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以宁书文言文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5收藏

与孙以宁书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求《与孙以宁书》的翻译

这是注释。。。别的实在找不到了,亲~~

(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派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汗):里门。

(2)征君:即孙奇逢。

(3)群贤论述:指一些人对孙奇逢事迹的记述评论。

(4)门墙广大:《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意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

(5)晰(xī析):明白。

(6)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随刘邦定天下,官至大中大夫。

(7)萧、曹世家:指《史记》之《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萧何与曹参对刘邦立国都起过重要作用,为汉初名臣。

(8)见义:示以为文之义法。《留侯世家》:《史记》为张良作的传。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张良为留侯。

(9)“留侯”三句: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活,意为张良对刘邦谈过许多天下的事情,但并非都与天下存亡有关,所以没有都写入传中。

(10)权度:标淮。

(11)簿籍:流水帐簿。

(12)坐:由于。

(1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

(14)孺悲: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夷之:墨子的信徒。《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15)“昔欧阳公”二句: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有人议其详略失当,措词不合,欧阳修于是作《论尹师鲁墓志》以自辨。

(16)“而退之”句:李观,字元宾,年二十九岁客死长安,韩愈为他著《李元宾墓铭》,仅一百五十余字。

(17)意言:中国古代文论自魏晋以后常强调诗文旨趣寄于意外,寄于言外。这里的“言”,自然是语言;这里的意,则是指作品的表面的意思。

(18)家乘:家谱。“乘”(shèng圣)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19)的然:明白,清楚。

孙以宁不详何人,据文意,当是孙奇逢的后人。此文提出,记人之文“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意为在替人立传时,事迹的选择必须从人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其结果是“事愈详而义愈狭”,人物的精神品格的光彩反而被掩没了,不如“详者略,实者虚”,人物“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关于此文所论观点在创作上的实践,可参阅前面的《孙征君传》。

2 求《与孙以宁书》的翻译

这是注释。

别的实在找不到了,亲~~(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

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派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

闬(hàn汗):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

(3)群贤论述:指一些人对孙奇逢事迹的记述评论。(4)门墙广大:《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意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

(5)晰(xī析):明白。(6)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随刘邦定天下,官至大中大夫。

(7)萧、曹世家:指《史记》之《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萧何与曹参对刘邦立国都起过重要作用,为汉初名臣。

(8)见义:示以为文之义法。《留侯世家》:《史记》为张良作的传。

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张良为留侯。(9)“留侯”三句: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活,意为张良对刘邦谈过许多天下的事情,但并非都与天下存亡有关,所以没有都写入传中。

(10)权度:标淮。(11)簿籍:流水帐簿。

(12)坐:由于。(1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

(14)孺悲: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夷之:墨子的信徒。《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15)“昔欧阳公”二句: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有人议其详略失当,措词不合,欧阳修于是作《论尹师鲁墓志》以自辨。

(16)“而退之”句:李观,字元宾,年二十九岁客死长安,韩愈为他著《李元宾墓铭》,仅一百五十余字。(17)意言:中国古代文论自魏晋以后常强调诗文旨趣寄于意外,寄于言外。

这里的“言”,自然是语言;这里的意,则是指作品的表面的意思。(18)家乘:家谱。

“乘”(shèng圣)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19)的然:明白,清楚。

孙以宁不详何人,据文意,当是孙奇逢的后人。此文提出,记人之文“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意为在替人立传时,事迹的选择必须从人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其结果是“事愈详而义愈狭”,人物的精神品格的光彩反而被掩没了,不如“详者略,实者虚”,人物“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

关于此文所论观点在创作上的实践,可参阅前面的《孙征君传》。

3 与王纯甫书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汪景颜最近就要出任大名县知县,走之前向我请教,我告诉他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平常看不见,只有受祸害,经历意外,遭受屈辱,平常生气的人此时能不生气,忧愁惶恐不知所措者能不忧愁惶恐,才是有效之处,也是最花费精力的地方。天下事虽然变幻莫测,但我认为无外乎“喜、怒、哀、乐”四点。这也是学习的要点,而做官的道理也在其中。景颜听了之后,心情激动应该有所收获。湛甘泉最近来信,准备定居在萧山的湘湖,离居住的阳明洞就几十里。书屋马上就要盖好,我听了非常高兴。 假如志同道合者能相聚会,一起学习共同进歩,人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一点点在外面受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 《与王立之》全文翻译

《与王立之》

每每想到你有时刻进步的气概,很想用文字和你交往。你我相隔很远,公事私事很匆忙,本没有空闲时间,只能远远的仰慕你罢了。承蒙你给我来信,知道身体很好,以次为安慰。你家中的人前往怀州,几时回去啊?寄给秦观的回信,语句和内容恰好互相照应,好作品啊。如果把经书史书都读透,使文词和文气都刚劲有力,就是不愧古人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子玄的《通史》,这两部书读过吗?所评述的虽然很不高深,但是要评论古人文章的缺点就不能不读这两部书。这封信是我抽空用高丽纸写的。事情很多,信写得很潦草。

<<;与洪甥驹父>>

驹父外甥推官:收到你的来信及你寄来的新近诗作,文辞很清雅,文理很充沛,我内心的欣慰和喜悦说不出来。外甥你风度高超文雅,就像我们家长辈中有文采能写文章的人,忽然看到你的文章句法像这样,大概是想不辜负我这番培养教育你的心意。君子侍奉父母,应当在德行操守上有建树,行圣贤之道。扬名在后。文章只是国家粮仓里的稊米罢了。这是真实话,决不骗你。又听说你为饮酒赋诗而荒废公事,这虽说是小毛病,也不能不努力去掉它。公务方面的琐碎事也不可忽视。我过去也曾经有过为饮酒赋诗而荒废公事的过失,多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好处,那种说法很可信啊!邓老先辈也很爱你,提起你来也谈到这一点。恳切希望多珍重(以改掉缺点),不一一说到。九舅写。

5 古文翻译< >

吴均

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4〕,一百许里〔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6〕,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7〕,猛浪若奔〔8〕。夹嶂高山,皆生寒树〔9〕,负势竞上〔10〕,互相轩邈〔1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3〕。蝉则千转不穷〔14〕,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15〕,望峰息心〔16〕;经纶世务者〔17〕,窥谷忘反。横柯上蔽〔18〕,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一: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二: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注释

〔 1 〕本篇是吴均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中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沿途的奇异景色,描写非常细腻,语言优美流畅。朱,一作“宋”。

〔 2 〕烟:烟气,指山水云雾之气。

〔 3 〕从流:顺着江流而行。

〔 4 〕富阳、桐庐:均属浙江省,在富春江畔。

〔 5 〕许:左右。

〔 6 〕缥碧:青苍、碧绿。

〔 7 〕急湍(tuān):急流。甚箭:比箭还快。

〔 8 〕猛浪:迅猛的浪涛,若奔:像骏马在奔驰。

〔 9 〕夹嶂:两岸屏障似的高山。寒树:指耐寒的不落叶的树木。

〔 10 〕负势:依势。势,指山水的气势。

〔 11 〕轩邈:高远。轩,高。邈,远。此句意谓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 12 〕泠泠(líng):清脆的流水声。

〔 13 〕嘤嘤(yīng):鸟鸣声。

〔 14 〕转:同“啭”,鸟鸣。

〔 15 〕鸢(yuān):老鹰。唳:同“戾”,至。这句比在政治上追求高位的人。

〔 16 〕息:消除。心:指竞进之心。

〔 17 〕经纶:经营。世务:世俗的事务,指政事。经纶世务,指做官。

〔 18 〕柯:树枝。

6 《与杨祖德书》的翻译

应是《与杨德祖书》。

原文: 植白: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干振藻於海隅,德琏发迹於此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於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忘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 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译文: 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首屈一指,陈琳(字孔璋)在河朔独占鳌头,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名列前茅,刘桢(字公干)在海边最是出色,应玚(字德琏)在此地发迹,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我们大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再写出绝妙的文章,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徐干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能达到和司马相如(字长卿)一样的风格,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了我从前写文章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言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不会听错音律,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不感叹,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的著述,不能没有一点毛病我也喜欢被人指点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就推辞了丁廙对我说:你担心什么呢,文章的好坏,我一个人承担,后世的人谁知道给我润色的人是哪个?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 从前孔子的文辞,人们可以和他交流,至于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除了这些文章没有毛病的,我还没有见过可能只有拥有像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谈论什么是淑媛;具备龙泉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谈论如何割断东西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挑剔人家的文章,指摘人家的缺点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观点)挑春秋五霸的毛病,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但是遭到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通反驳,便终身闭口不再说话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如今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找到,(一般人)可不能逞能!人们各有喜好,像兰、茞(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荪(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是众人喜欢闻的,但是海边上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所作)、《六茎》(颛顼所作)的音乐,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议论,怎么能一样看待呢! 如今我从小所写的辞赋都全部送给你街巷里人们的谈论,一定有可以采乃的地方,驾车所唱的歌曲,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心思,不要轻易忽视辞赋是小技艺,不足以用来宣扬大道理,垂范后世从前杨雄(字子云)是先朝的重臣,依然说壮士有所不为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是作为王侯,还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磨不灭的功绩,难道只以空洞的文章来建立功勋,用辞赋来追求当上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没有成功,我的方法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人们的言论,辩别时事的成败、得失,评定仁义的本质,成就自成一家的学说就算不能把握的文章藏在名山,也。

7 与陶少云书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左宗棠《与陶少云书》 原文: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需随时随事,留心箸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当然之理,即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如水,不流即腐。”张乖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 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由此累积,事何患学业才识不能及人邪!

译文:学业和才识,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后退。需要随时随地遇事留心用力为关键。事情没有大小,都有一个自然的道理,按照事情来探究道理,什么地方没有学问呢?过去的人说:“这心就像水一样,不流动就会腐败。”张乖崖也说:“人应当随时使用自己的智慧。”这是无所用心一辈人的说法。如果真能天天留心,就一天有一天的长进;事事留心,就会一事有一事的长进。从这样累计起来,又怕什么学业和才识比不上别人呢!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

 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

 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data-filtered="filtered"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1771-1853)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 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太极》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亲王奕誴。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 张习孔 工人日报 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 戈弩 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 王顾明 光明日报 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钟凤 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 兆明 中华书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 陈毓罴 光明日报 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 李国生 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陈留 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刘大、张碧波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 杨柳岸 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河南日报 1964.12.8

  《西游记》小议 陈推之 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报 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 何惠云 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7

  瓷枕与《西游记》 郁博文 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斋憎”小议 侯定乾 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启成 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 章启迪 语文战线 1976.3期

  花果山游记 来俊华 连云港文艺 1977.1期(江苏文艺 1978.1期)

  论孙悟空 朱彤 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 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 赵明政 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李洪甫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赵星景 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 霍旭东 甘肃师大学报 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 简茂森 安徽师大学报1978. 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埝任 四川师院学报 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 朱式平 山东师院学报 1978.6期

  论孙悟空 刘烈茂 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黄福根、谢文柏 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苗壮 辽宁师院学报 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殷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 1集 1979. 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 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 高子 书法 1979.4期

  评《西游记》 徐应佩、周溶泉 书评 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 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 中华书局 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 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罗东升 华南师院学报 197 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严云受 安徽师大学报 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陈宏遂 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 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 黄福根、谢文柏 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 蒋星煜 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 刘毓忱、杨志杰 南开大学学报 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王志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 袁珂 文艺论丛 1979. 7辑

  《罗摩衍那》浅论 季羡林 外国文学评论1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 苏兴 随笔 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 夏星南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 苏兴 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 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胡光舟 江汉论坛 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 朱继琢 华南师院学报 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 娄书武、于蕴生 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 罗宪敏 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陈澉 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师大学报 1980. 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 张传藻、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 1980• 2期

  孙悟空的故乡 夏振亚 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 陈澉 北方论丛 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 蓼南 文学遗产 1980.2期

  《西游记》琐谈 苏兴 文学遗产 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 王丽娜 文献1980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东海1980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 聂石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 蒋松源 语文教学通讯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 古丁 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 孙红芮 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 张成材 青海师院学报 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 蔡国梁 学林漫录2集 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娱乐 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 蒋文野、丁乃迟 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 徐宗才 人民日报 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 中华文史论丛 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 顾农 晋阳学刊 1981. 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 严敦易 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 高明阁 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苏兴 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刘毓忱 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佘德余 绍兴师专学报 1981.4期

  吴承恩 江山 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陈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刘蕙孙 古典文学论丛2辑 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 柳和城 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 罗宪敏 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季羡林 文学遗产 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 储大泓 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赵国华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 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 陈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 冯立三 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 秦九凤 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 刘泽球等 江苏教育(中学版) 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 姜威等 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蓼南 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刘远达 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刘怀玉 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苏兴 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 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 黎宏基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将才让译 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 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 徐沁君 扬州师院学报 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 陈民牛 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 扬江柱 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 张春树 社会科学辑刊 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 裴树海 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刘守华 民间文艺集刊2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 李遵义、刘明 历史知识 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 王永生 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 袁珂神话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 李洪甫 文汇报1982. 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曾明 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潘寿全 学术论坛 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 钟扬 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 王季深 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学评论 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丁黎 学术月刊 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赵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傅继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李时人、蔡镜浩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 刘坚 中国语文 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 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 彭荣生 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 旷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 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 南开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 季羡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 苏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

  吴承恩小传 苏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 李辰冬 畅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 李辰冬 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 高小阳、顾阳 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 高小阳 文学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游记》图谱 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 罗锦堂 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 谢云飞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说《西游》 赵聪 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 赵聪 友联书店 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亚学报5-2 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桥 新亚学报6-2 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清华学报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 陈炳良 国语日报 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1970

  《西游记》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现代文学 4 5期 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 卢元骏 书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 余国藩 中国时报 1973.12. 13、14 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萨孟武 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 台静农 东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林以亮等 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傅述先 竹轩时语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 糜文开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 糜文开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东大 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 黄庆萱 幼狮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陆西星传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论沙僧 张静仁 中外文学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 苏其康 新亚学术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谈《西游记》 姚永萼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0

  《西游记》中若干情节本源的探讨——读慈恩传记 曹仕邦 中国学人 1期 1970(幼狮月刊 41卷 3期1975)

  罗摩衍那在中国(Rāmāyana in Chna) 罗怙•毗罗(Dr.Rashu Vira)、山本(Dr.Chikyo yam amoto) 1938、1955

  同源的传说(The KaPPa Legend)石田英一郎 民间文学研究(Fo1klore Studies) No.9 1950

  真实的三藏及其它(The Real Tripitaka and other Pieces) 阿瑟•韦理( Arthur Waley)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 伦敦艾伦与昂温出版社 1952

  远东猿猴传奇(Far Eastern Monkey Lore)卡萨尔(U.A.Casal)日本纪念文集(Monumenta Nipponica) No. 12 1956

  评路易•艾维诺尔的法译本《西游记》德米耶维勒(P.Demiville)通报(Toung Pao)XIV13-5荷兰

  中国小说(The chinese Novd)福伊尔沃克尔(Fener-Werker,yi-tse Met)东方古典文学探研(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

  中国神话(CBinese Mythology)吴益泰(Du-I-Tai)拉鲁斯神学百科全书 纽约普罗米修斯出版社 伦敦巴奇沃思出版社 1959

  中国文学的历史导论(Chinese A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陈绶颐(Chen Shou-yi)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61

  佛教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Buddhist 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柳存仁(Liu Ts’un--yan)威斯巴登奥托•哈拉索维茨(Wiesbaden,Otto Harrassouwitz)出版社1962

  西游记的原型(The Prototypes of Monkey)柳存仁(Liu Ts’un-yan)通报(Toung Pao) 51:1 1964荷兰

  关干猴与奥德赛的比较解说(Notes for a Comparison of the Odyssey and Monkey) 哈里特•戴伊(Harriet Dye)东西万文学(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8:1 1964

  吴承恩评传(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柳存仁 莱顿E.J.布里尔出版社 1967

  两部明代小说的新透视:西游记和西游补(New Perspecfi-ves on two Ming Novels:Hsi-yu Chi and Hsi-yu Pn) 温玲(Wenlin)中国仁道之研究美国麦迪逊出版社 密尔沃基出版社 英国伦敦出版社 1968

  中国古典小说评介(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夏志清(Hsia Chih-is’iug) 纽约、伦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68

  中国小说研究论著目录(Chinese Fiction:A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Artic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李田意(Li Tien-yi) 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 1968(126-132页有评介《西游记》的内容)

  《西游记》: 16世纪中国小说前史之研究(The Hsi-yu Chi A Study of Antecendent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nese NoveL) 杜德桥(Glen Dubridge) 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0 1979

  对此书的评介文章,有以下各篇:

  ①夏志清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XXX,4

  ②王安布罗西奥《Wang Ambrosio》西班牙东方学会会报(Boletin de la Asociacion Espano la de OdeientaliSt8S)Vll

  ③安德烈•莱维(Andr在Levy)通报(Toung Pao,Leiden)LVll 5

  ④多尔比(W.Dolby) 亚洲要闻(Asia Major) 伦敦

  ⑤肯尼思•佩(Kenneth Pai) 美国东方学会会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sl Society)XCll 2巴尔的摩

  ⑥杨•温斯顿(Yang Winston L.Y.杨联升) 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安阿伯

  ⑦赫罗纳莫瓦--诺沃特纳(z.Heronamova-Novotna)东方学会录(Archiv Orienta1ni)XLI 4 布拉格

  罗摩衍那——印度与亚洲历史联系和文化传播的媒介(Romayana-An Instrument of Historical Cantact and Cultural India and Asia)德塞•N•桑托西(Santosh N. Desai)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 1970

  评阿瑟•韦理(Arthur Waley)译《猴》(Monkey) 利昂内罗•兰西奥蒂(Lione11o Lanciotti)东西方杂志(East & West)XXlll 3-4

  吴承恩:生平与经历(Wu Ch’eng-en:His Life and Career)和风堂读书记(Selected Papers ft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西游记》成书的新研究(A New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si-yu Chi)东方文化学院学报(Acta Asi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32 1977 东京

  评波兰塔杜什•兹比科斯基《西游记》译本《猴子造反》拉勃卡——科切罗瓦东方学评论( Przeglad Orienta-listyczny)4

  《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寓言(Allegory in Hsi-yu Chi and Hung-Lon Meng) 蒲安迪(A.H.Plaks) 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7

  有关“探索”的神话和喜剧——从唐•吉诃德和哈克贝里•费恩看《西游记》( Mythic and Comic Aspects of the Quest:Hsi-yu Chi as seen through Don Quixote and Huckleberry Finn) 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77

  于国藩英译本《西游记》书评:

  ①波拉德(D.E.Pollard)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ontal and African StndinS,LOndon)XLI,3 1978 伦敦

  ③王靖宇(Wang,John C.Y.) 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XXXVⅡ,4 1978

  中国《譬喻经》中的罗摩故事( La Legende de Rama dans sun Auvdana Chinois)西特莱•勒维(Sytlain Lervui)

  中国小说的改编技巧——谈《西游记》第九章 阿尔萨斯•严 中国文学一卷2期 1979

  大家一起来来来:既然是要研究,就要尽可能地多一点。

基因破译寻找动物差别——黑猩猩是现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表兄弟”,因为它们有98%~99%的基因与我们的一样。然而,微小的差别导致了我们与动物的不同。在这些微小差别中,到底是哪些基因让我们在与黑猩猩“分家”之后,变得如此独特?科学家正在寻找那些让我们有别于其他灵长类物种的遗传差异。一年前,科学家完成了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比较,获得了有关人类大脑在过去几百万年间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发现。

据近日的《时代》杂志报道,科学家称,一旦大猩猩和其他几个灵长类动物的基因排序完成,那么就可以解释是什么造就了我们成为人类。

第一线希望:找到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产生的突变基因

科学家没等黑猩猩基因图出来就开始探测人类与猿之间的根本区别。当古生物学家收集越来越多的化石时,就从解剖学方面来寻找区别,结果发现人类进化的家谱图,并知道了在我们大脑进化前的数百万年前,我们就已经直立行走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才从分子水平知道我们与猿之间的差别。后来,科学家就掌握了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差异,并发现,一个叫“FOXP2”的突变基因,在20万年前的进化中,对人类语言能力的提升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美国科学家识别了染色体7上的一个基因上的一个微小变异,此基因与阴凝蛋白的生产有关,而这种蛋白能使肌肉收缩。现代人都有此基因,而其他灵长类动物没有这些基因,因此,科学家推断这是我们祖先在大约200万年前进化成小下巴肌肉的原因。小下巴肌肉无力,导致脑壳和脑袋增大。不过,这一推断存在争议。

惊人发现:人类与猿分道扬镳源于基因进化

上个月,《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解释了基因是如何推动我们与猿分道扬镳的。美国科学家在大脑区发现了一个叫“DUF1220”的基因,此基因与大脑的高度认识能力息息相关。科学家发现,此基因的变种在许多灵长类中都有,但人类携带最多。

另一发现首次发表在两个月前的《自然》杂志上,也描写一个与人类发展的关键基因。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用电脑来查找人类、黑猩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基因变化速度,发现了49个分散区域与进化有关,他们称之为“人类加速区(HARS)”。

在此区域中,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个进化最快的区域——HAR1,其进化速度比其他基因快约70倍。HAR1在妊娠期的大脑发育中可能同语言、意识思维和感知等高级功能有关。这一过程发生在妊娠后第7至第19周之间,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许多神经细胞正开始执行各自的功能。所以科学家推断,它可能在人类大脑皮层比原来增长3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人类可能是人类祖先与黑猩猩杂交的后代?

基因比较导致一个令人瞠目的研究结果——人类祖先可能与黑猩猩“同居”过,并繁衍后代,继而有一支再进化成了现代人类。此研究结果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新成果,发表在几个月前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据此,科学家认为,原始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短尾猴拥有同一祖先,其中,人类与黑猩猩在1000万年前进行了第一次分裂。接着,人类和黑猩猩朝不同方向进化,彼此告别了400万年后,它们又藕断丝连地走到了一起,并开始了“夫妻生活”。新结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兼有人类和黑猩猩特征的第三种 “杂交群体”。共同生活约120万年之后,它们做了最后的告别,经过第二次分裂后,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分支,一支形成了现代人类,而另一支形成了现代的黑猩猩,还有一支灭绝了。因此,新结论认为,现代人类原来是古人类与黑猩猩杂交的后代。

而且,年轻的X性染色体证明,人类祖先和黑猩猩祖先很可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有过杂交。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不同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出现过分叉。从年代来看,两者的X性染色体都非常“年轻”,比其他染色体的平均年龄小120万年左右。这是因为人类和黑猩猩杂交后导致X性染色体的选择范围更多,经过基因重组后,它们的X性染色体就比其他染色体年轻。这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到距今比较近的时候才彼此分裂。

黑猩猩和人的基因仅有1%的差别,基因破译工作将最终揭开人类形成之谜

今年7月,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利用破译人类基因组的技术,对穴居人30多亿对DNA链进行破译和排序,以寻找人类与穴居人是否曾有相互交配的证据。如果曾相互交配,在他们的后代又发生了什么。研究人员相信,如果破译出穴居人所有的遗传密码,不仅能找到他们在人类进化史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人类的近亲,他们是否与人类“通婚”,如果有,他们的后代怎样了;破译了密码,还能寻找穴居人与人类的不同,可以为预防人类疾病提供线索。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比黑猩猩、人类和穴居人的DNA发现是什么样的基因造就了我们人类。通过以前的基因分析工作,黑猩猩和人的基因仅有1%的差别,而在这 1%里,穴居人和人类有96%是相同的,另外的4%是和黑猩猩一样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研究院的斯沃特·帕博说:“对这些不同和相同的对比,科学家们希望找到人类进化的明显特征,甚至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如何形成。”

 大家都知道袁世盟这个人物吗?那么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

 答:从《遵义文史》中,我们可以得知袁世盟是清朝的人物。

 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以下简称厅志》记载:“未有袁世盟(注:《族谱》和《新县志》均谓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丁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市。《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所辖范围。“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之土城镇和同民镇(一九六五年前均为赤水县所辖)。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95)已有七百六十年,子孙繁衍,下传三十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乃至国、海外皆有,后裔比比皆是。世明统兵平南,兵入仁怀,流传甚广,却无专著,笔者收集一些史料,试作初探。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记载: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辅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长子袁福,字世明,号思光,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到赵末皇室的“金枝王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和擢拔。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道其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允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或与朝廷有宗亲等特殊关

与孙以宁书文言文翻译

1 求《与孙以宁书》的翻译 这是注释。。。别的实在找不到了,亲~~ (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