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文言文中的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1收藏

族文言文中的意思,第1张

问题一:文言文中族的例句和意思 1 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2 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

3 古代百家为一族。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周礼》。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

4 品类,种类。 士大夫之族。――唐・ 韩愈《师说》

莫不族布。――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5 众多。 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问题二:文言文中旧家世族的意思 旧家: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古代有荫封制度,某人有了功勋功劳,或者官职够大,朝廷封一个相应的“位”,其后代如果不出大问题,能继承享受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这样的家庭叫“旧家”,比如《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出生在这样的家族的男子,叫“旧家子”。

世族:指世代显贵的家族。

旧家世族:是“旧家”和“世族”同义联合短语,泛指显赫的家族。

问题三:XP会不会比98更加充分的发挥硬件的性能,从而使游戏运行更顺畅?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运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问题四:这个族谱上面文言文大概什么意思 帮你解释一下。

这是贾姓重修家谱的序言。文意如下:

壬申年(1932或1992,按60年前推)仲秋(农历八月)之前一天,表弟柴荣广约我到燕尔沟贾氏府,请我撰写修宗谱的序言。我环视这里四面地形,北面连接古城土楼,南面屏蔽的是佛屏岭,西面隐隐约约可以望见金峨,东北面可遥望老爷山顶。湟水从西北汹涌澎拜向东之下。山岳重重叠叠,形势起伏,村舍千里,田地沟渠万顷,土质肥沃,常年气候不冷不热,可耕可……

问题五:古文中,氏是什么意思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 2、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3、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4、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5、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6、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7、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7、姓。 代 1、通“是”。此,这。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问题六:在文言文中“也”有哪些意思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汕尾海陆丰武学探讨稿 )  

              评《泉州南少林拳与海陆丰传统武术》一书

                  

  我们读了吕选先生主编的《泉州南少林拳与海陆丰传统武术》(以下称该书),对于弘扬海陆丰传统武术文化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拜读之余,有感书中内容主要是“认祖归宗”。把海陆丰大宗民间传统武术认定为“宋太祖赵匡拳”的说法,是不符合海陆丰传统武术的实际情况的。对作者根据泉州闽南拳与海陆丰岭南拳的地缘(同南)关系,以各乡武馆供奉祖师爷(神位)的名称、纪念先师对联的文字作为依据,把海陆丰民间大宗传统武术定为太祖拳(五祖拳),及论述各门派源流简介的错误观点评论如下: 

   什么叫五祖拳 即五个拳术综合创编而成的新拳种。泉州南少林分古代五祖长拳和近代五祖鹤阳拳,合称五祖拳“太祖拳”。

据《少林拳谱》记载:明未清初北少林大批高师投奔福建泉州南少林寺,开始衍生了五祖门派:有前五祖、中五祖、后五祖、南少林古代“五祖拳” (属北派闽南拳系),近代五祖拳(蔡玉明创),还有南派五大门“广东五祖拳”等。福建省内七种拳技中,传播较广的泉州南少林五祖拳有二个:古代五祖 (太祖、达尊、罗汉、行者、白鹤) 以太祖长拳为主拳;近代五祖(太祖、白鹤、达尊罗汉、猴拳、玄女法),以太祖长拳和鹤拳为主拳,所以五祖拳可称为太祖拳,总称五祖鹤阳拳。又名宋太祖赵匡胤长拳、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太祖洪拳。作者 要认的祖宗就是五祖之一“太祖拳”。 

   一、该书序言记载:作者十年磨一书,旨在还原真实“认祖归宗”。108页倒9行记:海陆丰的武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太祖拳门”。 

  宋太祖赵匡胤拳门属“北派”长拳,海陆丰传统武术属“南派”短拳。要认太祖为宗不能成立! 据《太祖拳谱源流》载:“宋太祖长拳,古称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赵匡胤手法擅用“长拳"(大开大合、硬攻直进),海陆丰拳法多属“短拳”(短打近攻、沉肩闭胛、吞吐化消、借力反击)。两种拳技完全不同宗。 

 二、该书108页10行记:海陆丰几大传统主流拳派都属太祖拳(五祖拳)。 

  海陆丰民间传统拳术传承有200多年历史,而近代太祖拳“五祖拳"创拳历史仅有100多年。年代倒置,上辈认下辈,不符合逻辑。这个宗就是“太祖拳门”,“主流拳派都属太祖拳(五祖拳)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公元1750年少林寺八大弟子中:海丰郭转、王铁手、王绍良、陆丰曾埠胄等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设馆广收弟子,开始传播武术(该书避谈近代五祖创拳年代史,请见附页亦留意今后续评)。

   南少林前、中、后“五祖”中包括太祖拳在内多个门派(北拳种)。每个门派的武术历经衍变为泉州少林“闽南拳”,与海陆丰民间传统的“岭南拳”套路不同。虽两地武术同称“南拳”,但泉州南少林拳法总是离不开北少林拳法功架。海陆丰传统武术则来自南北佛教、道教、流民(艺人)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融合和创新而形成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其套路的共同特点具有短手连打,结构紧凑,手法多变,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岭南拳武术。 

   作者说“海陆丰几大传统拳术是“都是少林太祖赵匡胤拳”,这需要多方面武学史志考证,才可定论。泉州南少林有古近代五祖拳门和太祖拳门,各门派名师名拳及拳种众多,谁是海陆丰民间传统拳术的“祖宗”?这要靠汕尾市武术界传统拳术传承同仁来考证、根据各乡门派实际情况 (家谱、拳谱、口述、谱诀、拳形、手法等)寻根溯源。不可单凭个人的臆想,谬误地进行记述! 作者断言“都是太祖拳”,有过早定论之嫌。 

   三、该书100页倒1行说:“从其祖师对联考证,都是南少林太祖拳”。众所周知,人们把祖师爷神位当作图腾和偶像来供奉与崇拜,是一种传统的信仰民俗。中国武术界各门派的祖师爷有:达摩、太祖、关公、三达、张三丰等等。其中达摩是印度人,为嵩山少林寺和禅宗的创始人,后人取其为开基祖而奉为祖师爷。关公为三国忠义名将,后人取其重义气而奉为祖师爷。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他依靠超群的武艺和出众的胆略建立大宋王朝,后人以其是有武艺的皇帝而奉为祖师爷。所以说:海陆丰各派武馆都供奉各自的祖师爷,不能简单地将其祖师爷的名称作为取拳名的依据。 

   作者把祖师爷的名称定为拳名,是不妥的,如海丰县“笏口拳”是梅县客家人所传,有其独特桩步拳法,属“岭南拳系”,虽然他们供奉赵匡胤(宋太祖)为祖师爷,但将“笏口拳”说成是“太祖拳”,是不成立的。如鹿境乡吕姓永和狮馆“万仙拳(虎形朱家拳)”是莲花崎岭人万维新所传,属于“江西拳系”,但其供奉的祖师亦是赵太祖,不能因此将“万仙拳”说成是“太祖拳系”。又如陆丰著名拳师“三脚虎”,其拳术继承少林内家心法,并融汇广东五祖拳(洪、刘、蔡、李、莫)及朱、范、钟、六合,太极等各派实战技法;尤其是造就其武学地位的师傅张文永(既传得之南少林武学秘籍和峨嵋派绝技)。因此,其独创的蔡莫拳,集各种拳术门派之大成。蔡莫派武馆供奉“达摩”为祖师爷,若根据作者说法,将祖师爷的名称来定拳名的话,能说他的拳术是少林太祖拳功架吗?  

    四、该书102页倒数9行记“学传太祖蟠龙棍,习练家公罩虎拳”。 海丰县罗山乡武馆供奉“三达"祖师爷,武馆楹联:“学传太祖蟠龙棍,习练家公罩虎拳”,横批“祖训是式”。联中所说“太祖和家公”均指纪念罗山先祖郭转“太祖公”,作者把“太祖家公”解读为太祖赵匡胤,这是最大败笔之处。作者以“从其祖师对联考证,都是南少林太祖拳”的依据来命拳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推理,是断章取义的做法,绝对不能成立。 

   五、该书102页中记“应不属雷拳”。雷家教拳术是正宗南少林拳,短打近攻,刚劲有力,刚中有柔,上中下三盘动作快速勇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罗山派武馆拳谱》记罗山拳部分套路有“雷拳”等打法,但被该书否定。据罗山郭转大师第九代孙,罗山拳传承人郭锦明说:“罗山武术出手时有如“声随拳出如雷响,收打变幻似闪电”。又说:“家族有内传的拳法及八卦吨书,书中字句透出五台山太平兴国寺高僧杨五郎,是罗山乡先祖崇敬的一位武艺高强北宋名将,佐证先祖曾练过杨家武术。罗山拳部分套路不但有雷拳的打法,又有杨五郎八卦拳棍法的特点。先祖所创的拳术,却被吕选说成罗山拳都是太祖赵匡胤拳,我们罗山人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 ” 

    六、该书102页倒1行特意注明南少林寺查无“红眉道人”。据《罗山派武术馆谱》、《海丰县志》、《艺海春晖》(香港汕尾海陆丰同乡总会编)、《海陆奇葩》(香港蔡惠进主编)、《汕尾(海陆丰)历史系列文丛书》记载: “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为了斩草除根,特派高手“红眉”道人率众高手追踪到海陆丰,以武林界的比武为名,发下武林帖,约定公元1789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在汕尾关爷宫戏台比武,意欲一网打尽。在这次比武中,“红眉”道人不敌郭转大师,便使用暗器,郭转大师当场打死了“红眉”道人,同时不幸被“红眉”道人毒镖所伤,四个月后不幸逝世,享寿七十岁”。作者所谓:“南少林暂查无“红眉道人",一笔抹煞了郭转大师在汕尾一段比武抗清的壮烈事迹。 

    七、将蔡莫派宗师刘仕忠(三脚虎)拳说成是:“离不开太祖拳功架”,更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作者在该书101页记道:“陆丰刘仕忠(三脚虎)师,有纳其百家之长,在后期根据自己个人的身体条件,有其独特的一面,但都离不开太祖拳功架”。南拳蔡莫派主席(“三脚虎”四代孙)刘尔曼、南拳蔡莫派武术研究会顾问林达群说:“蔡莫派武术名声显赫,武馆有15间之多,门徒近千人,拳术流播国内外。而作者记载蔡莫派武术仅有二行,只字不提蔡莫派拳术源流以及众多传承名贤,即等于不承认海陆丰有蔡莫派拳种存在。连蔡莫派拳术是谁创的都不知道,怎么有资格论述海陆丰传统武术呢?该书亦未记载三脚虎一段参加工农武装革命,在营救战友时,被炸断左手(导致其个人身体残缺) 的英勇事迹。本派同仁都表示愤慨和不满”。从该书对(三脚虎)拳的记载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把蔡莫派与三脚虎拳脱离关系。草稿未经本派同意就成册,到处散发,并送到有关部门作历史资料保存。就此,我们传承同仁表示保留追究权利! ” 

    八、贬低名师称呼。在武术界中曾扬名粤东地区的八大名师, 该书只列四位: 记甲子“三脚虎”、罗山郭转,公平刘亚梅,莲花万维新。其中三位被该书列为普通拳师,刘亚梅仅列为一代拳师,而一代宗师和一代大师刻意不称。这说明上述名师还未达到作者自己所规定的县级大师资格要求。如一代南拳大师郭转,被该书称为“转师”。郭转大师是罗山派创拳人,世传拳谱,拳术传播海内外,他是海陆丰一位著名的南拳大师。其武术被列为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如一代宗师刘仕忠(三脚虎),被该书称为(三脚虎)师。宗师刘仕忠是蔡莫派创拳人,自编蔡莫拳谱,其拳术风格独特,有一代“神拳”之称。1998年,香港蔡莫派传承人刘标师父,根据其拳谱进行整理,编成《南少林蔡莫拳》武术教学书(中英文版)和视频。出版发行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英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2013年“三脚虎”名字列在《海陆丰历史文丛书》名流章中,荣获“武术名流”尊称 (注: 陆丰刘仕忠“三脚虎”和海丰郭转的拳术编入《书》)中。《书》“第四卷第三章、门派众多各领风骚·流派与特点”。 10月25日首发式在汕尾市政府举行,市委领导出席首发。以上二位具有独创拳术,自创拳谱的武林名师,竟在该书不列为县级大师之称呼, 这存在着明显贬低一代宗师的现象。历年来大家公认的武林大师,却被今人贬低,有愧先师厚德!  

    九、《泉州南少林拳与海陆丰传统武术》一书,内容约有80%的文字抄摘泉州少林寺等有关“太祖拳”的资料,书中大部分文章的出处及作者亦无加注明。海陆丰已知的传统拳种约有30多个门派,但书中仅仅搜集8个门派的拳种简介入书,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毛病,例如海陆丰拳种尚有:陆丰蔡莫拳、青塘拳、逛花门拳,海丰马德新拳、刘乌镭拳、蔡厝围拳、北门拳等各门派源流,又如该书之“海陆丰明清二朝武举名人录”,大部分抄自《海丰县志》和《陆丰县志》、《惠州府志》(亦未加注明资料来源)。历史上海陆丰还有众多武举名贤,该书却不予载入。取材如此片面,难以全面公正地记述海陆丰传统武术历史。 

    十、 该书在未经海陆丰有关门派武馆核准的情况下,就匆忙地拿到泉州南少林寺给名师过目,虽博取异地名师名贤周焜民等题词及汕尾武协主席叶继醒作序,但其过程同样采取不恰当的做法。尤其是草稿未经有关门派武术传承人的校对及同意,草率成册出版,到处散发,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稿避核对、唯我独准,亦是不妥之处。 

    综上所述,《泉州南少林拳与海陆丰传统武术》一书,考据不周、疏漏不实、逻辑谬误,所论武术源流不准确。海陆丰民间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历经师承关系的演变,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拳击技术。作者将丰富多彩的海陆丰传统武术,笼统地定为“太祖赵匡胤拳”,是错误的! 

                              附太祖拳与五祖拳文摘: 

    太祖长拳有《少林拳谱》为证:“宋初少林寺主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请全国18家武林高手入寺切磋技艺,宋太祖长拳便是18家之一。 据《太祖拳谱源流》载:“宋太祖长拳,古称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长拳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泉州太祖拳源流·五祖拳承传人周焜民》记载:"太祖拳有太祖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等, 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 另有记载:“古传太祖拳法阐真世传太祖拳法有两种,一曰宋太祖长拳,一曰明太祖洪拳”。 

    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创拳时间及创拳人是谁?据《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 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福建《体育科学研究》、《青阳蔡氏族谱》载: “为了正本清源,厘清五祖拳的历史源流。通过专家调查挖掘了《玉塘蔡氏家谱》、《青阳蔡氏族谱》的资料,参考各流派的说法,就蔡玉明的籍贯,名字、外号、生卒年月,考秀才史实及时间等各种说法。用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五祖拳创始人蔡玉明是现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社区(蔡厝)人氏。其姓名是蔡玉明而非蔡玉鸣; 蔡玉明生于清咸丰癸丑年(即公元1853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根据以上资料论证:太祖拳属长拳种,海陆丰属短拳种,太祖五祖拳史短,海陆丰拳历史长。所以海陆丰主流拳派是不可能都属太祖拳(五祖拳)的 。为弘扬海陆丰民间传统武术文化,本会敬请老前辈,武术后贤和爱好者参与对海陆丰武学史的探讨和考证。           

                               

                              海陆丰蔡莫派武术研究会   

                              罗山派武术馆 联合评论    201312

 

 

一、 胡琏的出生时间和世系

据1996年重修的《胡氏族谱》称:对琏公世序的订正,势在必行。因现存之旧谱,一载琏公为纲公长子,珙为次子,另一载珙长琏次,二者任取其一,均难说保持原貌。同时,这次订正,绝非我们杜撰,其实质是民国十四年的继续。那时,曾有先贤考证出:珙琏并非兄弟,而是祖孙,琏乃潭公之子。这位先辈,还专门撰写了考证文章,惜未刊于谱,但一直家藏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被毁。此公意见虽未被采纳,但谱印成后有的版本将琏公序为长房,有的版本删除了琏公的世系,这些版本,至今尚存,个中缘由可能就是向后人传达琏公世序有误的信息。

1996年重修《胡氏族谱》的编委会,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次修谱,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水平,应当实事求是,尽责尽力,保持原貌,但按照历史的实际进行注释,并撰写文字说明有关情况,刊于谱中,以待后人评说。

上面两段话,是1999年出版《胡氏族谱》的编委会的一致意见,如果没有新的历史资料,这两段话是在胡琏世系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还算一个比较合理的推理和解释, 编委会的编辑态度“应当实事求是,尽责尽力,保持原貌,但按照历史的实际进行注释,并撰写文字说明有关情况,刊于谱中,以待后人评说。”这无疑也是无可指责的。

然而正是新发现的史料屈万里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有胡琏亲自填写的家庭情况和出身经历等,使我们对传说资料和由此的推理结果不能认可, 这无疑也是无可指责的。

1琏公的生卒年代。

对胡琏的生卒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各种资料上说法也不统一, 1996年重修的《胡氏族谱》根据三个“准确”的时间记载,考证出琏公的生卒年代。一个是在世时间七十三岁,“无需”考证。一个是中进士时间不论史、志或族谱,记载均一致,是大明弘治乙丑科,即弘治最后一年,一五O五年中进士。

但查《明世宗实录》卷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辰朔。癸亥,“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琏卒,赐祭葬如例。”按五月朔(初一)为甲辰,癸亥则为五月二十日。胡琏实为七十五岁卒。

但《万历淮安府》志和《胡氏族谱》云,胡琏七十三岁卒。以致上面还说“无需考证”。其实“三”可能为“五”之误。

新《胡氏族谱》继续说:还有一个是关健的致政(退休)时间,这个时间是琏公的同僚吕柟(nán同“楠”,吕柟系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南京尚宝司卿,前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兼修国史的臣僚),为琏公写了一篇叙,即《胡公致政还沭阳叙》,此叙明确记载作于嘉靖十二年岁次癸未四月(一五三三年),根据明代吏制,规定致政年龄为六十五岁,那就是说一五三三年琏公应为六十五岁。

从这一年上溯至一五O五年,为二十八年,则为琏公中进士的从政时间三十七岁。再往上溯,从一五O五年中减去三十七年,再加上本命年,为公出生时间,那一年是成化五年己丑(一四六九年)。

另外,胡琏门生程文德《祭胡南津尊师文》云:“公于吾翁,生同己丑。”公指胡琏,翁则指程文德的父亲程銈。程文德为胡琏的学生,程、胡两家有通家之好,程说他的父亲与胡琏同生于己丑,即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他的说法应当不会有错。(《程文恭公遗稿》卷17)此与前段推测正合。

从一四六九年再往后移,到七十五年后,即公的逝世时间,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年。

这样,故琏是生于1439年,三十七岁时,1505年中进士,六十五岁时,1533年退休,七十五岁时,1543年五月二十日逝世他这一生就很完整了。

这次新发现的史料《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有胡琏亲自填写的出身时间, “字重器,行三,年三十七, 十二月初一月生”与上面的的计算一致,这就进一步确定胡琏生于1439年12月1日(农历)

2琏公的世序考。

关于胡琏世系,原历次修谱都不够准确,这次史料《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中,胡琏对自己的四代亲属都填写清楚,不需考证,这就是“曾祖(父)(胡)辅,祖(父) (胡)友良,父(胡)纲,母赵氏,具庆下(父母俱存者) ,兄(胡)瑄、(胡)珣,娶屠氏。”

胡琏有4个儿子:胡效才、胡效忠、胡效谟、胡效诠。另有孙辈、曾孙辈等若干人。

3为什么琏公的生卒和世序会出现问题。

这要从编谱的过程和古人思维习惯上找原因。

沭阳《胡氏族谱》,1996版序言中明确记载“雏于清之康熙乙丑(1685年)年又弓公之手”, 康熙乙丑年(1685年) 10世胡简敬、胡简文始首次修谱,此时离胡琏1543年逝世,已过去六、七代人,达146年之久,沭阳的胡氏和淮安胡琏后代早已失去联系,对胡琏后代的资料仅从传说和史料中获得,面且很不完整,否则不会只记录胡琏三个儿子及三个孙子情况,甚至连第四儿子胡诠也丢掉了,胡琏和胡珙关系也搞不清,胡琏的第四、五、六代情况甚本全无,更不可思议的是胡琏还有二位兄长下落没有交代,胡涟长辈住址及坟茔也没有交代,这些问题当时如找到胡琏后代中任何长者,或获知关健史料,如《明代登科录汇编》之类的,都会有所交代,毕竟这次胡谱也仅是始修,收集材料而已,且名义是胡简敬参与,实质他在京城,那有时间过问, 5年后1690年(康熙庚午29年) 因吏议重谴,被上从宽,发往河南汝阳垦荒、更没有心思修谱了。

所以《胡氏族谱》民国十四年本序载:“胡氏族谱,虽为简敬公首创,但十世之前,人丁未蕃(fán茂盛或繁多),较为简略,充实增修的,还应从十四世诵琴公算起。〞说明首创谱料,不但简略,也很粗糙。

这样时隔很久,简略又粗糙的族谱素材,内中不合理或明显有误的草谱,又经嘉庆5年初修未果, 咸丰4年三修未付印,直到“至民国十四年仰敬、丕时等公集数十位先贤之力,耗巨资,历七载,刊本问世,流传至今。”其间各次编修对先辈留下的抄本又都遵循一条不成文“原稿不可改动”的祖训。因此即使错了,也原文照抄,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二、胡琏简年谱  (参考刘怀玉先生研究资料)

1469年(明中期成化五年己丑) 出生于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东(即原新挑河白鲤沟东)

关于胡琏的出生地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民间传说并结合墓碑后发现,基本(墓志铭字迹不请)能确定为白鲤沟东的后沙河一带(见本文后附录)

1495年(弘治乙卯八年)27岁中举人

1505年(弘治乙丑十八年)37岁直隶沭阳人,二甲第七名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正五品)。

1512年(正德壬申七年) 胡琏升福建按察佥事,分任漳南巡海道。

调闽广二省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出兵荡平南海之敌

1517年(正德丁丑十二年)49子岁  长子胡效才考中进士。约此时胡琏父亲去世,享年90余岁。

1519年(正德已卯十四年) 51岁 胡琏在家为其父守孝。约在八九月间起复归福建。胡琏作《忠孝书院碑记》。

1521年5月(正德十六年辛己)53岁,胡琏升任广东按察副使,参与对葡萄牙人的海战。

1522年(嘉靖壬午元年)54岁,平佛郎机牙有功,先后升任按察副使。

晋中丞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福建沿海(正三品)。(所在地有乡贤祠等旧迹)

1531年4月(嘉靖十年辛卯)63岁,改任江西巡抚。10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

1533年(嘉靖十二年岁次癸未四月)65岁,退休回乡沭阳,乡居至68岁。退休后教授很多弟子,邹东的郭守益,程松溪,文德皆考上秀才,继承儒家学说。

1534年(嘉靖十三年甲午)66岁  胡琏乡居三年。作《重浚支家河记》。

1537年4月,(嘉靖丁酉十六年)69岁 户兵二部议处,以闻寻诏,起原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胡琏,为户部右侍郎。(正三品)征讨安南。

1539年9月,(嘉靖十八年己亥)71岁胡琏复被令致仕。再次回乡,回沭不久,便举家搬迁淮安府山阳县平桥定居,且在平桥交结好友。

1543年(嘉靖癸卯二十二年)75岁本年五月二十日, 胡琏卒。

《明世宗实录》卷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辰朔。癸亥,“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琏卒,赐祭葬如例。”按五月朔(初一)为甲辰,癸亥则为五月二十日。

按《万历淮安府》志和《胡氏族谱》云,胡琏七十三岁卒。“三”可能为“五”之误。

墓在府治(淮安府)东石塘。敕授文林郎,浩封奉政大夫,特授通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配屠氏,敕封孺人,诰封宜人,晋封二品夫人。

国家崇祀乡贤,予以隆重表彰,建祠纪念。胡公天性孝亲爱友,历任高官皆以廉洁著称且不标榜显示自己。

三、胡琏的历史贡献

胡琏(1469—1543)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抗葡英雄。字重器,别号南津,为胡刚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新河人,晚年告老还乡后,从沭阳迁居淮安府城。胡琏懿行美德,与为官之功绩盛大显著。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兵备尤精,胆略过人,为我国学习和改进西方坚船利炮之先驱人物。

胡琏在闽广兵备道任内,战功卓著,名贯遐迩。当时葡萄牙人盘据在东南沿海岛屿,仗其火器先进,经常肆意骚扰我沿海居民生产生活,无恶不作。胡琏曾以精锐之师,出其不意给海匪以沉重的打击,屡次获胜,缴俘颇丰,荡平南海之敌,国威大振。胡琏把缴获的西洋火器称其名为“弗郎机”,其杀伤力强,为害尤烈,胡琏命明朝神机营进行改进和仿制其火器,将火炮引入,后名为“神机炮”,用于武装军队,对当时中国军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胡琏在闽任上剪除恶吏,执法如山,加强海防,政绩卓著,闽人念其功德为其造像勒石,颂其功德。征讨安南(今越南)时,朝廷不顾当时胡琏年事已高,决定再次起用,委任督运粮饷,胡琏欣然领命,老当益壮,为国效力。

胡琏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书,秉成家学,工书法,善诗文,学习十分勤奋,年青时就

名闻乡里,被当地人尊为诗坛之首,史书称其聪颖嗜学,喜交文友,名噪一时。胡琏告老还乡后,潜心研究经史,教授生徒,邹守益、程文德两学者钧在其指点而成名。奉政大夫,经筵讲官,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吕柟先生,于胡琏退休时为其写赞,即《胡公致政还沭阳叙》,对其生世作了记载并作客观公正评价。

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科钦授翰林院检讨,山阳毅文张鸿烈拜赞胡琏像曰:“鲸波弗靖,岛寇乱华。火器猛迅,杀人如麻。厥器何名,佛郎机牙。谁其殪之,封豕长蛇。胡公一怒,令肃风沙,折馘授首,如剚鳍鲨。夺其利器,捷于镆铘。流传中国,机巧有加。文臣不封。至今叹嗟。”亦对其功绩作了记载并作客观公正评价,应该可信,足以说明胡琏之历史贡献。

晚年教授门徒,兼修国史,著有《南津诗集》行世,但此书巳失传。官至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配屠氏, 敕封孺人,诰封宜人,晋封二品夫人。墓在府治(淮安府)东石塘。地方崇祀乡贤祠。旧县(沭阳县)治前有公进士坊额曰:黄甲传芳。子效才进士坊额曰:青云接武。

四、胡琏的子孙

胡公家学有法,家教有方。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实为罕见,四个儿子:

长子孝才:字汝园,生卒年不详,胡琏长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随父侨居山阳(今淮安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升授直隶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知府,诰封中宪大夫。

谏官史道、阎闳因建言获罪,胡效才挺身而进,上疏辩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德、嘉靖年间宦官当道,败坏朝纲,时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国事为重,上疏弹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为之咋舌。

嘉靖七年,巡按御史胡效才《查处重镇武备疏略》中题:臣伏见昌平州天寿山一带地方,乃祖宗陵寝所在,而畿辅要害最先。比之他镇,为尤不可不严。而其将领之选,比之他镇,为尤不可不精也。累朝增置长陵等七卫官军,每卫无虑数千员名,而又专设内外守备各一员以居守之。

父任京堂而子为科道者,例得回避改他官。耿裕、许诰俱以父任冢卿故得改授翰职。嘉靖九年,御史胡效才以父琏任都御史,奏当回避,上曰:‘近年科道改翰职,此阴厚私弊,效才准于在京别衙门相应职事改授。’以后俱照此例行,凡回避者,不得改翰职矣。

嘉靖十年六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胡效才巡视天寿山营操后,所上《查处重镇武备以防不测疏》,其中指出:“臣顷巡关,先入其境,时方四月,尚未开操。查问其见在官军数目凡两日,而官之来见者陆续尚不及三分之一。军余之所可见者止有守门、巡捕数十名而已,又皆老羸狼疾之甚。至于鞍马、金鼓、旗帜、器械等项,俱无一物鲜明锋利。其余营操旗军则更无一人应命者矣。守备而下,展转支吾,或曰在京打卯,或曰出差未回,或曰巡山不在。访其实,则半皆役占买闲,半皆纵放歇役也。夫以畿辅重镇所赖以障内而捍外者,而武备之废弛一至于此!不知内外守备官员平时所干何事!倘万分一黠虏毁墙而突入,群盗乘虚而肆起,不知仓卒何以御之!”

胡效才墓,在山阳县治西范家墩。胡效才妻子:冯氏,诰封恭人。儿子:胡应徵,字梦云,嘉靖丙午科举人礼记魁

孙子:胡一炳,寄籍淮阴。

次子效忠,字尽臣,胡琏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随父侨居山阳(今淮安区),胡效才之胞弟,生卒年不详。明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举人,官任顺天府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诰封通议大夫。子胡应嘉官至吏科都给事中。

明嘉靖39庚申年(1560),胡效忠游览黄梅四祖寺,刻柳宗元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于灵润桥下西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宗元。”落款:“大明嘉靖庚申(1560)胡效忠来游刻石。”该石长方形,高147米,宽087米,竖刻六行,每字高014米,宽013米,行草阴刻。由于年代久远,字迹较模糊。以此幅石刻为中心,形成了明清摩崖石刻群。

妻子:沈氏,诰封淑人  儿子:胡应嘉

三子效谟,字帝猷, 蒙乃父之功德得赐为荫生, 官任云南澄江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

效谟聪颖好学,尤喜实用之学,能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又能自立一家之言。效谟荫仕至云南瀓江府知府,晋中宪大夫,勤于政事,廉洁自律,执法严明,刑赏不诬,豪右权贵畏惧而有所收敛。效谟关心民间疾苦,率民治水,减轻灾害。为政之余,潜心学问,著《复闸旧制》一书,资料丰赡,颇多创见,时人极为推重。顾炎武、胡渭、阎潜邱等大家,在其著作中多有引用效谟书中材料。

万历四年(1576),黄河泛滥,水灌淮安三城。胡效谟《淮安大水记》略云:水高五六尺,由通闸建瓴入。高于街四五尺,悬注以入。水且沙半,凡所经河渠,中心皆沙为洲,所过街市,房廊两旁堆沙三四尺,门户闭,晓即沙壅,挖始得开。院落中,蚊可斗量,昏明之交,声若风雨;平地水已七八尺。乡聚屋低者,水压其檐。人皆穴屋栖梁上。高者门未没尺许,人皆桴偃卧出入,稍不戒随浪旋没。时两城水关皆闭,城门皆筑土坝。外水固不得入,城中雨水积已五尺余。城外水高于城内屋脊,夜静水声汹汹在梁栋间,坐卧令人魂摇心荡。八月十八日,大震电一夜,城中水深七尺,烟火尽绝。

妻子:仲氏,诰封恭人。儿子:胡应恩,嘉靖时贡生,任广东合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

四子效诠

历次编修的《胡氏族谱》都漏掉此公,估计系胡琏晚年所生之子,家乡一般人不了解,主要生活在外地,最后搬迁到山阳平桥时才定居。据吴承恩在为潘埙撰写的《通议大夫都察院右都御使潘公神道碑》中说,潘埙的女儿潘采苹嫁胡琏四子胡效诠。

潘埙生于明成化12年比胡琏小7岁。生有异禀,工于文章。正德2年,与同里蔡昂、杨谷一同中举,时年32岁。次年连捷,又与同里李元一同中进士。至次年6月,始选授工科给事中(负责向皇帝提意见)。正德9年5月,升吏科右给事中,10年6月升工科左给事中,11年8月升兵科都给事中。该年11月因建言为忌者所中,特旨升一级外放开州同知。潘埙在朝八年,弹劾过不少大臣。在开州待了三四年,正德15年,始升南京太仆寺寺丞。16年5月,正德皇帝驾崩,吏部建言,先朝因直言守正被降黜者应录用,潘埙被恢复言官之职,并升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4年5月,升任山东右布政使。6年10月,升浙江右布政使。上任不久,即于7年正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地方。这是他宦海的顶峰。8年3月他54岁,被勒令致仕。从此退出官场,屡荐不起,直至以87岁高龄寿终正寝。

潘埙回乡住在淮安城里,在平桥东南部今九洞地方,置得田产400亩,常下乡观稼督耕,经营三十余年,在平桥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庄园,待胡琏征安南从沭阳迁平桥时, “会少司徒南津胡公琏亦家居,公平生交也,联庐结亩,尚羊啸咏,相与陶陶然”(见吴承恩撰《通义大夫蓟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公神道碑》),这俩人不仅伐平生知已,还房连房,地连地的,两家结成亲家就很自然了。

延伸阅读:

《射阳先生存稿》卷四有一篇《寿胡母牛老夫人七帙障词》,这篇文章是吴承恩为胡效

才的夫人牛氏贺寿而作的。他在障词中说,他与胡母牛氏的关系是“自淮累叶周亲,亦是连枝娇客。”从这句话看来,吴承恩应与胡效才为连襟姻缘兄弟,同为牛氏娇客即女婿,他的夫人应与胡母牛氏为同胞姐妹,因而“同气连枝;”哪么,吴承恩的第二位夫人即应姓牛了。按牛氏亦是当时淮安的望族,牛蟠、牛斗父子与朱应登、朱曰藩父子两世同年(举人中式),牛斗官至主事,朱曰藩在淮安避倭时就是住在他家的,以后还曾联过姻。胡效才的父亲胡琏是吴承恩的老师,与潘埙为亲家,是吴承恩的父辈人。按照当时的社会地位与家族关系来说吴承恩与胡效才为联姻兄弟,对牛氏自称“连枝娇客”,也是合适和可能的。《寿胡母牛氏老夫人七帙障词》大约作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按照“新婿曰娇客”的说法,吴承恩与牛氏结婚即当于此前不久,其时的他已是56岁的人了。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经过两年多的打磨整理,在这一年当中,65岁的吴承恩终于将《西游记》写完,且分清卷次,立好回目,予以定稿

胡琏有三个孙子:

长孙应徵,字梦云,效才儿子,明世宗嘉靖丙午(1547)科举人,礼记魁。配钱氏,诰封孺人,有子炳,寄籍淮阳。

次孙应嘉,(?-1570年),字克柔,又字祈礼,号杞泉,胡效忠之子,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居淮安府城。出身书香之家,幼年受良好教育,学业大进,青年即中举。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及第,初任江西宜春县知县,不久任吏科给事中

(正七品),后三迁都给事中,迁湖广布政司左参议,晋中议大夫。

应嘉峭直,恪尽职守,且不畏权势,曾弹劾过侍郎黄养蒙、李登云及布政使李磐、侯一

元等,使其劣迹暴露,被革职。还曾揭发大学士高拱庇护乡里,执法不公,并趁帝病,私运直庐器物于宫外诸罪。穆宗嗣位,应嘉靖帝御文化殿,与辅政面议大政,以集思广益。穆宗欣然采纳。

隆庆元年(1567)正月,吏部尚书杨博负责考核京官,挟私贬斥给事中郑钦、御史胡惟新,而庇护乡里,山西人无考核下等者。应嘉弹劾杨博私愤,贬斥言官,包庇同乡。胡惟新亦上疏,揭发杨博考察官吏不公,上下其手,营私舞弊。大学士高拱等挟私报复,指责应嘉、惟新“党同官妄奏,拟旨斥为民”,引起舆论哗然。给事中欧阳一敬、辛自修,御史陈联方等不平,联手俱交奏章营救,指责高拱、徐阶,应嘉遂得以免祸,调任建宁推官。后任湖广布政司、左参议等职,仍一如既往,直道不诬。

应嘉居言官,主张仗义执言,不能“挟私妄论邪正臧否”,并断言“忠直者,必正人也;谄谀者,必小人也。”应嘉是当时号称“敢言”、“忠直”的贤臣,奸官视之若虎。后高拱重新柄政,气焰嚣张,应嘉一再遭受打击,郁郁不得志,忧愤回归故里。多善政,终以未竞大用,为士论共惜云。敕授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墓在淮安治西毕家沟,茔地16亩,入祀乡贤祠。晚年汇编《科甲奏疏》。

妻子:王氏,敕封孺人,诰封恭人,晋封淑人    儿子:入籍淮阴

三孙应恩,字敬熙,又字祈沾,号西畹,胡效谟之子,祖籍南直隶沭阳县新河,生卒年不详。明嘉靖间为岁贡生,任广东合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因家学渊源,于四书五经之外,多留心致用之学,尤喜农水知识,长于治水,对淮水潮汐及海口淤塞情况甚熟,著《淮南水利考》,资料翔实,颇多创见,实用性强,名重一时。

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摘引应恩书多至69页。应恩为政精明,办事敏捷而允当,且尊重人才,尝云“办集众务,当用士类。吏惟书牒不得轻书一言;士类必贤者始可依赖。”时人以为名言。

妻子:汪氏,敕封孺人    儿子:入籍淮阴

五、胡琏及子孙著述和原住地

⑴胡琏及子孙著述

胡琏晚年兼修国史,具体编修过程及内容未见记载。

明万历《准安府志》 清乾隆《山羊县志》均有其传记。

胡琏在晚年从沭阳搬迁淮安(今楚州)平桥,他生活时间只有三五年,其后代陆续寄居准阴,故这次编写组前往平桥调研,竞未发现其后代遗迹。

胡琏遗著有《南津诗集》,其余未结集遗失。这次编写组前往淮安(今楚州)平桥调研,发现早前冒广生著《楚州丛书》中说上书巳散失。

胡琏正德已卯年作《忠孝书院碑记》。

《霜台奏疏》  (明监察御史效才公撰)。

《复闸旧制》《淮安大水记》胡效谟撰。

《论侍郎黄养蒙李登云不职疏》、《论布政使李磐侯一元不职疏》、《劾大学士高拱疏》、《重延纳广聪明以隆新政疏》、《劾吏部尚书杨博疏》、《科甲奏疏》(应嘉晚年汇编)

胡应嘉隆庆2年(1567)《重修儒学碑记》 。

《淮南水利考》(明嘉靖贡生 广东合浦知县应恩公撰)。

2关于胡琏出生地的确认

一、民间传说

①老教师、胡氏文化传承人胡绍周生前多次讲过胡琏沙河人、故事《吴承恩三进胡家花园》也是他口述。

②靠近沙河的许振贵同志小时曾听顺河一位胡氏老人讲述许多关于胡琏、胡简敬的生动故事

二、墓碑出现

庙头乡后窑村的房爪东北角500米处,1981年前后,村民在挖地时挖出两块石碑,当时字迹清楚,碑石完整但35年以来,碑在村民赵立荣家刀砍斧跺,在上磨刀墓志表层损坏严重,但乃能辨出“皇清”“赐进土”等字,加上墓碑上的16个字清楚明白:“皇清待赡 国学廪监生 帝臣胡公墓志铭”,就是一位胡公之墓。

屈万里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胡琏》、《明代登科录汇编》·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胡应嘉》。台湾学生书局编辑部辑,1969年,用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景印。

胡琏、胡应嘉填报的“三代脚色”,胡琏曾祖名胡辅,祖父名胡友良。以孙胡琏贵赠右副都御史。父亲名胡纲,字秉常。以子琏封刑部主事,赠户部左侍郎。母亲赵氏。有二兄:胡瑄、胡珣,自己行三。娶屠氏。

胡琏父亲胡纲名下有“遇例冠带”[]4字。封建时代朝廷有事,如灾荒、赈济、战争等需要,动员富民捐助银两、粮草等,朝廷按“例”给以一定官职名号。“冠带”是其中一种,即给以某级官员的顶戴和服饰,但无官位和官俸,只是给以荣耀而已。这说明胡氏是当时沭阳的殷实富户。

胡琏有4个儿子:胡效才、胡效忠、胡效谟、胡效诠。

符合这个时期的人物只能是胡琏的父胡纲或祖父胡友良

1查明朝沭阳共10位进士其中只有三位胡姓,且为胡琏一家

2清朝胡氏进士虽有六人,但沭阳境内只胡简进一人,且清朝胡氏祖茔都比较明白包括胡简敬在沂河淌及汝阳先祖在“种荫记碑”处

三、地理位置与传说相符

“白鲤沟东”,“后沙河”,墓不远处老地图上还有“胡庄”,估计应为胡琏后裔

“白鲤沟东”,“后沙河”和“胡庄”及胡公墓地位置图

安徽程氏家谱

■数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姓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姓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除了赵、魏、韩三国乏外;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姓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迹,也到达了山东的鲁国(今山东西南)。鲁国有个程郑,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铸造闻名。

到了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乎原,在关中地区,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秦汉时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并且已有程姓人口迁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这一时期在河南洛阳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广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关东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在陈胜起兵反秦和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和东汉共延续四百年之久。秦汉时期程姓先民开始播迁到长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风云际会,建立了丰功伟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有组织的迁民。关东六国的豪门右族大多被迫离开故土,到异地安家落户。汉朝派将士开拓边疆,实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众也随之到边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这时开始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建设新的家园。以冶金铸造为业的鲁国豪富程郑,在秦朝建立以后,被强行迁到蜀郡的临邛,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邾县。

有个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时从中原地区迁居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他精通酿酒技艺,酿造的酒味道佳美。他开办—了一个酿酒作坊,生产醇酒。当地还有一个姓乌名巾的人也善于酿酒,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乡。人们为了纪念乌巾和程林二人,就将这个县取名乌程。古代的乌;程县就在今天的浙江吴兴县南。

魏晋时,程姓大举南迁,主要迁往安徽、江苏,后再迁居湖南、江西。这一时期,程姓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宁夏、甘肃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时,抱罕(今甘肃省临夏)人程道养流入巴蜀地区,被当地人尊奉为蜀王。齐时,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位乡贤,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务仕宦。乡人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评判是非。人们为纪念他,称他所在乡为“义化”,所在县以“程乡”命名,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程曼遂为岭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时期,程姓人群由于多种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区居住,从而使程姓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广泛。南朝陈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县)有程姓人士北迁中山(今河北省定县)。隋末又有人北迁洛阳。五代时期又有程秀,从歙州北迁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程姓先民在魏晋战乱时从中原南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又有人回迁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乡(今广东省梅州)人程彬,是乡贤程畋的次子,学问博洽,曾担任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太守,父亲死后弃宫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县)隐居,子孙遂在此安家落户。郴州兴宁(今广东省兴宁西北)有程江,又称程乡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迁徙,程姓先民在祖国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有分布,而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分布则更为密集。

隋唐五代时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程姓。五代十国时,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时期程姓先民继续迁徙繁衍,足迹渐布于全国各地,继续建功立业,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以学术方面的贡献最大。其中尤以开创洛学的程颢、程颐兄弟声名为最著。

宋元时期战争较为频繁,程姓先民为躲避战乱,多背井离乡,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举家迁往任所。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从各地迁居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北魏时期从洛阳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程氏后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时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程羽,举家迁往关中地区的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北宋初任醴泉县令、成都知府。后来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赐第宅,家族迁居开封泰宁坊。他的孙子程垧,将祖父迁葬于洛阳南的伊川,全家也从开封搬迁到洛阳。家族成员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为程姓的显赫宗族。

后来,金兵和元军陆续南下,北宋灭亡, 中原地区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迁江淮地区。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省吴县)安家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属安徽省)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居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程端彦则举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子孙在黄山、长江之间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迁开吴县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从池州迁至湖北孝感。

南宋绍兴年间(113l-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就埋葬在那里。子孙在当地居住,广西地区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应天宁陵(今属河南省)人程迥带领家口迁往绍兴余姚(今属浙江省),开浙东—程氏一派。宋代有程迈,史称黔(贵州省简称)人,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可见贵州在当时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贵阳设置了小程番长官司,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程姓人群。

元代国家又获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末,英山(今属湖北省)人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孝感(今属湖北省),成为“义门”。

元朝末年,程姓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后程渠爵自漳浦梁山迁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明清时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继续迁徙,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居住更为密集,形成了许多门派。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许多殊荣。

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经进行过一些有组织的迁民,将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百姓迁徒到由于战乱或灾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广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建设家园。此外,还有一些程姓家族,因为各种原因, 自愿或被迫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例如休宁(今属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间(今属河北省),就在那里安家落户。这种迁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新的门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为广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时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进行了频繁的迁徙。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颐的九世孙。他的次子程绍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山东单县,三子敬祖,迁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颐的十八代孙程世守,迁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孙程心圣,迁居山东单县程楼,二十世孙程宗昌,明末躲避战乱,流移河朔,家乡安定后,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程氏名门巨族子孙迁徙之一斑。

明清时期,在满族、回族和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贵州少数民族酋长程受归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满洲镶红黄旗人。他的父亲劳萨,曾在朝廷任议政大臣。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这一时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们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华容(今属湖南省)人程万里,天顺丁丑年(工45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陈,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他的曾祖陈安泰,元朝时任荆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明初洪武年问,祖父克让从荆州迁居华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播迁,边疆地区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景东人程含章,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县有程拱辰,曾安察云南。而在我国腹地,则形成了许多支派。据有关文献记载,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陕西四派,山东两派,安徽三派,江西两派,浙江三派。这种;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河南省程氏分为十八派,即以程秀为始祖的济源王屋派,以程世汉为始祖的济源南城派,以程世和为始祖的济源金鹅派,以程延敬为始祖的孟县派,以程震为始祖的偃师派,以程世洪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继载为始祖的登封南乡派,以程彦骥为始祖的兰阳(今兰考)派,以程称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为始祖的巩县派,以程子儒为始祖的沁阳派,以程太为始祖的祥符 (今开封)派,以程官保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为始祖的永宁(今洛宁)派,以程天桂为始祖的滑县派,以程中学为始祖的睢州(今睢县)派,以程云路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龙为始祖的卢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为始祖的蒲州(今永济西南)派,以程子明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为始祖的泽州 (今晋城)派,以程甫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彦行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为始祖的万泉派,以程世富为始祖的临晋派,以程伯先为始祖的绛州(今新绛)派,以程天爱为始祖的谋城派,以程天贵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为始祖的汾州(今汾阳)派,以程端於为始祖的乐平派。

陕西省程氏分为四派,即以程顾为始祖的长安(今西安)派,以程预为始祖的长安城内派,以程心诗为始祖的韩城派,以程卷为始祖的顺化派。

山东省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知白为始祖的长寿派,以程元棵为始祖的济宁派。

安徽省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权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灵壁派,以程徽为始祖的贵溪派

族文言文中的意思

问题一:文言文中族的例句和意思 1 箭头。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说文》 2 家族,氏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