍苔

自盘得的圆颅

塔顶是印度的云塔顶是母亲

启古灰匣可窥我的脐带

联系的一切曾经

母亲在此母亲不在此

释迦在此释迦不在此

释迦恒躲在碑的反面

佛在唐佛在敦煌

诺佛就坐在那婆罗树下

在摇篮之前棺盖之後

而狮不吼而钟不鸣而佛不语

数百级下女儿的哭声

唤我回去回後半生

15、《鼎湖的神话》

用的是盘古公公的钢斧

劈出昆仑山的那一柄

蛀的是老酋长轩辕的乌号

射穿蚩尤的那一张

涿鹿,涿鹿在甲骨文里

雪人在世界的屋脊上拾到

鹏的遗羽当黄河改道

乾河床上赫然有麒麟的足印

五百年过去後还有五百年

喷射云中飞不出一只凤凰

龙被证实为一种看云的爬虫

表弟们据说我们是射日的部落

有重瞳的酋长有彩眉的酋长

有马喙的酋长卵生的酋长

不信你可以去问彭祖

彭祖看不清仓颉的手稿

去问老子老子在道德经里直霎眼睛

去问杞子杞子躲在防空洞里

拒绝接受记者的访问

早该把古中国捐给大英博物馆

表弟们去撞倒的不周山下

坐在化石上哭一个黄昏

把五彩石哭成缤纷的流星雨

而且哭一个夜表弟们

把盘古的眼睛哭成月蚀

而且把头枕在山海经上

而且把头枕在嫘祖母的怀里

而且续五千载的黄梁梦在天狼星下

梦见英雄的骨灰在地下复燃

当地上踩过奴隶的行列

16、《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17、《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

诞生台风的热带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驯鹿的白色王国,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18、《黄昏》

倘若黄昏是一道寂寞的关

西门关向晚霞的

匆匆的鞍上客啊,为何

不见进关来,只见出关去?

而一出关去就中了埋伏

晚霞一翻全变了黑旗

再回头,西门已闭

——几度想问问蝶上的边卒

只见蝙蝠在上下扑打着

噢,一座空城

19、《夜色如网》

你知道夜色迷离是怎样来袭的吗?

从海上?一盏渔火接一盏渔火?

从陆上?一柱路灯接一柱路灯?

从风上?一只归鸟接一只归鸟?

恢恢的天网疏而不漏

撒网的手向无中生有

你知道是怎样放怎样收的吗?

看坡下斜斜的一行马尾松

须发蓬茸,背光的姿态

愈来愈暧昧,也愈朦胧

面海的那扇长窗

正要说暮色来了

忽然一变色

说,夜色来了

说,灰茫茫的天网无所遗漏

正细孔密洞在收口

无论你在天涯的什么半岛

地角的什么楼

20、《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西游记有关的研究书籍和其作者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