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张之洞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3收藏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张之洞,第1张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

1889年调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

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

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

贵州历史最厉害的人:张之洞、丁宝桢。

1、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为晚清名臣和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早年,张之洞是清流派首领,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任总督期间,张之洞大力发展工业和教育,并主导修建了京九铁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因病去世。谥号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2、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是晚清著名的名臣,出生于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于咸丰三年(1853年)33岁时考中进士,之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1886年丁宝桢逝世,享年66岁。他因忠心报国、勇于担当和清廉刚正而为人称道。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朝廷为了纪念他的功勋,追赠太子太保,并在山东、四川和贵州等地建造祠堂纪念他,并入祀贤良祠。

张之洞人物生平

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的官舍,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祖籍直隶南皮。因出生地位于六洞桥之孔明洞侧(今贵阳市博爱路一带),所以取名叫“之洞”,乳名叫“官保”。张之洞幼年禀赋聪慧。

五岁入家塾,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翰林院侍读。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13岁以前,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忆说:“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这种夜间工作的习惯,曾被人指为“兴居无节”,影响了会见僚属。

-张之洞

-丁宝桢

张之洞

历任湖广总督中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为张之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另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其中张之洞长期任职湖广总督,达19年。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对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也有特殊贡献。

任湖广总督时,先创建两湖书院,又在广东创办广雅书局并设立藏书楼。筹资兴建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并相继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相继开放。又与端方等人筹办京师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为学术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视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尽极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

张之洞精通儒学和经学,主张“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24岁那年,张之洞在一首叙辈诗中写道:“仁厚守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这不仅表明了其“通经致用”思想的形成,也预报了他今后所要从事的事业。在出任封疆之前和之初,他振兴儒学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设书院和义学,扩大儒学传习范围。任学官时,张之洞在湖北和四川分别设立了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从书院带“经”的名称上,其用心可见一斑。初任巡抚时,他更是大展宏图,提倡“减社钱以广义学”,“免差役以尊学校”,“清学田以复旧章”,“筹经费以修书院”等等。

(二)编纂《_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论学教士,培养儒学学术种子。这两本书均成于1875年,当时张之洞正在四川学政任内。在这两本书中,他阐述了“通经致用”的学术思想,为青年学子指点学术门径,充当“老师”,显示出为一般封建官僚和腐儒学究所难以企及的学术视野,成为晚清振兴和光大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的有力工具。

(三)提倡并带头印刻学术书籍,为士人研习儒学提供方便。在《书目答问》中,张之洞曾专列“劝刻书说”,认为“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

张之洞喜欢研经,据他晚年自称:“生平于易、礼、春秋致力最深,欲乞身归里,著经说数种,而事与愿违,颇以为憾。”他认为,致用之道,学有多途,但必须首先“通经”,因为为学要“有本”。这“本”,“学人因谓之根柢”。“苟有其本,以为一切学术,沛然谁能御之,要其终也,归于有用。天下人材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其势然,其序然也。”

复儿子书》全文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稿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复儿子书》译文

你的来信内容我已都知道了,现在我再汇给你日元五百,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很让人觉得奇怪!你这次出国,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如果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一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但凡有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仗着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扩展资料: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在讲晚清史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张之洞的,如同绕不开李鸿章一样。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榜上著名,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齐名,人称张香帅。

清朝时对大臣的名称有个习惯,就是姓加籍贯。

比如李鸿章,因为他是安徽合肥人,世称李合肥。

李鸿章的对头就是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因为他是江苏常熟人,世称翁常熟。

世有谚称:“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张之洞也不例外,因为他籍贯是南皮,所以世称张南皮。 南皮在哪?咱们打开一张河北省地图,位于天津正南方的是沧州市,著名的沧州横海郡。沧州主城区的南端,就是南皮县。南皮县位于沧州主城区西南大约三十多公里,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穿南皮南下,纵横在无边无际的华北平原上。

南皮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年纪时代,南皮就已经是发掘,时称为皮城。一看这地名就知道与皮革关联,年纪时燕国与齐国关系不错,因为燕国受到北方山戎的袭击,请齐虎帐救,时间是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姜小白就是在这里打造皮革以御山戎。西汉的时候,南皮隶属于幽州(省级)渤海郡(地级),设南皮县。有人会说为什么会叫南皮这个略显鲜活的地名?着实很简短,因为同隶属渤海郡的章武县(今沧州主城区与青县、黄骅市之间)有个北皮亭,南北相对,所以就称这里为南皮了。 到了三国时代,南皮为河北袁绍控制。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震惊天下的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降服了不可一世的袁绍,袁绍不久气死。

以后,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谭兄弟厮杀,曹操渔翁得利。公元203年,袁谭向袁尚借兵甲不可遂成袁尚,被袁尚降服后就退保南皮。一年多以后,曹操开始袭击南皮,一举击斩袁谭。南皮是从隋朝时开始隶属于沧州,后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陆续到现在。 不过说了半天张之洞的闾里南皮,实际上南皮只是张之洞的籍贯,并不是张之洞的身世地。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着实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宋武帝刘裕,“英姿英才、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在史书中称为“彭城人(江苏徐州)”,实际上,刘裕身世于京口(江苏镇江),代宋的萧齐和萧梁也是这种情况。张之洞的身世于并不在南皮,而在隔断南皮稀缺千里之遥的贵州。

贵州位于我国的西南内陆,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交壤。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上,地势烦琐,向称为“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以及“八山一水一分田。”关于张之洞的身世地,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张之洞生于现在的贵州省省会贵阳六里桥。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与贵州省四边的隔断基本相当,自古以来就是西南重镇。贵阳在清朝时为贵阳府,治地址贵筑县。还有一种观点以为张之洞的身世地是兴义府,也就是今日的安龙县。贵州省的西南部有一个黔西南州,州中心是州西南部的兴义市。黔西南州在清朝时称为兴义府,但清之兴义府的治所不在现在的兴义市,而在位于今之兴义市以东的安龙县。

张之洞之所以身世在贵州,与其父张锳的仕途关联。张锳是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举人,13年后的道光六年抵达贵州做官,其中就包括贵筑县令,而张之洞生于公元1837年。一种说法认耿张锳做过兴义知府,所以少小的张之洞跟着父亲抵达安龙,并在这里回收严格的教育,为渺远成为名臣打下基础。不过张之洞在贵州受的教育,但他参加科举却在祖籍直隶南皮,时间是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静天国起义前夜。往后以后,张之洞在仕途上稳扎稳打,很终跻身一流名臣部队。如做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以及代理过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在这些地方大员仕途中,张之洞很著名的无疑是湖广总督了。

张之洞主理湖广时代,举办死灰复燃的洋务动作,成就非凡。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之所以能成为国家中心都邑,就与张之洞有索性关系。当时要修京汉(汉口)铁路,要修一条过黄河的铁路桥。张之洞以为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附近的黄河土质较软,不如郑州附近的土质更易修桥。很终,京汉铁路从郑州经过,再加上东、西走向的陇海铁路,郑州在河南省的中心地位日益巩固,很终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省会。 张之洞的一生死灰复燃,除了是治世之能臣,同时还是一位能力横溢的书生。清末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73岁(虚岁)的张之洞去世。三年后,他为之补缀缀补一生的大清王朝,被历史的洪水席卷而去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