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去看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2收藏

怎样才能去看家谱,第1张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这是扯淡!

事实上,哪怕古人,也经常制造族谱,乱认祖宗,攀附历史名人。

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1 鸡蛋(周公旦)攀附黄帝

鸡蛋的做法非常霸气,他通过焚毁商朝的书籍,彻底毁灭了华夏文明之前的历史。然后,他给黄帝改了个姓,他说黄帝姓姬,所以他们家是黄帝后裔。

2 李渊攀附李耳

李渊当皇帝后,自觉家世不够漂亮,于是穷搜历史上的李姓名人,发现最有名的是李耳(老子),于是自称自己是李耳后人。因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介入信仰争端的。唐朝皇帝自以为李耳之后,所以坚决支持道教压制佛教--------当然,名义上是佛教乃胡教所以要打压。

而这也成为后来所有汉人王朝的标准做法:打压胡教。

3 武则天攀附周武王

武则天苦啊,身为女人,祖上又没有啥出名的祖上可以攀附,于是病急乱投医,居然自称武姓起于周武王姬发的某个庶子,用周武王的武作为姓氏。

当然,她和李渊一样,制造了一个庞大、巨大、错漏百出的族谱以证明其确实是周武王之后。

4 朱棣攀附马皇后

朱元璋的原配是马皇后,而朱棣,据说是某个朱元璋俘虏的漂亮蒙古贵族女子生下的孩子,有蒙古血统------这也是儒家文人编造并且痛骂朱棣的理由之一。

朱棣一脚将侄子踢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就自称是马皇后的儿子。

其实,以永乐大帝对华夏文明的功绩而言,无论他是否有蒙古血统都无所谓。

上述是我记得,而且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伪造族谱攀附名人的事件。

因此可以证明,所谓的族谱,根本不可靠。

汉族,或者说华夏族,是以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为纽带维系的民族。只要一个人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他就是华夏族人,就是汉族

以本人为例,本人姓薛,血脉来源有可能包括如下几个

1 任姓薛氏----------从商朝传承下来的纯种汉人

2 薛延坨部落归化而来的------唐朝被唐帝国征服的薛延坨部落的归化者,很多改姓薛

3 明初蒙古部落改汉姓------明初某只蒙古部落向朱元璋乞降,朱元璋同意但要求他们改汉姓,于是全族改姓薛。

但是,我坚决只认同华夏民族。

如果我穿越(无论魂穿还是肉穿)到唐朝初年,我会跟随唐军征服薛延坨部落,不管他们是否是我血脉的源头;

如果我穿越宋末明初,我会奋力与蒙古作战,绝不会在意某个蒙古部落会否是我的血脉源头,哪怕他们中的某个人长的一模一样。

谁TNND敢说我不是汉族?

我的祖国并不强大,并不美丽,也许也不算优秀,但是我深深以自己身为华夏血裔而自豪,而骄傲!

这要看这个家族的规模和具体规定,各个家族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越大的家族限制的越多。

  小一点的家族,由于人口较少,家谱也易于管理,可能一生下来就会写进家谱。

  但对于大家族,可能每月都有不少人口降生,而写入家谱是一个很庄重的事情,需要祭拜祖先,在家庙祠堂之类的地方隆重的记载,那么就会太过频繁。通常会规定一个孩子长到六岁或十岁的时候,这时候孩子一般就不容易夭折了,这时候才记入家谱;也有的是规定家谱若干年一修订,在修订的这一年,统一将活着的孩子记入家谱,比如清朝的皇室玉牒就这这样十年一修。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是不能入本姓族的谱的,而记入丈夫姓族谱。但是,仅仅是附庸式的记入,况且只记姓,不记名。连名字也被“分割肢解”了,这是多么残酷的文化行为!

而姓大都从父而不从母,就是现代社会也是这样。所以,女性个体生命的延传在家谱记载上是谈不上连续性的;作为女性群体的生命延传在家谱记载上是时断时续的。

所以,古代的家谱是残破不全的家谱。形象地说,古代的家谱是半个月亮,或半个太阳。

女性不编入家谱不仅是男权的绝对和极度的显示,也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家庭、社会以及政治地位作出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否定。家庭是社会的因子,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家庭是国家的细胞,没有家庭,哪有国家!一个人走向社会要从家庭出发,一个国家的建立也要以家庭作基础。编修家谱对女性的做法,难道不是对女性 “地位权”作出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否定吗?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一些地方的人们在编修家谱时,已将女性记入了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怎样才能去看家谱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