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清朝皇帝的家谱?
楼主说的可能是《玉牒》,即皇帝的家谱,清代玉牒的内容很难见到,清朝皇室玉牒重达115公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2600多册玉牒,详细记录了清朝历代所修的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堪称无价之宝。
现将玉牒的介绍附上。
清 代 玉 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顺治九年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加查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分别载入宗室黄册和觉罗红册。后因皇族人口剧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册报府,再由府详查注册。凡生子不报,以有作无;或本无子嗣,捏名抱养,以无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连负责官员和族长也要承担罪责。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带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初满族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辈。康熙朝开始,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1 所谓近支远支,是依与皇帝关系之亲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为远支。当然,觉罗更在远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亲带故者。嘉庆初年,因绵亿违反近支宗室命名规定,私用“金“字偏旁为长子取名“奕铭”,次子取名“奕镰”,遭嘉庆谴责:“自同疏远,是何居心?伊既以疏远自待,朕亦不以亲侄待伊,亲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领。”除将“奕铭”、“奕镰”分别改名为“奕绘”、“奕演”外,还命绵亿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职务,处分可谓相当严厉。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乱现象,嘉庆七年又特降谕:“朕之亲兄弟,其子孙俱朕命名。”2 这样,不仅诸皇子,连诸皇侄也都要恭候钦定赐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满文的书写上,也要特殊。满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汉文可用同音字区别尊卑,而只能从拼写方式上加以区别。近支宗室人名,满文可以单拼,远支宗室、觉罗直至普通满族人名,满文必须连拼。乾隆二十五年特为此事通谕八旗:“嗣后满洲字名字,俱行连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单写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此亦是分别尊卑之一道,著通行传谕。”3
还应指出,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满族汉化,还在满族人命名上作了严格规定。满族人用汉字命名,不准用汉姓,名字只准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见满保之子满吉善,当即训斥:“满保之子,竟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并亲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嘉庆帝有一次发现题本内有满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将和坤保之名改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为永泰。因此,查阅玉牒上人名,汉文名字均为二字。当然,满文名字译成汉字对音,则不受此限制,如明安达礼、托莫尔欢、多伦泰。不过满族人起汉名,只准用二字,而满族人命名又偏爱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贵,崇、厚、裕、禄、常,荣、龄、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汉字,结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规定:“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叹“今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该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属员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为此谕令各部、八旗、内务府查明,宗室觉罗旗员兵丁内,有与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尽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时有所闻。嘉庆十一年,又发现昌吉县知县景安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立即谕令前者按满文语气改名。清末民初,满族语言习俗多已改变,相率改满姓为汉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纳”,“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赵”,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爱新觉罗”本义(“爱新”,满语意为“金”);“觉罗”,满语意为“国族”)。
清代玉牒的种类及其特点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大类,直格表示辈分、横格表示支系,记叙方法虽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直格玉牒每页画十六行竖格,一般一至二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修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子孙直格玉牒)、觉罗子孙直格玉牒、宗室女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女孙直格玉牒)、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四种,其格式大同小异。前西种记载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辈)、高宗(弘字辈)、仁宗(永字辈)、宜宗(绵字辈)、文宗(奕字辈)各代皇帝及同辈宗室觉罗子孙情况。穆宗与德宗是同辈人,所以都收在载字辈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辈、毓字辈、恒字辈玉牒,共体现十三辈人名。记载内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为详细,通常要占去二、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
男女不同册,宗室觉罗女子,单修宗室女孙直格玉牒和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其内容记载也比子孙玉牒简略,只包括封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职衔、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职衔。女子名字不准书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写某某第几女,以示区别;有封号者可将封号署于下面。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十三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内容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姓名,职衔,封号。横格玉牒同样也包括宗室和觉罗两种,帝系和星源集庆可算做宗室横格玉牒的附类。
宗室横格玉牒记载了从显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况(文宗以后的几代皇帝均无后嗣)。每一皇子为一支系,显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单修一册,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册,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册,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册,但仍按长幼顺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横格玉牒不记载皇帝本人情况,皇帝直系,单独编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当朝皇帝,按照辈分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星源集庆”实质上也是一种汉文宗室横格玉牒,但只记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况,实际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围很窄,其装帧为经折式,也与一般玉牒装帧不同。
觉罗横格玉牒则记载了兴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况(不包括兴祖第四子景祖觉昌安和景祖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册,单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与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装均为红色。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两大特点,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换言之,对兴祖、景祖的后代,称为“觉罗”。据玉牒序言内称:“兴祖、太祖、太宗时,未论世代远近。顺治时,以兴祖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宝实,景祖长子礼敦巴图鲁、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孙,因其世代相远,出宗室为觉罗。”4可知清代皇族,由顺治年间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腰束金**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前者封面为**,后者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远近。
清王朝本满洲贵族所创建。满族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统治疆域辽阔。清初局势复杂动荡,统治未稳,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其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不准汉官参与。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雍正元年,才批准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chuánjiā。
“传家”的拼音是“chuánjiā”。意思是传家事于子孙。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传家,是一个汉语词汇,顾名思义,意思就是指把家事或某事物传承于后代。《后汉书·郑玄传》:“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李贤注:“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清《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桂,字茂云,别号捷阳,三应乡饮正宾。忠厚古朴,耕读传家,详载州志。
英语的起源:
In 1066, William I, the Duke of Normandy, who ruled northwest of the Kingdom of France, conquered the Kingdom of England and became King of England All the British nobles were changed into French and intermarried with the nobles of France
公元1066年,割据法兰西王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王国,成为英格兰国王,所有的英国贵族也都换成法国人,并且和法国本土的贵族通婚。
During the more than 300 years of the Norman Conquest, the monarchs and nobles of the Kingdom of England spoke French, while the clergy used Latin and Middle English Around 1500, Middle English evolved into Modern English
诺曼征服的三百余年间,英格兰王国的君主与贵族都讲法语,教士们则习用拉丁语,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中古英语演变成为近代英语。
The spelling letters used in modern English are also completely borrowed from 26 letters The so-called "English alphabet" is the spelling letter used by ancient Romans in writing English began to use the Latin alphabet as a spelling system around the sixth century AD in Anglo-Saxon times
现代英语所使用的拼写字母,也是完全借用了26个字母。所谓“英语字母”,就是古罗马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拼写字母。英语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拼写系统大约是在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The missionaries introduced letters in order to record the local language into words The problem they faced was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40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in English at that time, but the Latin letters could not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So they used the methods of adding letters, adding mutants to letters, and connecting two letters to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Later, a text system of 26 Latin letters plus plus some spelling rules was formed in Old English
当时的传教士们为了把当地语言记录成文字而引进字母,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英语共有超过40种不同的音,而拉丁字母无法一一对应,于是他们用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变音符号、两个字母连写等方法来对应不同的发音,之后慢慢形成了古英语用26个拉丁字母+&来拼写并伴有一些拼写规则的文字系统。
扩展资料
1、词汇量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总计990,000个),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判断哪些能够算作其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词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
2、语法
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法语和古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他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屈折变化,也失去了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基本上,英语除了人称代词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别了,它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英语正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
-英语
怪僻姓氏尴尬录
中国人的姓氏内涵极其丰富,从词性色彩说,褒义、贬义、中性等全有,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几乎啥样儿的都要有尽有。其中,有些怪僻姓氏,无论说、喊、读、写,或办不了银行卡、坐不成飞机等,都常令人尴尬。如——
操姓,为给孩子起名差点儿离婚
湖北武汉有位操先生,二十八岁做父亲,倍觉幸福。但高兴劲儿正浓时,想给孩子起个好听的名字,可试着起了几个都不够满意。为难之时,妻子嫌“操”难听,怕小宝宝自有名字那一天起,也像她婚后那样,因丈夫姓名称呼而被人笑话。——她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喊成“操夫人”、“操太太”、“操,你的老婆……”,将来或有人会称“小操他妈”也未可知。有老年人习惯称“操,你家的”……不管咋着说,都觉得忒别扭。做妻子的想让孩子随自己的姓,可操先生就是不同意。夫妻俩谈不拢,各请父母出主意,于是双方老人也介入起名队伍中。遗憾的是:不是共谋良策,而是各执己见,把一件本该都高兴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妻子气得提出了要离婚。刚刚高兴才当上几天爸爸的操先生急中生智——采取网上“有奖征名”,想借网友们集思广益为儿子起到好名,来帮助消解其家庭纷争。有热心网友积极跟贴,有替起“操大盘”、“操盘手”、“操盘师”、“操幸运”、“操前程”、“操光明”等有趣的名字。当然也有嫌不够乱,故意凑热闹的,竟起“操大胆”,乳名“操蛋”。有好心人安慰妈妈:冷僻姓重名率极低,最宜体现姓名的功能——只是想起好名,要下番功夫。
另有肏姓与操同源,都出曹操后裔之晋时曹姓,因避难而改,比操姓不雅有过之而无不及。
亻丸(拼写Qí,不同于Qiú、Wán两姓),身份证只能手写
河南洛阳市涧西区长春路上有来自嵩县阎庄镇的20人(此前由陕西渭南市薄城县迁过来的),其中一位叫亻丸建伟,因办不了银行卡,他曾与人开玩笑说:“我没一分钱的存款”!他请求媒体帮呼吁一下:将其姓“亻丸(Qí)”输入电脑字库。
无独有偶,有一女孩姓亻丸(Qí),无论五笔或拼音,根本打不出她的姓,学生证、身份证等证件只能手写,或不得已写成仇,常被人念成chóu(仇)、Qiú(音同裘)或wán(纨)。有时干脆不写姓,只写名字。一次,她去谋公司应聘,没一人能认得准她的姓。好事者分成两组打赌:立“规矩”说,读错的一方,要请读对的一方吃饭,结果双方都读错了。此后,这女孩每遇签名,不仅要手写工整,还在姓后加注拼音,就为担心别人读错,又得费一番口舌解释。多麻烦!
尻,因姓被灭族
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记载,尻姓一族,因姓有伤风化,不仅繁延发展缓慢——有些男性娶不到老婆;更因姓而最后遭受族群被强制灭绝。
毌,常被读成毋或母
西安的毌先生有次办护照,中文工工整整写对了,可英文却被工作人员写错成Wu(“毋”姓音)了——没见过这个姓啊,还以为当事人粗心没写“到位”呐。平时,与人交往,被称为小母、小毋的不计其数!有时要为自己的姓解释一阵,但常常因忙或其他原因,来不及或不便多做更正,只好由人称呼去。有时又弄得人们不知该咋叫他。
狗(苟),登封苟姓集体到公安改“敬”姓
前几年的某一天,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家族数十人,集体到当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呈递请示报告:一致要求改正现姓,恢复“敬”姓。
原来,苟姓是由敬姓改的。此有两种说法:一是,五代十国时,一位大臣得罪了石敬瑭,被贬辱赐狗(苟)姓;二是原敬姓为避石(敬瑭)之名讳,去“攵”留“苟”,延续至今。在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苟姓人再不忍背负“狗”或“苟”之带屈辱性的历史罪名(姓)了。于是,就有了集体请求改姓的事。据悉,他们的愿望已得实现。
贲,多音多姓迷糊人
1、 Bēn(同奔音)河北、山西、四川的汉族、瑶族、布依族等有此姓;2、Bí(同鼻音)见《续通志·氏族略》,黑龙江、广西等有;3、Bì(同闭音)见《中华姓氏大字典》、《姓氏博考》;4、Féi(同肥音)见《通志》;5、Wú(同无音)见《续通志·氏族略》有此姓。其它读音,如fēn、fèn、pān等音非姓。有位贲(Bí)先生常被人称呼为“喷”某某或“愤” 某某等,他每每与陌生人沟通,总得为其姓多费一番介绍,很感麻烦和无奈。
爸,男女老少都此称
《湖南家谱解读》记该省有爸姓。试想:一善良老者在公园散步,突见一小男孩摔倒大哭,忙上前一边拉起,一边劝慰,哄他不要哭,极尽长辈关爱之情。待小孩缓过劲儿来,其家长也赶到了。此刻,老者顺便一问:“小朋友,你姓什么”答:“姓爸”。若你就是那位老人,不知你或周边围上来的人第一感觉是什么
有这么一家人,男女老少(女的有姑姑、侄女,母亲除外),户口登记都姓爸。小女孩叫爸某某,爷爷、父亲、哥哥分别被人们称为“爸爷爷”、“爸爸爸”、“爸叔叔”、“爸哥哥”……你觉得还好玩儿吗?
睾,哪个Gāo
陕西西安、广西容县等地有睾姓。这个字在医院里男科不可缺,但一般环境下不常用。通常有些人或写不出来。如果有女性问到睾先生的姓是什么、怎么写?是高兴的高或竹篙的篙?解释起来或不太方便了。你能向一女孩说明即不是“高”也不是“篙”,而是睾丸的“睾”,俗称“蛋”,即“男子或某些雄性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吗?不说的话,对方能否说准或保证不会写错?
若睾姓有女生在校读书,总被一些调皮男生开涮,该孩子的心灵是否会因“姓”受伤?
姓氏专著《姓觿》解:睾姓源睾子,睾子即皋陶。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何如将睾姓改为皋姓?
佡,亻入山,亻巛山,亻巛囟之异同
佡,辽宁沈阳、灯塔,吉林扶余,北京,四川成都,安徽淮南和台湾基隆有此姓。《中华姓府》为Xiān音,《寻访沈阳稀罕姓氏》音Nǎn,同亻入山(拼写:前二为左右,后为上下。下同。),人入山意,为避难改姓。
亻巛山(Nǎo,)见《姓苑》、《玉篇》,而《直音》为Xiān音。又演化为亻巛囟。
当佡、亻入山、亻巛山都音Xiān时,谁能一下子辨清?
辽宁省沈阳市北新城子满族正黄旗的佡先生,电脑打不出,办不了银行卡。后来费尽周折,公安特事特办,设法做出佡字,办了身份证,随之才有了方便使用的银行卡。
死,未生先死歉喜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为孩子预先起名的习惯。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的今天,一但媳妇怀孕,全家人都会百般呵护,更为关爱胎儿。其一就是取名,有的能起几个甚至几十个男、女用名准备着。姓死的在这方面或比一般姓氏需劳心费神得多。
死姓,见《姓考》、《中文大字典》、《中国姓氏大辞典》。据史载,该姓源于北魏时少数民族四字复姓。有资料显示,“死”被列入四小姓(黑、死、难、山)之一。此资料未必准确,有待考证,但死姓人口已极少是肯定的了。(作者注)目前,浙江余姚有少量死姓。某位死先生喜得贵子,妻子要求改姓。为保留其极怪僻姓,初为人父的他费尽心思起名,但仍不随愿,只好网上求助。有好心人帮取“死不了”。
暖Huǎn,被迫改姓
暖Huǎn(音缓)作姓不读nuān(《辞海》已取消此音)、nuǎn(温暖的暖),也不同煖、虫耎(拼写。两个都是其异体字)。四川省威远县约千人姓暖。其中,观音滩镇牛王村暖勇说,因办不了银行卡(身份证按nuǎn音可输其暖字),银行按实姓音无法开卡,外出也不能坐飞机。为防孩子将来作难,被迫改“”。因“”字也很生僻,有人干脆改常用的“欢(Huān)”为姓。
简而言之,生冷怪僻姓还有很多。如,妖、夭、鬼、閤……这些姓氏,无论给当事人或社会都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是困扰。文明而法治社会的今天,不能采取强制的灭绝或硬性规定其取消或必须改为某某姓,但可以如上示例,在尊重其意愿的原则下,启发、引导、鼓励灵活多样地择优摒劣、化难为易、去粗存精。如,不妨借助字音或形,科学归类,有条件地认可合理改姓。对不愿改,但又难以办理有关证件的姓,不仅公安要建立稀罕生僻姓文字资料库,银行、教育等多个系统都应这样做。最好是从事电脑科研、生产的机构、厂家走在时代的前面。并逐步走向法制化。
谁有清朝皇帝的家谱?
本文2023-09-27 01:42: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