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5收藏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帛[帛,读音作bái(ㄅㄞˊ),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帛氏,史称帛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

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

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

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后裔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

第三个源源:源于芈姓,出自 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

执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

第四个源源:源于回鹘族,出自汉、 晋朝 时期西域古龟兹国王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国学家梁启超曾分析过,魏、晋时期西域僧人所用中土名称,其姓氏不必是本姓,而跟他们的籍贯有关。

在南北朝梁史籍《高僧传》中,以天竺(今印度北部)佛图澄为西域人,《高僧传》中记载为“竺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据近代史学家、外交家冯承钧(公元1887~1946年)的考证,在西域来华的诸多译经僧人中,确有帛姓者,如帛延、帛尸梨蜜多罗。这二人在史籍《僧传》及《经录》中,皆仅称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实际上此二人皆为古龟兹国人,为龟兹国王族后裔。当时龟兹国君主即姓帛。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龟兹国“其王姓帛”。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著名的大汉西域长史班超率汉军大破月氏,降服了龟兹国,并废其国王尤利多,改立原国王的侍子(庶子)白霸为王,从此,龟兹国历代君主皆为白氏,汉史中亦记载为帛氏。

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征服整个西域地区,其时龟兹国王为白英。

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中期(公元280~289年,)龟兹国王为白山。而后来符坚属下的大将吕光所攻杀之龟兹国王称为白纯,这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吕光杀白纯而立白震为龟兹国王”。

据史籍《隋书》、《北史》的记载,隋大叶中期(公元605~616年),龟兹国遣使入隋献贡,时龟兹国王名白苏尼咥王。

据史籍《前唐书》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薨殁之龟兹国王为白莫苾;而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农历6月曾遣使进献狗、马的龟兹国王名为白孝节。

在史籍《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帛尸梨蜜多罗,即为龟兹国王之子,他本当承继王位,但他自愿让与其弟。则此国王之子而冠以帛氏之西域人,皆为龟兹国人。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所收《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即为帛延,为龟兹国王的世子。按此上朔,则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大乘方》等部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及《小乘部》中《除灾患经》一卷的沙门白延,当亦为龟兹国人无疑。

在史籍《出三藏记集》中所收录的《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又《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亦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公元三世纪中叶以来,龟兹国佛僧中来华传译经典者,或为龟兹国中的显宦,自行赍负佛典至敦煌,而所授与者,不仅全为沙门,且有自龟兹国而来中原之居士,以襄助圣业者,是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达隆盛之时。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其王姓白,则来自龟兹国的白延、帛延以及帛元信等,皆为龟兹国王族之人无疑。如西晋永嘉中期(公元307~321年)来中原地区于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的龟兹国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据其传记所载,确为龟兹国王之子,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当时上流社会及王族之间颇具势力。

白延、帛延、帛元信、帛尸梨蜜多罗等王子身为龟兹国王族,以沙门居士身份陆续来中原地区传道,显然是发于龟兹国佛教徒传道热所引发的现象。

自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中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百余年间,中国成为西域佛僧传教的舞台,当时汉人对于佛教全为被动接受的,直至公元三世纪中期,始有一朱士行成为汉人对于佛教的积极接受的先例。公元四世纪以后,释道安、慧远、法显等人继之而起。显然,佛教传入龟兹国的时间远比中国为早。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在晋惠帝时期,还有一名为帛远(字法祖)的僧人,亦记载为白远,他译有《大乘方》等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帛远为河内(今河南沁阳)儒者万氏之子,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其姓氏之“帛”显然与龟兹国有关联。

综其史书记载,古代龟兹国的王族,皆世袭白氏,晋朝以前白、帛二字通义,亦记载为帛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 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 、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秦朝 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 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 汉朝 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三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编六卷,末一卷现被收藏在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两卷,外篇六卷,末一卷,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仁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安徽帛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 清朝 末期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广东台山鹤仪帛公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峻德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贵州帛氏乐阳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三历史名人:

帛 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

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

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

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

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 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著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帛尸梨蜜多罗:(公元?~343年待考),汉名吉友;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帛尸梨蜜多罗,时人称为“高座”。原为龟兹国太子,让其弟继承王位,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

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接受了佛教信仰,出家为僧。他天资高朗,风神超迈,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恰值中原大乱,辗转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各得其宜。例如,有一次王导来访,帛尸梨蜜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妙语连珠。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端坐相对。这种明显的差别,引起人们的好奇,问他是何缘故?答曰:“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其故,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皆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绝,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心中怀疑,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顿为其风致征服,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感慨地说:“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才,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

元帝末年,王敦举兵叛乱,周□被害。于时王敦势焰熏天,周□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接着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最后挥涕收泪,神气自若。他的胆识、义气,使人感愧。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言。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他善于察言观色,颖悟非常。往往不待翻译,而已神领意得。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

他又擅长咒术,据说多有灵验。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译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各一卷。又援弟子觅历以“高声梵呗”(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菩萨的短偈),传至后代。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朝野名公,都为之痛惜流涕。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

帛元信:(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著名的佛教《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由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据史籍《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即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帛法炬:(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帛 远:(生卒年待考),亦称白远,原姓万氏,字法祖;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帛远译有《大乘方》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

帛远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改其姓氏为“帛”,显然与龟兹国帛氏高僧有关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浩大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经过上海图书馆长达九年的编纂,2009年7 月14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家谱总目》首次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家谱汇编成目,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份完整“路线图”。

一般家谱的主要内容有:

1、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2、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3、姓氏源流。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4、写清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如任氏的“五知堂”(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家训、族规。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戒、家法、家礼、族规、族约、祠规、戒谕等。

扩展资料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简约。每一种世系图表形式都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其中宝塔式随着流传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以树形图谱和线形图谱最为常见。

树形图谱很象是一张组织结构图,看起来清晰美观,使用更普遍一些。编修家族世系图要做到易看易懂、世序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简练。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家族在修撰家谱时,开始运用一些好的计算机软件来方便快捷地绘制编辑图谱,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样式。

德云社是中国相声文化的代表性团体,成立于1981年,至今已经有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德云社的相声艺术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中国相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云社家谱2022完整版,则是德云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德云社的历史、成员、作品等多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德云社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家谱的背景与意义

11德云社的历史

德云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德云社只是一个由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小团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德云社逐渐壮大,成为了中国相声文化的代表性团体之一。

12家谱的意义

德云社家谱2022完整版是德云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德云社的历史、成员、作品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德云社的发展历程、成员的背景和经历、德云社的作品等,更好地了解德云社文化。

二、如何获取家谱

21前往德云社官网

德云社官网是获取家谱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官网上,你可以找到家谱的下载链接,下载并保存到你的电脑或手机中。

22到德云社门店购买

如果你想获得实体版的家谱,可以前往德云社门店购买。德云社门店销售的家谱是印刷精美、质量上乘的实体版,适合收藏。

三、家谱的内容与特点

31家谱的内容

德云社家谱2022完整版包含了德云社的历史、成员、作品等多方面的信息。其中,德云社的历史部分包括了德云社的创立、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等;成员部分包括了德云社的主要成员、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等;作品部分包括了德云社的代表作品、演出情况等。

32家谱的特点

德云社家谱2022完整版的特点是全面、详尽、权威。家谱涵盖了德云社的历史、成员、作品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德云社文化非常有帮助。家谱的编制由德云社官方负责,具有权威性。

四、家谱的使用方法

41了解德云社的历史

通过家谱,可以了解德云社的历史、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等。这对于了解德云社的文化底蕴非常有帮助。

42了解德云社的成员

家谱中包含了德云社的主要成员、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等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德云社的成员,对于理解德云社的文化风格也非常有帮助。

43了解德云社的作品

家谱中包含了德云社的代表作品、演出情况等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德云社的作品,对于欣赏德云社的相声也非常有帮助。

五、结语

德云社家谱2022完整版是了解德云社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德云社的历史、成员、作品等多方面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德云社文化。如果你是德云社的粉丝,或者对中国相声文化感兴趣,那么家谱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