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姓 崇氏家谱 崇姓起源 崇姓名人 崇姓的来源 崇姓简介
崇[崇,古音读作sōng(ㄙㄨㄥ),亦可读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时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夏桀时期,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头昏脑胀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使夏桀的罪状更昭然若揭。终古的子孙后代便姓了终氏。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读音作zhōng(ㄓ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八百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
据史籍《金史·宗端修传》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公元1168~1208年)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宗辅(女真名讹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讳,凡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金国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满族崇吉喇氏,世居乌拉、虎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终古。
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八历史名人:
崇 军:(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
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执节出关,行使郡国。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
崇军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崇 带:(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西汉末期,崇带任汉代校尉史。王莽篡汉后,崇带与陈良共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不久,终带害怕匈奴入侵,祸及自身,便与陈良、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带领两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为人仁义,做县官。著名诗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写过不少诗赠送给崇郁。
崇悦华:(公元1939~今),江苏滨海人。著名公安部一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三级警监。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摄像管系列产品靶面研究和生产。其中图像存贮管等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碲化锌镉系列摄像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系列硅靶微光摄像管研制和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摄像靶负像》用静电场理论和半导体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摄像靶负像理论模型;《摄像靶光电转换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释光电转换特性的物理机制。首先在国内建立三氯乙烯预氧化处理工艺,有效消除硅单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项工艺也适用于其它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碲化锌镉摄像管靶面制作工艺,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工艺成熟,转换效率也高。希望与有志者合作,开发新的能源。
崇 刚:(公元1943~今),安徽天长人。著名地方新闻工作者。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7年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历任电台编办副主任、台党支部副书记、副台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等职。
1992年任黄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95年兼任《黄石晚报》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三十年》、《鄂东漫行》、《今日黄石》等书,《一封边防战士的来信》、《走出困惑》、《举步之劳嫌麻烦,一楼之内寄公函》等新闻作品,曾分获全省优秀广播作品二、三等奖;《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报复》等科普作品,曾获黄石市科普作品一等奖。
获奖的论文有《中等城市台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关于批评报道“属”的探讨》、《也谈报纸的商品属性和新闻的非商品性》、《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现图文两翼齐飞》等。
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现任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设计并制造出:丝扣检查仪、塑料与粉末冶金零件破碎机、卸扣机、四百克注塑机、二百五十吨油压机及渗碳炉改装、自动搅腊机,挂砂与浇注流水线、250千瓦中频可控硅电炉、十二工位自动压腊机。
参与北京焊切工具厂厂房工艺设计,北京风机二厂、天津自行车厂、天津客车厂、重庆中美合资企业喷漆车间改造工程,北京纺织机械厂的零件难加工的攻关,燕山机械厂大理石切割机研制。并通过在北京化工设备厂推广组合作业法与窑炉改造的验收工作。
在推广少无切削、成组工艺、先进的工夹模具工作中写出有价值情报资料,如“国内外夹具发展概况”、“进一步推广组合夹具意见”、“北京市模具行业调查报告”、“国内外模具发表概况”等得到北京市经委领导的好评。并于1983年获一机部科技情报二等奖,1983~1984年分别获一机部和北京市机械工业局推广组合夹具先进个人称号。
他组织翻译二十二万余字科技资料,为上海职工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编印《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夹具》、《工艺与机床》等书。
根据市场需要为发展我国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积累现正着手出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企业大全》、《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产品使用手册》和《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强、技术性较全面的书籍。
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东青州人。高级农艺师。
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山东省青州市益民果树研究所所长。
从事果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担省、地、县科技课题十二项,其中获省科委三等奖1项,省农业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地区科委一等奖一项,县科委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国家专利一项。
1983年主持的潍坊地区科委“苹果三当育苗技术研究”,把苹果育苗时间由二~三年缩短成一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主持的“青州蜜桃综合技术开发”使青州蜜桃面积扩大到四万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使古老品种又焕发青春。
l990年获山东省农业厅全省农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l991年获山东省优秀经济林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潍坊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85~l990年3次获青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潍坊市直机关党委授予模范 员称号。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山东省杏树优良品种调查初报》、《艺术苹果生产技术研究》、《冬雪蜜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论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证,有两篇论文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两部。
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国外交家。
现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毕业于经贸大学及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经理班。
1980~1982年,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常驻团任随员。
1983~1987年参加外经贸部国际司分管联合国技术转让行为守则谈判。
1988~1991年驻美使馆商务处任二秘。
1992~1996年新华社澳门分社经济部任处长,副部长、部长。
1996~至今,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崇庆余:(公元1955~今),江苏射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徐州师范大学副院长、副教授。崇庆余副教授是徐州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人才,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代领导集体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政治》、《中国外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理论》等期刊全文转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出版《再铸辉煌——1992年的中国》、《同舟共进——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两本。相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会理事。
1999年1月江苏省教委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0年6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崇辉林:(公元1962~今),湖南临湘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现任临湘市交通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业绩:1978年参加工作,1991年调临湘县交通局。
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内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写的《对当前农村女党员队伍现状的思考》被评为1991年县党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视培养和发展农村女党员》1991年在县首届领导干部调查报告征文中荣获三等奖,《湖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获“改革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讨会”征文荣誉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一书;《共谱国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试论 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义》被收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世纪之光》两部大型文献丛书。
被《人民公路报》授予1995年优秀通讯员称号。1984年、1987年被评为岳阳市保密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被县 授予记功奖励,被省委办公厅授予省优秀机要员称号;1992年被市 授予记功奖励;1993年被评为市人事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被市 授予三等功奖励,并被评为市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1995年、1996年被市 授予嘉奖;1996年、1997年分别被岳阳市 评为107国道文明路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授予二等功奖励;1997年、1998年被评为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成绩突出,被岳阳市交通委员会荣记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岳阳市治理公路“三乱”、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1999年被市 授予嘉奖。
诸氏宗谱: 十六卷:[常州]
著者:(清)诸暄宝纂修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迁祖:[明]诸仲宾版本:清光绪26年(1900), 木活字本
诸氏宗谱: 十六卷:[常州]
著者:(清)诸暄宝纂修居第:江苏,常州
祖先:始迁祖:[明]诸仲宾版本:清光绪26年(1900), 木活字本
诸氏宗谱: 四卷:[馀姚]
著者:(清)诸如绶纂修居第:浙江,馀姚
祖先:始迁祖:[明]诸彦明版本:清道光3年(1823), 传钞本
姚北诸氏宗谱: [馀姚]
著者:诸启鳌纂修居第:浙江,馀姚
祖先:始祖:[明]诸倬; 分支祖:诸华一; 分支祖:诸宝版本:民国, 木活字本
5月19日上午,《诸氏家谱》捐赠仪式在安吉县档案馆举行。现居台湾的安吉籍诸氏族人王文珍女士亲手将重达8公斤的《诸氏家谱》交予县档案馆珍藏。安吉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赵德清,中国美院教授安吉诸氏族人诸涵及县政协、县档案局相关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
鹤鹿溪村诸氏家族是安吉县近现代名门望族,先后培育出了近代著名画家诸闻韵、“浙北诗人”诸文艺,现代著名书画家诸乐三等文艺界名人。《诸氏家谱》涵盖诸氏家族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安吉县档案馆一直追寻的族谱之一,它的入藏,将对安吉县研究、传承、弘扬书画和名人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捐赠仪式上,赵德清对诸氏王文珍女士一行的捐赠,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诸氏家族在近代涌现了如诸乐三等一批艺术名人,在安吉影响很大。这次诸氏后人能将《诸氏家谱》捐赠给我县档案馆,也是对家乡安吉的一种信任和支持,为安吉和台湾两地的民间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赵德清要求县档案馆妥善保管好这些家谱,尽早开展研究和修复工作。县档案局(馆)长唐银荣对诸氏王文珍女士一行再次表示感谢,并作两点表态:一、将请专家尽早对家谱进行修复,并妥善保管好;二、诸氏族人对该家谱享有优先利用权。
捐赠仪式上,双方代表签署了《捐赠协议》,赵德清向诸氏王文珍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行辈的作用是 “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1865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74代,到“昌”字辈共105代。《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自46代,即复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宗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11支有传人。这11支即划分为11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56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22支就划分为20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宗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44世祖华胥氏
43世祖伏羲(配女娲)
42世祖少典
41世祖黄帝
40世祖玄嚣(即少昊)
39世祖蟜极
38世祖帝喾
37世祖后稷
36世祖不窋
35世祖鞠
34世祖公刘
33世祖庆节
32世祖皇仆
31世祖差弗
30世祖毁隃
29世祖公非
28世祖高圉
27世祖亚圉
26世祖公叔祖类
25世祖周太王
24世祖季历
23世祖周文王姬昌
22世祖周公姬旦
21世祖鲁公伯禽(姬伯禽)
20世祖鲁炀公
19世祖鲁魏公
18世祖鲁献公
17世祖鲁武公
16世祖鲁孝公
15世祖鲁惠公
14世祖鲁桓公
13世祖庆父:字仲孙,鲁桓公庶长子
12世祖孟穆伯
11世祖孟文伯
10世祖孟献子
9世祖孟庄子
8世祖孟孝伯
7世祖孟僖子
6世祖孟懿子
5世祖孟武伯
4世祖(高祖父)孟敬子
3世祖(曾祖父)庐墓
2世祖(祖父)敏
1世祖(父亲)孟孙激: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孟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孟传梿,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2015年在台湾去世
75世孙孟令继,现居台湾
旧房子里发现老物件,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和好奇的事情。这些古老的物品,或许见证了曾经的时光,或许是历史的见证,或许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能轻易地把它们扔掉。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旧房子里发现老物件怎么办。
一、口传家谱
一些发现老物件的人会闲谈中探听老人家的故事,告诉他们发现的物品,看看能不能获得关于这些物品的更多信息,包括它们的历史和价值。这样可以获得古老物品的具体信息,保存下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口传家谱。
二、修复保养
有些老物件可能存在破损或是经久不易,我们可以通过修复的方式让它们再次焕发生命力。保养老物件制造的材料、制造时间和风格在寻找修复专家时也需要考虑进去。
三、展示展览
对于珍贵的古董,可以让它们在博物馆、展览室等地方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同时也可以避免管理不善、丢失或者被人损坏。同样,也可以在家中设置专门的展柜,来展示老物件,让它们成为家中的装饰品。
四、鉴定估价
对于老物件的价值,需要专业的人来进行鉴定估价。通过专业的鉴定,可以知道这些古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际价值,并且可以更好的对这些老物件进行保存和传承。
五、捐赠和转让
如果你对某件物品不感兴趣或者准备出售,可以通过捐赠或是转让的方式。将它们送到博物馆、慈善机构或是二手市场,让那里的人喜欢它们,将它们传承下去。
总之,对于那些可能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我们应该好好保护、鉴定、估价和传承,以免失去它们所带来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对于那些没有保存价值的老物件,我们可以进行良性的处理,尽量让它们得到循环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修族谱和建祠堂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家族的先人,也是为了团结一个家族。祠堂作为人们追思祖先,缅怀先祖的一个媒介,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家族祠堂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盛衰,更是整一个家族最圣洁的地方,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承载着保护它的使命。
一、纪念家族先人族谱记录了整一个姓氏的族人的发展,包括每一个族人,他的生平,家境以及功绩。首先,修族谱,建祠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纪念祖先,崇仰祖先的美德。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为了能够记录起家族他的本质以及起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录了家族的最本质的精神灵魂,中国人纪念祖先,同时是在纪念一个家族文化,中国文化。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先人的缅怀以及纪念,从真正意义上将中华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至今。
二、加强民族团结当人们在建祠堂以及发生修族谱的时候,也是在保存家族的历史,家族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宗祠是一个家族血脉的联系的标志,也能够代表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所以它可以加强民族的团结,任何一个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了振兴自己的家族而做出巨大的努力,因为家族是他们的港湾,也是他们的归宿。当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将自己的成败紧紧地联系于一个家族的时候,那么这个家族将会变得无比团结,也充满力量。
如今,尽管很多的祠堂都被破坏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愿意掏出资金来拯救这些祠堂,重新修复祠堂。所以如今这些祠堂,更多的是中国历史最珍贵的遗迹,也包含着中国无尽的丰富的历史。这里曾经陈列过各种各样的书画,也铭刻着无数的族规家训,也收藏了很多宝贵的宗谱,是我们无尽的财富。
崇姓 崇氏家谱 崇姓起源 崇姓名人 崇姓的来源 崇姓简介
本文2023-09-26 21:20: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