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孔子的弟子72人的名和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6收藏

谁知道孔子的弟子72人的名和字?,第1张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看到这题目估计您会哂然一笑,这和我的爷爷五岁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有啥区别?孔夫子的后代历朝都受统治者礼敬,绵延至今繁荣昌盛,怎么可能会绝后?

不过历史上孔融确实是被曹操诛了三族,那么问题就来了,孔融被杀了那怎么还有后代传承呢,难道孔融还有子孙逃过一劫?

(一提起孔融咱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孔融让梨)

当然啦,我们现在一提到“孔融”肯定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这也成了家长们教导小朋友懂得谦让,好的东西要先让给别人,这事儿还上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然而真正让孔融天下闻名的则是他十六岁时一门争死的经历。张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士人,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作为名士的张俭无法容忍便上疏弹劾,自此与宦官集团结下仇怨,很快党锢之祸爆发,汉桓帝大肆搜捕所谓的“党人”(主要以士人为主),张俭也上了搜捕名单,于是他开始逃亡,东家躲一躲,西家避一避,总之是过着到处流浪借宿的日子。要说张俭这人正直归正直,但却很不地道,你自己是重犯,那些收留你的人家岂不成了同犯?因此许多借宿人家因此家破人亡—“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哥哥死了,十六岁的孔融名扬天下,他熟读诗书,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家世(孔子子孙),优异的名声(让梨、孝顺)成为士林领袖,如果在太平时代孔融还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在那个天下动荡的乱世,孔融文人习性的毛病显露了出来,他只通文教不谙军政,在北海时被黄巾军包围,在青州时被袁谭赶跑,终究一事无成,最后接受献帝征辟来到许都担任了少府一职。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人已经看出了刘姓江山已成昨日黄花,但仍有人沉浸在大汉江山的余晖中不愿醒来,孔融就是其中一个,尽管此时的曹操已经“挟天子而令诸侯”,但孔融仍以汉献帝臣子自居,正所谓食汉家之禄就要尽汉臣本分,孔融经常就曹操的一些逾矩行为进行嘲讽劝谏,这一次两次还好,说的多了搞得曹操头疼不已。

官渡之战爆发前孔融就在许都大肆散布失败、悲观主义论调,什么“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其实就是希望曹操主动点投降袁绍,毕竟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子弟比起阉宦之后的曹操要优秀的多。这明显是和我不是一条心嘛!不过曹操碍于手下不少人同样抱有这种想法只能忍了。

这种事情还不止一次,曹操征乌桓时孔融跳出来阻止,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和曹操抬杠:你说喝酒容易亡国,那宠幸妲己和妹喜的商纣王和夏桀怎么说,那怎么不把女色也一起戒了?说的老曹哑口无言。

经过数年辛苦,曹操拿下冀州并自封冀州牧,为了增加权势,曹操打算恢复古代的九州制(东汉有十三州)来增加冀州的面积,其真正目的在于将冀州作为基地来经营(在曹魏集团,邺城也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铜雀台就在邺城),而孔融一眼就看出了曹操的小算盘坚决反对,为了限制曹操的权势地位,孔融干脆“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直接点明了“不以封建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曹操是什么人?为了当上魏王连荀彧都能逼死,你孔融又算什么!于是老曹起了杀心。但孔融不能随便杀,人家是是孔子后人,儒学宗师,在士林中享有很高得口碑和声望,这样的人即使是无官无职为一介平民照样宾客盈门,掌握着舆论的风向,如果说杀就杀肯定后患无穷。

当然了,曹操也是个狠人,他给孔融扣的帽子让他非死不可。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荆州后迫不及待的诛杀孔融三族(南征荆州时孔融也极力反对),罪名有三:

第一,孔融有反心,他说过“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就是孔融认为他乃是孔子之后,一样可以当皇帝,意图谋反,大逆不道。

第二,孔融不孝,他竟然丧心病狂的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啥意思?就是说父子之情不过就是老爸没管住下半身,一时情欲发作的产物而已,母子之情就是一件器物放在瓶子里(指怀孕),现在这东西从瓶子里取出来了,还和瓶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极度怀疑是老曹给孔融栽赃陷害,孔融老爹死后他悲伤的无法站起来,孔融在北海时还因为有人在父亲坟上假哭而将其杀死,这样的一个人会说出这种话?

这几招简直毒辣之极,第一条就足够让孔融永世不得翻身,但真正狠的其实是第二条,为什么?因为汉朝就讲究以孝治天下,除了汉高祖,咱们历数汉朝的皇帝,他们的谥号前都会加一个“孝”字,什么孝文孝武,孝惠孝景,为的就是教化万民,从皇帝开始以身作则,讲究孝顺敬老,此乃立国之本!曹操杀孔融用的是“不孝”这个罪名,那杀得就是光明正大,杀得堂堂正正,其他人还找不出借口,毕竟孝顺是做人的底线,杀了孔融曹操还能说自己是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呢!

老曹不但要把孔融的肉体消灭,还要从精神上对孔融进行侮辱,你孔融不是不怕死么!那我就搞臭你的名声,让你永受后人唾骂!老曹也的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不孝”这顶大帽子实在太过沉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甚至不敢给孔融立传,由此我们能够想象在那个时代孔融会受到怎样的非议。

不过老曹可能没想到,被他批倒批臭的孔融在魏文帝时期迅速翻身,曹丕这个“不孝子”很欣赏孔融的文学,不但悬赏征募孔融的文章作品,还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得,孔融再次登上文学圣坛受后人敬仰赞赏,若是曹操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跳脚吧?而可笑的是诬陷孔融的郗虑和路粹也没讨着好,郗虑不过是曹操用的一条狗而已,后续又在曹操的指示下杀死伏皇后,随后便马上被罢官,可见这样的小人连曹操自己也看不起吧!路粹更惨,在汉中之战中自卖掉了军队的驴子触犯军法被杀头,死后诗词作品全部丢失,这也算是老天在某种意义上为孔融报了仇吧!

问题再绕回来,就算是孔融再无辜,他的三族也被曹操诛杀,那么后世代代相传的衍圣公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因为孔子的子孙不止孔融一家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明开国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二十余人,皆封为王,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就已经发展到了将近三十万的数量!而从春秋到汉末也过去了将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那咱们想想看孔子的子孙有多少?肯定数量会更多吧!

实际上也是这样,根据孔子家谱记载,在三国时期老夫子的子孙们已经繁衍了十九代,由此可想而知其数量之庞大而且从喜好儒术的汉元帝开始,孔子的嫡系后代们便被封为褒成君、褒亭侯和奉圣亭侯等爵位,这也就保证了孔府的繁荣兴旺,在汉灵帝时孔子的第十九代嫡孙、孔家家主名为孔完,他被封为褒成侯(公元169年),灵帝死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孔完这所谓的褒成侯很快就名不副实,随着曹操平定北方,孔府嫡系并不怎么受重视(老曹崇尚法家,对儒家并不怎么感冒),所以在孔完死后孔府子孙一直是平民百姓身份生活,一直到魏文帝黄初二年才由他的侄子孔完的侄儿孔羡继承了叔叔的爵位,已经足足过去了五十年。自始至终这褒成侯的爵位并未授予孔融,可见他并不是嫡系子孙,只不过孔融老哥的名气实在太大,身为文坛泰斗饱受赞誉,所以这才给我们一种孔融就能代表孔子后人的感觉。

所以曹操虽诛杀了孔融三族,他杀得也只是孔融这一分支。整个孔氏家族庞大,子孙众多,曹操杀的完么?更何况他也不敢杀,杀个孔融都费尽心机给他脑袋上扣“不孝”的屎盆子,要真把整个孔家连根拔起,这明显是给自己树敌,自讨苦吃,所以孔融一族虽死,但其他的孔子后人们并未受其影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曹操杀了孔府的嫡系子孙,孔氏族人们也会推举分支中的贤明之士继承孔府来保证家族永远兴旺,历史上像孔融这样有名的孔氏子孙还有很多,比如汉朝时期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孔光(曾经担任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坦、孔奂等人,就连写了著名戏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其实也是孔子的子孙,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虽然杀了孔融,但后世依然有衍圣公这一支的原因。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孔门弟子

孔门七十徒,依《弟子列传》次第,并附《孔子家语》列序,其另见名录列于末,《论语》所涉弟子一一标识[#]。弟子年岁,兼引传统说法,即“少孔子n岁”,孔子生年应为鲁襄公21年(《史记》记为鲁襄公22年),故或有一岁之差。

01(1).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少孔子30岁”,前521-481年,鲁国人。家境贫寒,为人谦逊,为徒好学,对孔学无不崇,复师言无不尊。孔门十哲之首。据《论衡》,少正卯讲学,唯其不去。孔子钟回情笃言表,赞其最“不违仁”,《家语》载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29岁白发,41岁早夭,夫子长叹“天丧予”。颜回安贫乐道,宋儒周敦颐并于孔子而示二程(程颢程颐)“寻孔颜乐处”,成为宋明大儒探求之问。《家语》记颜回诸多轶事,并辟专篇。颜回死,鲁定公吊焉,使人访于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

02(2).闵损#,字子骞,“少15岁”,前536-487年,鲁国人。为人清高而谦和,寡言却中肯,《论语》载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史记》载曰“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孔门十哲德行之二。少年丧母,后母因偏爱己出之子而对其以絮充棉,其父发现欲休妻,长跪求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孔子赞曰“孝哉”。元代列入《二十四孝》单衣顺母。季氏召任费宰,先或犹豫,后有决绝。《家语》载其“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德法者,御民之本”“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论语》载其决绝以辞;司马公评其“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03(3).冉耕#,字伯牛,“少7岁”,约前544年生,卒年不详,鲁国人。为人宽容端正,善于待人接物,夫子常使之陪客。曾任鲁国中都宰。孔门十哲德行科之一,“冉门三贤”之一(冉耕、冉雍、冉求出于冉氏三门;另说,《冉氏族普》“[冉离]命三子往从学焉”)。冉耕染“恶疾”而早逝(相传为麻风病),病重卧榻时孔子前往探望,哀叹“亡之,命矣夫!”

04(4).冉雍#,字仲弓,“少29岁”,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冉耕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家语》)。前482年,41岁聘为鲁国季氏总管,仕三月,“谏不能尽行”而辞,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为人敦厚、气度宽宏,斯文终身。孔门十哲德行科之一,“冉门三贤”之一。孔子称其“可使南面”。《荀子》与孔子并称:“下则法仲尼、自弓之义”。相传,曾与诸贤录《论语》,又独著《敬简集》。《家语》载仲弓问政刑之用,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即“以礼齐之,以刑禁之”。(《刑政》)

05(7).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少29岁”,生于前522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多才多艺,灵活乖巧,沉稳谦退,擅长政事,“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家语》)。孔门十哲政事科之首,“冉门三贤”之一。青年时曾为鲁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复召为季氏宰,484年齐鲁稷曲之战,率左师迎齐,孟孺子泄所帅右师不战而“奔”,紧急关头用樊迟策,挥戈陷阵,众从之,齐军遁。战后,相机答以“学于孔子”让季康子言于哀公,“币迎”孔子归鲁。替季氏行田赋改革以“聚敛”,子曰“非吾徒,…鸣鼓而攻之,可也”。

06(8).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少9岁”,前542-480年,鲁国卞人(山东泗水县)。直爽疾恶,忠孝擅勇,笃诺恪职,“以政事著名”“不达于变通”(《家语》)。孔门十哲政事科之二。侍奉孔子最久,“子路喜从游”,与师肝胆相照,《家语》载子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曾为鲁季氏宰,后为卫大夫孔悝宰。治蒲邑三年,孔子“入其境”“入其邑”“至其庭”,三赞其治。卫国蒯聩之乱,即“蒯聩与其子辄争国”,自赴其难,死前结缨,被剁成肉酱。孔子闻讯,从此不食肉泥。元代列入《二十四孝》百里负米。

07(5).宰予#,字子我,又称宰我,前522-458年,鲁国人,或齐国人。孔门十哲言语科居首。深思独见,“利口辩辞”(《家语》),敢犯师颜,问三年之丧(《论语》)、问五帝之德尤为犀利(《家语·五帝德》)。昼寝闻名,利口刁问,屡被孔子詈,以至不敢面师,后夫子自责:“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孟子称其“智足以知圣人”。《史记》载曰“为临菑大夫”,《家语》谓“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唐代司马贞《索隐》考证于《左传》,前481年田常之乱,未载宰我,而有阚止,其字“子我”。

08(6).端木赐#,姓端木,字子贡,又作子赣,“少31岁”,前520-446(456)年,卫国人(河南鹤壁浚县),卒于齐国。18岁从师,好学善问,巧辞雄辩,聪慧通达,心性尤高。孔门十哲言语科之二。孔子比作“瑚琏之器”,司马公记曰“孔子常黜其辩”,《家语》曰“历相鲁卫而终齐”。一代儒商,理财屡中,“鬻财於曹、鲁之间”“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外交骇俗,了事干练,“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弟子列传》),“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为信阳宰,孔子赠言“勤之慎之…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孔子去世,“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家语·辩政》)

09(9).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少45岁”(《家语》曰35岁),前506(516)-443年,吴国人。22岁拜师,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任武城宰,以礼乐为教,邑内弦歌之声不绝,令老师刮目相看。《家语》记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夫子。”孔徒中独为南方人,学成归故里虞山(常熟),道启东南,誉为“南方夫子”。相传晚年曾讲学东海之滨,后人以“奉贤”冠其地名(上海奉贤区)。

10(10).卜商#,字子夏,后人多称其字,“少44岁”,约前507年生,卒年不详,晋国温邑人,另说卫人(钱穆考,魏灭温,误为卫)。孔门十哲文学科之二。曾为莒父宰。才学尤高,见解精到,“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卫以子夏为圣”(《家语》);交友好洁、治学独创、观念与时俱进,夫子告以“勿为小人儒”。前476年,受邀赴晋办学,开“西河学派”,李俚(约前455年生)、吴起(约前440年生)等皆为弟子,魏文侯(前445年即位)尊为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对儒学经典流布颇有影响,相传,治《毛诗》而作《诗序》,传《仪礼》丧服篇,撰《易传》,郑玄谓“《论语》乃仲弓、子夏等所纂定”。

11(11).颛孙师#,姓颛孙,字子张,“少48岁”,前503-447年,陈国人,《索隐》引郑玄曰阳城人(河南登封)。出身低微,勇武豁达,为人执著,善交朋友,曾犯罪,师从夫子而成儒士,主张“尊贤容众”,“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曾子说“难与并为仁矣”,《家语》曰“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孔子殁,教授而终,创“子张之儒”,《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分八派之首。《吕氏春秋·尊师》载曰:子张,“刑戮死辱之人也”,学于孔子而“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从师困于陈蔡,“问行”,子告知“言忠信,行笃敬”。

12(12).曾参#,字子舆,世称曾子,“少46岁”,前505-435年,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先祖为夏禹后代,姒姓,其父曾点是孔丘早期弟子。16岁从师,曾被父杖昏,子告之“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方为孝。一生沉静稳重,谦恭谨慎。《家语·在厄》载曰,曾子弊衣而耕,鲁君闻之致邑,“固辞不受”。38岁,武城大夫聘为宾师,设教讲学。50岁,“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60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承传孔学颇有功劳,教授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弟子授孟子。《大学》《孝经》或为其作,《汉书·艺文志》录“《曾子》十八篇”。元代列入《二十四孝》啮指痛心。后母“供养不衰”,妻“藜蒸不熟”“遂出之,终身不娶”。[宋]程颐谓《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

13(13).澹台灭明#,姓澹台,字子羽,“少39岁”(《家语》曰49岁),生于前512(或502)年,卒年不详,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子游为武城宰时,出任幕僚,子游夸赞其“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以回答师问。成为孔门弟子后,“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实乃“状貌甚恶”遭夫子嫌弃;辞师自奋,“退而修行”,游学江淮,弘扬孔说,弟子多达三百,名扬各诸侯国。孔子自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4(15).宓不齐#,名不齐,字子贱,“少30岁”(《家语》曰40岁),前521()-445年,鲁国人,又说宋国人。注重修养,有君子之范,任为单父宰时(山东菏泽单县),采用“无为而治”,成就了“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吕氏春秋·察贤》);《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孔子赞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相传,宓不齐赴职,两吏随行,让其写文书却摇其肘;官吏回告鲁君,鲁君使告知:单父之事由汝定,五年后报。

15(19).原宪#,字子思,又称原思、原思仲,“少36岁”,生于前51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又说宋人、齐人。为人清正,不贪财,不求仕,“贫而乐道”。孔子为鲁司寇时,曾任孔子家宰。孔子殁,隐居卫国,安处贫困。子贡为卫相,“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前往探望,大为吃惊,问病否,原宪答“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令子贡“终身耻其言之过”。(《弟子列传》《家语》)

16(20).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少32岁”,前519-470年,齐国人,或鲁国人。谨慎处事,稳重为人,《家语》谓“为人能忍耻”,孔子认为“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故将自己的女儿嫁与他。相传,公冶长通鸟语,演绎出懂鸟语先获罪后免灾之说已成掌故。[唐]沈佺期《同狱者叹狱中无燕》:“不如黄雀语,能免冶长灾。”

17(21).南宫适#,姓南宫,又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容,南宫括,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崇尚道德,谨言慎行,以“白珪之玷”再三警示自我,深得老师赞赏;以“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问师,子曰:“君子哉!”孔子称他“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家语》谓“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并让侄女(丘异母之兄孟皮之女)嫁与他。

18(22).公皙哀#,《家语》有“公皙克”,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生卒年不详,齐国人。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师从孔子,潜心学习,“独行君子之德”,孔子曰:“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家语》云:“未尝屈节人臣,孔子特叹贵之。”《史记·游侠列传》载曰:“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19(23).曾蒧#(点古字),字子皙,又称曾皙,生卒年不详,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学。与子路、冉求、公西陪侍夫子,闲聊志向,希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深有同感:“吾与蒧[同]也。”

20(24).颜无繇#,又名由,字路,一字季路,“少6岁”,生于前54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颜回之父。孔子早期弟子之一。鲁昭十三年(前529),“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刘向《新序》)儿子颜回早夭,颜无繇不愿薄棺安葬,面请夫子以车换椁,孔子以鲤死有棺无椁劝阻,众门徒瞒师厚葬。

21(25).商瞿#,字子木,也称卜子、卜先生,“少29岁”,生于前522年,卒年不详,鲁国人。悟性甚高,治学亦精,《家语》谓“特好《易》,孔子传之”,夫子学易的启蒙之师。《乾凿度》云:孔子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知而无位”,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易》),反授之:“孔子传易于瞿”。《索隐》曰“商瞿传易至杨何(汉中大夫),凡八代相传”:→馯臂子弘→蟜庇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王同子中→周王孙、丁宽、杨何。

22(14).高柴#,字子羔,或季羔、子皋、子高、季皋,“少30岁”(《家语》曰40岁),前521()年生,卒年不详,卫国人,或齐国人。《家语》谓“不过六尺,状貌甚恶”,循规蹈矩,子以为“愚”,其实不然,灵活而有原则,曾为“费郈宰”(山东东平县)、“卫之士师”。卫国“蒯聩之乱”,子羔因守门刖者不计刖足之怨而能躲追者(《家语·致思》),出城遇子路,力劝免入避难。“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家语·曲礼·子夏问》)

23(26).漆雕开#,姓漆雕,名启(汉代避讳刘启易为开),字子若,或子开,“少11岁”,生于前540年,卒年不详,蔡国人,或鲁国人。无罪而受膑刑,师从孔子,心无旁骛,《家语》谓其“习《尚书》,不乐仕”。孔子告之“可以仕矣,时将过”,婉答所学难用于世:“吾斯之未能信”,故王肃注曰“未得用斯书之意”,孔安国注曰“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韩非《显学》列儒家八派有漆雕之儒。

24.公伯寮#,字子周,生卒年不详,鲁国人。《论语·宪问》载,公伯缭在季桓子面前“愬”(诋毁)子路,子服景伯告孔子后说,我有办法让他暴露于大庭广众,“肆诸市朝”。《集解》引郑玄注:“使人诛僚而肆之也。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孔子不责,借“天命”相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孔子家语》或因“谗愬之人”而未列为孔门弟子。明嘉靖年间被祛出孔庙。《索隐》引《家语》“无公伯缭,而有申缭子周”。

25(30).司马耕#,又名犁,字子牛,又称司马牛,生卒年不详,宋国人。向氏之后,向罗之子。“性躁好言”,孔子告诫“说话迟缓些”,“内省无疚,则无忧惧”。《左传·哀公十四年》所载宋司马桓魁,在宋国专权作乱,失败逃卫奔齐去吴,后死于鲁国门外。亦称司马牛,字牛,司马公误判“牛是桓魋之弟”,引发后儒注学有误解。

26(16).樊须#,字子迟,又称樊迟,“少36岁”(《家语》曰46岁),前515()年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家语),或齐国人(郑玄)。求知好学,上进务实,颇具勇力,年轻老成。请教耕种圃作,被孔子视为“小人哉”。前484年,齐师伐鲁,即齐鲁稷曲之战,冉求率左师迎战,迟为车右。右军临阵溃逃;左军畏敌,不敢逾堑出击,关键时刻献策,鼓励冉求身先士卒,长矛入阵,大败齐军。

27(17).有若#,字子有,后尊为有子,“少43岁”(《家语》曰36岁),前518()-458()年,鲁国人。博学尚礼,“强识好古”,能全面把握孔学,认为“孝悌为人之本”,主张无为而治,藏富于民。夫子殁,因“状似孔子”,一度以师礼事之,学问不孚众望,被请下师座。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强曾子”所为(《滕文公》);司马公记曰,弟子以夫子易占说事灵验而问“何以知之”,“有若默然无以应”。有若过世,鲁悼公前往吊唁。一说,《论语》由有若弟子编辑。

28(18).公西赤#,姓公西,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少42岁”,生于前509或519年,卒年不详,鲁国人。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乐于“宾客”“宗庙之事”,《家语》谓“束带立于朝,闲宾主之仪”。因夫子举荐,“乘肥马,衣轻裘”,出使齐国;“冉求为其母请粟”,因多多益善,被子告知“君子周急不继富”。《家语·终记解》曰“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极尽夏殷周之礼。

29(31).巫马施#,姓巫马,字子旗,又作子期,“少30岁”,生于前52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郑玄),或陈国人(家语)。忠义厚道,勤奋著称,笃行儒道,不贪富贵。曾为鲁国单父宰(山东单县)。陈司败以“鲁君娶吴女为夫人”,说孔子犯嫌“君子不党”,竟不能答。《吕氏春秋》察贤篇就“治单父”将其与宓子贱对举:子贱是“鸣琴而治”;子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30(32).梁鳣,字叔鱼,号子京,《家语》曰“少39岁”,前512年生,卒年不详,齐国人。相传为少梁(陕西韩城)开国康伯九世孙,晋大夫益耳五世孙,避乱迁齐。年三十无子,母欲谋另娶,从时年“过四十”的商瞿之劝“非妻之过”而罢,“二年而有子”,42岁生骢,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族谱云,父子皆祀孔庙。

31(35).颜幸,一作辛,字子柳,“少46岁”,生于前50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颜幸画像。《礼记》有颜柳。

32(34).冉孺,字子鲁,《家语》曰“冉儒,子鱼”,“少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族谱云,冉求之长子。

33(38).曹恤,字子循,小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蔡国人(上蔡洙湖镇)。相传,曹恤为曹振铎第18代孙,曹振铎为周文王第6代(又说第13代),因封定陶,以国为姓。曹恤家富心仁,常施善举,深受爱戴,世称“乐道明义”。晚年辞官,移居洪河,谓之曹寨,今洙湖镇曹姓传为其后人。族谱云,曹雪芹乃后裔。

34(36).伯虔,字子析,或子折(《索隐》),小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相传,为斗伯比后裔。斗伯比(生卒年待考),姓芈,亦称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人(湖北郧西),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35(37).公孙龙,姓公孙,字子石,小53岁,生于前498年,卒年不详,楚国人(郑玄),或卫国人(家语)。此公孙并非“白马非马”之公孙。

36(49).冉季,字子产,《集解》引郑玄曰鲁人。族谱云,冉雍次子。

37(43).公祖句兹,《家语》有“公祖兹”,字子之,鲁国寝丘人(河南固始)。句,音钩[gōu](《索隐》《正义》)。

38(41).秦祖,字子南,《集解》引郑玄曰秦人,上邽(甘肃天水)秦州文庙设秦祖祠。

39(74).漆雕哆,又名侈,字子敛,《集解》引郑玄曰鲁人。哆,赤者反[chǐ/chě](《集解》《索隐》)。

40(29).颜高#,《家语》有“颜刻”,一作克,字子骄。《正义》:“孔子在卫,南子招夫子为次乘过市,颜高为御。”《家语》云: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孔子耻之。颜刻曰:“夫子何耻之?”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1(62).漆雕徒父,《家语》有“漆雕从,字子文”,或“字固”(《索隐》)。《汝宁府志》曰,“漆雕从,亦名漆雕徒父,字子文”。

42(48).壤驷赤,字子徒,《家语》有“穰驷赤,字子从”,秦国人,秦地上邽人(甘肃天水),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

43(55).商泽,字子秀,一作子季。

44(67).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前519-前479年,冀人(甘肃甘谷县)。学成返乡,淳教化,移风俗,使儒学西出,尊为“石夫子”。甘谷县1989年在十里铺小学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

45(56).任不齐,字选,前545-468年,《集解》引郑玄曰楚人。楚王闻其贤名,欲聘上卿,被拒绝,一心作诗注礼,相传述孔子言作逸语三篇。死后葬于桃乡,墓于济宁城北房葛铺。

46(27).公良孺#,妫姓,公良氏,名孺,字子正、子幼,又作公良儒、公襄儒,出身陈国公族。孔子周游,常自带“家车五乘”随行(《家语》),适卫经蒲被困,拼死迎战公叔氏,使蒲人惧而与孔子立盟。司马公未列入35人之列,当为疏忽。

47(51).后处,字子里,郑玄曰齐人(《集解》),或蔡国人。

48.秦冉,秦厓,字开。《正义》曰《家语》无此人。

49(64).公夏首,《家语》为“公夏守”,字子乘,《集解》载郑玄曰鲁人。

50(42).奚容箴,字子皙,《家语》为“奚箴,字子楷”。《正义》曰卫人。

51.公肩定,字子中,郑玄曰鲁人(《集解》),或晋人。《索隐》曰“《家语》同也”。

52.颜祖,字襄,或子商,《正义》曰鲁人。《索隐》曰《家语》无此人。

53.鄡单[qiāo-shàn],字子家。徐广曰:“一云‘邬单’,钜鹿有鄡县,太原有邬县。”(《集解》《索隐》)。《索隐》曰《家语》无此人。

54(65).句井疆,《集解》引郑玄曰卫人。句作“钩”[gōu](《正义》)。

55(46).罕父黑,字子索。

56(28).秦商,字子丕,《集解》引郑玄曰楚人。《家语》曰:“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

57(70).申党,一说申枨,字周,鲁国人,精通六艺。《索隐》引《家语》有“申缭,字周”(申缋字子周)。《论语》有申枨,郑玄注“申枨,鲁人,弟子也”。

58(72).颜之仆,字叔,《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59(57).荣旂,字子祈,《索隐》引《家语》有“荣祈,字子颜”。

60(75).县成,《家语》有“悬成,字子横”,《正义》“字子祺”,《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1(53).左人郢,字行,《家语》有“左郢,字子行”,《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2(63).燕伋,字子思,“少10岁”,前541-476年,秦国渔阳人(陕西宝鸡千阳县)。23岁与南宫适、子路等陪孔子入周问礼。27岁回故里,35岁时去齐国再随孔子。40岁隐居渔阳,设坛兴教。教徒近20年,每思恩师必用衣襟掬黄土于高坡,日久竟十余米高,1929年立“燕伋望鲁台”碑。(《燕氏家谱》)

63(50).薛邦,字子徒。司马公作“郑国”,“郑”乃“薛”之误;“国”乃避汉祖名讳。(《索隐》《正义》)

64(61).秦非,字子之,《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5(69).施之常,字子恒。相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祖先。

66(58).颜哙,字子声,《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7(66).步叔乘,字子车,《集解》引郑玄曰齐人。

68(59).原亢,字籍。《正义》曰:亢,作“宂”[rǒng]。

69(71).乐欬,字子声,《正义》曰鲁人。

70(44).廉絜,字庸,《集解》引郑玄曰卫人。

71(40).叔仲会,字子期,鲁人,《集解》《索隐》引郑玄曰晋人。《家语》载曰:与孔璇年相比,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72.颜何,字厓(冉),《集解》引郑玄曰鲁人。《索隐》曰“《家语》字称”。

73(54).狄黑,字皙,《家语》字哲之。

74(68).邦巽,字子敛,《集解》引郑玄曰鲁人。文翁图作“国选”,乃避汉刘邦讳。刘氏作“邽巽”,或因字形而异。

75(73).孔忠,字子蔑,《集解》引《家语》曰“孔子兄之子”。

76(45).公西舆如,字子上,《家语》有“公西舆(与)”。

77(47).公西葴,字子上,《索隐》引《家语》“子尚”,《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78(33).琴牢,字子开,又字张,卫人。《家语》曰:琴牢“与宗鲁友,闻宗鲁死,欲往吊焉。孔子弗许,曰‘非义也’。”

79(39).陈亢,陈人,字子元,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

(引自《劝世忠言—我说论语》)

谢邀。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因为孔子也不姓“孔”啊。

中国人的姓氏概念是和宗族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姓什么非常重要。特别是《百家姓》对天下姓氏做出排名,让人读出一份身份地位的差别来。

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现在自称姓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说起来掷地有声,实际上这根本不是我们祖先的“姓”,而是“氏”。

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我们观察这八大姓,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字作偏旁,同时我们的姓名的“姓”字也是“女”字旁,这说明以这些“姓”来区分族群是发生在母系社会时期。

别不服气,部落时期,孩子都只知道妈是谁,连爹都不知道是哪一个,谈何父姓?

其实呢,这些大姓也是以部落聚居地来区别的,比如“姬、妫”,其实就是指居住在这两条河边的两群人。女人强势,把三点水改为女字旁,就成为氏族的称谓标志。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地位上升,占有资源越来越多,可以拥有多个女人,子嗣的姓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男性这边,开始跟爹姓了。

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八大姓,除了这八个之外,另外也还有很多姓。比如商纣王姓“子”、秦始皇姓“嬴”等等。

孔子的家族史往上追溯,其实就是殷商血脉。所以实际上他姓“子”。

但是随着部落越来越壮大,就算是同一个地域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一个姓,难免出现重名,而且大量重名,该怎么办呢?于是又再根据地居住地、封地、官职、职业等区别,给自己近支的族群,另外弄了个标志,这就是“氏”了。

比如姬姓的家族里,一个小群族,指柳树为“氏”,就出现了“姬姓柳氏”。大家觉得这种方式不错,就开启了不同氏族的时代。

到了后来,姓什么就不重要了,天下这么大,也才八个姓,何况古人交通不发达,在一个地域里面的,基本上就一个姓,真正要区分就靠“氏”了。“姓”代表了共同祖先,而“氏”,这是表示一个祖先下不同父系的新的小的群族。

所以,这个“氏”在早期,其实相对随意。记得以前网上有个帖子,嘲笑日本人的姓,什么“山本”、“田边”、“井下”之类的,其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命名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日本人到了报户口的时期,文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他们已经认识到两个字、三个字的姓名重复率抬高,所以直接创造复姓使用。

要不然中国姓氏里面那么多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河流命名的姓从哪里来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远,自然蒙上了一股神秘、简洁之美。所以才会决定日本人的姓随意、粗鄙。

其实一回事。

叔梁纥姓“子”,所以实际上应该叫“子梁纥”,但是因为当时已经不称“姓”了,因为大家都一样,没有意义。不过再一个家族里,还是分大小的。即“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小。所以叔梁纥其实就是老三梁纥的意思,用名字和排序在家族中作出称呼区别。

到了孔子这里,他爹叔梁纥开枝散叶,忽然觉得该给自己这一脉定一个“氏”了——孔子之前几代都是姓名,却没有“氏”。

定什么为“氏”呢?叔梁纥往祖上查,查到五世祖孔父嘉是个牛人,而且当时的习惯就是五代开宗,所以直接就使用了“孔”作为他们这个家族的“氏”。

所以,实际上孔子是“姓子氏孔名丘”,而“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当时的学问家、思想家都被称为“子”,如“老子”、“庄子”,这个“子”和孔丘的姓没有关系,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随着“氏”的区别意义越来越大,同“姓”的人太多,“姓”就失去了区分族类的作用了。后来姓什么或者氏什么就越来越混淆,大家干脆都把“氏”干脆叫做“姓”了。

孔子姓孔,就是这个习惯来的。因为这个“氏”是从孔丘起,所以他的先祖都不姓“孔”。

我们今天碰到同姓的,客套起来,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同姓的,以前也很大可能是一家呢,比如唐朝大姓李、玉皇大帝姓张,其实都姓“姬”,只不过一个姬姓李氏、一个姬姓张氏罢了。

所以今天人家问你姓什么?我们张口就来,其实回答的是我们“氏”。

有很多人,根部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也没什么问题。

谁知道孔子的弟子72人的名和字?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