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寻根之七《本族宗系探考》
目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一族已绵延八代,现有直系康姓子嗣500多人,已知辈分字谱依次为:世—庭(廷)—永—同—寿—井—正—大—光……明,其中“明"字尚无传人。
据此,按汉人传统辈分字谱排列,反映以下几点信息:
一是此辈分字谱,按人伦五服辈分排列有三种可能:一为“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二为“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三为“X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继承)"为后续”
二是此辈分字谱五字一轮可能性较大。因为“世庭永同寿"五字均含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之意,"井"为承上,“正大光明"为一成语。依此,我们后辈续字谱亦应按此意图延续。
三是向上寻根,可按这类字谱,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同类康氏辈分字谱向上追寻。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查找四字一轮尾字为"庭(廷)”字的,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是"永","永“字后又为“同寿井正"则应该是血脉直系同宗,“永”字后面字可以不同,表示后面是分支;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不是"永",则表明从"庭(廷)"这一支开始分支,可能“庭(廷)”字辈下面是旁支血亲 。
据此方法,作如下探考:
一、外迁始祖直系近支
查寻江苏省,在苏州市和苏北现在有不少与我族“同寿井正"四个字辈相同的康姓后人。如淮安市淮阴区有康庄,他们康姓现用辈分字谱与我们一致;宝应段大运河西岸向北5里地黄埔(堡,铺)有个康庄,那里康氏现用辈分也与我族一致。这些应为我族自“永"字起的直系宗亲。
那么这些直系宗亲为何散落在这些地区呢?为何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呢?
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与史上北方汉民两次向南大迁徒有关
由于躲避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北方战乱,我们远祖可能从陕西、山西携族南下,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的南京、苏州安家。
第二,与元末明初的“洪武赶散"有关
洪武赶散时,我苏州远祖一部分族人被强迫迁徙到了苏北,但始迁苏北之地不在现在洪泽区地域。这是因为我们洪泽一族距今传八代,每代间隔按20—25年计,在洪泽区地域居住不足200年,迁到洪泽地域应是清朝年代的事。
因此洪武赶散时,我们从苏州始迁苏北之地可能是已沉入洪泽湖底原属凤阳府的泗州或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等旧县镇区域。
第三,与黄河夺淮入海形成洪泽湖有关
在洪武赶散的明朝,被强迫迁移到苏北的居民官府是不允许回原地的,就连省亲都是偷偷摸摸的,因此在洪泽湖逐渐成湖期间,这些移民需向湖四周边迁移。
到了清朝,由于黄河夺淮泥沙不断淤积,淮河水加黄河水逐渐淹没了淮河东岸的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以及淮河西岸的泗州、徐县等,在这些始迁地沉入洪泽湖底后,这些族人经清府安置和允许,分流向三个方向:
一部分回到了苏州原族人处安居,这有在苏州的部分族亲为证。
一部分回到了远祖南下前居住地陕西西安安居,这亦有我永字辈祖父兄弟俩在西安城经商和留有部分子嗣为证,"西安——山西——河南——安徽(蚌埠)——南京——苏州"以前一直是我永字辈祖上的商路,我世祖康永庆在从西安回来途中在蚌埠去世,他去世前在西安还留有当铺三十多个门点。
一部分在洪泽湖四周淮阴、盱眙、金湖以及洪泽湖西的安徽、河南之地择地而居。
因以上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我近支宗族分散苏州和淮安其他县区,并还有部分宗人一直在西安定居,而苏州是我们这一宗系从苏州经“洪武赶散”到苏北的始发地,故一直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
二、相邻宗系
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康氏辈分字谱中网搜数十家,以下几支可能为相近同宗:
1、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
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六世贺、七世瑊、琪,八世守田、守身,九世国贤、国侦、国瑞(文耀、文餐、文星、文壮外迁无音)字辈从十三世开始。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XX守国( 文)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X
2、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字派是:有(振) 文 荣 守 光 ,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 ,长延贵宝嘉
4、陕西商南康氏族谱(一卷)
始祖康顺祥带领康甲仕、康万有一行三人从乾隆二年由老家江南省太湖县女儿街迁至陕西省商南县八龙庙黄泥沟,后又迁失马寨小寨沟,由小寨沟又迁到王家庄,永远安居乐业。
老宗派:顺甲万文正, 建明德华兴,盛世祯祥瑞 ,广招福禄春,光宗益耀祖 ,忠义显良臣,国清安邦定, 永远振家声
新派:继承先业起, 敦厚善来才,恩泽吉如庆, 北庭自发开
5、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一卷)
一代先祖康广德,于1557年由山西迁至河南,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犁树沟)。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
6、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
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斯邑。生二子,长立,次整,整生子升。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新 庭彦 士 鸿,朝 品升 春 秋
从这六支辈分字谱考证如下:
1、在时代相近情况下,前四支“永”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后两支“庭”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尤其第一支可能直系更近,因为时代相近,代系传承相似,字谱字“xxx守国天——永"与“守文庭——永"相连都说得通。
2、这六支均有迁移史,并在我周边省份,地域文化相近,我族还保留北方方言和习俗。如父亲叫大、牛叫欧等,平时扎头巾以及红白事礼仪与陕西、山西相似等。
3、由于这些支脉辈分字谱无两字相连,故为相邻旁系分支宗亲。
4、我族清朝时有一支从北边寻找到我们的永字辈祖上,在我们现住地落户,与这几支相近。
5、这六支均为陕西、山西汉民正宗康姓后裔。
综合这五点考量,以上网搜六支可能为我族较远相邻宗系。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两卷,(清)康士佩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四卷,(清)康国昌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清)康维恒、康延书等重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谱,(清)黄涛、黄万球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满族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开始修谱。
河北通州康氏世谱一卷,(朝)康圭锡纂修,朝鲜隆熙年间(公元1907~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塔山康氏家谱,(民国)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康氏续修族谱,(民国)康发启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品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蒲田康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昌官溪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衡山溕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娄底康氏七修族谱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册,(民国)康堂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南康康氏族谱,(现代)康一挺等修,1998年京兆堂计算机排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民国)康明良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工序宾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莆阳康氏家谱,(清)康仁声纂修,民国年间莆田康爵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王礼宾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民国)康寿等七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9053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
(民国)康明良等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9054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康维恒 康延书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辽宁图
注:康寿七首修于明洪武七年。
9055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
(民国)康寿等七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9056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
(清)石褚壁修
清嘉庆七年(1802)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7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
(民国)工序宾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宇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8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礼宾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9福建塔山康氏宗谱
清道光至民国间塔山康氏家传写本 三册
福建图
9060福建莆田莆阳康氏宗谱
(清)康仁声修
莆田康氏钞本 二册
福建图
9061 重刻濛潭康氏族谱不分卷
(明)康元和 康元黎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湖南图(存二篇)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92个姓氏,四川、陕西、甘肃是康姓相当占优势的地区。现在康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总人口220多万。
康的名字与图腾
健康意味着幸福和健康。甲骨文中的康字,中间部分是簸箕之类的东西,上面有筛支架的符号,下面有四个点,表示筛过的米糠。金文康人物有小变化。篆书改动很大,把中间部分变成了两个举手,下面四个点变成了米字。楷书成为现在的康字。康的本义是米糠。后来随着文字的演变,出现了麸这个词来表示米糠。“康”一词引申为幸福、安宁、繁荣和健康。商帝以康为名,后世亦以康为名。
康人擅长种植粮食,尤其是在盛产粮食的地区。古康国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夏少康的封地。康人应在夏太康、夏少康氏族之后诞生,以康为氏族原始图腾,并以其为氏族名称。康人四处迁徙,留下了许多带有康字的地名、城名、河名,最后还有他们的姓氏。
康姓的起源与演变
有两个康姓,都是姬姓。
第一个是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朝后,随母弟姓康,郭康即今河南禹州西北的王霞少康古城。当被调到魏时,史称魏康叔。卫国最早建在商朝都城的郊外,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来三次迁都,先后东移至曹、楚丘、狄丘,都在河南省北部的滑县和濮阳之间。居住在古康之地的子孙以国为氏。康叔的儿子王,谥号,他的后代都以康为氏。这个姓康的姬姓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了。
第二个来源于姬姓。东周时,周庆王封王于古封地,刘成,史称刘康公,后为刘氏。王是周定王的弟弟,他的后代姓石。这个姓康的姬姓,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
外来基因的流入
外国姓氏变更支出。我国的康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保持着交流,基因相互流动。历史上,外族姓康的变化始于汉代。西汉时,西域的康族进入中国,取名康,唐代称。一千多年来,西域的康姓,包括突厥人的康姓,通过河西走廊迁徙到西北和四川地区,然后进入中原,最后并入汉族。这是康姓与洋人融合的最重要事件。
历史上尚康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康氏主要居住在河南。汉朝时,在西域生活安逸的康姓百姓,停留在黄河以西的甘肃、青海,然后进入陕西、甘肃、宁夏、川西北,不久又南下湖北,向东南的安徽、浙江等地移民。与此同时,河南康氏家族北进至河北、山西,东移至山东、江苏。到了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清初,入台湾省。
宋朝时,康姓有近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9%%,居第八十五位。河南是康姓大省,占总人口的268%,占河南总人口的05%。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安徽,占康姓总人口的70%,其次是湖北、湖南,康姓集中在16%。康氏主要分布在
当代康姓的分布与图腾
姓康的人口已达220多万,是中国第九十二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明朝600年来,康姓人口从16万激增到336万,增长了21倍。康姓人口增速高于全国。自宋代以来,康姓人口增长率呈V型,持续了1000年。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安徽、甘肃四省,约占康总人口的40%,其次是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湖北和北京,集中了37%的人口。四川有11%的康姓人口,是康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西部川陕甘、北部冀晋豫两个康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康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期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从西北向四川和东南迁移。
康姓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康姓是西北地区常见的姓氏。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青海东部、山西、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北京、湖北西北部、黑龙江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超过036%,中部地区可达17%以上。上述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34%,约有30%的康姓人居住在这一地区。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中部、辽吉、大部、天津、河南、山西东南部、卢湾大部、江苏西北部、湖北大部、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东部、贵州西部、云南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康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18%-036%,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
康姓传统文化
康姓郡县主要有京兆、东平、会稽。“会稽”这一堂名,出自唐代的康之木。康穆,人高马大,善骑射。他作为一名将军与张韶作战,并为我们的时代促进和平。又平定李谋反,加官校对大臣,留仆射,封会稽郡。
有以下三幅重要的对联名叫康:
明登帝;开枪被封。
年轻的六恐惧;孝与三贤。
东海名人;华山的成就。
家族圣贤和名人的出现频率
从755年到79000年,康姓名人有65位,占名人总数的014%,在名人榜中排名第126位。康姓著名作家占中国作家总数的013%,在榜单中排名第121位。著名医学家康占中国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名第100位。康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14%,排名第116位。
历代以康命名的重要人物有:《三国》航海家康泰、高僧康僧慧;南宋,秦、梁为康穆刺史;唐朝我们驻河东的使臣康,康移民新疆的首领康延典,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明代文学家康海;晚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康当代国务院副总理。
康氏血型
总的来说,康人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A型占288%,B型占291%,AB型占91%。
百家姓之康氏
[康氏属地]
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以东。
[康氏来历]
康姓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地而称为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下去。之后,周公将商故都周围的地区封给了姬封,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而康叔也因治国有效,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后来被周成王任命为司寇,权倾一时。他死后,他的子孙就以其谥号中的“康”为姓,就是康氏。另据史书记载,康氏姓源还有一支源于汉代的西域康居国。汉成帝时其王曾遣其太子来汉,后定居于中原,以康为姓。
[康氏名望]
康姓名人,三国时有康泰、康僧会,前者是一名旅行家,相传其游历过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后者是一名高僧,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康与之,南宋学者。康进之,元代戏曲家。康海,明代文学家。康有为,清末改良派领袖人物,人称“南海先生”,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康姓是中国第七十五大姓。
具体可以参考:http://www11160cn/bencandyphpfid=2&id=159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安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可追溯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代。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姬封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所爱戴,死后谥号“康”,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就是康姓的起源。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尤以安徽,四川,甘隶,山东,陕西等省居多。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寻根之七《本族宗系探考》
本文2023-09-26 22:11: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