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式的史传是《南史》和《北史》的特点。《南·北史》一个突出特点是列传常把祖孙父子有传者集合一处,不分朝代,成为一种家谱式的史传。这种做法历来批评的人很多,认为家传之体不当施于国史。柴德赓认为当时《南·北史》这样撰写便于读者,当时政权改变,高门如故,国亡族不亡,李延寿这样写法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算不上过失。
1,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原始人都是通过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大事件。
东北的鄂伦春人,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依旧还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记事,从打结的数量来分辨家族有多少代人,每个结代表一代,他们把这样表示世代的结绳,悬放放在房梁上,以示崇敬之意。
2,口述家谱
我国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口述家谱的习惯,普通家庭的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先辈的世系,最多的甚至能背出九十多代。比比结绳更为古老
3,竹柬家谱
将家谱写在竹简上,传承下来。现在也有人把家谱做成竹简的姓氏来保存。
4,布帛家谱
将家谱写在布上传承下去。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谱记录方式。
5,甲骨家谱
即将家谱刻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的家谱。源自于殷商的甲骨文,如“儿氏”的甲骨,便记载了一个家族的11代,共14个家族人物,它是极具代表性的甲骨家谱,也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家谱了。
6,青铜家谱
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也称作金文家谱。在已发现的商代末年青铜器中,有几个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
7,石碑家谱
是刻在石碑上的族谱。早在汉初,这种家谱的形式就很普遍了。在中华民国的早期,广西南丹县的壕塘村建立了“莫氏哨目族谱”,共有412个字,记载了莫氏家族的世系和起源。与甲骨文、铜文家谱相比,石碑家谱更为成熟。
8,书本家谱
就是常见的印刷成书籍的家谱。这是我国目前最主流的家谱形式,种类数量有几千种之多。
《黑暗传》以民间歌谣唱本表现,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从明、清时代开始流传。《黑暗传》由神农架林区文化干部胡崇峻于1984年发现,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神农文化研究会主办、出版的《神农文荟》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了《黑暗传》的述评本和整理本,出版时间大约是1992年。它作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文艺、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黑暗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暗传》由神农架林区文化干部胡崇峻于1984年发现,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神农文化研究会主办、出版的《神农文荟》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了《黑暗传》的述评本和整理本,出版时间大约是1992年。
天体之初只是一团气体,一片混沌,弥漫在黑暗之中,开始没有水,经过不知多少代的神人的努力,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江沽"的神人,才把水造出来,那时,天萌芽了,长出了一颗露水珠。露水珠却又被一个名叫"浪荡子"的神吞掉了。"浪荡子"一口吞掉露水珠后就死了。他的尸体分成五块,此后,才有了五形。地上才有了实体,有了海洋,出现了昆仑山。昆仑山吐血水,诞生了盘古。盘古请来日月,开天辟地,最后盘古垂死化身,躯干化成大地的一切:五岳山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森林等。盘古死后,大地上的金石、草木、禽兽又化成各种各样的神,这时还没有真正出现人类。神们互相争夺,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滔天,淹没了罪恶。洪水中又出现了黄龙和黑龙的搏斗,来了个叫吴天圣母的神,帮助黄龙打败了黑龙。黄龙产蛋相谢。吴天圣母吞下龙蛋,孕生了三个神人:一个主天,一个主地,一个主冥府。洪水中来了五条龙捧着一个大葫芦在东海飘流。圣母打开葫芦,见里面有一对兄妹伏羲和女娲,就劝他们结婚,这才生下各个创世的神,直到这时,才产生了有血有肉的人类。
由《黑暗传》的内容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和世界许多民族的创世史诗多有相通之处,尤其是"洪水滔天"。据查,《黑暗传》在明代有了木刻本,神农架的老人有的见过这种木刻本,可惜现已失传。但有的老歌师说《黑暗传》远在唐代就开始流传了,虽然它的年代还不能确实,但它悠久的历史已毋容置疑了。
1987年,湖北省文化厅和省文联等四家单位为发现、整理、注释《黑暗传》的胡崇峻颁发了"屈原奖",他被誉为"中国的荷马。"
十几年来,胡崇峻孜孜不倦地在神农架四处奔波。在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的搜集整理方面,战果辉煌。除《黑暗传》外,他搜集的民间叙事长诗还有《纲鉴》、《奇缘传》、《混元纪》、《荒年记》、《三国传》等十余部,搜集的道教、佛教唱本有《女娲尊经》、《三皇经》、《太阳真经》等,搜集的民间歌谣有《秦始皇歌》、《制作史歌》、《婚礼仪式歌》等,可谓蔚为浩繁。
《黑暗传》似乎是悄悄出版的,可是在网上,关于它的消息却几近铺天盖地。胡崇峻---这位蛰居在神农架深山的搜集整理者,在网上的信息条目超过了许多作家。其实,《黑暗传》虽在湖北发现和出版,但接着就引起了港台地区和新加坡及全球华人学者的极大兴趣。在前几年未出版时,国外及台湾等地区的读者及学人均纷纷来信,向其打听整理进展情况。汉民族也终于结束了被称为"没有自己的神话创世史诗"的历史。
可以想见这本书惠及子孙后代的意义吧。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民族最早的"家谱",是每一个人甚至全世界人民都应该知晓的。《黑暗传》是一种神话,这群生活在神农架地区的汉族人,有着令人无法相信的想象力。关于洪水滔天的故事,这或许大家都知道,洪水之后人都被淹死了,伏羲与女娲兄妹成亲,成了人的始祖,等等。但洪水滔天之前呢,《黑暗传》想出了好多好多世纪,好多好多远祖,关于这个远古的家谱,不只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它的无以羁绊的神奇的想象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相信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被那绚烂恣肆的景象所迷醉,所倾倒,其文采甚至丝毫不比屈原的《九歌》逊色,甚至超过无数倍。
这本有着多个版本的奇书,谁是它的第一个作者呢肯定这将是一个千古之谜,说它是一个千口相传、不断扩大和完善的体系,当然是正确的。问题是如此丰富、壮观、文采绝尘的唱本,却流传和保存在荒凉、僻远、贫瘠的鄂西北深山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它就像那些珍贵的孤兽一样,只有荒凉与沉寂才是它生命的屏障。
那么,作为这一伟大宝藏的发掘者,胡崇峻应该受到尊敬。这位衣着朴素、安贫乐道的搜集整理者,这位深居于大山中的伟大学者,为此书付出了他几乎一生的精力。在我与他的长期接触中,我发现他已经沉溺于此,无法自拔,他的整个生命都与《黑暗传》融在了一起。他住房条件较差(近几年尚有改善),卧室门窗紧闭,发霉的空气令人窒息,没有玻璃的碗柜里跑着老鼠,皮鞋从来不刷。平时蔫蔫的,抽着闷烟,神情极不自然。可是,只要一谈起《黑暗传》,谈起民歌,谈起民间故事,就会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以他的才华,他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绝妙的散文及诗限于篇幅我不想在此引用),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迷上了《黑暗传》,并且准备了一生把此书整理行世。
胡出生在一个武官世家,祖上当过清廷的游击官,祖籍浙江,后家道中落,祖辈在四川贩骡马,以后便在神农架定居。为搜集整理《黑暗传》不能顾家,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他搜集有9种《黑暗传》的抄本,每一种都要经过无数次探访,还包括搜集到《白暗传》、《红暗传》以及与此有关的神农老祖的唱本,还有什么《玄黄传》、《黑暗大盘头》、《黑暗纲鉴》、《混元记》等等稀奇古怪的抄本,这对于丰富他的整理本,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5000余行的正式出版本,行行都蘸透他的心血,须知,那些唱本多是残缺本,有的几百行,有的千把行,如此零乱、重复的故事,就算梳理一遍也是艰难的。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畅的史诗,感觉是一泻千里,确是一部艺术化的家谱。我们应该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先祖们开天辟地的历史真是荡气回肠,威风凛凛,壮怀激烈。我们除了感谢胡崇峻外,还应感谢那座默默屹立在远方的山---神农架,以她的忠诚保存了我们远古血脉的记忆,让我们的民族有了回忆的温暖,并将把我们紧紧维系在一起。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保康县、神农架林区两地打包申报的《黑暗传》榜上有名。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第三十项,即保康县、神农架林区两地共同申报的《黑暗传》。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康县文化馆、神农架林区群众艺术馆获得"黑暗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号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前三者都有自己民族的史诗。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立升》是用楔形文字记载在七块泥板上,这些泥板由英国考古学家于1845年在今日伊拉克境内发现。这些泥板可上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但上面反映的内容和文风表现以及记载的故事早在公元前1900年就已存在。
社会文明在公元前4000-3000年的埃及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公元前3500-2500年是埃及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和繁荣,伟大的金字塔在那个时代建造起来了,有关主掌生死和复活的神明俄塞里斯的传说也在那个时代广为流传。那个时代中国远处在氏族部落时期。遗憾的是直到公元70年左右,才由希腊人普卢塔克将悠久的神话传说著成《伊希斯和俄塞里斯》一书。这个古老的民族传说截至普氏记载时已流传了4000年!一个传说能流传数千载,足以证明该传说包含的价值和产生的魅力。
印度民族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那个时期中国正值汉朝的形成到灭亡,《罗摩衍那》全书分为7篇,共计48000行。《罗》影响极大,印度教信徒奉为圣书,作为印度儿童教育必修课长达几百年之久,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亚洲许多国家广为流传。
但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要数荷马史诗了。世界著名的古希腊英雄史诗《伊利昂记》(也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记》(也译成《奥德塞》),传说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青年和晚年时期根据流传颇广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整理创作的。《伊利昂记》大约形成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那个时期中国正值西周末期。《伊》全书15693行,24卷本,荷马史诗的内容异常丰富,千百年来被视为古代最伟大的史诗,马克思称之为"一种规范的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具有"永久的魅力"。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竟然没有发现自己民族的宏伟史诗,这无疑是全世界史学家和文学界共同遗憾和迷惘的一件事情。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20世纪以来,相继发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何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然而,国内外学术界仍很悲观:汉民族无史诗,世界上哪一个古老民族没有辉煌的史诗呢中华民族是压根没有史诗还是史诗已失传还是埋藏在什么地方没被发现呢
终于,一个石破天惊的日子到来了--1982年,神农架林区文化馆干部胡崇峻在神农架的深山老林中采撷到一朵民族文化的瑰丽奇葩--汉民族首部创世史诗《黑暗传》。
1982年8月,胡崇峻在搜集民间歌谣时,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敬老院张忠臣老人处,得到一本长达3000行的《黑暗传》手抄本,手抄本以七字一句的民歌形式叙述了史前至明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为四大部分:天地起源,盘古开天,洪水滔天和再造人类,三皇五帝出现。胡崇峻当即认为手抄本价值重大。接着,他又走访了近200名神农架深山里的民间歌师和会讲故事的老人,竟然搜集到《黑暗传》的八种文本,计三万多行。他将搜集到的资料片断刊发在《神农架民间歌谣集》上。第一个发现《黑暗传》真正价值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守华,他于1984年1月便撰写了《鄂西北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叙事山歌<黑暗传>初评》。文章认为:《黑暗传》的发现证明汉民族有神话史诗一类的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
不久,中国神话学会会长、著名学者袁珂先生读到了刘守华的论文和《黑暗传》的片断之后,兴奋地说:"《黑暗传》的发现是个新的突破,汉民族也有了自己的史诗。"袁珂指出:"《黑暗传》极为珍贵,贵在数百年前就有人将神话传说和历史联为一片, 作了初步的熔铸整理。"
1984年7月,在全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讨论会上,刘守华向全国学术界介绍了这一民间文学的重要成果。中共湖北省顾委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尔重撰文说:"《黑暗传》比《离骚》的铺叙与想象能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其内容之丰富,文采之光华,能使《昭明文选》《文苑英华》之类的著作为之逊色。"刘守华在回答《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说:"汉族首部创世史诗《黑暗传》,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有极大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史诗多数部感兴趣于整个宇宙的创造,且大都说到先有宇宙--一团混沌无形之物,再从中分离出一个或者一对神明,神抵人数不断增加,每一位神都在宇宙系统中发挥作用。创世神以植物、兽类和人这些形态给大地带来生命。许多神话史诗都写到了"洪水滔天"--人类曾被洪水毁灭了一次。这一主题在全世界的史诗和神话传说中都可见到。包括《圣经》里的《创世纪》,印度人、古希腊人、中美洲马雅印第安人和美洲约鲁巴人的神话中,都不乏其叙。最详尽的有关洪水滔天的神话属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立升》。
《黑暗传》一书前后是百姓行业附会,书中正文是古代庸国及其遗民(今土家族)的记录。《黑暗传》也不是什么唯一的史诗,同样的史诗苗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有,其中苗族的史诗中一部分也已经出版,很多大事件和《黑暗传》一致,人名不同而已。
郭店楚简因其内容丰富,价值独特。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后,引起了中外学者研究古书的热潮。德国著名汉学家瓦格纳教授称“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这样评价: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目前,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还专门开设了郭店楚简的课程。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将因郭店楚简的出土增添新的内容。
所以说是最早的书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荆姓,中国姓氏中的一种,其姓氏渊源有很多种不同的渊源。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荆姓的起源与家谱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荆氏
分布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历史来源
荆(Jīng )姓源出
1、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2、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3、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熊绎。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姓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代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楚国的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荆国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荆氏。荆陵是楚国的别号,春秋时代的楚国在尚未崛起诸侯以前,号称荆。荆楚二字往往被连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故荆氏后人奉熊绎为荆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七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7%左右。当代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六:十六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这四省区大约占荆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东、陕西、辽宁、江苏等地。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庆北端,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47%的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南、陕西北部和西南、晋冀鲁辽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东部、江苏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东北,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4%居住了大约36%的荆姓人群。
今黑龙江省的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山东省的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涡阳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家族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省)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荆嗣:宋代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本文2023-09-26 15:42: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