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家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4收藏

罗氏家族族谱,第1张

拼音  Lo

郡望  豫章郡

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  缺

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应该说每个乡镇都有,炎陵罗姓是5大姓之一。

  罗姓人进入湖南,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罗姓源出祝融,据族谱载他的60世孙匡正公,因助周武王征战有功,进封子爵,于武王三年(前1024年)建罗国于湖北宜城,子民自此以国为姓,历24君而被楚并;匡正公31世孙凌甫公,于周显王三年(前370年)复国,他鉴于宜城僻处大山神农架下,大展鸿图,迁都枝江;后凌甫公之孙守陇公,又于慎靓王元年(前320年),由枝江再迁长沙。接着,代代人才辈出:“三代为公卿,四世无白丁”,史称“望出长沙”。这是罗姓人走出逆境之后,第一次挺直了腰杆,表现了人文品位的大提高。这不仅是湖南罗姓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全体中华罗姓人的光荣。从此,罗姓人便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公元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汨罗江南岸,今汨罗县城西北8里处的河市,即屈原农场的蚕桑场内,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罗国故城遗址,城垣490×400(m),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如陶鬲,陶豆,筒瓦)和墓葬。甚至在今天的汨罗城里,很多商家都挂着“罗城”的字号,给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标出一道道鲜明的印记。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封建。秦汉时期,昔日罗国,成为罗县,隶属长沙。公元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近郊出土西汉印章“罗长之印”,便是汉代罗姓人在这里行使权力的象征。

  凌甫公的10世孙罗君用,是古罗县人。古罗城南有铁罗坪,据传是当年君用公铸铁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令,因督运官铁,溺死洞庭。其兄君赞,率君用子女沿江号泣不止,惨不忍闻,寻尸不获,乃投水殁;其妻刘氏,感夫死义,亦投环而尽。乡人感之,于长沙城东建祠纪念。长沙太守刘真,因事感动,奉奏朝廷,封公孝感侯,封刘氏为孝义贤妃,封其女为孝昭贤妃。其遗子罗珠,汉高祖(公元前206~195)封为治粟内史,并授九江太守,因功勋卓著,灌婴侯特地向上奏请,罗珠再升迁为参军知政,节制诸郡,官拜相国大司农。罗珠在九江太守期内,筑豫章城,后定居江西,威望极高,豫章成为他的代号。后因不满吕候临朝(公元前187~180),扰乱朝纲,乃结草为庐,隐居仙游,并以清平自许,在舍前广植罗汉柏与罗汉茶,自号罗汉,以示“不忍亡汉”。珠公年九十而终。从这以后,由罗国故地长沙走出的罗姓人,便在江西那块大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编者注:“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司农”,二者官阶相同,为中二千石相当从一品。查“汉代百官秩禄表”未见“参军知政”,“参军”一职见于三国,为第七品。另罗珠官职大陆及东南亚族谱大都记为“大司农”、台湾记为“大将军”、有学者称“大臣”,《江西考古录》记为失考。《江西通志》有本传记“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但无具体官职记载。

  至晋代,豫章公十七代裔孙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一忠一孝”。企生有“忠义之士”的美称,官至湖南武陵太守,还未来得及赴任就职,因忠于当局殷仲堪,死于桓玄之乱,年仅37岁。同代耒阳人罗含,才华横溢,清廉称著,有“湘中琳琅”,“荆楚之材”和“江左之秀”诸雅号,官至廷尉、长沙相。1700年来,耒阳罗氏子孙,人文蔚起,瓜瓞绵延。

  因为湖南早为罗国故地,罗姓人乃湖南大族,罗姓人口众多,仅次于四川、广东而成为全国罗姓第三大省。历代罗姓人勤劳奋发,耕读为本,有的登上历史军政舞台,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开拓、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代,尤其是晚唐,湖南罗姓人登上高级军政舞台的首推罗弘信。他的曾祖父罗秀,祖父罗珍,父亲罗襄,都是魏州军校。他本人曾任魏博节度使,同平章事,临清王,长沙郡王。他的儿子罗绍威,袭父爵,授魏博节度使,兼长沙王。绍威于34岁时英年早逝。他的次子罗周翰袭父位,正授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傅(正一品)。这样,从罗弘信、罗绍威到罗周翰,接连三代担任朝廷相国。为罗氏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是又一次“望出长沙”,成为罗姓人,特别是湖南罗姓人的光荣。绍威公长子罗应隆,鉴于五代沧桑频变,乃弃藩封,隐居湖南宁乡东邑之长冲,成为宁乡罗姓的肇基人。宁乡罗姓人,自二世应隆公传至六世幼卿公,举宋绍熙元年进士,擢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因历代显贵,才德兼隆,世宦济济,其所居地长冲,便被改名为罗宦冲。幼卿公再传至第八代,宁乡罗姓人分为辉、耀、桂、材四房,至清康熙年间,已发展为:桃林、凫山、北山、东骛、全佳山、山坑、白泥塘、松坑、栗木桥、竹田、黄材、甘和坪、石桥13房;其后又增加沩源丶泉溪丶青塘三房,共计16房。还有散居于长沙丶望城丶湘潭丶湘乡丶湘阴丶益阳丶安化诸县者,也有迁居衡山者,更有远徙浙江丶江西丶安徽者。其五修谱序曰:“我罗氏祝融肇始,望出长沙,忠厚相传,英贤迭起,文名则望重琳琅,理学则源窥濂洛,权司节度,实膺先代之封,道翊青宫,俨入名贤之座,此皆载国史家乘,班班可考者也”。其八修谱序又云:“子孙散居湖湘间,派衍枝繁,户口巨万,昭穆世次,历历如数庭树”。宁乡罗氏还有多支,其中两支是康熙年间从新化迁来:一是时卿公,迁入草冲等地,现人口1400余人;另一支是时祚公,迁入唐市等地,现人口240人左右。清道光年间,两支曾合建宗祠于草冲白竹山,曰“延平堂”。两支同为新化云飞公后裔。1992年又参加了新化鼎溪十一修族谱。还有一支益阳宁乡罗氏,也来自新化。宁乡罗姓人口在2~3万之间。

  编者注:据史书载,罗绍威长子周干、字廷规,官至司农正卿,娶安阳公主,早卒,再娶金华公主,开平四年,因周干故,诏金华公主出家为尼,居于宋州元静寺,盖太祖推恩于罗氏,令终其妇节也。宁乡族谱又一说,有待专家学者、宗彦贤达研究。

  长沙善化罗姓人,原来大多居于荣湾市。这支罗姓人原籍江西丰城,始祖罗友祥是丰城县学文庠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5),到湖南长沙南门外杏花村,在王伏泗家设教数载,并自建三间房屋。王伏泗无子,乃赘友祥为婿,定居下来。友祥生子名宣,传至仕清,迁居大石桥,再迁荣湾市。其后繁衍,迁居省城及麻子坝等地。这支罗姓人,子孙繁衍昌盛,素称巨族:其后“子姓繁衍,科甲联绵,麓西、石友、紫垣,相继成为进士,其他司铎者不一而足,皆以文章政事,炳耀人间。”

  湘潭罗氏有鼓颡洲罗氏,大乘罗氏,龙泉罗氏,云湖龟湖罗氏等支系。其中鼓颡洲罗姓人,素称鼓颡罗,大都聚居在今株洲境内马家河一带。明朝初年,其始祖政斋公(字应隆),善看地形,于二十岁左右,携家带室,荷尊木像,从江西吉水来到湘潭,暗卜于神,以定行止。当走到鼓磉洲南岸鹧鸪坪之木湾,突然感到木像重不可胜,就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人口繁衍极快。后族人为之立祠于此,称罗氏明德堂。祭祀时号豫章堂上历代祖考祖妣。其第二代为罗源佐,号奇山,源佐生志聪、志明、志安、志亮四子,分为四房。长房志聪公为新堂屋,二房志明公为湖田堂,三房志安公为社山堂,四房志亮公为蕨山堂。四房子孙,聚居在马家河地区。及乾隆19年,已传17世,四堂发展为十房。乾隆55年,传19世,存男丁6584人;道光二年,存7800人;咸丰6年,存约万人。至解放前夕人口达三万以上。这支罗氏,三世分堂,四世分房,六世分支,六修谱时,分堂修谱。目前人口以湖田蕨山两堂最多。按四堂合计推算,人口五六万之众。以上两堂约占 80%,集中居住在宗祠明德堂附近者最多。这支罗氏也有的迁易俗河,醴陵大樟镇,以及附近的雷打石,滴水埠,石潭等地,远迁者有长沙、武昌、杭州、西安、南京甚至旅居美国。湘潭罗氏,尤其是鼓颡罗,历来人材辈出。比如其五代祖罗瑶,一生不愿作官,而急功好义,加惠士林,赢得明皇敕赐建坊旌表;明大臣张治感其培育之恩,于瑶殁后,购官地鼓颡洲以葬,并亲建敕碑,从此当地罗姓以鼓颡罗称著。其后罗典(教育家)、罗汝怀(大学者)、罗萱(湘军将领)、罗逢元(记名提督)、罗正钧(天津知府)以及早期***人罗学瓒(浙江省委书记)、罗亦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等,都影响十分深远。

  醴陵罗姓人,据《醴陵县志》(民国版)所载,共有十支。20世纪30年代有5400人。其中6支先后由明清时代自江西吉水,丰城,庐陵和萍乡等地迁来,2支由福建迁来,其余3支则由长沙,攸县和广东迁来,散居县内外30余处。醴陵罗姓人虽不很多,毕竟这里地灵人杰,或是忠臣,或是清官,或是乐善好施,在《县志》上立传者有罗永焘等5 人。

  攸县罗姓人有多支,其中一支始祖自强公,于明洪武4年携五子由江西秀川迁来攸县,建标于擢秀乡之云阳坪,开云阳罗氏六百年基业。甫一传,冢嗣荣一析居枫林,次荣二析居太和,荣三徙郴州之宜章,荣四仍居云阳,荣五失考。创业开拓,历传二十八世。惟荣二荣四两房,居处相望,故于 1999年合修家乘,至今生齿近万。

  茶陵罗姓人有多支,据茶陵县志记载,其中主要一支的始祖是罗百五公,宋代举人,国学教谕,于南宋德佑二年(1276)从江西吉安迁来茶陵。其五代孙罗琥,是明代贡生,六代孙罗鉴,是明代进士,二人官至南京户部郎中。其后裔散居于茶陵的枣市、平水、虎踞、尧水、下东、八团、界首等地,并越过县界发展到安仁县,在安仁境内繁衍达3000人。茶陵另两支,散居在江口和桃坑,则分别从广东嘉应与福建上杭迁入。1993年人口普查,茶陵全县罗姓人16825人,占全县353个姓氏的第八位。昔时曾在县城米江桥头修建宗祠一座,乡下有支祠若干;每三十年修谱一次,1947年是其最后一次。茶陵罗姓人素来吃苦耐劳,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热情好客,敬老爱幼,尊师重教。历代宗祠,集资资助族人中的优秀子弟上学,故文化素质较高,多人具有教授,副教授,工程师和会计师等职称。其中下东乡四联村罗家桥组罗良能大学毕业后,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因坚持抗日而被革职;其女儿罗自平,毕业于美国匹林斯顿大学,是化学博士,终身教授。下东乡四联村罗家桥组罗明典,曾任山东大学教授,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有微生物专著传世。茶陵罗姓人,在北伐战争和大革命时期,踊跃参战,为革命献身的男女58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出现省劳动模范,全国青年红旗手和三八红旗手各1 人。

  炎陵县罗姓人说,该县罗姓是五大姓氏之一,昔时县城有所学校,通常是这五姓人轮流当校长。炎陵罗姓人始祖于宋代从江西吉水迁入。1948年九修族谱,号“彝堂”,目今人口过万。另外还有两支罗姓人,人数较少。

  浏阳罗姓人,十大房,82支,人口约有五六万之众。其中清山公,仲默公,升伯公,荣松公,震桔公,九锡公,玉普公诸系,人口都在千人以上,其中清山公系人口达14860人。浏阳罗姓都是明清两代,从江西广东等地迁入。进入浏阳最早的是振公系,始祖罗振,原居福建连城瓜田里。元代武宗至大年间,任广东潮州通判。其时干戈四起,闽地为最,振公于归途中,遇弟伯七,向他泣诉故乡乱情,就在潮州松口溪筑室定居。罗振四代孙应明,遗子惟政举进士,惟敬登贡元。又传至十世福祥福佑二人,感所居地窄人稀,非子孙长远之计,却每思迁徙新地不就。至十三世祥公后裔廷瞻,客迹湖南浏阳东乡设教,其时已是康熙年间,听说版贝一隅,地腴泉甘,山不高而茂,水不深而澄,于是从汤姓人手中买下这块地方,立业置产,聚族于斯。这支罗氏,分版贝沙江两房,散居报浒、泥乌、黄泥道、沙江、版贝等处,人口数千。勤稼穑,敦诗书,清白传家,一修族谱于10世,二修族谱于11世,三修族谱于15世。早期***人罗章龙,罗梓明,解放军少将罗若遐,都出自浏阳罗姓。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人民利益而献身,被省市县分别立传纪念者,这里有19位罗姓人物。

  平江地与古罗国毗邻,据传唐神龙年间,即公元八世纪初,平江析出湘阴县,上个世纪湘阴又析出汩罗市,故平江湘阴汩罗的罗姓人实为古罗国土著裔孙。后来平江罗姓人又散居各地,到了清代,又从各地徙归,有的来自粤东,有的来自右江,有的来自岳阳或浏阳。19世纪平江为革命老区,早期***人罗纳川,解放军少将罗湘涛,现代戏剧家罗六合等均出自平江罗氏。

  岳阳罗氏初祖文三公,据大明正统元年(1436)文三公四世裔孙罗春泗(皇敕将军)一修谱序称,文三公原籍江西洪都人氏,生九子:名伏一、伏二、伏三、伏四、伏五、伏六、伏七、伏八、伏九。于元末明初,乱极治生,携子伏四伏五伏七伏八诸公,徙居湖广岳郡,伏四公徙居今临湘桃林罗家段,伏五公徙居罗家桥马头源,伏七公转迁大云段,伏八公徙居临湘五里花桥畋罗。此后,其后人续有徙居长沙、华容、浏阳、平江、监沔、通城、蒲坼诸处者,实一本分支。这支罗姓人,现散居岳阳的鹿角济美塘、马头源、筻口莲花塘、孟城牌头屋樟树屋、公田罗福桥、梅溪洪山门罗家坡、云溪桃李桥、南冲雷家庄、熊市小溪冲介平段、云山独石白云岭西头虎形湾、罗伏十二门、新墙盘塘冲、小湄童家段、南冲白水洞黄金港等地。1992年七修族谱时,罗伏十二门有2000余人口。岳阳罗姓人的儿子罗淑章,进入国家一级机关工作,曾任劳动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副部长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以及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要职。

  新化罗姓人,大都是晋代企生公之后。正如前述:企生公虽官拜湖南武陵令,未能到职即死在桓玄手下,但他的后人却又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大量繁衍生息。在新化的罗姓世系有十:横阳一松公系、球溪云飞公系、潮水尚敬公系、楚良海公系、桃林高清公系、桃林茂德公系、黛水学政公系、泥塘朝富公系、小南山梦旭公系和白溪刘罗系。各支罗姓人,相继于宋元明三代,从江西之泰和、丰城、清江和吉安等地迁至新化。在二十世纪的30年代,新化十支罗氏曾联合修谱,但不成功。据谱牒介绍,企生公有罗昱、罗昌二子;罗昌有六子,次子智亮传至天民,天民生罗崧、罗;罗崧传至好礼,好礼第三子高清,由江西丰城京堆,迁居新化桃林;罗传至一松,于宋太祖建隆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木马村圳上金仙庙梅子岭,徙居新化乌石。一松公下衍彦一公、彦二公、彦三公三派:彦一公,历八传至惟远公又派衍五甫,其中东甫公下衍仁、义、礼、智四叔:仁叔公子嗣最繁,其下分原富、原福、原禄三房;礼叔公传至原寿,生四子:必聪、必明、必智、必慧,均由新化迁至隆回,必聪公居华溪井头湾;必智公居易家段,其后有迁益阳、溆浦、安化、湘乡者,更有远迁四川罗江,江西万安以及广西贵州者。清嘉十七年于华溪沙子湾建有必聪公祠。民国二十年建惟远公祠于新化水车;同年一松公裔建珠公祠(罗氏总祠)于新化青石街。智叔公后人也有迁四川、陕西、贵州者。原富公生子必才、必荣,必荣之玄孙文俊远迁永顺罗衣壁(即今古丈县)。必才子嗣最盛,其后有迁溆浦、武冈、邵阳、麻阳以及贵州黄道司和松桃者。原福公宅基楼下,其后有远迁四川安岳,绵阳和青神诸县,湖北勋阳,广西罗城、龙胜、兴安和恭城诸县者。原禄公宅基坪上白沙坪,其后有迁武冈和永顺,更有远迁四川成都,广西龙胜和义宁等地。彦二公,下分政本政第两系,政本居由溪、白溪、琅塘;政第居辇溪、横山、太平铺,也有外迁四川安岳,广西灌阳和柳州,湖北樊城以及本省溆浦、城步、武冈和新宁者。彦三公,宅基乌山港和连溪等处,其后有外迁重庆壁山,贵州思南,湖北施南和襄阳,以及湘北桃源者。反清名士罗树苍,农运革命烈士罗卓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等,都是新化罗姓的杰出人物。

罗氏家族族谱

拼音  Lo郡望  豫章郡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胜迹  缺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