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氏的来历
禹姓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元和姓攥》称:禹氏,夏禹之后,支庶以先祖谥号为姓。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因治水不利被责。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变治水方法,终于将洪水制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禹继位夏部落联盟首领。
在大禹后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在2013年人口统计中排305位。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据湖南邵东《团山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太白公自西晋咸宁年间(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子孙遍布湖湘川黔等地。辛亥革命先驱禹志谟是团山禹氏56代孙。
据韩国《丹阳禹氏族谱》记载,始迁祖禹玄在高丽初年从中国东渡到丹阳定居,高丽(고려)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行政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禹玄在1014年(高丽玄宗5年)中了进士,任正朝户长,追增为门下侍中平章事。
据《河南荥阳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闻政公于明宣德年间(1429年),由浙江余姚江桥村迁徙到河南汜水虎牢关,已传至22世。
中国山西的寿阳县,江苏的阜宁县,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县崇山铺、团山镇,河南省的泌阳县、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河北省阳原县,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禹姓
1 关于杨家将的诗句
杨家将颂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
令公不屈触碑,化为青山铸脊梁。
儿孙踊跃战场,前仆后继月光。
为保社稷替君亡,坠落马鞍尘飞扬。
看破红尘遁空门,五郎一生伴佛旁。
四郎八郎落番帮,隐姓埋名难还乡。
可恨臣泄私愤,箭穿心陨七郎。
膝下七子皆捐躯,惟留六郎独凄凉。
佘老太君女豪强,葬罢夫儿整戎装。
旌旗招展贯长虹,刀云集耀眼亮。
且教虏休猖狂,扰我黎民犯我疆。
暂已敌寄英烈,待到凯旋万民唱。
杨门辈辈俱忠良,丹心一片永朝!
2 描写“杨家女将上战场”的诗有哪些《杨家女将》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赞杨家将》令公不屈触碑,化为青山铸脊梁。
儿孙踊跃战场,前仆后继月光。《杨将军》为保社稷替君亡,坠落马鞍尘飞扬。
看破红尘遁空门,五郎一生伴佛旁。《杨家四郎》四郎八郎落番帮,隐姓埋名难还乡。
可恨臣泄私愤,箭穿心陨七郎。《杨家女将》膝下七子皆捐躯,惟留六郎独凄凉。
佘老太君女豪强,葬罢夫儿整戎装。旌旗招展贯长虹,刀云集耀眼亮。
且教虏休猖狂,扰我黎民犯我疆。《杨家将》暂已敌寄英烈,待到凯旋万民唱。
杨门辈辈俱忠良,丹心一片永朝。
3 描写“杨家女将上战场”的诗有哪些希望有用,望采纳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
令公不屈触碑,化为青山铸脊梁。
儿孙踊跃战场,前仆后继月光。
为保社稷替君亡,坠落马鞍尘飞扬。
看破红尘遁空门,五郎一生伴佛旁。
四郎八郎落番帮,隐姓埋名难还乡。
可恨臣泄私愤,箭穿心陨七郎。
膝下七子皆捐躯,惟留六郎独凄凉。
佘老太君女豪强,葬罢夫儿整戎装。
旌旗招展贯长虹,刀云集耀眼亮。
且教虏休猖狂,扰我黎民犯我疆。
暂已敌寄英烈,待到凯旋万民唱。
杨门辈辈俱忠良,丹心一片永朝!
4 关于穆桂英的诗句七律 咏穆桂英
滴泪崖前翠柏悬,
荒冢漠漠记当年。
秀鸾刀破天门阵,
桃花马踏西夏川。
三千巾帼摧敌胆,
十二女杰殁关山。
满门忠烈杨家女,
为国捐躯第一先。
五律妇女节有感 (今音) 文:月颜~
满园春怒放,今日百花节。
沙场木兰笑,泪崖穆帅决。①
貂蝉美色计,贵妃与君别。
华夏江山定,神州多女杰。
注:① “穆帅”指“穆桂英”,“泪崖”指“滴泪崖”。
穆桂英
大破天门敌胆寒,裙钗飒爽跃征鞍。
金銮殿里歌迷舞,滴泪崖前草木丹!
穆桂英颂
杨门女门群芳谱,血战沙场穆桂英。
碧血青春身百战,风声鹤唳敌威名。
挥师鏖战天门破,拉朽摧枯神鬼惊。
智勇双全明大义,英姿巾帼史峥嵘。
七绝穆桂英
横枪跃马破天门,勇冠三军断敌魂。
五十先锋唯穆氏,征西夺险快仇恩。
临江仙 穆桂英
(新韵)
自古巾帼多显赫,英名垂世惊人
穆柯寨里踏征尘
临风闲把盏,谈笑破天门
奉命剿西擎帅印,春秋见证功勋
悬崖滴泪总伤心
满街弹唱曲,拍案颂忠魂
五律 穆桂英
天门奇阵破,才理女儿头。
弯弓穿辽甲,长缨挽中州。
山河奸佞误,忠臣碧血流。
滴泪崖前死,汴水千载羞。
七绝 秋登太行穆桂英寨遗迹杂吟(诗韵新编)
太行绝顶老城围,
历尽风云不颓摧。
闻说狼烟来海上,
四山霜木似旗飞。
浪淘沙 京剧小令之穆桂英挂帅(新韵)
边塞起争锋,虎恶狼凶。
裙钗换得甲鲜明。
战鼓马蹄声似雨,挂帅出征。
脂粉赴烟程,尽显雄风。
阵前奇计定输赢。
一剑横空何惧尔,百万穷兵。
穆桂英(古诗)
英姿飒爽骋龙媒,
烽火狼烟战事催
北国穷兵吞宋域,
虎媖无惧展奇才
挥刀旌旗猎猎壮,
狂寇闻风胆肝摧。
酣战洪州名远震,
长征万里凯歌飞。
大破西夏十二妇,
兵阻虎狼局势危。
倒取三关出奇计,
喋血险峰命西归。
体抛谷底崖落泪,
首挂高杆草木悲。
娇躯已化三年碧,
忠魂犹作巾帼威。
当年营垒今何在?
几度春秋洗古碑!
注:
1 穆桂英以献降龙木和宗保结缘,大破天门阵。
2 传穆桂英率杨门女将出征西夏,开头大胜,后在虎狼峡(今古浪峡)受阻。
3 倒取三关:穆桂英为打破西夏阻击,派杨满堂率部绕到西夏关隘后进行夹击。该计划虽然最后成功,但穆桂英在亲自攀越险峰,探查敌情时与西夏伏兵遭遇,一时大意,中箭身亡。死后脑袋被西夏兵割去号令。无头尸体则被抛落悬崖。
穆桂英挂帅
巾帼志不衰,
半百仍挂帅。
番帮何足论,
中华有英才。
七绝穆桂英
自古名女多书香,
战场拼杀有几将
桂英本是名门后,
骁勇无比天下扬
祭 穆桂英
英魂巾帼花为媒,
烽台硝起战鼓催。
北疆边迫侵掠域,
虎狼野噬将乏才。
挥戟胆识士心壮,
狂舞御俘抵寒摧。
酣垂鞭挞名威震,
十载争戈归心飞。
玉碎西川成功业,
香销谷底崖泪垂。
当年梳簪妆还在?
几招旌旗竖风碑!
穆桂英
立马横刀神飞扬,
战场拼杀岁月长
为国捐躯巾帼泪。
不为扬眉为杨郎
5 形容杨家将诗句苏辙--过杨无敌庙 古北口长城北口,有一座纪念杨老令公的杨无敌庙,苏辙曾留诗《过杨无敌庙》祭之: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清 周人甲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清 郎若伊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杨氏族谱》卷七杨氏族谱诗清 孔广居六季膏粱未有涯,乌衣巷口夕阳斜。
若从忠孝论门阀,个是并州第一家。代以威名夸冀北,人将族望数关西。
间关自有归根地,一涧潺湲认鹿蹄。族常奕奕勋名谱,都邑纷纷世系论。
太息千年分派大,四十余代见诸孙。几见艰难百战余,又将儒术耀门闾。
卷中人物纷如许,胜向琅环读异书。―――《杨氏族谱》卷七题挂月峰杨公塔墓清 广荫挂月峰前画本开,幽花异草满中台。
天留宝塔藏忠骨,地藉灵岩护将才。宋室山陵皆破碎,杨公邱陇尚崔巍。
虽然苦死陈家谷,累世名臣相继哉。―――《杨氏族谱》卷七题鹿蹄涧杨公业祠堂清 广荫仙鹿留踪去未回,巍峨祠宇建山隈。
令公自是能全节,炎宋何曾解爱才。遗甲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莓苔。
楹联题额纷无数,名宦诗人几溯洄。―――《杨氏族谱》卷七 回答者: hxx5644565 | 四级 | 2011-3-30 21:35 六州歌头·杨家将亭燧烟瘴,边塞起杀声。
杨家帜,孤军起,奋出征,陷围旌。血洗金沙地,令公剑,援无应,恨奸佞,绝食毙,愤难平。
后继延昭,万里云骑上,芦叶枪横。布阵羊山下,吹角灭辽兵。
转世天惊,六郎星! 望三关镇,益津路,淤口渡,瓦桥泾。雨歇后,阡陌静,放牛童。
柳笛声。依旧河山在,弦书鼓,世人听。
沧桑去,常遗恨,是何情?三代保国血战,雁门外、故道悲鸣。满门皆忠烈,百姓记浊清。
何断遗风?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清 周人甲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清 郎若伊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
6 形容杨家将诗句苏辙--过杨无敌庙 古北口长城北口,有一座纪念杨老令公的杨无敌庙,苏辙曾留诗《过杨无敌庙》祭之: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清 周人甲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清 郎若伊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杨氏族谱》卷七杨氏族谱诗清 孔广居六季膏粱未有涯,乌衣巷口夕阳斜。
若从忠孝论门阀,个是并州第一家。代以威名夸冀北,人将族望数关西。
间关自有归根地,一涧潺湲认鹿蹄。族常奕奕勋名谱,都邑纷纷世系论。
太息千年分派大,四十余代见诸孙。几见艰难百战余,又将儒术耀门闾。
卷中人物纷如许,胜向琅环读异书。―――《杨氏族谱》卷七题挂月峰杨公塔墓清 广荫挂月峰前画本开,幽花异草满中台。
天留宝塔藏忠骨,地藉灵岩护将才。宋室山陵皆破碎,杨公邱陇尚崔巍。
虽然苦死陈家谷,累世名臣相继哉。―――《杨氏族谱》卷七题鹿蹄涧杨公业祠堂清 广荫仙鹿留踪去未回,巍峨祠宇建山隈。
令公自是能全节,炎宋何曾解爱才。遗甲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莓苔。
楹联题额纷无数,名宦诗人几溯洄。―――《杨氏族谱》卷七 回答者: hxx5644565 | 四级 | 2011-3-30 21:35 六州歌头·杨家将亭燧烟瘴,边塞起杀声。
杨家帜,孤军起,奋出征,陷围旌。血洗金沙地,令公剑,援无应,恨奸佞,绝食毙,愤难平。
后继延昭,万里云骑上,芦叶枪横。布阵羊山下,吹角灭辽兵。
转世天惊,六郎星! 望三关镇,益津路,淤口渡,瓦桥泾。雨歇后,阡陌静,放牛童。
柳笛声。依旧河山在,弦书鼓,世人听。
沧桑去,常遗恨,是何情?三代保国血战,雁门外、故道悲鸣。满门皆忠烈,百姓记浊清。
何断遗风?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清 周人甲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清 郎若伊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
7 关于杨家女将的故事最好在200字左右传统杨家将评书中:杨继业生七子二女,收一义子,分别是:大郎杨延平,取妻张金定;二郎杨延定,取妻李翠萍;三郎杨延光,取妻花谢玉(有书称朱月梅或花似玉);四郎杨延辉,取妻云翠英(有书称林素梅);五郎杨延德,取妻罗赛英(有书称罗氏女或罗刹女);六郎杨延昭,取妻柴美容(即柴郡主)、大刀王兰英(又称王怀女);七郎杨延嗣,取妻杜金娥;八郎杨延顺,取妻肖金蓉(有书称周淑荣);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
金吾自恃为国丈王钦女婿,以为杨家只剩下一群女流,软弱可欺,更是猖狂,欲将无佞牌楼移为平地。佘太君不忍杨家为大宋出生入死,洒血疆场之功绩,毁败于奸臣之手。无奈,八妹再次惹怒真宗。眼见无佞楼将要不保,太君心如刀割,而更让她伤心难过的是杨家上下的不团结,各人为一时意气,愈闹愈僵,愈吵愈烈,犹如一盘散沙。佘太君的暗自伤心,让八妹各人不无感受,最后关头,八妹终解开心结,众人团结起来。
期间杨门女将出征告捷,乘胜追击,直捣“金沙滩”。杨门众媳妇夜祭亡夫,一位美貌姑娘杜金娥不请自到,自认与七郎私订终身,杨家第七个媳妇。佘太君虽被金娥率性真情感动,但不愿误人青春,不肯把她收留,众人更怀疑她是辽国萧太后派来做内应。太后借助奸细王钦里应外合,把杨门女将陷于绝地困局。幸得杜金娥不顾生死,破敌阵解救,助八妹及排风返朝,在八贤王及寇准的帮助下,成功请得六郎出关,里应外合杀退辽兵。太君终为金娥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动,承认金娥为杨家媳妇。
萧后死心不息,派人前往宋朝**军事机密,欲再挑起战火。在杨家众人合力追查之下,夺获名册,六郎仔细研究,终解开名册秘密,欲赶返京城,揭破辽国的阴谋,惜被王钦及王妃暗中陷害,六郎失踪生死未卜。幸得杨家忠将杨安奋勇追查,凭其过人的机智,终于发现六郎藏身之地,联同八妹及排风,救出六郎。杨门揭发王钦和王妃原是辽国奸细,真宗大怒,即下令捉拿二人。杨家再次立下大功,为宋室解除一个极大的威胁。
8 关于穆桂英的诗句七律 咏穆桂英滴泪崖前翠柏悬,荒冢漠漠记当年。
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 三千巾帼摧敌胆,十二女杰殁关山。
满门忠烈杨家女,为国捐躯第一先。五律妇女节有感 (今音) 文:月颜~满园春怒放,今日百花节。
沙场木兰笑,泪崖穆帅决。① 貂蝉美色计,贵妃与君别。
华夏江山定,神州多女杰。注:① “穆帅”指“穆桂英”,“泪崖”指“滴泪崖”。
穆桂英大破天门敌胆寒,裙钗飒爽跃征鞍。金銮殿里歌迷舞,滴泪崖前草木丹!穆桂英颂杨门女门群芳谱,血战沙场穆桂英。
碧血青春身百战,风声鹤唳敌威名。挥师鏖战天门破,拉朽摧枯神鬼惊。
智勇双全明大义,英姿巾帼史峥嵘。七绝穆桂英横枪跃马破天门,勇冠三军断敌魂。
五十先锋唯穆氏,征西夺险快仇恩。临江仙 穆桂英(新韵)自古巾帼多显赫,英名垂世惊人穆柯寨里踏征尘临风闲把盏,谈笑破天门奉命剿西擎帅印,春秋见证功勋悬崖滴泪总伤心满街弹唱曲,拍案颂忠魂五律 穆桂英 天门奇阵破,才理女儿头。
弯弓穿辽甲,长缨挽中州。山河奸佞误,忠臣碧血流。
滴泪崖前死,汴水千载羞。七绝 秋登太行穆桂英寨遗迹杂吟(诗韵新编)太行绝顶老城围,历尽风云不颓摧。
闻说狼烟来海上,四山霜木似旗飞。浪淘沙 京剧小令之穆桂英挂帅(新韵)边塞起争锋,虎恶狼凶。
裙钗换得甲鲜明。战鼓马蹄声似雨,挂帅出征。
脂粉赴烟程,尽显雄风。阵前奇计定输赢。
一剑横空何惧尔,百万穷兵。穆桂英(古诗) 英姿飒爽骋龙媒,烽火狼烟战事催 北国穷兵吞宋域, 虎媖无惧展奇才 挥刀旌旗猎猎壮, 狂寇闻风胆肝摧。
酣战洪州名远震, 长征万里凯歌飞。大破西夏十二妇,兵阻虎狼局势危。
倒取三关出奇计,喋血险峰命西归。体抛谷底崖落泪,首挂高杆草木悲。
娇躯已化三年碧,忠魂犹作巾帼威。当年营垒今何在? 几度春秋洗古碑!注:1 穆桂英以献降龙木和宗保结缘,大破天门阵。
2 传穆桂英率杨门女将出征西夏,开头大胜,后在虎狼峡(今古浪峡)受阻。3 倒取三关:穆桂英为打破西夏阻击,派杨满堂率部绕到西夏关隘后进行夹击。
该计划虽然最后成功,但穆桂英在亲自攀越险峰,探查敌情时与西夏伏兵遭遇,一时大意,中箭身亡。死后脑袋被西夏兵割去号令。
无头尸体则被抛落悬崖。穆桂英挂帅巾帼志不衰,半百仍挂帅。
番帮何足论, 中华有英才。七绝穆桂英自古名女多书香, 战场拼杀有几将 桂英本是名门后, 骁勇无比天下扬祭 穆桂英英魂巾帼花为媒,烽台硝起战鼓催。
北疆边迫侵掠域, 虎狼野噬将乏才。 挥戟胆识士心壮,狂舞御俘抵寒摧。
酣垂鞭挞名威震, 十载争戈归心飞。 玉碎西川成功业,香销谷底崖泪垂。
当年梳簪妆还在? 几招旌旗竖风碑!穆桂英立马横刀神飞扬, 战场拼杀岁月长 为国捐躯巾帼泪。不为扬眉为杨郎。
9 赞美“穆桂英”的诗词有哪些滴泪崖前翠柏悬,
荒冢漠漠记当年。
秀鸾刀破天门阵,
桃花马踏西夏川。
三千巾帼摧敌胆,
十二女杰殁关山。
满门忠烈杨家女,
为国捐躯第一先。
人物介绍: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生平经历:
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与梁红玉、花木兰、樊梨花齐名,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注:北宋由于金朝的侵略而灭亡,杨门女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与南宋,合称"宋朝",也就是大宋)。穆桂英与佘赛花有许多共同点。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继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穆桂英比佘赛花高出一筹的是战术。许多她的故事都关系到她的战略。佘赛花的战争故事却是寥寥无几。
大槐树的传说——明代城防和移民实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将军西征,平定河西诸路。明王朝废除了元朝军政机构永昌路和西凉府,在凉州设立了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管辖(明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
凉州卫的治所凉州,在地理位置上历来是抗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和多民族争夺的要地,凉州的得失关系着西北边防的大局。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残元势力还很大,而且西北的重点就在凉州之北。如果残元势力占据了凉州,从战略上来说明朝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因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凉州的安危和布防。在凉州的东北面从东向西,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东接古浪,西连永昌;沿长城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和驻兵的逻铺。公元1377年,驻凉州都指挥濮英出于军事防务的考虑,对凉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增修,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高了 1米。公元1391年,凉州总兵宋晟在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的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 4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36座,在北城墙的西边独建一高楼,用来眺望远方,警报敌情。公元1574年,甘肃巡抚廖逢节、总兵石茂华又历时两年,用砖包砌了城墙。至此,凉州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时,发动民工修堡筑寨,设立保甲制度,联防自卫,堡、寨联为一体,平时耕种,战时据守自卫。因此,凉州(从明开始)以堡、寨命名的村庄遍布全境。堡寨保甲的设置,对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措施得力,加上明对驻守武威的将领也慎于选派,如濮英、宋晟、姜、达云、毛忠等都是熟悉边情、勇敢善战的优秀将领,因而在残元势力接连窜扰,不断进攻凉州的情况下,明朝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充分发挥了凉州这一军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常入侵,战争频繁,户口锐减,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初期曾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中后期,因京畿连年荒歉,也曾移民凉、甘一带以解温饱。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赋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凉州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屯地”、“屯庄”、“吴家屯庄”等地名,许多家谱、族谱都记载其祖先徙居凉州的事实,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这些情况实际上就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反映。特别是大槐树的传说,有着非常确切的实证。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边和移民就食的情况。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树下集中,然后编排队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在凉州至今还有“发放”、“安置 ”等乡村名称,这些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安置机关所在地。移民们离别养育了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到千万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去生活,毕竟难以割舍。古人分别时曾有折柳相赠之习惯,“柳”者留恋之意。移民们则带上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移民活动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凋落,树上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哀鸣,令他们不忍离去,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与此有关。在武威众多的槐树当中,尤以城东10公里处清水乡张清堡大槐树最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69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前去观赏者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这也算是对祖先的怀念。1989年4月21日,武威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国槐为市树,充表达了广大凉州人民热爱国槐、缅怀祖先的心愿。现在,凉州城区各街道槐荫蔽日,嘉树葱郁,把古城妆点得美丽多姿。
明朝在移民屯田的同时,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设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把水利纳入移民屯田统一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很发达,在沿边地区设了“茶马司”,专理茶马互市,还设有专门的茶马集市。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创修了兰州黄河浮桥,开辟了由兰州直通河西的官马大道,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和递运所。这些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明朝还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武威现存的古建筑有文庙、海藏寺、大云寺、莲花山、罗什寺、金塔寺等,都是明朝新修和增修的。凉州是全国保存明代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古槐三代
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
山西“洪洞”县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在中原和北方更可谓妇孺皆知。一个小小的县名,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这大概是因为:一是洪洞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二是随明初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在这些地方以外的地方,也因这些省人口的外迁而也把洪洞作为寻跟问祖之地,如东北三省、台湾。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皖、苏、鄂、蒙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曾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例如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传》),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而散居各地。清军入关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例,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台湾,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据说还有有些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仍有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资料来源——网络)
我们想象中的古镇,总是有着江南烟雨的朦胧,有着小桥流水的婉约,有着青石板的湿漉,你可曾想过,甘肃的古镇有哪些?景色会是如何的呢?
甘肃,在我们眼里一直都是荒和繁并存,冰与火并在的一个地方,其实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里有着很多的古镇风景,不禁令人好奇极了,不知道这样的地方的古镇是不是也是像江南古镇一样婉约。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甘肃的古镇风景吧!
1、青城古镇
青城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窄,故称“一条城”或“条城”。
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近年来,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使黄河古镇青城引起了各方关注。根据当地流传久远的口头传说和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的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
有人经过考察研究,得出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青城龙头堡子山下。
青城的兰州水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碧口镇
碧口海拔624米,碧口位于西秦岭山地和岷山山系的交汇地带,是甘肃省海拔最低的地方。碧口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
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乾隆初年,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
凡甘、青及四川松潘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
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碧口是陕甘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大多与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像甘”的说法。碧口盛产龙井茶,品质非常不错。
在文县碧口镇的李子坝,清代道光年间开始就种茶,茶园里至今有1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这里海拔1200米左右茶园所出产的高山龙井茶更是甘肃茶叶的代表。
3、什川镇
什川镇距离兰州市区约20公里,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十字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
什川历史悠久,曾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明朝古堡遗址,历史传说优美动人。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的万亩梨园,使之成为兰州近郊的一处“世外梨园”。什川堪称“梨园之乡”。
连片梨园面积达12000余亩,树龄大多在三百年以上。梨树纳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园内梨树千姿百态,景象十分壮观,堪称“中国一绝”。
4、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也叫永泰龟城,位于景泰西南27公里处,因其城堡似金龟,故叫永泰龟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没有被攻破过。
5、安口镇
安口镇位于华亭县东南部,东邻崇信县,北接平凉市,南与陕西省相望,素有“陇东重镇”之称。安口镇为明朝“陇上窑”所在地。宣统二年(1910年),废里甲,立村镇,曾名为安口窑、窑头镇,红山镇。
安口镇辖区矿产资源富集,安口镇煤炭储量132亿吨,含煤面积145平方公里,占华亭煤田煤炭储量的404%。
安口历史上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大地,流传千家万户,“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
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至明末清初趋于衰落。
然而现如今,竟连一块精致瓷片也不能生产了,生产的大部分是粗陶瓷瓦罐瓦盆等。
6、大靖镇
大靖镇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大靖镇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该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时期称为“朴环”,商贸活动最为活跃。
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确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兵万人,而大靖的称谓来源于明时的一次重要战役,即“松山扒沙”之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盘踞在大小松山(今天祝松山滩古浪昌灵山一带)百年之久的鞑靼阿赤兔部纠集兵马,时而骚扰地方,过往商旅苦不堪言。
当年三月,巡抚甘肃兵部尚书田乐,雄集西宁、庄浪(今永登)、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镇番(今民勤)等数路军旅,征讨阿赤兔部。三月首战告捷,九月大获全胜。
从此,阿赤兔余部缩踞北部沙漠,不敢卷土重来。松山扒沙战役后,明廷改“扒沙”之名为大靖。阿赤兔部没有再来,而作为军事要地大靖,进入了新的商业繁荣期。
7、哈达铺
哈达铺,位于宕昌县城北部35公里,腊子口东南66公里处,地处岷山东麓的丘陵川坝之中,海拔2225米,阴凉湿润,盛产当归、红芪等中药材,是一个汉、回、藏、羌多民族聚居区。
哈达铺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三国时为“阴平古道”,魏将邓艾当年即从此入川灭蜀。哈达铺是当年红军走出藏区,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
1935年9月18日,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于20日到达宕昌哈达铺。红一方面军约14000人,在这里休整了两天。
毛泽东主席当时住在“义和昌”药店后面的瓦房里,并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负责人会议,根据全国的斗争形势,作出了向陕北进发的正确决策。“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8、天水街亭
古镇街亭即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街亭地处西秦岭北麓,西接古郡,北环渭水,处于麦积山风景区核心位置,踞天水市区约40公里。
2004年,当地村民在神农山重建古庙时挖掘出神农文化遗迹,经专家鉴定,认为街亭神农山是炎帝神农氏发祥地中心及祭天场所。
街亭也是先秦发祥地之一,街亭一带出土的秦人墓葬数量众多,文物丰富。除放马滩墓群外,麦积山秦文公墓,也是举世闻名。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早已家喻户晓。
街亭自古为天水门户,秦汉、陇蜀咽喉,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得失街亭,安危关蜀。
街亭古镇是汉唐古镇,先辈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设计,十字形街道,四条大街,东西街长约五百米,临街两旁都是上楼下店两层铺面,全镇居民多为明清建筑,千室连甍,规模宏伟;
石坊牌楼,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紫藤古巷。
9、礼辛古镇
“礼让是远古遗风,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即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
“广袤一条街,想开了,天也空,地也阔,风月天边堪共赏;上下五千年,铭记着,失亦得,穷亦通,青史有卷任评说。
礼辛镇位于甘谷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的清溪河南岸,礼辛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设礼辛里。
清溪河从黄土高原谷地涩行东去,滋润了一川,使得两岸菜地似锦,稻田纵横,杨柳葱郁,花木争茂,礼辛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块绿洲。
礼辛镇,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文化商贸重镇。礼辛遗址的彩陶成为一道旷世的文化风景。礼辛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
属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礼辛镇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为主。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
1935年、1936年,红军主力两次过礼辛。
10、阳关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镇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敦煌市市区西南64公里的古阳关脚下,是敦煌市最偏远的一个乡镇。
阳关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
阳关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大物博,境内水、光、土、热、野生动植物和旅行资源丰富,阳关镇又是著名的旅行胜地,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名胜古迹坐落于阳关镇境内。
北方的古镇,相比南方的一些古镇,这里多了些许的肃清和凄美,站在这里,望向远方,难免会让人喜欢去抒发一些心中的情感,这里的景色也很是大气,看着总是给人豁然开朗了的感觉。
禹姓氏的来历
本文2023-09-27 02:12: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