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氏-姓融的名人-融姓起名字-融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融氏-姓融的名人-融姓起名字-融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南康郡:晋代从庐陵郡分置南康郡。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南康、赣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融」源出

融(Ró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颛顼的后代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部族原居于中原,后迁江南,与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有芈姓,后来建立楚国,祝融氏后人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故史称“祝、融二姓同宗。”

得姓始祖

祝融。远古时候有个部族首领叫祝融,祝融的后代,形成祝姓和融姓两大支。祝融在古时也被封为金、木、水、土五行神中一神,为火神。而祝融的先祖是黄帝,是黄帝孙子颛顼这一支的后代。黄帝有许多儿子,其中二十五个最有出息,都分别得到一个姓。二十五个儿子中有一位叫昌意,昌意的儿子中以颛顼最出色,部族昌盛。黄帝族的部落强盛后,活动的领域更为广泛,祝融部族原来居住在中原,后来迁往江南。当时江南不如中原先进,祝融部族到南方的,与当地人杂居。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古时那里曾称为南康郡。祝融作为火神的威望,也延传千古,后来被尊为灶神,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神灵。故融氏后人奉祝融为融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他的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称为融氏。由于祝融部曾拓展新领地而南迁,因此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里被称为南康郡。

堂号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融姓宗祠通用对联

〖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火正;望出南康。——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高阳世泽;火正家声。——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同上。

〖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炎帝神明之胄;祝融留裔之遗。——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融氏的来源。祝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为炎帝的后人,高辛氏帝喾时曾任火正,因光明四海被称为祝融,被后世奉为火神。共工作乱时,他奉命前去诛杀共工。据《白虎通义》记载,他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上古“三皇”。此联另一版本下联末仅易一字(见下)。

炎帝神明之胄;祝融留裔之支。——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融氏起源于上古,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之后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氏后人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

〖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火热心肠勤国事;正确思想为人民。——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融姓的始祖“火正”二字的嵌字联。

〖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位列南方,诚文物光明之象;职司夏政,实衣冠礼乐之乡。——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指祝融部族迁居江南繁盛文明之地。

融姓典故、趣事

〖祝融的传说〗祝融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无论如何取不出火,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原的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苍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感激和纪念。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战胜火灾。今天,人类对火已有了科学的认识,再不用讫求火神保护了,但火种祝融以火造福人类的形象却将作为美好的传说继续流传下去。

是。

根据百度文库资料显示,祝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祝氏是周朝的贵族后裔,其始祖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武王灭商后,辅佐周武王管理国家,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和制度,被封为“周公”,后来又被称为“祝融”。此后,周公的后代就以祝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祝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其中,江苏省的祝姓人口最多,占全国祝姓人口的近一半。此外,祝姓还分布在东南亚、美国等地。

根据相关任消息,祝氏家谱是有电子版的,可以联系到。至于具体的谱书,建议联系祝氏宗亲会或者当地的图书馆进行查询,他们会有相关的购买渠道。也可以尝试联系印刷厂或者书店,看看他们是否有售卖或者定制谱书的业务。

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字,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然而,要考证清楚本姓从何而来、始祖其谁、如何发源开基、如何演变迁徙等等,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尤其,如鄙姓——祝。许多年以来,我试图对祝姓的来源寻根究底,迄今仍未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许是祝氏繁衍的范围过于狭小,加上历代迁移无常,终究未成为名门大姓。我所在的单位有500多人,竟没有一人与我同姓;年年都有新人调入,这种状况延续30多年也没有改变。有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依人数多寡排在前100位的姓氏中没有祝姓,可祝氏在最早的百家姓中原本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呀。我已知的祖辈都是穷苦的种田人,现在老家也无多少同姓人氏,既无宗族祠堂,更无族谱可稽,寻根求源谈何容易?上网搜索,得到一种颇感意外的说法——清初期,居盛京(清朝的留都,即今沈阳)的穆昆(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以祝为姓,亦即祝姓是满族的姓氏。真是“人或有言,将信将疑”矣。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前几年游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时购得的一页由“大宋姓氏研究会”编撰的资料,认为“祝姓起源于山东”。关于祝姓的来源,该研究会列举出四点依据:其一,黄帝祝融之后,周武王封黄帝之允(此字疑印误)于祝,因氏焉。参见《元和姓纂》一书。其二,“祝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祝,后为齐所亦”,其子孙因以为氏,望出太原,河南。参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其三,祝的本义指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因此职为世袭,故其子孙后代就以此职业作了姓氏。其四,据《元和姓纂》一书介绍,祝氏还有一支是以封邑为氏的。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先代遗民,将黄帝的后裔封到祝(即祝阿,今山东历城西南),其子孙有的就用封地作了姓氏。我以为,这四点依据中的一、二、四点似可归结为一点,即祝姓由帝王封赐而得。既然是有典籍可考,姑且信此一说。对于第三点说法,我查对了《辞海》和《古汉语词典》,确认“祝”字的原始意义是指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即祭祀时祝祷之辞及传达神言的执事),也指为人告神求福之人。因我国古代通常是世袭职位,其后人以祝为姓且世代相传也就顺理成章了。此说由汉字和祭祀文化的演变发展而成立,复有奚疑?祝氏虽是小姓,可“祝”字由其本义所派生出来的“表示美好的愿望”之义却应用广泛,尤其是每逢喜庆频频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

老家红安县曾有两个村落列入四部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华家河镇祝楼村祝家楼垸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财政支持名单,国家财政部将拨付保护发展资金。

按官方的说法,祝家楼村“沧桑写就隽永之美”,“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受到世人的瞩目。”《祝氏宗谱》略考,始祖延龄公,江西南昌奉新人,明洪武年(公元1369年)迁居吕王城下祝家河,第三世言公迁居祝家楼,繁衍至今。古民居核心区域为门前水塘及池塘北岸的民居。散落在村里的大小院落共有30多座,房屋300多间,民居纵横交织,以4条东西纵深的平行巷道连通。

时值隆冬,雪后初晴。村落在寒风中,气温比预报的更低,景色比想象中的更萧条。村西池塘,明显有改造过的痕迹,鹅卵石铺就的入塘沟渠,当是“保护发展”的见证。塘埂依旧是土路,长约三十米。两棵高大的落叶树,一棵是洋辣子(学名乌桕),一棵是枫桕树。洋辣子有二人合抱粗,油籽早已收获,只剩树杪细枝在空中散乱;枫桕树身形挺拔,树枝紧凑,树杪处的鸦雀窠尤为醒目。二树的苍老劲跟池塘的瘦小相应,倒也不觉得违和,只是驳岸的各色花树,或苍翠,或蜡黄,总觉得与未消的冰雪不搭。

进入村子,古朴与破败尽收眼底。高大的门楼,巨大的条石基础和砖墙,精美的石刻和彩绘,屋面小青瓦,屋顶封火墙,高高的屋脊飞檐、兽头,无一不昭示着岁月的久远,审视着岁月的苍桑。

与明末清初古建筑相伴的,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常见的土坯房,坍塌倾圮,早已失去了居住功能,更显时代巨轮碾压的无奈与绝望。保护古建筑群时,这些特定时代的居屋该如何处理?推倒吧,有些古建筑会失去依倚;复建吧,土砖房实在不适合居住,且保养、维护费从何而来?改建为青砖青石黑瓦重檐吧,历史文化价值何在?难哪!

村南有红安极少见的宗族祠堂(八里陡山吴氏祠堂保存相对完好),祝氏宗祠——“太原家庙”,高大壮观,据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多年破败不堪,经2011年维修,得以恢复原貌。

明明是从江西南昌移民过来的,为何祠堂题额是“太原家庙”?

走过祠堂,阵阵铁锨铲地的尖锐声从深巷中传出。巡声过去,祝大哥正奋力铲雪。简单招呼后,问及“太原家庙”原委,祝大哥一副百事通的模样,给我娓娓道来。

祝氏先祖于明初洪武二十一(1388年)自江西迁出,同出者为三兄弟,祝元一、祝元二和祝元三。始出湖北黄陂定居,十四世时祝载九携三子逆滠水而上,迁至黄安县小程山脚下祝家安居落业,进而分支华河镇北四里许的祝家楼。(此说与《祝氏宗谱》有出入。)

祝姓在古代以居住山西太原、河南洛阳的两支最为著名,这两支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里为祝姓的象征,被祝姓称作太原郡望、洛阳郡望。故祝家楼祝氏祠堂门楣题“太原家庙”。

黄安祝姓后裔在明清时期陆续迁湖北孝感、麻城、新洲等地,一支迁往河南信阳。黄安祝姓现已枝繁叶茂矣。

祝大哥今年五十有三,非常健谈。自言三十年便行走江湖,以买卖古董为业,后返乡务农,农闲就在周边打工。他热情邀我进屋。入室为天井,步入正厅,地面用水泥铺就;中堂挂玻璃嵌毛泽东像,两侧家用对联;中堂边挂郑板桥竹画;春枱乌漆,上面散乱放着瓶瓶罐罐;正前居中,摆一八仙桌,两旁列四椅。桌椅春枱均显古旧,看不出质地,但做工精细,雕刻的花鸟鱼虫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堂屋里摆上的旧木家具,浸透着些古色古香。我冒昧地问及另四张太师椅的下落,祝大哥有点尴尬,支支吾吾的,我也没再追问。

祝大哥非常自豪地说道:“整个祝家楼只有我家堂屋才有文化气息。”我抬头瞟了一眼阁楼板,连连说“那是那是”。

祝大哥看我貌似一个文化人,便一一给我介绍张挂在墙的名家字画:板桥居士的竹画“高风亮节”,唐伯虎的“百子图”,安然(何许人也?)的“威震山林”。

和他一起赞过“名家”字画后,我被旁边随意摆放在小桌上的《推背图》吸引了。小时候曾见过一些线装本的书,如《本草纲目》《增广贤文》等,都是先父生前日常所看。此类《推背图》也恍惚记得见过。

“封面的“祝”字是你写的?”

“是啊!”祝大哥自豪地说。

“卷一呢?”

“不知落哪里去了。”祝大哥又尴尬了一下。

高中同学群里曾发起一个问题讨论:祝家楼一古屋门楣上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当时讨论时的情形记忆犹新。现在亲临祝家楼,拍下此三字,同学考证的盛况犹在眼前。“爱吾廊”,“爱吾庐”,“爱吾孔序”三种说法,各有其理,诸君可自行脑补。

顺巷而上,可至后山。石板路积雪未消,在冬日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闪闪发亮。脚踩雪上,咔咔作响,那是零下五度的气温与冬雪的痛苦分离。断墙随处可见,墙头的枯草与远树一样,在寒风中簌簌发抖。

转至村南门塘前,塘埂柳树尚小,红梅已发。一老者手握暖炉,眯着眼睛,在屋侧晒着太阳;一中年男子从远处田埂走了过来,肩上扛着耙锄。

整个村子阒寂无声。

据河南灵宝祝族清光绪二十七年家谱所载,秀一公旧居浙江海宁县,明洪武四年应募授总旗职,迁河南陕州西百里(即今灵宝西闫)托居。遂定先祖,配毋氏,生子有二,长子明之后多有阙佚,次子亮之后,四世、五世又分为两支既卢氏朱阳关支和灵宝支。朱阳关支海之后,笫十一世祝尔恭于康熙年间复迁卢氏朱阳关定居。生五子,瑞、显、应、玉、信(少亡)。祝更生系祝秀一笫十九世孙。目前灵宝、朱阳关祝氏人口两千余人。

革命烈士祝永慧,中共党员,一九二八年四月参加安徽阜阳四·九起义,时任排长,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祝更生,曾用名永英,早年跟随外祖父曹培元读书,深受外祖父曹植甫和舅父曹靖华的进步思想影响。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北伐军。1931年回卢氏和中共地下党关周光等创办三区完全小学,1934年秋,前往皖南屯溪担任区长,不久又赴浙江供事。1937年率百余人建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1948年秋,任松阳县长,在中国***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嘉兴专区航运处主任、市政协副主席,1957年参加政协会议期间被特邀参加举行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84年经中组部特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之后先后担任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

庆理,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生,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国***,一九四四年考入西北师范学 院,抗战胜利后进入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广泛发动爱国学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解放后任中共原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河北省畜牧局长、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职务。一九九七年五月逝世。

融氏-姓融的名人-融姓起名字-融姓的起源与家谱

南康郡:晋代从庐陵郡分置南康郡。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南康、赣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