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鲜的属于少数民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6浏览:3收藏

姓鲜的属于少数民族?,第1张

不一定。鲜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

鲜姓多源自复姓、如鲜于姓、鲜虞姓、鲜卑姓、鲜阳姓等。四川鲜姓家谱如下:

1、四川涪陵鲜氏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但渡乡升平村。

2、四川涪陵鲜氏全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重庆市涪陵地区档案馆。

3、四川渠县千佛鲜氏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营山县灵鹫乡鲜氏宗祠石碑上。

4、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年间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首撰,(清)咸丰年间儒学生员戴国璜再撰,(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又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

5、四川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6、四川南部鲜于氏族志。

7、四川营山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扩展资料

鲜姓的起源:

1、源于子姓。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风俗通》)箕子名胥馀,商纣王叔父。

2、蜀之鲜氏系自鲜于复姓所改。(《姓氏考略》)鲜于姓源于子姓。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孙仲食采于,子孙因合鲜于为姓。(《风俗通》)

3、定州鲜于氏,出自春秋时狄国鲜虞国,(《姓氏考略》)鲜虞,春秋时小国,为白狄一支,战国时改称中山,后灭于晋,子孙以国名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鲜虞,原为子姓,后改姬姓,战国时灭于赵,子孙以鲜虞、鲜于为氏,后有人简化为鲜氏。

4、春秋时齐国大夫申鲜虞避齐庄公之难,奔楚为右尹,食采于申,(《古今姓氏书辩证》)其子孙以申鲜、鲜虞、鲜于、申、鲜为氏。

5、源于鲜阳氏。青海湟有鲜水,居于鲜水之阳者以地名氏。(《姓氏考略》)汉有扬州刺史鲜阳戬,鲜阳氏后裔有人简化为鲜氏。

6、源于鲜卑族。鲜卑,东胡一支,因居鲜卑山,故号鲜卑,因氏。(《魏氏补证》)金有鲜卑彦明,元有开国侯鲜卑仲吉,鲜卑氏后代人简化为鲜氏、卑氏。

7、源于姒姓,出自原故帝王夏禹后裔,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按家谱文献《山西蒲州鲜氏族谱》的记载,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轩辕黄帝之后裔颛顼高阳之孙鲧之子。禹王为尧之司空,后为舜之大臣,后受舜禅位,以金德王为天子,因治水有功;

在周武王平治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诏接父子二人入朝,赏赐爵禄,加诸上位,其父钦改名为“鲜安邦”,特赐御前左侍郎;其子钦改名为“鲜定国”,特赐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禄,并赐以姓,其后子孙因以姓鲜,从此成为山西蒲州鲜氏一族起籍发派之根由。

8、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鲜,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献公执政初期即周灵王姬泄心二十六年(卫献公姬衎元年,公元前546年)的大夫,也是一员勇将,一直跟随公子姬衎。

在子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9、源于回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域回纥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鲜氏先祖原为西域回纥人,宋、金时期迁入内地,其后裔子孙居江浙一带,后又在元朝时期返迁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今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族鲜氏是同一祖源。

今回族鲜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10、朝鲜族姓。

-鲜姓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后裔箕子支子仲。属于以国名、封邑名合并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而得姓。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叔叔,名叫子胥余,官至父师,即太傅,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称“箕子”。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记载,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在历史文献《鲜于璜碑》上也记载,鲜虞为箕子之苗裔:“有石山,鲜于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沱。肥水应即肥国所居地,鲜于即鲜虞(今河北真定),鲜虞族因鲜虞水而得名”,其后代即称鲜虞氏。在箕子带领族人去朝鲜半岛之时,箕山、箕殷留中未去,后箕殷生子名申,申食采于鲜舆(古渔阳,今北京密云地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鲜舆申,亦称鲜虞申、鲜于申。在鲜舆申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居邑名称沿袭相称为姓氏者,称鲜虞氏、鲜舆氏,后在秦朝时期避秦始皇之讳“虞”字,改以谐音字为鲜于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鲜于氏族人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于氏、虞氏、舆氏者,亦有因功被李唐朝廷赐改姓氏为李氏者,皆尊奉箕子、箕殷、鲜于申为得姓始祖。

  源于姒姓,出自原故帝王夏禹后裔,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按家谱文献《山西蒲州鲜氏族谱》的记载,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轩辕黄帝之后裔颛顼高阳之孙鲧之子。禹王为尧之司空,后为舜之大臣,后受舜禅位,以金德王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铸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今河南登封古阳城),在位三十七年。夏禹之后传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夏桀,其有三弟名叫姒亭,因兄长夏桀无道,故逃于蒲州(今山西蒲县),当成汤伐夏桀,押于南巢,汤为天子,诏姒亭回朝加封。然而姒亭竞不回朝,就在蒲州勤于耕读,长为士庶。姒亭之后历二十七世六百余年,而至殷商之末,当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王于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在百里之外迎接周王大军,敬献羔羊、美鱼。周武王很高兴,问道:“你们姓什么呀?”这对父子回答:“我乃夏禹王之后姒亭之子孙,因伯先祖,桀王无道。我祖姒亭逃于蒲州数百年了!”周武王闻知是夏禹王之后,根深叶大,又见父子二人品貌不凡,俨有王佐之才,况鱼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兽,此江山太平之兆。当时周武王暗思:鱼与羊乃是鲜字,于是说道:“汝迎吾甚重,吾赐汝姓鲜,汝之子孙,长在羔羊之恩孝,永为鲲鱼之化鹏,以父子论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国家之良材,汝敬我,我爱汝,决无所忘!”

  在周武王平治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诏接父子二人入朝,赏赐爵禄,加诸上位,其父钦改名为“鲜安邦”,特赐御前左侍郎;其子钦改名为“鲜定国”,特赐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禄,并赐以姓,其后子孙因以姓鲜,从此成为山西蒲州鲜氏一族起籍发派之根由。

  

鲜姓人不多,但起源多端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子孙后裔,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鲜,其后人以鲜为氏。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记载,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诗歌《敕勒歌》,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出自回族:

回族中的鲜姓,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

鲜(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2)复姓鲜于氏,有的简为鲜氏。郡望:南安郡(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郡望堂号:南安郡,姓氏家谱:涪陵鲜氏全谱,历史名人:鲜以儒。(3)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渝黔川鲜氏家谱)

夏:禹、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浙江绍兴有大禹陵。

商:东夷旁系商部落,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后代建立宋国,孔子即出於此姓。

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死。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有鲜氏也。

得姓始祖:胥余(箕子)。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个叫箕子的贵族封到朝鲜去做那儿的首领,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遂成鲜氏。而箕子在朝鲜时又将自己的后代中一个叫鲜仲的封到“于”这个地方去,仲的后代就取朝鲜的鲜字加上封地的于字,合起来成鲜于,作为姓。鲜于的先祖箕子,原来是商纣王的叔父,纣王暴虐无道,箕子多次劝阻,激怒了纣王,于是箕子就装作发狂,逃过了死难。周武王得天下后,觉得箕子是位贤良,对他很尊重,但箕子不肯称周武王为王,因为他自己是商朝的王族,觉得周武王不该夺去商朝天下。尽管这样,周武王还是封他。后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故鲜姓的得姓始祖是胥余(箕子)。

1:起源根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辞典》等文献记载:鲜姓起源有二:(1)以封地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2005年7月8日2005年7月8日﹎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2)出自鲜于氏。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称为鲜仲,其采食地在于(地名)。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成为“鲜于氏”。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鲜龙,原来姓名是鲜于龙。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

2:望族 据《姓氏考略》记载,为南安郡(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太原郡(战国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郡望分布

南安郡 东汉置,统甘肃旧巩昌府之地,治原道(故城在今陇西东北渭水北)。

太原郡 战国秦置,汉为太原国,后仍为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

渔阳郡 战国燕置,秦汉沿之,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迁徙:

3:鲜姓起源较多,故秦汉时期就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及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在甘肃形成郡姓望族,以南安郡为郡望。今鲜姓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北京等地为多。目前鲜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堂号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有地方以“敦厚”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南安、太原。②自立堂号:敦厚等。

5:字辈:

重庆南川鲜氏字辈:自与我绍世,大正体国兴,文光思祖泽,仁德显朝廷。

四川达州鲜氏字辈:一明崇贤仕,文章耀宗邦,怀仁能正大,树德荣自昌。

四川营山鲜氏字辈: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

湖北宜都鲜氏字辈: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一、寻根溯祖 出自子姓。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县东),称为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

问题一:族谱当中,嗣孙 是什么意思 嗣孙是承嗣的孙子

问题二:家谱里的继窒是什么意思 继室吧

指原配死后续娶的妻子

问题三:家谱中辈分称呼 七世嗣孙 六世祖

因为算几世嗣孙应从A算起到自己为止,包含自己,

算几世祖的时候是指自己的长辈不能把自己算进去。

问题四:嗣曾祖什么意思家谱中 复杂

问题五:家谱凡例,有耐心的给翻译吗 凡例1族谱的样式是先书总支后书分支,这是为了便于查看。

2凡是履职过诸如科第、贡生、监生和生员等等官职的一律要在族谱中记载下来,以流芳后世。

3没有亲生儿子但是有过继为后的,一定要在被过继人的生父和继父的名下详细记录实际情况。

4女子嫁给外姓的,外甥或女婿有……(看不清)的,都应该记载下来……

5但凡有子孙或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看不清),或者跟随母亲居住,倘若有远出而不知道具体地方的都应该记载下来,以便日后知道他们的具体由来。

6抱养外姓为子的,必须在抱养人名下注明,以便日后被抱养人归宗时知道自己的出处。

7凡是属于义子的,生不能书于族谱,死不能进入宗祠,这是因为要明晰正统。

8合葬的应该应该详细记载;无后人的也应该记述下来,这样才不会有所误。

9子孙有出家的,族中妇女有改嫁的,都不单独记载,而只是在生人名下只记载名字而不记载传纪,以昭示非族中子孙必除名的决心。

10兼祧者(一位子孙除了承继父亲外,还承继其他宗亲,即下面提到的大宗和小宗)如果生有几个儿子的,一定要将其中的一个儿子或者归到大宗或者归到小宗,其余儿子则归本支。倘若兼祧者只有一个儿子,则应该写明兼祧孙。此后的嗣孙亦照上面的方法,不能混淆,为一家人。

11凡是祭祀地产无论是近地还是远方只要有契券就必须载明具体土地名称,以便后世子孙能够守土。

12世系已经定下来,昭昭穆穆已经很清楚了。倘若中间有能够立传的应该列于谱牒的最后面一部分,以流芳后世。

码字不容易,请采用。

问题六:陈氏家谱是怎么安排的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 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

问题七:欧阳家谱的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和欧阳雅生。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没有写入历史记载的人和其配偶。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 欧阳幼咸(唐宰相通公季子、询公孙出继韶公为嗣)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盛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示攀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始咀樱┣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仕淖樱┳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v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

问题八:王氏家谱,忠义广,之后是什么 10分 鲜馥懋整理资料 电话:0871-6200743

鲜姓起源多端、愿共同发展、振兴中华。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诗歌《敕勒歌》,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出自 :宁夏新闻网 2004-11-18 19:27:54

中的鲜姓,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

鲜(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2)复姓鲜于氏,有的简为鲜氏。郡望:南安郡(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郡望堂号:南安郡,姓氏家谱:涪陵鲜氏全谱,历史名人:鲜以儒。(3)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渝黔川鲜氏家谱)

夏:禹、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浙江绍兴有大禹陵。

商:东夷旁系商部落,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后代建立宋国,孔子即出於此姓 。

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死。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有鲜氏也。

1:起源根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辞典》等文献记载:鲜姓起源有二:(1)以封地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2005年7月8日2005年7月8日m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2)出自鲜于氏。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称为鲜仲,其采食地在于(地名)。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成为“鲜于氏”。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鲜龙,原来姓名是鲜于龙。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

2:望族 据《姓氏考略》记载,为南安郡(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太原郡(战国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3:堂号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

宣(Xuān)姓源出有四:

一、同一始祖,均为 Xie(贞+炯-火)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 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 鲜卑 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

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三、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 亦习称姓某氏云。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二、鲜出周代,受 封为国

1、箕子鲜姓: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姓氏由来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

2、大禹鲜姓: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据(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贩贩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兄、官父师、贩贩贩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中山国,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

3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略,见下)

4 、出自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 中的鲜姓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 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的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 现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三、宣出周代, 溢号为姓

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周宣王、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有宣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姓最早的起源(周宣王姓姬,所以宣出自姬姓)。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上古周朝时,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起源于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因失败被逐,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3、出自子姓,以封号为氏。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取一个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 “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四、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 。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 鲜卑传)。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 ( 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 ) ,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书中“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五、郡望分布,堂号名称

(一)、鲜氏家族:

1 、郡望分布: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据《姓氏考略》记载)。有诗云:“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其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其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后其离开官府,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其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 、堂号名称:自汉以后,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 “ 渔阳堂 ” 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 “ 渔阳 ” 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 “ 敦厚 ” 为堂号。

3、家谱来源:

13966 四川涪陵 鲜氏 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

13967 四川涪陵 鲜氏 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 鲜氏 谱: 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 鲜氏 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 阆中 《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 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 南部县《鲜于氏族志》: 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 涪陵《鲜氏全谱》; 巴渝石桥铺《鲜家坪 家谱》; 渝贵《鲜氏族源记》; 南平《鲜氏族志》; 巴渝《 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二)、宣氏家族:

1 、郡望分布:“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 望出东郡: 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 、堂号名称: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 宣氏宗谱 :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 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 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 (民国)宣钜诰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 宣元恺等修 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祥夫修 郑佳焘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蒋国权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 (清)宣学文 宣永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荣茂 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 宣氏宗谱》。

5641 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宣瑞丞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 ,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 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 ;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 ,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姓鲜的属于少数民族?

不一定。鲜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鲜姓多源自复姓、如鲜于姓、鲜虞姓、鲜卑姓、鲜阳姓等。四川鲜姓家谱如下:1、四川涪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